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细胞凝集反应【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实验原理】1.凝集素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转移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
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一起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他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
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
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为“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人们利用凝集素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识别和研究不同类型膜结构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进行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主要用于临床输血,在皮肤、肾等器官移植的时候选择ABO血型相符的供体;不孕症和新生儿溶血症病因的分析及亲子鉴定等。
另外,凝集素在临床疾病防治、机体生理活动调控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展示出了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植物凝集素可抑制受精;芸豆凝集素可直接抑制HIV-1反转录酶的活性,减少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细胞膜表面糖复合物的糖链结构与肿瘤细胞增殖、侵染、转移等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凝集素芯片技术实现了对癌症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有助于筛选出癌症相关的糖链标志物。
2.细胞凝集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
细胞凝集胞实验报告
实验1.血细胞凝集Lab1.Blood cell agglutination摘要:细胞凝集指的是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某种凝集素的作用而相互粘连在一起的现象,最终形成大的细胞团块。
而凝集素由于可使细胞凝集而成为一种重要实验和临床试剂。
本次实验就是通过进行对兔血细胞的凝集操作,观察细胞凝集现象,并掌握凝集素促进细胞凝集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细胞凝集、凝集素前言:凝集素是一类能专一识别糖并与之非共价可逆结合的非酶非抗体蛋白质。
凝集素是指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细胞,故名凝集素。
凝集素按来源可分为植物凝集素、动物凝集素和微生物凝集素三大类;植物凝集素分为7个家族:豆科凝集素、几丁质结合凝集素、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型核糖体失活蛋白、木菠萝素家族、葫芦科韧皮部凝集素和苋科凝集素;动物凝集素按分子结构分为C-型凝集素、S-型凝集素、P-型凝集素、I-型凝集素等。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的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
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
其反应机制如下图:凝集素在生化、医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1.凝集素在实验室中经常被用来分离、纯化蛋白质植物凝集素的功能是结合细胞表面上的糖蛋白,动物凝集素的功能包括结合可溶性的细胞外或细胞内糖蛋白。
凝集素在实验室中经常用来分离、纯化糖蛋白。
这是由于植物凝集素能专一性地、非共价地可逆结合糖蛋白中不同类型的糖链结构,所以首先分别用凝集素亲和层析方法分离富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细胞裂解液中的糖蛋白,从细胞裂解物中高通量的分离出N-糖苷键型糖蛋白之后,再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于被凝集素吸附的糖蛋白进行分离,最后利用质谱技术进行鉴定。
2.凝集素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的粘附选凝素是一类Ca2+依赖的、能与特异糖基识别并结合的细胞粘附分子,主要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和粘附。
凝集实验报告
凝集实验报告篇一: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一.二.实验名称:细胞凝集反应实验原理: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外被。
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凝集素是指一种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血球(含血型物质),故名凝集素。
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 PNA),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刀豆素A(Conconvalina,ConA)、麦胚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花生凝集素(Peanut agglutinin, PNA)和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 SBA)等,凝集素是它们的总称。
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它们具有的某些“亲合”特性,能被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方法所应用。
血型鉴别实验,也是凝集反应的一种。
三.实验用品:土豆块茎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PBS缓冲液:称取NaCl7.2g,Na2HPO41.48g,KH2PO40.43g,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pH值到7.2.4.2%的红细胞四.实验步骤:1. 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h,浸出的粗提液中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2. 以无菌方法抽取兔子静脉血液(加抗凝剂),加生理盐水3ml,在1000r/min,离心5min,重复3次离心,最后按压积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红细胞液。
3. 分别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1%红细胞液各一滴,置双凹片左孔内,充分混匀。
凝集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凝集实验的操作步骤;3. 通过实验,了解凝集反应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凝集实验是一种基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结合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种。
直接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指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玻片、试管、移液器、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等;2. 试剂:抗原、抗体、生理盐水、0.85%NaCl溶液、抗凝剂、玻片洗涤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直接凝集实验(1)取清洁玻片,用生理盐水滴加在玻片上;(2)用移液器取抗原,滴加在生理盐水滴中,混合均匀;(3)用移液器取抗体,滴加在抗原滴中,混合均匀;(4)观察凝集现象,记录结果。
2. 间接凝集实验(1)取清洁试管,加入适量的抗凝剂;(2)加入已知浓度的抗原,混匀;(3)用移液器取抗体,滴加在抗原溶液中,混匀;(4)加入与抗体结合的颗粒性载体,混匀;(5)观察凝集现象,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直接凝集实验结果:观察到的凝集现象为红细胞或细菌在玻片上形成明显的团块。
2. 间接凝集实验结果:观察到的凝集现象为颗粒性载体在试管中形成明显的团块。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直接凝集和间接凝集实验,验证了凝集反应在免疫学检测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凝集反应可以有效地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实际应用中,凝集实验可以用于病原微生物的鉴定、血型鉴定、血清学诊断等领域。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2. 实验试剂和仪器需保持清洁,避免污染;3. 观察凝集现象时,注意光线、角度等因素的影响;4. 实验结果记录准确,便于分析。
红细胞凝集实验报告
红细胞凝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红细胞凝集实验的方法,检测实验样本中是否存在抗体-抗原反应。
实验原理:
红细胞凝集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检测血清中抗体反应的试验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在搅拌下,将患者血清和红细胞混合在一起,观察
是否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抗体-抗原反应。
实验步骤:
1.将待检血清和已知类型抗原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
2.分别向两个试管中加入相同数量的红细胞。
3.稍微摇晃试管,混合均匀。
4.将两个试管分别标记为阳性和阴性对照。
5.观察抗体-抗原反应是否发生,根据红细胞凝集度评分。
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中,样本为患者血清。
经过对比阳性和阴性对照的反应,观察到样本与已知类型抗原之间出现凝集现象。
根据红细胞凝集度评分,得出本次实验的凝集度为2+。
实验结论:
本次红细胞凝集实验结果显示,样本中存在抗体-抗原反应。
凝集度为2+,提示患者血清中可能存在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感染。
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测并针对性治疗。
附注:由于红细胞凝集实验存在一定假阳性或假阴性数据,建议在诊断前综合考虑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其它检测指标等综合分析。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的表面结构。
2、掌握细胞凝集的原理。
3、掌握细胞凝集实验的操作方法。
【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PBS缓冲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2. 器具:酒精棉球、双凹片、载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托盘天平、滴管、离心管3. 材料:兔子静脉血【实验原理】1.凝集素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
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凝集素为它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糖萼)。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2.细胞凝集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肿瘤的发生与免疫反应都与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3.细胞凝集的反应技术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1)直接凝集反应技术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血清混合后,在电解质的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抗原抗体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
抗原称为凝集原。
细菌或其他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电荷(阴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均匀的分散状态。
抗原和抗体相遇后,由于抗原和抗体分子表面存在相互对应的化学基团,因而发生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排斥力,抗原表面的亲水基团减少,此时已有凝集趋势,在电解质参与下,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经典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较大颗粒。
细胞反应凝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细胞凝集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观察和分析细胞凝集现象。
二、实验原理细胞凝集反应是指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由于细胞膜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相互聚集的现象。
凝集反应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血型鉴定、病原体检测等。
本实验采用凝集素作为凝集剂,通过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细胞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红细胞悬液、PBS缓冲溶液、0.9%氯化钠溶液、不同浓度的凝集素溶液、蒸馏水。
2. 仪器:离心机、移液器、试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红细胞悬液:将一定量的红细胞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中,混匀后离心,弃去上清液,加入适量PBS缓冲溶液重悬细胞。
2. 设置实验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红细胞悬液。
3. 加入凝集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低浓度凝集素溶液,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中浓度凝集素溶液,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高浓度凝集素溶液。
4. 观察细胞凝集现象: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各试管中红细胞的凝集情况,记录结果。
5. 加入蒸馏水:取3支新的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红细胞悬液。
6. 加入凝集素与抑制剂: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凝集素溶液和适量的抑制剂,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凝集素溶液和双倍量的抑制剂,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凝集素溶液和三倍量的抑制剂。
7. 观察细胞凝集现象: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各试管中红细胞的凝集情况,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随着凝集素浓度的增加,红细胞凝集现象逐渐明显。
低浓度凝集素溶液中红细胞凝集较少,中浓度凝集素溶液中红细胞凝集较多,高浓度凝集素溶液中红细胞几乎全部凝集。
2. 抑制剂组:在加入抑制剂后,红细胞凝集现象明显减弱。
当抑制剂浓度为凝集素浓度的1倍时,红细胞凝集现象减弱;当抑制剂浓度为凝集素浓度的2倍时,红细胞凝集现象进一步减弱;当抑制剂浓度为凝集素浓度的3倍时,红细胞几乎不发生凝集。
细胞凝集试验报告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摘要】细胞凝集素可以将不同的细胞粘连在一起,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最终形成大的细胞团块,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凝集现象。
通过不同的变量,控制细胞凝集反应因素,观察细胞凝集程度。
【关键字】血细胞凝集素凝集反应【背景介绍】细胞凝集指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某种凝集素的作用而相互粘连在一起的现象,最终形成大的细胞团块,在不用显微镜时即可用肉眼看到的明显的现象。
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患者的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地诊断伤寒病。
至1900年,Landsteriner在特异性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凝集实验灵敏度高,方法简便,迄今已成为通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凝集素是一种能够与糖类物质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具有一个以上同糖结合的位点,因此能够参与细胞识别和粘连,从而将不同的细胞联系起来。
常见的凝集素有刀豆素A、麦胚素、花生凝集素、大豆凝集素等。
凝集素主要的作用就是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在细胞间形成“桥”的作用,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细胞的凝集与细胞的细胞膜有关,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普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以及细胞的生长分化,免疫反应等都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细胞凝集的作用很多,机体免疫中反应中,细菌等颗粒性病原体会与凝集素结合而产生凝集反应,从而被更好的清除。
细胞凝集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在临床上血细胞的凝集作用可用于血型鉴定,同时凝集素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帮助抵御感染。
【实验材料】1、试剂:土豆凝集素(已制备好)、2%兔血红细胞悬液、PBS缓冲液、生理盐水。
2、仪器:移液管、离心管、离心机、有凹坑的载玻片、带刻度的试管若干、显微镜。
【实验方法】1、检查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否完备,完好,准备实验;2、土豆切片,取2g放入10ml的PBS缓冲液中浸泡2h,获取土豆凝集素(此步骤已有老师准备好);3、梯度稀释制备不同浓度的土豆悬浮液:取1ml的土豆凝集素悬浮液原液于其中一只试管中,并编号1×;另取0.5ml的土豆悬浮液原液于另一只试管中,加入0.5ml的PBS缓冲液,并编号0.5×;再去一只试管,加入1ml的PBS缓冲液,并编号0×;4、取1ml已制备好的2%的兔血细胞悬液,通过系列稀释将血细胞悬液制备成不同浓度:在1ml的试管上编号为2%;在标号2%的试管中取0.5ml于另一只试管中,在试管中加入0.5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并编号1%;在1%的试管中取0.5ml的细胞悬液于另一只试管中,并加入0.5ml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编号0.5%;(在实验时由于各方面原因,误将已制备好的2%兔细胞悬液当做兔的静脉血,而加入3ml 的生理盐水,进行离心分离,从而重复实验不必要的步骤,需要在以后实验时多注意老师讲解,准备好再进行实验,以免浪费时间)5、按如下表所示,用移液管取一滴凝集素或PBS液于载玻片凹坑内,再加一滴血细胞悬液,旋转混合摇匀,在加入血细胞悬液后即开始计时,观察细胞凝集需要多长时间,并平行三次,记录所需时间。
红细胞凝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红细胞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玻片凝集实验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验证ABO血型鉴定原理。
二、实验原理红细胞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生理盐水)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本实验采用玻片凝集法,通过观察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判断受试者的ABO血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抗A、抗B血清,O型血清,生理盐水。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片、滴管、显微镜载物台、吸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两片玻片,分别标记为“实验”和“对照”。
2. 在“实验”玻片上滴加一滴受试者血液,再滴加一滴抗A血清。
3. 在“对照”玻片上滴加一滴受试者血液,再滴加一滴生理盐水。
4. 混匀后,将玻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观察。
5. 观察红细胞在抗A血清中的凝集现象,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对比。
6.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加入抗B血清和O型血清,观察红细胞在抗B血清和O型血清中的凝集现象。
7. 根据凝集结果,判断受试者的ABO血型。
五、实验结果1. 在抗A血清中,受试者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而在生理盐水对照组中无凝集现象,表明受试者为A型血。
2. 在抗B血清中,受试者红细胞无凝集现象,而在O型血清中发生凝集现象,表明受试者为B型血。
3. 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受试者红细胞均无凝集现象,在O型血清中发生凝集现象,表明受试者为AB型血。
4. 在抗A血清、抗B血清和O型血清中,受试者红细胞均发生凝集现象,表明受试者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验证了ABO血型鉴定原理。
红细胞凝集现象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的,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红细胞会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2.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本实验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但实验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操作不规范、试剂质量等。
血细胞凝集实验报告
血细胞凝集实验报告血细胞凝集实验报告血细胞凝集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血细胞的凝聚性。
这项实验可以提供有关个体的血液健康状况的信息,对于诊断和监测某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血细胞凝集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一、实验原理血细胞凝集实验是基于血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时,会形成凝集物,从而引起血细胞的凝结。
这种凝结现象可以通过观察血液样品中的凝集程度来评估个体的血液凝聚性。
二、实验步骤1. 准备血液样品:采集被测者的静脉血样品,并将其放入抗凝剂中,以防止血液凝固。
2. 分离血细胞:将血液样品离心,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3. 制备稀释液:将稀释液与血细胞混合,以稀释血细胞的浓度。
4. 添加抗体:将抗体加入稀释液中,与血细胞中的抗原结合。
5. 观察凝集程度: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样品的凝集程度,记录结果。
三、实验结果分析在血细胞凝集实验中,凝集程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凝集形态:观察凝集物的形态,如大小、形状等。
正常情况下,凝集物应呈现均匀、规则的形态。
2. 凝集程度:根据凝集物的密度和数量来评估凝集程度。
凝集程度越高,表示血液的凝聚性越强。
3. 凝集速度:观察凝集物的形成速度,即凝集开始到完全形成所需的时间。
凝集速度越快,说明血细胞的凝聚性越高。
4. 凝集强度:通过观察凝集物的稳定性来评估凝集强度。
如果凝集物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说明凝集强度较高。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察和评估,可以得出个体血液凝聚性的结果。
如果凝集程度较高、凝集形态不规则、凝集速度较快且凝集强度较弱,可能表示个体存在血液凝聚功能异常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血细胞凝集实验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血液凝聚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如血栓形成、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此外,血细胞凝集实验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评估血液凝聚性的变化。
总结起来,血细胞凝集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个体的血液凝聚性。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表面的结构及其与糖分子的关系。
2. 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和机制。
3. 熟悉细胞凝集实验的操作方法,并观察细胞凝集现象。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主要由双层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在细胞膜的外层,蛋白质与糖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即糖被。
凝集素是一类能与糖分子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能够识别并结合细胞表面的糖分子,从而促使细胞凝集。
细胞凝集反应的原理如下:1. 细胞膜表面的糖被具有特异性,不同的细胞表面糖被的组成和结构不同。
2. 凝集素能够识别并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糖分子,形成凝集素-糖分子复合物。
3. 凝集素-糖分子复合物在细胞间形成“桥”状结构,使细胞相互粘连,导致细胞凝集。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PBS缓冲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不同浓度的凝集素、红细胞悬液、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2. 仪器:天平、载玻片、滴管、加样器、恒温水浴箱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红细胞悬液用PBS缓冲溶液稀释至一定浓度。
2. 取两块载玻片,分别标记为A、B。
3. 在A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红细胞悬液,用加样器吸取少量不同浓度的凝集素,滴加到红细胞悬液中,轻轻摇匀。
4. 将A载玻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凝集现象。
5. 在B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红细胞悬液,用加样器吸取等量的PBS缓冲溶液,滴加到红细胞悬液中,轻轻摇匀。
6. 将B载玻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凝集现象。
7. 比较A、B两块载玻片上的细胞凝集现象,分析凝集素对细胞凝集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A载玻片上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凝集现象,细胞相互粘连,形成较大的细胞团块。
2. 在B载玻片上观察到红细胞分散,没有明显的凝集现象。
3.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凝集素能够促使细胞凝集,而PBS缓冲溶液对细胞凝集没有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细胞膜表面的糖被具有特异性,不同的细胞表面糖被的组成和结构不同。
2. 凝集素能够识别并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糖分子,促使细胞凝集。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凝集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和方法;2.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试剂对凝集反应的影响,了解其机理;3.为其他相关实验提供基础。
二、实验原理:凝集反应是在液相中两种相互斥的被测物质发生反应后聚集在一起的反应,其中一种物质是不溶于水的,通常用细胞、凝集素、血清球蛋白等代表。
凝集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相对化学反应速度较慢的胶体颗粒偶联,如奶与醋的反应;另一种是相对生物体速度较快的免疫凝集反应,如抗原与抗体的反应。
三、实验过程:1.准备6个试管,分别标注为A、B、C、D、E、F;2.取相同量的胶体悬液分别加入到试管A、B、C;3.向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盐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4.向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碱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5.向试管C中加入适量的酸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6.在试管D中加入胶体悬液和盐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7.在试管E中加入胶体悬液和碱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8.在试管F中加入胶体悬液和酸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9.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四、实验结果:1.试管A中加入盐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凝结成块;2.试管B中加入碱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保持原样,并无明显变化;3.试管C中加入酸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4.试管D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盐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凝结,但形成的块状较小;5.试管E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碱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6.试管F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酸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
五、实验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盐溶液能够引起胶体悬液凝结,而碱溶液则几乎不产生明显作用,酸溶液则能够使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2.在试管D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盐溶液后,观察到凝结的块状较小,可能是因为盐溶液的存在使凝结速度变慢,导致形成的凝结块较小;3.在试管E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碱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可能是因为碱溶液的存在使胶体颗粒电荷减少,从而增加了排斥力,使胶体悬液更加分散;4.在试管F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酸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可能是因为酸溶液的存在使胶体颗粒电荷增加,从而增加了排斥力,使胶体悬液更加分散。
细胞的凝集反应 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的凝集反应1.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2.实验用品:(1)仪器及器材:离心机、显微镜、镊子、注射器、离心管、滴管、双凹载玻片等(2)实验药品:PBS缓冲液、抗凝剂、生理盐水(3)实验材料:兔血、土豆去皮块茎3.实验原理:(1)细胞质膜是由蛋白质不同程度镶嵌在脂双层中所形成的动态流动结构,蛋白质和脂类分子又与寡糖链结合为糖蛋白和糖脂分子,糖蛋白和糖脂分子伸至细胞表面的分枝状寡糖链在质膜表面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细胞间的分子识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等均与细胞外被(分枝状寡糖链)有关。
(2)凝集素是一类可逆结合特异糖基的含糖蛋白质(少数例外),能与细胞外被的寡糖链相连接,使细胞发生凝集。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
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分子可以抑制细胞间的凝集反应。
(3)细胞凝集素还有促细胞分裂的作用。
4.实验步骤:(1)取去皮土豆块茎2支,加入到10mL PBS缓冲液中。
浸泡2小时后,浸出的粗提取液中即含土豆凝集素。
(2)在兔的耳缘静脉处抽取兔血2mL(加抗凝剂),再加入生理盐水3mL,放入离心机中。
(3)离心①把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以1000r/s离心5分钟。
②重复上述操作一次(4)按沉淀压积的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5)在双凹载玻片的左孔加入土豆凝集素和2%的红细胞悬液各1滴;在右孔内加入PBS缓冲液和2%的红细胞悬液各1滴。
用手摇晃载玻片,观察现象。
5.实验结果:(1)刚开始摇晃时,双凹载玻片左侧细胞出现凝集现象,呈沙粒状,而细胞没有凝集。
①双凹载玻片上两种细胞对比②显微镜下左侧细胞出现沙粒状的凝集现象(2)继续摇晃,双凹载玻片左侧细胞凝集现象更加明显,红细胞聚成小颗粒;右侧细胞仍没有发生凝集现象。
①双凹载玻片上两种细胞的对比②显微镜下左侧细胞出现颗粒状的凝集现象6.分析与讨论(1)结果分析:双凹片右侧细胞其对照作用,它没有发生凝集,说明血浆中的物质不能使细胞发生凝集;而双凹片左侧的细胞发生凝集,说明使细胞发生凝集的是土豆凝集素。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引言:凝集反应是生物学中一种重要的现象,指的是当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生物体或细胞接触时,它们会相互吸引并形成聚集体。
凝集反应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免疫反应以及生物体的发育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凝集反应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鸽子血清、兔子血清、玻璃片、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a. 取一滴鸽子血清和一滴兔子血清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片上。
b. 将两个玻璃片上的血清滴液轻轻混合,使其接触并形成混合区域。
c. 使用显微镜观察混合区域的变化,记录下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凝集反应的明显现象。
初始时,鸽子血清和兔子血清在玻璃片上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滴液。
然而,当我们将两个滴液混合在一起后,我们观察到在混合区域形成了一些团块,这些团块逐渐增大并相互聚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团块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凝聚成了一个较大的聚集体。
这表明鸽子血清和兔子血清之间发生了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原理是由于血清中的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本实验中,鸽子血清中的抗体与兔子血清中的抗原发生了结合,从而形成了凝集反应。
这种结合是由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亲和力,使它们能够相互吸引并聚集在一起。
凝集反应的形成不仅与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有关,还与它们的浓度和物理条件(如温度和pH值)等因素有关。
凝集反应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凝集反应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某些疾病的诊断。
例如,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在某些病毒感染后会产生,通过观察其与抗原之间的凝集反应,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特定的病毒。
其次,凝集反应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
通过观察细胞表面的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凝集反应,可以了解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的过程。
此外,凝集反应还可以应用于生物体的发育研究,通过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间的凝集反应,可以了解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过程。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布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细胞凝集反应来观察和分析细胞间的黏附和凝集现象,并探究其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细胞培养物、PBS缓冲液、细胞培养基、荧光显微镜、离心管、离心机、显微镜玻片、细胞计数板、细胞培养箱等。
方法:1. 细胞培养与收集:选择适当的细胞株进行培养,保持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
当细胞生长到合适的密度时,用PBS缓冲液洗涤细胞,使其悬浮于缓冲液中。
2. 细胞稀释:将细胞悬浮液用细胞培养基稀释至合适的浓度,以获得均匀的细胞分布。
3. 细胞凝集反应:将稀释后的细胞悬浮液分别加入不同的离心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试剂或药物,如抗体、抗原等。
轻轻摇动离心管,使细胞与试剂充分混合。
4. 离心: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进行适当的离心操作,使细胞沉积在离心管底部。
5. 观察与记录:将离心管取出,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凝集情况,并记录下来。
可以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的荧光标记物,以更清晰地观察细胞凝集情况。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细胞凝集现象:在加入特定试剂或药物后,我们观察到细胞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凝集现象。
这表明试剂或药物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导致细胞间的黏附和凝集。
2. 凝集程度与浓度关系:我们发现,试剂或药物的浓度对细胞凝集程度有明显影响。
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凝集程度也增加,呈现出浓度依赖性。
3. 受体特异性:不同的试剂或药物对细胞凝集的影响不同。
这表明细胞表面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只有与特定的试剂或药物结合才会发生凝集反应。
4. 温度和时间的影响:我们还观察到,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细胞凝集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会增加细胞凝集的程度。
综上所述,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用于研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受体分布。
通过观察和记录细胞凝集现象,我们可以了解细胞间的黏附机制、试剂或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等。
细胞的凝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凝聚的原理和机制。
2. 掌握细胞凝聚实验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凝聚现象,加深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细胞凝聚是指细胞之间的相互吸引,使细胞相互靠近并聚集在一起。
细胞凝聚现象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如细胞融合、细胞分化等。
细胞凝聚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细胞表面存在着多种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细胞凝聚的重要机制。
例如,凝集素可以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结合,使细胞相互吸引并聚集。
2. 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在细胞凝聚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信号转导系统被激活,导致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从而促进细胞凝聚。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PBS缓冲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凝集素、抗体、荧光素标记的抗体、荧光显微镜、细胞培养箱、离心机等。
2. 仪器:细胞培养瓶、移液器、离心管、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等。
四、实验步骤1. 细胞培养:将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至适宜的密度。
2. 细胞处理:将细胞离心收集,加入适量的PBS缓冲溶液重悬细胞。
3. 凝聚实验:将重悬细胞分为三组,分别加入以下试剂:A组:加入PBS缓冲溶液作为对照组。
B组:加入凝集素作为阳性对照组。
C组:加入抗体作为实验组。
4. 细胞观察:将各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细胞凝聚现象。
5.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细胞凝聚程度。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细胞在PBS缓冲溶液中分布均匀,无明显凝聚现象。
2. 阳性对照组:细胞在凝集素作用下,出现明显的凝聚现象,细胞团块较大。
3. 实验组:细胞在抗体作用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聚现象,细胞团块大小不一。
六、实验讨论1. 细胞凝聚现象与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凝集素能够识别细胞表面的糖分子,从而促进细胞凝聚。
2. 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在细胞凝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doc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doc一、实验目的1. 学习细胞凝集反应的原理。
2. 了解细胞凝集反应在临床上的应用。
3. 掌握细胞凝集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反应类型,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作用而发生的细胞凝集现象。
细胞凝集反应可以用于检查人体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和相关抗体。
在实验中,将悬浮的红细胞或细胞制备与抗体反应,出现凝集反应。
如果一定量以上的抗体和抗原完全结合,会出现凝集现象。
三、实验材料1. 抗D血清2. D型血样本3. 生理盐水4. 干净玻璃杯5. 长度游程法(gel card)四、实验步骤1. 用生理盐水洗净一只净化的碗形玻璃杯,待玻璃杯干后添加一滴抗D血清。
2. 取一滴D型血样本,在玻璃杯中滴入,使用棉签进行混合,保持1-2分钟。
3. 将金属片向右移置顶端,放置长度游程法中,等待5分钟。
4. 取下金属片,用水龙头用水冲洗一下杯子,然后轻晃地使用放置良久来确定观测结果。
五、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抗D血清与D型血样本发生了凝集反应,证明D型血中含有D抗原。
六、实验结果分析细胞凝集反应是指特异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作用而发生的细胞凝集现象,其过程即是抗体-抗原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用D型血样本制备、加入抗D血清,如果出现凝集,就表明血样本中包含D抗原。
所以,这项实验可用于D型血型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使用的玻璃器皿要干净,以免干扰结果。
2. 棉签和金属片一定要干净,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3. 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以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的感染。
八、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学习并熟悉了细胞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并了解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通过自己亲身操作,我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加入的抗原和抗体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需要仔细掌握并操作。
同时,在实验中,我们也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安全规范,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红细胞凝集实验报告
红细胞凝集实验报告红细胞凝集实验报告红细胞凝集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测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检测某些疾病的存在。
本文将介绍红细胞凝集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结果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实验的意义和应用。
一、实验原理红细胞凝集实验是通过观察红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的聚集情况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与抗体之间会发生凝集反应,形成可见的凝集物。
这种凝集反应是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引发了红细胞的聚集。
二、实验操作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血清、红细胞悬液和试管等实验器材,并确保实验环境的洁净。
2. 取一定量的红细胞悬液,加入试管中。
3. 加入待检测的血清,使血清与红细胞悬液充分混合。
4. 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观察试管中的凝集情况。
一般来说,温度为37摄氏度,观察时间为30分钟。
5.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凝集程度,并记录下来。
三、实验结果分析红细胞凝集实验的结果可以分为四种情况:阴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
1. 阴性:试管中无明显的红细胞凝集现象,红细胞呈均匀分散状态。
这表明血清中没有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相匹配的抗体。
2. 弱阳性:试管中有轻微的红细胞凝集现象,但凝集程度较弱。
这可能意味着血清中存在一种抗体,但抗体浓度较低。
3. 阳性:试管中有明显的红细胞凝集现象,红细胞聚集成团。
这表明血清中存在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相匹配的抗体,且抗体浓度较高。
4. 强阳性:试管中红细胞凝集现象非常明显,红细胞聚集成大块。
这可能意味着血清中存在多种抗体,或者某种抗体浓度极高。
根据不同的凝集程度,可以判断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凝集程度较低或者没有凝集现象。
而在某些疾病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红细胞凝集程度可能会有明显的增加。
四、实验应用红细胞凝集实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此外,红细胞凝集实验还可以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如流感、风疹等。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及类型。
2. 掌握凝集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
3. 学会观察和分析凝集反应现象。
二、实验原理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例如,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等。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形成致敏红细胞,再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例如,间接血球凝集试验等。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生理盐水、抗血清、抗原、致敏红细胞等。
2. 仪器:试管、试管架、吸管、滴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玻片凝集试验(1)取两片洁净的玻片,分别标上“抗原”和“对照”。
(2)在“抗原”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1滴,在“对照”玻片上滴加抗血清1滴。
(3)用滴管分别吸取抗原和抗血清,涂于相应的玻片上。
(4)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2. 试管凝集试验(1)取两支试管,分别标上“抗原”和“对照”。
(2)在“抗原”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1ml,在“对照”试管中加入抗血清1ml。
(3)用滴管分别吸取抗原和抗血清,加入相应的试管中。
(4)用试管架固定试管,轻轻摇匀,观察结果。
3. 间接血球凝集试验(1)取三支试管,分别标上“抗原”、“抗体”和“对照”。
(2)在“抗原”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1ml,在“抗体”试管中加入抗血清1ml,在“对照”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1ml。
(3)用滴管分别吸取抗原、抗体和生理盐水,加入相应的试管中。
(4)用试管架固定试管,轻轻摇匀,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玻片凝集试验观察玻片上的凝集现象,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则为阳性反应;若无凝集现象,则为阴性反应。
2. 试管凝集试验观察试管中的凝集现象,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则为阳性反应;若无凝集现象,则为阴性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别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1%红细胞悬液各一滴,置双凹片左孔内,充分混匀。
4、同时分别用滴管吸取PBS缓冲液和1%的红细胞悬液各一滴,置双凹片右孔内,充分混匀,做对照实验。
5、摇晃5—10min后,观察有无发生细胞凝集并置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与分析】
I.如图1、图2所示:刚开始计时时,两侧溶液均无凝集现象;4min左右时,可看到双凹片左侧溶液中出现凝集现象,一部分血细胞在中央聚集呈沙粒状,溶液周围较澄清;而右侧溶液无凝集现象。说明土豆凝集素可以使血液发生凝集,而PBS缓冲液则不能。
3.细胞凝集的反应技术
(1)直接凝集反应技术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血清混合后,在电解质的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抗原抗体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反应。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抗原称为凝集原。细菌或其他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电荷(阴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均匀的分散状态。抗原和抗体相遇后,由于抗原和抗体分子表面存在相互对应的化学基团,因而发生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排斥力,抗原表面的亲水基团减少,此时已有凝集趋势,在电解质参与下,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经典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较大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图1:刚开始时双凹片两侧溶液对比图图2:4min时双凹片两侧溶液对比图
II.如图3、图4所示:在10×10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左侧溶液中血细胞聚集,凝结成块状,而右侧溶液中血细胞分散均匀,呈透明状。
图3:(10×10)显微镜下观察图(左侧)图4:(10×10)显微镜下观察图(右侧)
III.在高倍镜下观察如图5所示,可较清楚的看到血细胞聚集在一起,还可看到少数未发生凝集的血细胞;
1.凝集素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凝集素为它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糖萼)。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2.细胞凝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肿瘤的发生与免疫反应都与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实验题目】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的表面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掌握细胞凝集的原理。
3、掌握细胞凝集实验的操作方法。
【实验材料与用品】
1. 试剂:PBS缓冲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
2. 器具:酒精棉球、双凹片、载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托盘天平、滴管、离心管
3. 材料:兔子静脉血
【实验原理】
(2)间接凝集反应技术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免疫学反应无关的颗粒表面上,当这些致敏的颗粒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相遇时,就会产生特异性的结合,在电解质的参与下,这些颗粒就会发生凝集现象。这种借助于载体的抗原抗体凝集现象就叫做间接凝集反应技术。
4.载体
具有吸附抗原(抗体)的载体很多,如聚苯乙烯乳胶、白陶土、活性炭、人和多种动物的红血球、某些细菌等。
良好的载体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生理盐水或缓冲液中无自凝现象;
(2)大小均匀;
(3)比重与介质相似,短时间内不沉淀;
(4)无化学或血清学活性;
(5)吸附抗原(或抗体)后,不影响其活性;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人的O型红血球和绵羊红血球。后者使用更广,因其来源方便,另外绵羊红血球的表面有大量的糖蛋白受体,极易吸附某些抗原物质,吸附性能好,且大小均匀一致。
【实验步骤】
一、大体流程
二、具体操作
1、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4小时,浸出的粗提液中即含有可溶性
土豆凝集素。(老师已做好)
2、抽取兔子静脉血液(加抗凝剂)1ml,加生理盐水3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min,重复3次离心,最后按压积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红细胞悬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