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演进中的“转变新”—明清部分-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学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整合:中外历史演进过程的转变新(明清部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时代变迁、朝代更替、制度嬗变与创新等一系列的因素推动,中外各时期的历史演进呈现出“转变新”的特征。恰恰,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规制和模拟题预测通常将“历史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阶段的某一角度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察学生历史必备知识的整合能力和纵向联系的思维品质。基于此,本人尝试梳理中外各重要时期的历史演进,试图整合出“转变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和高考命题立意走向,希望能为学生高考复习提供新的视角。

明清部分

明清时期的转变新

1、中枢机构的演变:中枢决策机制丞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新设中央秘书机构(内阁、军机处)且进行调整,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和腐朽,落伍于世界潮流。

例题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

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3、(2014·海南高考·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

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4、(2019·福建莆田二模·27)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

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逮捕、施刑。这反映了明朝

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宦官权力失去控制D.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2、地方制度的演变:明朝初年,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行政效率低下;到明朝中期以后,新设立督抚制度,属于中央派出机构,位于三司之上,有利于地方提高行政效率。西南地区由土司制度(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长官)到清雍正时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推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例题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宜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

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3、选官制度的僵化:科举制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形式,选官制度走向僵化。

例题1、(2019·陕西宝鸡二模·27)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

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B.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

C.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D.八股取士不利文学发展

4、经济发展的新现象:社会经济领域出现新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仍旧占据压倒性的主导地位,阻碍着中国的社会转型。

(1)农业:新航路开辟后,新的高产农作物输入中国并推广种植;江南地区农业种植经营结构变动,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开垦荒地,粮食耕种面积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手工业:江南地区一些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新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萌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