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党国报业 一报一社一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妇女的女人味儿”
1989年,《中国青年报》的一位女记者和我见面,当时还有 一位日本驻华记者在座。大家随便闲聊,这位女记者问我对今 天中国大陆的女性有何看法,我即兴发表了一些意见,不料她 据此写了一篇专访,不但以大标题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 而且被国内和香港的一些报纸转载。这篇专访中引用了我的一 些话,比如,在回答“您对中国妇女有什么印象”时,我说: “回来看到一些女孩子,不是张牙舞爪,就是诡计多端,从神 态到举止,不像女人。中国最大的悲哀,就是许多女人缺乏女 人味儿了。”这篇文章有点儿断章取义,文章发表后,这位女 记者告诉我,报社接到很多读者来信,女性读者对我大加鞭挞, 男性读者为之欢呼叫好。想不到我的无心之言竟惹出一场争论。 《八十年来家国——赵浩生回忆录》
谢冰莹:《从军日记》
谢冰莹(1906-2000):湖南新化人。 1926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27年,随军北伐。后入国立北平 女子师范大学,成为北方左联发起 人之一。1935年,入早稻田大学攻 读西洋文学。抗战爆发前回国,参 与一系列报刊的编辑工作。抗战胜 利后,曾任《和平日报》(原《扫 荡报》)副刊主编。解放前夕,应 聘台湾师范学院。一生著述甚丰。 北伐期间,写下《从军日记》,刊 载于《中央日报》副刊,以热烈的 情感和流畅的文笔,记录大革命时 代的历史侧影,曾经轰动一时。
中央通讯社(1924)
1924年成立于广州。宁汉分 裂后,出现两个中央通讯社: 一在武汉,一在广州。5月, 蒋介石将广州的中央通讯社 迁到南京。 1932年,萧同兹上任,提出 “工作专业化”、“业务社 会化”、“经营企业化”三 原中央通讯社,楼高七层,是当时南京最高建筑 条方针。 起初,发往各地的电讯由电讯局代理。萧同兹接管后,着手 建立自己的电台。1937年,中央社接收路透社在南京和上海的 设备,建立南京总社和上海分社电台。翌年,又接受路透社在 北平和天津的设备,相继建立北平、天津、汉口、西安和香港5 个分社电台。从此,可以通过自己的电台迅速接收和播发新闻。
《中央日报》(1927)
1927年在汉口创刊。 1927年3月31日,时任国民革命 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发表 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蒋 介石已成为“流氓地痞、土豪劣 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 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 中心力量了”,“现在凡是有革 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 民众的人,只有一条路,就是起 来反蒋!反蒋!”
记者:赵浩生
赵浩生:河南息县人,自称穆 青的“三同老友”(同学、同 乡、同行)。抗战后入《中央 日报》任记者,采访了许多国 共政要,一生亲历许多重大历 史事件。作为任耶鲁教授,致 力于文化交流,做了许多有益 工作,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见多识广,文笔流畅,记人叙 事,生动活泼。 代表作有《漫话美国新闻事业》 (1979)、《八十年来家国— —赵浩生回忆录》(2001)。
《中央日报》(1928)
1928年,当选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和军事委员 会主席的蒋介石,决定在上海另出版一份《中央日 报》,报刊编号从第一号开始,以别于武汉的《中 央日报》,不久停刊。 1929年又在南京复刊,中宣部部长叶楚伧兼任社长。 1931年,39岁的程沧波出任社长后,提出“经理部 要充分营业化,编辑部要充分学术化,整个事业当 然要制度化效率化”。从此成为党国第一大报。 重庆报童:“中央”“扫荡”“新华”VS“新 华”“扫荡”“中央”
叶楚伧(1887~1946)
党国元老。名宗源,号卓书, 楚伧其是早年所用的笔名。 著名的南社诗人和政治活动家。 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 投笔从戎。1916年与邵力子等 人创办《民国日报》,任总编 辑。转入政界,历任高官,包 括中宣部部长、中央常委等。 1946年病逝。蒋中正挽联: 治绩在吴小,宣泡重临遗爱地, 沉油淹海上,弥留愈见老成心。 故居在周庄,近年得到修复。
二、党国报业: “一报一社一台”
国民党一向派系林立。以地域论,有蒋介石、阎锡 山、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张学良等五大“新军 阀”,以及众多小军阀。以党国论,又有蒋介石、 胡汉民和汪精卫三大政治派系。以“蒋家王朝”论, 又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三大阵营。 新闻传播主要掌握于陈果夫和陈立夫的CC系。所谓 CC,或说来自“二陈”的姓名,或说源于神秘的中 央俱乐部(Central Club)。而二陈则一直否认。 无论如何,“蒋家天下陈家党”,则是肯定的。 CC系的一大利器,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中统”。
赵浩生全家福
《对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几点建议》(1979)
一、中国要争取国内外的了解和信任,必须打破若干旧框框。 二、“无可奉告”的作风必须改变。 三、中国的新闻和言论都是一个立场、一个调子的作风必须改变。 四、不讲事实,把公报、口号、教条当做新闻的作风必须改变。 五、可否在党报之外开办民营新闻事业。 六、对外宣传工作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和外国驻华记者 建立友好关系,而争取其友好合作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新闻,予以 工作上的方便。 七、尽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法》。 以上各点必早为我负责当局所见所思,或已在推行计划之中。在 此谨以一片爱国心加重陈述,意长纸短,甚望得机将我的观察和 感受更详细地面陈领导,并望在发展祖国新闻事业的实际工作中 略尽绵薄之力。
程沧波(1903~1990)
江苏武进人。曾就读于圣约翰 大学,1925年毕业于复旦大 学。1930年赴伦敦大学政治 经济学院进修。1932年出任 改组后的《中央日报》首任社 长。1939年,调任国民政府 监察院秘书长,后担任中宣部 副部长,曾兼任复旦大学新闻 系主任。抗战后,接管《新闻 报》,任社长。 上海解放前夕赴香港,任《星 岛日报》总主笔,后去台湾。
同驻华记者建立友好关系的建议(赵Baidu Nhomakorabea生)
1.重要公报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文应事先发给驻华外国记者, 表明在某一特地时间前不许发表,此为全世界新闻发布之通例。 2.最高党政及民意机关应常设发言人。 3.民意机关开会期间,非秘密而有利于宣传国家政策者,应允 许记者旁听采访· · · · · · 4.成立外国记者俱乐部。 5.设立新闻中心。 6.出版英文报纸。 7.英文版的《中国建设》等刊物,均应交国外编辑、印刷、发 行,以刊登外国广告的收入达成自给自足。 8.设置驻美或北美新闻处,总管新闻图书、出版(包括上述各 外文刊物)、资料供应等文化交流事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