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凝集反应

合集下载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赵海泉主编基础生物学实验指导细胞生物学分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8.)一、实验目的与原理1.目的学习植物凝集素的提取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2.原理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

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和识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1ectin)是一类含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少数例外),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二、实验用品1.材料土豆块茎,兔血。

2.试剂0.9 % NaCl溶液,PBS缓冲液(称取7.2 g NaCl、1.48 g Na2HPO4、0.43 g KH2PO4。

加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I,pH 7.2)。

3.器材离心机,显微镜,天平,注射器,6号针头,载玻片,容量瓶,滴管,离心管等。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一)提取凝集素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0 g,加100 ml PBS缓液,浸泡2 h,将浸出的粗提液过滤,即为可溶性土豆凝集素提取液。

(二)制备2%的红细胞悬液以无菌方法抽取兔静脉血液(加抗凝剂)2 mI。

加8 mL 0.9 % NaCl溶液,以2 000 r/min离心5 min,去掉上清液,再加0.9 % NaCl溶液至10 ml,反复洗涤5次。

最后按沉淀压积的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

(三)凝集反应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2%红细胞液各1滴,置载玻片上,充分混匀,静置20 min后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凝集现象。

四、注意事项1.若沉淀压积的红细胞暂时不用,应将其4℃保存。

下次使用前,先洗涤再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

2.以PBS液加2%血细胞液作对照实验。

五、作业与思考题1记录血细胞凝集情况。

2实验课程感想或感受。

细胞生物学实验

细胞生物学实验

二、实验原理
植物原生质体是除去细胞壁后为原生质所包围的“裸露细胞”,是开展基础研究的理想材料。其中酶解法分离原生质体是一个常用的技术,其原理是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因而使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能降解细胞壁成分,除去细胞壁而使原生质体释放出来。
原生质体分离纯化或融合后,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应用合适的培养方法,能够再生细胞壁,并启动细胞持续分裂,直至形成细胞团,长成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再分化发育成苗。其中,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是原生质体培养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选取新鲜的嫩菠菜叶,洗净擦干后去除叶梗脉,称30g于150ml 0.35mol/L NaCl溶液中,装入组织捣碎机。
将匀浆用6层纱布过滤于500ml烧杯中。
利用组织捣碎机低速(5000r/min)匀桨3-5min。
将上清液在3000r/min下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沉淀即是叶绿体(混有部分细胞核)。
二、实验原理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性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
01
凝集素与糖分子结合有一定的专一性和结合价,并与细胞膜上受体的分布有关。
01
三、实验仪器
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 管、 离心管、离心机等.
用镊子撕去叶的下表皮,然后将叶放有酶液的培养皿或带盖三角瓶,每10ml酶液放2g叶片;
洋葱、小麦种子或黄豆幼根根尖
人口腔上皮细胞
五、实验内容与实施过程
1.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清洁载玻片放在37℃恒温水浴锅的金属板上 ↓ 滴2滴1/5000詹纳斯绿B染液 ↓ 用牙签口腔颊粘膜处稍用力刮取上皮细胞 ↓ 刮下的粘液状物放大载玻片的染液滴中 ↓ 染色10-l5min(注意不可使染液干燥,必要时可再加滴染液) ↓ 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一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一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一细胞凝集反应1.实验目的1.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1.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1.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1.4掌握耳缘静脉兔子取血的方法。

2.实验原理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特能提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

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他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

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膜结构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

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域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1983)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为“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与血小板凝血的原理不同。

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迅速向血管破裂处大量聚集。

它们首先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使受损血管不同程度地紧闭,减少血流量。

然后血小板一旦与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便会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转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

粘性变形血小板在伤口大量堆积粘附形成血栓,堵住伤口,制止流血。

如果伤口很大那还要与纤维蛋白一起封堵。

血小板凝血是一个生理反应,要注意与凝集素使细胞凝集相区分。

3.实验用品3.1材料家兔3.2试剂 PBS缓冲液土豆凝集素4.实验步骤4.1取土豆去皮块茎2克,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4小时,浸出的粗体液中即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凝集反应的过程和结果,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凝集反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

凝集反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物质的现象。

凝集反应的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使得溶液中的颗粒物质凝聚成大颗粒,从而导致溶液浑浊或沉淀。

凝集反应是免疫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也是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基础。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抗原溶液、抗体溶液、生理盐水、试管、移液器、离心管等。

2. 实验方法:(1)取一定量的抗原溶液和抗体溶液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2)将试管摇匀,使抗原和抗体充分混合;(3)观察试管中是否出现凝集物质,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在抗原与抗体混合后,部分试管中出现了凝集物质,而另一部分试管中则未出现凝集物质。

这说明凝集反应的产生是由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所致。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了溶液中颗粒物质的凝聚,从而产生了凝集反应。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凝集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现象,它在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中起着关键作用。

掌握凝集反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对于进一步开展免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实验材料的保存和使用方法,避免污染和损坏;2.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差;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实验器具,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七、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免疫学实验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王五,赵六. 免疫学实验指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以上就是本次凝集反应实验的实验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概述:本实验对凝集反应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测量和数据分析,对凝集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其规律,有助于我们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理解。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溶液浓度和温度对凝集反应的影响;2. 探索凝集反应的机理,并分析实验数据确定趋势。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反应皿;2. 铁离子溶液;3. 溴离子溶液;4. 过滤纸;5. 热水浴。

实验步骤:1. 使用取样棒在反应皿中加入适量的铁离子溶液;2. 向其中滴加一定量的溴离子溶液,记录颜色变化和观察是否发生凝集;3. 将实验装置置于热水浴中,调整水温后重复步骤2;4. 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溴离子溶液,重复步骤2;5. 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1. 浓度变化实验:随着溴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凝集反应发生速度加快,并且凝结颗粒数量增多;2. 温度变化实验:加热反应体系后,凝集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凝结颗粒更大。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凝集反应的速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2. 温度对凝集反应的影响较大,加热可以提高反应速度;3. 凝集反应的机理可能与颗粒间的相互吸引力和碰撞速度有关。

结论:凝集反应是一种涉及颗粒间相互作用和吸附现象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本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测量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了浓度和温度对凝集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溶液浓度和加热反应能够加快凝集反应的速度。

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展望:本实验只是对凝集反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如pH值、溶液表面张力等。

同时,可以使用不同颗粒和溶液组合进行进一步的实验,以深入了解凝聚力和粘附性的机制。

此外,将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和验证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总结: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其机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理解。

实验一 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

实验一  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

西南民族大学
转化
NaCl
亲水胶体
疏水胶体
可见反应
西南民族大学
抗原抗体反特点
特异性 比例性 可逆性 敏感性
西南民族大学
特异性示意图
西南民族大学
比例性示意图
抗体过量 比例合适 抗原过量
抗 体 沉 淀 的 量
抗原

西南民族大学
抗原抗体反应比例性的机制,可用网 格学说加以说明。因为天然抗原大多 是多价的,抗体至少为两价,当抗原 与抗体在等价带结合时,相互交叉连 接成具有立体结构的网格状复合体, 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当抗原或抗 体过剩时,由于过剩方的结合价得不 到饱和,只能形成小网格复合物。 但是,当抗原或抗体为单价,不管抗 原与抗体的量比关系是否合适,均不 能出现可见反应现象。
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
西南民族大学
抗原抗体反应
• 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称为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 (antigen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reaction)。
西南民族大学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抗原决定簇 抗体分子 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 抗原决定簇 超变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分子表面的 超变区 特异的可逆的弱结合力。这些弱结合力只能 在极短距离内才能发生效应。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西南民族大学
抗 待测抗原 已知抗体 原 抗 体 分 散
无结合
NS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西南民族大学
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Coombs试验
• 原理 机体受某些抗原刺激后产生“不完全抗体”, 机体受某些抗原刺激后产生“不完全抗体” 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但能封闭抗原决定簇, 但能封闭抗原决定簇,使其不能再与完全抗体 结合。 结合。

医学免疫学实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

【实验方法】
1. 标记。取洁净载玻片1块,如下图标记。
A B
2. 采血。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 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收入小 试管,用吸管各取适量分别加在载玻片的两端。
A B
3. 加抗体。将抗A、B试剂分别加1滴与玻片上两 侧的血液混匀。
A
抗A
B
抗B
4. 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 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细沙样; 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
【讨论】
实验二、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 —— 血型鉴定
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一般用已知抗体作 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抗 原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 观察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此法简便, 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 或分型,也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 ——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1. 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基本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2. 掌握玻片凝集实验、间接凝集实验的实验方法和 结果分析。
【实验内容】
1. 直接凝集反应(试管法)— 溶血素效价的测定 2.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 — 血型鉴定
3. 间接凝集反应 — RF因子的乳胶凝集实验(示教)
NS (ml)
溶血素 (ml)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弃去

0.2
稀释度
1%SRBC(ml)
1:100
0.2
1:200
0.2

实验一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

实验一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将待测抗原或抗体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再与载体颗粒结合, 形成可见的凝集块。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在间接凝集反应的基础上,加入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抑制了抗原抗 体结合,从而抑制了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结合
温度和pH值影响
抗原和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形成较大的 复合物,导致颗粒性改变。
03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定义
01
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 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 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02
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检测方法 ,常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以及进行抗原抗体的定性或定 量分析。
凝集反应的类型
直接凝集反应
将待测抗原或抗体直接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 块。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高度特异性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 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免疫原和
抗体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
可逆性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当环 境发生变化时,如温度、pH值、 离子浓度等,抗原和抗体可以解离。
动力学特征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符合动力学特征, 包括速率常数、平衡常数等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用于描述抗原和抗体 的相互作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专一地与相应抗原结合 ,因此可用于各种抗原的定性或定量检测、抗体的筛选和鉴 定,细胞表面标志的分析,肿瘤的诊断、鉴别和预后判断等 。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沉淀现象。沉淀反应可根据是否需要通 电等物理手段来加速其进程,分为单向沉淀和双向沉淀。
对照组
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后,试管 中未出现凝集颗粒,液体呈透明 状。

试验一细胞凝集反应

试验一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一细胞凝集反应实验目的通过对红细胞凝集现象的观察,加深理解细胞外被的结构及其功能。

实验原理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

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实验用品1. 土豆块茎。

2. 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

3. PBS缓冲液称取NaCl 7.2g、Na2HPO4 1.48g、KH2PO4 0.43g、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pH值到7.24. Alsever溶液:葡萄糖 2.05g柠檬酸钠0.89g柠檬酸0.05g氯化钠0.42g蒸馏水100ml调节pH到7.2,高压灭菌10min,置4℃冰箱保存。

5. 1%的红细胞悬液的制备从集市杀鸡处取血,按1ml血加4ml Alsever溶液的比例迅速混匀,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一周内使用)。

使用前加入0.85%生理盐水离心(2000r/min,5min)洗涤二次,最后按红细胞压积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红细胞液。

实验方法1. 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g,加10ml PBS缓冲液,浸泡2h,浸出的粗提液中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2. 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2%红细胞液各一滴,置载玻片上,充分混匀,静置20min后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血球凝集现象。

3.以PBS液加2%红细胞液作对照实验。

实验作业1.绘制鸡红细胞凝集图2.用简图表示凝集素使红细胞凝集的原理实验二巨噬细胞吞噬现象观察实验目的一、通过对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活动的观察,加深理解细胞吞噬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

二、掌握小鼠腹腔注射给药和脊椎脱臼处死方法。

实验:凝集反应

实验:凝集反应

实验一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两类: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

间接凝集反应是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吸附到颗粒载体(红细胞、药用炭和乳胶等)表面,再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常用的实验方法:玻片法和试管法。

(一)试管凝集试验-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实验目的:了解试管凝集反应方法;掌握凝集效价的判定及其意义。

实验原理:试管凝集试验为半定量试验方法,常用已知红细胞(微生物中常用细菌)作为抗原液与一系列稀释的受检血清混合,保温后观察每管内抗原凝集程度,通常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亦称为滴度。

在试验中,由于电解质浓度和pH不适当等原因,可引起抗原的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假阳性反应,因此必须设不加抗体的稀释液作对照组。

临床上常用的直接试管凝集试验为肥达试验(Widal test)和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

在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的红细胞和血清的交互配血试验。

实验材料:试管、吸管、试管架、记号笔;生理盐水、鸡红细胞、待检血清、温箱等。

37℃恒温培养箱等。

实验方法:①取洁净试管七支,依次编号;②用玻璃吸管在每管内都加NS0.5ml;③将第1试管内加入1:10待检血清0.5ml,液体吸注混匀3次以上,从中取出0.5ml加入第2个试管内,然后再吸注混匀3次取出0.5ml加入第3个试管内,依此类推,直到第6个试管取出0.5ml弃掉,不加入第7个试管,将第7个试管设为阴性对照管;④每管内都加鸡红细胞0.5ml;⑤混匀后放入37°C恒温箱内1.5h,观察结果表1-1 试管凝集实验方法试管号 1 2 3 4 5 6 7 (对照)生理盐水(ml)0.9 0.5 0.5 0.5 0.5 0.5 0.5待检血清(ml)0.1 0.5 0.5 0.5 0.5 (弃0.5) -红细胞(ml)0.5 0.5 0.5 0.5 0.5 0.5 0.5血清稀释度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37℃30 分钟结果判定++++ ++++ +++ ++ + - -实验结果:先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管(第7管),应不发生凝集,液体混浊,管底沉淀呈圆形,边缘整齐。

凝集反应(ABO血型的鉴定)

凝集反应(ABO血型的鉴定)

实验一凝集反应(ABO血型的鉴定)[实验目的]1.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玻片法和试管法凝集实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2.了解凝集反应基本类型及血型鉴定的各种方法包括正、反定型,血型板鉴定法和血型卡鉴定法。

[实验原理]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人类ABO血型抗原主要有A和B两种,根据红细胞表面这两种抗原的有无可把血型分为四种。

据此,将抗A和抗B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抗A或(和)抗B抗体与红细胞表面上的相应抗原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据其凝集情况便可判定出受试者的血型。

[实验器材]1.器材:光学学显微镜,消毒缸2.材料:消毒干棉球,一次性采血针,载玻片,玻璃试管,一次性带刻度朔料吸管,医用黄色垃圾袋3.试剂:75%医用酒精,0.9%NaCl注射液,抗血清试剂抗A、抗B[内容与方法](一)玻片法凝集实验1.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

滴1至2滴血液于含有1ml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约0.5%血球悬液。

用干棉球止血。

2.取洁净载玻片1块,在中间用蜡笔画一条竖线,将抗A、B分型试剂分别加1滴于载玻片两端。

3. 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各加一滴,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

4.肉眼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

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

若肉眼观察不明显,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微小凝集5.记录凝集情况,判定受检者的血型。

(二)试管法凝集实验1.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

滴1至2滴血液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约0.5%血球悬液。

用干棉球止血。

2.取洁净试管2支,分别标记上A、B字样,将抗A、B分型试剂分别加1滴于相应标记的试管中3.用一次性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2支标记试管中各加一滴,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凝集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和方法;2.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试剂对凝集反应的影响,了解其机理;3.为其他相关实验提供基础。

二、实验原理:凝集反应是在液相中两种相互斥的被测物质发生反应后聚集在一起的反应,其中一种物质是不溶于水的,通常用细胞、凝集素、血清球蛋白等代表。

凝集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相对化学反应速度较慢的胶体颗粒偶联,如奶与醋的反应;另一种是相对生物体速度较快的免疫凝集反应,如抗原与抗体的反应。

三、实验过程:1.准备6个试管,分别标注为A、B、C、D、E、F;2.取相同量的胶体悬液分别加入到试管A、B、C;3.向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盐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4.向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碱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5.向试管C中加入适量的酸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6.在试管D中加入胶体悬液和盐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7.在试管E中加入胶体悬液和碱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8.在试管F中加入胶体悬液和酸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9.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四、实验结果:1.试管A中加入盐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凝结成块;2.试管B中加入碱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保持原样,并无明显变化;3.试管C中加入酸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4.试管D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盐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凝结,但形成的块状较小;5.试管E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碱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6.试管F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酸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

五、实验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盐溶液能够引起胶体悬液凝结,而碱溶液则几乎不产生明显作用,酸溶液则能够使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2.在试管D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盐溶液后,观察到凝结的块状较小,可能是因为盐溶液的存在使凝结速度变慢,导致形成的凝结块较小;3.在试管E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碱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可能是因为碱溶液的存在使胶体颗粒电荷减少,从而增加了排斥力,使胶体悬液更加分散;4.在试管F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酸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可能是因为酸溶液的存在使胶体颗粒电荷增加,从而增加了排斥力,使胶体悬液更加分散。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引言:凝集反应是生物学中一种重要的现象,指的是当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生物体或细胞接触时,它们会相互吸引并形成聚集体。

凝集反应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免疫反应以及生物体的发育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凝集反应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鸽子血清、兔子血清、玻璃片、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a. 取一滴鸽子血清和一滴兔子血清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片上。

b. 将两个玻璃片上的血清滴液轻轻混合,使其接触并形成混合区域。

c. 使用显微镜观察混合区域的变化,记录下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凝集反应的明显现象。

初始时,鸽子血清和兔子血清在玻璃片上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滴液。

然而,当我们将两个滴液混合在一起后,我们观察到在混合区域形成了一些团块,这些团块逐渐增大并相互聚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团块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凝聚成了一个较大的聚集体。

这表明鸽子血清和兔子血清之间发生了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原理是由于血清中的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本实验中,鸽子血清中的抗体与兔子血清中的抗原发生了结合,从而形成了凝集反应。

这种结合是由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亲和力,使它们能够相互吸引并聚集在一起。

凝集反应的形成不仅与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有关,还与它们的浓度和物理条件(如温度和pH值)等因素有关。

凝集反应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凝集反应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某些疾病的诊断。

例如,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在某些病毒感染后会产生,通过观察其与抗原之间的凝集反应,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特定的病毒。

其次,凝集反应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

通过观察细胞表面的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凝集反应,可以了解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的过程。

此外,凝集反应还可以应用于生物体的发育研究,通过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间的凝集反应,可以了解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过程。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凝集现象,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条件,探究凝集反应的相关性质。

实验仪器和药品:试管、水杯、试管架、温度计、定滴管、酒精灯、橙汁(或其他含有果胶的果汁)、醋酸纸。

实验原理:凝集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由于不能相互溶解的两种物质之间出现聚集现象。

凝集形成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胶体粒子之间的物理吸引力,另一种是电荷引力。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果汁作为一种胶体溶液,其中含有果胶,可形成凝胶。

果胶是由多种链状核心物质及卫星物质组成的胶质。

当果胶溶液添加酸性溶液时,果胶分子之间的氢键破裂,果胶在酸性环境中形成凝聚物质。

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橙汁。

2.在分别添加适量的醋酸纸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醋酸。

3.通过定滴管向橙汁中滴加少量的醋酸溶液,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在滴加醋酸溶液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橙汁中逐渐产生白色的凝胶状物质,并逐渐落到试管底部。

凝胶状物质的产生表明发生了凝集反应。

实验讨论:1.凝集反应的发生需要适当的环境条件。

在该实验中,我们选择的是酸性环境,因为果胶在酸性环境中更容易形成凝聚物质。

2.凝集反应是由物理吸引力和电荷引力共同作用产生的。

物体间的相互吸引力会导致凝集物质的形成。

3.凝集反应常常伴随着相变现象。

在本实验中,溶液中的果胶分子发生聚集和共聚变得更加稳定,形成了凝胶状物质。

4.凝集反应的结果取决于反应物的质量浓度和条件的控制。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控制滴加醋酸溶液的数量和速度,控制凝集反应的产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凝集反应的现象,并初步了解了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条件。

凝集反应是由物理吸引力和电荷引力共同作用产生的,常常伴随着相变现象。

凝集反应的结果取决于反应物的质量浓度和条件的控制。

凝集反应在生活中常常发生,对于研究物质间相互作用和理解悬浊液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凝集反应的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的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的实验报告凝集反应的实验报告一、引言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其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凝集反应的现象和机理,深入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凝集反应的现象;2. 探究凝集反应的机理;3. 分析凝集反应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3% 的聚丙烯酰胺溶液;- 0.1% 的铁(III)氯化物溶液;- 蒸馏水。

2. 实验方法:1) 取一定量的聚丙烯酰胺溶液倒入试管中;2) 分别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的铁(III)氯化物溶液;3) 观察凝集反应的现象,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1. 随着铁(III)氯化物溶液的滴加,聚丙烯酰胺溶液逐渐发生凝集;2. 凝集物的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深蓝色;3. 凝集物的体积逐渐增大。

五、实验分析1. 凝集反应的机理凝集反应是指溶液中的物质在加入适量的某种试剂后,形成固体颗粒或胶体物质的过程。

在本实验中,聚丙烯酰胺溶液中的聚合物链通过铁(III)离子的作用,发生交联反应,形成大分子凝胶。

这种凝胶的形成是由于聚合物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分子聚集形成团簇。

2. 凝集反应的应用凝集反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污水处理:凝集反应可以用于污水处理中的絮凝作用,通过添加适量的凝集剂,可以使悬浮在水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从而便于沉淀和过滤。

- 药物制剂:凝集反应可以用于药物制剂中的胶体稳定剂,通过添加适量的胶体稳定剂,可以防止药物颗粒的凝聚和沉淀,保持药物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 石油开采:凝集反应可以用于石油开采中的油水分离,通过添加适量的凝集剂,可以使石油中的微小油滴凝聚成大滴,从而便于分离和提取。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凝集反应的现象和机理,并分析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凝集反应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凝集反应的特性,应用于环境治理、药物制剂和石油开采等领域,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载 体颗粒(如红细胞、聚苯乙烯乳胶颗粒等)表面,使之 成为致敏颗粒,然后再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作用, 并在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出现凝集的现象。
1.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将待测抗原与特异性抗体先行混合并作用一段时间, 再加入相应致敏载体悬液,若待测抗原与抗体对应,即 发生中和,不再与致敏载体发生凝集,出现凝集抑制现 象被抑制。
彻底混匀

52℃, 1h
2.试管法凝集试验
结果:
先观察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 “++++” —细菌全部凝集,液体清澈,管底形成大片凝集物。 “+++” —细菌大部分凝集,液体澄清,管底明显凝集物。 “++” —细菌部分凝集,液体半澄清,管底有明显凝集物 “+” —少量细菌凝集,液体较混浊,管底少量凝集物。 “-” —液体混浊,细菌无凝集。与对照管相同。
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NS+伤寒杆菌
诊断血清+伤寒杆菌
轻摇玻片1-2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对照侧——均匀混浊状;
试验侧——乳白色凝集块(阳性); ——均匀混浊,不出现凝集(阴性);
对照侧、试验侧均出现凝集,为自凝。
2.试管法凝集试验
【原理】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的待检血清混合,静 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抗原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 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实验方法
② 待测血清 ①NS(ml)
1
0.5ml 00.5.5ml
23
4
0.5 0.5 0.5 00.5.5ml 00.5.5ml 00.5.5ml
5
0.5 00.5.5ml
弃掉 0.5
6
0.5
③ 灭活的伤 寒H菌液
5滴
5滴 5滴
5滴
5滴
5滴
抗体稀释度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管
右江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要求
一、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二、实验前做好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三、示教的实验要仔细观察,联系有关理论积极思考。 四、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原理,得出可能的结 论。若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合时,要加以分析讨论,以逐 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实验课后,须按时按要求递交实验报告。 六、防止发生各种事故。
实验室规则
一、爱护公物,节约使用实验材料。 二、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必要的文具应放在抽屉 里,个人物品如书包、衣物等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 三、用过的滴管、玻片等器材,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四、实验完毕,应清理桌面,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 五、值日生负责整理清洁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六、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室外。
材料:诊断伤寒H菌液 、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1:20稀 释、
小试管、试管架、吸管等。
2.试管法凝集试验
方法: (1)取洁净试管6支列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 (2)每管内加入0.5mL生理盐水。 (3)吸取待检血清0.5mL加入第1管,连续倍比稀释 到第5管。从第5管吸出0.5ml弃去。第6管为对照管。 这样从第1管至第5管的血清稀释度为1:40,1:80,1 :160,1:320,1:640,1;1280. (4)每管加入诊断菌液5滴,摇匀。 (5)置37 ℃24h或52℃约1h后,观察结果。
特异、敏感、快速、简便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
根据抗原物的性质、出现结果的现象、参 加反应的成分不同,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体特 异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方法: (1)在玻片左侧内加待检血清1滴,在右侧中加生理盐 水1滴。 (2)两端各滴加溶血素“O”1滴,轻轻摇动1min。 (3)加溶血素“O”致敏胶乳1滴,混匀,再连续缓慢摇 动3min。观察结果。 结果:
阴性对照孔应呈均匀乳状,不凝集。 左侧在3min内有清晰凝集者为(+),不出现清晰 凝集者为(—) ,阴性者ASO≤250IU/ml。
包括: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 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
1.玻片法凝集反应 定性,常用于病原菌的鉴定及分型、
人类ABO血型鉴定等。
2.试管法凝集试验 定量,如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肥达试
验等。
1.伤寒杆菌的血清学鉴定
材料:伤寒杆菌培养物,沙门菌属多价诊断血清,NS、
的结构互补性。
概述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1.原理 2.特点
• 高度特异性 • 表面可逆性结合 • 可见性反应需一定条件
AgAb比例、温度、电解质、pH值、时间
抗原抗体比例对反应现象的影响
抗原抗体反应优势:
①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②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可定性、定量、定位 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又称为——血清学试验
1.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抗“O”试验
【原理】在受检血清标本中,加入适量的溶血素“O”, 如标本中含有高单位抗体,中和后则有多余的抗体存在, 经与溶血素“O”致敏的胶乳试剂反应,可出现清晰而均 匀的凝集 清、双凹玻片、滴管、生理盐水。
2.抗“O”试验
实验预期结果
上清
沉淀
清亮
大的凝集块
轻度混浊
大多凝集管底
中等混浊
小、部分凝集块
混浊
很小的凝集颗粒
与对照相同
无凝集现象
凝集程度 ++++ +++ ++ + -
管底沉淀 凝集程度
效价
最高稀释比例
待测血清的滴度
2.试管法凝集试验
效价(滴度)的判定: 产生明显凝集反应(++)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血清 中所测抗体的效价。 • 效价愈高,表示血清中所含该抗体愈多。 • 如血清的最低稀释度仍无凝集,或血清效价低于1:80 ,则为阴性,应报“<1:80”; • 如果血清的最高稀释度1:1280仍呈“++”或更强凝集, 则血清效价应报“>1:1280”。
目录
概述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 二、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实验报告内容
1.实验题目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4.实验材料 5.实验方法 6.实验结果 7.分析、讨论(占30分)
实验目的
熟悉抗“O”试验原理、结果观察及临床应用 。
概述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1.原理
抗原决定基(表位)与抗体的CDR之间
待检血清1滴
溶血素“O”1滴
生理盐水1滴
溶血素“O”致敏胶乳1滴
玻片法凝集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