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渔业----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渔业----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勾 东 博

大连水产学院04研(116023)

摘要:本文由朴素的生态渔业思想和内涵谈起,强调了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我国发展生态渔业的典型实践方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简言之,生态渔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产方式。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选择实用而有效的最佳模式及措施来发展渔业,以此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关键词: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世界观察研究所名誉所长Lester R. Brown近期的研究表明:过去50年中,全球捕鱼业增长了五倍,大部分的渔场超出了其可持续生产能力[1]。据国家海洋局2005年最新公布的全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5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赤潮、海浪、溢油等海洋灾害176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较2004年增加约5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年[2]。目前,渔业资源正面临着巨大危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需要适时地建构一个高效有序的渔业循环经济体系,以全新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实用而有效的最佳模式及措施来发展渔业,以此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我国渔业发展过程及生态渔业基本理论简介

2.1 我国传统的朴素生态渔业思想及渔业发展过程简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养鱼活动的国家之一,可上溯到商代后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的思想,在我国早期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已有体现。据《逸周书·文传解》记载,周文王实施“禹禁”,明确要求“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保护怀卵鸟兽鱼鳖以利“永续利用”的思想;战国时期的荀子,把自然资源的保护作为治国安邦之策,特别注重遵从生态学的季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保存和永续利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末期范蠡撰写的《养鱼经》中,就谈到鱼鳖混养的道理……上述历史记载,虽然存在着局限性,但正是这些朴素的的思想,为我国渔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渔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以前,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也就是捕捞业的发展;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以捕捞为主转为以养殖为主,确立了符合中国的国情的渔业发展道路;第三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保护[3]。目前,我国渔

- 1 -

业发展正处于第三阶段的延续和提高时期,我国渔业和渔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针对渔业发展面临问题以及今后渔业发展的方向,生态渔业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

2.2 生态渔业的涵义

关于生态渔业的涵义,国内研究者的表述不尽相同。李明锋(1995)表述为:生态渔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渔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渔业体系[4]。陈广城(2000)认为,生态渔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实现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使养殖的水生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转换,使之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上的高效性,鱼、畜、禽、瓜、果、菜和水稻相得益彰,它是无污染的高效渔业[5]。

虽然对生态渔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实质是基本一致的,即生态渔业是作为渔业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基础,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建立在高效、低耗、和谐和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渔业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所谓“生态渔业”其本质涵义可理解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渔业。要实现渔业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协调好生态和经济的本质关系,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反映着渔业机制的本质关系及其客观规律,而生态渔业作为一种渔业发展模式,是能充分体现渔业机制的本质关系和发展规律的。

3.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

目前,渔业资源面临着巨大危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需要适时地建构一个高效有序的渔业循环经济体系,以全新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实用而有效的最佳模式或措施来发展渔业,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3.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如何仅将全部资源中的一部分加以收获,使得资源不受破坏,而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收获的数量。可持续思想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只是从近代开始,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同自然的关系才日益紧张,从而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持续,而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6]。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学博士李健民认为,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以下公式中六个方面的因素:S=RAT/PCW

S: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R: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生产能力

- 2 -

A:地球生态系统的吸收自净能力

T:人类自身的发展能力,它包括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社会直辖市能力和反应能力等。人口质量在这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决定性作用

P:人口的数量

C:人均GNP或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来看,人均GNP或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人类生活消费,而且还包括了人类的生产消费

W: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单位GNP所造成的污染值[7]

这一公式表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R+A+T)>(P+C+W)。

(R+A+T)>(P+C+W)的程度越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越强;

当(R+A+T)<(P+C+W)时,人类就爆发危机。

3.1.2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渔业的关系

生态渔业是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恢复为基础,变渔业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渔业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兼顾,环境与发展相协调。它是对渔业自然资源深层次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资源系统的生态平衡;还可以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使渔业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建设生态渔业可以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使渔业生产能形成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渔业的这种可持续性正是我国确立科学的渔业发展观,在持续发展道路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渔业的显著特征。可见,生态渔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产方式,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因此,发展生态渔业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符合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发展生态渔业的可行性

生态渔业既适合内陆水域的淡水渔业,也适合于海洋渔业。由于我国内陆水域推广生态渔业的历史较长,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基础优于海洋。据估计,我国内陆水域约1747万公顷,池塘约192万公顷,河沟528万公顷,水库230多万公顷,池塘约192万公顷,分别占总水面的43%、30%、13%和11%。此外,还有2700万公顷稻田、2000万公顷低洼盐碱荒地以及地热温泉等也可兼作或改造用于养鱼;目前,我国可养殖滩涂资源中已利用的还不到40%,尚有600多万亩可养面积未开发利用,15m 等深线以上的浅海水域利用不足2%,基本上未开发[8],多样的水域环境为发展生态渔业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渔业科研工作者们投入到对生态渔业技术的研究中,为在我国广大渔区推广实行生态渔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我国发展生态渔业的实践原则和方式简析

4.1 我国发展生态渔业的原则

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原则主要体现为资源消费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生产全程乃至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

-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