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j n
区域2的平灰均度
2
1
2
L1 jT1
fj
nj n
为整幅图像的灰度级数
1122
区域间的方差:
B 2 11 2 22 2
区域间的方差可写成: B 2 1 T 1 T 2 2 T 2 T 2
经整理区域间的方差可写成: B 2 1 T 2 T 1 T 2 T 2
域; 步骤:1. 先对要分割的区域找一个种子像素生长的
起点; 2. 将种子像素的邻域中具有相同和相似性质
的像素合并到种子的区域中,赋予一个标志 L; 3. 将新像素当作新的种子像素继续进行上面
的过程,生成一个区域; 需解决3个问题:1. 种子,选择很重要; 2. 准则,相同和相似准则; 3. 停止条件,不能无限循环.
5.1.3 区域生长
分割的目的是把一幅图像划分成一些区域, 最直接的方法就 是把一幅图像分成满足某种判据的区域,也就是说, 把点组成区 域。为了实现分组, 首先要确定区域的数目, 其次要确定一个 区域与其他区域相区别的特征, 最后还要产生有意义分割的相似 性判据。
分割区域的一种方法叫区域生长或区域生成。假定区域的 数目以及在每个区域中单个点的位置已知,则从一个已知点开 始, 加上与已知点相似的邻近点形成一个区域。相似性准则可 以是灰度级、 彩色、 组织、 梯度或其他特性, 相似性的测度 可以由所确定的阈值来判定。方法是从满足检测准则的点开始, 在各个方向上生长区域,当其邻近点满足检测准则就并入小块 区域中。当新的点被合并后再用新的区域重复这一过程, 直到 没有可接受的邻近点时生成过程终止。
下图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此例的相似性准则是区内任 一点与其邻近点的灰度级的差小于等于3。从最亮点8作为种 子开始生成,右图为结果。
0 0 4 6 7
1
1
5
8
7
f(x ,y ) 0 1 6 7 7
源自文库
2
0
7
6
6
0 1 4 6 4
0 0 L L L
1
1
L
L
L
g(x, y) 0 1 L L L
被分割的两区域间方差最大时,被认为是两区域的最佳 分离状态:
B2
T m ma B 2T x
T
4.7.
2.最大方差阈值法
最大方差阈值法确定最佳阈值的准则, 是使进行阈值处理后分离的像素类之间的类间方差 最大。最大方差阈值只需计算直方图的0阶矩和1阶矩,是图像阈值化处理中常用的自动确定阈 值的方法。
2
0
L
L
L
0 1 L L L
图5-5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此例的相似性准则是邻近点的灰度级与物体的平均灰度级的差小于2。图 中被接受的点和起始点均用下划线标出, 其中(a)图是输入图像;(b)图是第一步接受的邻近点; (c)图 是第二步接受的邻近点; (d)图是从6开始生成的结果。
3333
80/16=5
5.1.4 区域聚合
区域聚合可直接用于图像分割,它要求聚合中的各个点必须在平面上相邻接而且 特性相似。区域聚合的步骤是首先检查图像的测度集, 以确定在测度空间中聚合的 位置和数目,然后把这些聚合的定义用于图像, 以得到区域聚合。区域聚合技术可 以说明如下。
(a)
(b)
(c)
(d)
图5-3 (a) 原始图像; (b) 阈值T=91; (c) 阈值T=130; (d) 阈值T=43
图5-4 图5-3(a)所示图像的直方图
2.最大方差阈值法
当图像灰度直方图的形状有双峰但无明显低谷或双峰与低谷
都不明显时采用最大方差阈值法。
nj/n
设T为分离两区域的阈值,经统
(5-5)
由此可得各类的类间方差为
M
2(k1,k2, ,kM 1) j( jr)2 (5-6) j1
将使上式的σ2值为最大的阈值组(k1, k2, …, kM-1), 作为M值化的最佳阈值组。若取M为2,
即分割成2类,则可用上述方法求出二值化的阈值。
3. p尾法确定阈值
p尾法仅适用于事先已知目标所占全图像百分比的场合。若 一幅图像由亮背景和黑目标组成,已知目标占图像的(100-p) %面积,则使得至少(100-p)% 的像素阈值化后匹配为目标的 最高灰度, 将选作用于二值化处理的阈值。
8-5<2
7-5<2
图5-5 区域生长示例
6-5<2
当生成任意物体时,接收准则可以结构为基础, 而不是以 灰度级或对比度为基础。为了把候选的小群点包含在物体中, 可以检测这些小群点,而不是检测单个点, 如果它们的结构与 物体的结构足够相似时就接受它们。
区域生长法 基本思想:将具有相似性质的像素集合起来构成区
1. 双峰法:
图5-3(a)原始图像的直方图如图5-4所示。分析该直方图可 知, 该直方图具有双峰特性,图像中的目标(细胞)分布在较 暗的灰度级上形成一个波峰,图像中的背景分布在较亮的灰度 级上形成另一个波峰。此时,用其双峰之间的谷低处灰度值作 为阈值T进行图像的阈值化处理,便可将目标和背景分割开来。
第五章 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
g 255
0
T
255
f
图5-2 阈值变换曲线
在图像的阈值化处理过程中, 选用不同的阈值其处理结果 差异很大。如图5-3所示, 阈值过大, 会提取多余的部分; 而 阈值过小,又会丢失所需的部分(注意: 当前背景为黑色, 对象为白色时刚好相反)。因此,阈值的选取非常重要。
计可得被T分离后的区域1,2占整个
图像的面积比,以及整幅图像、区
f
域1,区域2的平灰均度如下:
区域1的像素个数占整个图像的面积比
1
T nj j0 n
区域2像素个数占整个图像的面积比
2
L 1 n j n j T 1
整幅图像的平灰均度
L1 j0
fj
nj n
区域1的平灰均度
1
1
1
T j0
fj
将图像分割成M个灰度值的类Cj(Cj∈[kj-1+1, …, kj]; j=1, 2, …, M ; k0=0, kM=L),则各
类Cj的发生概率ωj和平均值μj为
j (k j ) (k j1)
(5-4)
式中, ω(0)=0,μ(0)=0。
j
(k j) (k j)
(k j1) (k j1)
设图像总像素数为N,灰度值为i的像素数为Ni,则至灰度级K的灰度分布的0阶矩及1阶矩分 别定义为
0阶矩:
(k) K Ni i0 N
(5-2)
1阶矩:
(k) K iNi i0 N
(5-3)
当K=L-1时,ω(L-1)=1;μ(L-1)=μT,μT称为图像的平均灰度。
设有M-1个阈值:0≤k1<k2<…<KM-1≤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