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而林黛玉的诗里多含谶语,既预示着贾府众女儿的命运走向,又是林黛玉成长的重要指向。

鲁迅在评说《红楼梦》的价值:“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

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为不同,所以其中叙人物,

都是真人物。”

这里所说的真人物,就是虽然不是现实中所存在的人物,但却真实地描写了现实中某种人物,反映了人性格和感情的复杂性。

林黛玉是曹雪芹最钟爱的人物,他用了诸多的笔墨来塑造这个“真人物”。在他的笔下,林黛玉从小小的少女成长为待嫁的姑娘,她也完成了从恃才傲物、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从小我到大我,从自伤自怜到看透所有人命运后无奈、绝望的蜕变。而这些,通过林黛玉不同时期的四首诗,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葬花吟》: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的是客观环境的摧残

•这是林黛玉的自我迷失时期。

此时的林黛玉,目光几乎都放在自己的身上,心中自有一股怨尤的情绪在。

林黛玉进贾府时只有六、七岁,正是不知人事的年纪。自她进入贾府以来:

贾母对她就万般疼爱:“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宝玉对这个妹妹也是格外亲密、怜惜,每次两人有了矛盾,总是贾宝玉先赔不是,哄着黛玉。

与贾府的三个姐妹相比,黛玉无论是在才情,还是容貌上,都更胜一筹。小姑娘难免就自视过高,目下无尘,待人处事上就有些娇纵任性。

这时的黛玉是恃宠而骄的任性孩子,无意中便得罪了不少人。

第七回,周瑞家的帮薛姨妈送宫花时,她对周瑞家的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黛玉这话可以说是全无情商,一句话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第一个当然就是周瑞家的,真愣愣地便扫了她的面子。

•第二个当然就是薛姨妈,人家好好的送宫花,还送出错来了。

•第三个就是王夫人,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你打她的脸,不就是不给王夫人面子吗。再有就是薛姨妈,她是王夫人的亲姊妹。

•第四个就是其它姐妹心里也会不舒服。这送宫花,有先自然就有后,林黛玉觉得自己被放在后面了不高兴,这话里就有了不甘于其她人之后的意思。

黛玉这样的处事方式,不难想象她在贾府里得罪过多少人。而如同王熙凤所说的,这府里的哪个管事妈妈又是简单的。林黛玉虽有贾母的偏爱,但是阎王好过,小鬼难缠。那王善保家的仗着自己有几分体面,连探春这个正经的贾家小姐还敢在抄检大观院时去拉她衣襟,更何况林黛玉只是借居在此的表小姐。这也是林黛玉在《葬花吟》里所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真实写照。

薛宝钗来到贾府,她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使得林黛玉内心就更加的“悒郁不忿”。

因为得罪了婆子丫头,让黛玉在贾府的处境艰难,薛宝钗的到来,又打破了她内心那种俯视众人的自信。

《葬花吟》写花,写春,写闺中女儿,通篇都带着林黛玉自己的影子,情调浓烈而忧伤,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黛玉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写出了黛玉的焦虑不安和迷茫。

除此之外,这首伤春诗里还有控诉,还有怨忿不平之意,认为花落是风雨摧残,而人亡是因为现实的风刀霜剑。

此时的黛玉就好像初入社会的新人,那种完美的理想主义和残酷的现实主义发生了碰撞,曾经憧憬的,曾经信仰的,仿佛一夕之间都崩塌了。于是便开始忿忿不平,开始不确信,继而开始怀疑自己。

《秋窗风雨夕》:何处秋窗无雨声,觉醒的开始

•这是黛玉的反思和觉醒时期,是打破和重建的开始。

与现实的碰撞之后,往往便是反思,是觉醒。林黛玉是聪慧灵巧的女子,她是世外“仙姝”,她的成长,便是从觉醒开始。

这首《秋窗风雨夕》虽仍然是作者自伤身世之作,却不难发现,相较于《葬花吟》,这首诗中少了抑塞之气和傲世的态度,基调更加的凄凉、颓败,那是怀疑和动摇后的彷徨,是打破和重建之前的自我否定。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黛玉意识到风霜刀剑的现实性和客观性,无论花存不存在,风雨都会如期而至;无论她身处何方,现实的残酷都存在。

黛玉此时最大的变化就是她对周围人态度的改变,她身上没了那股忿郁不平之气,整个人更加平和。

•在和贾宝玉的关系里

自从贾宝玉送旧帕定情后,两人再也不像从前“三天恼了,两天好了”,不再会吵得不可开交。

•在和众姐妹的关系里

林黛玉虽仍然会打趣众姐妹,但却不再如从前那样尖锐、刻薄。

第三十八回,众人作菊花诗,李纨判黛玉夺魁,林黛玉不再执着于孰前孰后,而是同众姐妹讨论哪句诗更好,好在哪里。

•在和薛宝钗的关系里

两人互剖心迹,不但前嫌尽释,而且结为金兰姐妹。

先是林黛玉在大观园里不小心说出了《牡丹亭》《西厢记》的句子,薛宝钗诚心劝说她;再是林黛玉生病,薛宝钗送燕窝。

•在人情事故上

黛玉也开始有所觉悟,知道那些婆子丫头们不能随便得罪。

在薛宝钗建议她少食人参肉桂,多用些燕窝时,她也会感叹:“……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

•而薛宝琴的到来,完美的印证了林黛玉的这种转变和成长。

作者先是借诸人之口铺垫了宝琴的容貌和才情,接着又写了贾母对她的疼爱甚至超过了宝玉。要是放在过去,这几点都是林黛玉的痛点。和宝钗初入府时黛玉的“悒郁不忿”对照,黛玉丝毫不受影响,还“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

《五美吟》:岂得羁縻女丈夫,对男权社会失望的开始

•《五美吟》在林黛玉的诗歌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和突破。

在这之前,林黛玉几乎所有的诗都是在自叹身世。直到写出《五美吟》,代表着林黛玉境界的转变,她不再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个人命运上,开始抬头看世界。这是林黛玉的蜕变,她开始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从社会,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薄命女子的命运。

这个时期的林黛玉,是自她到贾府后最幸福的时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