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训报告
![血凝实验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07f5dd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1.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凝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会使用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
3. 了解血凝实验在禽流感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血凝实验是一种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存在的方法。
禽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具有识别并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
通过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可以判断病毒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血凝抑制实验是血凝实验的一种衍生方法,通过加入特异性抗体,抑制病毒与红细胞表面的结合,从而判断抗体水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禽流感病毒抗原、鸡红细胞、抗禽流感病毒抗体、生理盐水、微量移液器、酶标板等。
2. 仪器:微量振荡器、离心机、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病毒抗原稀释液:取禽流感病毒抗原,用生理盐水进行倍比稀释,得到一系列浓度梯度。
2. 设置实验组:取96孔酶标板,每孔加入25μl PBS液,然后将稀释后的病毒抗原加入第一排第1孔,混匀后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24孔,最后弃去25μl。
3. 加入抗体:从第1孔吸取25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24孔,最后弃去25μl。
第三排孔至第五排孔同上操作。
4. 加入红细胞: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μl 1%鸡红细胞悬液。
5. 混匀: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使红细胞与病毒抗原充分混合。
6. 静置:室温(20-25℃)静置30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7. 结果判定:将板作45度倾斜,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若红细胞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则表示病毒抗原存在;若红细胞无凝集现象,则表示病毒抗原不存在。
8. 血凝抑制实验:取96孔酶标板,每孔加入25μl PBS液,然后按照血凝实验的步骤加入抗体和红细胞,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凝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可以判断病毒抗原的存在与否。
2. 血凝抑制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可以判断抗体水平。
影响血凝的实验报告(3篇)
![影响血凝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4da53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d.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血凝实验是生物化学和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主要用于检测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凝血活性。
血凝现象是指某些微生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现象。
这一实验在病原体检测、疫苗研发、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血凝实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强度、抗原抗体比例等。
本实验旨在探讨这些因素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以期为血凝实验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温度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分析pH值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3. 研究离子强度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4. 评估抗原抗体比例对血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禽流感病毒抗原- 兔抗禽流感病毒抗体- 鸡红细胞- 生理盐水- 碳酸氢钠溶液- 磷酸缓冲溶液- 离子强度调节液- pH计- 恒温水浴箱- 移液器- 血凝板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离心机- 恒温振荡器- 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温度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分别在4℃、20℃、37℃、50℃下孵育30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2. pH值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分别在pH 4.0、5.0、6.0、7.0、8.0、9.0下孵育30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3. 离子强度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分别在离子强度0.01mol/L、0.05mol/L、0.1mol/L、0.5mol/L下孵育30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4. 抗原抗体比例对血凝实验的影响:将抗原抗体混合液按照不同比例(1:1、1:2、1:4、1:8、1:16)进行稀释,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血凝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7℃下,红细胞凝集现象最为明显;在4℃和50℃下,红细胞凝集现象不明显。
这说明温度对血凝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最适宜的温度为20℃~37℃。
2. pH值对血凝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7.0下,红细胞凝集现象最为明显;在pH 4.0和9.0下,红细胞凝集现象不明显。
凝血实验实训报告
![凝血实验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6aa466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9.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血液凝固实验的操作方法。
3. 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如温度、抗凝剂、促凝剂等。
4. 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生理现象。
血液凝固过程包括凝血酶原激活、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等步骤。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途径的不同,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仪器: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3. 实验药品:肝素、草酸钾、石蜡油、棉花、肺组织浸液、生理盐水四、实验方法1. 动物处死: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家兔,打开胸腔,暴露心脏。
2. 颈动脉放血:用动脉夹夹住家兔颈动脉,插入动脉插管,抽取动脉血。
3. 实验分组:将血液分为若干组,分别加入肝素、草酸钾、石蜡油、棉花、肺组织浸液、生理盐水等物质。
4. 观察记录:将处理后的血液放入试管中,置于恒温水浴中,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5.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血液凝固时间,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1.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组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甚至不凝固。
2. 棉花、肺组织浸液组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3. 生理盐水组血液凝固时间与正常血液凝固时间相似。
4. 外源性凝血时间明显短于内源性凝血时间。
六、实验分析1.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具有抗凝作用,使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2. 棉花、肺组织浸液具有促凝作用,使血液凝固时间缩短。
3. 生理盐水对血液凝固无影响。
4. 外源性凝血时间短于内源性凝血时间,说明组织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七、实验结论1.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具有抗凝作用,使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2. 棉花、肺组织浸液具有促凝作用,使血液凝固时间缩短。
3. 生理盐水对血液凝固无影响。
4. 外源性凝血时间短于内源性凝血时间,说明组织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凝实验报告作业
![血凝实验报告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f19c63f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3.png)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病毒血凝现象及其抑制原理,通过观察和记录病毒对动物红细胞的凝集作用,以及通过加入特异性抗体来抑制这种凝集作用,从而探讨病毒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二、实验原理1. 病毒血凝现象:某些病毒能够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病毒血凝。
血凝现象可用于检测病毒的存在和鉴定病毒。
2. 血凝抑制试验:通过加入特异性抗体来阻断病毒与红细胞表面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凝现象。
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病毒抗体水平和鉴定病毒。
三、实验材料1. 试剂:病毒悬液、鸡红细胞、生理盐水、抗体、PBS缓冲液、1%鸡红细胞悬液。
2. 仪器:微量移液器、酶标板、振荡器、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1. 病毒血凝试验:(1)取96孔酶标板,每孔加入25μl生理盐水。
(2)在第一孔中加入25μl病毒悬液,混匀后,从第一孔吸取25μl加到第二孔,以此类推,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
(3)弃去最后一孔的25μl。
(4)向每孔中加入25μl 1%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静置30分钟。
(6)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2. 血凝抑制试验:(1)取96孔酶标板,每孔加入25μl生理盐水。
(2)在第一孔中加入25μl病毒悬液,混匀后,从第一孔吸取25μl加到第二孔,以此类推,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
(3)弃去最后一孔的25μl。
(4)向每孔中加入25μl抗体,混匀后,在第一孔中加入25μl病毒悬液,混匀后,从第一孔吸取25μl加到第二孔,以此类推,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
(5)弃去最后一孔的25μl。
(6)向每孔中加入25μl 1%鸡红细胞悬液。
(7)将酶标板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静置30分钟。
(8)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五、实验结果1. 病毒血凝试验:根据红细胞凝集程度,记录每个孔的凝集结果。
2. 血凝抑制试验:根据红细胞凝集程度,记录每个孔的凝集结果。
六、实验分析1. 病毒血凝试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判断病毒的存在和鉴定病毒。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58763c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3.png)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手段了解凝血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目的:1.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形态变化;2.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3.分析可能存在的异常凝血现象。
实验材料:1.新鲜离心血浆;2.计时器;3.离心管;4.试管架;5.试管。
实验过程:1.将新鲜离心血浆放入试管中,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2.开始计时器,记录时间。
3.每隔30秒观察一次试管中的血浆形态变化,并继续记录时间。
4.当试管中的血浆完全凝固停止流动时,停止计时器并记录最终时间。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血浆在开始时呈现液体状,具有自由流动性。
2.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浆逐渐由液态转变为凝胶状。
3.最终,血浆完全凝固,不再具有流动性。
讨论:血液凝固的过程主要涉及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反应。
最为关键的是血小板及凝血酶原的激活及血纤维蛋白的聚集形成纤维网,使血浆转变为凝胶状态。
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血小板聚集阶段:在此过程中,血管受损的信号引发血小板的粘附,形成一个临时的血小板栓子,以暂时阻断出血。
血小板聚集是通过血小板上的受体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实现的。
2.凝血酶形成阶段: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
它的激活需要凝血因子Xa和Va的参与。
这两个因子在复杂的酶级联反应中得到激活,并最终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的形成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纤维网。
3.纤维蛋白凝聚阶段: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终产物。
它在血浆中以可溶解的形式存在,但当凝血酶的活性增强时,纤维蛋白聚集在一起形成纤维网。
这个纤维网能够捕捉更多的血小板,从而增强血栓的稳定性。
结论: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多种凝血因子相互作用。
该实验观察到血浆由液态到凝胶状的形态变化,反映了血液凝固机制的基本过程。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doc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a18d51b748d7c1c709a145be.png)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篇一:凝血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探究不同因素物质对于血液凝固的影响。
【方法】采用颈动脉放血取血,用不同的因数处理各试管中的血液,记录凝血时间。
【结果】肝素,2%的草酸钾,石蜡会导致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
棉花,肺组织浸液会大大加快血液凝固。
【结论】棉花、肺组织浸液、生理盐水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石蜡油、肝素、草酸钾使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
并且外源性凝血时间比内源性凝血时间短。
关键词:抗凝;内源性;外源性引言血液凝固的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
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固过程。
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
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1]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1.1.1 实验动物:家兔1.1.2实验仪器: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
1.1.3实验药品:氨基甲酸乙酯,石蜡油,冰块,草酸钾,肝素,生理盐水,棉花,肺组织浸液。
1.2实验方法1.2.1用200g/L 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兔子仰卧固定在兔手术台上。
1.2.2切开颈部皮肤后(先去除颈部兔毛),分离颈外静脉,采血10ml,制备血浆和血清。
1.2.3分离一侧的经总动脉,头部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
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个“V”字的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
以备取血之用。
1.2.4取10支试管,编号1-10.按照下图预先加入各个准备物。
1.2.51-8号试管各加入血液2ml,9号管有纤维蛋白,10号去除纤维蛋白。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c1c00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8.png)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一、引言血液凝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
当人体受到损伤时,血液会迅速凝固形成血块,以阻止出血。
然而,血液凝固过程的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准确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血凝实验血凝实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的凝固功能。
该实验主要通过测量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的程度来获得结果。
常见的血凝实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
该实验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来测定。
正常情况下,PT 的时间范围为11-13秒。
若PT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
该实验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来测定。
正常情况下,APTT 的时间范围为25-35秒。
若APTT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4. 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参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原测定可以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在2-4 g/L之间。
若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三、血凝抑制实验血凝抑制实验是一种检测血液凝固抑制功能的方法。
该实验主要评估抗凝血酶、抗纤维蛋白聚合酶等物质对血液凝固过程的抑制作用。
1. 抗凝血酶实验抗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抗凝血酶实验通过测定血浆中抗凝血酶的活性来评估抗凝血酶功能。
血液凝固 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fb9033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2.png)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在伤口处形成血块,阻止血液过度流失。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机制以及一些相关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一:血小板的作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了血小板对血液凝固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新鲜的血液样本放置在试管中,并加入一种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试管中的血液没有发生凝固。
这表明,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二:凝血酶的生成凝血酶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酶,它能够将溶解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块。
我们在这个实验中添加了一种促进凝血酶生成的物质到血液样本中。
结果显示,血液迅速凝固,并形成了坚固的血块。
这证实了凝血酶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验三:钙离子的作用钙离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将血液样本分成两份,一份加入了钙离子,另一份没有。
结果显示,加入钙离子的血液样本迅速凝固,而没有加入钙离子的血液样本则没有发生凝固。
这表明,钙离子对于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实验四:温度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血液样本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
结果显示,较低的温度下,血液凝固的速度明显减慢,而较高的温度则加快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这说明温度对血液凝固有着直接的影响。
实验五:药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为了探究一些药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我们在这个实验中添加了几种常见的药物到血液样本中。
结果显示,某些药物能够抑制血液凝固过程,而另一些药物则加速了血液凝固。
这揭示了一些药物可能对血液凝固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谨慎使用。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血液凝固的重要结论。
血小板、凝血酶、钙离子以及温度等因素都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血液凝固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在使用时谨慎对待。
这些发现对于深入理解血液凝固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血凝试验实验报告
![血凝试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e6e9c2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a.png)
血凝试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血凝试验,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掌握血凝试验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级联反应。
血凝试验是通过观察血液样本在特定条件下的凝固情况,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一种实验方法。
常用的血凝试验包括凝血时间(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实验材料:- 新鲜抗凝血(如EDTA或肝素)处理的血液样本- 凝血试剂(根据实验类型选择)- 试管、离心机、水浴箱、秒表等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 采集志愿者的新鲜血液样本,并加入抗凝剂。
2. 将血液样本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以消除血液的自然凝固。
3. 按照实验要求,将血液样本与凝血试剂混合。
4. 将混合后的血液样本置于水浴箱中,保持恒温。
5. 观察血液样本的凝固情况,并记录凝固时间。
6.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应包括每项血凝试验的具体数值,以及与正常参考范围的对比。
例如:- 凝血时间(CT):XX秒,正常参考范围:XX-XX秒。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XX秒,正常参考范围:XX-XX秒。
- 凝血酶原时间(PT):XX秒,正常参考范围:XX-XX秒。
- 纤维蛋白原含量:XX mg/dL,正常参考范围:XX-XX mg/dL。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血液凝固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如果某项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相关疾病。
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结论:血凝试验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凝试验的基本操作,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在临床应用中,血凝试验对于诊断凝血功能障碍、监测抗凝治疗等具有重要价值。
注意事项:- 血液样本应新鲜采集,并及时加入抗凝剂。
-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恒温,避免温度波动影响结果。
生理实验报告血液凝固
![生理实验报告血液凝固](https://img.taocdn.com/s3/m/eaa2c74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1.png)
实验名称:血液凝固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理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分析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主要涉及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可以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新鲜血液、肝素钠、钙离子溶液、玻璃试管、滴管、计时器等。
2. 仪器:显微镜、离心机、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将新鲜血液与肝素钠混合,制成抗凝血液。
2. 将抗凝血液分为三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钙离子溶液。
3. 观察并记录各组血液凝固时间。
4. 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的差异。
五、实验步骤1. 取新鲜血液5ml,加入肝素钠50μl,制成抗凝血液。
2. 将抗凝血液分为三组,分别编号为A、B、C。
3. A组血液加入0.1mmol/L钙离子溶液,B组血液加入0.2mmol/L钙离子溶液,C组血液不加钙离子溶液。
4. 将三组血液分别置于37℃恒温箱中,观察并记录各组血液凝固时间。
5. 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的差异。
六、实验结果1. A组血液凝固时间为5分钟。
2. B组血液凝固时间为4分钟。
3. C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0分钟。
七、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加入钙离子溶液的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说明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与未加钙离子溶液的血液相比,加入钙离子溶液的血液凝固时间缩短,说明钙离子浓度越高,血液凝固速度越快。
3. 实验结果表明,血液凝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钙离子浓度是影响血液凝固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实验结论1. 血液凝固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主要涉及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
2. 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钙离子浓度越高,血液凝固速度越快。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a316b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2.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血凝现象的原理。
2. 掌握血凝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学习通过血凝实验判断血凝素和血凝抑制抗体的存在。
二、实验原理血凝现象是指某些病毒能够凝集动物红细胞的能力。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通过血凝实验检测病毒的存在以及血清中抗体的水平。
血凝抑制试验(HI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血凝抑制抗体,可以判断感染状态、疫苗接种效果等。
三、实验材料1. 红细胞:鸡红细胞、兔红细胞等。
2. 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3. 血凝素(HA):用于血凝实验。
4. 血凝抑制抗体(HI):用于血凝抑制实验。
5. 实验器材:微量移液器、酶标板、振荡器、离心机等。
四、实验方法1. 血凝实验(1)将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制成1%的红细胞悬液。
(2)取96孔酶标板,每孔加入25μl PBS液。
(3)在第一孔中加入25μl病毒悬液,混匀后吸取25μl加到第二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弃去25μl。
(4)在每孔中加入25μl 1%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静置30min。
(6)观察结果,记录出现血凝现象的孔数。
2. 血凝抑制实验(1)取96孔酶标板,每孔加入25μl PBS液。
(2)在第一孔中加入25μl病毒悬液,混匀后吸取25μl加到第二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弃去25μl。
(3)在第三至第六排孔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血清。
(4)在每孔中加入25μl 1%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静置30min。
(6)观察结果,记录出现血凝抑制现象的孔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凝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发现病毒悬液孔数越多,红细胞凝集现象越明显。
说明病毒具有血凝活性。
2. 血凝抑制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发现不同浓度的血清孔数出现血凝抑制现象的孔数不同。
说明血清中含有能够抑制血凝的抗体。
六、实验结论1. 血凝实验结果表明,病毒具有血凝活性。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ad122a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7.png)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过程,它在保护人体免受出血的同时,也为伤口的愈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了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血小板聚集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血小板聚集试剂,该试剂能够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反应。
我们首先采集了一定量的新鲜全血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小板富集的血浆。
接下来,我们将试剂滴加到血浆中,并观察血小板的聚集情况。
结果显示,血小板在试剂的刺激下开始迅速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这种血小板聚集反应是由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与试剂结合,从而引发了信号传导通路,最终导致了血小板的聚集。
这个实验结果验证了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二:凝血酶原时间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常用的凝血酶原时间试剂,该试剂可以检测血液的凝血功能。
我们首先采集了一定量的新鲜全血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接下来,我们将试剂滴加到血浆中,并记录下试剂滴加后的时间。
结果显示,试剂滴加后,血浆开始逐渐凝固,最终形成了凝血块。
我们测量了凝血酶原时间,即从试剂滴加到血浆开始凝固所经历的时间。
通过对比不同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我们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
实验三:纤维蛋白原时间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纤维蛋白原时间试剂,该试剂可以检测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功能。
我们首先采集了一定量的新鲜全血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接下来,我们将试剂滴加到血浆中,并记录下试剂滴加后的时间。
结果显示,试剂滴加后,血浆开始逐渐凝固,最终形成了凝血块。
我们测量了纤维蛋白原时间,即从试剂滴加到血浆开始凝固所经历的时间。
通过对比不同样本的纤维蛋白原时间,我们可以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功能。
实验四:血液凝块重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血液凝块重构试剂,该试剂可以模拟血液凝块的形成过程。
我们首先采集了一定量的新鲜全血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1aefb7b4daa58da0114ad4.png)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一血凝试验操作程序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μLPBS液。
2、吸取25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 μL。
第三排孔至第四排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μL1%的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静置30min观察结果。
6、结果判定:将板作45°倾斜,观察红细胞是否呈泪滴状流淌。
以完全凝集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1个血凝单位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程序1、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制4HAU抗原。
2、取96孔V形酶标板,用移液器在第1~12孔各加入25μLPBS。
3、在第1孔加入25μL被检血清,充分混匀后移出25μL加至第2孔,依次类推,倍比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μL。
4、按以上步骤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作对照孔。
5、在第1~12孔各加入25μL4单位抗原,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下静置30 min。
6、每孔加入25μL1%的鸡红细胞悬液。
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静置40min后观察结果,若环境温度过高,可于4℃条件下进行,红细胞将呈明显的纽扣状沉到孔底。
7、结果判定: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log2,阳性对照孔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试验结果才有效。
将酶标板作45°倾斜,以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最大稀释倍数判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
当被检血清效价大于等于4log2,判为禽流感抗体阳性。
三、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样品的保存及试验前处理1.1采集的血液样品应及时分离血清,最好分装至离心管中,标记清楚,离心后吸出血清,对应编号冷藏送检,并禁止运输过程中剧烈震动。
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28da13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d.png)
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防止大出血并促进伤口的修复。
血液凝固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等。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作用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液样本:从志愿者的指尖采集新鲜的全血液样本。
- 血液凝固因子: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
- 实验仪器:显微镜、计时器、离心机等。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将采集到的全血液样本分为几个试管。
- 步骤二:在不同试管中加入不同的凝血因子,分别为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
- 步骤三:使用计时器记录每个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
- 步骤四:通过显微镜观察每个试管中血液的凝固情况,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血小板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入血小板的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缩短。
这是因为血小板能够黏附在伤口表面,形成血小板聚集,从而促进血栓形成,防止出血。
2. 凝血因子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入凝血因子的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也明显缩短。
凝血因子是一种蛋白质,能够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进而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3. 纤维蛋白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入纤维蛋白的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进一步缩短。
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它能够聚集在血栓上,形成稳定的凝血物,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血液凝固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血液的凝固,从而保护人体免受大出血的伤害。
在临床应用中,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因素对于治疗和预防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血液凝固机制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血液凝固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他生理过程的关联。
血凝试验实训报告
![血凝试验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cccfbf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d.png)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了解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血凝试验在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提高实验室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血凝试验是一种利用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与宿主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红细胞凝集的试验方法。
根据病毒血凝素与宿主红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可以检测病毒的存在和含量。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血凝板、微量移液器、振荡器、恒温箱等。
2. 实验试剂:待检血清、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1%鸡红细胞悬液、生理盐水、病毒抗原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制备(1)取96孔血凝板,每孔加入25μl生理盐水。
(2)将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和待检血清分别进行倍比稀释,加入对应的孔中。
(3)将病毒抗原加入第一孔,混匀后依次向其他孔中加入25μl,进行倍比稀释。
(4)向所有孔中加入25μl 1%鸡红细胞悬液。
(5)将血凝板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静置30分钟。
(6)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记录各孔的红细胞凝集程度。
2. 结果分析(1)根据标准曲线,确定待检血清的病毒滴度。
(2)计算待检血清的病毒滴度,以血凝单位(HI)表示。
五、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制备:根据阳性对照血清和阴性对照血清的稀释度,绘制标准曲线。
2. 待检血清病毒滴度:根据待检血清的稀释度和红细胞凝集程度,确定待检血清的病毒滴度。
六、实验讨论1. 血凝试验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病毒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预防。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人为误差。
3. 血凝试验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试剂质量、操作技巧、实验条件等,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4. 本次实训提高了我们对血凝试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的了解,为今后的实验室工作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了血凝试验在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制备标准曲线、如何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并计算待检血清的病毒滴度。
凝血试验药理实验报告(3篇)
![凝血试验药理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59574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8.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药物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2. 评估药物在调节凝血功能中的作用。
3. 了解药物在不同给药途径下的药效差异。
二、实验原理凝血过程是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的一系列复杂反应。
在此过程中,多种凝血因子参与其中,共同完成血液凝固。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药物对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指标的影响,评估药物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物:肝素钠、华法林、阿司匹林、维生素K等。
3. 实验器材:毛细玻管、秒表、离心机、血凝分析仪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
分别为对照组、肝素钠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和维生素K组。
2. 药物处理: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素钠组给予肝素钠溶液(100IU/kg体重);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溶液(1mg/kg体重);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溶液(100mg/kg体重);维生素K组给予维生素K溶液(2mg/kg体重)。
各组动物均按相同途径给药。
3. 凝血试验:给药后,分别于0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和8小时采集动物血液,测定PT、APTT和凝血时间。
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PT、APTT和凝血时间分别为(12.5±1.2)秒、(30.2±2.1)秒和(5.6±0.7)秒。
2. 肝素钠组:PT、APTT和凝血时间分别为(23.4±2.3)秒、(42.1±3.2)秒和(9.2±1.0)秒。
3. 华法林组:PT、APTT和凝血时间分别为(15.8±1.5)秒、(35.6±2.7)秒和(7.1±0.9)秒。
4. 阿司匹林组:PT、APTT和凝血时间分别为(11.7±1.3)秒、(29.8±2.5)秒和(6.8±0.8)秒。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230b4ef524ccbff0218426.png)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三篇一、血凝试验操作程序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 μL PBS液。
2、吸取25 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 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 μL。
第三排孔至第四排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20-25℃)静置30 min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
6、结果判定:将板作45°倾斜,观察红细胞是否呈泪滴状流淌。
以完全凝集(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1个血凝单位(HAU)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程序1、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制4HAU抗原。
(即1HAU抗原除以4)2、取96孔V形酶标板,用移液器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PBS。
3、在第1孔加入25 μL被检血清,充分混匀后移出25 μL加至第2孔,依次类推,倍比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 μL。
4、按以上步骤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做两份),作对照孔。
5、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4单位抗原,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下静置30 min。
6、每孔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
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静置40 min后观察结果,若环境温度过高,可于4℃条件下进行,红细胞将呈明显的纽扣状沉到孔底。
7、结果判定: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 log2,阳性对照孔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试验结果才有效。
将酶标板作45°倾斜,以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最大稀释倍数判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
当被检血清效价大于等于4log2,判为禽流感抗体阳性。
三、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样品的保存及试验前处理1.1 采集的血液样品应及时分离血清,最好分装至离心管中,标记清楚,离心后吸出血清,对应编号冷藏送检,并禁止运输过程中剧烈震动。
血凝生理实验报告
![血凝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961dfa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8.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凝现象的产生原理;2. 掌握血凝实验的操作方法;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血凝现象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血凝现象是指红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凝集的现象。
本实验主要探讨红细胞凝集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pH值、离子强度、抗凝剂等。
三、实验材料1. 人血清;2. 鸡红细胞;3. 生理盐水;4. 温度计;5. pH计;6. 离子强度调节剂;7. 抗凝剂;8. 移液器;9. 实验室用具。
四、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材料:将人血清、鸡红细胞、生理盐水、温度计、pH计、离子强度调节剂、抗凝剂等实验材料准备好。
2. 设置实验组:将实验分为若干组,分别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离子强度、抗凝剂等。
3. 实验操作:a. 取一定量的人血清,加入适量的鸡红细胞,充分混合;b. 根据实验条件,分别调整温度、pH值、离子强度、抗凝剂等;c. 观察并记录红细胞凝集现象。
4. 结果分析: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分析血凝现象的影响因素。
五、实验结果1. 温度对血凝现象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血凝现象逐渐明显。
在37℃时,血凝现象最为明显。
2. pH值对血凝现象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pH值的降低,血凝现象逐渐明显。
在pH值为6.0时,血凝现象最为明显。
3. 离子强度对血凝现象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血凝现象逐渐明显。
在离子强度为0.15mol/L时,血凝现象最为明显。
4. 抗凝剂对血凝现象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加入抗凝剂后,血凝现象明显减弱。
六、实验结论1. 温度、pH值、离子强度是影响血凝现象的主要因素;2. 抗凝剂可以抑制血凝现象;3. 通过调整实验条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血凝现象。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验证了血凝现象的产生原理,为临床诊断和疾病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血凝实验的操作方法,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和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和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和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 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
而搅拌过的杯内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胞,在毛刷上见有血凝块。
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毛刷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蛋白。
搅拌后的杯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
由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液凝固。
在血液凝固的两个过程中,它们是有所不同的。
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表9-3所示:表9-3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区别点启动的凝血因子x因子的激活参和凝血的凝血因子凝血过程凝血时间内源性凝血 ? 需要?因子复合物数量多,且全部在血管中复杂慢、约数分钟外源性凝血ⅲ需要ⅲ因子复合物数量少,ⅲ因子在血管外,其余在血管内简单快、约几十秒钟由上可知,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
在实验结果表9-2中,第1、2试管都是由血小板、生理盐水和cacl2溶液组成的,参和凝血的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故其凝血过程为内源性凝血。
而第3试管是由血小板、羊肺悬液和cacl2溶液组成。
在第3试管中含有羊肺悬液,其内含有丰富的第ⅲ凝血因子。
显然第3试管发生的血液凝固过程主要是外源性凝血途径。
因此第3试管凝血时间最快。
在第1、2试管中虽然所含成分相同,但血小板含量不一样,第1试管血小板含量高于第2试管。
血小板对血液凝固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①血小板的质膜上吸附有许多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因子v、因子xi等。
②其α颗粒中也含有许多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因子。
③血小板因子为血液凝固过程提供磷脂表面,其激活后能加速血凝;同时其能对一些血凝因子具有保护作用,免受抗凝血酶ⅲ和肝素的破坏。
可见,第1试管内因含有丰富的血小板,故其凝血时间比第2试管快。
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各种理化因素等。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一个粗糙表面,容易使血小板发生粘着、聚集,然后发生解体,释放许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另外,棉花含许多带负电荷植物纤维,也能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因此放有棉花的试管内血液凝固加快。
试管内壁涂上一层石蜡油时,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粘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
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的激活,因此血液凝固变慢。
血液凝固实际上是一系列蛋白酶的水解过程。
参和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大多数是蛋白质酶原,其水解后变成有活性的蛋白质酶,如因子ii、因子xi、因子xii等(因子vii是有活性的)。
这些蛋白质酶具有酶随温度升高催化活性加强的特性,也具有蛋白质受热变性的特点。
当温度低时,蛋白质酶的活性下降,而当温度升高到42~45℃以上时,由于蛋白质发生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使蛋白质功能受损,蛋白质酶的活性下降或失活。
因此,把血液放入37℃水浴时血液凝固的时间就比放入冰冻水浴时所需时间短。
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抗凝血酶ⅲ和凝血酶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使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达到抗凝作用。
肝素则主要通过和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
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
因此在试管内放入肝素时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血凝过程中,ca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参和了血液凝固的许多环节,当血液中没有ca2+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
在试管内放有草酸钾时,由于草酸钾和血液中的ca2+发生化学2+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使血液中没有ca,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六)结论:通过本实验可知:①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主要阶段,任何一个阶段被破坏,凝血过程就终止,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②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可把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所消耗的时间比外源性凝血途径长。
③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具有发挥促进作用。
④血液凝固除受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影响外,还受接触面、温度等理化因素的影响。
血液接触面粗糙、适当加温能加速血凝,而血中加肝素等抗凝剂、以及除去血中游离钙离子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2+篇二: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总结1、如果是马上要做实验,先把实验所需的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待检血清取出回温,如果待检血清已冷藏,可取出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回温,待血清析出后取出(时间大约看具体情况而定)。
2、试验准备阶段:a准备好清洗干净的血清离心管(要有刻度装血液)。
b采血:注射器内先加入一半体积的阿氏液(防止血液凝集,当所需红细胞较多时,加入注射器量程一半的阿氏液,当所需红细胞较少时,加入1.5 ml~2 ml的阿氏液)。
c 1%红细胞悬液的制备采集至少3只spf(无特定病原体)公鸡或无禽流感和新城疫等抗体的健康公鸡的血液和等体积的阿氏液混合,用ph 7.2、0.01 mol/l pbs液洗涤3次,每次去掉上层的清液后加入少量pbs用注射器反复抽吸使之混匀,再加至所要刻度,放入离心。
每次均以1000 r/min离心10 min,洗涤后用pbs配成体积分数为1%的红细胞悬液,4℃保存备用(实际pbs液用1%的生理盐水代替)。
d所需1%红细胞悬液的体积≥ 4 hau+1 ml(本例中为30 ml+1 ml=31 ml),否则配置的1%红细胞悬液不够用(理论计算为30.1 ml,取31 ml以防万一)。
e阿氏液(alsevers)制备葡萄糖 2.05 g柠檬酸钠 0.80 g柠檬酸 0.055g氯化钠 0.42 g加蒸馏水至100 ml,散热溶解后调ph值至6.1, 69 kpa高压灭菌15 min,4℃保存备用。
3、血凝试验目的:检测试验所用的标准抗原的血凝滴度,如检测结果血凝滴度为210 = 1024,表示标准抗原稀释1024倍仍能和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注意:一瓶新的未使用的抗原(禽流感或新城疫为粉状),需要加入(用注射器)2ml的稀释液(0.9%生理盐水,一般瓶身上有标注加入的体积2ml)a反应板要同时做三排(每排12孔),原因:根据三排的多数结果来确定血凝滴度。
例如:10999三个结果为:2、2、2,则本次试验标准抗原血凝滴度为2。
b加入1%的红细胞悬液后放到微量震荡器上震荡混合1min,室温20℃~25℃下静置40 min,放4℃静置60 min。
当pbs对照孔红细胞呈明显纽扣状沉到孔底时判定结果。
4、 4 hau抗原例如:标准抗原血凝滴度为210 = 1024,则4 hau抗原=(1:210)/4 = 1:256,稀释时,将1 ml的抗原加入到255 ml的pbs中即为4 hau。
5、计算配置4 hau所需稀释液体积v和标准抗原体积x假设:待检血清100份每排12个孔(实际只需要11孔,但多计算一些,以防不够)每孔加入25 ul 4 hau抗原体积 = 25 ul×12×100 = 30000 ul = 30 ml 设标准抗原体积为 x则有: 1 :256 = x :30000标准抗原体积 x = 3000 / 256 = 117.1875 ul =0.117 ml稀释液体积 v = 30 - 0.117 = 29.883 ml但实际量取时稀释液体积直接用30ml计算,因为0.117 ml数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6、血凝抑制试验a红细胞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摇匀。
b加入1%的红细胞悬液后放到微量震荡器上震荡混合1min,室温20℃~25℃下静置40 min,若环境温度过高,放4℃静置60 min。
当pbs对照孔红细胞呈明显纽扣状沉到孔底时判定结果。
7、结果判定血凝试验:将反应板倾斜,看是否呈泪滴状,不呈泪滴状的说明发生血凝血凝抑制:将反应板倾斜,看是否呈泪滴状,呈泪滴状的说明未发生血凝或血凝不完全即血凝抑制8、篇三: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关键词】血凝试验血凝试验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检测项目,血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