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超声微泡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纳米级造影剂在超声分子显像与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级造影剂在超声分子显像与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级造影剂在超声分子显像与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纳米技术与分子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造影剂进入了纳米时代,近年来出现了多种纳米级造影剂,较常规微米造影剂凸显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就纳米级造影剂的研究现状、应用进展、存在问题展开综述。

【关键词】纳米技术分子成像技术靶向治疗超声显影微泡【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354-02近年来,随着生物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超声微泡类造影剂在超声分子成像技术与靶向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而常规超声造影剂为微米级微泡,不能透过血管壁,只能在血管内发生血池内显影[1],这使得超声分子成像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寻找更高效和更强穿透力的理想靶向造影剂成为超声显像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而纳米级造影剂的出现和开发应用将推进超声分子显像技术和靶向治疗进一步发展。

一、纳米级造影剂的特性和优势纳米级造影剂是指粒径在纳米尺度(<1000nm)范围的造影剂。

纳米级超声造影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内核成分和成膜材料,因制作成分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1)纳米级氟烷乳剂造影剂的内核成分为氟烷液体,因此具有表面张力小,穿透性及稳定性强的特点,有望成为一种功能多样化的造影剂。

(2)纳米级氟烷类造影剂,核心成分氟烷在常温状态下为气态,因此与氟烷乳剂造影剂相比,其背向散射回声相对较强,但提高了增强效果。

(3)纳米级脂质体造影剂用脂类物质如:磷脂酰胆碱(PC) 、磷脂酰乙醇胺(PE) 、磷脂酰甘油(PG)及胆固醇等按不同比例处理后而成,可有较好的散射特性及稳定性。

纳米级微泡不仅具有微米级微泡的特点,同时还具有更多更独特的优势:(1)粒径小,可自由通过血管内皮间隙,在一定程度上能逃逸内皮系统(RES)的识别[2],同时稳定性强,可在血液循环中存留更长的时间[3],有利于实验和治疗的有效进行;(2)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可以在某些器官血管区外渗,通透性的增加和滞留效应(EPR)使得其在该区域被动积聚,呈现器官累积现象;(3)研究表明,疾病(肿瘤)状态下,血管内皮间隙可允许直径小于700nm的颗粒通过[4],这为纳米级造影剂应用于血管外靶组织成像,实现病变组织的特异性成像提供了理论依据。

超声结合微气泡清除肿瘤技术研究进展

超声结合微气泡清除肿瘤技术研究进展

超声结合微气泡清除肿瘤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超声结合微气泡清除肿瘤技术就是其中一个新兴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该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超声结合微气泡清除肿瘤技术的原理超声结合微气泡清除肿瘤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利用超声振动和微泡的物理特性来达到清除肿瘤细胞的目的,其原理是将含有药物的微气泡注射到人体内,通过超声的作用使微气泡迅速折叠聚焦在肿瘤细胞上,药物随之释放,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第二部分:近年来超声结合微气泡清除肿瘤技术的研究进展(一)对实验小鼠的处理。

在实验的初始阶段中,科学家们通过临床实验对一些小鼠进行操作,试图找到最佳的药物搭配方式来减量,而不会破坏小鼠无关细胞。

这些实验包括不同浓度的微气泡治疗,不同药物搭配方式等,最后得出了最佳的搭配方式。

(二)对人体的实验。

最新的实验表明,该技术在动物身上表现出色,最终在人体上也出现了不小的好转。

这是因为该技术在人体上的副作用较小,治疗效果不错,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并且科学家也在继续尝试不同的思路来加强该技术治疗过程的效果。

(三)时间和掌握技术。

虽然该技术在近几年内大力推广和研究,但是由于其是一项新的技术,故而时间和掌握技术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

目前而言,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时机成熟时再适当地向大规模推广。

第三部分:超声结合微气泡清除肿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一)研究新的药物。

目前科学家们发现,超声结合微气泡清除肿瘤技术可以和其他药物合用,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随着对肿瘤的研究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药物将与微气泡组合使用。

(二)优化技术。

虽然该技术已经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实施,但纯净、高效的技术仍要进一步完成。

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尝试,用科学方法确定最佳实践措施。

(三)解决办法有技术的缺陷。

虽然该技术在肿瘤治疗方面已经有瞩目的进展,但仍有某些缺陷,如特定类型的肿瘤对此技术有所抵抗。

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解决这些缺陷,提高治疗效率和成功率。

纳米级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对肿瘤靶向显影的初步研究

纳米级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对肿瘤靶向显影的初步研究

纳米级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对肿瘤靶向显影的初步研究目的制备纯粒径的纳米微泡,将带有HER2分子配体的Affibody与纳米微泡偶联,合成对乳腺癌HER2分子具有特异靶向性的纳米级微泡超声造影剂“纳米微泡-Affibody”,并通过体外、体内实验验证其对乳腺癌HER2分子的特异靶向性,进一步通过分子靶向超声造影无创估测HER2分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

另外探讨制备携载有IR780的多功能靶向纳米微泡,为肿瘤的分子靶向超声造影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1.将14mg DPPC和DSPE-PEG2000(biotin)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25m l 旋蒸瓶成膜,联合机械振荡法,最终制备出纯粒径的纳米微泡。

使用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对纳米微泡的形态进行观察,粒度/电位分析仪进一步检测其粒径分布情况和表面电位,MTT法检测纳米微泡对细胞的毒性反应。

2.利用“生物素-亲和素”法,将专门靶向乳腺癌HER2分子的微小蛋白“抗-HER2 Affibody”偶联于纳米微泡表面,连接好的“纳米微泡-Affibody”分别与多种HER2(+)及HER2(-)肿瘤细胞共孵育,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体外靶向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纳米微泡-Affibody”与HER2(+)乳腺癌细胞的靶向结合率情况;粒度/电位分析仪分析“纳米微泡-Affibody”在模拟体内温度下的稳定性情况;自制橡胶手套装置检测“纳米微泡-Affibody”在体外的超声造影成像效果。

3.建立荷瘤裸鼠模型,经尾静脉注射“纳米微泡-Affibody”,超声诊断仪观察其分子靶向超声增强显影效果。

小动物荧光成像系统观察“纳米微泡-Affibody”在体内肿瘤及各重要脏器的分布代谢情况。

肿瘤病理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微泡-Affibody”在肿瘤中的靶向分布情况。

4.在纳米微泡制作过程中,将微量的IR780混合入DPPC和DSPE-PEG2000(biotin)中成膜,直接制备出多功能纳米微泡。

超声微泡造影剂靶向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超声微泡造影剂靶向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超声微泡造影剂靶向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王志会钱林学1968年Gramiak 首次报道了可增强显影的小气泡,即超声微泡造影剂(UCA),它的出现开创了无创超声诊断和治疗的新领域。

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超声微泡造影剂不仅是一种良好的超声显像对比剂,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载体[1],对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或药物靶向治疗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日益广泛。

超声微泡造影剂靶向治疗包括超声介导载药微泡的治疗及超声介导靶向载药微泡的治疗。

本文主要就靶向载药微泡的生物学效应、制备及其介导的靶向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总结。

一、靶向载药微泡及其生物学效应超声微泡造影剂是内含气体的小球,以磷脂、白蛋白、糖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多聚物等物质为壳膜[2]。

目前研究的超声微泡造影剂的直径1~8μm,它能在血管腔中保持相对稳定并可以顺利通过肺循环[3],实现全身器官组织、病变回声增强从而提高组织显影的清晰度[4,5],但它作为一种药物递送载体,其特异性不强,对于病变组织没有亲和力,为此人们开始研究具有特异性的靶向载药微泡及其介导的靶向治疗。

靶向超声造影剂是将特异性抗体或配体连接到声学造影剂表面,依靠抗原-抗体或配体-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血液循环积聚到特异的靶器官或靶组织,从而使器官或组织在超声影像中得到特异性的增强或局部靶向治疗作用[6]。

与普通微泡相比,靶向载药微泡能够从分子水平识别并结合于病变部位,从而实现了微泡与病变部位的特异性结合,同时减轻基因或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害[7],为微泡携带药物或基因对病变部位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了前提。

超声微泡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基因或药物递送载体。

将少量携带基因或药物的微泡经外周静脉或局部注射后,微泡流经靶向部位时进行超声,即得到超声影像[8]。

当超声影像图证明超声准确定位于靶向部位时,增加声压使之达到一定强度,即可使微泡破裂产生空化效应[9],空化效应是指存在于液态物质中的微小空泡(空化核)在高强度的超声的作用下被激发,空化核急剧膨胀和收缩直至爆裂,此过程中空化核吸收了大量的声能,并将能量集中释放在极小的区域,核内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面上项目(11020126)作者单位:1000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超声科通讯作者:钱林学,Email:qianlinxue2002@局部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随之产生强大冲击波、内切力、高速微束射流及自由基等二次效应,不仅使微血管破裂 ,血管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宽,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还可使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暂时性、可逆性的小孔,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2,10],均能够增强载微泡对基因或药物的转移。

超声微泡携带药物靶向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

超声微泡携带药物靶向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年2月第10卷第2期ChinJMedUltrasound(ElectronicEdition),February2013,Vol10,No.297 综述超声微泡携带药物靶向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颜华英 尹立雪 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3.02.0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564)作者单位:610072 成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研究所超声心脏生理学与生物动力学四川重点实验室(颜华英为川北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尹立雪,Email:yinlixue@yahoo.com 超声微泡携带药物靶向治疗肿瘤是近年来超声分子影像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超声微泡在超声能量作用下导致破裂,产生瞬态“击破效应”,所携带的药物可定向释放到超声辐照的肿瘤部位提高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实现靶向治疗肿瘤作用。

药物靶向治疗乳腺癌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如何安全、高效地将抗肿瘤药物定向转导入肿瘤靶组织和细胞。

传统脂质体载体存在转导率低和靶向性差等缺点。

因此,研发高效的肿瘤靶向性载药微泡对提高肿瘤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型体内药物载体,有可能应用于乳腺癌的靶向治疗,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本文对超声微泡携带药物制剂的制备、相关乳腺癌治疗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超声微泡携带药物制剂的制备理想的超声载药微泡应具有安全无毒、粒径小且均匀、包封率高、载药量大、体内稳定性好且易被超声波击破等特点。

目前国内外常采用超声空化法、冷冻干燥法、喷墨打印法、中和法、机械匀化法、界面聚合法、薄膜-水化法、吸附法、乳化法等制备超声载药微泡[1]。

超声载药微泡的物理性质主要受包封材料和靶向多肽等因素的影响。

1.包封材料:磷脂和高分子材料聚合物是载药微泡两种重要包封材料。

磷脂是两亲性物质,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广泛用于药物载体。

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药物运载体在疾病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药物运载体在疾病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药物运载体在疾病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姚春芳;李永芳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
【年(卷),期】2012(009)024
【摘要】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药物运载体使一种新型的疾病靶向治疗策略.具有靶向性、器官组织特异性的优点.虽然尚未在临床中得以应用.但近年来.在疾病的靶向治疗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出极有潜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旨在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姚春芳;李永芳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
【相关文献】
1.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和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劳翼;修建成
2.超声微泡造影剂靶向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J], 王志会;刘婧;钱林学;林礼务
3.超声微泡造影剂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J], 马立康;徐军明;侯方高;董宝纬
4.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基因或药物治疗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J], 马大卉;黄丽娜;申晓丽
5.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基因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J], 杨磊;马晓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靶向微泡造影剂超声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靶向微泡造影剂超声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抗体用 量少 。
泡对猪颈动脉硬化模型进行超声成像 , 结果斑块 形成处信号 增强” 。后来有研究报道用 静脉 注射 V A 1 向微泡可 C M一 靶 以 良好显示 A oE缺 陷小 鼠腹 主动脉硬化斑块 。也有研 p —一
究用 IA 1靶 向微泡超声造影监测大 鼠心脏同种移植后 的 C M一
子——肿瘤坏死 因子 (u o ers at ,T F 一 tm rncoi fc r N )仪处理后 s o
目前 的研究倾 向用 小分 子配体 取代 大分 子抗 体与 微泡 连接构 建靶 向微 泡 , 已有 研 究 报 道 精氨 酸一 氨 酸一 氨 酸 精 亮 (riieag ieluie R L 肽 、 a n —ri n — c , R ) g n n e n 精氨酸 一 氨酸一 冬氨 甘 天
活体生物化学过程进 行细胞 和分 子水平 上的定性 和定 量研
用于分子成像 的超声造 影剂 ( 向微泡 ) 靶 必须符 合 以下
标准 : 1 用量少 ( () 毫克级 ) ( ) 泡足够 稳定 , ;2 微 有充 分时 间
循环到达靶点部位 ;3 在 流动状态下 可与靶点接触 并与 之 ()
分子影像学是指在 传统 的影像 学方法 中引入 成像造 影
剂在分子或细胞 水平 观察 、 分析和测量生 物体 内某一生 物学 过程或疾病某一阶段特 定分子标 志物 ( 如肿 瘤特异 性抗 原、
血管生成因子和凋亡标 志物 ) 的影像学 方法 , 包括 分子磁 共 振成像 ( lcl g ecrsnn eiam n , R ) 生物 mo ua mant o ac g ig mM I 、 e r ie m 发光 显微 镜 (pia bo mn sec ) 荧 光 显 微 镜 ( pia ot l iu iecne 、 c l ot l c l rsec ) 单光 子 发射 计 算机 断 层成 像术 ( i l—htn f oecne 、 u s gepoo n e i incm u dt orp yS E T 和正 电子 发射 断层 成 m s o o p t m gah ,P C ) s e o

基于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的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基于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的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综述·纳米给药系统是指药用材料与药物制备的粒径为1~1000nm 的纳米级药物输送体系,具有靶向、控释、易被细胞摄取及能提高药物稳定性等特点,在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目前其药物输送效率仍有待于提高。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destruction,UTMD)技术是一种安全的物理靶向方法,其产生的微流和辐射力可使血脑屏障、致密结缔组织及细胞膜等坚固屏障破裂,使更多的靶向药物进入细胞和组织,从而显著提高纳米给药系统效率。

本文就UTMD技术及其提高纳米给药系统效率的可能机制、基于UTMD技术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的分类、影响纳米给药系统靶向性的因素、纳米给药系统与靶向配体耦联的策略,以及UTMD介导纳米给药系统在肿瘤、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疾病等多种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UTMD技术及其相关机制UTMD技术是指经超声图像确定载基因或药物的微泡到达靶组织或器官后,给予不同强度的超声辐照,致使微泡发生收缩、振荡、膨胀及破裂,其产生的空化与声孔效应使细胞膜形成小孔,进而促进外源性基因或药物的靶向运输。

UTMD介导纳米给药系统相较于其他基因或药物递送方式具备有如下优势:①具有低毒和低免疫原性;②纳米给药系统通过血管注射入体内,具有非侵入性及高度可重复性;③实现了靶组织及细胞水平的诊疗一体化;④与其他成像方式比较,具有较高的经济实用性;⑤通过UTMD技术可增强靶向性,提高转染率,药物或基因可被选择性地递送到指定的感兴趣区域,从而降低系统给药的毒性,减少全身性反应[1]。

UTMD提高纳米给药系统效率的可能机制:①空化效应,包括稳态空化及瞬态空化,稳态空化可产生较小的辐射压和微射流,瞬态空化可产生高能冲击波及巨大切应力。

空化效应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促进纳米给药系统向血管外靶向位置的渗透;②声孔效应,在瞬态空化的作用下,细胞膜表面形成可持续数秒的短暂开口,纳米给药系统基于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的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周厚妊张月辛莹李诗慧刘小奇刘治军摘要纳米给药系统是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方法。

前列腺癌靶向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靶向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PCa )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发病率极高,在美国和欧洲的癌症死因中位居第2[1]。

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2020年新诊断的PCa 患者超过190000人,因PCa 死亡的人数高达3万人以上[2]。

近年来PCa 的发病率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呈上升趋势[3]。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检查技术的提高以及人口进入老龄化,PCa 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故对于高危群体进行及时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超声分子成像技术使用特定抗体或配体标记成像化合物,生成能够结合特定组织或病变的靶向超声造影剂,静脉给药后,这些分子探针通过血液循环在靶组织中特异性聚集,经超声检查可在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对病变区域进行特异性成像。

本文就靶向超声造影技术在PCa 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靶向超声造影剂在PCa 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靶向超声造影剂是将靶向生物标记物添加到分子显像剂中的一种技术,配体被设计成黏附在外壳上的内皮生物标志物[4]。

靶向造影剂将通过配体-受体黏附到靶组织,在微血管中积累。

给药几分钟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大部分游离造影剂通过呼吸道排出,靶区的造影剂将会显影,信号强度与生物标志物的表达程度成正比[5]。

目前在超声造影剂中常用的PCa 靶向配体有以下几种。

1.1前列腺素1(STEAP-1)STEAP-1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原发性PCa 细胞中高表达,与细胞之间的通讯有关[6]。

该抗原有339个氨基酸残基,并以蛇形方式折叠成2个Advances in targeted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for prostate cancerWANG Huijie 1,2,HONG Hua 2,LIANG Danyan 21Inner Mongolia Clinical College,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 010110,China;2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Medicine,People's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Hohhot 010017,China摘要: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靶向超声微泡在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靶向超声微泡在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促进肝癌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靶向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型的肝癌治 疗方法,能够为肝癌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abc
靶向超声微泡在肝癌治疗中的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靶向 超声微泡的作 用机制,提高 肝癌治疗的精 准性和有效性。
探索新型靶向 超声微泡材料, 提高微泡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
结合其他治疗 手段,如化疗、 放疗等,研究 靶向超声微泡 在肝癌综合治 疗中的应用。
开展临床试验, 验证靶向超声 微泡在肝癌治 疗中的疗效和 安全性,为未 来的临床应用
优势特点:靶向性强,可降低药物剂量和副作用;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 果。
靶向超声微泡的制备技术
添加标题
靶向超声微泡的制备原理:利 用声学原理和超声波技术,将 气体封装于微泡中,形成具有 靶向功能的超声微泡。
添加标题
靶向超声微泡的制备材料:常 用的制备材料包括白蛋白、磷 脂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 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提供依据。
05
靶向超声微泡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评价
靶向超声微泡的安全性评价
靶向超声微泡在肝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已被多项临床试验证实。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靶向超声微泡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少。 靶向超声微泡在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组织的影响较小,降低了对患者的伤害。 靶向超声微泡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数据支持。
超声微泡的制备技术:采用先进的超声技术制备微泡,确保微泡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安全性:无毒无害,对正常组织无损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可控性:可以通过调节超声参数实现对微泡的精确控制,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03
靶向超声微泡在肝癌治 疗中的应用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李擎【摘要】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UTMD)是一种新兴的靶向给药方法,以声学微泡包裹药物后,经局部超声辐照,可实现缓释及靶向给药的双重作用.同时,超声辐照可促进组织细胞内吞作用并产生声孔作用,在不破坏细胞的情况下增加靶组织对药物的摄取.UTMD为治疗肿瘤等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且可有效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的给药方法.本文对UTMD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Ultrasound-targeted drug-loaded microbubbles destruction (UTMD)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drug delivery. The microbubbles encapsulated drug by phospholipids or block copolymer are long circulating, sustained releasing, and targeted releasing when destroyed by ultrasound irradiation. Ultrasound irradiation also enhances drug absorption in the absence of cell damage by induction endocytosis and pore formation, providing a novel noninvasive and effective therapy for malignant tumor. The mechanism,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es of UTMD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2(009)001【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超声学;靶向治疗;微泡;药物释放系统【作者】李擎【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辽宁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559;R445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技术(ultrasound-targeted drug-loaded microbubbles destruction,UTMD)是静脉注入载药微泡后,在指定部位行超声辐照,超声波产生惯性空化致体内载药微泡破裂,同时对周围组织产生生物学效应,实现局部释放药物并增加组织对药物的摄取。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12#A35"0) 3J 1JKL"(1$M H(3I@*10 K $1H'(3234"* 65@2K2'"3$1 *3$%@6K21 "$ (K20[F]> N34"*35 BHH5 &'K()K*35,,777,9;::97,<99.> ,9 DK(K+ E &,D(300A1(6 D N> BO&<=8; J3( 2'1 2(1K2)1$2 3J K6"2K2"3$ "$ I1)1$2"K 3J 2'1 B5M'1")1(P0 2+H1[F]> C4H1(2 QH"$ R$L102 S(@60,,-9=, ,;(9):9,9<9.,> ,, T'@ U,V'3@ F,F"K3 W>S1@21(K21I *53H"I36(15 K$K536@10 K0 K $1X 61$1(K2"3$ 3J K$2"H5K21512 K61$2[0 F]> BGY ?1I G'1) Z122,,79.,[:.[:<.\,> ,. &'"55"H0 S ],&3221( D B,]3(23$ ? ^, >E1I@*1I 61$3234"*"2+ 3J [S\<12'+5]<2#)34"J1$ ")H5"*#210 #5H'#<'+I(34+5#2"3$ 3J 2'1 12'+5 6(3@H #0 # )#%3( H#2'X#+ 3J 2#)34"J1$ #*2"L#2"3$ 23 # 5"L1( *#(*"$361$[F]> G#(*"$361$10"0,9::[,9\(8):9[8=<9[:,> ,[ ?#52#"0 _,F@$6 U G,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R$ L"2(3 K$I "$ L"L3 "0323H1 1JJ1*20 X"2' '1HK2"2"0 G H(321K01 "$'"A"23(0:1$'K$*1I H5K0)K 14H30@(1 3J I1@21(K21I 215KH(1L"( L1(0@0 215KH(1L"( "$ (K2[0 F]> F ?1I G'1),,77:,\,: =::.<8779> ,\ `22K)0"$6' O,DK551630 E,Z"@ F _, > B521("$6 )12KA35"* H(3J"510 3J I(@60 A+ H(1*"0"3$ I1@21(K2"3$:(1I@*"$6 )1*'K$"0)<AK01I "$'"A"2"3$ 3J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在卵巢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在卵巢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在卵巢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卵巢癌的病死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位[1],因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易转移和复发,至今缺乏有效、高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方法,加上卵巢癌对化疗易产生耐药,中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5%-30%[2],而相比早期卵巢癌患者,其生存率却能达到90%[3]。

因此,卵巢癌的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目前卵巢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手段,如超声、CT、MRI等,近年国内外采用筛查以求早期诊断和治疗卵巢癌,但患者死亡率仍未能明显降低[4]。

超声分子成像技术被誉为超声领域的第三次革命[5],可有效提高超声对病灶区血管的检测能力,使超声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就靶向超声分子成像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超声分子成像技术概述分子影像学是联合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所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引入以造影剂为成像基础,在分子或细胞水平观察、分析生物体内某一病理、生理过程,或疾病某一阶段具有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表达差异(如肿瘤特异性抗原、血管生成因子和凋亡标志物等)的影像学方法[6]。

就肿瘤而言,分子成像能在肿瘤尚未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检测到早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如癌前分子改变、基因变化、肿瘤细胞标志物、生长动力学等[7],最终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分子影像学包括有:磁共振分子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靶向超声分子成像等[8]。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技术是将特异性配体或抗体,连接到超声造影剂表面,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使造影剂特异性结合并长时间积聚于靶组织,从而通过观察靶组织在分子或细胞水平的特异性显像效果,达到能够反映病变组织在分子基础上的变化[9]。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具备很多优点,如:①无创、无辐射、无毒性;②能实时、动态、可多次重复地对靶组织进行观察[10];③超声分子探针可设计单靶点、多靶点和多模态形式。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肝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肝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肝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丁璐【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g technology and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ultrasound microbubbles are not only used for diagnosis, but also for therapy,Recently,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use microbubbles as a new carrier of drug or gene. Meanwhile, ultrasound mediated microbubbles destruction can release the therapeutic drug or gene locally and suggest a certain advantage for target therapy.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ltrasound and microbubbles in liver carcinoma targeted therapy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造影剂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超声造影剂正在从诊断领域向治疗领域拓展.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和基因载体,造影剂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其在增强超声介导疾病治疗方面也显示出一定优势.本文就造影剂联合超声辐照介导肝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2(009)011【总页数】4页(P828-831)【关键词】微泡;肝肿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作者】丁璐【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超声影像科,湖北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R-3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可导致多达50万人死亡。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介导基因转染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介导基因转染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介导基因转染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王海强1,车艳玲2*,史悦3,蒋敏1,刘洋1,徐亦乐1,李晶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3.安达济仁医院超声医学科,黑龙江安达151499;*通信作者车艳玲【摘要】乳腺癌全球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治疗在乳腺癌中的研究日益增多。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作为一种潜在的基因或药物递送系统,既可作为载体,又可增加生物屏障的通透性,从而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

考虑到常规基因载体的固有缺陷,研究者倾向将其与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联合应用以提高基因转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对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及其与常规基因载体联合介导基因转染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基因转染;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微泡;乳腺肿瘤;综述【中图分类号】R737.9;R445.1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3.06.021Advances in 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 Technology-Mediated Gene Transfection i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WANG Haiqiang1, CHE Yanling2*, SHI Yue3, JIANG Min1, LIU Yang1, XU Yile1, LI Jin2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globally, it is a serious threat to women's health.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gene therapy has been increasingly studied in breast cancer. As a potential gene or drug delivery system, 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reast cancer gene therapy research both as a carrier and to increas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biological barrier, thereby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umor. Given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conventional gene vectors, there is a tendency to combine them with 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ene transfection. The research on 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 technique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gene vectors to mediate gene transfection for breast cancer is reviewed.【Key words】Gene transfection; 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 Microbubble; Breast tumor; Review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23, 31 (6): 663-666, 676乳腺癌是仅次于肺癌的全球第二大癌症,是女性最常见的确诊癌症,约占所有癌症总数的12.5%[1]。

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者:李美莺章丽洁陈燕君沈俭戴莉来源:《上海医药》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联合微泡(空化效应联合微泡)成为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安全、无创的治疗手段。

目前,肿瘤治疗陷入瓶颈,如何根据现有技术及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一线医师的重要课题。

全文阐述超声对比剂和空化效应的发展以及超声联合微泡技术载送肿瘤药物、靶向超声微泡介导基因、超声和微泡联合化疗药物治疗肿瘤、对肿瘤血管抑制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肿瘤;超声空化;微泡对比剂;靶向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9)02-0026-05Research progress of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microvesicle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tumorsLI Meiying, ZHANG Lijie, CHEN Yanjun, SHEN Jian, DAI Li(Putuo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200062,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ltrasonic molecular imaging technology,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microbubbles (cavitations combined with microbubbles)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biomedicine,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is broad and it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safe and non-invasive treatment. At present, cancer treatment is in a bottleneck, and how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an important topic for clinical frontline physician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drugs. The full text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of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and cavitations effects and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microbubble technology to carry tumor drugs, targeted ultrasound microbubble-mediated genes, ultrasound and microbubbles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drugs to treat tumors, tumor angiogenesis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tumor cells.KEY WORDS tumour; ultrasonic cavitations;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 targeting随着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联合微泡(空化效应联合微泡)成为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安全、无创的治疗手段。

超声微泡造影剂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概要

超声微泡造影剂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概要

・综述・超声微泡造影剂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马立康徐军明侯方高 (综述董宝纬 (审校摘要近几年 , 国内外着眼于靶向微泡造影剂的研究 , 利用超声波与微泡造影剂的相互作用及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 可实现微泡所携带的基因Π药物等向目标组织的转移释放 , 介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及肿瘤微血管的栓塞阻断等 , 从而起到靶向治疗的作用。

,以及对超声生物学效应的深入研究 , 。

关键词超声检查 ; 造影剂 ; 肿瘤Advanced research of therapy of tumor,Xu ,H ou Fanggao ,D ong Baowei,The Sanitarium of Jinan M ilitary C ommand ,QingDao 266071,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ltras ound contrast agents and imaging techniques. The review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ultras ound contrast agent for targeted drug and gene delivery to tum ors. From these study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ultras 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therapy will become a new method in treatment of tum or.KE Y WOR DS Ultras onography ;C ontrast medium ;Tum or1968年 G ramiak 和 Shah 首次报道了摇动过的生理盐水经心导管注入心脏时产生“ 云雾状” 的回声 , 从 M 型超声心动图上帮助辨认主动脉根部和左室流出道等结构 [1]。

靶向超声微泡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超声微泡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超声微泡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苏子涵;赵云【摘要】近年来,随着对超声生物效应的深入研究,各种兼具诊断治疗双重作用的超声探头及靶向微泡造影剂的研制逐渐成为热点.靶向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或药物有效运载工具,通过携带基因或药物对肿瘤组织靶向释放,介导肿瘤细胞坏死、凋亡以及肿瘤微血管的栓塞和阻断,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目前,超声微泡介导靶向治疗卵巢癌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ultrasonic biological effects, development of ultrasonic probe and targeted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spot. Targeted ultrasound microbubble, as a kind of new gene or effective carrier of drug, achieved its purpose of targeted therapy by carrying genes or drugs for tumor targeting release, and mediating tumor cell necrosis and apoptosis and tumor microvascular thrombosis and blocking. At present, ultrasound microbubble targeting therapy for ovarian cancer has showed good prospect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ltrasound microbubble targeting therapy for ovarian cancer wa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5(026)009【总页数】4页(P1331-1334)【关键词】超声微泡;靶向治疗;卵巢癌【作者】苏子涵;赵云【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1超声靶向微泡造影剂技术在临床应用上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近年来他们的研制工作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热点的背后,是近年来学者们对超声生物效应的不断深入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0・塞届鼬瘤堂苤查2Q塑生墓望鲞箜鱼翅望筮!坚翅靶向超声微泡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张久维综述程文审校【关键词】超声;靶向微泡;肿瘤【中图分类号】R445.1;I/98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aan.1002-3070.2009.06.ff28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肿瘤的早期、无创、敏感而特异性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近年研究发现,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载体…,从分子水平上介导肿瘤的靶向诊断和治疗。

靶向超声微泡是利用微泡表面特有的生物学性质或通过特殊处理将靶向配体与微泡表面连接,使其能够持续、定向地蓄积于靶组织,实现靶向超声分子成像与靶向治疗【2’3J。

靶向超声微泡经外周静脉注入后能靶向汇聚并较长时间滞留于靶组织或靶器官中,不但可达到从分子水平上行肿瘤显像和治疗的目的,且靶向超声微泡的出现弥补了全身使用微泡造影剂时,聚集于局部组织的微泡浓度低、微泡使用剂量大、花费高的缺憾。

最新的研究显示了靶向微泡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诱人的前景。

靶向微泡不仅可提高检测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可以靶向治疗肿瘤,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现就应用靶向超声微泡进行肿瘤显像及靶向微泡联合超声辐照进行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肿瘤靶向性配体的选择及靶向超声微泡构建策略靶向超声微泡制备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配体,并选择最合适的修饰顺序、以最适宜的连接方法将该配体结合在普通微泡表面,从而成功制备出具有高效特舁性靶向结合能力的微泡。

肿瘤生长有很多特异性的标志,肿瘤的新生血管内皮表达大量的生长因子受体和黏附分子受体家族,靶向微泡造影剂就是根据这些特异性标志和血管内皮细胞受体构建而成。

因此,靶向肿瘤微泡的构建策略就是将能特异性识别这些生长因子受体和整合素受体的配体(抗体、肽类和维生素等)连接在微泡表面,从而制备出特异性靶向肿瘤的超声造影剂HJ,实现肿瘤的靶向分子成像。

靶向性配体可通过直接方式、共价或非共价方式(如通过生物素一亲和素连接)、可屈多聚体空间连接臂(如聚乙二醇)等与微泡表面结合,选择何种连接策略取决于微泡的化学组成成分及各配体的自身特性。

2靶向超声微泡与肿瘤分子成像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对肿瘤的靶向分子成像。

一种方法:通过肿瘤细胞表面具有的特异性受体作为靶向位点(如细胞黏附分子P整合素等),制备亲肿瘤细胞的靶向超声造影剂IS,6],成功使肿瘤靶向分子显像。

另一种方法:肿瘤的新生血管内皮表达大量的生长因子受体和黏附分子受体家族,以此为结合位点,从而制备出可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一类靶向超声造影剂…。

刘凡等博1引入“小鼠抗人Habl8G/CDl47单克隆抗体”作为微泡表面的生物活性物质,介导超声造影剂亲和Habl8G/CDl47这一特异表达于肝癌细胞表面的相关抗原p'7J,以达到靶向显影的目的。

Lindner【111研究小组采用亲和素一生物素系统将单克隆抗体与RGD多肽结合,而RGD多肽对微泡表面的Ot.整合素亲和力很强。

肿瘤生长必须有丰富的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肿瘤组织必须有丰富的血供,导致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这样,供应肿瘤的营养血管大量生成,使肿瘤迅速生长。

肿瘤促血管生成标记物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转移、复发和存活率具有相关性u2‘,利用对标记物的追踪显影,可为肿瘤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及其诊断和预后的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血管生成的内皮标记物有生长因子受体和整合素家族¨3J,如果在微泡表面装上能主动趋向生长因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哈尔滨150081)作者简介:张久维,女,(1983一),硕士研究生,从事超声介导基因治疗肿瘤的研究。

万方数据子受体和整合素家族受体的配体,那么微泡将通过受体一配体的作用与肿瘤的血管内皮特异结合,从而实现肿瘤的靶向分子成像。

Korpanty等¨刮将白蛋白与一定量的亲和素混合后,声振成白蛋白超声造影剂,继而以此连接上生物素化的抗t1/配体,成功地制备了亲肿瘤血管新生内皮细胞的靶向微泡。

Ellegala【l列等用靶向性造影剂研究了肿瘤早期血管生成的情况。

在造影剂的表面结合了抑血小板凝集素(echistatin),此种物质可与新生血管内皮上表达的Ot,13,整合素(integrin)进行靶向结合。

该实验结果还显示,随着肿瘤的增大,在肿瘤微血管床上停留的靶向微泡数量增多,探测到的超声信号增强,且在Ot,13,整合素表达最活跃的肿瘤周边信号最强。

证明组织的异常血流灌注与血管生成标记物的表达程度具有相关性。

Lindner等¨纠通过给大鼠皮下注射由肿瘤分泌的胶状物质,建模10天后,通过静脉注入表面偶联单克隆抗体或抑血小板凝集素分子的脂质体超声微泡,通过活体显微镜发现微泡量与新生血管数密切相关。

KlibsxlovLl刊等的研究显示局部微泡的浓度可用超声信号的强弱代表,进一步支持EHegala等人实验的结论,即超声信号强度反应了Ot,13,整合素的表达强弱及微血管密度。

转化生长因子的受体(CDl05)是与增生相关的低氧诱导性蛋白质,在血管生成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引。

用‰Tc一标记的靶向(又称EDG,CDl05)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闪烁成像证明其可被肿瘤大量摄取。

假如能将多肽和单克隆抗体连接到微泡上,可设想靶向超声造影剂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玎MPS)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成像。

3靶向超声微泡联合超声辐照的肿瘤治疗作用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最凶险的疾病之一,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命质量的关键是对肿瘤的早期准确诊断和早期治疗。

超声在生物医学领域首先应用于临床诊断,近年来超声的生物学效应在临床医学上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研究显示超声波在生物治疗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

研究发现¨引,靶向肿瘤超声微泡携带肿瘤治疗药物和基因可以实现靶向结合肿瘤并有效治疗肿瘤的效果,若在体表加以一定条件的超声作用,利用其空化效应啪J,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使得药物或基因等更容易透过血管内皮到达靶组织并被吸收。

将药物和基因置于微泡表面或内部,特异性配体可结合到微泡表面使其具有靶向性,携有・59l・药物和基因的靶向微泡在超声作用下释放出携带的药物或基因。

这种体内定位释放技术能显著减少药物用量,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病灶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此外超声的空化效应与微泡造影剂的剂量及超声辐照能量、频率【2l】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可通过改变超声仪器各个参数的设置,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实时监控,减少药物或基因的破坏失效,节约用量。

冉海涛等瞄1研究发现,携带有药物或基因的微泡经静脉注射后,在肿瘤局部经体表给予一定能量的超声辐照,微泡在局部破裂,释放出其所包裹的药物或基因;同时产生。

声孔效应”使局部毛细血管和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有利于药物经血管和跨细胞膜运输或提高基因转染率。

杨春江等∞1在载紫杉醇脂质微气泡体内外毒性实验研究中发现,小鼠紫杉醇注射液组均出现急性中毒反应,而载紫杉醇脂质微气泡组少数仅出现轻微反应,大部分小鼠无任何反应,显著降低了紫杉醇因受剂型约束而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且在一定能量超声辐照下,所载紫杉醇仍能保持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微泡在一定强度与频率的超声作用下受空化效应影响可发生破裂,产生射流,有利于癌栓的溶解。

微泡输送质粒DNA联合超声作用在成年大鼠脊髓的实验Ⅲ1结果显示体内的基因转染效率明显提高。

Miller瞄1等对小鼠肾癌模型注射质粒,同时瘤内或经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并以聚焦超声辐照肿瘤,结果发现经超声照射的肿瘤停止生长,对照组的肿瘤体积增长了2.8倍。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目的基因的表达升高34倍。

4问题和展望研究表明,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的研发,促进了肿瘤靶向超声分子成像和靶向治疗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这些研究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从实验到临床应用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1)在各处损伤中是否存在足够多的特异性靶点以结合能被检测到的造影剂;(2)靶向微泡的构建步骤繁琐,体内稳定性及寻靶率有待提高;(3)目前“生物素一亲和素复合体”作为最有效的靶向结合系统,存在免疫原性,且作为一种大分子阳离子,又易于在高阴离子浓度的肾基底膜形成免疫复合物,因此,有必要寻找更理想的连接方式;(4)需进一步优化超声造影剂的载药、载基因能力,以实现在显像的同时进行治疗;(5)利用超声破坏微泡促进肿瘤的基因和药物的靶向治疗技术有一定的有害生物学效应,超声破坏微泡的参数优化研万方数据究缺乏系统性,未达成广泛共识,因此,有必要对各种相关超声参数进行更深入的优化。

尽管目前还有很多难题未解,但靶向超声微泡作为超声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中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超声医学以及其它影像技术的进一步结合与发展,有必要在这一领域做更加深入、严谨的研究。

我们相信靶向超声微泡技术凭借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以及从分子水平上早期显像和治疗等特殊优势势必会为人类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另辟新径。

参考文献1荆慧,程文.超声微泡造影剂与基因治疗[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9,23(1):82—85.2KaufinannBA,LiMnerJR.Molecularimagingwithtargetedcontrastllltra鲫lrId….cIlrrOI,inBiotech,2007,18(1):11一16.3KlihanovAL.Miembubblecontrastagents:Targetedultra-soundimagingandultrasound—-assistedrug・-deliveryap-plicatious[J].InvestRadiol,2006,41(3):354—362.4DaytonPA,FerraraKW.Targetedimagingusingultrasound[J].Magnresoninlaging,2002,16(4):362—377.5LindnerJR,CoggiusMP,KaulS,eta1.Micrububblepersist-enccinthemicrecirculationduringiechemia/reperfusionandinflammationisc.ausedbyintegrin—-andcomplement—-mediatedadherencetoactivatedleukocytes[J】.Circulation,2000。

101(6):668—675.6DaytonPA,FerraraKW.Targetedimagingusingultrasound[J].Magmaregonimaging,2002,16(4):362-377.7ChristiansenJP,LeongPoiH,KlibanovAL,eta1.Noninva-sireimagingofmyocardialreperfusioninjuryusingleuko-cyte—targetedcontrastechecardiography[J].Circulation,2002,105(15):1764—1767.8刘凡,姜泊,杨莉.原发性肝癌的白蛋白靶向超声造影剂的二步法制备[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10):782—785.9XuJ,XuHY,Z'h舭gQ,eta1.HAbl8G/CDl47functionsininvasionandmetastasisofhepatocelhlarcarcinoma[J].MolCancerRes,2007,5(6):605-614.10ChenZN,YangZ,MiL,eta1.Functionalandstructural舾一sayofhepatomacorrelativefactorHAbl8G[J].JCellMol/mmtmol,1999,15(1):34—36.11Leong—PoiH,ChristinnsenJ,Klihanov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