中医十问歌

合集下载

十问歌——精选推荐

十问歌——精选推荐

⼗问歌⼗问歌简介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问歌》,清代陈修园⼜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问寒热⼆问汗,三问头⾝四问便,五问饮⾷六胸腹,七聋⼋渴俱当辨,九问旧病⼗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语告⼉科,天花⿇疹全占验。

”《⼗问歌》内容⾔简意赅,可作问诊的参考。

但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重点地询问,不能千篇⼀律地机械套问。

明朝张景岳曾编有⼗问歌: “⼀问寒热⼆问汗,三问头⾝四问便,五问饮⾷六问胸,七聋⼋谒俱当辨,九问旧病⼗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语告⼉科,天花⿇疹全占验。

“ 对需问诊内容做了⼀个概括。

为了获得真实病情,在具体进⾏问诊时应注意以下⼏个⽅⾯:①要有科学的态度,⾼度负责的精神。

②要善于抓住病⼈的主诉。

③围绕主诉,有⽬的地全⾯了解病情,按辨证的原则和次序询问与主诉有关的各⽅⾯表现。

④讲话要通俗易懂,不宜使⽤病⼈不易理解的医学术语。

⑤避免主观、⽚⾯,防⽌暗⽰病⼈,企图使病⼈的回答符合⾃⼰的诊断。

⑥要善于分析,去伪存真。

⑦对危重病⼈的问诊既要细⼼,⼜要果断、迅速。

⼒求很快明确诊断,⽴即给予治疗。

新编⼗问歌问诊⾸当问⼀般,⼀般问清问有关。

⼀问寒热⼆问汗,三问头⾝四问便。

五问饮⾷六胸腹,七聋⼋渴俱当辩,九问旧病⼗问因,再将诊疗经过掺。

个⼈家族当问遍,妇⼥经带并胎产。

⼩⼉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偏。

为什么要九问旧病⼗问因九问旧病⼗问因,这是说看中医时,医⽣除了询问以上的现在症状以外,还会了解病⼈的过去⽣病情况,并要求推断引起疾病的原因。

了解既往⾝体状况和曾患过什么疾病,可作为诊断现在疾病的参考。

根据疾病的症状,推断疾病的原因,治疗就会有的放⽮,这也是中医治病的⼀⼤特点,中医称之为“审证求因”。

这样就会⽐较全⾯的了解病⼈的⾝体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病因。

另外,妇⼥、⼉童在⽣理病理上有特殊性,问诊时亦要兼顾。

掌握中医问诊《十问歌》,自辨寒热,看病不愁!

掌握中医问诊《十问歌》,自辨寒热,看病不愁!

掌握中医问诊《十问歌》,自辨寒热,看病不愁!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各位师友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聆听。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

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问诊的要领,提示医生要通过全面的四诊合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诊断,最后来判定病症。

大众学习中医问诊《十问歌》,可了解一些中医问诊知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1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十问歌病机十九条歌

十问歌病机十九条歌

十问歌病机十九条歌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

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病机十九条易记歌风眩属肝脏,寒引属肾乡。

气郁皆属肺,湿肿脾内藏。

痛痒心中事,厥泻在下方。

痿喘呕冲上,强直暴风狂。

胀满大热过,热极声鼓响。

反戾水浑浊,均在热内藏。

呕吐暴注迫,热结出祸殃。

火大热瞀瘛,又主燥热狂。

鼓栗丧神守,也是火热旺。

火能冲逆上,腑肿疼惊殃。

诸痛项强者,属於湿中藏。

水液彻清冷,寒邪逞刚强。

刘师名完素,把燥另加上。

阴阳表里疾,虚实寒热伤。

只在此歌内,一定牢记详。

十问歌巜景岳全书.传忠承.十问篇》

十问歌巜景岳全书.传忠承.十问篇》

十问歌巜景岳全书.传忠承.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阴,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通过“十问歌”之问诊体系,可以快速获取六经各经证的主症,就能抓住病机的主要矛盾。

以主症为辨证之首当,则能进一步理清病因病机方向,提高治疗效果。

太阳病是风寒侵袭肌表,邪正相争,营卫失和,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头身和脉色即可知太阳病,结合问汗可辨别太阳中风及伤寒,问渴可辨温病,问饮食、胸和二便可辨太阳蓄水、蓄血证。

阳明病是胃家实,阳热亢盛,胃肠燥热,以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汗和脉色可辨阳明病,结合问渴、二便及胸可辨阳明经证及腑证。

少阳病是邪犯少阳,枢机不利,临床以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饮食、头、胸即可辨少阳证,结合二便之大便秘,可辨少阳兼阳明里实,小便不利兼饮停阳郁。

太阴病是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以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口不渴为主证,“十问歌”之问饮食,二便、渴、胸可辨太阴病。

少阴病为伤寒六经后期,心肾阳气均虚,临床表现可分为从阴寒化和从阳热化两类证候。

少阴寒化证是阳气虚衰,病邪从阴化寒,阴寒独盛,以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二便,饮食即可辨少阴寒化。

少阴热化证是阴虚阳亢,病邪从阳化热,临床以心烦失眠,口燥咽干为主证,“十问歌”之问胸和渴即可辨太阴热化。

厥阴病是伤寒后期,阴阳胜复,寒热交错,临床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为主证,“十问歌”之问饮食,渴和胸即可辨厥阴病。

急危重症的特点是病情轻重不一,轻到普通感冒、胃肠炎,重到心衰、肾衰、呼衰、休克等濒临死亡的患者及抢救,其广泛的疾病谱给我们展现出了六经病的所有病程阶段。

十问歌

十问歌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
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
苦燥降浊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
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篓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中医入门必备系列(8)《十问歌》详解

中医入门必备系列(8)《十问歌》详解

中医入门必备系列(8)《十问歌》详解中医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其中,问诊非常重要,从患者进入诊室的那一刻,问诊就开始了,古人将问诊内容总结为《十问歌》,歌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我在接诊患者时,为了全面、详细地询问患者的信息,往往都会在心里默默复述一遍《十问歌》,以避免漏诊、误诊。

那么,通过《十问歌》,我们到底能够掌握到哪些信息呢?下面我就一一来解读一下《十问歌》的内容,咱们把整首歌拆开了来看。

一问寒热是指询问患者是否有怕冷和怕热的症状。

怕冷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遇风即觉冷,称为恶风;二是自觉怕冷,多衣覆被不能缓解,称为恶寒;三是自觉怕冷,加衣覆被可以缓解,称为畏寒。

怕热可分为体温升高的发热,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发热以及局部发热三种情况。

临床上寒热往往错杂出现:有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恶寒发热;有只恶冷不发热的但寒不热;有只发热而不恶寒的但热不寒;有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的寒热往来。

问寒热是辨别患者疾病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二问汗汗出的情况能反映出人体阴阳变化。

问汗出情况主要询问患者是否有出汗以及出汗部位、出汗时间、出汗量等情况。

问汗首先要分表里,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表证有汗多为表虚证或表热证。

里证汗出也有多种情况:自汗出,动则尤甚多为自汗,是卫气不足的表现;夜眠时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大汗出、身大热者,多见于内热盛;战汗者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如油、身热烦躁、脉来急促多为邪盛正衰,属危证。

临床也多见局部出汗的情况:阳热盛或湿热中阻可见但头汗出;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可见手脚心多汗;还有半身出汗的情况,多见于中风或湿气阻滞,不出汗的一侧多为病侧。

三问头身问头身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的问诊,比如整体上要问有没有头晕、头痛、乏力、身痒、麻木等症状,如果出现某个症状,就要问清楚症状的诱因、持续时间、具体表现、加重或者缓解的因素以及伴随症状等。

中医诊断:十问歌—问寒热

中医诊断:十问歌—问寒热

《⼗问歌》即是:“⼀问寒热⼆问汗,三问头⾝四问便,五问饮⾷六问胸,七聋⼋渴俱当辨,九问旧病⼗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语告⼉科,天花⿇疹全占验。

” 问寒热是询问患者有⽆冷与热的感觉。

寒,即怕冷的感觉;热,即发热。

患者体温⾼于正常,或者体温正常,但全⾝或局部有热的感觉,都称为发热。

寒热的产⽣,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

因此,通过问患者寒热感觉可以辨别病变的寒热性质和阴阳盛衰等情况。

寒与热是临床常见症状,问诊时应注意询问患者有⽆寒与热的感觉,⼆者是单独存在还是同时并见,还要注意询问寒热症状的轻重程度、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兼症等。

临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以下4种情况: 1、但寒不热 在通常的情况下,患者只有怕冷的感觉⽽⽆发热者,即为但寒不热。

可见于外感病初起尚未发热之时,或者寒邪直中脏腑经络,以及内伤虚证等。

根据患者怕冷感觉的不同特点,临床⼜分别称为恶风、恶寒、寒战、畏寒等。

恶风:是患者遇风则有怕风战抖的感觉,避风则缓。

多为外感风邪所致。

风邪在表,卫分受损,则失其温分⾁司开阖的作⽤,故遇风有冷感⽽避之可缓。

此外,恶风还可见于素体肺卫⽓虚肌表不固者。

恶寒:是患者时时觉冷,虽加⾐覆被近⽕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多为外感病初起,卫⽓不能外达,肌表失其温煦⽽恶寒。

此时虽加及⾐⽕,仍不能使肌体的阳⽓宣达于表,故得温⽽寒冷感⽆明显缓解。

可见于多种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性多属于实。

寒战:患者恶寒的同时伴有战栗者,称为寒战,是恶寒之甚。

其病机、病性与恶寒同。

应注意,外感病中恶风、恶寒、寒战症状独⽴存在的时间很短,很快就会出现发热症状,成为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

亦有少数病例存在时间较长,⼀般亦必然会出现发热。

医学教育整理这些对于掌握疾病的进程有⼀定帮助。

畏寒:是患者⾃觉怕冷,但加⾐被近⽕取暖可以缓解,称为畏寒,多为⾥寒证。

机体内伤久病,阳⽓虚于内。

中医护理评估十问歌

中医护理评估十问歌

中医护理评估十问歌
问睡眠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护理评估中,询问患者的睡眠状况是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一环 睡眠质量差、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会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睡眠状况,帮助他们调整睡眠环境和作息时间,改善 睡眠质量 对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的患者,可以指导他们进行睡前放松训练、温水泡脚等助眠方 法 对于打鼾、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给予适当的睡眠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 睡眠问题
在中医护理评估中,询问患者的情绪状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可以指导他们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缓解情绪的方法 对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可以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和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
演讲完毕 感谢聆听
中医护理评估十问歌
问头身
头痛眩晕多与肝火、痰饮有关;项背强痛多 与太阳经受邪、颈椎病有关;身体困重疼痛 多与湿邪有关
中医护理评估十问歌
问便
大便正常与否是判断脾胃功能的重要指征 ,大便燥结或泄泻为肠胃不和;大便带血 或纯血便可能有肛肠疾患;大便失禁或秘 结多属虚证。小便短赤或清长、遗尿或癃 闭等均属异常情况,需进一步检查治疗
总之,中医护理评估中的十问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工具,可以帮助护士全面了解患 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十问歌的询问,还可以加 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和需要进行灵活运用和调整

中医诊断歌诀和十问歌

中医诊断歌诀和十问歌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中医十问歌

中医十问歌

中医十问歌凝聚了古老中医诊断、生理精华的十问歌,都被历代医家重视,大家都知道倪海厦老师吧,他就是解读十问歌、利用十问歌的医林高手。

十问歌的起源历史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原版十问歌赋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其实,“十问歌”对每一个医生,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人是一个整体。

某一器官的病变必是许多方面失调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说到许多儿童患上肾结石,其结石的治疗并非取石那么简单,你吃进去的不是石头,为什么会形成石头呢?那就是机体代谢出了问题,排泄出了问题,仅仅取了石,是只治了标,而没有治到本。

同样是结石,服的药物是不同的。

许多的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也就会产生共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有许多医生忽略询问病人饮食情况,女性病人忽略询问经带胎产等情况,其实这些基本的情况有时会给你提供最本质的疾病信息。

问寒热。

寒是病人自觉怕冷,有恶风、恶寒、畏寒之别。

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恶寒是外感的表现,而畏寒则多为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肌表而产生的怕冷感觉。

因此同为怕冷,病情轻重不同,表里病位有异,外感内伤有别。

问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

一个“汗”字,反映出人体阴阳两方面的变化,汗多汗少有不同;汗出当风,转归不同;汗之部位不同,属性有异;汗之有无,更显阴阳之虚实、津液之荣枯之不同。

汗症总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或为甲亢,或为糖尿病,或为更年期综合症等等。

中医问诊《十问歌》

中医问诊《十问歌》

中医问诊《十问歌》“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

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

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问诊的要领,提示医生要通过全面的四诊合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诊断,最后来判定病症。

大众学习中医问诊《十问歌》,可了解一些中医问诊知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头身头痛有虚实之分。

中医诊断:十问歌—问饮食与口味

中医诊断:十问歌—问饮食与口味

《⼗问歌》即是:“⼀问寒热⼆问汗,三问头⾝四问便,五问饮⾷六问胸,七聋⼋渴俱当辨,九问旧病⼗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语告⼉科,天花⿇疹全占验。

” 问饮⾷与⼝味包括询问⼝渴、饮⽔、进⾷、⼝味等⼏个⽅⾯。

应注意有⽆⼝渴、饮⽔多少、喜冷喜热、⾷欲情况、⾷量多少,⾷物的善恶、⼝中有⽆异常的味觉和⽓味等情况。

1、问⼝渴与饮⽔ 询问患者⼝渴与饮⽔的情况,可以了解患者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以及病证的寒热虚实。

(l)⼝不渴:为津液未伤,见于寒证或⽆明显,热邪之证。

(2)⼝渴:⼝渴总由津液不⾜或输布障碍所致。

临床可见如下情况。

①⼝渴多饮:即病⼈⼝渴明显,饮⽔量多,是津液⼤伤的表现。

多见于实热证,消渴病及汗吐下后。

②渴不多饮:即病⼈虽有⼝⼲或⼝渴感觉,但⼜不想喝⽔或饮⽔不多。

是津液轻度损伤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

可见于阴虚、湿热、痰饮、瘀⾎等证。

临床上⼝渴与饮⽔的辨证应根据⼝渴的特点、饮⽔的多少和有关兼症来加以综合分析。

2、问⾷欲与⾷量 询问患者的⾷欲与⾷量,可以判断患者脾胃功能的强弱,疾病的轻重及预后。

(1)⾷欲减退与厌⾷:⾷欲减退,⼜称“纳呆”、“纳少”,即病⼈不思进⾷。

厌⾷⼜称恶⾷即厌恶⾷物。

不思饮⾷与厌恶⾷物,⼤体上有两种情况,⼀是不知饥饿不欲⾷,⼆是虽饥亦不欲⾷或厌恶⾷物。

⼆者病机均属脾胃不和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所致。

①⾷欲减退,患者不欲⾷,⾷量减少,多见于脾胃⽓虚、湿邪困脾等证。

②厌⾷,多因伤⾷⽽致。

若妇⼥妊娠初期,厌⾷呕吐者,为妊娠恶阻。

③饥不欲⾷,是患者感觉饥饿⽽⼜不想进⾷,或进⾷很少,亦属⾷欲减退范畴。

可见于胃阴不⾜证。

(2)多⾷易饥,是患者⾷欲亢进,⾷量较多,⾷后不久即感饥饿,⼜称为“消⾕善饥”,临床多伴有⾝体逐渐消瘦等症状。

可见于胃⽕亢盛、胃强脾弱等证。

亦可见于消渴病。

总由胃的腐熟太过⽽致。

(3)偏嗜,是指嗜⾷某种⾷物或某种异物。

其中偏嗜异物者,⼜称异嗜,若⼩⼉异嗜,喜吃泥⼟、⽣⽶等异物,多属⾍积。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我们都知道中医里讲究“望闻问切”,虽然望诊排在第一个,但是在如今中医专长医师的实际操作当中,问诊的重要性是最高的,如何从患者口中问出问出真实、有效的患病情况是中医医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橘香园想到了一首《中医十问歌》,用这首歌的内容能够很好地概括中医专长医师问诊的内容。

中医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这首歌词的内容不多,但是却蕴含了中医在问诊时候要掌握的内容,因此在民间中医当中流传的也很广,尤其是刚刚拿到《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的民间中医,在自己独立接诊之前,一定要把这首《十问歌》多多复习几遍,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十问都问了什么内容一问寒热二问汗,这个是问患者是否有发热或怕冷的症状,因为中医讲很多病症分为“寒”、“热”两个症状,有时候外表的症状相似但是内因却不同,所以要引导患者说出自己是否有寒热,同时还要问一问出汗的情况,出汗的情况不同,最终的真了解过也不同。

比如阴虚之人有可能会出现夜间盗汗、全身汗热等情况,而阳虚、湿热的症状基本上都是局部出汗,两者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三问头身四问便,头身是指的四肢、脏腑等内容,在《景岳全书》中记载:“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

”,比如头晕、麻木、乏力都是头身的问题。

四问便,就是问排泄,大便的排泄与脾胃受纳运化、肾阳温煦、肝的疏泄、脾气肃降都有密切关系。

小便的排出,与肾的气化、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及三焦通调有关。

五问饮食六胸腹,问完了患者的症状,还要注意患者的饮食方面是不是有问题,很多患者出现出的问题都是由于饮食引起的;胸腹胸腹额问题包括胸闷、心悸、胁胀、腹胀等。

七聋八渴俱当辨,如果有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的情况,需要考虑是不是由于肝火旺盛引起的,而经常口渴的话,可能是由于体内津液不足,或津液输布出现障碍所致。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解释: 十问歌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解释: 十问歌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解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寒热:有寒热的多为表证、外感证,无寒热的多为里证,内伤杂证;发热恶寒的为病在阳,无热恶寒的为病在阴。

寒热起伏定时,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的为疟疾。

2.汗:汗与寒热有密切关系,如外感发热无汗是伤寒,有汗是伤风,汗出热减是病渐衰,汗后热反增高是邪渐人里。

虚证中的阴虚盗汗,汗后感觉疲乏;阳虚自汗,汗后感觉身冷。

更有表证发汗,汗出不止,热骤降而恶寒转甚,称为亡阳,有虚脱危险;也有发汗战栗,汗出类似虚脱而安卧脉静,称为战汗,是疾病转机之征,不必惊惶。

若汗出如珠如油,四肢厥冷,脉伏,为垂亡之象,称做绝汗。

3 .头:头痛无休止、有寒热的多为外感,头项痛属太阳,前额痛属阳明,两侧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

痛有间歇,兼有眩晕重胀的多为内伤杂症,痛胀觉热的属肝火;眩晕畏光的属肝阳;痛剧面青的属肝寒;头重昏沉响鸣的属脑虚。

痰湿内阻,清阳不升,亦能使人晕眩,但多兼舌腻恶心。

4.身:一身酸痛,有表症的多为外感,汗出即减,不兼寒热,痛在关节,或游走四肢,为风寒湿痹,常与气候有关;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的为气虚;仅有手大指或食指觉麻木,延及肘臂的为中风先兆。

多卧身痛不舒,活动后轻减的为气血不和;身痛而重,举动不便的为湿阻经络。

5.大便:便闭能食者为阳结,不能食者为阴结;腹满胀痛的为实证,不满不胀的为虚证;久病或老人、产妇经常大便困难,为血枯津燥;先干后澹为中气不足;大便常稀为脾虚;每逢五更天明泄泻的为肾虚;泄泻腹痛,泻下臭秽的为伤食;痛一阵泻一阵,泻下粘秽赤白,里急后重的为痢疾;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头汗的为霍乱。

6 .小便:小便清白为寒,黄赤为热,浑浊而不爽利为湿热。

频数不禁为虚证;溲频而口渴多饮为消渴;溲时淋沥,茎中刺痛为淋证;小便不通,腹内胀急为癃闭。

真正的中医问诊:十问歌源头详解!

真正的中医问诊:十问歌源头详解!

真正的中医问诊:十问歌源头详解!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上十问者,乃延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

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

医之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施误治耳。

误则杀人,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

学人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人,而为己不浅也,慎之宝之。

一问寒热问寒热者,问内外之寒热,欲以辩其在表在里也。

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故凡病身热脉紧,头疼体痛,拘急无汗,而且得于暂者,必外感也。

盖寒邪在经,所以头痛身疼。

邪闭皮毛,所以拘急发热。

若素日无疾,而忽见脉证若是者,多因外感。

盖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证也。

若无表证而身热不解,多属内伤,然必有内证相应,合而察之,自得其真。

凡身热经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属表证者。

盖因初感寒邪,身热头痛,医不能辩,误认为火,辄用寒凉,以致邪不能散,或虽经解散而药未及病,以致留蓄在经。

其病必外证多而里证少,此非里也,仍当解散。

凡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证相应,而其来也渐。

盖阴虚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

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喘急咳嗽;在中而连脾者,或妨饮食,或生懊,或为躁烦焦渴;在下而连肾者,或精血遗淋,或二便失节,然必倏热往来,时作时止,或气怯声微,是皆阴虚证也。

凡怒气七情伤肝伤脏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亦阴虚也。

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故易于伤,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亦阴虚也。

凡内伤积热者,在痞必有形证,在血气必有明征,或九窍热于上下,或脏腑热于三焦。

若果因实热,凡火伤在形体而无涉于真元者,则其形气声色脉候自然壮丽,无弗有可据而察者,此当以实火治之。

凡寒证尤属显然,或外寒者,阳亏于表,或内寒者,火衰于中,诸如前证。

但热者多实,而虚热者最不可误;寒者多虚,而实寒者间亦有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

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中医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敛芨攻乌。

遂戟藻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元参、细辛、芍药。


中医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箬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浸莫相依。

中医常用治疗方法
一、辛温解表
1、用途:用于外感风寒之表证。

2、症状: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苔
薄白。

(即风寒表实证)
3、方剂:麻黄汤,葱豉汤(有汗之风寒表虚证脉浮缓用“桂枝汤”)
二、辛凉解表
1、用途:用于外感发热或温燥之邪的表证。

2、症状:身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口渴咽痛,咳嗽,苔薄白或
薄黄,脉浮数等。

3、方剂:桑菊饮,银翘散。

三、表里双解
1、用途:用于表里同病。

2、症状:头痛身热,鼻塞流涕,胸脘灼热,腹满而痛,大便秘结或下痢,舌苔黄,脉滑数。

3、方剂:防风通胜丸,葛根黄芩黄连汤。

四、荡涤攻下
1、用途:用于阳明腑实热证。

2、症状:潮热谵语,腹满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黄,舌起芒刺,脉数实。

3、方剂:大承气汤
五、增水行舟
1、用途:用于阳明热实。

2、症状:津液枯燥,阴虚而大便难下,或下之不通等证。

3、方剂:增液承气汤。

六、清热解毒
1、用途:用于瘟疫,疮疡肿毒。

2、症状:身热发颐,咽喉肿痛,甚而烦躁狂乱,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3、方剂:普济消毒饮,消痈饮(原名仙方活命饮)
七、清热利湿
1、用途:用于湿热两盛或湿从热化,以及湿热下注。

2、症状:身热肢楚,胸闷腹胀,无汗心烦,或有汗而热不退,头痛身重,霍乱吐利,下部湿疮,尿赤涩痛,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3、方剂:甘露消毒丹,八正散,茵陈蒿汤之类。

八、气血两清
1、用途:用于气血两燔。

2、症状:大热烦躁,昏狂谵语,口干唇燥或发斑吐衄,舌质红降,苔焦或生芒刺,脉浮大而数或沉数,或沉细而数。

3、方剂:清瘟败毒饮。

九、养阴清热
1、用途:用于热病后期或阴虚火旺。

2、症状:夜热早凉,骨蒸盗汗,唇红颧赤,咽干心烦,形瘦干咳,
舌红少苔,脉细数。

3、方剂:青蒿鲨甲汤。

十、清燥润肺
1、用途:用于温燥伤肺。

2、症状: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鼻咽干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细数。

3、方剂:清燥救肺汤。

十一、清气化痰
1、用途:用于痰热内结,肺气不降。

2、症状:咳嗽痰黄,稠厚胶粘,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小便短赤(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3、方剂:清气化痰丸。

十二、清泻肝火
1、用途:用于肝火郁热。

2、症状:夜眠不安,胁痛口干,咽干目赤,烦躁易怒,耳聋耳肿,阴部肿痒,舌红苔黄,脉洪实。

3、方剂:龙胆泻肝汤,泻肝安神丸。

十三、清心导赤
1、用途:用于心火亢盛或心热下移小肠。

2、症状:口渴面赤,心烦胸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舌尖红,苔黄薄,脉数。

3、方剂:导赤散
十四、疏肝和胃
1、用途:用于肝气乘胃,胃失和降。

2、症状:脘协作痛,吞酸嘈杂,嗳气呕吐,苔白,脉弦。

3、方剂:疏肝和胃散,四逆散。

十五、健脾疏肝
1、用途:用于肝郁脾虚。

2、症状:两协作痛,寒热往来,神疲食少,头痛目弦,月经不调,乳房作胀,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弦而缓。

3、方剂:解郁养血汤(逍遥散),痛泄要方。

十六、消导和中
1、用途:用于伤食证。

2、症状: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吞酸恶食,舌苔厚腻,脉滑。

3、方剂:保和丸。

十七、辛开苦降
1、用途:用于寒热中阻痞塞不通。

2、症状:心下痞满,干噫食臭,或呕吐下利,苔腻脉滑。

3、方剂:半夏泻心汤。

十八、降逆止呕
1、用途:用于肺胃失降,气向上逆。

2、症状:心下痞鞭,呕吐噫气,呃逆,喘咳等。

3、方剂:旋复代赭汤,桔皮竹茹汤。

十九、温中散寒
1、用途:用于脾阳不足。

2、症状:肢体倦怠,畏寒形冷,纳呆食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

3、方剂:理中汤。

二十、温化痰饮
1、用途:用于痰饮证。

2、症状:胸胁支满,心悸目弦,短气而咳,大便溏,口中和,舌苔润滑,脉弦滑。

3、方剂:苓桂术甘汤。

二十一、温阳化水
1、用途:用于肾阳亏耗,水邪泛滥。

2、症状:四肢疼痛,沉重浮肿,心悸短气,小便不利,苔白不渴,脉沉。

3、方剂:温阳化水汤(原名真武汤)。

二十二、回阳救逆
1、用途: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內盛。

2、症状:四肢逆冷,恶寒蜷卧,下利清谷,口不渴,头晕气短,汗出如油,脉沉微。

3、方剂:四逆汤,参附汤。

二十三、温补肾气
1、用途:用于肾阳不足,下元失于温养。

2、症状:腰痛足弱,下半身常有冷感,气怯神疲,少腹拘急,阳痿早泄或羸瘦消渴,小便不利或反而多,尺脉弱小。

3、方剂:肾气丸,右归饮。

二十四、滋补肾阴
1、用途: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2、症状:腰膝软痿,骨热酸痛,头目晕弦,耳鸣耳聋,自汗盗汗,遗精梦泄,消渴淋沥,足跟疼痛,咽燥喉痛,牙齿动摇,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3、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饮。

二十五、甘温除热
1、用途: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

2、症状:身热有汗,渴喜热饮,疼痛恶寒,少气懒言,脉虽洪大按之虚软。

3、方剂:补中益气汤。

二十六、气血双补
1、用途:用于气血两虚。

2、症状:畏寒发热,身重少气,羸瘦纳减,骨节烦疼,烦躁作渴,舌质淡,脉弱。

3、方剂:八珍汤。

二十七、养血柔肝
1、用途:用于血液不足,肝失柔养。

2、症状:胸胁隐痛,吞酸吐苦,喉嗌干燥,舌无津液,脉反细弱。

3、方剂:四物汤加减。

二十八、滋补肝肾
1、用途:用于肝肾阴虚。

2、症状:头晕耳鸣,胸胁作痛,腰痉痿若,潮热盗汗,咽干津少,手足心热,遗精梦泄,舌红无苔,脉细数。

3、方剂:一贯煎。

二十九、安神补心
1、用途:用于心血不足。

2、症状:心悸,精神衰疲,夜难入寐,头晕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燥,舌瘦尖红,少苔,脉细数。

3、方剂:补心丹。

三十、交通心肾
1、用途:用于肾阴亏,心火上炎。

2、症状:怔忡失眠,烦热,口干,舌红脉弱。

3、方剂:二阴煎。

三十一、育阴潜阳
1、用途:用于肾阴亏损,不能养肝,肝阳上亢。

2、症状:头目眩晕,目脹耳聋,心中烦热,头部作疼或肢体渐觉不利,脉弦长有力。

3、方剂:镇肝熄风汤。

三十二、通经活络
1、用途:用于气血阻滞所致之证。

2、症状:中风,瘫痪,痿痹、痰厥、流注等。

3、方剂:大活络丹,小活络丹之类。

三十三、活血化瘀
1、用途:用于蓄血,癓瘕。

2、症状:。

疼痛不移,或肩部麻木,少腹胀满,唇舌发黯或有紫斑,月经不调,小便自利,脉涩。

3、方剂:桂枝茯苓丸。

三十四、芳香化浊
1、用途:用于湿伤脾胃。

2、症状:胸膈满闷,恶心呕吐,倦怠嗜卧,肠鸣腹泻,口淡苔腻,脉濡。

3、方剂:藿香正气散。

三十五、芳香开窍
1、用途:用于热入心包或湿浊蒙蔽清窍。

2、症状: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等。

3、方剂:牛黄丸,至宝丹。

三十六、托脓生肌
1、用途:用于疮疡兼气血不足。

2、症状:痈疽将溃,紫陷无脓,根脚散大。

3、方剂:透脓散。

以上36种立法,紧紧是在临证时比较常用的一般治疗方法,并不是中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具体立法的全部内容,我们要灵活而不断发扬发展祖国的医学,决不能牵强附会,习医之人必须以救死扶伤为宗旨,决不能欺骗敲诈病人,此为医者之德也。

(汤侠整理2013.8.9)
中医要髓
上部
Tangzhengcheng(yanxiu)习医之人必须以救死扶伤为宗旨,决不能欺骗敲诈病人,此为医者之德也。

(汤侠整理2013.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