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
中成药的正确用法和禁忌
中成药的正确用法和禁忌中成药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治疗方式,起源于古代,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确使用中成药可以有效缓解疾病症状,促进康复,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事项,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就中成药的正确用法和禁忌进行阐述。
一、正确用法1. 选择适合的中成药:在使用中成药之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根据自身病情和症状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如感冒可选择感冒灵,消化不良可选择保和丸等。
2. 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建议的剂量使用。
不可随意增减用药剂量,以免造成用药过量或用药不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3. 阅读说明书: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应详细阅读药物包装上的说明书。
说明书中包含了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不良反应等重要信息,能帮助我们正确使用中成药。
4. 遵循用药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坚持用药时间,不得随意停药或减少用药频率。
只有持续用药,才能达到良好的疗效。
5. 注意饮食禁忌:在使用中成药期间,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和酒精等。
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6. 定期回访医生:使用中成药后应定期回访医生,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反复。
二、禁忌事项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成药含有药物成分,不适合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
由于中成药对胎儿或乳汁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给儿童和老年人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控制剂量和注意使用禁忌。
3.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成药。
肝肾功能不全会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产生不良反应。
4. 过敏体质患者:对某些草药成分过敏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成药。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发红、纳差、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休克。
养生小贴士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
养生小贴士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养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
中成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因其独特的药效和健康效果备受关注。
然而,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对于养生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养生小贴士。
二、了解中成药的特点中成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中草药为基础,并结合现代科技制成。
中成药具有药效温和,调和药性的特点,并且对人体有较好的适应性。
在养生过程中,了解中成药的分类和功效显得尤为重要。
有些中成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有些则可以改善体质。
因此,了解中成药的特点,能够为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根据个人需求选用中成药在选择中成药时,应根据个人的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和养生需求,因此选择的中成药可能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可能需要调节内分泌,有些人则需要改善睡眠质量等。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前,确保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并按照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选用适合自己的中成药。
四、注意中成药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中成药时,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些中成药可能需要配合饭后或空腹服用,有些可能需要特定的服用时间和服用间隔。
此外,在使用中成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中的潜在风险和副作用。
如果有任何不明确的地方,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五、与传统养生方法结合使用中成药并不是养生的唯一方式,传统的养生方式同样重要。
在使用中成药的同时,结合中医养生理念,采用适当的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按摩等方法,以提高养生效果。
中成药和传统养生方法的结合,可以使养生效果更为显著,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身体的健康。
六、定期咨询专业医生使用中成药过程中,应保持定期咨询专业医生的习惯。
通过与医生的交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对中成药的适应情况。
如果发现任何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七、结语养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合理使用中成药能够有效提升养生效果。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课程32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一、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二、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 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
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补中益气丸要怎么吃
补中益气丸要怎么吃补中益气丸的主要成份有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等等,从这些成份就可以看出来,此药品对于人体有比较好的滋补作用,其实也就是对的,它对于人体确是有补中益气的功效,一般就用于体倦管力、内脏下垂、失眠多梦的治疗,可是要知道药再好服用的方法是否正确也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来说说补中益气丸要怎么吃。
1、先来看一下补充益气丸的一些禁忌,第一个就是它的用法,补中益气丸一定要在饭后服用,不能够在饭前服用,这是许多人在平时工作中犯的一个错误,因为这类药品,它对胃肠道刺激比较大,在饭前服用的话,会使胃肠发生一些反应。
2、其次补中气补中益气丸在服用期间,因为它是一种补品,所以在服用期间不能够抽烟喝酒,因为这些药品会有酒精发生反应,那么在翻译过程中,一个是会使药品的药效大大降低,其实就就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后果,休克反应。
3、除此之外,要注意的就是,补中益气丸,在使用期间一定要注意,感冒患者不能服用,所以说你在平时如果发生感冒的话,一定要停止用药,等感冒好了在服用补中益气丸,因为它可以与感冒药发生反应,同时感冒的体质是不能够使用补中益气丸的。
4、及补中益气丸是用来口服的药品,对该药的药量及服用方法也是要注意的,因为服用不当是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的,一般对本品的用法用量是口服。
一次8~10丸,一日3次,或遵医嘱的。
5、还有就是要注意的是服用补中益气丸时的注意事项,是服药2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的,但也是要注意的,还要注意的是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因为要知道每个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会根据每个药的药性及患者的体质来做调整的,而不是我们想何时服用就服用的,要是服用的方法不对,小到会耽误病情的最佳治疗,大到会加重病情,甚至对身体产生危害。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汇总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汇总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炮制、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的药品。
在临床上,中成药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等特点。
然而,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也是一门学问,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下面将对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进行汇总。
1.根据病情选药:在选择中成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当的中成药。
例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可选用板蓝根颗粒;对于肠胃功能紊乱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可选用五苓散等。
2.根据体质选药:中医药强调“因人而异”,体质不同的人对同一中成药的疗效和反应可能会有差异。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气滞型胸痹患者,可选用三峡安胸丸;对于阳虚型肾阳亏损患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3.根据病程选药:中成药的疗效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在短期内期望获得显著疗效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病程的长短来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慢性肝炎等疾病,需长期服用清肝明目胶囊来调理。
4.根据禁忌选药:中成药也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应根据患者的禁忌情况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例如,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慎用中成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应避免使用具有刺激性的中成药。
5.严格控制剂量:中成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不宜过量使用。
过量使用中成药可能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并控制好用药的剂量。
6.随诊疗效:使用中成药治疗疾病时,应随时关注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如果患者的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或出现了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或更换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案。
7.综合运用其他治疗手段:中成药在临床上通常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使用,如针灸、推拿、按摩等。
综合运用其他治疗手段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对中成药的依赖性。
总之,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禁忌情况等多种因素,并严格控制剂量和随诊疗效。
怎样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
怎样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补益类中成药分别以益气、补血、滋阴、助阳的药物为主所组成,具有补虚扶弱,增强抗病机能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虚证。
所谓虚证,一般说来,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
但是,人的气、血、阴、阳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气虚和阳虚是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血虚和阴虚是体内阴血津液等物质的亏损。
在临床上阳虚每兼气虚,气虚常致阳虚;阴虚每兼血虚,血虚亦可导致阴虚。
气和血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是互相生成和互相依赖的。
所以,气血两亏的病症,更是临床多见的。
阴和阳在病理和症状上,虽各有重点,但阴阳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阴阳互根),在病理变化上常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所以,阴阳两虚的病症,也是临床经常出现的。
因此,补气养血和滋阴助阳的药物,在中成药的处方中,是经常配伍应用的。
现将疾病的主要症状和适宜的中成药分述如下。
一、气虚:指脾气虚和肺气虚而言。
脾气虚则症见:气短懒言,倦怠无力,饮食不振,腹胀便溏;如果气虚下陷,则见脱肛,妇女子宫下垂等症。
肺气虚症则见:少气,气息不能续接,说话声音低弱,易出虚汗,劳动则喘促等症。
气虚虽有脾气虚与肺气虚之分,但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
而肺气的来源,则又赖于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华以润养,故补气以补脾为主。
脾气旺,则肺气自充。
健脾则可以补气,常用的补气的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补益资生丸、参苓白术丸等。
补中益气丸(片)为水丸或洁剂,主要功用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适用于由脾胃气虚引起的气短懒言,身体倦怠,肌热有汗,头痛怕风,渴喜热饮,食欲不振,以及气陷脱肛,子官脱垂等。
另外,此药对于固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等均有较好效果。
凡一般慢性病,症见脾胃虚弱,气短懒言,身体乏力,自汗,动则气促,食欲不振等症均可应用。
用法为水丸每服6克,片剂每服6片,均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补益资生丸为蜜丸,主要功用为补气健脾,开胃进食。
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脘闷腹胀,不思饮食,呕逆,久泻久痢,面黄肌瘦,精神倦怠等症。
合理利用补益类中成药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二、不同类型补益剂的药理作用
补气剂的药理作用
气虚是指人体的元气耗损、脏腑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 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和肺气虚。
脾气虚证是以消化系统分泌、吸收和运动机能障碍为主的全身 性适应调节和营养代谢失调的一种疾病状态,与功能性消化不 良、慢性胃炎、溃疡病及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相似。
一、补益剂共同的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造血/消化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降压、抗心 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为其治疗心衰、休克、冠心病等的依据。
造血系统:补血剂、补气剂、补阴剂促进或改善造血功能作用 显著,可升高RBC、血红蛋白、血小板、WBC。
消化系统 多数补气剂能调节胃肠运动功能,表现为促进小肠吸收,调 节胃肠运动,抗溃疡及胃黏膜保护作用。 补阴剂可增加阴虚患者唾液分泌,降低交感兴奋,提高迷走 神经张力,促进腺体分泌,改善物质代谢,提高消化酶质量。
3/6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引言
然而,在应用补益类中成药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中医界曾 有过“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闻攻则不悦,闻补 则乐之”的流俗。殊不知,应用不切理,虽人参亦如鸩毒。
而今,临床上仍存在不重视中医辩证、忽视用法用量、忽略配 伍禁忌及相关注意事项、不重视药理作用等现象,直接影响到 治疗效果。补药也是药,是药三分毒!不合理使用不仅对治疗 无益,甚至会带来严重不良反应。
合理利用补益类中成药
孙文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1
合理用药的概念、目的与意义
合理使用中药是指运用中医药学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临 床用药。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 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 成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
怎样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
怎 样 合 理 使 用 补 益 类 中 成 药 补 益 类 中 成 药 分 别 以 益 气 ! 补 血 ! 滋 阴 ! 助 阳 的 药 物 为 主 所 组 成 " 具 有 补 虚 扶 弱 " 增 强 抗 病 机 能 的 作 用 " 用 于 治 疗 各 种 虚 证 #所 谓 虚 证 " 一 般 说 来 " 有 气 虚 ! 血 虚 ! 阴 虚 ! 阳 虚 四 种 # 但 是 " 人 的 气 ! 血 ! 阴 ! 阳 有 着 互 相 依 存 的 关 系 # 气 虚 和 阳 虚 是 表 示 机 体 活 动 能 力 的 衰 退 $ 血 虚 和 阴 虚 是 体 内 阴 血 津 液 等 物 质 的 亏 损 # 在 临 床 上 阳 虚 每 兼 气 虚 " 气 虚 常 致 阳 虚 $ 阴 虚 每 兼 血 虚 " 血 虚 亦 可 导 致 阴 虚 #气 和 血 也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因 为 % 气 为 血 帅 " 血 为 气 母 & " 二 者 是 互 相 生 成 和 互 相 依 赖 的 # 所 以 " 气 血 两 亏 的 病 症 " 更 是 临 床 多 见 的 # 阴 和 阳 在 病 理 和 症 状 上 " 虽 各 有 重 点 " 但 阴 阳 是 相 互 依 存 和 相 互 为 用 的 ’ 阴 阳 互 根 ( " 在 病 理 变 化 上 常 互 相 影 响 " 不 能 截 然 分 开 # 所 以 " 阴 阳 两 虚 的 病 症 " 也 是 临 床 经 常 出 现 的 # 因 此 " 补 气 养 血 和 滋 阴 助 阳 的 药 物 " 在 中 成 药 的 处 方 中 " 是 经 常 配 伍 应 用 的 #现 将 疾 病 的 主 要 症 状 和 适 宜 的 中 成 药 分 述 如 下 #一 ! 气 虚 ) 指 脾 气 虚 和 肺 气 虚 而 言 # 脾 气 虚 则 症 见 ) 气 短 懒 言 " 倦 怠 无 力 " 饮 食 不 振 " 腹 胀 便 溏 $ 如 果 气 虚 下 陷 " 则 见 脱 肛 " 妇 女 子 宫 下 垂 等 症 # 肺 气 虚 症 则 见 ) 少 气 " 气 息 不 能 续 接 " 说 话 声 音 低 弱 " 易 出 虚 汗 " 劳 动 则 喘 促 等 症 # 气 虚 虽 有 脾 气 虚 与 肺 气 虚 之 分 " 但 脾 为 后 天 之 本 " 生 化 之 源 & " % 肺 主 一 身 之 气 & # 而 肺 气 的 来 源 " 则 又 赖 于 脾 胃 运 化 水 谷 之 精 华 以 润 养 " 故 补 气 以 补 脾 为 主 # 脾 气 旺 " 则 肺 气 自 充 # 健 脾 则 可 以 补 气 " 常 用 的 补 气 的 中 成 药 有 补 中 益 气 丸 ! 补 益 资 生 丸 ! 参 苓 白 术 丸 等 # 补 中 益 气 丸 ’ 片 ( 为 水 丸 或 洁 剂 " 主 要 功 用 为 调 补 脾 胃 ! 升 阳 益 气 # 适 用 于 由 脾 胃 气 虚 引 起 的 气 短 懒 言 " 身 体 倦 怠 " 肌 热 有 汗 " 头 痛 怕 风 " 渴 喜 热 饮 " 食 欲 不 振 " 以 及 气 陷 脱 肛 " 子 官 脱 垂 等 # 另 外 " 此 药 对 于 固 气 虚 下 陷 所 致 的 胃 下 垂 ! 肾 下 垂 等 均 有 较 好 效 果 # 凡 一 般 慢 性 病 " 症 见 脾 胃 虚 弱 " 气 短 懒 言 " 身 体 乏 力 " 自 汗 " 动 则 气 促 " 食 欲 不 振 等 症 均 可 应 用 # 用 法 为 水 丸 每 服 * 克 " 片 剂 每 服 * 片 " 均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补 益 资 生 丸 为 蜜 丸 " 主 要 功 用 为 补 气 健 脾 " 开 胃 进 食 # 适 用 于 脾 胃 虚 弱 " 消 化 不 良 引 起 的 脘 闷 腹 胀 " 不 思 饮 食 " 呕 逆 " 久 泻 久 痢 " 面 黄 肌 瘦 " 精 神 倦 怠 等 症 # 此 药 配 伍 精 当 " 有 主 有 从 " 凡 因 脾 胃 虚 弱 " 消 化 不 良 所 致 上 述 诸 症 均 可 应 用 # 用 法 为 每 次 服 用 两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参 苓 白 术 丸 ’ 散 ( 为 水 丸 或 散 剂 " 主 要 功 用 为 补 气 健 脾 " 调 中 止 泻 # 适 用 于 由 脾 胃 虚 弱 引 起 的 饮 食 不 振 " 腔 腹 胀 满 " 大 便 溏 泻 " 身 体 消 瘦 " 四 肢 无 力 " 精 神 被 倦 等 证 # 可 用 于 慢 性 肠 炎 ! 慢 性 肾 炎 尿 蛋 白 日 久 不 消 而 属 脾 虚 者 " 小 儿 消 化 不 良 脾 虚 腹 泻 者 # 用 法 为 水 丸 " 散 剂 均 每 服 * 克 " 日 服 二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或 冲 服 #二 ! 血 虚 ) 主 要 由 于 久 病 生 血 不 足 " 或 失 血 过 多 所 致 # 症 见 面 色 萎 黄 或 白 " 口 唇 及 爪 甲 苍 白 " 没 有 红 润 颜 色 " 头 晕 ! 耳 鸣 ! 心 悸 ! 失 眠 以 及 妇 女 月 经 不 调 等 症 # 治 法 宜 补 血 养 血 # 可 服 用 人 参 归 脾 丸 ! 内 补 养 荣 力 等 #人 参 归 脾 丸 ’ 片 ( 有 蜜 丸 和 片 剂 两 种 剂 型 # 主 要 功 用 为 补 养 气 血 ! 健 脾 安 神 " 适 用 于 思 虑 过 度 " 劳 伤 心 脾 引 起 的 心 悸 怔 忡 ! 健 忘 失 眠 " 食 少 便 溏 " 身 体 疲 倦 " 妇 女 月 经 过 多 " 以 及 脾 虚 出 血 等 症 # 常 用 于 神 经 衰 弱 ! 心 脏 病 ! 贫 血 ! 功 能 性 子 宫 出 血 " 血 小 板 减 少 性 紫 癜 等 疾 病 " 症 见 心 脾 两 虚 者 # 用 法 为 蜜 丸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片 剂 每 次 服 用 六 片 " 均 日 服 两 次 " 以 温 开 水 送 下 # 内 补 养 荣 丸 为 蜜 丸 # 主 要 功 用 为 补 气 养 血 " 适 用 于 气 血 不 足 引 起 的 月 经 不 调 " 经 血 量 少 " 经 期 腹 痛 " 腰 酸 腿 软 " 面 色 无 华 # 临 床 常 用 于 月 经 量 少 " 经 期 后 错 " 肝 胃 不 和 " 食 欲 不 振 等 症 # 用 法 为 一 次 + 丸 " 一 日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 须 注 意 孕 妇 忌 服 " 月 经 过 多 忌 服 #三 ! 气 血 两 虚 ) 症 见 气 短 懒 言 " 身 体 乏 力 " 动 则 气 喘 " 面 色 萎 黄 " 唇 爪 苍 白 " 头 晕 目 花 " 心 悸 失 眠 等 症 # 治 宜 气 血 双 补 # 可 服 八 珍 丸 ! 十 全 大 补 丸 ! 人 参 养 荣 丸 等 #八 珍 丸 为 蜜 丸 " 功 用 为 调 补 气 血 " 适 用 于 由 气 虚 血 亏 引 起 的 气 短 懒 言 " 面 色 苍 白 或 萎 黄 " 形 体 消 瘦 " 四 肢 倦 怠 " 心 悸 怔 忡 " 头 目 眩 晕 以 及 妇 女 月 经 不 调 等 症 状 # 此 药 具 有 气 血 双 补 " 阴 阳 兼 顾 之 功 效 # 常 用 于 病 后 身 体 虚 弱 " 贫 血 " 以 及 妇 女 月 经 不 调 " 产 后 身 体 不 复 等 # 用 法 为 每 次 服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十 全 大 补 丸 为 蜜 丸 或 水 丸 " 主 要 功 用 为 补 气 养 血 " 适 用 于 由 气 血 不 足 引 起 的 身 体 虚 弱 " 面 色 萎 黄 " 肌 肉 消 瘦 " 短 气 乏 力 " 精 神 倦 怠 " 头 目 眩 晕 " 腰 膝 无 力 " 以 及 妇 女 月 经 不 调 " 产 后 体 虚 等 症 # 此 药 较 八 珍 丸 滋 补 功 效 强 " 但 药 性 偏 温 " 所 以 适 用 于 气 血 两 虚 且 症 见 虚 寒 的 病 例 # 用 法 为 蜜 丸 每 次 一 丸 " 水 丸 每 次 服 * 克 " 均 日 服 两 次 " 以 温 开 水 送 下 #人 参 养 荣 丸 为 蜜 丸 " 主 要 功 用 为 补 气 补 血 ! 强 心 安 神 # 适 用 于 气 虚 血 亏 " 积 劳 虚 损 引 起 的 呼 吸 气 少 " 形 瘦 神 疲 " 面 色 萎 黄 " 毛 发 脱 落 " 饮 食 减 少 " 惊 悸 怔 忡 " 失 眠 多 梦 " 筋 惕 肉 " 以 及 妇 女 月 经 不 调 等 症 # 此 药 常 用 于 神 经 衰 弱 疾 病 " 症 见 气 血 两 虚 的 患 者 # 但 因 心 火 亢 盛 " 灼 伤 阴 液 所 致 的 心 跳 失 眠 " 烦 燥 不 安 等 症 患 者 不 宜 应 用 # 用 法 为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四 ! 阴 虚 ) 主 要 指 肾 阴 不 足 " 津 液 亏 耗 而 言 # 症 见 身 体 消 瘦 " 肌 肉 枯 涩 " 咽 干 口 燥 " 五 心 烦 热 " 腰 酸 腿 软 " 头 晕 耳 鸣 " 目 涩 昏 暗 " 甚 则 骨 蒸 盗 汗 " 潮 热 颧 红 等 症 # 治 宜 滋 补 肾 阴 " 增 津 生 液 " 可 服 用 六 味 地 黄 丸 ! 知 柏 地 黄 丸 ! 大 补 阴 丸 等 #六 味 地 黄 丸 为 蜜 丸 " 主 要 功 用 为 滋 补 肝 肾 # 适 用 于 由 肝 肾 阴 虚 所 致 身 体 消 瘦 " 腰 酸 腿 软 " 头 晕 目 眩 " 耳 鸣 " 遗 精 盗 汗 " 舌 燥 烟 痛 " 口 渴 等 症 # 此 药 对 于 肺 结 核 " 慢 性 肾 炎 " 神 经 衰 弱 等 慢 性 疾 病 " 属 于 肝 肾 阴 虚 者 均 可 使 用 # 用 法 为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六 味 地 黄 丸 在 祖 国 医 学 工 作 者 经 验 不 断 积 累 下 " 发 展 了 多 种 附 方 )’ , ( 知 柏 地 黄 丸 ) 即 六 味 地 黄 丸 原 方 加 入 知 母 ! 黄 柏 而 成 # 剂 型 为 蜜 丸 " 每 丸 重 - 克 "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淡 盐 汤 或 *.首 都 医 药 + / / / " 0 ’ , , ( 科 学 普 及 篇 用 药 指 南 温 开 水 送 下 ! 此 药 较 六 味 地 黄 丸 增 加 了 清 降 肾 火 作 用 " 适 用 于 阴 虚 火 旺 所 致 的 骨 蒸 潮 热 " 遗 精 盗 汗 等 症 !# $ % 杞 菊 地 黄 丸 & 即 六 味 地 黄 丸 原 方 加 入 了 枸 杞 子 ’ 菊 花 而 成 ! 剂 型 为 蜜 丸 " 每 丸 重 ( 克 "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 此 药 较 六 味 地 黄 丸 增 加 了 养 肝 明 目 作 用 " 适 用 于 肝 肾 不 足 所 致 的 头 晕 眼 花 " 视 物 不 清 " 眼 睛 涩 痛 等 症 !# ) % 麦 味 地 黄 丸 & 即 六 味 地 黄 丸 原 方 加 入 了 麦 门 冬 ’ 五 味 子 而 成 ! 剂 型 为 蜜 丸 " 每 丸 重 ( 克 "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 此 药 较 六 味 地 黄 丸 增 加 了 养 阴 敛 肺 作 用 " 适 用 肺 肾 阴 虚 所 致 的 咳 嗽 气 喘 " 干 咳 带 血 " 口 干 舌 燥 等 症 !# * % 归 芍 地 黄 丸 为 经 验 方 " 即 六 味 地 黄 丸 原 方 加 入 了 当 归 ’ 白 芍 而 成 ! 剂 型 为 蜜 丸 " 每 丸 重 ( 克 " 每 克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 此 药 较 六 味 地 黄 丸 增 加 了 补 血 养 血 作 用 " 适 用 于 阴 虚 血 少 所 致 的 午 后 低 热 " 头 晕 目 眩 " 耳 鸣 " 肋 痛 等 症 !# + % 都 气 丸 & 即 六 味 地 黄 丸 原 方 中 加 入 五 味 子 而 成 ! 剂 型 为 蜜 丸 " 每 丸 重 ( 克 "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 此 药 较 六 味 地 黄 丸 增 加 了 滋 肾 纳 气 的 作 用 ! 适 用 于 肺 肾 阴 虚 所 致 的 气 喘 ’ 咳 嗽 ’ 呃 逆 等 症 !大 补 阴 丸 为 蜜 丸 " 主 要 功 用 为 滋 肾 水 " 降 虚 火 ! 适 用 于 由 肾 阴 不 足 " 相 火 偏 亢 引 起 的 骨 蒸 潮 热 " 盗 汗 遗 精 " 腰 酸 腿 软 " 眩 晕 耳 鸣 " 或 五 心 烦 热 " 或 咳 嗽 咯 血 等 症 ! 此 药 对 于 阴 虚 火 旺 所 致 上 述 诸 症 颇 有 捷 效 ! 用 法 为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五 ’ 阳 虚 & 指 心 阳 虚 ’ 脾 阳 虚 ’ 肾 阳 虚 而 言 ! 由 于 , 肾 为 先 天 之 本 - " 肾 阳 又 是 一 身 之 阳 " 所 以 助 阳 的 中 成 药 是 以 温 补 肾 阳 为 主 ! 肾 阳 衰 弱 症 见 & 畏 寒 肢 冷 " 阳 萎 遗 精 " 腰 酸 腿 软 " 小 便 频 数 " 精 神 不 振 等 症 ! 治 宜 温 肾 助 阳 ! 可 服 左 归 丸 ’ 全 鹿 丸 ’ 金 匮 肾 气 丸 等 !左 归 丸 为 蜜 丸 " 主 要 功 用 为 补 肝 肾 ’ 益 精 血 ! 适 用 由 肝 肾 虚 弱 " 精 血 不 足 引 起 的 形 体 消 瘦 " 腰 膝 酸 软 " 目 暗 耳 鸣 " 骨 蒸 盗 汗 " 遗 精 等 症 ! 此 药 源 于 六 味 地 黄 丸 " 但 方 中 不 用 牡 丹 皮 清 肝 火 " 泽 泻 清 肾 火 " 茯 苓 渗 脾 湿 " 而 是 增 加 了 菟 丝 子 ’ 枸 杞 子 滋 补 肝 肾 " 龟 板 胶 育 阴 潜 阳 " 鹿 角 胶 睃 补 精 血 " 怀 牛 膝 强 健 筋 骨 ! 所 以 此 药 补 肝 肾 ’ 益 精 血 作 用 较 六 味 地 黄 丸 为 强 ! 其 两 药 区 别 在 于 左 归 丸 是 有 补 无 泻 " 而 六 味 地 黄 丸 补 中 有 泻 " 左 归 丸 适 用 于 纯 虚 之 证 " 而 六 味 地 黄 丸 适 用 于 阴 虚 火 旺 之 证 ! 所 以 由 于 肝 肾 不 足 ’ 精 血 亏 损 而 引 起 的 病 症 " 均 可 服 用 左 归 丸 ! 用 法 为 每 服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全 鹿 丸 为 蜜 丸 " 功 用 为 温 肾 助 阳 " 补 精 益 气 ! 适 用 于 由 肾 阳 衰 弱 " 精 血 不 足 引 起 的 精 神 衰 惫 " 面 色 萎 黄 " 腰 膝 无 力 " 头 晕 耳 鸣 " 阳 萎 遗 精 " 以 及 妇 女 血 亏 血 寒 引 起 的 经 期 不 准 ’ 腰 痛 ’ 崩 漏 等 症 ! 本 品 对 于 精 血 不 足 " 气 血 两 亏 所 致 的 上 述 诸 症 确 有 扶 弱 补 虚 功 效 ! 但 因 药 性 温 热 " 所 以 " 凡 阴 虚 火 亢 所 引 起 的 梦 遗 滑 精 " 烦 燥 失 眠 " 手 足 心 热 " 口 燥 咽 干 等 症 " 不 应 服 用 ! 用 法 为 每 服 一 丸 " 一 日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全 鹿 丸 附 方 健 身 全 鹿 丸 " 即 全 鹿 丸 原 方 中 减 去 了 巴 戟 肉 ’ 杜 仲 炭 ’ 鹿 尾 ’ 鹿 肾 ’ 鹿 角 胶 " 增 加 了 淫 羊 藿 ’ 桑 寄 生 ’ 鹿 角 和 鲜 鹿 肉 的 用 量 ! 剂 型 和 用 法 用 量 同 全 鹿 丸 " 功 效 亦 与 全 鹿 丸 基 本 相 同 !金 匮 肾 气 丸 亦 称 桂 附 地 黄 丸 " 为 蜜 丸 " 主 要 功 用 为 温 补 肾 阳 ! 适 用 于 由 于 肾 阳 不 足 引 起 的 腰 酸 腿 软 " 下 半 身 常 有 冷 感 " 小 便 不 利 或 小 便 反 多 " 以 及 痰 饮 ’ 脚 气 ’ 消 渴 等 症 ! 本 品 可 用 于 慢 性 肾 炎 " 糖 尿 病 " 症 见 腰 膝 酸 软 或 冷 痛 的 患 者 ! 使 用 时 应 注 意 肾 阴 不 足 " 虚 火 上 炎 所 致 的 咽 干 口 燥 者 忌 用 ! 用 法 为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金 匮 肾 气 丸 的 附 方 济 生 肾 气 丸 " 即 为 金 匮 肾 气 丸 原 方 中 加 入 车 前 子 ’ 怀 牛 膝 而 成 ! 剂 型 为 蜜 丸 " 每 丸 重 ( 克 "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淡 盐 汤 中 温 开 水 送 下 ! 效 用 与 金 匮 肾 气 丸 基 本 相 同 " 但 利 尿 消 肿 作 用 较 强 " 对 肾 炎 水 肿 有 一 定 效 果 !六 ’ 对 于 气 血 两 亏 " 阴 阳 俱 虚 的 病 症 " 可 服 用 参 茸 卫 生 丸 " 人 参 鹿 茸 丸 等 !参 茸 卫 生 丸 为 蜜 丸 " 主 要 功 用 为 补 肾 状 阳 " 益 气 养 血 ! 适 用 于 阴 阳 俱 虚 " 气 血 两 亏 引 起 的 身 体 衰 弱 " 肌 肉 消 瘦 " 精 神 萎 糜 " 腰 酸 腿 软 " 四 肢 无 力 " 畏 寒 肢 冷 " 健 忘 失 眠 " 阳 萎 遗 精 " 以 及 妇 女 血 虚 崩 漏 等 症 ! 方 中 以 鹿 茸 " 天 戟 肉 ’ 内 苁 蓉 ’ 补 骨 脂 ’ 锁 阴 补 肾 壮 阳 " 添 精 益 髓 " 以 振 奋 活 动 机 能 " 以 人 参 ’ 党 参 ’ 黄 芪 ’ 於 术 ’ 白 术 ’ 山 药 ’ 茯 苓 ’ 甘 草 健 脾 益 气 " 增 强 运 化 " 以 促 进 气 血 生 成 " 以 上 均 为 主 药 . 以 二 地 ’ 麦 门 冬 ’ 枸 杞 子 ’ 山 茱 萸 滋 补 肝 肾 " 养 阴 增 液 " 以 当 归 ’ 白 芍 ’ 何 首 乌 补 血 养 血 " 以 上 均 为 辅 药 ! 佐 以 黑 附 子 ’ 肉 桂 补 命 门 火 " 鼓 舞 紧 阳 . 以 杜 仲 炭 ’ 川 牛 膝 ’ 续 断 ’ 桑 寄 生 补 肝 肾 ’ 强 壮 腰 膝 . 以 酸 枣 仁 ’ 远 志 ’ 桂 圆 肉 养 心 安 神 " 配 煅 龙 骨 ’ 煅 牡 蛎 ’ 覆 盆 子 ’ 莲 子 肉 固 肾 涩 精 . 用 木 香 ’ 砂 仁 ’ 陈 皮 ’ 乳 香 等 流 畅 气 机 " 活 动 血 液 " 以 防 补 药 过 多 而 发 生 腻 滞 ! 诸 药 配 伍 " 能 起 到 补 气 助 阳 " 养 血 滋 阴 的 作 用 " 但 是 仍 偏 于 补 气 助 阳 ! 临 床 应 用 " 针 对 病 情 卓 有 成 效 ! 须 注 意 的 是 此 药 方 组 成 多 为 辛 燥 之 品 " 如 阴 虚 火 亢 引 起 的 烦 燥 失 眠 " 梦 遗 滑 精 " 口 燥 咽 干 等 症 " 不 宜 使 用 ! 用 法 为 每 次 服 用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人 参 鹿 茸 丸 为 参 茸 卫 生 丸 的 附 方 " 主 要 为 原 方 中 减 去 了 黑 附 子 ’ 肉 桂 ’ 煅 龙 骨 ’ 煅 牡 蛎 等 " 并 增 加 了 黄 柏 " 所 以 温 肾 助 阳 " 固 肾 涩 精 之 力 不 如 参 茸 卫 生 丸 ! 人 参 鹿 茸 丸 药 物 虽 少 " 但 效 用 略 同 " 剂 型 亦 为 蜜 丸 " 服 法 为 每 次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注 意 事 项 同 人 参 鹿 茸 丸 !参 茸 丸 亦 为 参 茸 卫 生 丸 的 附 方 " 与 其 比 较 " 方 中 重 点 减 去 了 涩 精 的 煅 龙 骨 ’ 煅 牡 蛎 ’ 莲 子 肉 和 理 气 的 木 香 ’ 砂 仁 ’ 陈 皮 等 " 增 加 了 天 门 冬 ’ 黄 精 ’ 知 母 ’ 黄 柏 ! 所 以 " 加 强 了 滋 阳 清 热 作 用 " 减 弱 了 固 肾 涩 精 功 效 ! 但 须 注 意 的 是 此 药 较 为 腻 滞 ! 剂 型 为 蜜 丸 " 每 丸 重 / $ 克 " 服 法 为 每 次 一 丸 " 日 服 两 次 " 温 开 水 送 下 !本 文 所 例 举 的 补 益 类 中 成 药 " 仅 为 其 中 的 较 为 常 用 的 一 部 分 ! 补 益 类 中 成 药 还 有 许 多 " 在 现 今 科 技 飞 速 发 展 情 况 下 " 剂 型 也 在 不 断 改 进 ! 当 代 社 会 的 人 们 工 作 ’ 生 活 ’ 学 习 " 忙 忙 碌 碌 " 几 乎 无 暇 顾 及 身 体 的 健 康 " 可 是 健 康 的 身 体 是 适 应 社 会 的 先 决 条 件 " 所 以 很 多 人 希 望 服 用 补 药 来 强 身 健 体 " 以 求 事 半 功 倍 ! 补 药 也 是 药 " 中 医 有 句 老 话 说 " 是 药 三 分 毒 ! 因 此 补 药 也 不 是 可 以 随 意 乱 服 的 " 只 有 掌 握 了 其 基 本 功 效 " 合 理 使 用 " 才 可 能 治 病 ’ 强 身 !# 本 刊 编 辑 部 %+首 都 医 药 $ 1 1 1 " 0 # / / % 科 学 普 及 篇 用 药 指 南 。
中成药补益剂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补益剂的合理使用补益剂是以人参、黄芪、黄精、玉竹、当归、熟地、女贞子、鹿茸、肉苁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成药。
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种,临床以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诸症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贫血、休克、衰老、退行性病变、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出现气血阴阳虚损表现者。
1.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例如参苓白术散(丸、颗粒)、补中益气丸(颗粒)。
2.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病证。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少津等。
例如归脾丸(合剂)、当归补血丸。
3.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等。
例如八珍益母丸(胶囊)、乌鸡白凤丸(胶囊、片)、人参养荣丸。
4.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
症见肢体嬴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甚则骨蒸盗汗、呛咳无痰、梦遗滑精、腰酸背痛、脉沉细数、舌红少苔、少津等。
例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胶囊、片)、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百合固金丸。
5.补阳剂适用于阳虚证。
症见腰膝酸痛、四肢不温、酸软无力、少腹拘急冷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早泄、肢体赢瘦、消渴、脉沉细或尺脉沉伏等。
例如金匮肾气丸(片)、四神丸(片)。
6.阴阳双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
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
例如补肾益脑片。
注意事项:(1)辨治虚证,辨别真假;(2)体质强壮者不宜补,邪气盛者慎用;(3)脾胃素虚宜先调理脾胃,或在补益方中佐以健脾和胃、理气消导的中成药;(4)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随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确保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成为重要的医药管理问题。
为了规范中成药的使用,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成为迫切需要。
二、中成药的定义和分类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整理、炮制加工,制成成药,并按一定比例、比例组成,具有一定用药规律、剂量和药物作用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和用途,中成药可以分为补益药、清热药、消炎药、化湿药等多个类别。
三、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原则1.病证相对应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证,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2.药食相兼原则: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3.配伍相宜原则:中成药的药物组合要考虑其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抵消或增强作用。
4.慎用追求疗效原则:在使用中成药时,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不盲目追求疗效。
5.合理控制剂量原则:中成药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宜过量使用。
四、中成药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1.孕妇禁用:中成药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孕妇在特殊阶段不宜使用。
2.儿童禁用:中成药对儿童的安全性和疗效尚不明确,不宜随意使用。
3.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与其他人群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用药剂量和监测。
4.对一些药物过敏的患者慎用:一些中成药可能含有患者过敏的物质,对这些药物过敏的患者需慎用或避免使用。
5.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慎用一些中成药:一些中成药可能对心脑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相关患者需慎用或避免使用。
五、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监测1.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中成药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损伤、肾损伤等,需要及时监测和干预。
2.中成药的临床监测: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定期进行临床监测,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以评估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六、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支持措施1.提供用药指导和技术培训:为医务人员提供使用中成药的指导和技术培训,提高其对中成药的认识和理解。
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
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中成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然草药为主要成分,经过提取、研究和加工制作而成,具有调和阴阳、养生强身的作用。
然而,使用中成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下面将详细介绍正确的中成药使用方法。
第一,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依赖于对疾病的正确判断。
在使用中成药前,应先找到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明确病情的性质和分型,然后再选择相应的中成药。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中成药,仅凭主观感觉或听信他人意见使用中成药是不可取的。
第二,注意中成药的剂量和用法。
中成药的剂量和用法一般在药品包装上有明确标注,应按照标注的剂量和用法使用。
同时,还要结合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和儿童的剂量是有差异的,儿童应使用较小的剂量。
对于复方中成药,要注意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避免因药物反应和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
第三,遵循中成药的用药原则。
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包括“辨证施治”和“方剂合理”。
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中成药。
方剂合理是根据各种成药的药性、功效和配伍关系来合理选药和组方。
遵循这两个原则可以提高中成药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四,注意中成药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中成药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禁忌症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老年人、重症患者等。
对于有特殊药物过敏史的人和患有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人也应慎用中成药。
此外,还要注意中成药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五,坚持中成药的长期使用。
中成药的治疗作用是通过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渐进性地发挥出来的,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坚持长期治疗,不可半途而废。
同时,还要注意配合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达到调理阴阳、修复脏腑的目的。
总之,正确使用中成药需要有对疾病的正确判断和了解,严格按照剂量和用法使用,遵循中成药的用药原则,注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坚持长期使用。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中成药是指由中草药或其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的药品。
在中医药领域,中成药具有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疗效,但由于其复方制剂的特点,合理使用中成药成为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中成药的使用,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旨在提高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二、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原则1. 适应症准确: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行准确的辨证施治,确保中成药的使用符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需要。
2. 用药剂量合理:中成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避免过量或不足的使用。
3. 用药时间恰当:中成药的使用时间应根据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避免过长或过短的用药时间。
4. 联合用药谨慎:中成药的联合使用应慎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5. 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中成药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三、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1. 根据疾病分类合理选择:根据疾病的不同分类,选择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感冒类疾病,可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
2. 根据病情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选择适合的中成药方剂。
例如,对于肝胆湿热证,可选择清热利湿的中成药方剂。
3. 根据患者特征个体化用药: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特征,个体化选择中成药的用药方案。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应适当调整中成药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4. 根据药物特性慎重使用:对于有毒副作用的中成药,应慎重使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例如,对于含有重金属成分的中成药,应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5. 根据治疗效果调整用药方案:在中成药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四、中成药合理使用的监督与管理1. 加强医生培训:医生应接受相关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其对中成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确保合理用药。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中成药是指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传统药物组合,通常由多种天然草药混合而成,具有综合疗效。
其服用方法如下:
1.遵照医嘱服用:中成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要按照医生的剂量和服用方法来进行使用。
请勿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服用方法。
2.饭后使用:中成药多为口服剂形式,一般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服用,可以减少胃肠不适和提高药效。
3.勿与其他药同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治疗效果,为了避免中成药与其他药物产生交互作用影响疗效,应禁止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
4.中成药疗程:中成药的治疗时间与疗效相关。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疗程,需按照医生的要求正确地按时服用。
5.注意不良反应:中成药是药物,也会有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头晕、嗜睡、口干、恶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停止服用。
总之,中成药需要在医生的合理指导下使用,按疗程、时间、药剂和服用方法来使用。
对于其他的药物,应禁止同时服用,以防不必要的潜在风险。
建议在一个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中成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
然而,由于中成药的广泛使用和市场上的琳琅满目,不合理的使用也时有发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药物滥用、滥用抗生素、滥用止痛药等。
为了规范中成药的使用,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疗效,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定义中成药合理使用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药物敏感性等因素,合理选择中成药进行治疗,并在使用中遵循相应的用药原则,以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治疗效果。
三、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原则1. 适应症原则:中成药应用于合适的疾病类型,具有明确的适应症,且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
2.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其病情和身体状况的中成药,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的调整。
3. 安全性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遵循安全性第一的原则,选择具有较低毒副作用和较高安全性的中成药,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4. 疗效评价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有明确的治疗目标,并进行疗效评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疗效的达到。
5.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选择价格合理的中成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花费。
四、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具体措施1. 临床指南的制定与推广:制定中成药的临床指南,明确中成药的适应症和用药原则,并通过各种渠道将其推广给临床医生和患者。
2. 临床医生的培训与教育: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中成药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中成药进行治疗。
3. 患者教育与知情同意:向患者提供中成药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中成药的适应症、用药原则、不良反应等信息,并取得其知情同意后再进行治疗。
4. 药品的质量控制:加强对中成药质量的监管,确保中成药的质量符合标准,避免因药物质量问题导致的不良反应和疗效不佳。
5. 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建立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药物的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中成药中的注意事项
合理使用中成药中的注意事项
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原材料制备而成的药物,具有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等作用,其使用具有一定的注意事项。
以下是关于合理使用中成
药的一些注意事项。
3.严格按照剂量使用:中成药的剂量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的,应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
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以免影响
药物的疗效或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4.长期使用需注意药物耐受性:长期使用中成药的患者,容易产生药
物耐受性,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
因此,在长期使用中成药的过程中,应
定期进行检查,检测药物的疗效,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整。
5.注意用药时间和服药方式:中成药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方式下
使用。
有些药物需要空腹或饭后服用,有些则需饭前或须服用多次。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之前,应详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并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嘱咐。
6.不宜过度依赖中成药:中成药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万能药物。
对于一些严重疾病或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法,不宜过度依赖中成药。
同时,中成药也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对于一些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应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总之,合理使用中成药是确保药物疗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关键。
患者
应充分了解自身病情,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按照适当的剂量、时间和
方式使用中成药,配合检查和调整药物,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
中成药不可替代正规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疾病,应尽早就医。
补虚类中成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补虚类中成药应用的注意事项在撰写这篇关于补虚类中成药应用的注意事项的文章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补虚类中成药以及它们的作用。
补虚类中成药主要是指一类中药成药,其作用主要是补益虚弱、调整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选择补虚类中成药进行调理身体,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常常会忽略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
我们需要明确补虚类中成药的作用和适应症。
这类中成药适用于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疲劳乏力等症状的人群。
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明显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这类情况,因此适量的补虚类中成药可以起到辅助调理作用。
我们需要关注补虚类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和剂量。
在选择补虚类中成药时,应根据个人体质、芳龄、实际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遵医嘱正确服用。
需要注意药品的剂量和服用方法,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更不能随意更换药品。
另外,我们也需要注意补虚类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和禁忌。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服用补虚类中成药后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在服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服用补虚类中成药时需要格外谨慎,并遵医嘱谨慎使用。
我们需要关注补虚类中成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在服用补虚类中成药的可能还需要使用其他药物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因此在服药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为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不良反应。
我认为在使用补虚类中成药时,应该注意的是坚持中医药与西医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慢性虚损症状,补虚类中成药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过度依赖药物补养,还需注意从生活习惯、饮食调理、药膳滋补等多方面进行调理,才能真正达到长期改善体质的目的。
正确合理地使用补虚类中成药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关注补虚类中成药的作用和适应症、服用方法和剂量、不良反应和禁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
补益药的使用
补益药的使用补益药英文翻译tonifying and replenishing medicinal解释:a category of medicinals that replenish the healthy qi and strengthenthe body resistance, used for treating deficiency conditions 一.中文解释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增强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或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补益即扶正培本。
使用补益方药治疗虚证的方法,称为补益法;亦称扶正培本法或扶正培本治则。
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补虚药亦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四类。
补气药(益气药)主要是补益脾气、肺气和心气,用于气虚证;补血药(养血药)能补心、肝血虚、用于血虚证;补阴药(滋阴药)能养阴、滋液、润燥,用于肺、肝、肾、脾、胃阴虚证;补阳药(助阳药)能补助肾阳,用于肾阳虚证。
临床当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而选用相适应的补益药。
如气虚症用补气药,血虚症用补血药,阴虚症用补阴药,阳虚症用补阳药。
人系一整体,其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阳虚者多兼有气虚,而气虚者,常易导致阳虚;因此,补气药与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
更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者,则须气血兼顾,或阴阳并补。
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症病,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但在实邪未除而正气已虚的情况下,在祛邪之中,可适当选用补益药,以“扶正祛邪”,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
补益药功在扶正,故凡正气不衰者,不可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
在用法上,因本类药属气浓味厚之品,若须久服,可作丸、膏剂服用,以利吸收,促使药效缓缓发作;作煎剂时,则宜久煎,利于煎出有效物质。
此外,还当照顾脾胃,适当配伍健脾胃的药同用,以免妨碍消化吸收,影响疗效。
补虚药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虚证。
不仅用于气血阴阳不足的病证,以增强体质、消除衰弱症状,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健康,也可用于病邪未尽,正气已衰的病证,可在法邪的药物中适当配伍补虚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法邪”,从而战胜疾病。
药师必读 浅谈中成药合理使用
一般情况下,中成药空腹服最有利于吸收。
空腹服的具体服药时间包括:清晨空腹服、饭前服及睡前空腹服等。
空腹服药物可以较快地通过胃进入肠道,不被食物所阻,从而吸收较快,疗效更好。
清晨空腹:宜服补阳药,利水祛湿药,催吐药等。
金匮肾气丸等滋补肾阳的药物宜清晨空腹服。
饭前:宜服健胃消食的药物,如大山楂丸、保和丸、健胃消食口服液等。
另外,病位在下,也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
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也宜在饭前服药。
因为,在空腹状态下,药物能直接接触消化道黏膜,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睡前空腹:入夜宜服泻下药、滋阴养阳药。
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应入夜时服用。
安神养心药如柏子养心丸、枣仁安神液等,在睡前服用较好。
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并忌油。
有一些药适合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
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
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应该在饭后服药,可使药性上行。
毒性较大的,例如一些抗肿瘤药物,也宜在饭后服用,可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一些患者本身就有一些胃肠道疾病,故饭后服用中成药会减少对胃的刺激。
一些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不高,服药几天后,症状有所缓解,就认为自己已经痊愈或害怕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身体产生伤害,就擅自停服。
结果造成病情反复并且增加了治愈难度。
其实,中成药同西药一样,需要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方可达到治疗效果,只有经医生诊断后,建议患者减量或改变服药间隔或停服,否则都应坚持按照医嘱或说明书用法用量按疗程服用。
老年患者若是忘记服用中成药,可以不补服,下顿再服用即可。
慢性病患者的服药量最好征求医生建议。
补益类中成药的应PPT课件
(东阿)阿胶的药用方法
① 虚劳咳嗽症,将阿胶适量炖化,冲服鸡蛋1个,蜂蜜1匙,每天空腹1次,效果比 较好。
② 经血不调、流血过多的患者,可用阿胶500克,加水100毫升,炖化后加入冰糖蒸 1小时,等完全冷却后,每天服一匙。
③ 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可用艾叶、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用水煎后,倒掉药 渣,加阿胶炖化服用。
玉屏风颗粒
• 【主要成分】黄芪、防风、白术(炒). •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
风,面色皓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 中药的免疫球蛋白
玉屏风颗粒
• 感冒迁延不愈:感冒后服用解热镇痛累药物后(或退热后),连续服 用玉屏风颗粒一周以上。
• 过敏性鼻炎、哮喘:每年发作前连续服用玉屏风颗粒二周至一个月; 已发病者,可遵医嘱与抗组胺药物连用,停用抗组胺药物后坚持服用 一月至二月。
• 慢性胃肠炎:内服人参健脾丸(大蜜丸),一次2丸,用淡姜汤送下,十天为一 个疗程。该药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作用。可以用于慢性胃肠炎的治疗。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内服人参健脾丸(大蜜丸),每次两丸(每丸重6克),每日2 次,用淡姜汤送下,疡病的治疗。
(4)增强体力,迅速消除疲劳
• 复方阿胶浆对骨髓造血机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血色素的提高,全身各个细胞的 供氧量增加,对疲劳的耐受性增强。它不仅仅使运动员耐受高强度运动量的训练,而 且使紧张学习和工作的人精力充沛,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复方阿胶浆临床应用
• 临床上,复方阿胶浆用于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食欲不振及贫血。而其主要成分阿胶对于治疗由血虚或阴 虚引起的眩晕、心烦、失眠、心悸、乏力、吐血、尿血、 便血、崩漏等病症有良好的效果。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药品。
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中成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然而,由于中成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合理使用向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规范中成药的使用,保证其安全有效性,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原则1.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中成药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综合治疗原则:中成药应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以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3. 渐进治疗原则:中成药治疗应采取渐进的方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安全性原则:选择中成药时应考虑其安全性,避免选择有重大不良反应或者潜在风险的药物。
5. 临床证据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基于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避免盲目使用和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
三、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1. 临床适应症:中成药应用于临床治疗时,应明确其适应症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
2. 用药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确定中成药的用药剂量,避免过量用药和剂量不足的情况。
3. 用药时间:中成药的用药时间应根据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避免长期使用或者过早停药。
4. 药物组合:中成药的药物组合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和相互作用的特点进行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组合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5. 不良反应监测:中成药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安全。
四、中成药合理使用的评价指标1. 疗效评价: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疗效评估指标,评价中成药治疗的效果和疗效。
2. 安全性评价:评估中成药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3. 经济性评价:评估中成药的经济性,包括药物的价格、用药频次和疗程等因素。
4. 患者满意度评价:通过患者的反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患者对中成药治疗的满意度和接受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补益类中成药分别以益气、补血、滋阴、助阳的药物为主所组成,具有补虚扶弱,增强抗病机能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虚证。
所谓虚证,一般说来,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
但是,人的气、血、阴、阳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气虚和阳虚是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血虚和阴虚是体内阴血津液等物质的亏损。
在临床上阳虚每兼气虚,气虚常致阳虚;阴虚每兼血虚,血虚亦可导致阴虚。
气和血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是互相生成和互相依赖的。
所以,气血两亏的病症,更是临床多见的。
阴和阳在病理和症状上,虽各有重点,但阴阳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阴阳互根),在病理变化上常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所以,阴阳两虚的病症,也是临床经常出现的。
因此,补气养血和滋阴助阳的药物,在中成药的处方中,是经常配伍应用的。
现将疾病的主要症状和适宜的中成药分述如下。
一、气虚:指脾气虚和肺气虚而言。
脾气虚则症见:气短懒言,倦怠无力,饮食不振,腹胀便溏;如果气虚下陷,则见脱肛,妇女子宫下垂等症。
肺气虚症则见:少气,气息不能续接,说话声音低弱,易出虚汗,劳动则喘促等症。
气虚虽有脾气虚与肺气虚之分,但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
而肺气的来源,则又赖于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华以润养,故补气以补脾为主。
脾气旺,则肺气自充。
健脾则可以补气,常用的补气的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补益资生丸、参苓白术丸等。
补中益气丸(片)为水丸或洁剂,主要功用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适用于由脾胃气虚引起的气短懒言,身体倦怠,肌热有汗,头痛怕风,渴喜热饮,食欲不振,以及气陷脱肛,子官脱垂等。
另外,此药对于固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等均有较好效果。
凡一般慢性病,症见脾胃虚弱,气短懒言,身体乏力,自汗,动则气促,食欲不振等症均可应用。
用法为水丸每服6克,片剂每服6片,均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补益资生丸为蜜丸,主要功用为补气健脾,开胃进食。
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脘闷腹胀,不思饮食,呕逆,久泻久痢,面黄肌瘦,精神倦怠等症。
此药配伍精当,有主有从,凡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所致上述诸症均可应用。
用法为每次服用两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参苓白术丸(散)为水丸或散剂,主要功用为补气健脾,调中止泻。
适用于由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振,腔腹胀满,大便溏泻,身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被倦等证。
可用于慢性肠炎、慢性肾炎尿蛋白日久不消而属脾虚者,小儿消化不良脾虚腹泻者。
用法为水丸,散剂均每服6克,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或冲服。
二、血虚:主要由于久病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所致。
症见面色萎黄或 FDB1 白,口唇及爪甲苍白,没有红润颜色,头晕、耳鸣、心悸、失眠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治法宜补血养血。
可服用人参归脾丸、内补养荣力等。
人参归脾丸(片)有蜜丸和片剂两种剂型。
主要功用为补养气血、健脾安神,适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引起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食少便溏,身体疲倦,妇女月经过多,以及脾虚出血等症。
常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症见心脾两虚者。
用法为蜜丸每次服用一丸,片剂每次服用六片,均日服两次,以温开水送下。
内补养荣丸为蜜丸。
主要功用为补气养血,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月经不调,经血量少,经期腹痛,腰酸腿软,面色无华。
临床常用于月经量少,经期后错,肝胃不和,食欲不振等症。
用法为一次2丸,一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须注意孕妇忌服,月经过多忌服。
三、气血两虚:症见气短懒言,身体乏力,动则气喘,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花,心悸失眠等症。
治宜气血双补。
可服八珍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等。
八珍丸为蜜丸,功用为调补气血,适用于由气虚血亏引起的气短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形体消瘦,四肢倦怠,心悸怔忡,头目眩晕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药具有气血双补,阴阳兼顾之功效。
常用于病后身体虚弱,贫血,以及妇女月经不调,产后身体不复等。
用法为每次服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十全大补丸为蜜丸或水丸,主要功用为补气养血,适用于由气血不足引起的身体虚弱,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短气乏力,精神倦怠,头目眩晕,腰膝无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产后体虚等症。
此药较八珍丸滋补功效强,但药性偏温,所以适用于气血两虚且症见虚寒的病例。
用法为蜜丸每次一丸,水丸每次服6克,均日服两次,以温开水送下。
人参养荣丸为蜜丸,主要功用为补气补血、强心安神。
适用于气虚血亏,积劳虚损引起的呼吸气少,形瘦神疲,面色萎黄,毛发脱落,饮食减少,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筋惕肉 FDB4 ,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此药常用于神经衰弱疾病,症见气血两虚的患者。
但因心火亢盛,灼伤阴液所致的心跳失眠,烦燥不安等症患者不宜应用。
用法为每次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四、阴虚:主要指肾阴不足,津液亏耗而言。
症见身体消瘦,肌肉枯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目涩昏暗,甚则骨蒸盗汗,潮热颧红等症。
治宜滋补肾阴,增津生液,可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六味地黄丸为蜜丸,主要功用为滋补肝肾。
适用于由肝肾阴虚所致身体消瘦,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耳鸣,遗精盗汗,舌燥烟痛,口渴等症。
此药对于肺结核,慢性肾炎,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使用。
用法为每次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六味地黄丸在祖国医学工作者经验不断积累下,发展了多种附方:(1)知柏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原方加入知母、黄柏而成。
剂型为蜜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此药较六味地黄丸增加了清降肾火作用,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遗精盗汗等症。
(2)杞菊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原方加入了枸杞子、菊花而成。
剂型为蜜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此药较六味地黄丸增加了养肝明目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视物不清,眼睛涩痛等症。
(3)麦味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原方加入了麦门冬、五味子而成。
剂型为蜜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此药较六味地黄丸增加了养阴敛肺作用,适用肺肾阴虚所致的咳嗽气喘,干咳带血,口干舌燥等症。
(4)归芍地黄丸为经验方,即六味地黄丸原方加入了当归、白芍而成。
剂型为蜜丸,每丸重9克,每克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此药较六味地黄丸增加了补血养血作用,适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午后低热,头晕目眩,耳鸣,肋痛等症。
(5)都气丸:即六味地黄丸原方中加入五味子而成。
剂型为蜜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此药较六味地黄丸增加了滋肾纳气的作用。
适用于肺肾阴虚所致的气喘、咳嗽、呃逆等症。
大补阴丸为蜜丸,主要功用为滋肾水,降虚火。
适用于由肾阴不足,相火偏亢引起的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酸腿软,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或咳嗽咯血等症。
此药对于阴虚火旺所致上述诸症颇有捷效。
用法为每次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五、阳虚:指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而言。
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又是一身之阳,所以助阳的中成药是以温补肾阳为主。
肾阳衰弱症见:畏寒肢冷,阳萎遗精,腰酸腿软,小便频数,精神不振等症。
治宜温肾助阳。
可服左归丸、全鹿丸、金匮肾气丸等。
左归丸为蜜丸,主要功用为补肝肾、益精血。
适用由肝肾虚弱,精血不足引起的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目暗耳鸣,骨蒸盗汗,遗精等症。
此药源于六味地黄丸,但方中不用牡丹皮清肝火,泽泻清肾火,茯苓渗脾湿,而是增加了菟丝子、枸杞子滋补肝肾,龟板胶育阴潜阳,鹿角胶睃补精血,怀牛膝强健筋骨。
所以此药补肝肾、益精血作用较六味地黄丸为强。
其两药区别在于左归丸是有补无泻,而六味地黄丸补中有泻,左归丸适用于纯虚之证,而六味地黄丸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
所以由于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而引起的病症,均可服用左归丸。
用法为每服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全鹿丸为蜜丸,功用为温肾助阳,补精益气。
适用于由肾阳衰弱,精血不足引起的精神衰惫,面色萎黄,腰膝无力,头晕耳鸣,阳萎遗精,以及妇女血亏血寒引起的经期不准、腰痛、崩漏等症。
本品对于精血不足,气血两亏所致的上述诸症确有扶弱补虚功效。
但因药性温热,所以,凡阴虚火亢所引起的梦遗滑精,烦燥失眠,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等症,不应服用。
用法为每服一丸,一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全鹿丸附方健身全鹿丸,即全鹿丸原方中减去了巴戟肉、杜仲炭、鹿尾、鹿肾、鹿角胶,增加了淫羊藿、桑寄生、鹿角和鲜鹿肉的用量。
剂型和用法用量同全鹿丸,功效亦与全鹿丸基本相同。
金匮肾气丸亦称桂附地黄丸,为蜜丸,主要功用为温补肾阳。
适用于由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腰酸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以及痰饮、脚气、消渴等症。
本品可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症见腰膝酸软或冷痛的患者。
使用时应注意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干口燥者忌用。
用法为每次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金匮肾气丸的附方济生肾气丸,即为金匮肾气丸原方中加入车前子、怀牛膝而成。
剂型为蜜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淡盐汤中温开水送下。
效用与金匮肾气丸基本相同,但利尿消肿作用较强,对肾炎水肿有一定效果。
六、对于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的病症,可服用参茸卫生丸,人参鹿茸丸等。
参茸卫生丸为蜜丸,主要功用为补肾状阳,益气养血。
适用于阴阳俱虚,气血两亏引起的身体衰弱,肌肉消瘦,精神萎糜,腰酸腿软,四肢无力,畏寒肢冷,健忘失眠,阳萎遗精,以及妇女血虚崩漏等症。
方中以鹿茸,天戟肉、内苁蓉、补骨脂、锁阴补肾壮阳,添精益髓,以振奋活动机能,以人参、党参、黄芪、於术、白术、山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增强运化,以促进气血生成,以上均为主药;以二地、麦门冬、枸杞子、山茱萸滋补肝肾,养阴增液,以当归、白芍、何首乌补血养血,以上均为辅药。
佐以黑附子、肉桂补命门火,鼓舞紧阳;以杜仲炭、川牛膝、续断、桑寄生补肝肾、强壮腰膝;以酸枣仁、远志、桂圆肉养心安神,配煅龙骨、煅牡蛎、覆盆子、莲子肉固肾涩精;用木香、砂仁、陈皮、乳香等流畅气机,活动血液,以防补药过多而发生腻滞。
诸药配伍,能起到补气助阳,养血滋阴的作用,但是仍偏于补气助阳。
临床应用,针对病情卓有成效。
须注意的是此药方组成多为辛燥之品,如阴虚火亢引起的烦燥失眠,梦遗滑精,口燥咽干等症,不宜使用。
用法为每次服用一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人参鹿茸丸为参茸卫生丸的附方,主要为原方中减去了黑附子、肉桂、煅龙骨、煅牡蛎等,并增加了黄柏,所以温肾助阳,固肾涩精之力不如参茸卫生丸。
人参鹿茸丸药物虽少,但效用略同,剂型亦为蜜丸,服法为每次一丸,日服两次。
注意事项同人参鹿茸丸。
参茸丸亦为参茸卫生丸的附方,与其比较,方中重点减去了涩精的煅龙骨、煅牡蛎、莲子肉和理气的木香、砂仁、陈皮等,增加了天门冬、黄精、知母、黄柏。
所以,加强了滋阳清热作用,减弱了固肾涩精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