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依恋对儿童积极人格发展的影响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0142304004 心理1403班陈小莺1、依恋的定义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的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2、依恋的发展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养育条件的存在是依恋形成的首要前提,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2.1依恋发展的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前依恋期➢出生~2、3个月➢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他说话,都能引起他兴奋➢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依恋关系确立期➢6个月~3岁➢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视频)—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4)伙伴关系阶段➢依恋关系成熟期➢3岁以后➢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2.2依恋理论每种依恋理论都对依恋的基础和相关行为有不同的看法。
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三、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意义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高质量的依恋,最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一)影响儿童的探索欲和能力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愉快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和能力水平。
一项以孤儿院的19个月的发展落后孤儿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研究表明,改变他们的抚养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对温柔的充当代理母亲的阿姨形成依恋,4年后实验组平均智商提高32分,而在孤儿院中的对比组落后21分。
20年后追踪调查发现,实验组中有三分之一进了大学,而对比组的大多数儿童则不超过三年级水平,可见依恋关系的确立可以提高智力水平。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父亲对自己的婴儿越是关心、照顾,婴儿以后就可能越聪明、机灵、好奇、愉快,其智商往往也高。
另外,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把父母作为安心学习语言的“语言基地”。
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儿童口语表达的质量。
在这一阶段,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就意味着父母与婴儿交往的时间多,与孩子说话,逗他玩的时间多,这有利于刺激婴儿调动各种感官感知父母的语言,积极地模仿父母的语言,父母自然就成为婴儿学习语言的重要基地,在敏感而热情的父母的关注和有意的教导下,儿童的语言技能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研究也表明:母亲亲切的拥抱,热情的对待早期婴儿的程度预示了2岁时这批婴儿在认知、语言能力上的发展程度。
而在孤儿院成长的婴儿因缺少父母充满关爱的精心照顾,婴儿多有语言发展迟滞或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问题。
由此可见,婴儿需要成人的精心护理和教导。
(二)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
儿童在2岁左右显露出性格的萌芽,对父母的爱有依恋感。
4岁左右具有想独占父母并讨父母欢喜的感情,6岁左右,孩子初步形成性格的特征。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0142304004 心理1403班陈小莺1、依恋的定义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的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2、依恋的发展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养育条件的存在是依恋形成的首要前提,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2.1依恋发展的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前依恋期➢出生~2、3个月➢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他说话,都能引起他兴奋➢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依恋关系确立期➢6个月~3岁➢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视频)—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4)伙伴关系阶段➢依恋关系成熟期➢3岁以后➢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2.2依恋理论每种依恋理论都对依恋的基础和相关行为有不同的看法。
依恋与幼儿园适应早期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依恋与幼儿园适应早期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适应早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并与新的看护人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依恋与幼儿园适应早期之间存在着互相关联的关系,其中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情感和社交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依恋关系对于幼儿园适应早期至关重要。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后,他们往往会面临着分离焦虑。
这时,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并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研究表明,与父母或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的安全依恋关系可以预测儿童在幼儿园适应早期的表现。
对于那些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融入新的环境,与教师和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表现出更积极的情绪。
其次,幼儿园适应早期与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幼儿园适应早期,孩子对于离开父母或主要看护人可能感到不安和抵触,这种情绪反应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然而,当孩子与父母或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这种分离感,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
相反,对于那些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情绪不稳定等问题,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依恋与幼儿园适应早期关系还对儿童的社交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幼儿园是孩子建立与同伴之间关系的重要场所,而适应早期的依恋关系可以影响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社交互动。
研究发现,那些具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在幼儿园中更容易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关系,更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并表现出更好的合作与互助行为。
这是因为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接受的父母的支持和关爱使他们对人际互动有着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好的社交技巧。
综上所述,依恋与幼儿园适应早期关系对儿童的影响不可忽视。
依恋关系对于儿童适应幼儿园环境、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幼儿园适应早期期间,父母或主要看护人应积极地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48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50题)1.【问答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年轻父母工作都十分繁忙,或经常外出工作,所以,有的父母就把孩子长期托付给家中老人或其他亲属抚养; 有的父母则干脆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
其中,第一种现象在当前我国农村尤为突出。
这样使得很多学前儿童不能经常与其父母见面,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请您结合案例,分析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谈谈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依恋。
正确答案:一、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
研究表明,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去活动、探索。
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这种好奇心则直接影响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持久性和愉快感,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但在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身上却没有这种表现。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牢骚少,玫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技能,他们的朋友多。
还有研究发现,至少对男孩,1岁时的不安全型依恋是与6岁时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的。
二、要使孩子养成较好的依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有研究认为,最佳依恋的发展需要在“母性敏感期”孩子与母亲的接触。
他们把正常医院条件下的母子接触和理想条件下的接触作比较。
医院的标准做法是:出生时让妈妈看一下孩子,10个小时后孩子再在妈妈身边稍留一会儿。
然后每隔4小时喂奶一次。
理想条件是:出生后3小时起便有定时的母子(女)接触,在开始3天里,每天另有5小时让妈妈搂抱孩子。
结果发现,理想条件下的孩子与妈妈更密切,面对面注视的次数更多,而且,后期依恋关系好。
儿童早期依恋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儿童早期的依恋可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不同类型的依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
高质量的依恋即安全型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长远的。
为此,本文提出了帮助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四项措施,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
随着有关依恋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依恋的理解也不断加深,许多心理学家就依恋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等问题都有不同的阐述,提出了各种理论,其中著名的有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习性学理论。
由于早期依恋与成人后期的适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孩子后天的社会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从精神分析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来进行重点阐述。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家把依恋看作是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系。
他们强调儿童的生理因素在依恋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并把喂养作为依恋形成的起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受性本能的驱使和支配的。
根据“力必多”投射部位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儿童需要的阶段性差异,把儿童成长过程分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1 口唇期大约发生在儿童0到1岁之间,是性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
这一时期,儿童“力必多”能量相对集中于口唇上,因而饮食、吸吮等口唇需要成为儿童行为的主导型动力,口腔的经验成为儿童最基本的快乐源泉。
而母亲能够满足这种需要,为儿童提供快乐。
这就使母亲在儿童早期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成为儿童力必多的投射对象和最主要的依恋对象。
同时,与母亲建立这种依恋关系也成为其以后各种情爱关系的原型。
婴儿期的依恋具有稳定性,对个体今后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肛门期发生在儿童1-3岁期间。
排泄需要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活动。
这在客观上要求父母提供指导照料和看护,以保证儿童排泄的舒适并从中获取快乐,养成良好的排泄习惯。
而母亲是经常的照料者,这就为儿童对母亲依恋感情的巩固提供了条件。
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1]。
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2]。
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
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3][4]。
【关键词】依恋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依恋是婴幼儿与成人最早建立的关系之一,依恋关系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程度的好坏,依恋在儿童未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影响,依恋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
一.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
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
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
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
依恋模式从童年到成年的影响
依恋模式从童年到成年的影响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情感模式。
这种模式形成于早期的童年时期,主要受到了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影响。
依恋模式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情感健康,社交能力还是认知发展方面。
本文将就依恋模式对人的成年期影响进行讨论。
一、安全依恋模式的影响安全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童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关系,能够获得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这种依恋模式对于个体的成年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安全依恋模式有助于个体的情感健康。
从小到大,个体通过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建立了内在的安全感。
他们相信自己可以依靠和信任他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获得支持和安慰。
这种情感健康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安全依恋模式对个体的社交关系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具有安全依恋模式的人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更加稳定和亲密。
他们能够理解和满足他人的需求,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能够维持持久的友谊和伴侣关系。
这种社交能力有助于个体在成年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安全依恋模式对个体的认知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个体在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中,不仅获得了情感支持,还学会了解决问题和思考的方法。
这种认知发展使得个体在成年期更加自主和成熟,能够独立处理困难和挑战。
二、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影响不安全依恋模式分为回避型、焦虑型和混合型。
这些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在童年和成年期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了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忽视或拒绝。
这使得他们不愿意依赖和亲近他人,更倾向于独立和孤独。
这种不安全依恋模式会导致个体在成年期难以建立和维持紧密的人际关系,容易感到孤独和孤立。
焦虑型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了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
这使得他们对他人的依赖感更强,容易感到焦虑和担心。
这种不安全依恋模式会影响个体在成年期的情感健康和社交能力,容易对他人过度依赖且缺乏信任。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重要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并伴随着个人的成长一直影响其一生的社会性发展,安全性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的发展,而非安全性的依恋则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许多的问题,其理论的建立过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依恋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养育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启示。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研究证实,儿章的依恋类型在形成之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会对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安全型依恋利于儿童的成长,而不安全型则产生相反的效果。
儿童依恋对其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在这方面主要是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安全型依恋会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建立。
黎志华的研究认为,父亲的责任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支持,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将有利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安全型依恋的2至3岁儿童在玩伴中有更强的人际吸引力,积极、利他行为比较多,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常对同伴做出消极、攻击的行为,因此人际吸引力差。
在儿童长大之后,不同类型的依恋的仍然会在生活之中对其发展造成影响。
顾验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中学阶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疏离感愈强,依恋安全性越差,子女的攻击性倾向愈高,显示亲子依恋对中学生攻击行为有保护作用。
当儿童长大成人之后,依恋依然在发挥着作用,Hazan和Shaver认为,不同的早期依恋类型在恋爱关系中有着相对应的体现。
其实验发现,三种依恋类型的出现次数类似于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的比例依然最大。
由此可见,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对于儿童来说,在社会性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依恋对教育者和抚育者的启示:通过前文我们可以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对于儿童来说将受益终生。
因此,家长应该树立起为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的意识,并通过系统了解各个方面的影响,以此找到正确教养孩子的途径。
首先,父母亲在婴幼儿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内要积极地与婴幼儿建立沟通和互动,母亲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对婴幼儿行为反应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其照料养育的质量,做到生理和心理兼顾。
早期依恋类型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早期依恋类型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摘要】依恋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早期依恋的性质深刻影响这成年之后的人格品质。
本文在简述依恋及其类型基础上探讨了早期依恋对儿童的能力、性格、情绪及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希望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依恋的存在及其意义的重视,从而使儿童抚养及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科学化。
【关键词】依恋;类型;安全依恋;个体发展;影响一、依恋的含义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结,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二、依恋的类型由于婴儿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模式不同,依恋也存在不同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创设了“陌生情景”,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表现,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1)安全性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所以,也有人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3)反抗性依恋。
这类婴儿及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所以这类婴儿又常被称为“矛盾性依恋”。
在依恋的三种类型中,安全性依恋是良好的、积极地依恋,而回避型依恋和反抗性依恋又称为不安全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三、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意义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他对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当然,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安全型依恋是一种高质量的依恋,最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一)影响儿童的探索欲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愉快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和能力水平。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
.
现 ,那些 因战争而离 开父母的儿童 ,虽然在 身体上被照顾 得很好 ,但 是 他 们却有严 重的心理 问题 。之后 ,在此观察和 同期动物 分离研究 的基 础 之 上 ,通过 吸收精神分 析理论 、控制论 、信 息加工理论等 ,从而创 立了 依恋理论学说 。 鲍尔 比在依 恋理 论 中提 出 了 内部工 作模 型 ( i n t e r n a l w o r k i n g m o d e l ,I W M )这 一概念 ,用 以解释人一生 中依恋形成 的基础 。依恋 的 内 部工作模 型指一种 认知或情感 性的构造 ,是在婴儿 与父母行为 交互作用 的过程 中发展起 来的对他 人和 自我 的一种心理表 征 。如果养育者 对儿 童做 出的反应是敏 感的 、积极 的,则儿童将 形成他人 是值得信赖 的、可 依靠 的 ( 对他人 的积极 的工作模型 ),同时 自己是可爱 的、值 得被照顾 的 内部 工作模型 ( 积极 的 自 我 工作模 型):相反 ,则会形成对 他人的 消 极的工 作模型 ,以及消极 的 自我工作模 型。这种工 作模型一 旦建立 ,具 有一定 的稳 定性,对人的影响将会持续一生 。 在 此 之 后 ,艾 斯 沃 斯 把婴 儿 的依 恋划 分 为 三 种模 式 :安 全 型依 恋 (s e c u r e 1 y a t t a c h e d ) 、回避 型依 恋 ( a v o i d a n t ) 、矛 盾型 依恋 ( a m b i v a l e n t ) ,M a i n和S o l e m n( 1 9 8 6 ) 在研究中发现还存在第4种—— 混 乱型 (d i s o r g a n i z e d ) 。一般 来说,在正常人群 中安全性依恋所 占的比 例最大 ,约 占6 5 % ~ 7 0 % 。 根 据鲍 尔 比和 艾斯沃 斯 的研 究 ,依恋 发展可 分 为三个 阶段 :一 是 无差 别的社会 反应阶段 ( 出生——三 个月 ),在 此阶段 ,婴儿对所有 人 的行 为反应 都一样 ;二 是有差别 的社会反应 阶段 ( 3 —6 个 月 ),在此 阶 段,婴儿表 现出对母 亲的偏爱 ,此时亦不 认生;三是特 殊的情感连 接阶 段 ( 6 个 月一 3 岁 ),此时婴儿 形成对母亲 的依恋 ,并对 表现 出怯 生 。我 们可 以发现 ,儿童依恋形成 的关键期就 在出生到3 岁这一阶段 。 二 依恋形成 的影 响因素 已有 的研 究表明 ,儿童安全型依 恋的形成主 要受三个方面 的影响 : 父母 ( 养育者 )、儿童 自身以及 环境。 1 . 父母 ( 养育 者)对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 响。 儿童在 其生命的最 初阶段 ,几 乎只与 自己的父母在一起 ,他们在一 起交谈 、游 戏 ,进 行着最初 的社会交往 。一般而 言,母亲在此 阶段扮演 的角色显得尤为重 要,她是儿童在此阶段的主要交往 者。 此时 ,母亲对婴 儿安全型依恋 形成的影响主 要受两个方 面的影 响: 是母亲对 于儿童 的照料 的敏 感性 ,即当婴儿需要 爱抚和安慰 时,母亲 能够给 予及 时的,并且是积 极的回应 ,若是不 能得到积极 的回应或者没 有回应 ,婴儿则会 倾 向于形 成不安全 的依恋 。二 是母亲依恋 风格对于婴 儿 的影响 ,研 究表 明 ,母 亲与婴 儿 的依 恋风格 具有较 高 的一致性 ( 6 6 — 8 2 % ),二者之 间以母亲与婴儿之间 的交互作用 为中介 J 。 尽管在 婴幼儿期 ,母亲在这 一阶段成 为主 要的照顾 者,也是和婴幼 儿交往 最多 的人 但是 ,此 时父亲在 婴幼儿安全 型依恋 的形成过程 中扮 演着 不可忽略 的角色 。研 究表 明,父亲参与教养 的程度 可以稳定地 预测 父子 的依恋关 系,父亲参 与教养程度 越高 ,越 能建立 良好 的、优质 的父 子依 恋关 系 相反 ,父 子依恋 的品质越低 ] 。此 处表明 ,父 亲虽然参 与
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早期 安全 型和不安 全型依 恋 的儿 童 以后 各 自发 展 了很不 相 同的社会性 模式 和情感性模 式 .这 反映
表 现 出分离 焦虑 . 际上 这类 儿童 并 未形 成对 人 的 实 真 正 依恋 。( ) 盾一 抵 抗 型依 恋 (m i l t e 3矛 a bv e —r- an s tn t cmet这 类 儿 童 似乎 离 不 开 母 亲 . 亲 i at t h n) s aa 母
在 他们 的同伴交往 中。安全 型依 恋的 2 3岁儿 童在 —
玩伴 中有更 强 的人 际吸 引力 ,积极 、利 他行为 比较 多 , 焦虑 、 而 反抗 型依 恋 的儿 童常 对 同伴做 出消极 、 攻击 的行为 , 因此人 际吸 引力差 。据调查 . 在校大学 生 的敌对态度 以及社 交技能 的缺 乏都 同非安 全依恋 有关 。邹泓使 用 Q分类 卡片对 幼儿 园儿童 与母 亲和
儿 童身 心发展 尤其 是社 会 性 的发展 具有 重要 影 响 因此 . 于依 恋的研 究一 直 受 到发展 心理学 家 的重 对
惧 、过分 任性 。这类儿童 容易发 展成 为精 神 障碍 患 者 ( n S l a ) M i& 0 n 。后 面 三种 依 恋都称 为 不安 全依 m
恋。
童 安全 型依 恋 关 系。 本 文先 介 绍 了依 恋 ̄ J 童 社会 性 发展 的影 响 , 着 介绍 应 该 如何 培养 儿 童 的安 全 型 依 恋。 tD - 接  ̄ t i 依 恋 ; 全 型依 恋 ; 会 性 发 展 l l: l 安 社
中图分 类 号 :4 G4
文 献 标识 码 : A
张 林 , 玉婵 李
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发展与理解
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发展与理解婴儿期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
在这个早期阶段,婴儿开始与主要照顾者建立依恋关系,这对于他们的情感健康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婴儿期依恋关系的发展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婴儿就开始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建立依恋关系。
这种依恋关系建立取决于婴儿对照顾者的依赖程度。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理论,婴儿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
安全依恋是最理想的一种依恋类型,这种类型的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开会感到焦虑,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寻求安慰并很快恢复正常。
回避依恋的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开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反应,他们可能会忽视母亲的回来或表现得冷漠。
而焦虑依恋的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开会极度焦虑,并且当母亲回来时不能很快平静下来。
从鲍尔比的理论中可以看出,婴儿的依恋类型对他们的情感健康和社交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解决人际冲突,并且表现出更好的心理健康。
相比之下,回避依恋的婴儿更可能在日后的生活中出现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自闭症等心理问题。
焦虑依恋的婴儿则更容易表现出过度依赖他人、情绪波动大等问题。
了解婴儿期依恋关系的发展对父母和照顾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立安全依恋的基础上,父母可以通过建立情感联系、提供稳定和温馨的环境来加强婴儿与自己的依恋关系。
例如,母亲可以及时响应婴儿的需求,包括喂食、更换尿布、安抚哭闹等。
此外,亲子互动也是帮助婴儿建立安全依恋的有效手段。
父母可以与婴儿进行眼神交流、拥抱、亲吻等,这些行为有助于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婴儿的个性特点、家庭环境以及照顾者的抚养方式都可能对婴儿的依恋类型产生影响。
因此,父母和照顾者们应该有意识地提供良好的抚养环境,并尽量满足婴儿的需求,以促进他们健康的依恋关系的形成。
浅论早期依恋对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
浅论早期依恋对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什么是依恋?心理学对依恋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对母婴分离而造成的巨大影响的探讨开始的。
它源于与爱意双亲的最初亲密关系的情感安全与情感温暖,我们可以从它出发,去勇敢地面对快成功生活中无可避免的风风雨雨。
总之,婴儿与其照看者间的心理亲密关系居于人类生活的核心。
依恋理论所探讨的就是这些关系;它们如何形成、与养育双亲的最初亲密关系中的方方面面、及其对随后成长的影响。
而儿童早期是接受教育最快,可塑性最大,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其发展过程是:4岁前,发展达50%,8岁时达80%,12岁,发展达92%,17岁时几乎达到100%成熟。
由此可见,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婴幼儿时期所受的熏陶和教育。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对促进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依恋问题的研究,深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约翰?鲍尔比就曾是佛洛伊德学派的追随者,在研究依恋问题时,才逐渐转变为注重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注重行为与特定的生态小环境紧密相关的“习性学家”。
现在,依恋问题倍受心理学家的重视(习性学理论也因此研究而被发展心理学所接受),并受到心理分析、社会学习、认知等多派发展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所有这些研究的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依恋问题的认识,给予现代人多方面的思考。
首先,在依恋研究中,人们始终特别关注早期亲子依恋关系即时和长远的社会意义。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把父母作为安心学习语言的“语言基地”。
我们在自身第一个紧密关系中体验到的依恋(通常是母-婴关系),为随后发生的大量事件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亲密的背景中被爱、被照料--我们形成对此体验的心理表征。
在这种表象形成之前,我们必须生活在照看者身边,以保持从事游戏和独立所必须的安全感。
在形成这种心理表象之后,我们为自己所享有的亲近、爱、及安全创造出了移动式提示物。
早期亲子依恋对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
一
随 着研究 的发 展 ,心理 弹性被 看作 是个 体健康
着活 动能力 、认 知和语 言 能力 的进一 步发 展 ,儿童 发 展 的一 个正 常 的组 成部 分 ,并能 在生 活 中不断得 的生 活范 围不 断扩 展 ,交往 范 围也 日益扩 大 ,必然 到发 展 。心理 弹性作 为一 种积 极 的心理 机制 ,对个 也会 经历生活 中的各种 压力 和挫 折 。儿 童 如何从 这 体成 功应对 压力 并获得 良好 发展具 有重要 意义 。 些消极 生活事 件 中正常 发展 和成 长引起 了研究 者们
早期索子依恋 对儿童-理弹性发晨的影响
口 王 玉 花
[ 摘
要 ]儿 童心 理 弹性 的 形成 受诸 多 内外 保 护性 因素 影 响 ,尤 其是 早 期 亲子 依 恋。
亲子依 恋通过 影响儿 童 的认 知情 感加 工方式 、对 压 力或 逆境 的认 识和 应对 方式 以及 建构 完 善和 谐 的社 会 支持 网络 来保 护儿 童心理 弹性 的发 展 。
一
、
心 理 弹性 的涵 义
可 能性 。 内部保 护 性 因素 包括 儿 童 的气 质 、能力 、
对心理 弹性概 念 的界定 ,学术界 至今 还没 有统 技 能 以及 自我 观念 等 。外部保 护性 因素包括 周 围环
一
的认 识 。心理 弹性 是一种 能使 个体 从 困难 、挫 折 境 中的 因素 ,它们 能减 少危 险环 境造成 的负 面影 响
个性 开始形 成 的时期 .心 理学 家认 为人格 的基 本结 程 ; [ 心 理 弹性作 为 一种 心理 能力 ,是 个 体 “ 从 构 是在 6岁前形 成 的 。作 为儿 童早期 教育 的重 要基 疾 病 、沮丧 、逆境 或者类 似 的情况 中很 好恢 复 的能 地 ,家庭 中亲子 依恋 对儿 童将来 的人际关 系 ,甚 至 力 ” [ 。 ] 认 知 、人格 的发 展都将 产 生广泛 而 深刻 的影 响 。随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智力、性格和情绪等方面。
【关键词】依恋;心理发展一、依恋及其形成依恋是一种社会行情感联结,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它产生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二、依恋的类型由于婴儿与照顾者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依恋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儿童早期的依恋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又包括回避型和反抗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总是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
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心、愉快的玩耍玩具,自信的探索环境。
而且能够与母亲进行近距离和远距离的交往,但是当母亲离开时,会受到影响,对自己的探索行为表现出苦恼,但没有过分的焦虑不安。
当母亲回来时,就会迅速的回到母亲身旁,寻求安慰和保护,很快的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于母亲在场与否的反应不大。
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的紧张或是忧虑的表现。
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很少与母亲主动交谈,与母亲的分享行为少。
对于陌生的人和事物,显得胆子大、不畏惧,能进行主动的探究。
反抗性依恋的儿童对母亲离开显得非常警惕。
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保持身体接触,母亲离开后极度痛苦,等母亲回来后有表现出矛盾情绪。
他们一方面寻求与母亲接触,同时在和母亲亲近是又拒绝、对陌生人表现出退缩、难以接近的现象。
三、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一)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儿童早期是接受教育最快,可塑性最大,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儿童能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对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儿童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水平。
安全依恋的建立,意味着父母平时对儿童精心照顾、关心、爱护,儿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温暖和爱意,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满足,就会有安全感和快乐的情绪。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0教育1班 10231236 周丽媛)依恋行为系统最初是由婴儿和主要抚养着(通常是指母亲)之间发展而来,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依恋作为儿童与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有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对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解释可分为四种:一是早期依恋关系的经验可能影响发展关系中的大脑,从而导致在神经水平方面的影响;二是从组织关系的角度对早期人格成长的描述,在婴儿开始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依恋对儿童心理社会功能不断施加影响,婴儿的安全或不安全依恋能形成发展中的人的性格的许多方面,包括社交性、情绪倾向性、好奇心、自尊、独立、合作和信任等;三是早期依恋可能通过行为调节和行为同步来影响以后的发展;四是早期依恋可能通过表征来影响以后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一、早期依恋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儿童早期是接受教育最快,可塑性最大,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最为100%,其发展过程是:4岁前,发展达50%,8岁时达80%,12岁达92%,17岁时几乎达到100%成熟,由此可见,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婴幼儿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熏陶。
二、早期依恋与性格人的心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性格也是反映,它反映的是生活环境和教育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所给予的影响。
这种反映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积极深刻地反映着生活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性格。
此外,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难以轻易地改变。
因此,早期亲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三、早期依恋与人际关系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亲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交往有预后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 》形考任务五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五参考答案标签: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答案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一)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双亲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或称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为生理发展。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由于不同的个体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受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遗传素质存在差异,使有的幼儿发展不同。
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如果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与此同时环境也会对遗传产生作用。
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尽管遗传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
野兽抚养大的孩子虽然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却不具备人类的正常心理。
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不会直立行走,不能学会说话,没有人类的动作和情感。
剥夺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其心理难以正常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遗传与环境会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或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同时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过程。
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早期依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早期依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熊莲君【摘要】依恋作为儿童早期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不仅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其认知发展.相对于不安全型依恋而言,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理解能力、智力、语言能力等方面均发展较好.家长应尽可能与儿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下半月)》【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早期依恋;认知发展;安全型依恋【作者】熊莲君【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12“依恋”这一概念自鲍尔贝(Bowlby)提出以来就受到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的重视。
“依恋”常被定义为儿童与养育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亲近且持久的情感联结,表现为儿童对养育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1〕。
美国学者Ainsworth最早采用“陌生情境法”将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抵抗型依恋三种基本类型。
Main等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第四种依恋类型——混乱型依恋〔2〕。
后三种类型统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在实验中的表现具有差异性。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当母亲在身边时可以快乐地游戏,母亲离开后虽然会有明显的烦躁不安,但在和母亲重聚时能快速恢复平静;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和母亲分离时无明显情绪,重聚时却又忽视或躲避母亲;焦虑抵抗型依恋的儿童在母亲离开后比较沮丧,母亲回来时既渴望与其亲近又拒绝过多的接触,情绪较为激动;混乱型依恋的儿童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杂乱无章、稀奇古怪的行为,比如突然转头、不适宜的运动、不规则的姿势、表情茫然、僵立不动等。
早期依恋对儿童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者对儿童早期依恋的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和父母之间建立了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则有利于儿童的人格、身心、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型依恋不仅会阻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依恋障碍等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依恋对儿童积极人格发展的影响
摘要: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练习的一种倾向。
依恋行为系统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指母亲) 之间的,是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字:早期依恋积极人格因素影响
一、依恋的四个发展阶段
前依恋阶段(出生~六周):能辨别母亲的味道和声音,但并未对母亲表现出依恋,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
产生依恋阶段(六周~八个月):期望照料者对他们的信号能积极回应,但除了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外,依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
明确的依恋阶段(8个月左右~2岁左右):对熟悉的照料者的依恋已十分明确,表现出一种离别焦虑感,以母亲为安全保障,在新环境中探寻、冒险,然后又回来寻求情绪庇护。
互惠关系的形成(18个月~2岁后):2岁后,已经明白父母离开回来的原因,也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来,结果离别焦虑降低。
二、依恋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母亲在场婴儿感到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
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2.回避型依恋
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
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
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
对母亲未形成密切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
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
三、依恋类型对积极人格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积极主动, 他们不仅能与抚养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而且能在这种安全感的支持下饶有兴趣地探索环境, 对于陌生人也能友好地相处、积极交往, 在这种人际互动中儿童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个性特征, 如自信、变通性与适应力强、自我独立等。
回避型、反抗型儿童通常被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内心冲突所困扰, 不能深入有效地探索环境, 难以与抚养者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 难以与陌生人进行友好的交往。
四、安全型依恋对积极人格发展的影响
1.安全型依恋是一种最好的依恋类型。
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
婴儿从与主要照顾着交往的早期经验中学到从其他人那里能期望什么。
所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就相当于幼儿获得了一个安全的心理基地,幼儿从这个基地获得了对人类世界的信任,从这种信任感衍生出其他的积极情感。
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在以后的学习生
活和同辈交往当中,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和主动性,积极探索外部世界,能和同伴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
2.如果儿童早期缺乏社会性刺激,缺乏关心、爱抚,儿童就难以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这种早期情绪生活的缺乏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他们更多的发脾气,活动过度,攻击性强,有欺骗和破坏行为。
3.使幼儿产生更多积极情绪、体验更多主观幸福感。
使幼儿积极探索环境间接促进幼儿智商和学业成绩及操作能力。
幼儿与人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更好的社会化。
五、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1.与一个或一些照料者建立亲密关系
2.和善的敏感的抚养
3.孩子的性格特点
4.家庭情况和父母的内在工作模式
六、怎样形成安全型依恋
要促使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首先是照顾者尤其是母亲能对婴儿的需要作出及时地反应和满足。
主要的照顾者对婴儿需要的敏感,包括对儿童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及时满足,能使婴儿形成对成人世界的信任感。
其次,充满愉悦和爱的家庭心理氛围,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促成其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形成积极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