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内涵

合集下载

准确把握概念(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

准确把握概念(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 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 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微考点一 概念的概述
2.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 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 ①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多少”。
③丙同学:矛盾关系属于全异关系的一种,比赛结果“输”和“赢”就属于矛盾关系。
④丁同学: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等,所以“小学生”与“初中生”是反对关系。
A.①③【答案】D 【解析】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是全同关系,例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①正确。 属概念是指外延大的概念,种概念是指外延小的概念,所以,“白马”和“马”是种属关系,②说法错 误。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 念的外延。比赛可能会出现“输”“赢”和“平”三种结果,因此“输”和“赢”是反对关系,③错误。反对关 系是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学 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等,所以“小学生”与“初中生”是反对关系,④正确。故本题选D。
【典题研磨】
【典例5】G20峰会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 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 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按照以往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列席该组织的会议。2022年G20峰会将于11月15日至16日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召 开。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a)地处亚洲(b),是亚洲国家(c),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国(d)。请你 用欧拉图(用圆圈图形来表示概念外延间的各种关系的直观工具)表示以上四个概念 间的关系。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42-第五章 逻辑思维能力(一)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42-第五章 逻辑思维能力(一)

第五章逻辑思维能力(一)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简要略读教材中关于逻辑思维的概念介绍,但以真题为学习依据。

题型一:概念的逻辑特征概念,就是思维最基础的组成单位,是推理的要素。

(一)内涵即这个概念的含义,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持有的属性。

例如:“规律是事物固有、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

其中,“事物固有、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就是概念“规律”的内涵。

(二)外延即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

例如:“纸包括宣纸、古版纸、卫生纸”,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纸”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例2012年下-真题单选】下列选项中,对概念所作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将“启明星”概括为“太白星”B.将“火焰山”概括为“吐鲁番”C.将“中国文学”概括为“艺术哲学”D.将“长篇小说”概括为“文学作品”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A选项中的启明星和太白星所指的均为金星故错误;B选项中火焰山是位于吐鲁番的,故选项错误;C选项中的中国文学和艺术哲学是两个并列的词语,故选项错误,D选项中的长篇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符合概括的定义,故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D。

【例2019年下-单选题】28.下列选项中的概念关系,与“教授”和“科学家”一致的是()。

A.夹克——衬衫B.中文书——英文书C.足球——篮球D.大学生——运动员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题干中,教授和科学家的关系是交叉关系,A、B、C项都是反对关系。

D项是交叉关系,故选D。

【例2018年上-真题单选】下列选项中,与“电磁炉”和“家用电器”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A.“钢笔”与“文具”B.“电脑”与“微机”C.“电视”与“冰箱”D.“教具”与“黑板”网校答案:A【例2016年上-真题单选】下列选项中,与“三角形—几何图形”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A.矩形—椭圆形B.菱形—六边形C.圆形—三角形D.梯形—四边形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题干中的三角形属于几何图形中的一种,它们属于从属关系,选项中只有D中梯形是四边形中的一种,属于从属关系。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36课 第1课时 概念与判断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36课 第1课时 概念与判断

第三十六课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一课时概念与判断课标要求: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核心素养:正确运用概念,分析比较判断的不同类型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思维导图核心考点一概念与明确概念的方法1.含义: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

[提醒]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2.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

外延关系类别图示简例相容关系全同关系A:司马迁B:《史记》的作者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A:哲学B:中国哲学或B:动物A:马交叉关系A:中学生B:球迷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A:正式代表B:非正式代表反对关系A:输B:赢[提醒]①全同关系与同一个概念有区别,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相同,内涵不尽相同;同一个概念是指外延、内涵都相同,如“父亲”“爸爸”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②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的判断,关键是看它们对于属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质。

若有,即为矛盾关系;若没有,则为反对关系。

3.方法(1)明确内涵的方法:下定义①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②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③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过关宝典—逻辑分册-第一章~第二章【圣才出品】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过关宝典—逻辑分册-第一章~第二章【圣才出品】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考试过关宝典—逻辑分册-第⼀章~第⼆章【圣才出品】第⼀章概念考情分析概念部分的知识是逻辑学的基础,明确对象的属性是论证的前提。

这⼀部分知识的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概念的定义上,或者在材料中明确给出某对象的概念或定义,或者借他⼈之⼝说出某⼀对象的概念,从⽽考查考⽣是否能准确把握对象的本质属性。

学习⽬标①理解概念的含义、内涵和外延;②了解概念的种类、划分;③理解本质属性与固有属性、划分与分解的异同;④掌握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盾对⽴关系的异同。

考点精讲考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对象的本质属性①对象是⼀切能够被思考的客体。

②本质属性是⼀类对象共同具有,且仅为该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

③偶有属性与固有属性:偶有属性是某类对象中仅为部分成员所具有,⽽不为全部成员所具有的属性;固有属性是为该类对象全部成员所具有的属性。

④如果某种固有属性,仅为该类对象所具有,则称为该类对象的本质属性。

⽐如正⽅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都是直⾓,那么四条边都相等是正⽅形的固有属性,但不是正⽅形的本质属性;如果把四条边都相等、四个⾓都是直⾓作为⼀条属性,那么它是正⽅形的本质属性,因为四条边都相等、四个⾓都是直⾓的图形必然是正⽅形。

(2)概念的含义①逻辑学研究的核⼼问题是推理。

推理由命题构成,是命题群。

命题由概念构成,是概念的合式结构。

概念是思维的要素,是逻辑研究的起点。

②概念以语词的形式存在,是抽象的思想形态。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2)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类。

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

内涵越⼴,外延越狭。

(3)确定对象是否属于某概念的外延,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该概念的内涵。

如平⾏四边形的内涵是有四条边、两组对边互相平⾏,外延则包括矩形、菱形、正⽅形等;⽽矩形的内涵是有四条边、两组对边互相平⾏、四⾓均为直⾓,外延则只包括正⽅形。

法律逻辑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法律逻辑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一节概念的特征1.概念是通过反映客观对象的特有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构成判断并进而联结成为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的最小单位。

2.概念的表现形式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或词组3.所谓对象的特有属性,就是仅仅为被指称的那类对象共同具有、而其他对象都不具有的那种属性,因而也是该概念指称的那类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基本特征。

4.概念的物质载体就是语词或词组。

5.在判断中出现的,作为判断组成成分的概念,叫词项。

词项是语词和概念的结合体。

6.概念同语词的区别首先,概念必须通过语词表达,但是并非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

一般来说,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则有的表达概念,有的不表达概念。

助词、叹词因其无独立的思想意义,不表达概念。

介词、连词虽然不像实词表达的概念那样有其所指,但在逻辑方面却有其重要意义,因而也被视为表达了概念,并称之为逻辑概念。

其次,概念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并非某个概念只能由某个语词来表达,某个语词也不一定只能表达某个概念。

一般地说,某个语词究竟表达什么样的概念,同它出现的语境有关。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7.法律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法律概念、法律命题主要是靠概念、命题的基本含义,而不是靠语言的感情色彩表达统治阶级意志的。

因此,法律概念、命题,特别是法律常用概念、命题呈现出中性化倾向,对感情色彩过浓的语词采取排斥的态度。

大多数法律概念具有技术性语言的特点,具有语义的单一性。

法律概念一经形成,便不可用其他语言随意替代,不能随意改变、拆分。

8.法律规范中的每一个命题,每一个概念,其含义都是固定的,不能也不应该产生歧义。

即使表达法律规范的命题中出现多义词,由于它使用的特定语境、特定场合,一般也不会产生歧义。

9.法律概念,是指法律规范中出现的用以指称那些属于法律规范调整的事件或行为的概念,亦称“法律专门术语”。

所谓概念的内涵

所谓概念的内涵

所谓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指某个概念所包含的各种概念要素、属性和特征。

它是指概念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中的共同或本质特征,通过对这些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一个概念的定义和内涵。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概念的内涵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例如,我们常常用“水”的概念来描述海洋、湖泊、河流等事物,因为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水的概念内涵还包括其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等方面的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通过对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得到的。

在进行抽象时,我们首先需要观察和比较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然后将这些共同特征提炼出来形成一个概念。

例如,在对各种鸟进行观察比较后,我们可以将它们的共同特征,如有翅膀、有羽毛、会飞等,提炼出来形成鸟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随着人们的认知能力和科学知识的增加,概念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例如,在古代,人们对水的概念主要是基于其常见的物理特征,如液体、无色等。

而在现代,人们通过科学实验和研究,发现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因此水的概念内涵也包括了这些化学组成方面的特征。

概念的内涵不仅仅是对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来进一步丰富概念的内涵。

例如,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关联,来丰富它们的内涵。

时间和空间的内涵不仅包括它们各自的属性和特征,还包括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总之,概念的内涵是指某个概念所包含的各种概念要素、属性和特征。

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得到的,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概念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可以通过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来进一步丰富其内涵。

通过对概念的内涵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事物或现象。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中的“八大史观”史观是学生的一个盲点,也是历史研究、学习、教学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外延指所反应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

内涵指概念所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

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

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

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

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

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

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有例外。

由于形象是普遍的特殊显现,在其内涵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上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它是要求这个“特殊”的积极参与的构成过程,因而其外延就无法用概念确切的概括出来。

越特殊的形象其外延越难以穷尽,其原因就在于它越能容纳诸多的读者的构成,唯其如此,越是独特的就越是普遍的,即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概念内涵。

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和过程。

条件:①、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且自身无法克服矛盾。

②、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

强烈需求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答案,可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二元论的实质是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答案,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义(物质观)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关系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两者的区别:
1、本质不同:
内涵是“属性”,外延是“范围”。

属性越多,则符合这个属性的范围越小。

属性越少,符合这个属性的范围就越大。

2、侧重不同: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

3、逻辑方法不同: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在中国对概念的描述是:概念是前卫的、新颖的、潮流的,有未来的趋势,有背景有画面。

概念具有严格固定内容,也有一定的模糊性。

概念不是实在的,而是想象的,用概念进行思想,用概念展示其真实性。

从形式角度来说:想法是较高级的方式,概念是以字词的方式出现的,想法通常是以完整的一个句子方式出现的。

不过形式相同;都是以语文和符号为载体。

所以可以理解成概念是浓缩较多信息,精辟的想法,因此概念具有形象性,图像性,而科学概念具有系统性。

概念还必须是人们可以交互理解的,所以具有普遍性和达成客观性。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第一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1、概念的内涵:就是凝聚于概念中的、它所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也是它所指称的对象有别于其他对象、因而能够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2、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该概念内涵方面构成性质的那些对象,也就是可用该概念来指称的所有被指称者;3、概念的分类:1)根据概念外延反映的对象数量的不同,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单独概念:就是其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普通概念:就是其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无穷多个对象的概念2)根据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体:是指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3)根据概念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简单概念:就是不能对之加以分解的概念;复合概念: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而成的概念;4)概念的其他分类根据概念外延所指称的对象,是独立的实体还是依赖于实体二显现出的某种属性,分为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根据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是以具有某种性质为特征还是以缺乏某种性质为特征,分为正概念与负概念空概念:是反映没有分子的类即空类的概念例:上帝;论域:就是正负两概念所反映的全部事物所组成的类; 4、概念间关系及应用:是指两个不同概念在外延方面的逻辑关系,亦即它们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完全相同而形成的关系;1全同关系;2真包含于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的关系种属关系;3真包含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的关系属种关系; 外延大的概念—-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种概念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恰好等于其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则A、B之间的关系叫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则A、B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叫反对关系;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从属关系的概念和外延之间存在这样的反变关系,外延愈大,内涵愈小,外延愈小,内涵愈大;5、定义-概念内涵的揭示1定义: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或表达式叫定义,凡是对某个概念含义作出解说,都可以称作定义;2定义的分类:实质定义与语词定义;实质定义:采用“种差+属”的方法作出;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语词定义6、定义的方法及概念的概括与限制1概念的概括:种概念过渡为属概念扩大概念外延2概念的限制:属概念过渡为种概念缩小概念外延3定义的规则: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项的外延相等定义过宽、定义过窄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同语反复、循环定义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概念定义项必须是清楚确切的科学概念以比喻代定义7、概念外延的揭示---列举与划分1列举:就是通过逐一列出概念指称的每个对象来证明概念外延的方法;2划分:就是按照一定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分成若干小类,也就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个概念,以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3划分的规则: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恰好等于母项的外延划分过窄--划分出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划分过宽--划分出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同一划分中必须依据同一个划分标准多标准划分各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互相构成全异关系子项相容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第三章命题的一般特征1、命题的形式及其分类1逻辑变项:被抽去具体内容的空位处,亦即代之以符号的成分; 2逻辑常项:余下的决定命题形式的成分;命题形式就是逻辑变项与逻辑常项的特定组合形式; 3命题的分类性质命题根据命题是否简单命题关系命题包含“必然、非模态命题联言命题可能、必须、选言命题禁止”等模态命题复合命题假言命题词,命题可分负命题为模态命题和真值模态命题非模态命题;模态命题规范模态命题第四章性质命题1、性质命题1性质命题:又叫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2构成: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主项:就是性质命题中表示断定对象的词项;谓项:是性质命题中用以陈述被断定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的某种性质的词项;联项:就是性质命题中连接主项和谓项的断定词项,它表明了对主项和谓项之间外延关系的断定,分为肯定性的断定和否定性的断定两种;量项:就是性质命题中表示所断定的主项外延数量或范围的词项,表明是否断定了主项的全部外延;3四种性质命题及其关系:全称命题:SAP/SEP,所有的S是或不是P;特称命题:SIP/SOP,有点S是或不是P;单称命题:某个特定的S是或不是P;性质命题词项的周延性全称命题的主项都周延,否定命题的谓项都周延 A 反对关系 E反对关系:由真推假,SAP 真 SEP 假,SEP 真 SAP 假 下反对关系:由假推真,SIP 假 SOP 真,SOP 假 SIP 真 差等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SAP 真真,SIP 假2、揭示其隐含命题的方法:1换质法:通过改变一个性质命题的质,并将其谓项换成它的矛盾概念,从而得出一个与原命题不同质的性质命题;1、结论和原命题不同质规则: 2、结论的主项和量项与原命题保持不变3、结论的谓项是原命题谓项的矛盾概念O型命题不能换位,I型命题不能换质位2换位法:通过改变原命题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不改变原命题的质1、原命题和结论的质相同规则: 2、结论的主项和谓项,分别是原命题的谓项和主项3、原命题中不周延的概念,到结论中也不得周延换位:不能换位换质位:3、关系命题1构成:即关系命题的主项、关系项和关系量项;主项:即关系者项,表示一定关系的承担者的概念;关系项:即谓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概念;关系量项:表示关系者数量的概念;公式:aRb 或 Rab2性质:1对称性:是指在特定的论域里,对象甲与对象乙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时,对象乙与对象甲之间是否也具有这种关系;如果aRb真,则bRa一定真,则R为对称关系;如果aRb真,则bRa不一定真,则R为非对称关系;如果aRb真,则bRa一定假,则R为反对称关系;2传递性: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一定真,R为传递关系;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不一定真,R为非传递关系;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一定假,R为反传递关系;第五章复合命题1、连言命题定义:连言命题就是同时断定两种以上事物情况p合取q; 连言命题p∧q与其肢命题p、q之间的真假关系:2、选言命题定义:连言命题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命题p析取q;相容选言命题真值表:不相容选言命题真值表:3、假言命题1定义:假言命题就是断定两种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某种条件制约关系的命题;2假言命题的分类及逻辑性质充分条件:有A就必然有B,若A、B两种事物情况之间,A情况出现或存在时,B情况就必然伴随着出现或存在;必要条件:无A必然无B,若A、B两种事物情况之间,A这一种事物情况不出现或不存在时,B这一种事物情况就必然不出现或不存在;充分必要条件:有A必有B,并且无A必然无B;3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定义: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就是断定前件p是后件q的充分条件;公式:如果p,那么q;p→q;p蕴含q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4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定义: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是断定前件p是后件q的必要条件; 公式:只有p,才q;p←q;p逆蕴含q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5、负命题1公式:并非p,~p2性质命题的负命题:并非所有S是P,等值于有点S不是P,~SAP←→SOP并非所有S不是P,等值于有点S是P,~SEP←→SIP并非有的S是P,等值于所有S不是P,~SIP←→SEP并非有的S不是P,等值于所有S是P,~SOP←→SAP3复合命题的负命题:连言命题负命题,~p∧q←→~p∨~q选言命题负命题,~p∨q←→~p∧~q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负命题,~p→q←→p∧~q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负命题,~p←q←→~p∧q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负命题,~p←→q←→p∧~q∨~p∧q ~P表示非P第六章规范命题第七章推理概述1、定义:推理就是根据几个已知命题推导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式;2、构成:前提、结论和推导关系;如果p,那么q p→qp p所以,q q3、推理的分类:1必然行推理与或然性推理2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就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导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就是由若干个特殊性的前提推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就是根据某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许多属性都相同或相似,从而推知某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另外某种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第八章演绎推理1、三段论1定义:三段论就是借助于两个性质命题中共同词项的连接作用而得出结论的演绎推理;2构成:三个不同的词项逻辑变项,小项、中项和大项;小项:S,在三段论结论中作为主项的词项;中项:M,在结论中不再出现的词项;大项:P,在结论中作谓项的那个词项;凡是哺乳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动物;鲸是哺乳动物,所以,鲸是用肺呼吸的动物;3三段论公理:凡是对一类事物有所肯定,则对该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事物也都有所肯定;凡是对一类事物有所否定,则对该类事物中的每一事物也都有所否定;4三段论的规则:1、中项在大、小前提中必须是相同的概念2、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4、两个否定命题作前提不能得结论规则5、前提中若有一个是否定命题,则结论必为否定命题;若结论为否定命题,则前提中必然有一个否定命题6、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必然性结论7、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命题,结论必然是特称命题第九章归纳推理1、归纳推理1定义:就是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许多对象的共同情况,推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2就其前提考察的对象与结论主项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说,有如下几种情形:第一,可以是分子对象与类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二,可以是一个对象的各个部分与该对象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由对象自身到自身的归纳;3分类穷举归纳推理典型形式完全归纳推理分类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特定:1、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是某类中的全部对象;2、前提中对每一个对象所作的断定是真的,由此而归纳出的结论就一定是真的;不完全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若干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知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特定:前提列举的事例,亦即前提考察得知的情况,只是结论断定的那类事物所包含的部分对象的情况,或者只是结论断定的某个对象在部分场合出现的情况;2、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1因果联系:事物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如果一种现象的出现或存在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出现或存在,那么这两种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联系;特定:1、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2、因果关系是确实的;3、因果关系是复杂的;3、探求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重点掌握:契合法、求同法和剩余法;1契合法:又叫求同法,它是根据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不同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的相关因素相同,进而确定这个惟一相同的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提高契合法结论的可靠程度:第一,在可能情况下增加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第二,必须注意分析各个不同场合中的相同因素是否只有一个;第三,当我们排出了那些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干的因素而找出惟一相同因素之后,还不能轻易地就此判断这个惟一相同的因素就是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还应借助于背景知识分析这一相同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联系性质,分析这一表面相同因素的背后是否隐藏了真正的、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的共同因素,以免被表面相同的现象所迷惑而得出错误的结论;2差异法:又叫求异法,它是根据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其余相关因素都相同而只有一个相关因素不同,进而确定之一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同中求异;正确运用差异法:首先,运用差异法时不仅要严格要求其余相关因素都相同,保证只有一个因素不同,而且,还应注意分析差异现象的后面是否掩盖了真正的差异因素,不要被表面的差异现象所迷惑;其次,要分析找出的惟一不同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单独的还是复合的,以便进一步完整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因素联系;3契合差异并用法:简称并用法,实际上是契合法和差异法的综合运用;它是根据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一组场合中,其余相关因素都不同而只有一个相关因素相同;而在被研究现象都不出现的另一组场合中,其余相关因素也不同但都共同没有这个相关因素,进而确定这个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特定:在正反两组场合中分别求同;契合差异并用法是两次运用契合法,一次运用差异法,是在“求同”的基础上寻找差异因素以确定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正确运用契合差异并用法:第一,正反两种场合考察的事例,分别都必须是除了一个相关因素相同外,其余因素都必须不同;第二,正反两组事例之间,除“A”与“无A”的差异外,两组事例在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应尽可能相同或相似;4共变法:是根据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在其余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相关因素发生程度不同的变换时,被研究现象也伴随着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进而确定该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素联系的逻辑方法;正确运用共变法:第一,所考察的场合不能少于三个;第二,某种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在程度上的变化,只能是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变化;第三,在考察的各个场合中,必须保证其余相关因素完全相同,并且,只能有一个相关因素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5剩余法:就是根据已知某一复合因素与被研究的某一复合现象有因果联系,并且减去已知有因果联系的那部分因素与现象,进而确定剩下的那个因素与剩下的那个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正确运用剩余法:必须确认除复合因素的剩余部分以外,被研究现象的剩余部分不能与其他任何因素有因果联系;第十章类比推理1、定义:类比推理又称类比法或类推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而推知它们的另一属性页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第十一章假说与侦察假说1、假说定义:又称假设或猜想,就是根据已观察到的事实和已有的科学原理,对尚未认识到的现象的性质或发生原因作出的推测行解释; 假说的提出2、建立假说的逻辑程序假说的推演假说的验证第十二章论证1、定义:论证,也叫逻辑证明,就是引用一些已知为真至少是论证者和论证对象已承认其为真的命题,以确定某个命题的真实性或正当性的思维过程2、论证的组成:1论题:就是其真实性或正当性需要通过论证予以确定的命题;2论据:就是用以确定论题真实性或正当性的那些命题,它是证明论题是否真实或是否正当的理由、根据;在论证中,不需要再给以证明的论据,称为基本论据或原始论据;第一,需对照事实凭感官才能判断其真实性的命题;第二,自然规律、科学原理、定理,以及一般人都知晓的常识性命题;第三,法律法规条文、有效的契约或合同条款、依法作出的司法解释;3论证方式:就是指论据与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亦即论据如何推导出论题的方式;3、论证方法:演绎的直接论证直接论证归纳的直接论证方法类比的直接论证反正法间接论证淘汰法4、论证中必须遵循的逻辑思维方法:1同一律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与其自身同一;同一律反映了正确思维必须具有的确定性,因此也可以说就是概念、命题各自与其自身同一;2公式:A=A或“A→A”3违反同一律的错误:偷换概念:就是在论证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把两个本来不同的概念混为相同概念,并且用其中一个概念暗地替换了原先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转移论题:也叫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用证明另一个无关的论题来代替拟证明的论题,亦即实际证明的论题与需要证明的论题不是一回事;2矛盾律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排斥的两种思想不可能同时为真;矛盾律反映了正确思维必须具有的一致性和矛盾性2公式:~A∧~A3违反矛盾律的错误: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或论证过程中,既有某种思想、同时又否定这种思想,或者,把两种相互否定的思想看作都是真的;3排中律1内容:在同一思维或论辩过程中,任何一种思想和对这种思想的否定,二者之间必然有一真,不可能两种思想都是假的;排中律反映了正确思维必须具有的明确性;2公式:A∨~A3违反排中律的错误:观点模糊:论证中没有明确的观点,或者故意把观点说得含含糊糊、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定;模棱两可:论证对某个问题的态度,“是”也否定,“非”也否定,让人无法确定论证者的观点和态度究竟是什么;或者,在对待别人关于某个问题的态度上,你这样做他要指责,不这样做他也指责,让人动辄得咎、无所适从;。

第一章 概念

第一章 概念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这是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不是集合体为根 据进行的分类。 据进行的分类。 (一)集合概念 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集合概念: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一 集合概念 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所谓集合体是有若干个体有机构成的统一整 体。 森林、东海舰队、军队、 如:“森林、东海舰队、军队、陪审团 ”等。 从外延角度看, 从外延角度看,集合概念又可以分为单独集 合概念和普遍集合概念。 合概念和普遍集合概念。
生物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物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 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古今中外一切法律法规。 系。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古今中外一切法律法规。
三 、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司法工作者的意义: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司法工作者的意义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衡量概念是否明确的 、 尺度。 尺度。 2、法律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明确,是对法律 、法律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明确, 法规和其他法律文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逻辑 要求。 要求。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二) 普遍概念: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 二 普遍概念: 概念,或者说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 概念,或者说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 从语言学的角度,语词中的普通名词、动词、 从语言学的角度,语词中的普通名词、动词、 形容词,一般来说都表达普遍概念。例如: 形容词,一般来说都表达普遍概念。例如: 商品、劳动、勇敢、漂亮” “商品、劳动、勇敢、漂亮”等。 也可以用词组来表达: 中国的高等院校, 也可以用词组来表达:“中国的高等院校, 中国的少年儿童,亚洲的不发达国家” 中国的少年儿童,亚洲的不发达国家”等

关于一的理解

关于一的理解

关于一的理解
一是一个数学上的基本概念,代表着最小的正整数。

它是整数序列的起点,也是自然数序列的起点。

在数学运算中,一是乘法的单位元素,即任何数与一相乘结果都等于自身。

此外,一还具有特殊的性质,例如任何数与一相除结果都等于自身。

在哲学和宗教中,一也有着深刻的含义。

一被视为宇宙的起源、统一的原则和整体的象征。

它代表着唯一、完整和无限,具有神圣的意义。

一也是一些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例如柏拉图的“一思想”和道家的“道”。

在日常生活中,一常被用来表示单一、独立或唯一的事物。

例如,我们常说“一天”表示一整天的时间,或说“一人”表示一个人。

一也可以用来表示数量上的概念,例如“一本书”表示一本书籍。

总的来说,一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概念,同时具有哲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含义和应用。

古人对一的理解

古人对一的理解

古人对一的理解古人对一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概念,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的结果。

他们认为一代表着独特、独立和完整。

一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始点,也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在古人的眼中,一是无法分割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等或相似。

一是最简单的数字,也是最纯粹的存在。

它是所有数字的源头,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古人将一与道相联系,认为一是道的象征。

道是宇宙的法则,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而一则是道的起点,是道的根源。

一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万物共有的特征。

古人认为,只有通过追求一,才能融入宇宙的运行之中,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古人的哲学思想中,一也代表着唯一和独特。

一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比。

一是所有事物中最特殊的,没有其他数字可以与之媲美。

古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鼓励人们发掘自己的独特之处,实现自己的价值。

古人对一的理解还可以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来解读。

一代表着正直和坚定的品质。

古人认为,一个人只有保持内心的纯洁和正直,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一是人格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础。

只有通过追求一,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人对一的理解是深刻而全面的。

他们认为一代表着独特、独立和完整,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和起源。

一是道的象征,是宇宙的法则和规律。

古人还将一与独特、道德和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追求一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古人的思想启示我们,要珍视自己的独特和纯洁,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坚定,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形式逻辑1——3章

形式逻辑1——3章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逻辑: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同时也研究一些认识现实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

还研究一些简单的逻辑方式11. 思维的特点:.1)间接性:2)概括性: 3 )语言密不可分:形式逻辑的性质:客观性,工具性,全人类性第二章概念1.概念:反映事物的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

概念反映的事物包括一切认识对象。

它既包括客观事物,又包括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思想认识,即主观的认识对象8、1)概念:语词的思想内容;2:)语词: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

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一个语词当它能独立的指称事物范围和本质时,它才表达概念;而当它不能独立地指称事物范围和本质时,它就不表达概念。

◎第三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所具有的逻辑特征。

任何反映现实事物的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

)1. 1)内涵:是概念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

2)外延:是概念对事物的范围的反映。

2.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1)属概念的内涵少于种概念的内涵2)属概念的外延大于种概念的外延。

[注:内涵越多的概念其外延越小,内涵越少的概念其外延越大。

]1. 根据外延的不同来分1.1 普遍概念:反映若干个别事物组成的一类事物的概念。

1.2 单独概念:反映由一个事物组成的一类事物的概念。

1.3 零概念:反映空类的概念。

2. 根据内涵的不同来分: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实体概念是反映各种具体事物的概念。

如长江、黄河。

3. 根据有无某一质的规定性来分3.1 正概念:反映事物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的概念。

3.2 负概念:反映事物不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的概念。

4、集合概念:反映个别事物组成的集合体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个别事物的集合体的概念。

实际上,非集合概念是指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即类概念。

第五节概念间的关系1. 相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相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容关系。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概念的也是具 有某种概念内涵的事物。比如“人”的外延 就是指所有具有“能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 内涵的对象。因此狼孩就不是人。
内涵与外延经常会不一致:如“9”和“行星 的数目”的外延是一样的,但是内涵是不同 的。
我们可以讲“我的两岁孩子学会9了”,但不 一定能说“我的两岁孩子学会行星的数目 了”。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及其属性的思维形态。 比如“西瓜”、“人”、“老虎”、“偶数” 等等。但概念实际上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比 如古代人对“人”的概念,与今天是很不同 的。 二、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特有 属性。它是具有主观特点的。比如“人”是 “无毛的两足动物”(柏拉图)、 “能进行 抽象思维的动物”(黑格尔)、“能够进行 社会实践的动物”(马克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念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

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

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

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2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科学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2006年3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

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3价值意义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

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

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4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5践行路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

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