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道德经第五章、第六章[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不如守中。 “守中”即“守沖”,“守沖”即 “守虚”,持守虚静的意思。就是持 虚静之心,效仿天地无为之态度,保 持人民淳朴自然之本性。
陈鼓应的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 展。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 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 静。
4,用之不勤:勤,《淮南子· 原道训》 高诱注:“勤,尽也。”不勤:无穷 无尽。
陈鼓应先生的翻译
虚空的道具有无穷无尽的功能,就像神妙 莫测、化生万物的母体一样。这个玄妙的、 生生不已的道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 这个虚无的道,虽然难以感知,但它的作 用却无穷无尽。
引申 本章是描述道的功能的。一,用“谷”来 形容“道”体的虚空。用“神”来比喻 “道”生万物的绵延不绝。二、“玄牝之 门,是谓天地根”,是说明“道”是产生 天地万物的根源。三、“緜緜若存,用之 不勤”是形容“道”的功能,孕育万物而 生身不已。(陈鼓应)
引申:
1,本章的主旨,正如王弼所说,是王 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 造”“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老子先 以刍狗比喻天地无为之德,再指出圣 人应效法天地,守中而无为;并指出 天地是以其虚空而表现出无穷的功能, 这正是道的品格的表现,从而圣人也 应该具备虚静的心灵。
2,“天地不仁”和天地虚空都是老子 “无为”思想的引申。天地无为(顺 应自然),万物反而能够生生不息。 “无为”的反面是“有为”,强作妄 为,政令烦苛(“多言”)都是老子 所说的“有为”。“有为”是不会有 好结果的。
道德经导读
第五章、第六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2。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yue)乎!3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4。 多言数穷5,不如守中6。
注释: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刍,干草。刍狗,以干草束以狗形, 傅以泥彩,表以文绣,用以庙堂之中祭祀, 即刍灵也。但用毕即遭遗弃,任人践踏,这 是当时的风俗。《庄子· 天运篇》载:“夫刍 狗之未陈也,盛以筐衍(圆形的竹箱子), 巾以文绣,尸祝(祭祀中执祭版对神主祷祝 的人)。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 其首脊,苏者(割草的人)取而爨之而已。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不屈:不竭,即不可穷尽之意。所谓 “动而愈出”,却又与风箱不同。风 箱需人力而鼓压,而天地产生万物, 却体现了老子大道的品格,即“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圆 满自足无须假借外力,所以可以生生 不已,动而愈出。
5,多言数穷:政令烦苛,加速败亡。 “言”,指政教法令。“多言”,指 政令烦多。“数”,通“速”。蒋锡 昌说:“‘多言’即有为也。”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因此,老子造了一个名词,叫做“玄 牝”。……人体的“会阴”部分,则 是人身生命源泉的“玄牝”之 处。……谷神,即空洞虚无而生妙有 的功能,便是天地万物生命源泉的根 本,取一个代名词,便叫它是“玄 牝”。“玄牝”尽管中空无物,但却 是孕育天地万物生命的窟宅,绵绵不 绝,若存若无。
3,緜緜若存:永远不绝。苏辙说: “緜緜,微而不绝。若存,存而不可 见也。”(苏辙《道德真经》) 既然道是“天地根”,为什么又“緜 緜若存”呢?这是因为道产生天地是 真正的无为精神。第五章“天地不 仁”,是说天地以无为的态度产生万 物,不干预、不把持,万物得以有充 分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从而显示出 盎然的生机。
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不仁”:圣人无所偏爱。意指 圣人取法于天地之纯仁自然。吴澄说: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 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 故以刍狗为喻。”
3,天地之间,其犹橐籥(yue)乎。 橐籥:风箱。按:橐,指牛皮囊,古人冶铁, 用其鼓压煽风以炽火。籥:吹火管。 橐籥,老子在这里用来比喻天地无穷的功能。 此比喻的关键在于橐籥虚空的本质。风箱中 空,联结出口的竹管也是中空之物,在老子 看来,任何的“有”(存在)都是有限和相 对的,唯有“无”才具备无限的功能,所以 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地之间,犹如风箱一样,越是抽动风箱, 空气越是涌出,永不穷竭;而具备这种功能 正是因为风箱的内部是虚空的。老子的比喻 可谓十分贴切。
”老子此处用刍狗,只是一种借喻:祭祀时 人们给刍狗披上华丽德绣衣,庄重的供养它, 此时人们并不是爱它;祭祀以后,刍狗丢弃 路旁,任人践踏,弃之不顾,人们也不是恨。 所以,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任其自然的态度。 范应元说:“夫春夏生长亦如刍狗之未陈, 秋冬凋落亦如刍狗之已陈,皆时也,岂春夏 爱之深而秋冬不爱哉!”这是用天地四时对 待草木的自然态度来解说“圣人不仁”,最 为通俗得体。
第六章
谷神不死1,是谓玄牝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緜緜若存3,用之不勤4。
注释: 1.谷神不死:“谷”,在《道德经》 中共出现了9次,全部都是指山谷之谷, 取山谷虚无深藏之意,以喻“道”之 虚空幽渺。四十一章也说:“上德若 谷”,是说最好的德行是空虚如山谷。 这是老子用谷之本意。严复也说: “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 穷,故曰‘神’;以其不屈愈出,故 曰‘不死’。”(《老子道德经评 点》)
那么,天地无为的精神来自何处呢? 从理论上说,老子认为,因为“道” 产生天地是无为的态度,这个“天地 根”是“緜緜若存”,已经弱到几乎 感觉不到,更重要的是“道”虽有生 生不已、产生天地的伟大功能,但却 是“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弱 到无法感觉其存在,唯有如此,天地 在“道”的无为精神的笼罩下,才得 以用同样的精神创生着万物。
3,本章由“圣人不仁”,而浮出道家 反对儒家主张仁爱的观点。十八章, 老子更是提出“大道废,有仁义”, 似乎道家与儒家仁义的主张势不两立。 从本章看,老子由无为出发,不赞成 任何理论主张——包括儒家的仁义观 念——干涉人民。所谓“圣人不仁”, 老子不是主张仁义的反面——用残暴 来治世,而是主张无为,人民由此得 以享受完全的自由。
谷神之“神”,形容道之无穷无尽的功 能。 所谓“谷神不死”,因为万物有生就有 死,唯有不生才能不死;谷神是超越了 万物生死的绝对存在,就是道的功能。 所以本章是形容道的绝对性。绝对性主 要表现在“道”是天地之根源,也就是 说老子 强调的是道的生天生地的无限功能,是 在道的作用层上谈道。
2,是谓玄牝:玄牝,《说文》:“牝, 母畜也。”鸟兽之雄性谓之牡,雌性 谓之牝。玄牝,指神妙莫测、化生万 物的母体。在这里比喻道之产生天地
万物的功能。
南怀瑾先生认为,“玄”字,也通作 元始、元来、根源的“元”字。元, 等于是万物的初始根元,是及其微妙 的第一因的代名词。“牝”在中国上 古的文字中,是母性、雌性生殖机能 的文雅代名词。在这个世界上,一切 动植物,虽然是由牝牡两性的结合而 造成延续的生命,但个体的生命绝大 多数都是雌性,也就是阴性的生殖器 官所出生的。
进一步讲,道家反对儒家“仁义”的 主张,并非要否定仁义的内涵。老子 反对的是儒家倡导仁义所产生的作用: 如果以仁义为标准,则人人追逐仁义, 标榜自己是仁义,虚假就产生了,淳 朴的大道也就分裂了。所以,老子之 反对仁义,乃是反对提倡仁义而导致 社会精神由虚假而堕落,淳朴的道德 反而被破坏了。老子是充满了道德关 怀在谈仁义。
这两句解释的分歧比较大。但王弼注影响最 大。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 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 有恩有为。”又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以百姓比刍狗。”这里,关键是“无为无 造”。无为,乃顺其自然之本性;无造,乃 强调不要另立造立施化,使事物丧失其本性 之真。如此说来,这两句德意思是天地无所 谓仁爱不仁爱,万物由此保持其自然之本性 而具有盎然生机;圣人治世也应该无所谓仁 爱不仁爱,百姓由此也才得以保持其本性而 呈现出淳朴之道德。
四、至于体与用的关系,“谷”是 形容道之虚空,即老子哲学概念之无, 无既是本,又是始;万物都是有,凡 有皆是有限,唯有无才是无限,才有 无穷无尽的功能。在老子看来,天地 也是有限,唯有道才是真正的虚无, 唯有虚无,也才有无限的功能。司马 光说:“天地有穷而道无穷”(司马 光《道德真经论》),算是说到了问 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