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数据助推审计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大数据模式下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大数据模式下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大数据模式下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谢菲关键词:大数据审计工作问题及对策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使得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数据的规模不断扩大,包含的内容也变得愈加复杂和多样,我国步入了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各行各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大数据的量非常大,数据类型复杂多样,数据的处理和运算速度快,因此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不断推动审计工作方法与技术的更新,为审计工作创造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所以我国的审计行业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对自身工作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审计人员要抓住大数据给自身工作带来的机遇,更好的应对其挑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大数据的内涵和特点大数据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对大数据的内涵分析,比较认可的是:由海量的数据集合而成,传统的软件和工具没有办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其进行收集、使用、分析和处理,由于数据量非常庞大,数据类型复杂多样,对数据处理与分析整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传统的抽样调查来分析数据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全数据管理模式,在这一新型的模式下,对数据分析的样本就是总体,因此可以借助大数据,对行业和领域进行细致的考察与分析,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审计工作的实际现状和所遇到的切实问题。
(2)传统的数据分析与整理,往往在意的是数据的因果关系,忽视了数据相关关系的比较和分析,因果关系不容易被证实,可是相关关系就不一样,它通常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研究、分析和证明相关关系所需要的成本代价比较小,有助于人们对数据进行更好的分析、整理和预测,提升人们数据处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大数据审计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大数据审计面临的问题及思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层审计机关在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一、面临的问题1. 数据来源不清晰在进行大数据审计工作时,基层审计机关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部门和单位获取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来源可能并不清晰。
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因为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和整理数据,从而影响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数据质量参差不齐3. 技术手段不足在进行大数据审计工作时,基层审计机关往往需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来处理海量的数据。
由于技术手段的不足,很多基层审计机关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应对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需求。
4. 人才储备不足大数据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水平,然而很多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思考与建议1. 加强数据共享合作基层审计机关在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时,应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单位的数据共享合作,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各方数据资源,还可以为审计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基层审计机关在获取数据时,应该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数据清洗和验证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基层审计机关还应该加强对数据源的监督和管理,杜绝造假和篡改行为。
3. 提升技术能力基层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学习,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基层审计机关还应该加大对技术手段的投入,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
4. 增加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层审计机关在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相信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也期待基层审计机关能够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大数据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摘要】审计全覆盖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对所有相关要素进行全面覆盖的一种审计方法。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展开探讨。
在我们介绍了审计全覆盖的定义、重要性和挑战。
在我们深入探讨了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步骤、优势、局限性、技术支持以及未来发展。
在我们总结了审计全覆盖的意义,提出了实施建议,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审计全覆盖,认识其重要性和挑战,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展开和发展这一审计方法,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定义、重要性、挑战、实施步骤、优势、局限性、技术支持、未来发展、意义、实施建议、前景展望1. 引言1.1 审计全覆盖的定义审计全覆盖是指审计工作覆盖到所有相关领域和方面,对整个组织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
审计全覆盖旨在确保组织的运作符合法律法规、规范,有效管理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和透明度。
通过审计全覆盖,审计人员可以对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案。
审计全覆盖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组织各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审计全覆盖也需要充分的资源和支持,包括财务、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审计全覆盖是提升组织治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组织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审计全覆盖更显其重要性,有助于识别和解决各种风险和挑战,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1.2 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在于确保企业或机构的审计工作覆盖范围全面,能够全面了解和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通过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违规操作等行为,保障各方利益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审计全覆盖能够提高审计的可信度和效益,使审计工作更加客观、全面和透明。
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1. 引言1.1 审计全覆盖的定义审计全覆盖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对被审计对象的所有相关领域、业务和流程进行全面和细致的审计,确保对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
在审计全覆盖中,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便全面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审计全覆盖的概念在企业和组织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传统的抽样审计方法可能无法覆盖所有重要领域和流程,导致可能存在遗漏和误差。
通过实施审计全覆盖,可以确保对所有重要领域和流程进行审计,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促进企业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健运营。
审计全覆盖是一种全面、深入和系统的审计方法,是确保审计工作有效和可靠的重要手段。
通过全面审计,可以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企业和组织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为企业和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值得企业和组织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2 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在于确保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合规性和健康发展。
审计全覆盖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
通过全面审计,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自身的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监督能力。
审计全覆盖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控,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审计全覆盖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信任和市场份额。
审计全覆盖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企业的稳步发展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审计全覆盖的优势审计全覆盖可以有效提高审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传统审计往往只对企业的部分数据和信息进行审计,容易出现漏检和遗漏情况。
而审计全覆盖则能够对企业的所有数据和信息进行审计,避免了盲点和漏洞,提高了审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审计全覆盖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大数据背景下对工程审计的思考
SH EN JI Y U LIC AI一、引言自国家加强审计工作以来,审计工作的地位越发凸显,而工程审计作为审计的重要分支,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在工程建设中,审计的有效实施发挥了有力的监督作用,只有在工程审计这把利刃下,建筑工程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建筑施工进度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建筑成本才能得到合理规划。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传统工程审计技术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投资审计之需。
相较于以前,如今国家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正呈持续增长趋势,且投资的建设项目变得更为复杂,数据也更加庞大,这对传统工程审计无疑是一种挑战。
所以,在时代背景下顺应大数据潮流是十分必要的,工程审计应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最大程度挖掘工程大数据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围绕传统工程审计的现存问题,阐明大数据工程审计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审计的特性和优势对大数据工程审计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助力工程审计的未来发展。
二、传统工程审计的问题1.审计监督无法覆盖项目建设全过程。
由于审计资源的匮乏以及审计能力的限制,传统工程审计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竣工结算阶段,是事后审计,重点是对施工单位提出的工程造价进行审核,而对于工程项目的前期立项决策等阶段是有所忽略的,而建设项目往往建设周期较长,除了事后阶段,事前和事中也应该得到审计监督。
比如,工程项目立项决策阶段确定了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阶段,前期审计对决策事项进行监督管理,对项目的科学决策、减少资金损失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再比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进度以及项目质量是工程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在此阶段实施审计监督有助于实现建设工程价值。
此外,在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以及运维阶段进行审计,能够对项目的后期运转进行有效监管,以此来保证项目的效益效果。
因此,工程审计应将监督作用发挥在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的风险管控。
2.审计监督无法实现数据的全覆盖。
传统工程审计中,审计获取数据的来源可能仅限于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更多的只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开展工作,获取资料的渠道十分有限。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指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全国范围内各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资产、风险等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监督和审计活动,以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和健康。
在探索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中,大数据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工具。
第一步:构建大数据平台构建大数据平台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前提条件,这需要监管部门专注于建设大数据基础设施并定期更新。
平台中需要包含与各采集端联通的数据中心、数据仓库、高效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工具以及强大的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同时,平台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到数据标准化、管理、维护等方面,并通过严格的数据质量管控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二步:数据采集与整合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海量的数据源,监管部门需要通过与各地的财务、税务、统计等机构的信息系统联通,实现对企事业单位财务、资产、风险等数据的全面采集。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循数据共享的原则,将数据源进行整合,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储,方便后续的数据挖掘和分析。
第三步:数据分析与应用在数据采集与整合的基础上,监管部门需要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具体包括对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分类、关联等操作,并通过模型建立、数据建模、图表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示,从而实现对业务的全方位、深入透彻的了解。
第四步:业务监督和风险评估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监管部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完成对企业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的监督和评估,并及时识别出存在潜在风险的企业。
同时,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提示和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全面掌握企业经济状况,及时提供决策参考。
第五步:反馈和改进对于通过大数据应用取得的监管成果,监管部门需要及时对监管工作进行反馈和改进。
反馈包括统计分析,加强情报交流和联合惩戒,提高企业治理的意识和水平。
对于监管结果的改进,需要持续地完善大数据平台、模型算法和监管流程,加强监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信息安全教育。
关于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_刘星
3
审计研究㊀ 2016 年 5 期
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二、审计大数据内涵 (一)数据特征 审计大数据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虽然当前我们审计大数据主要基于结构化数据,但非结构 化文档、互联网网页、社交数据对审计的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将来随着我国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来 自传感器数据也会成为审计大数据的来源。因此,审计数据作为各种数据集合,天然地具有海量、多样 化、高价值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具体来说,数据类别上,它既包括来自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财务业务 数据、相关支撑资料,也包括来自互联网的交互数据;数据类型上,它既包括结构化数据,也包括文档、 音频、视频、图像等等非结构化数据。 (二)技术特征 审计大数据技术是为挖掘和展现审计大数据的价值,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分配和存储、 整理分类、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等一系列具体技术与方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审计 监督范围基本涵盖了国家治理全领域。审计对象的多样化使得审计数据更复杂,与单一行业大数据应用相 比,不难想象审计数据采集、分配和存储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另外,审计数据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层级 特点,也使得其整理分类、分析挖掘和可视化更具技术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三)应用特征 审计大数据的现实目标是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提高揭示宏观经济社会运行风险的能力和效率,助 力实现审计全覆盖;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基石和保障作 用。要实现上述目标,审计大数据应用必然需要一种能打破行业界限,突破项目的限制、有利于审计资源 整合的组织管理模式。为此,《“ 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和组织 方式,要大力推行现代审计综合模式,全面推广 “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数字化 审计方式,这也是审计大数据体现出的应用特征。 三、大数据审计面临的六大关键问题 (一)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审计大数据分析第一步。审计大数据的采集是多领域、多行业、多层级的数据获取,这一 环节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如何确定审计大数据采集范围。审计大数据采集范围一方面来源于被审计单位与履职相关的财 务、业务和管理数据,毫无疑问这是审计大数据的主要数据来源;另一方面,非结构化文档、互联网数 据、甚至未来的物联网对审计数据分析的价值越来越大,也应纳入采集范围。一般认为,数据多比数据少 好。然而,面临如此浩瀚的数据,实现全部采集是不现实的,尤其对于数据存储巨大但价值不高、数据质 量低的大数据,如果纳入审计大数据范围反而会造成信息过载、存储空间浪费,甚至带来错误的引导。如 何有效确定数据采集范围,实现针对性、有效采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是如何丰富审计大数据获取方式。《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颁布后,审计机关建立与政 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定期数据报送机制,制订了管理办法和报送流程。这种报送方式不可避免存在数据 时点滞后性,如何丰富审计数据获取方式以更及时地获取数据?伴随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推进, 各行业电子政务云的投入使用,是否可以探索利用云计算技术从政务云中定期加载到审计数据中心? 对于非结构化数据,是否可以探索运用网络 API 接口、互联网爬虫、遥感技术等实现有针对有重点 采集? (二)数据处理与标准化 多样化的审计大数据使得数据处理和标准化异常困难,要达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必须克服数据不规
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审计行业也不例外。
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审计工作的方式和手段,为审计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并分析在未来审计领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前景。
1. 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得审计机构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数据的潜力,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分析和处理。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由于数据量较大,审计人员通常只能对部分数据进行采样分析,难以得到全面的数据情况。
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审计人员对整个数据集进行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而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数据质量的保障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审计机构更好地保障数据的质量。
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清洗、去重、校验、修正等操作,可以有效地避免数据质量问题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可以追溯数据的来源和流向,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了解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根本上保障了数据的质量。
3. 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审计机构更好地识别风险。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分析,发现潜在的异常情况,提升对风险的识别能力。
在审计工作中,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情况,可以让审计机构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审计风险,并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审计流程的优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审计机构优化审计流程。
通过大数据技术,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和结构,根据数据特点进行流程设计和优化,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审计机构实现审计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工干预,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5. 审计报告的提升二、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实践审计机构可以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预测分析等,可以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异常情况,提升审计工作的数据分析能力。
大数据时代高校审计全覆盖策略探析
大数据时代高校审计全覆盖策略探析随着各行各业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应用,高校审计也迎来了全方位大数据时代。
高校审计从一开始的简单的财务审计,已经逐渐扩展到包括行政审计、教学审计、科研审计、人事审计等多个领域。
随着高校实体规模日益扩大,此类审计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对审计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应以全覆盖审计为目标,探索合理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审计策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审计提供了更加先进和高效的管理手段。
但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先解决存储、提取、分析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在高校审计工作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和优化:一、数据存储和管理:高校审计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主要为财务数据、行政数据、科研数据、教学数据等,这些数据来源的不同导致数据格式、存储方式也各自不同。
在此基础上,为了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开发利用,高校审计部门应建立高校数据仓库,以满足大规模数据查询、处理和分析的需求。
二、数据挖掘和分析:高校审计需要进行多维数据挖掘和分析,从而为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科研管理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数据挖掘和分析需要借助各种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多角度的数据分析,并提供实用的数据报告和可视化的数据展现。
这些报告和展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高校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指导。
三、模型构建和评估:高校审计部门需要建立分析模型来完成数据分析和评估。
评估模型应该考虑多个因素,如高校规模、预算、财务状况、行政管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等。
因此,高校审计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模型构建和评估可以为高校管理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为制定决策提供实用的参考。
四、数据安全保护:高校审计部门需对大量高校数据进行管理和操作,如何保护数据安全和保密显得尤为重要。
审计部门需要建立稳固的数据保护机制,从技术、管理两方面入手对数据进行加密、备份、存储和监控,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数据安全。
审计论文范文:大数据审计带来的创新和意义
审计论文范文:大数据审计带来的创新和意义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的规模和复杂性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审计行业也不例外。
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模式,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显著的创新和深远的意义。
一、大数据审计的创新之处(一)审计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方式传统审计往往依赖于有限的样本数据,而大数据审计能够突破这一限制,实现对全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数据清洗等技术,从海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审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审计方法的转变大数据审计使得审计方法从抽样审计向总体审计转变。
抽样审计由于样本的局限性,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
而基于大数据的总体审计能够更全面地洞察被审计对象的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和异常情况,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三)审计技术的革新借助大数据技术,如分布式存储、云计算、机器学习等,审计人员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数据。
同时,智能化的审计工具能够自动识别数据模式、异常波动和潜在的关联关系,为审计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审计视角的拓展大数据审计不再局限于财务数据,还能够整合业务数据、外部数据等多源数据,形成更全面的审计视角。
通过对不同类型数据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问题,为审计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线索和依据。
二、大数据审计的意义(一)提高审计效率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能力,使得审计工作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减少了审计周期。
同时,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能够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价值的审计判断和决策中。
(二)增强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全量数据的审计分析能够避免抽样误差,更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通过对多源数据的整合和交叉验证,能够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
(三)促进审计的前瞻性和预防性大数据审计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数据,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实现审计的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现代营销中旬刊经济责任审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监督管理制度,是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构建和形成的审计制度。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开展深入分析,并对其进行审计处理。
从广义、狭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自身,包括一切审计。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等开展审计。
需要注意的是,在该环节的审计工作开展时,一般都是以“先审后离”的原则为主,或者采取“先离后审”的方式。
由此可见,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财经法纪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可以督促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发挥其带头作用。
结合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提出的新要求,实现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保证新时代背景下的审计责任不断扩大,完善现有的审计功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价值得以体现。
一、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相关内容就现有的诸多文献及参考资料来看,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上的论述普遍比较多,同时在观点上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在内涵的界定上无法实现有效统一。
现有的研究机制,都是直接建立在国家政策及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比如相关实施细则等。
除此之外,还要对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进行全面的概括和延伸,以此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覆盖。
在逐渐进入一种平衡新常态下,有利于对全覆盖的内容进行全面定义和分析。
其中一种观点就是保证审计主体及审计客体之间能够实现全面覆盖,通过该观点的合理利用,可以对经济责任审计内涵进行外延处理。
这种观点从逻辑上来看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没有意识到审计资源带来的严重影响。
基于此,从多个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围绕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框架及具体实践操作模式等,所以应当结合目前新审计中提出的要求和界定,对审计对象、目标及领域等内容开展深入分析,以此来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主要目标(一)审计对象的全覆盖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将结合目前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将领导干部其中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等干部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落到实处,在各项工作具体开展时,必须安排副职领导干部参与指导和主持工作。
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关键词,对于审计工作也不例外。
大数据的出现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一、影响1.审计流程的提升传统的审计流程大多比较繁琐、费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支持。
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审计流程的效率和精确度。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审计师可以更快地获取和分析数据,识别问题,确定重点检查内容和范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2.审计结果的精确度提高传统的审计工作很容易出现主观臆断,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精确度。
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审计对象的特征,并发现其中隐藏的机会或风险点,进而加强审计的发现能力和判断准确性。
3.重点审计的确定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审计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判审计对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审计范围和重点内容。
比如,在询问企业报表时,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对企业历史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从而预测企业服务品质等关键性质。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加准确地确定审计范围和关注重点。
二、应对1.加强IT技术人员培训审计机构需要加强对IT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这是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离不开IT人员的支持,IT人员能够帮助审计师更好地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客户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2.建立全面的大数据分析体系在建立大数据分析体系时,需要建立合理的数据收集、分析、存储、处理、输出、展示等流程,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合法性、合理性。
同时,要使用一些特定的分析工具和模型,如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进行全面、准确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输出。
3.保证数据安全大数据可能包含机密、敏感信息,因此要对数据进行保密处理,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系统。
对于财务信息、客户数据等核心数据进行加密、备份等措施,确保数据安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泄露、数据丢失、被破坏等情况。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审计监督人员可以实现全覆盖的审计监督,即对每一家企业或机构的财务、管理数据进行监测,实时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并及时采取调查和处罚措施。
为了实现全覆盖的审计监督,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数据收集与整合首先,需要大数据技术支持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审计监督部门需要对各种企业和机构的财务、管理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其中需要包括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盈利与亏损数据、公司管理架构、人员职位等信息。
此外,也可以收集一些辅助数据,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会计记录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数据整合方面,要注意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遵守相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
2. 数据清洗与处理在数据收集与整合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数据清洗与处理。
审计监督部门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冗余和错误数据,尤其是一些企业和机构可能存在财务造假或隐瞒行为。
清洗后的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同时,为了方便后续数据分析工作,审计监督部门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 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清洗与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数据分析和挖掘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可以对各种企业和机构的财务、管理等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各种异常情况,如财务造假、职务腐败等。
在数据分析与挖掘方面,需要结合现有审计监督经验和实际情况,开发一些算法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同时,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分析预测的准确性。
4. 数据可视化与报告最后,对于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结果,还需要进行数据可视化和报告。
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以便审计监督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情况。
数据报告则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和控制措施,供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参考。
同时,也需要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
综上所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深入推进大数据审计的几点思考
深入推进大数据审计的几点思考作者:暂无来源:《审计与理财》 2017年第5期胡唐兵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分析,推进联网审计已成为新时期审计工作的常态,为了深入开展这方面工作,应该本着先简单,再逐步深入”原则,不断摸索,以项目审计实践,培养数据分析人才,不断适应审计新常态,推进大数据审计。
一、当前大数据审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数据分析人才不足,难以胜任大数据审计工作。
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级审计机关中参加审计署计算机中级培训的干部比较少。
大数据审计人才严重不足,难以胜任这个工作。
因此,要统一思想,继续选拔审计业务人员参加这个培训,提高培训覆盖面,掌握计算机审计技能。
2.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全面采集数据。
部分政府部门在处理公务时,没有普及计算机信息系统,有的停留在手写登记、文档记录阶段,没有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相关业务数据。
这样使得有些审计项目就不能有效采集数据,影响审计效率。
3.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提高审计效率。
目前,审计署规划建设了审计内网、审计专网、腾讯通、会商系统、审计现场实施系统等一些审计信息化工具,但是基层审计机关使用率不高,不能在同一平台完成审计干部交流、审计文书传送、审计数据分析等工作,各级审计机关应认真检查审计信息化的成效,充分利用现有审计信息化工具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审计效率。
二、加快推进大数据审计的对策1.加强培训,打好基础。
要积极选派一线审计业务人员参加审计署计算机审计、大数据审计培训,多组织审计干部参加审计署网络学院关于计算机数据审计方面的视频培训,通过对口培训,使审计人员初步对大数据审计的内涵和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结合审计实际,多组织一些运用大数据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研讨,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概念和实际应用的理解。
2.建立数据中心,完善数据管理。
开展大数据审计的基础,是要采集相关数据。
对本级政府所有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收支备份数据和财政总预算会计数据、预算编制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非税收入数据、基金预算收支数据应该定期采集,对工商登记、地税征管、房产登记、车辆登记、低保发放、农村土地确权、危房改造重建等方面的数据要定期采集。
对审计全覆盖的一些思考
一、开展审计全覆盖的必然性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些政策措施涉及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方方面面,为切实保障经济社会深化改革,就必须充分发挥审计全覆盖的作用,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同时,通过审计全覆盖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从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及效益各环节着手,旨在发现违法乱纪苗头,谨防经济犯罪,把好资金资源的使用关口,充分发挥国家“免疫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常态下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新常态下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思考作者:李福展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6年第7期李福展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把实行“审计全覆盖”作为审计改革的首要任务,明确了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原则、范围和方式,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正式进入全覆盖新时代。
实行审计全覆盖,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保障作用的必然要求。
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最大化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是县级审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
一、深刻全面理解审计全覆盖什么是审计全覆盖?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办、国办《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精神,所谓审计全覆盖,就是指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在一定周期内对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国家治理的需要。
实质上就是国家为实现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反腐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治理政策。
如何理解审计全覆盖?《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监督的意见》明确提出“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审计、配合审计”。
《框架意见》和《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要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审计监督全覆盖,核心在于“全”,体现在审计监督的审计对象、领域、内容、层面、方式、过程、效果以及职责任务是全面的、全部的、全方位的。
《框架意见》和《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审计全覆盖必须是“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
关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审计关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侯新亚今年5月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
要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一、新形势下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我国国家治理与经济改革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未来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审计工作的建设,需要全面准确把握审计全覆盖的基本内涵。
“审计监督全覆盖”这一理念的首次正式提出是在2013年10月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审计机关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全面覆盖是构建监督密网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监督体系权威高效的重要内容。
只有全面覆盖,才能真正保证监督的震慑力。
要想实现审计全覆盖,审计机关要建立相适应的审计机制与工作机制,做到统筹安排、权责清晰、落到实处、提升实效。
审计全覆盖不仅要在一个审计事项中做到全覆盖,还应对所有应接受审计监督的主体进行全覆盖,对于该审的一定要审,凡是要审的则严肃审计,全覆盖、重实效。
二、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实施中面临的困难按照审计长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审计全覆盖要做到“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
如今审计工作在推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基于当前国家审计的现状,审计机关也在探寻推进审计全覆盖的道路上面临着问题与阻碍。
一是审计人员配置不足。
审计业务人员不足制约了审计覆盖面的扩大;审计人员信息化技术缺乏,影响了审计全覆盖的效率;地方审计机关任务来源的多渠道,导致审计工作内容多、压力大,质量难以保证,存在审计风险;现存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力量没有形成合力。
大数据审计的几点思考
89大数据审计的几点思考♦董伟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发现,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运用大数据对社会资源进行网络化和数据化改造的现象随处可见。
大数据正在成为互联网价值的重要体现。
同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其运用边界也不断得到拓展。
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价值正在逐步凸显。
作为国家监督职能重要体现的审计,也正在向大数据靠近。
近几年,不少审计机关在大数据化和信息化方面,已经做了一定探索。
大数据工具的运用和技术,对审计工作中大量的数据进行了有效归类和分析处理,便于审计发现问题,大大提升了审计工作质效。
事实上,运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工作,既是时代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思想的重要体现。
2014年,审计署便已成立电子数据审计司,并出台了多项与电子数据审计相关的规定,旨在提高大数据在审计中的运用和规范大数据。
自此,各地审计系统便开始了大数据运用的探索。
例如,河南OA 审计的建设、湖南审计信息化建设、江苏南通的大数据审计建设。
综合来看,各地审计系统在大数据运用上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各地大数据建设参差不齐,在真正建立大数据审计上,还面临一些困难。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2014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将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作为审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大数据审计提供了政策导向,为身处困境的传统审计指明了出路。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明确指出:“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审计大数据建设已然成为实施审计监督精准化、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手段。
除了政策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大数据正在成为推动社会积极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提升政府服务与治理能力方面。
鉴于大数据的发展,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审计监督工作正逐渐实现全覆盖,并为监督部门提供了更全面、精确的数据支持,提高了审计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
下面将探索如何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监督部门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手段,对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
通过采集税务、财务、社保等部门的数据,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流向、纳税情况等进行全面监督。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监督部门实现监督对象的全覆盖。
传统的审计工作通常只能选择少数样本进行检查,很难实现对全部对象的监督。
而借助大数据技术,监督部门可以通过数据抽取和分析,对监管对象进行全面筛查和排序,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减少漏检和疏漏。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根据监管部门设定的风险指标,对企业进行实时监督和预警,及时发现风险,减少损失。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监督部门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与信息共享。
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各监督部门之间可以共享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督。
在对涉税企业进行审计监督时,监督部门可以通过与税务部门的数据交互,实时获取企业的纳税情况等信息,提高监督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为监督部门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服务。
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量化评估和预测。
在审计监督工作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合规风险等进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防范各类风险发生。
大数据技术为审计监督提供了全覆盖的可能性。
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收集和监督;通过数据抽取和筛查,实现对监督对象的全面监督;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实现监督部门的协同监督;通过风险评估和预警,实现对潜在风险的及时发现和防范。
大数据时代下对审计的建议
大数据时代下对审计的建议引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意识到,大数据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数据时代下对审计的建议,以应对新时代的审计需求。
数据分析技能的提升是必要的在大数据时代,审计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数据分析技能。
以下是一些提升数据分析技能的建议:1. 学习数据分析工具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如Excel、SQL、Python等,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工作。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审计师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 提高数据科学素养了解数据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能,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大数据。
数据科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准确地发现异常和风险。
3. 参加培训和学习机会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跟随行业的最新发展,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审计师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
与其他审计师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学习,也是提高数据分析技能的途径之一。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1. 制定数据策略组织应制定明确的数据策略,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环节。
制定数据策略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数据,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环节。
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可以快速实现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 开发智能审计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智能审计工具,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快速、准确地发现异常和风险。
智能审计工具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发现隐藏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1. 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控制措施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组织应该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安全、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数据助推审计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杨爱梅(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
【时间:2015年05月13日】字号:【大】【中】【小】
随着全覆盖审计的纵深推进,海量数据获取、存储与处理方法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来临的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影响到审计的每个领域。
挑战在于,如今很多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量,不仅包含最基层的微观数据,而且包含反映整体的宏观数据,组成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海量数据,审计工作如果不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地开展大数据分析,将寸步难行;机遇在于,这些海量数据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审计视野和监督深度,使审计全覆盖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突破性跨越性的提升成为可能。
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及其有效的分析手段助推审计全覆盖,是摆在我们审计人面前值得思考并努力去实践运用的课题。
一、创新大数据审计思路。
在大数据环境的审计工作要牢固树立起三种思想:一是数据先行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广泛应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核算模式正在由传统的会计核算、经营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转向高效、复杂的信息系统。
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原始资料,不再只是手工凭证、账簿和报表,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模糊性、关联性的海量电子数据。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牢固树立以数据为核心,数据分析先行、数据分行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相融合的思想方法,才能在新形势下有效推动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二是紧跟信息流向思想。
在大数据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关注资金的走向、物资的走向、业务的走向,从中发现疑点,深挖严查。
三是多维度数据关联分析思想。
强化政府财政预算数据和预算执行单位数据的关联分析、财政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关联分析、财务数据与部门业务数据的关联分析、不同领域和专业间的横向关联分析、财政金融企业社保等相互间的关联分析。
只有通过多方数据的关联分析、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审计模式的创新;只有通过数据的关联分析, 才能实现数据的立体化、多维度挖掘,提升数据分析的质量、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
二、开拓大数据审计视野。
目前的政府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
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对公共性、财政性资金的收支结果及其直接支配者的监督。
随着全覆盖审计要求“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向纵深推进,以及建构审计“免疫系统”已成客观需要。
因此,对于海量数据不仅需要审计的“平面扫瞄”,更要“立体透视”,不仅对所有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执行进行检查,还要对形成其行为的各个环节、或所涉及的过程进行检查,对制定、执行的相关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进行评估,对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主要负责人的履职绩效进行监督等。
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性的层面揭示问题,预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服务可持续发展。
三、改进大数据审计模式。
利用大数据审计信息平台系统,开展多维度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提升审计效益效率。
一是完善数字化审计制度机制。
从数据的报送、归集、分类、分析、应用、保密、存储与读取等全链条各方面进行建章立制,既确保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有序有效,也保证大数据运用的健康安全,确保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审计顺利推进。
二是组建专业数据攻关组。
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组织管理方式要注重整合审计力量,在全局、甚至审计系统范围内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审前调研组、数据攻关组、审计核查组,探索“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充分挖掘利用大数据。
从关联数据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和特点,挖掘出审计线索,使审计资源效能最大化;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尝试建立各类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体系,为全覆盖、常态化的延续审计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建立被审计单位违规行为库,为构建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和审计方法体系提供审计实务的支撑。
四是推动大数据分析的更广泛应用。
一方面,鼓励、督促审计人员直接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开展分析,改变以往直接使用数据库工具分析数据的惯性思维,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数据权限控制、数据安全管理、审计行为控制等“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机制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审计人员平台应用的兴趣和信心,将审计人员平台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评估其紧急程度,按轻重缓急及时解决,避免对审计时间产生不良影响,使审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和畏难情绪。
(杨爱梅)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