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_过去_现在与未来_胡玉明

合集下载

论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

论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

论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并为中国企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一、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当时,国外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被引进到中国,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这些理论和方法包括成本管理、绩效管理、活动基础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如今,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支持。

二、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1.注重成本控制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仍然不太成熟,竞争激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成本控制。

因此,在中国的管理会计中,成本控制被赋予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成本控制方面,中国的管理会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成本目标管理:通过设定和跟踪成本目标来引导个部门和个人的行为。

- 标准成本管理:通过设定标准成本,定期对实际成本进行比较,以便及时纠正偏差。

- 活动基础成本管理:通过分析和识别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活动,确定合理的成本驱动因素,并将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上,以便更好地控制成本。

2.注重绩效管理中国的管理会计注重绩效管理的原因与成本控制类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

管理会计在绩效管理方面主要发挥了以下作用:- 设定并跟踪绩效目标。

- 分析绩效,评估绩效。

- 持续改进绩效。

- 发挥绩效对员工激励的作用。

3.注重全员参与中国的企业管理中,管理会计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和支持的事情。

因此,在中国的管理会计中,注重全员参与是其“中国特色”之一。

在全员参与方面,中国的管理会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和实施管理会计培训课程,使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够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

从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看管理会计的演进

从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看管理会计的演进

从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看管理会计的演进作者:曹水林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11期摘要:文章通过对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发展的回顾,总结了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中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着眼点。

关键词:管理会计发展回顾展望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155-01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改变了人们的会计理念,标志着会计学科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笔者在回顾中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础上,展望了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20世纪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回顾自从会计学科产生“同源分流”之后,管理会计得到迅速的发展。

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50年代)。

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

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

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问题。

尽管如此,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的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

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

2.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了所谓战后期。

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形势,战前曾风靡一时的“科学管理学说”就显得非常被动,其重局部、轻整体的根本性缺陷暴露无遗,并不能与之相适应。

正是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的根本缺陷,不能适应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要求,它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前瞻管理会计是指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会计体系,其作用是辨别、度量、汇总、分析、报告和解决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不同于财务会计主要向债权人、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信息披露,管理会计主要面向内部经营决策者,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对于企业的工作决策和公司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当前管理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进行探讨。

当前,管理会计作为与财务会计同时发展的重要焦点,在国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了关注。

中国的学者们以往主要关注财务会计领域,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而引起了学者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比如:曹玲玲、李国勇、余少华等学者基于国内管理会计理论前沿研究,探索管理会计的相关性研究、成本管理、管理会计信息决策、实证研究等,为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界的研究与实践作了积极的贡献。

国外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将管理会计定义为“提供执行管理职能所必须的信息的会计术语”,注重管理学与会计学的结合,其管理价值观念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实践。

另外,欧洲发展的管理会计体系也比较完善。

德国和英国的研究对管理会计概念、定位、方法、技术和应用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法国和意大利也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 研究方法的创新管理会计的研究及其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新技术及金融手段不断更新,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被创新。

基于数据科学的管理会计方法、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应用,使学者们在研究中更容易达成全面的结果。

2. 行业与国别间的差异不同国家和行业的企业在管理会计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和问题。

因此,未来的管理会计研究将更多地关注行业和国别的特色,更多地挖掘调研管理会计落地的本地化特征,以满足不同为市场需求。

试论中国古代的管理会计蕴含在“五福”中

试论中国古代的管理会计蕴含在“五福”中

试论中国古代的管理会计蕴含在“五福”中齐永忠摘要:中国古代的管理会计同样存在“有史无书”的情况,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可以溯源到古代的“五福”,把“五福”与胡玉明管理会计描述进行比较,“五福”与平衡计分卡相比各有所长。

对国外管理会计的“洋为中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五福”)的“古为今用”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五福;平衡计分卡;胡玉明一、现代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简述众所周知,管理会计正式引入中国已经40余年了(王丙乾,1980),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也一直在前赴后继的进行着,有无数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一线会计人员投身其中。

财政部一直是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坚强领导者和推动者。

在198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时任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同志明确提出了:全国会计界一定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管理会计的有用经验,同时要求五所高等财经院校开设管理会计课,这吹响了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的“第一声号角”。

从知网资料来看,“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一词最早有两个出处:期刊的出处是《财务与会计》1984年2月15日刊出的唐腾翔的论文,题目中就明确使用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并提出了对待外国管理会计的应该采取“两不原则”:不能全盘照搬、不能一概排斥。

教材的出处是在1984年李天民教授提出:再经过几年的实践和修改补充,希望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这是“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一词在教材中的首次问世。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突出表现是“坚持成本计划的编制与分析制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突出表现是“国营企业中广泛实行财务收支计划管理制度”“全面经济核算制”。

被誉为中国管理会计之父(集大成者)的余绪缨教授在1985年总结提出的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主要有六个特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进展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进展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进展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近二十连年来,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进展虽未能与财务会计研究进展齐头并进,但是通过会计学者和实务人员的不断尽力探索,仍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功效。

本文对这一时期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进行了整体性的述评,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未来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理论体系创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是管理会计实务发展的动力。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界曾对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管理会计研究转入运用国际研究范式和方法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阶段,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方面的进展似乎放慢了速度。

然而,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还是有一些进展。

(一)超越美国的管理会计框架的约束,创立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卡普兰(1987)在《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中指出:“1955年到1980年,国际会计协会为管理会计实务人员出版的《管理会计月刊》中,我们找不到实践中的任何引人瞩目的革新。

……那时的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无法为内部交易提供准确的效率和获利情况的信息。

”①但是,余绪缨教授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其学术思想比约翰逊和卡普兰还要超前,他在教材《管理会计》(1983)和论文《现代管理会计的几个大体理论问题的探索》(1984)中就提出了创建以现金流为经和以决策、计划和控制为纬的“解析过去、控制此刻和规画未来”②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在大体职能上不仅强调了对企业经营活动决策计划的支持,而且以为管理会计是管理控制系统;在管理会计的方式上,强调应用数学模型和IT技术从描述性向精密科学进展③。

可见,余绪缨教授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展的大体方向。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企业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在实务中引入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

管理会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管理会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管理会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摘要】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过去的简单成本核算,发展到今天的多样化方法与工具。

管理会计不仅在企业内部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如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

未来,管理会计将继续发展,趋向更加智能化和数据化,以更好地辅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

管理会计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将更加关注数据分析和技术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管理会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管理会计的未来充满了潜力和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在企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过去、现在、未来、历史发展、方法与工具、企业决策、应用领域、发展趋势、企业重要性、发展方向、创新。

1. 引言1.1 管理会计的过去管理会计的过去可以追溯到古代商业活动的开始。

在古代,商人们开始注意到了管理财务和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基本的管理会计概念。

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管理会计开始得到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管理者们更加关注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资源。

管理会计的概念也随之发展,包括成本核算、预算管理等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管理会计也不断更新和发展。

现代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各种方法和工具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

管理会计不仅限于财务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还包括了战略规划、绩效评价等多个方面。

管理会计的过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简单的成本核算到复杂的绩效评价,不断适应着商业环境的变化。

管理会计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管理会计的现在管理会计作为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今商业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更加精准、高效地进行管理决策,管理会计的应用正日益得到重视和普及。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取向会计研究十年文章述评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取向会计研究十年文章述评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取向会计研究十年文章述评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取向,通过对过去十年间会计研究文章的述评,分析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未来取向。

本文首先概述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过去十年间会计研究文章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会计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会计理论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的述评旨在揭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和取向,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接下来的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

同时,本文还将对过去十年间的重要会计研究文章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结论,并探讨它们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提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回顾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突破。

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不仅对我国会计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推动了会计学科的持续发展。

回顾过去十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轨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研究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者们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财务报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一个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一个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一个文献综述管理会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开放包容的秉性。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阶段的不同看法,重点探讨了管理会计发展与相关学科、实践需求之间的交融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标签:管理会计;发展历程;文献综述一、西方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约翰逊和卡普兰(1987)所著的《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遗失》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1)管理会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产业公司的多层次管理的需求,比如19世纪纺织、铁路、钢铁制造及零售分销企业。

(2)1880—1910年间部分行业(主要是指金属制造业)的管理者开发了服务于管理的产品成本方法,主要目的是借此计算价格如何确定,此时存货价值主要依据重置成本确定,成本与财务记录逐渐分离。

(3)1914年之后为了满足审计财务报表的需要,成本与财务记录结合并统一于复式记账。

财务报表中的存货通过财务处理进行加价确定,致使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需求的相关性消失。

(4)到1925年,目前所有的管理会计理论都已经形成,但是这些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都停滞了。

(5)在1925年之后的60年里,产品成本信息应当服务于会计准则的需求这一观念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的众多会计人员和管理者误认为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成本提供了精确地管理用成本信息,但这并非事实,此时的管理会计系统和核算方法皆已过时。

此后,卡普兰和阿特金森(1989)所著的《高级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作如下划分(1)管理会计的起源和产生时期,这是指19世纪及以前。

(2)科学管理运动时期。

科学管理运动给管理会计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建立起了标准成本制度。

(3)综合性企业的管理控制。

20世纪初经营业务复杂程度极高的大公司出现,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等等核算指标,这是对管理会计的开创。

(4)1925—1985这60年以来,管理会计系统发展停滞。

(5)最近一些年来,制造业和服务业出现的新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管理会计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管理会计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管理会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务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成本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当前新的环境、条件下,管理会计的发展也碰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认真研究对策,以期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管理会计师1回顾 1.1在理论研究方面。

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

学者们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教材,使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得到了普及。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些会计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班都开设了管理会计课程,管理会计在我国开始普及、推广和发展。

80年代初、中期,学者们就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意义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和体系也日趋成熟和完善,并开始就有关论题进行国际交流。

9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空前繁荣,实现了与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余绪缨[1-4]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总结了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特点;通过对精密性与科学性的关系辨析,指出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差别,强调心理活动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数学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来使用“;管理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进行管理会计学科建设,应超越流行的纯技术、数量观,而从人文、哲学的高度凸显其中国特色;通过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对比分析提出企业管理应以“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为主导“,以规章制度为主导”的刚性管理只能起辅助作用等一系列观点,解决了在管理会计研究和运用过程中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有效地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活动。

1.2在实际应用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明确,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模式。

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框架_基本构想与预期突破_胡玉明

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框架_基本构想与预期突破_胡玉明

一、引言中国会计学界和实务界曾经流行“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句“至理名言”。

管理会计(ManagementorManagerialAccounting)侧重于为企业管理服务,其基本框架包括“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

“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

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企业管理离不开管理会计,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更离不开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今天完全可以说,“企业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

然而,与财务会计(FinancialAccounting)相比,管理会计在中国会计学界与实务界都显得相当沉寂,管理会计没有引起中国会计学界与实务界的足够重视。

这种局面与管理会计在市场经济的重要地位极其不相称。

其实,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Chow(周其武)教授早在1999年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就指出“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其实是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

实证会计研究的鼻祖、罗彻斯特大学的RayBall教授也明确地指出“中国会计急需解决的是管理会计问题”。

可惜,由于当时中国急需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环境的财务会计准则,CheeChow和RayBall两位教授的观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诚然,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以对外披露企业财务信息为主的财务会计,但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更需要以服务于企业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

毕竟,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依赖于企业素质的提高。

财政部已经基本完成财务会计准则的建设和国际趋同路线图,中国会计学界关注的重点就应该转向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即使是中国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与国际会计学界相比,也显得非常薄弱,研究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相当大,而且与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严重脱节,难以指导企业管理会计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问题就是世界性的主题。

中国会计学界应该终结“模仿式研究”、“跟踪式研究”和“改进式研究”的“取经时代”,全面转入“原创性研究”的“造经时代”(胡玉明,2010)。

高级管理会计(第2版 )【完整版】-胡玉明

高级管理会计(第2版 )【完整版】-胡玉明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是注册会计师接受委 托人的委托,以客观独立的第三者身份 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 独立审计鉴定,以促使企业对外部利益 相关者履行“受托责任”。
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视为会计信 息系统外部(社会)职能的扩展和强化。
第一章>>第二节
四、会计信息系统“受托责任”的延 伸:
第一章>>第二节
二、现代会计的“同源分流”:财务 会
计与管理会计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流”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表现 在:
➢第一,财务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 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于为企业内 部经营管理提供相关信息。
➢第二,财务会计强调过去,而管理会计则强调未来。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
会计信息系统的职能也将因审计的发展而 得到强化和深化。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 审计是会计信息系统“受托责任”的延伸。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 企业内部审计构成广义的企业会计学科体 系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第二节
第一章>>第三节
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 容,改变了人们的会计理念,标志着会 计科学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视为20世纪会计科 学的重大事件。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 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 企业战略绩效评价 作业成本计算 作业管理 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工程 质量成本管理会计
目录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酬设计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一章 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

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

二 、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运用 的原因
( )企业 外 部环 境 的影 响 一 l 、经济 体制 环境 的 影响 。管 理 会计 由 决策 会计和 执行 会计 两 大部分 组成 , 以决 并 策会 计为 主体 。然 而 ,长期 以来 我 国一直 实 行计 划经济 体制 ,在这 种经 济体 制下 ,企 业 的供 、产 、销 及人 、财 、物均 纳入 相 应的计 划,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 “ 统配统拨” 统 、“ 购统 销 ”和 “ 收统 支 ” 统 ,企 业 不过 是 一个 放大了的 “ 车间”而已。企业或非营利机构 不能 独立地 进 行 投资 决 策 。在这 种情 况下 , 给企业 经营决 策者提供 决 策信息就 没有 任何

MOD R B SN S 坝 代 商 业 E N U IE S
意 义了 。
三 、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 的措施
(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推 献。圃 广管理会计的根本途径 【 考文献】 参 西方 国家 管 理 会计 已经 发 展 到一 个 较 1 余绪 缨 . 、 简论 当代 管理 会 计 的新 发 高的 水平 ,这与 其 经济 发展水 平 、企业 管理 展 [ 】会 计研 究 ,9 5 () J. 19 , 7 水 平 是相一 致 的 。 国 的管理 会计 应定 位在 我 2 胡玉明: 2 世纪管理 会讲主题 的 、 《1 建 寺社 会主 义市 场 经济 , 促进 现代 企 业制度 转 变》 外 国经 济与管理》2 0 年 第 ,《 01 的发展 , 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便于 1 期 广 大会 计人 员 、 管理 人 员操作 运用 这一 水平 5 李 天 民: 论 管理 会 计 的前 景 》 《 《 , 会 上 。中国管理 会计 应特 别 强调行 为 科学 的研 计 研 究》 1 8 年 第 5 8 9 期 究 与应 用 ,这 样 才能 符合 我 国的 管理 逻 辑 ,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解读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解读
(三 )管理会计 的 目标 与原则 管理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Information System), 也是一个 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其精髓在 于 “相关 信息适 时地 提供 给相关 的 人 ”(Right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to the Right People at the Right Time)。由此 ,管理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以 相关信息促进决 策 (Decision Facilitating)与影 响决 策 (Decision Influencing o有 鉴于此 ,管理会计 的 目标 是通 过运用 管理会 计工 具方法 ,参 与企业 的规 划 、决策 、控制 、评价 活动 ,并为之提 供有用信息 , 推动企业 实现其 战略 目标 。 为 了实现 管理会 计 的 目标 ,企 业应 用管 理会计 应 当遵循 以下原 则 : 1.战 略导 向原则 。战略 管理 时代 ,企 业 必须 以 战略 为导 向 ,持续 创造 价值 。管理会 计 主要侧 重 于 为企业 内部 的战略制定 、经营决策与管 理控制服务 。 因此 ,管理会计 的应用应 以企业 的战略 规划为导 向 , 以持续创造价值 为核心 ,促进 企业 可持续发展 。 2.融 合性 原 则 。企 业是 一 个 不 断运 转 的 主体 。 在企业 的经营过程 中 ,业务催 生财务 ,财 务推动业务 , 业 务 与财务 共生 互动 ,业务 与财 务相 融合 ,即 “业 财 融合”。管理会 计的本质是 “业财融合 ”。“业财融 合 ”是 管理会计永恒 的主题 。管理会计全 面体现 “跨 界合作” 的 “业 财融合 ”。因此 ,管理会计 应该嵌入 企业 的相关领域 、层次 、环节 ,以业务流程 为基础 , 利 用管理 会计 工具 方法 ,将财 务与业 务有 机地 融合 起来 。唯有如此 ,才 能感 悟管理会计信 息背后的 “灵 性 ”,更 好地发挥管理会计 的作用 。 3.适 应性 原则 。如果 说财务 会计 是一 种社会 化 的会 计 ,那么管 理会 计是 一种个 性 化 的会 计 。管理 会 计 的个 性化 特征 ,决定 了企业 的管理会计 实践 经 验 ,不能 简单 地移 植或 复制 到其他 企业 。就管 理会 计 而言 ,“他 山之石 ”未 必可 以 “攻 玉”。管理会 计 的应用 必须避免 “南国为橘 ,淮北则 为枳 ”“水 土不 服 ”问题 。企业所处 的行业 、规模 与发展 阶段 不同 , 管理会 计 的具体 应用 也有 所不 同。企业 需要 根据 自 身情况 ,因地制 宜地应用 。因此 ,管理会计 的应用 , 应该 与企 业 的应用 环境 和 自身 特征 相适应 。这里 的 “自身特征 ”包 括单位性质 、行业 、规模 、发展 阶段 、 管理模式 、治理水平等 。 4.成本 效益 原则 。企业 应用管 理会计 可 能产生

胡玉明:管理会计大有作为的舞台

胡玉明:管理会计大有作为的舞台
有鉴于此 ,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需要关注 以下三个课题或方向 : ( 1 )管理会计如何辅 助企业 内部业务流程再造 ,推动企业 自主创 新, 从而有效提升企业 的竞争力 ,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 2 ) 基于 管理会计的“ 技术 、 组织 、 行为 、 情境 ” 四个维度 , 研究影响企业运用
调降低成本可能危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然而 , 顾 客只对其需要部 分付钱 , 因此 , 企业 必须 以技术 与经济相融合 的理念 , 引入质量成
本会计的思维 , 充分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间 的关系 , 在保证质量 的前
提下 , 合理地控制成本 。 ( 3 ) 生命周期成本会计 。 基 于企业整体 的视
的功效不 同。 简单而通俗地说 , 财务会计 主要服务于投资者 , 告诉
老板“ 赚 多少钱 ” ( 计量价值 ) , 侧重于解决 如何 “ 做 大” 的问题。 管理 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 , 告诉老板“ 如何赚钱” ( 创造价值 ) , 侧重于
解决如何“ 做强” 的问题 。
合权衡“ 时间 、 质量 、 成本 ” 三者之 间关 系 的商业模 式。 其 实质就是
计的基本职能。 但是 , 资本市场 的发展更 需要侧重于为经营者服务
的管理会计 。 因为企业( 上市公司 ) 是资本市场的主体 , 只有借助管 理会计 , 才能“ 做强 ” 企业并持续创造价值 , 把企业真正塑造成为绩 效 卓越的企业。 企业经 营得好 , 真正持续创造 了价值 , 才能持续 计 量 并报告价值 ; 与此 同时 , 有 了“ 真金 白银 ” 的价值 , 也可 以缓解 或 抑 制会计信息 的造假行为 ,才能保证财务会计提供高质量 的会计
专题策划 l F e a t u r e P l a n n i n g

现代管理会计理论

现代管理会计理论

管理会计自20世纪初问世以來,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国家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和发展。

近十几年,西方管理会计学科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现状1.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目前尚处于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诠释西方管理会计理论阶段。

虽然产生于西方的管理会计原则上也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但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市场机制、管理倍息、文化观念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管理会计涉及的多种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宂全适应我国企业,而我国又极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皮用研究,理论研究和实际结合不紧密。

2.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管理会汁应用在一些大赍国有企业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有些企处设置了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会计。

如邯钢、金陵石化、广州发展等人型国有企业都设背r管理会计机构和人员;推行了标成本与目标考核机制;实行r内部银行资金结笄制;更加重视资金预算及投资决策、效果评价、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

但是地方性中小企业只足模仿国内先进做法,对管理会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认知阶段,而且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两部企业,受经济发展水甲及观念的影响,管理会计应用羌距较大。

二、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1. 管理会汁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1)引进的方法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如回分析、保本点分析、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没灯结合企处的实际情况。

主要表现为:①砰论体系不完牿。

管理会计缺乏坚实的理论祛础,构成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一些内容(诸如管珲会计假设、对象、s标、原则)还未定甩;管理会计方法缺乏独特性:管理会计缺乏统一规范;目前我国尚未如西方国家一样出台管理会计准则,对钤理会计实务进行规范指导,理论体系之间缺乏实細性联系。

②用静止的观点来分析研究w题,与社会动态发展相矛盾,因而许多带假设性前提的研究不具备现实怠义。

管理会计文献综述范文(汇总4篇)

管理会计文献综述范文(汇总4篇)

管理会计文献综述范文第1篇[1] 邓桂清. 走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重叠的困惑[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10)[2] 刘明. 试析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重构[J]. 科技资讯. 2009(34)[3] 胡玉明,叶志锋,范海峰. 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1978年至2008年[J].会计研究. 2008(09)[4] 宫昕璐,张媛.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综述[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04)[5] 高晨,汤谷良. 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 会计研究. 2007(08)[6] 余绪缨. 关于培养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 财会月刊. 2007(22)[7] 余绪缨. 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J].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7(02)[8] 于增彪,王竞达,袁光华.中国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研究方法、热点实务和人才培养[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01)[9] 郝桂岩. 对管理会计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 财会月刊. 2005(27)[10] 李艳. 管理会计规范化的本质研究[J]. 特区经济. 2005(07)[11] 颉茂华.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及其要素的构建[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5(05)[12] 王斌,高晨. 论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系统[J]. 会计研究. 2004(04)[13] 余绪缨. 现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主要特点[J]. 财会通讯. 2004(05)[14] 余绪缨. 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新思维[J]. 财务与会计. 2004(02)[15] 胡玉明.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J]. 财会通讯. 2004(01)[16] 杜颖,张佳林. 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01)[17] 《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我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运行体系的.新模式--中原石油勘探局案例研究[J]. 会计研究. 2001(08)[18] 王斌,李苹莉. 关于企业预算目标确定及其分解的理论分析[J]. 会计研究. 2001(08)[19]《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林斌,刘运国,谭光明,张玉虎.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的案例研究[J]. 会计研究. 2001(02)[20] 胡玉明. 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业核心能力培植[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01)[21] 王斌. 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 会计研究. 1999(11)[22] 余绪缨. 再论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J]. 财会通讯. 1999(06)[23] 余绪缨. 论管理会计的技术观与社会文化观[J]. 财会月刊. 1998(07)[24] 何建平.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透视[J]. 会计研究. 1997(06)[25] 孟焰. 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J]. 会计研究. 1997(03)[26] 余绪缨. 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 财会通讯. 1992(04)[27] 孟焰. 试论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 1991(03)管理会计文献综述范文第2篇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作业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作业

李贵玲2009629008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有关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社会20 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滞胀: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美国企业能源成本大幅度提高,石油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从不足2美元暴涨至超过30美元,涨幅高达15倍之多。

货币过度发行和成本推动型通涨同时出现,加上美国高额税收抑制了投资和生产发展,经济陷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

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急剧贬值。

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本位时代。

整个70年代,美元贬值幅度超过10%,美元贬值加剧了全球通涨的趋势。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具体是1973年。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继续发展、经济实力跃居西方世界第二位。

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 西欧和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 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比, 出现了美、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从新兴起。

20世纪70年代初后,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上升,尤其是对日本,西德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为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限制进口的报复措施。

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汇率长期失调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加强,贸易政策的连锁反映也更敏感,美国采取许多保护贸易措施,而这些措施反过来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蔓延与扩张。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

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管理会计在中小型国有企业中的应用探究

管理会计在中小型国有企业中的应用探究

一、管理会计指引应用面临的与管理相关的问题针对当前企业在管理会计指引应用中所面临与管理相关的问题,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是因其对自身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下文就对这些问题,即管理会计应用权变性要求高、会计人员业务管理能力的缺乏、企业基础管理制度的制约进行深入分析,以此帮助企业在采取措施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满足自身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需要。

(一)管理会计应用权变性要求高随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使得其对企业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权变形要求也越来越高。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现代企业的运营越发复杂,进而使得管理会计处理方法并不唯一。

另外,企业决策者自身所产生的悲观和乐观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战略目、绩效考核及非财务指标等确定。

这会对管理会计工具实际运用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二,管理会计主要是以过去预测未来,其中预测准确性过于依赖企业环境所表现出的动态变化。

(二)会计人员业务管理能力的缺乏众所周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职能是核算、预测、决算和评价等,要想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这些职能,则需要相关财务人员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同时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开展业务管理和决策的财务分析工作,以此能够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管理方案。

但是结合实际发现,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在具体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理账务和纳税业务等工作上,而专门从事管理会计人员不多,这就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严重缺少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

(三)企业基础管理制度的制约因管理会计主要强调业务和财务融合,期间,会将业务流程信息作为基础。

随着企业业务与相关信息融合度的不断深入,其与决策信息越相关。

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工具并不是简单的公式应用,是管理方式和制度建设的重要过程。

另外,管理会计的应用实质就是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而对于管理制度和工具应用间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全面预算的实施效果则与企业相关部门考核制度具有密切联系。

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对组织结构和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且所应用的工具比较少,这是无法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使得中国的管理会计从原来的“小众呼吁”转向“大众热议”。

由此,人们欣喜地看到,管理会计得到财政部的重视,管理会计最佳实践得到广泛的宣传,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中国的管理会计发展“热潮”正在逐步形成,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进入“最佳机遇期”。

本文试图借财政部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重点“东风”,回顾和反思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表达作者的某些观点。

一、过去我国已经做了什么:回顾与反思学过“会计学”的人,基本都知道“会计学”强调“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

尽管中国曾经没有“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这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建立之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还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一)中国管理会计的实践及其中国特色1978年之前,中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国营企业只是国家行政附属机构,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

国营企业按国家下达的计划生产的是产品而不是商品。

这些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对国营企业而言,根本不存在(也不必要存在)市场问题。

由于成本代表着效率,自然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国营企业特有的制度安排来看,中国管理会计的实践具有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些鲜明的“中国特色”表现在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群众路线、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和对外提供成本报表等方面。

(1)班组核算。

1951年下半年,中国东北地区一些工业企业开始推行车间成本核算,并认为“把成本工作推行到车间是成本工作显著前进一步的标志”(姜开齐,1951)。

在车间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各行各业又大力推行班组核算(谢咸临,1952)。

班组核算是企业的最基层即班组对其生产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与考核的一种核算方式,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最扎实的基础。

班组核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解决了西方责任会计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胡玉明,2002)。

以现在的“后见之明”,其缩小成本核算范围的思路具有当今流行的“作业成本法/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Management,ABC/ABM)的“基本元素”。

(2)经济活动分析。

班组核算只能反映问题之所在,而要寻找问题之根源,必须借助于经济活动分析(胡玉明,2002)。

中国最早开展班组核算的天津钢厂始终将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杜昂,1998)。

只有将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才能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两大法宝(胡玉明,2002)。

中国国营企业50年代初期推行的“经济活动分析”已经突破了单纯运用财务指标的局限性,立足企业经济活动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过去、现在与未来暨南大学管理会计研究中心 胡玉明【摘要】 财政部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重点,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进入“最佳机遇期”。

本文以此为契机,回顾和反思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已经做了什么,讨论现在应该做什么,遐想未来可能做什么,以期总结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也体现一个“管理会计战线老兵”的“一孔之见”。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管理会计实践 企业财务转型新会计(月刊)2015年第1期(总73期)6过程,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融合的多元化指标体系评价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的“元素”。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大冶钢厂推行的“五好”小指标竞赛(杜昂,1998)类似于平衡计分卡。

可以说,中国国有企业推行的“经济活动分析”早已体现平衡计分卡的精髓。

遗憾的是,现在中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曾经因为“会计味道不纯”而被视为“不伦不类”的课程,并改为“企业财务分析”或“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值得深思?(3)群众路线。

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本来属于企业内部的事情,成本信息还涉及商业秘密,能够走“群众路线”,充分地集思广益,共谋降低成本之良策,则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国营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特色。

其中的典型例证就是鞍山钢铁公司将“群众路线”运用到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上来,依靠班组核算,发动了群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可以说,群众路线在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中起着很大作用。

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工程,不仅要深入班组,而且必须渗透到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工作,必须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走群众路线。

中国国营企业过去实行的“群众路线”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企业目前强调人性化管理以及正在实行的“员工参与制”和“授权管理”。

但基于西方市场经济环境,独立主体的企业不可能如此广泛地实行管理会计实践的群众路线。

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即使要实行群众路线也只能在一个企业内部,因而只是局部性的“群众路线”,根本不可能实施全国性的“群众路线”。

只有基于中国国营企业制度安排,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实行管理会计实践的群众路线。

(4)生产技术财务计划。

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代表效率的成本指标非常重要,成本计划必不可少。

因此,国营企业必须编制一个包罗一切经济活动的计划。

这就是“生产技术财务计划”。

就其基本体系而言,中国国营企业实行多年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与西方国家企业编制的“全面预算”一致(胡玉明,2002)。

不过,中国国营企业是国家行政附属单位,由国家统一制定计划,并下达给各个企业,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然后据以制定企业的全面计划。

由此,编制计划时强调的是以生产计划为中心,要求其他各项计划与生产计划相配合。

而西方国家企业的“全面预算”则是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编制,生产预算建立在销售预算的基础上,并以销售预算为中心,综合平衡各项指标,而销售预算的编制又是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预测为依据。

同时,全面预算还特别重视生产经营活动对现金收支和财务状况的预期影响。

而当时国营企业的现金收支统一由国家管理,国营企业的一切收入都上交国家,一切支出都由国家拨付,即实行所谓的“统收统支”制度。

上述具体操作的差异源于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差异。

国家的“统购包销”取代了中国国营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

实际上,国家解决了国营企业的市场问题。

由此,国营企业并没有面临市场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做了西方国家企业所要做的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工作。

可以说,编制“生产技术财务计划”是中国国营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重要特色。

(5)对外提供成本报表。

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一直将管理会计制度纳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之中,要求编制成本计算表。

国营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包括成本表(成本表又包括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表、主要商品产品单位成本表、生产费用表、车间经费及企业管理费明细表),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一贯特色。

这是因为那个时代中国的会计报表主要供上级使用,所有的企业都是国家的,以整个国家为核算主体,各个国营企业之间只是一种“兄弟”关系,无所谓成本保密,根本就谈不上“商业秘密”问题。

成本信息只是服务于国家对各个国营企业的成本考核。

国家对国营企业提出了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两个考核指标。

这也颇具中国特色。

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费用表具有其特殊意义。

“这和西方国家只注重成本要素的情况不同”(杨时展,1998)。

从体现增值额的角度看,中国当时的生产费用表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增值表(Value-Added Statement)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生产费用表与增值表的基本设计思路一致,都比较接近商品的价值构成(W=C+V+M)。

生产费用表基本体现了生产过程的C+V,便于计算工业净产值和国民收入,而增值表体现了生产过程的V+M。

当然,两者编制的目的与理论基础不同。

回顾历史,中国国营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特色,尽管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营企业特殊制度安排,从今天的眼光看,显然缺乏市场观念(其实,当时并不需要市场观念),但就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相当于西方管理会计的“执行会计”)而言,中国国营企业确实创造了一些足以令中国人新会计(月刊)2015年第1期(总73期)7引以为自豪的实践经验。

在这些理论与实践经验中,相当部分西方国家的企业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实行。

在企业解决市场层面问题之后,中国国营企业过去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就可以发挥其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国营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特色或经验即使在今天也依然风采依旧,值得总结并发扬光大。

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最擅长的就是“学习”,都是“学习高手”。

1978年之后,中国逐步实施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开始引进和推广“管理会计”这个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实践。

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了 “实际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控制,责任成本管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和 “目标成本法”(邯郸钢铁集团公司)等“典型”案例。

进入21世纪,即便是作业成本法/作业管理、经济附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EVA )和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新宠”在中国也有其运用的“典型”案例。

总之,只要西方国家有什么管理会计理论或方法,中国企业就有什么管理会计实践。

客观地说,中国从来就不缺乏管理会计实践的“典型”案例。

然而,仔细思量1978年之后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一种忧伤之情却油然而生:与1978年之前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相比,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中国特色”何在?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管理会计实践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逐渐失去“自我”?1978年之前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为何难以重现?不过,转而一想,又有些许的宽慰: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我们必须继续向他们“学习”。

我们越是强调市场经济体制也许就越没有中国特色。

(二)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及其困境尽管与国际学术界相比,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水平较低,但是,以此否认或无视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就显得有失公允。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适应中国的改革开放形势,中国会计学界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

具有代表性的是:已故厦门大学教授余绪缨先生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1982年第2期至1982年第6期)连续发表六篇论文介绍西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已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杨时展先生在《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至1984年第6期)连载其《管理会计通俗讲话》介绍西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