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海洋学
新形势下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
新形势下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而近年来,逆全球化的倾向已经逐渐暴露出发达国家主导下传统全球化的诸多弊端。
受此影响,许多国外科学家无法与我国继续合作,国内高校原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受到严重制约。
海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天然载体和联系“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纽带,开展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将成为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实力,保障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因此,分析海洋领域科技实力及国际合作发展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对探索新形势下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模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海洋;高校;科技创新引言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
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
”而近年来,逆全球化的倾向已经逐渐暴露出发达国家主导下传统全球化的诸多弊端。
受此影响,许多国外科学家无法与我国继续合作,部分尖端仪器设备也对我国禁运,国内高校原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受到严重制约。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坚持以“开放、包容、共赢”的核心理念,与沿线国家实现经验、产业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共享,提高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水平,这也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海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天然载体和联系“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纽带。
同时,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全球治理的新领域,已然成为各国寻求建立新发展优势的必争之地,竞争日趋激烈。
经略海洋的强者,从来都是掌握着人类挺进新空间的最先进科技能力,国家海洋能力实质上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来源:中国海洋报发布时间:2012-04-1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国务院批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公开版)2012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区划》),这是继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后,国家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海洋开发保护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管辖海域未来10年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做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
《区划》由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区划》范围为我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区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
国务院批复指出,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战略空间。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已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统筹协调海洋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海域资源,优化海洋空间开发布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国务院批复强调,海洋功能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通过实施《区划》,到2020年,围填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得到合理控制,渔民生产生活和现代化渔业发展得到保障,海洋保护区、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得到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制度基本建立,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得到加强,遭到破坏的海域海岸带得到整治修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国务院批复要求,《区划》由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区划》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依据《区划》尽快完成地方各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明确各类海洋功能区的具体范围和管理要求,严格逐级审批。
海洋学:第七章 大洋环流
45 az
• 其中:
a 2 sin
Kz
V0
y 2Kz sin
: 二、受力分析与调整过程
surface
摩擦力与科氏力平衡
100-200 meters depth
: 三、空间结构
V0eaz 45 az
• 表层流速最大,流向偏于 风向的右方45度;
• 随深度增加,流速逐渐减 小,流向逐渐右偏;
界流等; • 按运动方向:上升流,下降流; • 按海流温度与周围海水温度差异分:寒流,
暖流等
大洋表层环流
California Current
Gulf Stream
回顾:大洋边界流的温度特性
二、影响和引起海水运动的力
牛顿第二定律
Mass Acceleration Force
dv F
dt
• 引起海水运动的力: 重力,压强梯度力,风应力,引潮力,火
三、海水动力学方程
• 运动方程:牛顿二定律
F
ma
m
dV dt
• 速度V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即V=V(x,y,z,t) • 实质微商:
dV V V dx V dy V dz V u V v V w V
dt t x dt y dt z dt t x y z
三、海水动力学方程
垂直尺度:几十到几百米 三维流动,水平显著,垂直方向相当微弱。
(为什么呢?) 有些海流沿垂直方向流动:上升流、下降流
潮流是不是海流呢?
海流的单位: 海流是矢量.
流速大小,单位为m/s; 流流向量:单为位:“S去v向er”dr,up地(S理V)=方10位6 角m3/表s 示,向流速北* 流 记为0,向东90。(风来流去)
2、压强梯度力: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中各种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70.8%的海水。
海洋是环境的产物,能量和物质通过海面、海底和沿岸带的边界传递,也可以通过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传递。
海水是混合溶液,包括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和悬浮无机物。
海洋的形态具有广漠而有垠、深又浅、连通又阻隔等固有特性。
海洋学的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
海洋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是运输和贸易的中介。
海洋对气候环境有影响,包括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和对气温起调节作用。
海洋与气体之间也有相互作用。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和海底地震等。
此外,排污与海洋自净能力之间也存在关系。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锰结核、金刚石、重晶石、金和锡等。
海洋中的化学资源包括大量的无机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大约有26万种,其中海洋动物约16万种,海洋植物约10万种。
为了发展近岸养殖业,我国利用近海15米以内的滩涂,可供养殖2000万亩,自1989年以来已经养殖了634万亩。
其中对虾养殖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海洋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着适度和过度的影响。
海洋药物的提取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同时也在进行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研究。
海洋动力资源包括潮汐、波能、海流和温差。
潮能发电的潜力达到了10亿千瓦,我国已经建有乳山和江夏的潮能发电站。
波能的压力达到了30-50吨/m2,但由于空间分散、时间间断和破坏力大等原因,波能的开发还面临一些挑战。
挪威的XXX的MOW电站在1985年开始运行,但在1988年被冲毁。
苏格兰的Dounreng电站也在安装过程中被摧毁。
海流的能量最低,而温差则难度较大。
海洋资源的利用还包括军事、航运、港口工程和油气开发。
军事利用主要包括作战、布雷和潜艇等方面。
海洋航运的运输量很大,而且航道不需要维护。
南海海洋环流三维结构与变化及其相关动力学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南海海洋环流三维结构与变化及其相关动力学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南海是中国周边地区最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其海洋环流的特征和变化一直是海洋学界研究的热点。
南海海洋环流的三维结构和变化特征对于深入了解南海海洋环境和气候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南海海洋环流的三维结构以及其变化情况,我们能够揭示南海水体运动的规律和过程。
南海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南海海洋环流由赤道洋流、岛屿洋流和边缘流组成,受到季风、台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同时,南海海洋环流还受到地形、地壳运动和水体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复杂多样。
南海海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是指南海水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
根据海洋学家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可以将南海海洋环流的三维结构分为上层环流、中层环流和深层环流。
上层环流主要受到风力和洋流的作用,其运动速度相对较快,呈现出东北流和西南流的特点。
中层环流受到海水密度和地形变化的影响,其运动速度较慢,呈现出环流闭合的特征。
深层环流主要受到海水密度和地形的影响,在南海西部呈现出上升运动,在东部呈现出下沉运动。
南海海洋环流的变化特征是指南海海洋环流在时间尺度上的演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南海海洋环流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其中,季风和台风的活动对南海海洋环流的强度和方向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海海洋环流的温度和盐度也发生了变化,这对南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海海洋环流的动力学机制是指驱动南海海洋环流运动的力学过程。
目前,海洋学界对南海海洋环流的动力学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风力和海水密度是驱动南海海洋环流运动的主要力量,而地形和地壳运动则对南海海洋环流的形成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水体的湍流和混合也是南海海洋环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本文将着重讨论南海海洋环流的三维结构和变化特征,并分析其相关的动力学机制。
中国海洋知识大全
我国海域的大陆架分布相当广泛,面积在世界上排第七位;渤海、黄海的海底全部是大陆架;南海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域面积的一半以上。
27.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主权争端始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主权争端遂由此产生。
沈括。
52.根据有关的国际公约,我国大陆架范围约有多少平方千米?
根据有关的国际公约,我国大陆架范围约有350万平方千米。
53.我国近代第一次多学科海洋调查发生在什么时候?
1935—1936年,当时的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与青岛市政府联合组织了一次以海洋动物为主,多学科的海洋调查。调查区域为胶州湾及其临近海域。调查为期两年,前后共125天,调查站位460个,调查以海洋动物为主,并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等。此次调查,是我国近代第一次多学科的海洋调查。
36.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2002年7月30日,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黄河站在北极的斯瓦尔德群岛建立,标志着我国的北极考察和探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7.渤海有哪三个主要海湾?
莱州湾、辽东湾和渤海湾。
38.目前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论衡》是我国东汉无神论者王充(公元27—97年)撰写的一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在书中,王充论述了相关海洋学的内容,他在中国第一次提出潮汐周期与月亮盈亏的关系——“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
51.因其提出“高潮间隙”理论以及海陆变迁等规律而被称为我国古代海洋学家的是谁?
我国各海区海岛数最多的是东海海区,海岛数最少的是渤海海区。
我国发布首个涵盖全球的综合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
7 8 I 十 瓣 耕 般彦 曹2 0 1 3 . 1 0
溶 解 氧 、化 学 需氧 量 以及 酚 、 氰 、砷 、铅 、 铬 、 镉 、汞
院院士徐建 中、周远等组成 的专家组鉴定。专家组一致
认 为,该公 司的 自主产 品和 集成技术 ,在我 国太 阳能热 发 电项 目中已经具备规模化应用的能力,并达到 国际先 进水平。 我 国太 阳能 资源 丰富 ,2 / 3的国土面 积年 日照小 时 数超 过 2 2 0 0小 时,每 年地表 吸收 的太 阳能大约相 当于
口 我 嘲 发 佰 个涵 令 球 的 综 合 业务 化海 洋 预报 系统
我国首个涵盖全 球大洋到 中国海 的综合业务化海洋
备存在很 多局 限性 ,它们稀有、 昂贵、但效率不高 ,比
如 手机 ,全 球 数 百 万 个 基 站 帮 助 其 增 强 信 号 ,但 大 部 分
能量却消耗 在冷却上 ,效率 只有 5 %。相 比之下 ,全世 学预报 系统 日前发布。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 中心主任王辉 界 使用 的灯 泡却取之 不尽 尤其在 国 内 L E D光源 正在 介绍, 目前该 系统主要 由海面风场预报系统、温盐流预 大规 模取 代传统 白炽灯。只要在任 何不起 眼 的 L E D灯 泡 中增加一个微芯片 , 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 与现有 WI F i 相 比,未 来 的可见 光通 讯安全又经 济。 Wi F i 依赖看不见的无线 电波传输 ,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 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 无线信号穿墙而过 , 网络信息不安全。 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讯 中 “ 一扫而光” 。而且,光谱
比无线 电频谱大 1 0 0 0 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 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 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
图书分类号详细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表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 哲学、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D 政治、法律E 军事F 经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 语言、文字I 文学J 艺术K 历史、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药、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U 交通运输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A11 选集、文集A12 单行著作A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A14 诗词A15 手迹A16 专题汇编A18 语录A2 列宁著作A3 斯大林著作A4 毛泽东著作A49 邓小平著作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B 哲学、宗教B0 哲学理论B1 世界哲学B2 中国哲学B3 亚洲哲学B4 非洲哲学B5 欧洲哲学B6 大洋洲哲学B7 美洲哲学B80 思维科学B81 逻辑学(论理学)B82 伦理学(道德哲学)B83 美学B84 心理学B9 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C1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C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C8 统计学C91 社会学C92 人口学C93 管理学[C94] 系统科学C95 民族学C96 人才学C97 劳动科学D 政治、法律D0 政治理论D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D2 中国共产党D33/37 各国共产党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D5 世界政治D6 中国政治D73/77 各国政治D8 外交、国际关系D9 法律D90 法的理论(法学)D91 法学各部门D92 中国法律D93/97 各国法律D99 国际法E 军事E0 军事理论E1 世界军事E2 中国军事E3/7 各国军事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E9 军事技术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F 经济F0 经济学F0-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F01 经济学基本问题F02 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4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5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6 经济学分支科学F08 各科经济学F09 经济思想史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1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F12 中国经济F13/17 各国经济F2 经济计划与管理F20 国民经济管理F21 经济计划F22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3 会计F239 审计F24 劳动经济F25 物质经济F27 企业经济F28 基本建设经济F29 城市与市政经济F3 农业经济F4 工业经济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F5 交通运输经济F59 旅游经济F6 邮电经济F7 贸易经济F71 国内贸易经济F72 中国国内贸易经济F73 世界各国国内贸易经济F74 世界贸易F75 各国对外贸易F76 商品学F8 财政、金融F81 财政、国家财政F82 货币F83 金融、银行F84 保险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0 文化理论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G2 信息与知识传播G3 科学、科学研究G4 教育G64 高等教育G8 体育H 语言、文字H0 语言学H1 汉语H11 语音H12 文字学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H14 语法H15 写作、修辞H159 翻译H16 字书、字典、词典H17 方言H19 汉语教学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H3 常用外国语H31 英语H32 法语H33 德语H34 西班牙语H35 俄语H36 日语H37 阿拉伯语H4 汉藏语系H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H61 南亚语系(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H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H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H64 东北亚诸语言H65 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H66 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H67 闪-含语系(阿非罗-亚细亚语系)H7 印欧语系H81 非洲诸语言H83 美洲诸语言H84 大洋洲诸语言H9 国际辅助语I 文学I0 文学理论I1 世界文学I2 中国文学I20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I206 文学评论和研究I207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I2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I21 作品集I22 诗歌、韵文I23 戏剧文学I239 曲艺I24 小说I25 报告文学I26 散文I269 杂著I27 民间文学I28 儿童文学I29 少数民族文学I299 宗教文学I3/7 各国文学J 艺术J0 艺术理论J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J2 绘画J29 书法、篆刻J3 雕塑J4 摄影艺术J5 工艺美术[J59] 建筑艺术J6 音乐J7 舞蹈J8 戏剧艺术J9 电影、电视艺术K 历史、地理K0 史学理论K1 世界史K2 中国史K3 亚洲史K4 非洲史K5 欧洲史K6 大洋洲史K7 美洲史K81 传记K85 文物考古K89 风俗习惯K9 地理K90 地理学K91 世界地理K92 中国地理K93/97 各国地理K99 地图N 自然科学总论N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N1 自然科学现状及发展N2 自然科学机构、团体、会议N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N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N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N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N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N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N91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历史N93 非线性科学N94 系统科学N941 系统学、现代系统理论N945 系统工程N949 系统科学在各方面的应用[N99] 情报学、情报工作O 数理科学和化学O1 数学O1-0 数学理论O1-8 计算工具O11 古典数学O119 中国数学O12 初等数学O13 高等数学O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O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O17 数学分析O18 几何、拓扑O19 动力系统理论O2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O22 运筹学O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O24 计算数学O29 应用数学O3 力学O31 理论力学(一般力学)O32 振动理论O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O34 固体力学O35 流体力学O369 物理力学O37 流变学O38 爆炸力学O39 应用力学O4 物理学O41 理论物理学O42 声学O43 光学O44 电磁学、电动力学O45 无线电物理学O46 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O469 凝聚态物理学O47 半导体物理学O48 固体物理学O51 低温物理学O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O53 等离子体物理学O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O56 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O57 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O59 应用物理学O6 化学O61 无机化学O62 有机化学O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O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O65 分析化学O69 应用化学O7 晶体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P1 天文学P2 测绘学P3 地球物理学P31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P33 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P35 空间物理P4 大气科学(气象学)P5 地质学P51 动力地质学P52 古生物学P53 历史地质学、地层学P54 构造地质学P55 地质力学P56 区域地质学P57 矿物学P58 岩石学P59 地球化学P61 矿床学P62 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P64 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P65] 地震地质学[P66] 环境地质学[P67] 海洋地质学P68 宇宙地质学P691 行星地质学P692 灾害地质学P7 海洋学P71 海洋调查与观测P72 区域海洋学P73 海洋基础科学P74 海洋资源与开发P75 海洋工程[P76] 海洋环境科学[P77] 潜水医学[P79] 军事海洋学P9 自然地理学P90 一般理论与方法P91 数理地理学[P92] 古地理学P93 部门自然地理学P94 区域自然地理学[P951] 环境地理学[P954] 灾害地理学P96 自然资源学[P97] 地理探险与发现P98 自然地理图Q 生物科学Q1 普通生物学Q2 细胞生物学Q3 遗传学Q4 生理学Q5 生物化学Q6 生物物理学Q7 分子生物学Q81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Q89] 环境生物学Q91 古生物学Q93 微生物学Q94 植物学Q95 动物学Q96 昆虫学Q98 人类学R 医药、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 临床医学R5 内科学R6 外科学R71 妇产科学R72 儿科学R73 肿瘤学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R76 耳鼻咽喉科学R77 眼科学R78 口腔科学R79 外国民族医学R8 特种医学R9 药学S 农业科学S1 农业基础科学S2 农业工程S3 农学(农艺学)S4 植物保护S5 农作物S6 园艺S7 林业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9 水产、渔业T 工业技术TB 一般工业技术TB1 工程基础科学TB2 工程设计与测绘TB3 工程材料学TB4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TB5 声学工程TB6 制冷工程TB7 真空技术TB8 摄影技术TB9 计量学TD 矿业工程TD1 矿山地质与测量TD2 矿山设计与建设TD3 矿山压力与支护TD4 矿山机械TD5 矿山运输与设备TD6 矿山电工TD7 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TD8 矿山开采TD9 选矿TD98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TE 石油、天然气工业TE0 能源与节能TE1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TD2 钻井工程TD3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TD4 油气田建设工程TD5 海上油气田勘探与开发TD6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TD8 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TD9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TD99] 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TF 冶金工业TF0 一般性问题TF1 冶金技术TF3 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TF4 钢铁冶金(黑色金属冶炼)(总论)TF5 炼铁TF6 铁合金冶炼TF7 炼钢TF79 其他黑色金属冶炼TF8 有色金属冶炼TG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G1 金属学与热处理TG2 铸造TG3 金属压力加工TG4 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TG5 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TG7 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和手工具TG8 公差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量仪TG9 钳工工艺与装配工艺TH 机械、仪表工业TH11 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TH12 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TH13 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TH14 机械制造用材料TH16 机械制造工艺TH17 机械运行与维修TH18 机械工厂(车间)TH2 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TH3 泵TH4 气体压缩与输送机械TH6 专用机械与设备TH7 仪器、仪表TJ 武器工业TK 能源与动力工业TL 原子能技术TM 电工技术TM0 一般性问题TM1 电工基础理论TM2 电工材料TM3 电机TM4 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TM5 电器TM6 发电、发电厂TM7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TM8 高电压技术TM91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TM92 电气化、电能应用TM93 电气测量技术及仪器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N0 一般性问题TN1 真空电子技术TN2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TN3 半导体技术TN4 微电子技学、集成电路(IC)TN6 电子元件、组件TN7 基本电子电路TN8 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TN91 通信TN92 无线通信TN93 广播TN94 电视TN95 雷达TN96 无线电导航TN97 电子对抗(干扰及抗干扰)[TN98] 无线电、电信测量技术及仪器TN99 无线电电子学的应用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TP1 自动化基础理论TP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3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TP30 一般性问题TP31 计算机软件TP311 程序设计、软件工程TP312 程序语言、算法语言TP313 汇编程序TP314 编译程序、解释程序TP315 管理程序、管理系统TP316 操作系统TP317 程序包(应用软件)TP319 专用应用软件TP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TP33 电子数字计算机TP34 电子模拟计算机TP35 混合电子计算机TP36 微型计算机TP37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计算机TP38 其他计算机TP39 计算机的应用TP391 信息处理TP392 各种专用数据库TP393 计算机网络TP399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TP6 射流技术(流控技术)TP7 遥感技术TP8 远动技术TQ 化学工业TS 轻工业、手工业TU 建筑科学TU1 建筑基础科学TU19 建筑勘测TU2 建筑设计TU3 建筑结构TU4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TU5 建筑材料TU6 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TU7 建筑施工TU8 房屋建筑设备TU9 地下建筑TU97 高层建筑TU98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TU99 市政工程TV 水利工程U 交通运输U1 综合运输U2 铁路运输U4 公路运输U6 水路运输[U8] 航空运输V 航空、航天V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V2 航空V4 航天(宇宙航行)[V7] 航空、航天医学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X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X2 社会与环境X3 环境保护管理X4 灾害及其防治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X7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X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X9 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Z1 丛书Z2 百科全书、类书Z3 辞典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Z5 年鉴、年刊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Z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三章 海区气候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登陆频率的时间变化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风暴平均每年 登陆我国的有7.8个,菲律宾5.4个,日 本4.3个
季节变化:1-4月无,7-9月最多,峰值 在8月
年际变化:1952、1961、1967、1971、 1974年最多15个;1998年最少3个
1822山竹:910hPa,65m/s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源地的空间分布
源地:3 °-37°N; 10 °-20°N最多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近海 马里亚纳群岛附近 马绍尔群岛附近 南海中北部(土台风)
热带气旋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安比 温比亚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发生频率的时间变化
低值-粤东近岸: 400 MJ·m-2·月-1
南海中南部:700-750 MJ·m-2·月-1 高值-菲律宾西侧: >750 MJ·m-2·月-1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夏季
南北差异小,斑块状 渤海:600-650 MJ·m-2·月-1 黄海:530-550 MJ·m-2·月-1 东海、南海北部:650-680 MJ·m-2·月-1 南海中南部:560-600 MJ·m-2·月-1
气候要素 气温 气压 ✓风(大风天数) 云 ✓降水(暴雨日数) 海雾 能见度
水文要素 温 盐 密 ✓浪(最大波高,最大
周期,灾害性海浪) ✓潮(风暴潮) 流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影响
中心最大风速平面分布 渤海 25-30m/s 黄海 25-40m/s 东海 40-85m/s 南海北部 50-70m/s 北部湾 35-45m/s 吕宋海峡 80m/s 南海中部 55-70m/s 南海南部 40-65m/s 最大在菲律宾以西和台湾以 西90-100m/s
基于BOPPPS模型的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教学设计探索
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理论课题一般项目“‘军事海洋环境预报保障’课程群案例式教学研究与实践”;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想定作业教学法在海洋环境预报保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编号:HNJG-2020-0025)作者简介:王宁(1988-),男,河南杞县人,讲师,从事海洋环境保障研究;杜辉(1987-),男,安徽亳州人,讲师,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动力学研究;刘科峰(1978-),男,陕西宝鸡人,副教授,从事军事海洋环境保障研究;张永垂(1982-),男,江苏沭阳人,副教授,从事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研究;郭海龙(1989-),男,甘肃卓尼人,讲师,从事物理海洋学研究;陈希(1974-),男,重庆潼南人,教授,从事海洋环境调查与保障研究。
一、前言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有学者将课堂状态由低阶到高阶分为五重境界,分别是:安静(Silence )、回答(Answer)、对话(Dialogue )、批判(Criti-cal )、辩论(Debate )。
其中“安静”的课堂又叫“沉默课堂”,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没有提问,也没有学生问问题。
在“回答”课堂上,教师会向学生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对话”课堂指教师有问题问学生,学生也有问题问教师,学生和教师围绕课堂内容开展对话。
“批判”课堂指学生对课堂内容提出疑问。
“辩论”课堂则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辩论。
在这五种课堂中,“安静”和“回答”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批判”和“辩论”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
从“安静”到“辩论”,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目前,不少本科课堂以“安静”和“回答”课堂为主,教学效果不佳。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
而“安静”和“回答”课堂一般只能达到“记忆”和“理解”层次。
要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精彩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而BOPPPS 模型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尤其为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模式。
海洋学导论
图4-5表明了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其中较轻的组分挥发了;水溶性组分 溶于海水;最重要部分——不溶性残渣乳化为小球,最终沉入海底或冲到海岸, 被缓慢分解或者掩埋掉。溢油的危害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和溢油的地区。
图4-5 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Spears,1974)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十分复杂,主要是它与金属能形成稳定络合物。
图4-1 海水的化学组成 (Thurman,1997)
海水的成分分类(P110) ①主要成分 海水中浓度>1mg/kg的成分 (提示:教材中1×10-6 mg/kg有误) Na+ K+ Ca2+ Mg2+ Sr2+ Cl- SO4- Br- HCO3-(CO32-) F- H3BO3占盐份总量的99.9%
天然放射系--4n+2系
天然放射系--4n+3系
天然放射系----(4n)系
人工放射系-- 4n+1系
4.1.4 海洋化学污染物 (P120)
联合国专家组(1982)把海洋污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由人类向大洋和河口 排放的各种废物或废热,引起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或者危及海洋生命 (如鱼类)的现象。
Stumm(1975)把海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按照粒子大小分为七种形式见图4-3。
二、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
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控制金属污染物溶存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用于定
量分析重金属在海水中氧化还原转化。
当海水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平衡体系,相对电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半电池反
应为: 电极电位可以表示为
aox+ne—→ared
上述这些成分在海水中的含量较大,各成分的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 和总盐度的变化对其影响都不大,所包含的13种元素称为保守元素。
海洋学导论-(海流)第五章
北赤道流
信风
赤道
北大西洋—表层环流系统[4种环流首尾相接流场图]
Ⅱ. 热 盐 环 流 温差电池层
深层流散
热盐环流
§5.2 海流运动方程
5.2.1 运动方程 (P145)
0.5学时
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单位 质量海水的运动方程可以写成:
du =∑ F dt
在直角座标系统中,它的三个分量方程为:
(2学时)
§5.1 §5.2 §5.3 §5.4
海流的成因及表示方法 海流运动方程 地转流 风海流
0.5学时 0.5学时
0.5学时
§5.5
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
0.5学时
1.定义
海流 海洋中海水沿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又称洋流。主要指沿水平和垂 直方向的非周期性流动。海流的强弱和方向用流速和流向表示. 2. 分类(Type):
用红线和蓝线来表示].
● 通常海岸带的潮流分为潮流和余流两种。海岸带实测到的海流通常是 潮流、风海流、地转流等叠加的合成海流,这种合成海流可分解为周期性海流 ---潮流和非周期性---余流。 ● 所谓潮流:潮波内水体的水平运动,称为潮流。它又分为涨潮流和
落潮流,潮位上升时发生水平流动称为“涨潮流”,相反则为“落潮流”
du dv dw =∑ Fx , = ∑ Fy , =∑ Fz dt dt dt
影响和产生海流的力(Causes of current)两大类: I.引起海水运动的力:重力,压强梯度力,风应力,引潮力 Ⅱ.海水运动后派生的力:科氏力(Coriolis force),摩擦力(friction force)
密度是时间与空间的函数, ρ = ρ(t, x, y,z) 单位体积(空间一定)内质量(密度)变化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声明:近海区域海洋学是⼀门新开的课,从2011级海洋科学开始学习。
这份⾮常详细的重点也是⽼师给11级学⽣的,虽然有点⽼,但是还是很有⽤。
其中12级海科期末考的题⽬我都有标记(凭着记忆的,所以不完整)。
第⼀章海区地理中国近海海域划分位置,即经纬度范围形状特征(长、宽、⾯积)平均⽔深、最⼤⽔深及最⼤⽔深位置海底地形中国海区地形总趋势地势及地貌特征各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特征1.中国近海海域划分(位置,即经纬度范围形状特征(长、宽、⾯积)平均⽔深、最⼤⽔深及最⼤⽔深位置)【长宽应该不⽤记】渤海位置:37°07′N~41°00 ′N ,117°35′E~121°10′E形态特征:形似葫芦状,南北长约480km,东西宽 300km,⾯积约 7.7万km2平均⽔深:18m最⼤⽔深:86m最⼤⽔深位置:⽼铁⼭⽔道附近黄海位置:31°40′N~39°50 ′N ,119°10′E~126°50′E形态特征:三⾯被陆地包围,呈反S型,总⾯积为38万km2其中北黄海7.1万km2,南黄海30.9万km2平均⽔深:44m最⼤⽔深:140m最⼤⽔深位置:(⽼师说海槽南边具体没找到)【填空题第⼀题居然就是要我们填黄海最⼤⽔深位置,⽆语了】东海位置:21°54′N~33°17′N ,117°05′E~131°03′E形态特征:东北-西南长1300km,东西宽740km,⾯积77万km2平均⽔深:370m最⼤⽔深:2940m最⼤⽔深位置:冲绳海槽南海位置:2°30′S~23°30 ′N ,99°10′E~121°50′E形态特征:菱形;长轴为东北-西南向,长3100km;短轴为西北-东南向,宽1200km;⾯积350万km2平均⽔深:1212m最⼤⽔深:5377m最⼤⽔深位置:马尼拉海沟南海以东海域:开阔的太平洋2.海底地形:概述:1. 中国近海地形的最⼤特点之⼀,就是有⼴阔的⼤陆架2. 中国海区地形总趋势是⾃西北向东南倾斜,有⼤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
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沿海滩涂和浅海资源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合3255万亩)。
由于我国沿海入海河流每年带入的泥沙量为17亿~26亿吨,平均约20亿吨。
它们在沿岸沉积形成滩涂,每年淤涨的滩涂总面积约40万亩,使我国滩涂资源不断增加。
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海岸,渤海占31.3%,黄海占26.8%,东海占25.6%,南海占16.3%。
浅海资源由于陆架宽广也很丰富。
0~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23800平方公里,占近海总面积的2.6%。
按海区分,渤海为31120平方公里;黄海为30330平方公里;东海为38980平方公里;南海为23330平方公里。
滩涂和浅海是我国发展种、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2.港址资源我国港址资源丰富的原因基于我国大陆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
这类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港湾众多。
它们的特征是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米等深线逼近岸边,可选为大中型港址。
淤泥质海岸4000多公里,其中大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受掩护的深水岸段和较稳定的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口。
砂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岸滩组成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发育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水深和掩护条件,可建中小型港口。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
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
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
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3.海岛资源海岛是联结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它兼备丰富的海、陆资源,在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七章 海浪
最大波高的 季节变化
第二节 中国近海海浪的波候特征
第三节 几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海浪分布
冷高压型 NE-SW走向的寒潮冷锋 波高分布:北小南大 最大波高在锋面过后1~4h 特征波高:渤黄海2~4m;
东海5~8m 南海北部4~6m 南海中部3m 特征波向:渤海NE,NW 黄海N,NE 东海南海NE
台风型
秋
N,NW N,NE NE
浪向
第二节 中国近海海浪的波候特征
风浪:
分为冬季型,夏季型,春季型。秋季接近冬季型。
冬季型顺时针;夏季型逆时针;春季比较分散凌 乱。
夏季型到冬季型转化快 涌浪:
冬季风出现带有 爆发性,夏季风
逐步推进
分为冬季型,夏季型,春季型。秋季接近冬季型。
浪向分布基本与风浪相同
渤海、黄海北部规律性差
第三节 几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海浪分布
气旋型风场,风速右半圆>左半圆 最大波高:右后位距中心20~50 n mile 最小波高:左前位
外围海域:广阔的涌浪区,远离中心方向, 波高减小,周期增大,先行涌,右前方最强
台风区内:混合浪,除风场外,还与台风移 动方式、移动速度、路径(转向)有关
台风中心:风小浪大
害性海浪的成因和分布特征
第一节 概论
Space and time scales of physical oceanographic processes.
什么是海浪?
第一节 概论
海洋波动: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水质点离开其平 衡位置做周期性运动,从而导致波形传播的现象
海浪:一般指由风产生的海洋波动
第一节 概论
气旋型
第三节 几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海浪分布
四季皆有,春季和初夏最多
中国近海海洋学剖析
第一章课程简介讲述的是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洋科学,主要包括中国近海的海洋水文,海洋环流,潮汐现象,海浪,海洋化学要素,生物特征,海洋资源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是了解、认识、研究与开发我国海洋的基础大洋环流——时间尺度在年以上,空间尺度在1000公里以上渤海:位于37o07’-41o00’N, 117o35’-121o10’E之间,是一个深入中国大陆的浅海,其北、西、南三面被省市包围,仅东面由渤海海峡与黄海沟通相连。
界线:一般以辽东半岛西南端的老铁山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北部的蓬莱角连线为界。
面积7.7万平方公里。
分为5部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中央区,渤海海峡区地势从3个海湾向中央及渤海海峡倾斜,坡度只有0’28”。
平均水深18米,最大深度在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附近,约86米。
辽东湾中部有2个洼地,东南部有呈手掌状的分布——辽东浅滩黄海:界线: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韩国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为界。
一般又以东西向最窄处,山东半岛成山角与朝鲜的长山串连线,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
面积38万平方公里。
西朝鲜湾,海州湾。
地势向中央及东南方向倾斜,比较平坦,如同一个口朝南开的簸箕。
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40米。
南黄海:黄海槽(34-38N,124-125E),东南向北的长条洼地。
济州岛西部,有海脊和海沟东海:界线:东以日本九州、琉球群岛及我国台湾省连线与太平洋相隔;南界说法较多,说法之一是南至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省南端猫头鼻连线与南海相通,面积77万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西北向东南倾斜。
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深度2940米。
海陆架占66%,最大宽度640km,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
50-60米等深线,以西称内陆架,坡度稍陡,以东为外陆架,平坦开阔。
大陆架外缘是东海大陆坡,陆坡上限水深140-160米,下限600-1400米,主体是冲绳海槽。
冲绳海槽:东海大陆坡斜坡,琉球群岛岛坡,舟状,南深北浅,剖面呈U字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cean and Human Civilization
中国区域海洋学
概况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北太 平洋西侧,470万km2海洋(国土)水 域,大陆海岸线总长度达18×103km。 邻近海域陆架宽阔,200m水深以内的 大陆架约150万km2。地形复杂,纵跨 温带、副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四 季交替明显,沿岸径流多变,因而具 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热带,气候差异很显著。尤其温带海域, 四季交替非常明显;即使副热带海域,也 有相应的季节变化。
世界气候分布图
第二节 海洋水文状况
中国近海的水温、盐度、密度、水色和透明度的分布, 既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一、海面热平衡状况
中国近海海面热量收入的主要分量,是射达海面的太 阳总辐射和海-气间感热的向下输送,以前者为主。海 面失热的主要过程是蒸发耗热和海面有效回辐射。
★东海表层盐度分布的明显特征是,西北部的低 盐与东部至南部的高盐形成强烈对比,她们之间 往往出现梯度相当大的盐度峰;至于峰区的位置 和强度的大小,则取决与长江冲淡水的多寡以及 黑潮高盐水的强弱。
第二节 海洋水文状况
★南海表层盐度的分布,近岸和外海的区域差 异很明显。近岸海域大多受低盐沿岸水的影响, 盐度较低,季节变化较大;外海深水区表层盐 度的分布,则为季风环流所左右。
1、海表层水温分布 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
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 ★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比较均匀。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
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
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的多。
就全年而言,中国近海海面热通量代数和为负值,这 就意味着总效应是海洋失热。然而,中国近海各海区年 平均海面水温并未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在于,海区三维 全热量平衡中,还有重要的一个分量——热平流——在 起作用,这就是强劲的黑潮暖流不断地向中国海实施平 流热输送。
第二节 海洋水文状况
二、水温场与盐度场
冬 季 海 洋 表 层 水 温 分 布 图
第二节 海洋水文状况
3、盐度的分布
★渤海的盐度在四个海区中最低,年平均仅30.0。 盐度分布的变化,与沿岸水系的消长关系密切。
★黄海表层盐度的分布,既与沿岸流系的盛衰有 关,也受黄海暖流及其余脉的强弱进退所左右, 冬季盐度可达32.0,夏季普遍降低至31.0以下。
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 黄海表面沉积物属陆源碎屑物。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3、东海
东海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而不同于渤海和黄 海,但仍以浅海特征比较显著。浅海特征中,尤 以大陆架宽广最为突出。东海又具有半深海特征。
表面沉积自西向东形成与海岸线平行的三个带: 近岸细粒沉积物带,中间粗粒沉积物带和外海细 粒沉积物带。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三、径流特征
流入中国近海各海区的径流量,彼此相差很悬殊。 即使同一海区,在不同季节,差别也很大。
★注入渤海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海河、滦河和辽 河等。
★注入黄海的河流,东岸主要有鸭绿江、大同江和 汉江,西岸主要是沂河、灌河、沭河及苏北灌溉总渠 等。长江径流对黄海大的影响也很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二、海底地形与构造
1、渤海 在四个海区中,渤海深度最浅,小于30m的海域
近7.2×104km2,因而海底地势最为平坦,地形也 较单调。若再细分,可分为5部分: 渤海海峡、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中央海盆。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2、黄海
海底地势比东海和南海平坦,但地貌形态却比 渤海复杂。最突出的特征有: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3、万里长江的归宿—— 东海
★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 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 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 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 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 ★东海的总面积为77× 104km2 (渤海的10倍) 。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4、世界第三大海——南海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 热带与亚热带,而以热带海洋性 气候为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海疆 国界伸展最南之处。 ★南海海域非常广阔,总面积达 35×105km2。 ★南海有许多大海湾。 ★南海以各种形式的生物海岸占 优势(红树林、珊瑚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入海总水量为全国的1/3, 在世界上跻身于第四位,它对东海西北部的影响及其 重要,钱塘江和闽江等注入东海的水量也很大。
★中国大陆注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是珠江和韩江,中 南半岛上还有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四、气候概况 中国近海北起温带,中经副热带,南至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状况
一、地理位置、区划 和岸线
中国近海,依传统分 为四个海区,即渤海、 黄海、东海和南海。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1、半岛环抱的内海—— 渤海
★渤海是中国内海。是深入中 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 海。三个湾和渤海中部。 ★渤海的形状大致成三角形, 总面积为7.7×104km2。 ★渤海海岸类型以粉砂淤泥质 海岸为主,也有扇状三角洲海 岸和基岩砂砾质海岸。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4、南海
南海属于深海。大陆架、大陆海盆中心的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 南北坡度缓而东西坡度陡。
北部大陆架上主要是珠江等带来的陆源沉积 物,以泥质为主;外源陆架沉积物主要是沙质。 南部大陆架主要为近代粉沙和粘土。中央海盆 主要是颗粒极细的棕色抱球虫软泥和火山灰, 近期也发现有锰结核或锰壳。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2、混浊之海——黄海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 闭的浅海。因古黄河在江苏北部入海时, 携运大量泥沙而来,使水色呈黄褐色, 从而得名。 ★习惯上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黄海 的面积比渤海大得多。北黄海7.13× 104Km2,南黄海为30.9×104km2。 ★黄海海岸类型复杂。有基岩砂砾质海 岸、港湾式沙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