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六:自我表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自我暴露的名词解释
自我暴露的名词解释自我暴露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表现行为来达到自我了解、接纳、肯定、接受、满足、安慰等目的。
自我暴露通常是在下述三种情况下出现:( 1)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认识是全面性的和准确的,所谓自我暴露的“全面性”是指自我暴露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人格特质的各个方面。
( 2)自我暴露者对自己存在着积极而肯定的态度,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即自我暴露者的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 3)自我暴露者处于某种特定的心境之中。
自我暴露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内省阶段。
第二阶段是外显阶段。
第三阶段是内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自我暴露者获得成功的内省模式就会被内化,并内隐于个体的无意识之中,成为人格结构的一部分。
当自我暴露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自我暴露行为倾向于产生两种效应:( 1)如果自我暴露行为超出了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那么将会引起周围人们的强烈反应;( 2)如果自我暴露行为超出了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么自我暴露者能够以平静的心情与别人进行沟通。
自我暴露不同于社会认知过程。
虽然二者都要通过信息加工的方式去认识他人,但前者的信息加工深度比后者更为细致和复杂,它要求自我暴露者把握自己的特点,理解自己的行为举止,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通过自我暴露,自我暴露者能够了解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情。
自我暴露行为经常伴随着具有强大社会意义的情绪体验,比如喜悦、悲伤、恐惧、羞愧等。
此外,自我暴露行为也会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挫折感、紧张感、压抑感、羞耻感、罪恶感等。
此外,自我暴露者对自我暴露的持续性会产生动机斗争。
如果坚持自我暴露就能够获得内心需要的满足,就能够促使其继续做下去。
相反,则会阻止自我暴露,或者会缩短自我暴露的持续时间。
另外,自我暴露还受个体的需要、兴趣、气质、价值观、自我概念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自我暴露者的文化背景和自身的人格特征差异很大,所以自我暴露的类型、方式也不尽相同。
例如,自我暴露对女性而言更多地包含在她们的日常交往之中,而男性则偏好把自我暴露作为一种手段或一种权力的象征。
自我表露的四种类型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自我表露的四种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后续内容的整体认识和背景信息。
在本文中,引言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概述:该部分将简要介绍自我表露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本文将要探讨的四种类型。
2. 研究背景:这一部分将阐述自我表露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背景,以及相关学术界在这一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
3. 目的和意义:最后一部分将说明本文研究自我表露的目的和意义,指出通过深入探讨四种类型自我表露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在沟通与互动中如何展示自己,并且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2. 自我表露的四种类型:2.1 公开性自我表露:公开性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在社交环境中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思感情感和经验等信息。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露通常会带来对个体真实性和诚信度的印象,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私密性自我表露:私密性自我表露是指个体选择向少数知己或亲近的朋友透露内心深处真正想法或感受。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露可以增进情感交流,加深彼此间的信任与了解,但也要注意保护隐私,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2.3 直接性自我表露:直接性自我表露是指个体直接、坦率地传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的行为。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露往往能够有效沟通,并减少误会与猜疑,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
2.4 隐晦性自我表露:隐晦性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不直接明示,而通过暗示、暧昧或隐喻等方式来透露内心真实想法或情感。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露可能让人更具吸引力和神秘感,但也容易引起误解和沟通困难。
每种类型的自我表露都有其独特之处,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形式的自我表露对于维护健康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3. 具体说明与解释:3.1 公开性自我表露要点:在公开性自我表露中,个体会将自己的思想、感受或信息公之于众,毫不掩饰地展示给他人。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露往往能够增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立信任和沟通。
同时也能有效地传达个体的意图和内心世界,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
3.2 私密性自我表露要点:私密性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有意识地向特定对象透露一些私密信息或感受。
自我表露的名词解释
自我表露的名词解释自我表露是指向他人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的特征是受众者从受传者那里获得了某种感觉,并且把这种感觉向其他人传递。
在一定意义上,个体为了保持对环境的敏感,与之互动,必须时刻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期获得回馈和理解。
个体自我表露的本质是“自我”,而非“他我”。
它强调“自我”,强调个体主观感觉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联性。
自我表露最早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
它包含了四个方面:①以适当的方式运用我们能够操纵的语言;②利用可视觉的符号系统;③内心有所感觉时做出姿势;④在具体情境中呈现自我。
这些相辅相成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个体完整的自我表露。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这些压力,往往就会导致内心冲突的发展,甚至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排解心理冲突的方法很重要,通过合理的途径释放积聚在心中的压力,将有助于防止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还能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
比如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习适当的减压技巧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网络聊天,但网络聊天只能满足我们释放焦虑和烦恼的需求,并不能真正排解掉我们的压力。
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者研究发现,花费一小时在虚拟空间中聊天可能使现实生活中的心情变糟,但花费一小时的时间来锻炼身体或是写日记却可以缓解焦虑。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自我表露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即自我表露的效果要远远高于聊天的效果。
除了自我表露之外,学习新知识、扩大自己的朋友圈、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你的想法和经验等都是排解压力的有效方法。
一般地说,自我表露的强度会随着受众者所处的环境而变化。
如,当一个人面对一个陌生人或者一群新朋友时,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向他人传递信息,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获得别人的好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表露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范围也会逐渐扩大,形式也会不断地更新。
自我暴露的名词解释
自我暴露的名词解释自我暴露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暴露性,指人们向周围的人传递自己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意图。
它包括明示的自我暴露和暗示的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我暴露可分为直接自我暴露和间接自我暴露。
直接自我暴露是人们主动将自己的目的、观点、意图等完全公开地表达出来,使他人知晓并产生相应反应。
间接自我暴露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向他人传递隐秘的信息,如果别人接收到这些信息,能够据此判断他人真正的动机,从而采取适当的行动或防止误解的产生。
人际关系学派的创始人A·伯恩斯坦认为,人际交往中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自我暴露的程度与对方理解你的深度成正比,即暴露得越多,被理解的也越多;暴露得越少,被理解的也越少。
自我暴露后对社会造成了影响,对此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考察:(1)关于自我暴露行为本身。
(2)自我暴露者的目标与预期结果。
(3)自我暴露后的效果。
(4)自我暴露后行为的持续时间。
(5)在一段时间内,自我暴露行为对个体的影响。
自我暴露行为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种是给其他的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妨碍他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增加其焦虑,有时会导致行为的改变;第二种是由于其他人感觉到威胁或羞辱,而产生防御心理,甚至逃避,降低了社会互动的质量。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自我暴露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一般来讲,自我暴露的积极作用包括:(1)向他人表现自己的诚实。
(2)提供他人了解自己的线索。
(3)增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信任感。
(4)增强个体的自尊感。
(5)增强自我形象,进而增强自我意识。
自我暴露的消极作用则包括:(1)使他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
(2)使别人失去接近自己的机会。
(3)不恰当的自我暴露导致不恰当的人际关系。
(4)会引起防卫反应。
(5)自我暴露缺乏层次,很难持久。
下面再看几种情况:(1)在发生事故前的某些时刻,如清晨起床、入睡前,此时人的情绪稳定,思维最为敏捷,对外界刺激反应较快,尤其在行车途中更是如此。
学习管理心理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学习管理心理学心得体会(通用16篇)学习管理心理学篇1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性为对象,以调动的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科学。
传统的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习惯于以过去的经验进行管理,因此难以摆脱方法上“固定化”和简单化的毛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效果不好、针对性不强。
管理心理学着重强调性化教育,注重个性和情感因素的充分发挥。
对这一理论的借鉴和运用恰好弥补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上的缺点,成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
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坚持“以为本”,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性作用。
学习管理心理学已有一段时间了,这门课程涉及到各个方面.我个认为,无论在学习生活,生活工作之中都需要具备几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些方面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在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是种捷径,更能让自己的工作达到“时间少,效率高”的效果。
同时,在漫漫生路途中欣赏到一幅幅悦的风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如何去搞好际关系,学会与他相处的方式,为工作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要说一下管理心理学的一方面---交际心理。
一、实际交往在商务活动中有哪些作用我们在共同劳动过程中,彼此间结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其中有一种重要的与之间的关系---际关系。
为什么说它重要呢?这是因为在现实中,的经历知识经验能力、性格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产生双向交流,使彼此的长处得以递增,彼此的短处,得以克服,近而为实现群体的工作目标共同努力。
在心理学中,际关系是指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与之间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与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
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际关系却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际关系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
“自我表露”是一种不错的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表露”是一种不错的自我心理调节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把你的真实感觉准确无误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它不等于情绪爆发。
自我表露会增强你的沟通效果,因为这使你表现得更真实。
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然后接着做你该做的事情。
这样你就不会因为长期的情绪积累而在某个时候突然大发脾气,号啕大哭,或者整日闷闷不乐地沉浸在一些情绪中。
自我表露不是简单地“有一说一”,有些话看起来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实际上是在批评别人。
如:我觉得你没有权力这么做;你让我觉得苦不堪言;我觉得你错了;你在威胁我;我觉得你根本不顾别人的感受……自我表露要求我们对自己情绪负责,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情绪,都不应因此责怪他人,这是一种巨大的意识上的转变。
比如,你和丈夫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了一架,如果你坚持认为都是你丈夫的错,那你肯定会越想越有气,甚至持续几天愤愤不平,受到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家庭生活了。
但是,如果你能换个角度考虑,发现丈夫每天在外奔波的确很辛苦,自己以前对丈夫关注和体贴不够,那么你的情绪立刻会平复许多。
不同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反应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某种情绪归结于某个起因,尽管这样做可能会使我们觉得很舒服。
引起我们情绪反应的不是他人行为本身,而是我们的认知系统对它做出怎样的评价。
自我表露首先要表达清晰。
开始,你会发现与“愤怒”相比,像“不安”一类的词更容易说出口。
在表达时你往往降低了你感受的程度。
这是因为你担心自己的表达会让别人失望或者感到内疚,所以你很难更明确和更有效地表达你自己。
其次是要诚实。
当你怒火中烧时却说自己只是“有点不安”,或者感觉愤怒的时候只是说受了点伤害,这样做是毫无用处的。
说一些别人想要听或者你觉得可能会避免别人生气的言语,同样没有意义。
如实地表达出你当时切实的情绪体验,这是对你最有帮助的。
最后是要坦白。
自我表露的目的只是说出你所感知到的东西带给你的感受。
不带责备地表达你的情绪,能让对方更清楚地听到你所说的话,彼此交流的可能性由此可以大大增加。
管理心理学 自我管理的方法
管理心理学自我管理的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现代社会中,管理心理学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自我管理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个人管理自己的时间、情绪、目标等方面。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如何有效地自我管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关于自我管理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要制定明确的目标。
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有清晰的目标。
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有方向地去努力。
在制定目标的还要制定一些可行的计划和策略,来帮助我们实现这些目标。
要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成为自我管理的关键之一。
可以通过制定每天的工作计划,设置工作和休息的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心态决定成败,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可以通过培养乐观的心态,建立自信心,保持对未来的信心,来克服各种困难。
要注重自我调节和心理平衡。
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需要学会自我调节,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和娱乐来调节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平衡。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我管理的重要保障,可以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
可以通过建立信任、沟通和合作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
自我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建立时间管理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注重自我调节和心理平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自我管理上取得成功,过上更加充实和幸福的生活。
第二篇示例: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方法和原理。
自我管理是指个人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维,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自我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实现个人和职业目标。
自我表露的分类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自我表露的分类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自我表露是人类社交交往中常见的一种行为方式。
它指的是个体通过言语、行为、姿态、情感和自我揭示等方式,将个人内心的思想、感受、意图等展示给其他人。
自我表露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常常被用作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的关键方式。
在社交交往中,人们会通过自我表露来传达信息、分享经验、寻求支持、展现自己的特点等。
自我表露在不同的社交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它可以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在工作场合中,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团队精神。
因此,深入探究自我表露的分类类型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自我表露的分类类型。
通过对自我表露的维度、方式和目的等进行分析,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将展现出自我表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对自我表露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并展望未来对自我表露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对个体社会行为的理解提供参考和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分别介绍自我表露的定义、自我表露的心理效应以及自我表露的分类类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表露在社交交往中的作用,为实际社会行为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自我表露的分类类型展开讨论。
文章首先引入了自我表露的概念和定义,探究了自我表露所产生的心理效应。
接下来,主要内容将聚焦于自我表露的分类类型。
在第二节的内容中,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自我表露,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我们将讨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类型:1) 口头表达:探究人们通过语言、对话等口头方式进行自我表露的情况。
这种表露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可以是直接的言辞表达,也可以是隐晦的暗示。
2) 非口头表达:探讨人们通过行为、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书写、艺术创作等非口头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和情感的情况。
这种表露形式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微妙而丰富的交流。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很多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生活,在未接触之前,我们都似乎对其有着某些浅显的认知,然而,在深入接触之后,我们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然后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讲领导是如何管理员工的,也就是所谓的领导心理,或者说还包括了之前接触过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和组织管理心理,我所知道的仅限于此。
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不仅包括领导心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组织管理心理,还涵盖了目标管理心理、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以及环境管理心理。
我想,自己之所以对管理心理学有着简单的认识,是因为我对管理的内涵不够了解。
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呢?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管理是任务,管理是纪律,但管理也是人。
”管理,看似单一的两个字,却有着巨大魅力,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首先,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是企业或组织,也就是我前面浅显的认识,它也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是管理活动。
其次,管理的客体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包括个体心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也包括个体和组织对于时间、环境、信息等资源的管理,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等。
因此,朱永新写的《管理心理学》这本书给管理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由此可见,管理科学有包括两个子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和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
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及工作管理,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家庭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城市管理等等。
充分认识了管理的内涵之后,再转回头看一下管理心理学,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哪些内容是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又有很大的作用的呢?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
自我表露资料
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人际互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指一个人主动或被动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价值观等个人信息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表露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也有助于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并与周围的人建立更为真实的联系。
1. 自我表露的种类自我表露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
主动自我表露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比如分享自己的经历、愿景、情感等;而被动自我表露则是在行为、言语、表情等方面不经意地展现内心真实感受,让他人从中察觉。
此外,自我表露还可以根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分为浅层和深层自我表露。
浅层自我表露主要涉及外在表面的信息,比如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而深层自我表露则涉及更为私密和个人的主题,如自己的恐惧、焦虑、内心挣扎等。
2. 自我表露的意义自我表露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自我表露,个体能够建立更为真实和坦诚的人际关系,避免表面社交的虚伪和疏离。
其次,自我表露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情感沟通和情感共鸣的产生。
此外,通过自我表露,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矛盾,从而增强自我认同和个体成长。
3. 自我表露的风险尽管自我表露有诸多益处,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过度的自我表露可能导致过度暴露,使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缺乏隐私和边界感,造成他人的困扰和拒绝。
其次,由于不同个体对自我表露的接受程度不同,过于深刻的自我表露也可能引发他人的不适和冲突。
因此,在进行自我表露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对方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度的把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矛盾。
4. 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表露为了实现有效的自我表露,个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选择自我表露的内容和方式时,需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和情感需求,并避免过于敏感和冲突性的话题。
其次,在进行自我表露时,要坚持真实和诚实,避免虚假和欺骗,以建立真诚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管理心理学 读书笔记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第一篇管理单元:对人类个体的研究1.1 许多心理目标都不同于生理目标,它们是无限定的,非具体的。
人摄取了一定量的食物之后,便暂时消除了饥饿感;可是,人在赢得了某种程度的声望后,却不一定会感到满足。
名誉及心理目标看起来是朝生幕死而又没有止境的。
人的心理目标永远也不会得到穆族,故此,原因和动机也就永远不会消失。
P81.2 匮乏模式:它们总是感动坐卧不安、心绪不宁,却又书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们大多数人都时常会有这种体验,感到受到某种内在的压力,而又无法找出消除这种紧张感的具体目标。
P91.3 人类最终都在追求一种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
P91.4 成长动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更多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满足。
人即使充足、舒适,也不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1.5 如果习惯意味着无原因或无目的的重复行为,那么,无论是成长模式还是匮乏模式都在习惯概念上楼又大量余地。
如果习惯一词在此适用,那它就应是指试图满足某些特殊需求的特殊方式。
1.6 我们对他人心理需求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他人性格的判断1.7 极端的依赖,作为一种手段,会激发出其他的需要。
如果依赖得到了维持现有需求的程度,而这些需求又是一个人无法单独得到满足的,那么人的感觉就很可能是积极的、友善的、充满琴情的、具有保护性的、感谢的,而且他又会随之产生强烈的社会需求。
如果依赖不但不能满足现存的需求,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那么人就很可能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感情,且就会更急迫的希望独立自主,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
1.8 美国妇女存在着极大的“成功恐惧”。
主要原因是由于有抱负的妇女不是对自己的成功持疑心态度,就是唯恐成功会使自己的变得不像女性,会使自己与男性出现危机。
其次,人们认为,由于妇女受传统的社会化的影响,总是想取得替代性的成就,而不是直接的成就,也就是说,妇女被灌输的是如何通过利用与他人的关系(通过赞助他人或控制他人)来干事情,而不是直接作用于这个世界。
组织管理混乱的自我反省
组织管理混乱的自我反省【组织管理混乱的自我反省】作为一名管理者,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然而,最近我发现我所管理的团队出现了许多混乱的情况,这让我深感沮丧。
为了解决问题,我开始自我反省。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开始寻找解决方法。
首先,我意识到我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我太过于注重计划和工作进度,会在工作期限前把任务分配给团队成员。
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需要在紧张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我也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检查工作成果,导致工作质量下降。
因此,我决定更加合理地分配任务,并给团队成员更多的工作时间。
此外,我还将更加留意工作进程,确保每个成员都掌握了任务的要求和工作流程。
其次,我发现我在团队沟通中有很大的不足。
我经常与成员沟通,却没有把握住他们的核心需求。
我发现团队成员与我交流时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让我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我决定要经常与成员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感,有针对性地给予意见和建议。
此外,我也将适时地组织团队交流会议,强化沟通,促进团队协作,帮助团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我明白管理的核心在于引领,而非严格的控制。
我曾经采取权力巨大的方式来管理团队,给予成员太多的指示和规定。
此举导致了成员们的不满和反感,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我现在认识到领导应该更多地引导成员,而不是直接控制他们。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成员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工作和自我发展的乐趣。
通过自我反省,我发现管理者不是完美的。
我必须承认并正视这些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使团队更加高效和协作。
我要向我的团队成员道歉,同时也要表达我的改进承诺。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更好的领导者,带领团队实现更加卓越的业绩和效益。
自我表露有什么作用自我表露的重要性
自我表露有什么作用_自我表露的重要性*导读:自我表露重要吗?自我表露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会自我表露?接下来就跟着小编我一起来了解究竟自我表露有什么作用的相关内容吧。
心理学家阿伦夫妇和他们的同事曾做过关于亲密感形成方面的研究,他们将互不相识的被试分为两大组,分别让他们共处45分钟。
其中一组,在最初的15分钟里,让他们交流一些无关隐私的话题,比如最近一次同事聚餐是什么时候等等;接下来的15分钟里,让他们讨论一些较私密的话题,比如你最宝贵的回忆是什么?而最后的15分钟里,引导他们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如完成一个句子:我希望有一个人和我一起分享或者你最后一次在别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自己哭呢?为了什么?相对于另一组45分钟一直在讨论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来说,前面那组组员共处45分钟后关系明显更亲密。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人际关系的巨大秘密:自我表露可以轻易地帮助人们同他人形成亲密感,而互联网上能建立感情也恰恰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自我表露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一、自我表露的个体是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且强调表露的信息是真实的,它不仅是健康人格的表现,而且也是成功的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果个体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那将成为罹患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我表露之所以成为各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是因为它能对个体的心理发生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表露是身心健康的主要标志。
自我表露有着宣泄情绪、消除烦恼、维持心理平衡等重要的功用,烦恼与秘密藏在心中会令人感到苦闷,而心里的不满、烦恼越是排泄不出去,个体就越是烦恼、苦闷。
时间一长,人就会非常痛苦,以致于无法保持心理的平衡,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某研究发现,向他人表露自己的创伤性经历,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处,但如果很少将自己的痛苦表露给别人,他们将会面临抑郁或焦虑的困扰。
*2、自我表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
自我表露是相互了解的基础,通过自我表露将双方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透露给对方,逐渐打开自己的内心,同时认识对方的心理特征。
人际交往理论 自我表露理论
二、自我表露理论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
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
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
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
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
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
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
前几年,隐私曾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对它还有一些误解与偏见,需要加以澄清。
Briggs(2001)也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
除了隐私需要,人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
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
自我表露的名词解释
自我表露的名词解释自我表露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表达或发泄内心的情感、思想与意识。
自我表露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自然性的自我表露,即以言语和非言语形式出现;第二类为社会性的自我表露,又称为情绪化的自我表露。
人的自我表露有多种途径,最主要的方法有三:一是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批评;二是表情、姿势、动作和环境的反应;三是身体各部位(包括面部)肌肉紧张度的变化等。
一般说来,自我表露总是伴随着认知活动和情绪体验。
人的行为与其观念一致,就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但过分强烈的情绪反应或消极情绪对健康和疾病也有影响。
首先,它直接导致压抑反应;其次,还可能由于误解而出现焦虑、愤怒、敌意等不良情绪;第三,它对情绪高涨期会加重心理负担,易使心血管系统处于不良状态;第四,自我表露常伴有社会性冲突,尤其在人际关系和婚姻中易产生嫉妒、怨恨等。
据调查,正常人70%以上的各种欲望都可用自我表露的形式来表示。
再次是指对个人特殊欲望或动机的不恰当暴露。
如寻求刺激、追求新异、引起关注等。
自我表露中含有攻击因素,它可导致恐怖症和暴力行为,因此,自我表露的程度必须适宜,否则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神经质等精神症状。
再次是指对个人特殊欲望或动机的不恰当暴露。
如寻求刺激、追求新异、引起关注等。
自我表露中含有攻击因素,它可导致恐怖症和暴力行为,因此,自我表露的程度必须适宜,否则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神经质等精神症状。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所有人的自我表露水平都提高,那么会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
首先,人类的生存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自我表露无法满足每个人的全部需要;其次,人们往往希望在他人面前保持“优越感”,而不愿表露其弱点;再次,每个人的自尊都有其底线,并且有时只能承受有限的压力;最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产生自我表露,而这样做往往会使其遭到拒绝或伤害,从而可能诱发犯罪行为。
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目标和限制措施,尽量使其社会化。
另外,培养社交能力和克服孤僻,有助于减少自我表露,增进社会交往,促进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表露)
人本主义流派的相关研究
一、自我表露
自我暴露是个体体验到成长和快乐的重
♦: 西德尼朱拉德(1971)
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关键是使自己更透明。
当来访者能够毫不隐瞒地投入与咨询师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时,来访者会受益匪浅。
并且,治疗师恰当地自我表露对治疗是很有益的。
1、表露的相互性
♦: 含义
(朱拉德“一对一效应”)谈话双方
倾向于使谈话的亲密水平达到一致,即
当一个人在一次交谈中展示自己的私人信息时,另一个人几乎总要回报。
3、存在的三个世界
(1)组成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项f收界..
括自然环境、生理的内在环座(如生理需求、本能、驱力等)。
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不以
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它我们只
有适应和接受。
♦:~3)自我、自我价值与潜能的自我学产自我内在世界是主观的和内在
它是我们真实觉察、理解事物
外在世界进行联系的基础。
只有充分认识自我,清醒地把握内心需求,较完整地了解内心世界,才能
理解周围世界的意义,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关系,现在和将来的行动等。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1“自我表露”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主动把自己的信息告诉其他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德尼朱拉德(SidneyJourard,1971)认为,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
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他人的自我表露。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关键,用朱拉德的话说就是使自己更透明。
Blog的兴起使自我表露呈现出全新的形式。
Blog不同于日记,后者只是写给自己看,没有交互性,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是自我表露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而且,Blog中的人际交流超越了传统人本主义中的一对一概念,形成一对多的沟通网络,效果更好。
自我表露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表露信息的私密性,一般来说,表露信息越秘密,表露效果越好。
为什么自我表露会促进心理健康?朱拉德认为,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
直到我们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开的和透明的时候,我们才能公开地、透明地看待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自我的所有方面,我们就无法进步和变得自我实现。
喜欢写Blog 的Blogger都具备比较高的自我表露倾向,因此根据朱拉德的观点,他们也都是心理健康的人,但如果把徐博客、勃客郑渊洁和keso作个比较,貌似前两位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一些,呵呵,开个玩笑罢了。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2微人格心理学立足于传统人格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
本书作者历经多年的研究,累积了大量的微人格心理学理论及案例,并联合一些知名心理学研究机构进行了实验、调查、收集、分析了,并以幽默、冷峻、犀利的语言风格描述出来,力求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更加生动有趣。
本书的创作旨在引导热爱心理学的读者看透人们行为背后不为人知的动机,解读人们隐藏的微妙人格,科学剖析人格的众多侧面;在看透别人的同时,探索和发现我们身体中的另一个自己,学会下意识地控制并利用这些“微人格”,发掘自身潜藏的能量。
第四章 支持与影响——同理心、面质、自我表露
即使不从面谈策略角度考虑,社工在案主面前进行适宜的自我表露 也是必要的。因为自我表露是最起码的生活智慧,完全不进行自我 表露的人将不可能与别人建立基本的信任和相互关怀,也就没有真 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它有很多优点,所以学员在初学时可能很愿 意使用这种技巧,但是切记自我表露要注意时机。并非所有的自我 表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社工在案主面前进行自我表露必须遵循一 些基本规则,以确定表露些什么、什么时候表露、表露多少、怎样 表露。否则,社工的自我表露将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可能成 为影响他专业权威性的不利因素。比如,不能太早表露,因为此时 和案主彼此还不熟悉,关系还没建立起来,自我表露会使案主感到 很不自在。如果太晚,会失去引导案主开放自己的机会。自我坦露 也不能太多,这样会让人觉得不安全,并有刻意讨好对方或者显示 自己经历的嫌疑;同时,自我表露时,要把握好情绪,避免情绪失 控,否则将可能使案主感到挫折和不知所措。还要注意不能为了迎 合案主而杜撰自己的经历进行表露,即使你编造的经历不会被案主 发现甚至会给他一定的帮助,但这种造假违背了社工的真诚原则和 职业伦理,应该杜绝。
第一节 同理心
同理心又称为“共情”,在临床面谈、咨询和治疗中是 一个流行概念。同理是指正确了解案主所传达的信息, 而且能够敏锐地觉察出对方信息中的感受,然后将这些 了解和觉察,以案主能够了解的语言传达给案主。同理 不是对事物的认识,而是进入成员的世界去了解他的参 考框架,看他如何看自己,如何看周围世界,同时体验 他的感受。同理分为初级同理和高级同理,初级同理是 指工作者了解案主明显表达出来的感受、行为和经验并 传达给案主,而不探究隐藏暗示的部分,一般常在咨询 的初期使用,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案主之间的关系,并使 案主觉得被接纳,从而愿意多与社工分享。而高级同理 是指不但了解对方表达的表面意义,而且将其内在的感 受与隐藏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也表达出来,把对方的隐藏 问题显性化,进行更充分、深入的探索。同理在整个咨 询过程中都是需要的,所不同的是高级同理在接案初期 运用要尤为谨慎,但越到后期则越为重要。下面的例子 可以说明这两个层次的同理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表露)讲解
▪ 如果夫妻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有更多浪漫史,则表露过 多是没有必要的。研究者发现关系良好的夫妻通常是 有选择地对彼此表露,而不是泛泛地成为高表露者 (Prager,1986)。在一次谈话中,夫妻觉得没有必要 和对方的表露水平一样(Morton,1978)。
❖(3)自我、自我价值与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
▪ 自我内在世界是主观的和内在的世界, 它是我们真实觉察、理解事物意义,与 外在世界进行联系的基础。
▪ 个体只有充分认识自我,清醒地把握内 心需求,较完整地了解内心世界,才能 理解周围世界的意义,与周围的环境和 人的关系,现在和将来的行动等。
▪ 结果
当双方的交往不断深入的时候,他们大量地 选择私人性很强的话题。他们从一些安全的 话题开始,如可能讨论他们喜欢的电影或食 物。但他们很快就转入了私人性话题,如与 父母的麻烦,或他们个人不完善的感情方式。 而且,被试倾向于把自己的话题把握在与对 方的隐私程度相当的水平上,即遵循表露的 相互性原则。
❖原因
▪ 朱拉德:自我表露伴随着吸引和信任感。 当人们把自己的信息展示给对方,作为 对对方的响应,这样就产生了互惠效应。
▪ 另一个原因是对方的亲密程度告诉我们 在这个特定情境下应当如何表现。
2、朋友和恋人间的自我表露
❖ 表露互惠规则并不总是适用于好朋友。
▪ 当两个朋友的亲密关系达到一定水平,相应的信任建 立后,其中一个会根据对另一个已达到的接受程度的 理解进行自我表露(Altman & Taylor,1973; Derlega,Wilson & Chaikin,197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表露
从一般规律出发,当人们更加开放自己的时候,人际关系会得到增强。
在群体中,如果一个人过于经常地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就会减弱交流的进程和深度。
在群体中人与人交流,进行适当的自我表露,有助于互相了解与信任。
而管理者懂得这一方法,将有助于引导下属去增进人际关系,提高群体效益。
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综里斯和人合工业学院的巴里尔力资源开发专家郎达布郎特合著的《企业中的有效人际关系》一书中比较详尽地阐述了这一方法。
自我表露是一个人有意地自愿地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告诉他人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人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思想、感受或需求的过程。
当一个人向其他人公开自己的思想、感受或需求时,可以得到四种报偿。
1.增进交流中的准确度:进行自我表露能够免去交流中的猜测,使得双方的交流更加准确。
当一个部门领导人向最高领导人汇报工作时,不仅用一大堆数据、表格,而且同时也谈谈自己对这些工作的看法,那么最高领导人就能更准确地了解这些工作的实际情况,也更加准确地把握了部门领导人的工作、感情、责任和信心等问题。
2.减轻压力:如果过分强调自己感情的独处与隐匿,会在人的内心产生压力,导致相当大的心理紧张状态。
与他人直接交流自己的情感和尽可能让他人了解你的感受,心理压力就会得到减轻,甚至消除,有“一吐为快”之感。
3.增进自我意识:自我表露后,他人对你的表露有反馈,这种反馈就增进了自我意识。
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和别人交往中形成的,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中逐渐形成的。
当我们进行积极的表露时,会产生自卑心,从而促使自己去追求优越,超越自我。
自信与自卑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适当的自信与自卑都是不可少的。
4.人际关系得到增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的心理联系。
当两个人真正坦率地交换看法时,通常都高度重视对方的意见,为加深理解与信任奠定基础。
若没有自我表露,把心中的大门关闭起来,就无法与他人产生心理联系,即无人际关系。
正如西德尼儒拉德所说“:一个自我疏远的人,不懂得真正地和充分地表露自己,从来不会去爱别人或被人爱……深刻的爱是建立在对对方的了解之上的……我怎么去爱一个我不了解的人?不了解我的人又怎么会爱我
自我表露有以上四点好处,但不等于想说就说,说得越多越好。
要想使自我表露达到使人际关系发展的目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表露量的对等性原则。
在表露的速度、大小上要与对方相等,因为表露太快或太早往往会引起对方的防卫反应。
或者对方已有自我表露的表示,而自己仍然没有反应,那么对方就会认为你没有交流的诚意,双方的心理距离就会扩大。
所以,自我表露要在对等性原则上进行。
第二,自我表露性质的适度原则。
自我表露有两类性质:一类是积极性质的表露,如对自己的赞扬。
一类是消极性质的表露,如对自己的贬低、批评。
过分的积极或消极表露都不太好,而应适度。
一般来说,当对方是陌生人,自我表露按“+→0→—”进行,即先表露正面的,接着是中性的,最后是消极的。
相反,若对方是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就要按“—→+→0”方式进行。
第三,自我表露时间的非均匀原则。
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里,自我表露的进度应有所不同,在初次见面时,可多表露自己,在交往的中间阶段则表露较少;在交往的亲密阶段,表露又会增加。
第四,自我表露的安全性原则。
对不同的对象,自我表露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与自己
休戚相关并能体贴入微的人可以作为表露对象;关系不深但仍在发展的可以适当进行表露;刚刚开始互相熟悉的人尽量少表露;素不相识的人不宜自我表露。
恰如其分的自我表露要注意:
第一,避免指责的态度。
真正的理解和互相的尊重是通过“同等效力”交流的过程而得以发展的。
“同等效力”就是感情上的开放与真诚中绝对不能含有相互间的指责的态度。
坦率的交流并不需要指责手段。
事实上,只要有指责的态度出现,交流就将中断。
第二,发现问题就进行讨论。
如果交流双方发生争端,那么就应当在争端发生后尽快地表示自己的感受,与对方进行交谈,以避免时间过久因记忆误差带来歪曲。
这样,自我表露就能得到顺利进行并收到良好效果。
第三,准确表达思想与情绪。
当你准确地表达你的情感、情绪时,其他人能够认识真正的人,更好地了解你。
因此在表露时,要考虑到时间、地点、用词和平静的情绪状态。
任何问题都不可能用怒吼和狂骂来解决。
当别人注意力不在你这儿或处在公共场合时,最好不要进行表露。
它将无效。
而且过分的坦率会使他人难堪,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反而引起更多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