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 )(分数:2.00)A.动力作用B.激发作用C.解释作用√D.诱导作用解析:解析: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第二,解释作用。

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第三,预见作用。

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A、B、D都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符合题意,不选。

3.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重在强调( )(分数:2.00)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解析:解析:“人的感情”与理性相对,属于非理性范畴,排除C,A、B与题干无关,是干扰项,故选D。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分数:2.00)A.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B.团结一批评一团结C.感觉一知觉一表象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解析:解析: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B选项是政治斗争中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与题意无关,不选。

C、D分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也不符合题意,不选。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科学的实践观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a.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b.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有不同的类型:第一,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第二,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第三,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c.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主体和客体依靠中介系统相互作用。

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c.认识过程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③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a.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2.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科学推理的驳斥B.实践的发展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3.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并且被视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4.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对客体信息的选择6.对事物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8.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9.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10.“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3、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题库

3、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题库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基础”指的是什么?2、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什么?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的人的才智?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该命题的含义是什么?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两种什么论的对立?6、“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什么的作用?7、“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极限”,这种观点属于什么论?8、人的眼睛能区分出不同波长的光,这种现象表明了什么?9、我们没能对2009年秋季以来的气候做出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10、“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这种反应形式属于什么?11、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什么?12、社会上有技术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比十所大学更能吧科学技术推向前进,这说明什么?13、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观点属于认识论上什么法?14、“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肯定了什么?15、鹰与人的眼睛作比较,狗与人的人嗅觉作比较,说明了什么?16、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错误说法,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什么性质?17、真理的相对性应该如何理解?18、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什么地方?19、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什么性质?20、我们党提出“百花齐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什么地方?21、“粒子说”“波动说”“波粒二象性”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22、“美国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这说明了什么?2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什么观点?2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什么?25、价值揭示的是什么和什么的关系?26、价值评价的对象本质上是什么和什么的关系?27、“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强调了什么?28、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要做什么?29、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什么?3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是什么?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上是什么?32、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什么?33、“三人成虎”体现了什么观点?34、如何理解真理的具体性?35、简述时间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6、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与统一?37、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C )。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C.唯理论 D.经验论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D )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B.实践的绝对性C.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D.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的知识点(共23个)1、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答:生活的、实践的观点。

(列宁)单选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C)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单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A)A、实践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唯物论的观点2、认识论的派别主要有哪些?答:唯物论的反映论(其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的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认为,反映如同照镜子);唯心论的先验论(认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途径:认识是通过参禅、顿悟、纯粹的思辨获得的,因而是主观自生的。

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先知、上帝、佛祖、圣人告诉给你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先于经验获得的,不需要通过实践活动。

可知论;不可知论。

单选圣人不行而知,这种观点属于(C)A、唯物主义反映论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唯物论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地位?特征答:(1)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2)地位: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变革,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以往的认识论要么认为思维不能或不能彻底地认识存在,要么认为思维虽然能认识存在,但没有能动性,只是像照镜子一样,镜子外是什么东西,镜子里也是什么东西,而不像画画一样,模特是一定的,但不同画家画出来的模特却是千姿百态的(3)特征: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征。

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单选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A)A、一致的B、不一致的C、同时的D、不同时的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者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间接接触,间接接触如借助于电视、书籍而实现的接触)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指直接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K6[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K6[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D.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正确答案】D2.下列说法体现正确对待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B.因材施教,因人而异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正确答案】BCD3.下列选项中,从一定角度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A.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B.意识是头脑里固有的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正确答案】ACD4.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A.一元论哲学B.决定论哲学C.坚持物质第一性D.能动的反映论【正确答案】ABC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5.国体是指社会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BD)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C.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D.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形式6.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是以(AB)为依据的。

A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C无产阶级的反抗D马克思主义者的阐述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A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B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最后得到彻底解放C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工人阶级得到彻底解放的标志D工人阶级的解放就是建立起工人阶级政权,人民当家作主二、单选题8.科学证明人脑是A.思维的对象B.思维的器官C.思维的产物D.思维的源泉正确答案:B,9.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科学技术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人的需要正确答案:B,10.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以下特点A.一维性B.三维性C.四维性D.多维性正确答案:B,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正确答案:B,12.工作“一刀切”的方法是否认了A.矛盾的特殊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正确答案:A,1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第二章 认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复习

第二章 认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复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8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科学的实践观P58-62一、实践的含义:P59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类型:P611、物质生存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P60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四、实践的基本要素P59-601、主体①含义: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社会实践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时间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②能力A、自然能力:B、精神能力: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因素)③基本形态: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2、客体①含义: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②类型A、是否为实践所创造: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B、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C、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3、中介①含义;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概念题1.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1)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研;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相关试题:(1)理性认识(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研;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研;聊城大学2015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研;青岛大学2015年研;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研;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研)(2)感性认识(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研;燕山大学2016年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研;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研)答:(1)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真理的客观性(扬州大学2016年研;聊城大学2015年研;广东财经大学2013、2015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1)客观真理(燕山大学2013年研)(2)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物感觉、思 反映论 想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 感觉、思想 先验论 物 验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不 临登 深高 溪山 ︐︐ 不不 知知 地天 之之 厚高 也也 ︒︔
荀 子
“你要有知 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 味道,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 勾股定理 • 天花与牛痘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正确看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的同时,认为间接经验也是我们获取 知识的主要途径。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 关系。 从归根到底或最终源泉的意义上,一切知 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2)社会性:认识主体是社会的存在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度和方法。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反映论的观点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3.认识的主体是指()A. 一切有生命的人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 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4.认识的客体是指()A. 一切客观实在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 一切社会存在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6.反映论是()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形象性B.逻辑性、综合性C.间接性、抽象性D.真理性、主观性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和形象性B.间接性和抽象性C.客观性和实在性D.具体性和历史性9.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1.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12.真理是指()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13.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16.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1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1、认识: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2、认识和认识论的区别: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认识与认识论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

在哲学史形成了不同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不断为认识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5、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分不开的。

所谓认识主体的历史性,就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年代)6、人的主体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人类个体: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的个人。

认识群体由个体构成,但它更具有更大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7、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表现: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8、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工程项目管理自考本科试题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101-P10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27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12-113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7-P118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2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2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2(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分数:2.00)A.实践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解析:解析: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是指( )(分数:2.00)A.工具、手段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运用、操作工具的程序和方法解析:解析: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A、D属于实践中介的定义,B是关于客体的定义,不符合题意。

4.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客体是指( )(分数:2.00)A.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工具和手段D.自然界解析:解析: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A是主体的定义,C是中介的定义,D是干扰项,都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5.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分数:2.00)A.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C.认识关系与实践关系√D.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解析:解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A、B都过于片面,D表述有误,不选。

6.在影响认识的各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分数:2.00)A.物质B.实践√C.意识D.大脑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⑴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的含义。

答: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答: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主体的特点。

答: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

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历史性,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结构。

答: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认识客体的特点。

答:认识客体的性质。

答:首先,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归根结底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其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答:①实践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单选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 B2【单选题】物质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实践和认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正确答案: A3【单选题】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最终动力•B、根本动力•C、直接动力•D、唯一动力正确答案: C4【单选题】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B、真理对事件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D、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正确答案: C5【单选题】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D、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正确答案: B6【单选题】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A、意识形态和意识形式•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C、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D、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正确答案: B7【单选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宿命论的历史观•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D、循环论的历史观正确答案: B8【单选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

A. B. C. D.•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正确答案: C9【单选题】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历史观的立场都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D、辩证法正确答案: A10【单选题】物质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实践和认识的统一•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正确答案: A11【单选题】“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主要揭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反映论的观点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3.认识的主体是指()A.一切有生命的人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4.认识的客体是指()A.一切客观实在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一切社会存在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6.反映论是()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形象性B.逻辑性、综合性C.间接性、抽象性D.真理性、主观性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和形象性B.间接性和抽象性C.客观性和实在性D.具体性和历史性9.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1.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12.真理是指()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16.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1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件事说明(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B.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C.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D.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A.具体化B.理论基础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D.理论形式2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二、多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B.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C.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2.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

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

这说明()A.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B.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C.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D.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3.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A.没有反映者就没有反映B.反映者能够与被反映者相一致C.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D.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绝对统一的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B.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唯心论B.经验论C.唯理论D.二元论6.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A.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B.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C.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D.感性材料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B.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8.任何真理都是()A.客观真理B.相对真理C.绝对真理D.具体真理9.真理具有相对性。

下列选项中属于真理相对性含义的有()A.真理中都包含错误,需要修正B.真理是对世界某些事物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C.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D.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需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10.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C.与已有的理论相符合的就是真理D.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11.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12.价值的客观性在于()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C.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13.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表现在()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须是具有价值的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D.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1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A.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15.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是什么?3.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6.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8.怎样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9.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0.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1.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2.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五、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材料二: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3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2.材料一: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材料二:法拉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

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请回答:案例中的有关材料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有什么启示?3.材料: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

19世纪30年代,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小于180度。

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黎曼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大于180度。

请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什么真理观?4.材料: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

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

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模拟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D 4.B 5.B 6.D 7.A8.B 9.A 10.B 11.D 12.B 13.A 14.A15.B 16.C 17.B 18.D 19.B 20.C(二)多项选择题1.AD 2.BCD 3.AB 4.CD 5.BC6.ABC 7.ABCD 8.ABCD 9.BC 10.ABCDE11.AB 12.BCD 13.ABCD 14.BCD 15.ABCD(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