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
艾奇逊
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过程 ——走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 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 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 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 导地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 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 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 得最终胜利。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 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深刻变革 。
建国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变化
农业:
地主土地所有 土改 农民个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 集体经济
一汽的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一五”时期的鞍山钢铁厂
为什么“一五”期间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 飞机南昌又沈阳。武汉大桥跨天堑,克拉玛依油不洋。铁 路鹰下宝成等,三条公路通西藏。”
鞍钢、沈飞、长江大桥,都是今天仍然无比显赫的名 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1957年全国 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 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 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34.2%。文教、 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 平,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著名历史学家 费正清的说法,“一五”期间人均收入增速达6.5%,远 远超过了同期与我们基础相当的只有不到2%增速的印度。
结合社会主义改革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结合社会主义改革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这些都是观点都是片面的。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正是这场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姓名:邓义山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统计学学号:27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文: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改造旧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体系。
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要实现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旧的社会制度和观念进行革命性的转变,以建立起社会主义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涵社会主义改造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的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是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还包括对文化等方面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1.全面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全面转变,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
2.历史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
3.阶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4.实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造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有化、个体农业社会化、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
这些改革和措施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步骤,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必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彻底扫除旧的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关系,确保广大劳动人民共同享有生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挑战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也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观念和制度的改造、对生产关系的转型、对生产力的提升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综合斗争,完善理论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改革进程。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如何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主体
建设与改造 同时并举 工业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工业
入社农户96.3%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 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巩固 地团结其他中农, 发展互助合作,由 逐步限制到最后消 灭富农剥削的农村 阶级政策。
1955年,毛泽东撰写《中国农村的 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 第一步:互助组 主义改造 大体经历 第三步:高级社 三阶段 的三个发 展阶段
第二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从建国初到1956年工农业产值比例的变化
比例
年份 1949年 1952年
工 业 30% 43.1% 51.3%
农 业 70% 56.9%
1956年
48.7%
1957年国民经济总收入与1952年比较
国民经济 比例
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国营 19.1%
33%
非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出现的失误和偏差的原因
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原因
在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 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 义经济成分;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具有历史必然性,它建立了斯 大林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 了这种模式社会主义的政权,使国 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但是 在改造过程中急于求成,改造过急、 过粗;在所有制布局上盲目讲究单 纯的公有,具有长期的负面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开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深刻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下面就这一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后,通过改革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国家的主导下调整了产权,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实行了计划经济管理,这使得社会总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国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巨大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获得了工业增长与农业现代化正确挂钩的成功。
此外,通过实行统一计划,加强国家经济内部一体化,以及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使得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并创下了世界纪录,确立了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国家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周边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颜色革命和外国势力打压,社会主义中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性,提高了国家的地位,而在改革中,我们既能够按照自己的叙事倒置来展开全局,也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最终,我们成功地打开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并且逐渐建立了独特地符合我们国情的社会主义体系,这也是我们在改革中走在前面的重要体现。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所谓“左倾”思想和“大跃进”(即农村运动),这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危害了人民生活,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其次,由于一些政策的不适应性或缺失,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巨大差异,劳动力更替交错,企业转型等,中国在市场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縫隙。
综上,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取得成功的基石之一,它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我们建立独特社会主义体系的历史功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展示出我们独有的倾向性,让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卓有成效。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信息工程系10级通信一班1041303048 张霞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建国初期,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系统的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当我国开始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时候,从理论上讲我们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但实际上当时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却限定了我们的选择路径。
从国际上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对当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苏联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一举成功。
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后的十多年的时间内在工业力量方面已赶上了德国,其矿业总产量、基本设备和工业方面,已接近欧洲大陆所有的发达国家,城市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从国内来看,首先,我国不具备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客观条件。
由于我国的民族资本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后的中国仍不能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这样必将导致对国际资本的依附,从而危及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安全。
由此可见,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第二,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悖的。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大势所趋。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它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有现代化取向的强大、有效的政府。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过渡时期,经过在实践中的补充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论证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与形式;探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途径、形式、办法与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走向、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引起的巨大变化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
(完整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姓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统计学学号:**********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文: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4,社会主义改造
• 再如在产权归属、经营管理体制方面,一方面明 确国有企业产权,加强其内部管理民主管理,另 一方面对城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实行利用、 改造、限制的政策,促进私营企业调整劳资关系, 使劳资两方受益。 • 对农民,注意调动两种积极性,一方面要互助合 作帮助缺少工具的农户搞生产,另一方面在互助 合作过程中实行自愿、互利、民主原则。
• 2、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1953年8月,毛 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①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 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
• 资料来源,董志凯主编: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第7页,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6.
这是温和、务实、灵活、理性的过渡方式:
• 从政策精神上看,《共同纲领》反映的是 “国营经济主导下各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 各得其所,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精 神。” • 从采取的措施上看,比如三反、五反打击 投机倒把,抑制了通货膨胀;随后针对这 行动的负面影响,马上采取措施,两次调 整工商业,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经 济、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
• C、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管理思想:农业经济 管理方面,形成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国 家引导示范为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济管理体制;工业经济管理方面,运用行 政和经济手段协同调控工业和商业,使多 种经济成分共同为国民经济恢复发挥作用。
• 以上体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适应当 时国内外环境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基础上,经济运行体系体现了计 划、市场等不同调节与运行机制并行;多种分配 形式和积累手段并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创新特色及现实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创新特色及现实启示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社会主义改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并在实践中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正确的处理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创新特色现实启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改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论创新的结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独创性的思想。
在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始终把“三改造”置于与“一化”的整体联系中来把握,同时又把“三改造”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及创新特色(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
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民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关于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积极:经济上,大力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政治上,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制度上,坚持了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文化方面,坚持了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力量进行生产化和社会化,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偏差:经济上,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片面强调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忽视了客观现实和国情。
制度上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总体评价: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
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由于党在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定要发生的),但整个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相当可观的。
在这期间,我们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而且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从总体上来看也还是相当快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上次答在问答栏,这次补回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回放到历史。
只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才能正确指引中国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发展着的真理。
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讲述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 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对私营工业实行了加工订 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 业实行了经销代销,使这 些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开始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 道。
第二阶段,1954年至 1955年上半年,除继续 发展初级形式外,开始 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 营。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结合实际踏出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和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合作化的基本原理在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农村的阶级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找到了中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
一、从金门登岛叹工 业基础落后的中国军 力
• 1949年10月24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 战军叶飞、胡琏为指挥员的第十兵团9000多 名战士凭借顽强毅力利用破木陈舟,以闪电般 登上汤恩伯20000多人驻守的金门岛,但悲剧 随之开始。国民党军凭借空军长处和海军优势,
二炸、从毁朝解鲜放战军争船看只工,将登岛战士上万人在几天之 业 防内 官基础消 一落灭 片后殆 嚎的尽 啕中。 。国消 上国息 报传 中到 央解 ,放 毛军 泽前东线主司席令静部坐,了将两
• 虽然我们都知道,对于朝鲜战争,中国 参战了,也属于胜利国,但当时的领导 人也十分的顾虑,军队也有所动摇,毕 竟面对的是一个超级大国,不论军事还 是科技,不论装备还是经验,我们都相 形见绌,劣势凸显。说白了,我们的胜 利不是依靠的是强大的国防和军力,而 在一定程度上是尸体的堆积,生命的凝 结。所以,在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 等烈士的背后,更深层次上射影出的是 一个工业极其落后的大国的不幸,一个 贫弱民族的悲哀。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班级:15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班学号:3115003104姓名:汤嘉诚摘要: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而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于急促和粗糙也出现过失误,但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意义失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正文: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得到巩固。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随着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制度被消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国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由于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到1956年,已提前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设想,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姓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统计学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文: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 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 合作社经济占%,公私合营经济占%,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个体经济则下降到%;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其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最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就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有重要意义的成就;当然也有教训,就是那时候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改造所要达到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模式的某些影响,以为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唯一的公有制和完全的计划经济,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很多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不过,这是站在今天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来总结历史;当时的人们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有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前人的教训,还有了许多新的探索;三大改造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占绝对统治地位.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从互相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逐步把农民引到公有制道路上来;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和平赎买政策.公有制也成为社会主义的主体;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使全国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由于党在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定要发生的,但整个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相当可观的;在这期间,我们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从总体上来看也还是相当快的;。
评述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评述政史学院政教12班黄妹香201202401102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科学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衡量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评价述评20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这一问题进行述评,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一、科学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由于在这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建立了人民政权,这场社会主义革命是采取人民政权自上而下的领导、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支持这种方式进行的,因此,我们把它称作社会主义改造。
科学评价社会主义们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第一,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决走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下取得的。
如果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那就是否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浅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院:姓名:雷梦学号:日期:2013.12.03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摘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形成,在过渡时期补充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完善的。
研究该理论的发展史,对于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形成;发展;意义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对于这个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举措, 是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前途之间激烈矛盾斗争的根本解决,并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形成。
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从党的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初步萌芽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革命第一步要变成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他们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没收官僚资本而节制民族资本;走农业集体化、合作化道路等。
2.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轮廓。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任务将由战争变为建设,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即将成为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1948年至1949年间,毛泽东和党中央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提出经过15年左右时间再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 引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方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和压迫是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激化,危机频发。
为了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开始探索并实践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 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目标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性、先进性、指导性原则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人民民主国家。
4.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和方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主要包括革命的方式和途径。
革命方式主要分为暴力革命和和平革命两种,途径则包括农村包围城市和城市夺取政权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土地革命、人民战争、群众运动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破坏等。
5.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与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成果丰富多样,例如苏联、中国、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6.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研究和运用,能够回答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7. 结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国情,不断总结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的胜利。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这就是克拉克
金日成在 《朝鲜停战协定》
主义社会。
谢谢大家!
Thanks a lot!
高级形式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③改造的内容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 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使他们成为自食 其力的劳动者.具体做法为: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期间,一些 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 “一窝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模式选择上存在 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 色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 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
• 首先,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使 他们自愿地接受和平改造。
•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予资本家及资方 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既使他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又使 他们在企业内部与工人一起劳动和学习,逐步成为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 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 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 地发展生产力。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 主要是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当时党对我
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 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1、“四过一留”的失误和偏 差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 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 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 式
•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突破了先机械化、后集体 化的设想,创造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 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 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 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 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 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 主要是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当时党对我
• 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 育的方法。
•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坚持和平的方 法和自愿的原则 ,并用事实向农民表明 。
• 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中国共产党以和平
赎买的方法完成了改造。同时对资本家实行团 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 把资本家也改造成为 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 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谢谢观看
组员:邱鹏辉从 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突破
• 这些突破集中到一点就是:在一个政治经 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里,走出了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新路子,解决了社会变革 与物质基础、和平过渡与阶级斗争的矛盾 问题。
1、 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 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 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 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 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 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 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 造了条件。
•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直到高级 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 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流 血革命”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