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

026

宋代 960-1279 是中国陶瓷史上制瓷的高峰期,建都汴京 河南省开封 的北宋时期 960-1126 和以临安 浙江省杭州 为都城的南宋时期 1127-1279 ,都曾设置官窑烧造陶瓷供宫廷使用。不过,北宋官窑研究仍有许多疑难未能解决,包括北宋官窑的设置地点和汝窑是否为官窑?浙江越窑是否曾设置官窑或者只是如河北省定窑 陕西省耀州窑等作品般,属进贡部分优质陶瓷予朝廷的民间窑场?一度被视为北宋官窑的河南省钧窑的实际状况又如何?本文的目的即是拟针对学界目前有关北宋官窑的研究情况,试图从研究史的角度出发来省思此一课题。

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等数据看来,由宋代官营作坊生产的陶瓷之种类不少,比如 宋会要稿 “食货五十五·窑务”条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东西二务,景德四年 1007 废止,于河阴置务,于京城西置受纳厂,岁六百万,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复置东窑务”,指的就是设置于北宋汴京 开封 负责烧造建筑砖瓦等陶器的官方作坊。其次,1990年代安徽芜湖东门渡窑窑址及同省合肥市窖藏出土的带有“宣州官窑”印铭的北宋时期青黄釉四系罐,从印铭内容而言,应属地方官营作坊制品 图一:1 2 ?1?。另外,宋人李焘著 续资治通鉴长篇 卷九十 载真宗时遣内侍与河南府“别造衣冠明器”,是官方亦制作可能包括陶瓷在内的入圹鬼器;从 大唐六典 载甄官署职司时称“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而其质材皆“以瓦木为之”,可知唐代的明器陶俑有的即出自将作监下甄官署所制作;秦始皇陵出土的陶兵马俑亦为?1?谢小成: “宣州官窑”探微 , 文物研究 第10期,页35-49,1995年;刘毅: “宣州官窑”及相关问题研究 , 考古 1999年第11期,页78-85。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

谢明良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027

官造明器之著名实例。所以,如果依据作坊性质而言,上述陶瓷制品均属“官窑”。

另一方面,以下所拟讨论的北宋官窑,固

然是由宫廷置窑 官方颁样,于官营性质方面

略同上述建筑砖瓦 地方军需或官制明器,但

其具体的内涵主要是指供内廷日常器用或仪

礼,甚至兼具赏玩的施釉陶瓷制品,这也是当

今中国陶瓷史学界所谓宋代官窑的主要内涵。

换言之,依据此一约定俗成的官窑定义,则北

宋时期曾接受官方委托烧瓷的定窑白瓷?1?,或

曾经作为地方土贡进奉入朝的耀州窑青瓷?2?,

以及宋徽宗着 大观茶录 所提到“底必差深而

微宽” “玉毫条达者为上”的建窑黑釉兔毫盏?3?等民间瓷窑场制品,均不属于官窑。

一?北宋官窑研究的回顾

涉及北宋官窑建置的宋代史料只有两笔,其一是收入陶宗仪 辍耕录 卷二十九 之叶寘 坦斋笔衡 以下简称 笔衡 ,另一是同为陶宗仪编 说郛 所收之顾文荐 负暄杂录 以下简称 杂录 。两书所载略同,但有小异, 笔衡 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 杂录 则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 笔衡 约成书于南宋淳熙丁未 1187 , 杂录 系刊刻于景定庚申 1260 之后,两书年代相距约六十年。问题是今传涵芬楼排印张宗详校一百卷 说郛 ,其实收有二十条题云六卷本之叶寘 笔衡 陶珽重编一百二十卷 说郛 未收 ,但此六卷本 笔衡 并无北宋官窑相关记事,而“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 ”之所谓 笔衡 记事,却只是转引自陶宗仪友人孙作序于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 之 辍耕录 所收辑的佚文。因此 笔衡 有关北宋官窑的记事是否确实出自叶寘手笔?其和 杂录 相关记事是二或一?仍有待厘清?4?。无论如何,可以确认的是,北宋“宣政间”或“政和间”已于京师置?1? 如 宋会要稿 “崇儒”七之六载,北宋宣和七年 1125 诏令罢减“中山府甆中样矮足里拨盘龙汤盏一十只”。

?2? 如 宋史 地理志 或王存 元丰九域志 :“耀州土贡瓷器五十事。”

?3? 建窑诗文集成可参见小林太市郎: 东洋陶磁鉴赏录 中国篇 页181,京都:便利堂,1950年。

?4? 中尾万三: 南宋代 於 陶磁 記文 略解 輟耕錄揭出“窯器”解 , 陶磁 第3卷第6期,页1-14,1931年;David, P . , “A Commentary on Ju ware ” ,T.O.C.S.X IV (1937), pp. 27-28. 另外, 说郛 的版本学问题可参见昌彼得: 说郛考 页187-18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图一:1、2〕 “宣州官窑”青黄釉四系罐残件 北宋

028

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之设立即是承袭“徽宗”或“故京”之遗制。

以往有关北宋官窑作品之比定,见解分歧,至今未有定论。从研究史看来,除了北宋官窑即汝窑问题较为复杂,拟留待下文另辟章节讨论之外,另有诸多说法。比如说,大谷光瑞推测北宋官窑可能是一种薄胎厚釉的青瓷?1?; R. L. Hobson也认为北宋官窑作品应与南宋官窑相近?2?,中尾万三推测北宋官窑或是带有“官”字铭的薄胎白瓷?3?,小山富士夫则主张北宋官窑即东窑?4?。后者小山说法喧腾一时,甚至于G. St. G. M. Gompertz亦采纳其说,并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今日证实系汝州市张公巷窑烧制的所谓亚历山大碗,标示为“北宋官窑或东窑” 图二:1 2 ?5?,所以有必要略予回顾。该一说法先是依据前引 宋会要稿 “食货五十五·窑务”所载之“东窑务”以及郭葆昌 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 所收一件所谓“东窑”青瓷洗为线索,进而推测北宋官窑即“东窑”,也就是位于河南开封的“东窑务”,其具体风格为胎质不甚细腻的淡青釉瓷,有的还装饰着剔花浮雕纹饰 图三 ,内蒙古辽永庆陵奉陵殿遗址曾采集到类似的标本?6?。回想起来,小山氏东窑说的论证其实颇为粗糙,并有明显之穿凿附会,但其之所以会在20世纪中后期备为一说,是因为当时日本出版事业发展蓬勃,而由日方发行的大量陶瓷史图籍又对小山氏说法的引用不遗余力。总之,随着1990年代以来耀州窑窑址的发掘,所谓的东窑被证实多属耀州窑制品 图四 ,另从纪年资料看来,此类制品的相对年代约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北宋早期?7?。

厘定北宋官窑的另一著名案例莫过于所谓“官钧”。众所周知,施罩乳浊二液相分相釉的钧窑,因釉含铜故呈现出一种蓝色乳光或青中带红的色调,而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于还原焰中烧成的近似海棠或玫瑰

?1?大谷光瑞: 支那古陶磁 页53,京都:陶雅会,1932年。

?2?R. C. Hobson, A Catalogue 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Percival David ,London: Stourton Press, 1934, pp. 19-20.

?3?前揭 南宋代 於 陶磁 記文 略解 页12-13。

?4?小山富士夫: 支那青瓷史稿 ,东京:文中堂,1943年,收入 小山富士夫著作集 上,页132-137,东京:朝日新闻社,1977年。

?5?G. St. G. M. Gompertz, Chinese Celadon wares,London: Faber & Faber, 1958, p.107.

?6?谢明良: 东窑小记 ,收入 陶瓷手记 页333-340,台北:石头出版社,2008年。

?7?谢明良: 耀州窑遗址五代青瓷的年代问题 ,收入 中国陶瓷史论集 页55-77,台北:允晨出版社,2007年。

〔图二:1、2〕 亚历山大碗 汝州市张公巷窑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029

的红紫釉色,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大体而言,钧窑可区分为两类,一类属碗 盘 罐等器皿类,窑址分布于河南禹县 临汝等多处窑场,年代集中于金 元时期;另一类是俗称的传世钧瓷,器形多为各式花盆 图五 鼓钉洗或出戟尊等 图六:1 2 ,器底多镌刻一至十的中国数目字,所谓“官钧”即指这类制品。论者以为河南禹县钧台八卦洞窑址所见该类标本伴出有“宣和元宝”钱范?1? 图七 ,故其年代可上溯北宋宣和年间。由于北宋徽宗曾修建“艮岳” “花石纲”广罗全国奇花异木,所谓传世钧瓷花器即是为此一目的奉命烧造的,由于艮岳始建于政和七年 1117 ,令诸路起运花石而完成于宣和四年 1122 ,故这类属于徽宗御

?1? 赵青云: 河南省禹县钧台窑的发掘 , 文物 1975年第6期,页63

〔图三〕 耀州窑壶 北宋 陕西省邠县出土〔图四〕 耀州窑窑址出土残壶 北宋〔图五〕 钧窑花盆

Fogg Museum

〔图六:1〕 钧窑出戟尊〔图六:2〕 明代嘉靖(1522-1566)官窑出戟尊

030

花园的专属花器,实为北宋官窑?1?。尽

管所谓“官钧”的立论极为薄弱,完全

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想,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此一说法提出之后不但席卷20

世纪80至90年代整个中国陶瓷史界,

甚至影响至欧美与日本学界。罗慧琪

1996年的论文即是针对此一积非成是

的谬论所进行的全面性批判,该论文

从研究史出发,广征博引,论证了传世钧瓷年代只能上溯元末明初,故其和“花石纲”完全无涉?2?。除了可从景德镇珠山出土明初官窑及其他传世作品的器形特征,迳行推测传世钧窑花器 出戟尊的器式年代可能在15世纪前后?3?,出川哲朗甚至将之特定在明初永乐年间 1403-1424 ?4?,近年,中国方面亦蹈袭罗氏的论述,修正“官钧”之误?5? 图八:1 2 3 ,深圳市的研究者亦在罗氏研究的基础上,另依据新收一批钧台窑遗址“钧瓷”标本之器式,初步证实所谓“官钧”之年代约于明朝永乐 1403-1424 或稍后时期 图九:1 2 ,而前引“宣和元宝”钱范背面因刻有年代要早于宣和 1119-1125 的“崇宁 1102-1106 年制”年号,故做为此前“官钧”定年依据的该一钱范当属伪作无疑?6?。我同意这个看法。

二汝窑制品的确认和北宋官窑问题

宋代以降,到底是谁首次将一类多施罩天青色釉,主要以细小支钉满釉烧成的优质青瓷判定为汝窑?就可供检证的图像数据看来,出身绍兴性情乖僻的剧作家兼画家徐渭 1521-1593 芍药图 轴自题曰:“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7?;传为大收藏家项元汴 1525-1590 晚年所作的 项氏历代名瓷?1?李辉柄: 宋代官窑瓷器 页38-52,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

?2?罗慧琪: 传世钧窑器的时代问题 , “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 1997年第4期,页109-183。

?3?谢明良: 十五世纪的中国陶瓷及其有关问题 ,原载 故宫学术季刊 17卷第2期,1999年,收入前揭 中国陶瓷史论集 页232-236。

?4?出川哲朗: 官窑 钧窑磁器 製作年代 ,收入 鹿岛美术研究 年报第21号别册,页253-261,2004年,后又中译题名 关于官窑类钧瓷的制作年代 ,收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2005中国禹州钧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86-91,大象出版社,2007年。

?5?秦大树: 钧窑三问——论钧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2年第5期,页80-92。

?6?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官钧”瓷器研究 页14-31,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2006年。不过,河南省考古所相关人员至今仍顽强地主张禹县窑址出土的刻有数目字花器为北宋时期制品,甚至再度宣称“宣和元宝”钱范所示钧瓷兴盛于北宋徽宗时期一事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同”,详参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禹州钧台窑 页172,大象出版社,2008年。

?7?王士祯: 香祖随笔 卷一二,页229,台北:广文书局,1968年。

〔图七〕“宣和元宝”钱范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031

图谱 亦载录有“汝窑凫尊” “汝窑小圜觚” “汝窑蕉叶雷文觚”等作

品?1?。然而徐渭画作下落不明,同时水墨花瓶之特征应该不足以判

明是否确为汝窑制品;至于所谓项氏图谱,其实只是晚清画师临写

自怡王府现已烧失的藏本,后由民国郭葆昌校注刊行的摹本,故

原图谱制作年代和所绘作品颇有可疑之处。关于这点,大维德爵士

Sir Percival David 业已为文指出,前引郭校图谱所收三件汝瓷,

显然是以北宋 宣和博古图 所收青铜器为摹本的伪书?2?,迄今已为

学界的共识。

入清以后,有关汝窑的记述极为丰富,个别作品甚至可和流传

至今的作品相对照,如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雍正

七年 1729 “匣作”条所载,“二十七日,太监刘希文 王太平交来洋

漆箱一件,汝窑器皿二十九件” 图十:10 ?3?,当中包括一件“奉华

字圆笔洗”?4?,我认为其极有可能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器底

阴刻“奉华”的汝窑平底小碟 图十:2 ,可惜此亦不出推测之域。

另一方面,乾隆朝 1736-1795 ,更具体地说是乾隆皇帝

?1? 郭葆昌校注,福开森参订: 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 图19 22 34,觯斋书

社,1931年。

?2? Percival David, “Hsiang and His Album ”, T.O.C.S. (1933-1934), pp.22-47.

?3? 朱家溍选编: 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 第一辑“雍正朝”, 页185,紫禁城出版

社,2003年。朱氏选编史料缺汝窑品名细目,详细品名可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

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缩微卷068-194-586。

?4? 林柏亭主编: 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图33及余佩瑾所撰写的作品说明,台北故

宫博物院,2006年

〔图八:1〕 新安沉船青瓷尊〔图八:2〕 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1465-1487)瓷尊〔图八:3〕

钧窑尊

〔图九:1、2〕 钧窑执壶残件

032

1711-1799 显然是作为此一持论者,并且是留下实物可供后人检证的先驱。其次,1930年代大维德爵士是以乾隆皇帝比定为汝窑且镌刻有乾隆御制诗的清宫传世品为线索,结合文献记载再次论证汝窑外观特征,同时提出汝窑或即北宋官窑的关键人物。由于今日学界有关汝窑作品特色的常识化认识主要是基于上述两位历史人物的判断结果,因此,欲理解汝窑命名的原委,就有必要回溯至乾隆皇帝形塑汝窑当时的历史情境。这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到底是透过什么样的文献记录或鉴定教养程序而得以掌握汝窑作品的实态?

从乾隆御制诗的内容及其所征引的文献看来,乾隆皇帝所掌握之宋元时期汝窑的记事恐怕和近代学者差别不大,为便于讨论,仅将我个人所知该时段汝窑相关记事全数罗列如下?1?:

1. 北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

2. 北宋 惠洪 无学点茶乞诗 :“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

3. 南宋 叶寘 坦斋笔衡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 唐 邓 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麄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

4. 南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 唐 邓 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麄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

?1?宋元时期汝窑记事,参见前揭 东洋陶磁鉴赏录 中国篇 页208-211,京都:便利堂,1950年。明代以来记事另可参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宝丰清凉寺汝窑 附录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另外,近年学界常见援引传南宋人撰 百宝总珍集 所载市售汝窑的记事,本文因虑及其为清代抄本,且部分行文又和明代 格古要论 内容相近,在此予以割爱。

〔图十:1〕《造办处各作成作活计清档》雍正七年“匣作”〔图十:2〕“奉华”铭汝窑 台北故宫博物院

5. 南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 :“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6. 南宋 周 清波杂志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

得。”

7. 南宋-元 周密 武林旧事 :“ 绍兴二十一年张俊向高宗进奉 汝窑酒瓶一对 洗一 香炉一 香合

一 香球一 盏四只 盂十二 出香一对 大奁一 小奁一。”

8. 南宋-元 周密 云烟过眼录 :“汝窑炉一 瓶二 喎瓶二甚佳。”

9. 南宋-元 周密 干淳起居注 :“淳熙六年,太上皇后幸聚景园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

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 青 汝窑金瓶。”

10. 南宋 楼钥 攻媿集 :“垂胆新甆出汝窑,满中几荚浸云苗。”

11. 金 赵秉文 汝瓷酒尊 诗:“秘色创尊形,中泓贮绿醽,缩肩潜蝘蜓,蟠腹涨青宁。”

12. 元 王逢 梧溪集 :“ 汝瓷觯 本宋高皇寿成殿花瓶,御书遗刻尚在,既破而工人裁为觯。”

就宋元时期文献记载可以获得的汝窑讯息包括: 1 汝窑和高丽青瓷相近 文献1 ; 2 汝窑是宫中

用瓷 文献5 6 9 12 ; 3 汝窑窑址在汝州,曾经受命烧造青瓷,其成品要比唐 河南南阳 邓 河南内

乡 或耀州 陕西铜川 等更胜一筹 文献3 4 ; 4 汝窑釉中含玛瑙末 文献6 ; 5 朝廷拣退的作品可以

交易出售 文献6 ; 6 民间富裕阶层或官僚亦有收藏 文献7 8 ; 7 南宋时已极稀少,所以张俊才于

绍兴年间进奉汝瓷予高宗 文献6 7 ; 8 汝窑器式种类不少,有茶具 文献2 香具 文献7 酒具 文献

7 和花器 文献9 10 12 ,缺损的花器可裁为仿古器式 文献12 ; 9 个别作品有纹饰,如一件溜肩酒

尊饰有龙纹贴饰 文献11 。另外,汝窑予人的一个整体印象是其属高档质优的青瓷。

问题是,除了北宋宣和六年 1124 徐兢撰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以及诗僧惠洪诗文属当代人记当代

事之外,南宋迄元代各文献作者所谓的“汝窑”是否均出自汝州窑场?当中又有多少符合乾隆皇帝命定的

“汝窑”?关于这点,学界其实一无所知。比如说我们就无法求证 清波杂志 所宣称釉含玛瑙末的汝窑,

会不会只是因汝州地区钧窑曾经烧制天蓝釉上带玫瑰紫斑,外观效果酷似玛瑙的陶瓷?1?,而致使作者张

冠李戴地以钧为汝,并想当然地创造出玛瑙入釉的传闻?总之,乾隆皇帝是如何地建构所谓汝窑之外观

特征,并以此匡定出一群影响及于今日的汝窑制品呢?其实,试图论定乾隆皇帝的汝窑鉴赏内涵,至少

有两条线索可齐头并进且交互检验。其一是绘制于乾隆时期之带有榜题的陶瓷写实画册,再来就是乾隆

御制诗文。

1.陶瓷图册所透露的讯息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宫传世分别题名为 陶瓷谱册 埏埴流光 精陶韫古 和 燔功彰色 等

四本图册。图册均无纪年,不过余佩瑾经由图册画页之“古稀天子” “太上皇帝之宝” “乾隆御览之宝”

?1?如调查河南汝州市东沟窑等窑址即采集到于天蓝釉或豆青釉中带玫瑰紫斑点的钧瓷标本。见冯先铭: 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

遗址调查 , 文物 1964年第8期,页2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木森 :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发掘简报 , 华夏考古 2009年第2

期,页12-33及彩版7等。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033

034

〔图十一:1〕《陶瓷谱册》之“宋汝窑蟠龙洗”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十一:2、3〕 南宋官窑龙纹洗

等钤印,结合图册开数 装帧特征以及清宫造办处档案有关

青铜 陶瓷谱册的制作记录,具有说服力地论证了四本图册乃

是绘制于乾隆时期?1?。我认为 陶瓷谱册 所收“宋汝窑蟠龙洗”

图十一:1 ,从器形 纹饰以及口沿无釉等特征看来,应即

现藏台北故宫的南宋官窑“粉青雕龙圆洗” 图十三:2 3 ?2?,

后者器底有涩圈一周露出铁色胎骨,涩圈上方又有三处钉

痕,而这正和谱册作品下方题识所谓“底有环纹铁骨,无釉,

中排小挣钉三”之器底特征完全一致,故可作为乾隆朝以官为

汝的案例之一。

另外, 燔功彰色 也绘有两件汝瓷。其一为“宋汝窑碟”

图十二:1 ,余佩瑾经由画面作品下方“圈足底有三钉,中碾

作ㄕ识”题识内容以及作品圈足外墙的缩釉特征,巧妙地比对出

原作应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汝窑碟 图十二:2 。其次,

另一件“汝窑舟形笔洗” 图十二:1 也因画家写实地描绘出作品

口沿一处补金修缮痕迹,得以确认乃系英国PDF收藏 现归大英

博物馆 之著名汝窑椭圆洗 图十三:2 ?3?。关于这点,从画作

下方描述作品“中有如意暗花二”,而PDF汝瓷洗内底亦见头部形

似如意之阴刻相向鲶鱼一事,可知余氏的比对正确无误。

2.乾隆御制诗中的汝窑观

在乾隆皇帝近两百首的咏瓷诗当中,计有七首为咏汝窑

诗?4?,兹罗列如下以便参照检索。

乾隆四十二年 1777 御制诗四集 卷三五 咏汝窑瓷枕 :

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逢

一二。是枕犹北宋,其行肖如意,色具君子德,晬而

?1?余佩瑾: 品鉴之趣——十八世纪的陶瓷图册及其相关问题 , 故宫学

术季刊 22卷第2期,页135-140,2004年。

?2?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宫宋瓷图录a南宋官窑 图46,东京:学习研究

社,1974年。

?3?前揭 品鉴之趣-十八世纪的陶瓷图册及其相关问题 ,页141。

?4?参见郭葆昌: 清高宗御制诗咏瓷诗录 ;收入桑行之等编: 说陶 ,页

295-323,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

035

〔图十二:1〕 《燔功彰色》之“宋汝窑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十二:2〕 汝窑碟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十三:1〕 《燔功彰色》之“宋汝窑舟形笔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十三:2〕 汝窑椭圆洗

英国PDF藏

036

盎于背。髻垦虽不无,穆然以古贵,今瓷设如兹,脚货在所弃 瓷有惊文斑点者谓之脚货,语虽俗而切贴 。贵古而贱今,人情率若是 叶 ,然斯亦有说,鲁论示其义。大德不踰闲,小德可出入 叶 ,色润玛瑙油,象泯烟火气。通灵旁孔透,怡神平底置,我自宵衣人,几曾此安寐。 图十四:1 2

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御制诗四集 卷五一 题汝窑奉华盘 :

为阁为宫不可知,奉华两字底镌之,尺凫集里传名氏,见说风流女画师 盘底镌奉华二字,考宋高宗刘贵妃有奉华大小二印,南宋杂字诗吴焯所撰卷内有知是风流女画师之句,注引画史刘妃工画人物云云,尺凫吴焯字也

〔图十四:1、2〕 钧窑枕 (刻乾隆“咏汝窑瓷枕”诗)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十五:1、2〕 汝窑纸槌瓶(口残)(刻乾隆“咏汝窑瓶”诗)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037

乾隆四十四年 1779 御制诗四集 卷五五 咏汝窑瓶 :

定州白恶 去声 有芒形 见辍耕录 ,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

余钉,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当日奉华陪德寿 内府有汝窑盘底镌奉华二字,考

奉华乃宋高宗刘贵妃之号,妃善画每用奉华印,此缾釉色制法与盘无异,亦刻奉华二字 ,可

曾五国忆留停。 图十五:1 2

乾隆四十四年 1779 御制诗四集 卷五六 咏汝窑椀 :

秘器仍传古陆浑,祇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

匦,足犹钉底异匏樽,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乾隆四十四年 1779 御制诗四集 卷六一 咏汝窑盘子 :

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而今景德 镇名,陶瓷皆于此,有官窑民窑之分 无

斯法,亦出自蓝宝色浮。 图十六:1 2

乾隆五十七年 1792 御制诗五集 卷七十 题汝窑双耳瓶

〔图十六:1、2〕 汝窑盘 (刻乾隆“咏汝窑盘子”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

038

缾亦罇之类,簪花胜酒斟 杜甫诗指银瓶索酒尝,李

白诗玉缾沽美酒,是缾亦为酒器,至旧甆缾近多为文房古

玩,盖以火气全消,最宜插花,固较盛酒为胜耳 ,虚传

玛瑙末 六砚斋笔记云,汝窑用玛瑙为末作釉,当时止供

御,殊不易得 ,实赖岁年深,穆若非英发,祺然足静

愔,不较绳系耳,顿置撷芳寻。 图十七:1

乾隆五十九年 1794 御制诗五集 卷九二 咏汝窑盘子 :

西清三代富尊彝,越器晨星修内司。至理原非奇异

事,铜坚甆脆率应知。

上述乾隆御制诗,最早的一首作于四十二年 1777 乾隆皇

帝六十七岁时,最晚的一首完成于五十九年 1794 ,时乾隆已届

八十四岁高龄。咏汝窑诗虽仅七首,但因有将同一首诗镌刻于复数

作品之上,故传世至今的镌刻有乾隆御诗且经乾隆鉴定属汝瓷的作

品计有八件之多。从现有八件作品看来,有七件属今日所谓北宋汝瓷

表一 , 编号5 6 8 13 14 18 21 ?1?,另三件则包括一件清代仿官

八方瓶,另两件钧窑瓷。其中,镌刻 题汝窑双耳瓶 之现藏台北故

宫博物院的八方贯耳壶系清代仿宋制品 图十七:1 ?2?,类似青瓷作

品还见于大英博物馆藏品,后者无御制诗,但底有“大清乾隆年制”款

图十七:2 ?3?,可知两者均属乾隆朝景德镇御窑厂仿古之作。我们

?1?六件作品图版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宋瓷图录——汝窑 官窑 钧窑

图2 16,东京:学习出版社,1993年;李辉柄: 两宋瓷器 上 ,页8 图7,香港:商

务印书馆,1996年;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A Collector’s Vision : Ceramics

for the Qianlong Emperor,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2002,P12.PL.3;

出蓝宝色浮——罗桂祥基金捐赠中国陶瓷 页15 17,香港市政局,1995年;R. L.

Hobson, The George Eumorfopoulos Collection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Corean and Persian

Pottery and Porcelain, Bouverie House London: Ernest Ltd., 1926, vol. Ⅵ, Pl. Ⅹ.

?2?前揭 故宫宋瓷图录·南宋官窑 图11。

?3? 等編: 東洋陶磁5 ,大英博物館,图235,东京:讲谈社,

1980年。

〔图十七:1〕 清代仿青瓷瓶 (刻乾隆“题汝窑双耳瓶”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十七:2〕“大清乾隆年制”款青瓷瓶 大英博物馆

从北京故宫藏宋人李迪 鸡雏待饲图 上题有乾隆御制诗?1?,而同一首诗又见于乾隆仿李迪画作一事不难推

测?2?:乾隆皇帝尝以游戏的心情将原本是吟咏宋画或宋瓷之诗文,同时又书题或镌刻在复数的清代画作或

陶瓷之上,否则实在难以想象乾隆皇帝会连他一手主导的官窑制品都无力辨识。

镌刻于作品的御制诗所见干支铭之年代多要略早于诗文集,本文以诗文集干支铭为基准。?编号1-21为汝窑,22为钧窑。

?1?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页89,京1-322,文物出版社,1999年,诗文收入台北故宫博物院编: 景印秘

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石渠宝笈 一 页516,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

?2?中国收藏家协会编辑委员会编: 北京故宫博物院盛代菁华展 页108 图56,台北:艺联国际公司,2003年。我要在这里要特

别感谢台湾“国立中央研究院”石守谦教授的教示,经他得知乾隆题画诗中存在上述现象。另外,我也要对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何传馨

研究员代为搜寻相关资料致以谢意。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039

040

问题是,乾隆皇帝为何会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的天蓝色釉加施紫斑的钧窑瓷枕视为北宋汝窑而予题

诗歌咏呢 图十四:1 2 ?1??其原因似乎不难理解,因

为乾隆四十四年 1779 咏汝窑盘子 提到:“赵宋青窑

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五十六年 1791 题汝窑双

耳瓶 说“虚传玛瑙末”,尽管乾隆皇帝对汝窑玛瑙入釉

的传闻似乎半信半疑,但终究还是援引明人李日华 六

砚斋笔记 所记汝窑以玛瑙为釉的传闻以为诗注,而李日

华此一记事即来自前引南宋周 清波杂志 文献6 。另

外,由于明末高濂著 遵生八笺 提到汝窑釉厚如堆脂,

釉表带棕眼,此一明代以来的汝瓷鉴赏观无疑亦对乾隆

皇帝将部分施罩失透厚釉且釉带棕眼的钧瓷视为汝瓷一

事,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换言之,乾隆皇帝因受到

宋代以来汝窑以玛瑙入釉传闻的影响,而将外观形似

玛瑙斑纹的钧窑制品视为北宋汝窑,由于汝 钧瓷釉调

相近,所以又将原英国PDF收藏今日所谓汝窑之卷口碗

刻上“题均窑椀”诗 图十八:1 ;同时将现今收藏于北

京故宫博物院的另一件器式相同的汝窑碗镌刻上“咏汝

窑椀”诗文 图十八:2 。持平而论,汝窑和钧窑于外观上确有相似之处,也因此直到近年“汝钧不分”仍然是学界常见的说法之一。比如说,大谷光瑞认为汝窑衰弱后陶工东移钧州而为钧窑?2?,以及陈万里认为钧窑兴起其实和汝窑衰弱密切相关之说法?3?,即为其例。大维德甚至依据其所收藏的一件汝窑火照赝品上的支钉痕,结合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仿钧釉三牺尊,主张早期汝窑曾受到钧窑的影响?4?;而汪庆正认为河南临汝窑窑址发现的满釉支烧钧瓷标本为所谓“汝官窑”之前身的看法?5?,亦可视为是大维德说法的继承。

除了上述八件刻有乾隆皇帝咏汝瓷诗文的作品之外,现存的汝窑制品当中另有十四件镌刻乾隆御诗,十四件汝瓷诗题当中计十三件是吟咏官窑,另一则是前述咏钧窑诗 参见表一 。如果总结诗文内

?1?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宫宋瓷图录汝窑 官窑 钧窑 ,图84,东京:学习研究社,1974年。

?2?前揭 支那古陶瓷 页50。

?3?陈万里: 汝窑的我见 , 文物参考资料 1951年第2期,页51。

?4?David, P., “A Commentary on Ju Ware”, T.O.C.S.XIV,1937, pp.55-56.

?5?汪庆正: 汝窑新议 , 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 页99,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图十八:1〕 汝窑碗 (碗心刻乾隆“题钧窑椀”诗)英国PDF藏

〔图十八:2〕 汝窑碗 (刻乾隆“咏汝窑椀”诗)北京故宫博物院

容和现存作品所示瓷窑所属,并参酌前引图册作品和题识,可以认为乾隆皇帝虽匡定出一批影响及至

今日的“汝窑”,然而也往往将今日所认定的南宋官窑视为“汝窑”制品或以钧为汝。其次,乾隆皇帝有关

宋代官窑 汝窑的素养不仅得自前引宋元汝窑记事,且多受惠于明代后期文人藏家的相关著述,而后者

知识脉络显然也是承袭自宋元时期的文献记载。特别是明代高濂 遵生八笺 “论官哥窑器”认为汝窑“其

色卵白 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此一评论对于乾隆皇帝汝

窑观之形塑更具决定性作用,因为乾隆咏瓷诗中屡次提到的汝瓷特征即是:钉底 细小挣钉 厚釉 如

堆脂 色淡 其色卵白 堆脂 和棕眼,它和官窑的最大区别是后者多“紫口铁足”,支钉呈锈色“铁钉”,且

釉层相对透亮。不过,应予留意的是乾隆皇帝或因 笔衡 杂录 声称南宋修内司窑乃“袭故京 或徽宗

遗制” 文献3 4 ,故而认定官窑产自修内司 乙巳年 咏官窑瓶 ?1?,同时又将修内司区分为北宋 壬申年

宋瓷臂搁 ?2?和南宋 乙未年 咏官窑碟子 ?3?。对于乾隆皇帝而言,北宋时确曾设置官窑 辛丑年 咏

官窑小瓶 ?4?,并且同意 老学庵笔记 的记载主张其时京师有官窑 丙子年 咏官窑盘子 ?5?,而汝窑是

北宋时期设于汝州的青瓷窑 乙亥年 咏汝窑盘子 ?6?。问题是汝窑虽非北宋京师官窑,但和钧窑 定窑

等名窑精瓷均和修内司有所关连 壬申年 宋瓷臂搁 ?7?。我认为,乾隆皇帝之所以会有上述看似矛盾的

认知,应该又和 笔衡 和 杂录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的记载有关:汝窑是

受朝廷命令烧青瓷,以便替代原为宫廷用器的定窑白瓷。就此一脉络而言,若说汝窑和定窑亦属和修内

司所职司之宫廷用瓷,并无大误。

另外,尽管今日所谓汝窑制品的认定其实颇受惠自乾隆皇帝汝瓷鉴识的启发,而汝窑最为脍炙人口

的作品无非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的所谓水仙盆了。水仙盆于清宫又

称猫食盆或猧食盆,依据督陶官唐英成于雍正十三年 1735 的 陶成记事碑记 以及乾隆十年 1745 造

办处档案,其时唐英曾奉旨仿烧“汝釉猫食盆”?8?,似乎认为水仙盆属汝窑制品。然而不知何故?多年之

后,乾隆皇帝于二十六年 1761 和四十三年 1778 再次为诗判定其内廷收藏的猫食盆 水仙盆 时则主

?1? 御制诗五集 卷一六,乙巳 咏官窑瓶 :“是器微有薜暴,然实宋时修内司物也。”

?2? 御制诗二集 卷三四 宋瓷臂搁 :“铜之寿者三代遗,宣和博古曾辨之,是时设有修内司。”

?3? 御制诗四集 卷二八 咏官窑碟子 :“冰裂纹有泑水滋,一例凤凰山下土 注:宋时修内司官窑在杭之凤凰山下 。”

?4? 御制诗四集 卷八一 咏官窑小瓶 :“中矩折旋略椭之,陶成北宋至今贻。”

?5? 御制诗五集 卷二三 咏官窑盘子 :“祇以光芒嫌定州 注:宋时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不入禁中,京师自置窑烧造,曰官

窑,见老学庵笔记及留青日札中 。”

?6? 御制诗四集 卷六一 咏汝窑盘子 :“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

?7? 御制诗二集 卷三四 宋瓷臂搁 :“是时设有修内司,官汝均定精为瓷。”五集卷二十一 题钧窑碗 :“钧窑都出修内司。”

?8?张发颖等: 唐英集 页951,辽沈书社,1991年;谢明良: 乾隆的陶瓷鉴赏观 ,收入 中国陶瓷史论集 页254,台北:允晨

出版社,2007年。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041

042

张其应是宋代官窑即修内司窑制品 图十九:1 2 ?1?。到底

是乾隆皇帝官 汝不分?抑或只是其自身纠正此前的误判?

仍有待厘清。

3.近代学界之汝窑确认始末

虽然 笔衡 所载北宋朝廷曾“命汝州造青窑器”是学界

耳熟能详的常识,不过,汝窑作品的确认其实经历了一段

曲折的过程。简单说来就是:在1930年代汝窑田野调查

之前的作品比定都是属于文献史料的对比臆测,比如说英

国Eumorfopoulos, G. 1923 ?2?, Hetherington, A.L. 1924 ?3?或

Hobson, R.L. 1926 ?4?等人即是从文献相关记载推定汝窑应是

以高温烧成之胎质致密的青瓷,而流传于世的所谓影青 青

白瓷 正符合此一要素,因此汝窑即影青?5?。至于汝窑窑址

的田野调查则要归功于奉大谷光瑞之命以 汝州全志 为线

索,于1931年走访临汝县古瓷窑址的日本西本愿寺僧人原

田玄讷。

原田氏于临汝县张叶里 古一里和归仁里等古窑址所采

集到的标本计有青瓷以及施加白化妆土之磁州窑类型白瓷。

青瓷又可区分为两类:A类是多施罩橄榄色青釉,且常见印

花 划花纹饰;B类则是施罩钧窑般之青釉,个别标本圈足

内底施满釉以支钉支烧而成?6?。如果将上述两类标本还原对

?1? 御制诗四集 卷一六 咏官窑盆 :“官窑原出宋,猫时却称唐 注:

俗谓此器为唐宫猫食盆,然大内今已有三个,识为宋官窑制也 。” 御制诗三

集 卷九 猧食盆 :“实宋修内司窑器也,俗或谓之太真猧食盆,戏题。”两诗分

别作于乾隆二十六年 1761 和四十三年 1778 。

?2?Eumorfopoulos, G., “Ying-Ching, Ju and Ch’ai Yao”, T.O.C.SⅡ, 1922-

1923, pp.24-28.

?3?Hetherington, A.L., The Early Ceramic wares of China, London: Benn,

1922, pp. 69-70.

?4?Hobson, R. L., The Catalogue of the George Eumorfopoulos collection of Chinese,

Korean and Persian pottery and porcelain, London: Benn, vol. Ⅱ,1926, pp.3-5.

?5?原文次郎: 影青器 汝窯 關 諸說 页7-26, 陶磁 1卷2

号,1928年。

?6?中尾萬三: 支那汝窯 就 氏 與 書 ,

燒味 5卷1-7号,1939年;前揭 汝窯的我見 页46-56。

〔图十九:1、2〕 汝窑水仙盆 底刻乾隆“猧食盆”诗

照到学界各说,则A类标本即欧美学界所谓的“北方青瓷”,或中

国鉴藏界为便于区隔南方处州 丽水县 龙泉青瓷所采用之“北丽水” “北龙泉”呼称。至于B类标本相当于钧窑或欧美人士所称之官钧?1?。另外,自原田氏临汝县调查发现以来,日本和中国的鉴藏界有时又将“北方青瓷” “北方丽水”等A类青瓷迳称为“临汝窑”或“汝窑”。此后要到1950年代陕西省耀州窑址发现之后,遂又将这类作品概括成所谓的“耀州窑系青瓷”或“耀州窑类型”。

从研究史看来,企图全面解决文献中的汝窑和清宫传世汝瓷的关键人物无疑是参与筹备1930年代故宫文物赴英展览的大维德爵士。尽管戴大德之有关汝瓷外观及其性质的掌握,其灵感主要是来自清官传世汝瓷上所镌刻的乾隆御制诗文,以及一件刻有“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瓷窑务萧服视合青泑初试火照”的著名赝品 图二十 ?2?。而1936年,即大维德发表其著名的汝窑论的前一年,由原清官善后委员会成员之一洪宪御窑督陶官郭葆昌主编的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录 之有关清宫汝瓷的判定?3?,应该也对大维德的论点多有启发。然而,大维德巨细靡遗地检讨了自北宋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至清代甚至民国时期相关文献之汝窑记事及版本学问题,最后回归至具体作品之胎 釉特征和烧造技法,其研究既深且广,可说是集汝窑研究之大成,故其所比对出的一批以细小支钉支烧而成的天青釉所谓汝官窑,已然成为此后学界之共识,影响及于今日 图二十一 二十二 。附带一提,关于上述汝州瓷窑务萧服火照,由于 宋史 卷三四八 列传 一百七“沈畸传”附有萧服传,称其任职

?1?尾崎洵盛: 汝窑考 页25-33, 大和文华 16,1955年;米内山庸夫: 中国陶磁?结论 页51-58, 陶说 187,1968年。

?2?Margaret Medley, “Reviews on Celadon by G. St. G. M. .Gompertz”,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 University of London, Vol. 32, No.3, 1969, p.645.此参见彭盈真: 百年寻青—二十世纪汝窑认识论的变迁 , 故宫文物月刊 287,2007年。另外,由于汝州市张公巷窑标本所见支钉痕呈小圆点状,其和萧服铭火照有类似处,这就引起伊藤郁太郎的留意而专程赴英目验实物,结果再次证实该萧服铭火照,确属赝品,参见伊藤: “北宋官窑探访”余谈 , 陶说 625,页87,2005年。

?3?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编: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录 ,商务印书馆,1936年

。〔图二十〕 大观元年(1107)汝州窑务萧服火照 英国PDF藏

〔图二十一〕 汝窑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二十二〕 汝窑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043

044

于将作监,而沈畸又曾同萧服代蔡京治苏州钱狱,时空背景一切合情入理,从而可知是精心设计且是以学者为猎物的假古董,也难怪大维德在他的汝窑论文中还刻意考证萧服其人之生平事迹?1?。

三?当今学界北宋官窑诸说

一 新出考古资料

相对于前述研究史所示北宋官窑和汝窑等诸多说法,今日学界之北宋官窑考论则颇受惠于考古发掘资料和清人徐松辑 宋代礼部太常寺纂修之所谓 中兴礼书 了。

考古数据包括窑址发掘成果和其他遗址出土标本等两类。窑址发掘资料主要是指: 1 1980年代以来针对河南宝丰清凉寺所谓汝窑遗址的一系列调查报告和专书,其包括: 汝窑的发现 ?2? 汝窑的新发现 ?3? 汝窑聚珍 ?4? 宝丰清凉寺汝窑 ?5?等,另外, 青磁?色形 ?6?则是有问题意识地比较了高丽青瓷和清凉寺遗址出土的汝瓷标本;而最近 北宋汝窑青磁考古发掘成果展 ?7?更是以何者是北宋官窑为问题意识,比较了新近发掘出土的清凉寺汝窑和张公巷窑标本的一册专题研究图录。在此一基础之上,同一主办单位又于2010年举行名为 北宋汝窑青磁 谜 国际研讨会并发行论文集?8?。 2 汝州市张公巷窑出土标本,除零星简报之外,另有 汝窑与张公巷出土瓷器 ?9? 北宋汝官窑与汝州张公巷窑珍赏 ?10? 河南新出宋金名窑瓷器特展 ?11?等图录和大坂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的研讨会资料集?12?以及前述汝窑特展图录各一册。

另一方面,所谓其他遗址出土标本指的是窑址之外,出土有疑似上述清凉寺汝窑或张公巷窑的考古

?1?David, P.,“A Commentary on Ju Ware” ,pp.53-54.

?2?汪庆正等: 汝窑的发现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汝窑的新发现 ,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

?4?叶喆民等: 汝窑聚珍 ,北京出版社,2002年。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宝丰清凉寺汝窑 ,大象出版社,2008年。

?6?朝鲜官窑博物馆: 青磁?色形韩国 中国青磁比较展 ,朝鲜官窑博物馆,2005年。

?7?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编,国际交流特别展: 北宋汝窑青磁——考古发掘成果展 图录,大阪:财团法人大阪市美术振兴协会,2009年。

?8?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館: 國際 北宋汝窯青磁 謎 ,大阪: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等,2010年。

?9?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 汝窑与张公巷出土瓷器 ,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孙新民等: 北宋汝官窑与汝州张公巷窑珍赏 ,长城出版社,2009年。

?11?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等: 河南新出宋金名窑瓷器特展 ,2009年。

?12?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汝州張公巷窯 資料集 ,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术馆,2007年。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045

遗址,目前见诸报导的计有: 1 河南宝丰窖藏汝瓷?1?, 2 河南郸城县宋墓出土汝瓷碗?2?, 3 洛阳安乐宋代窖藏 图

二十三 ?3?, 4 河南临汝出土汝瓷洗两件?4?, 5 北京金墓葫芦

形执壶?5?, 6 连云港市海清寺阿育王塔?6?, 7 北宋东京城内

城出土的瓷片?7?, 8 河南叶县文集遗址瓷器窖藏出土的青瓷

碟 图二十四 ?8?, 9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邸出土的青瓷标本

图二十五 二十六 ?9?,兹检讨如下:

首先,从已发表的相关图版看来, 1 2 4 等河南

省窖藏或墓葬出土的标本,可能均来自同省宝丰清凉寺所烧

造。 3 和 8 两处河南地区窖藏出土的作品极有可能为汝州

市张公巷窑制品。 5 葫芦形执壶系出土于北京金大定二十四

年 1184 窝论墓,然其属12世纪高丽青瓷一事早已由冯先

铭所指出?10?。 6 出土于连云港市云台山海清寺北宋天圣四年

1026 封闭的阿育王塔地宫之青瓷小葫芦瓶于简报当中援引

王志敏的鉴定,认为是北宋汝窑,可惜未有清楚图版。现经彩

图得以确认其应系陕西耀州窑青瓷?11?。 7 东京城内城出土标

本无图片,但简报称该“汝瓷碗”残片,卷唇,口沿外撇,灰青

釉,青灰胎,从文字形容的外观特征推测,极有可能是和传世

汝瓷碗相近的作品,但仍待确认。 8 是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1? 赵青云等: 河南宝丰发现窖藏汝瓷珍品 , 华夏考古 1990年第1期。

?2? 李金立: 河南郸城发现一件汝窑瓷器 , 考古与文物 1992年第3期。

?3? 张剑: 洛阳安乐宋代窖藏瓷器 , 文物 1986年12期;彩图参见洛阳文物工作队: 洛阳出土文物集粹 页112 图107,朝华出版社,1990年。

?4? 李辉柄: 略谈汝窑 , 文物 1986年第12期,页82 图3。

?5?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 袁进京等 : 北京金墓发掘简报 , 北京文物与考古 总1期,1983年,图版十三之一。

?6? 连云港市博物馆 刘洪石 : 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文物出土记 , 文物 1981年第7期,页37 图9。

?7? 开封宋城考古队: 北宋东京内城的初步勘探与测试 , 文物 1996年第5期,页9。

?8? 国家文物局主编: 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页152 图右中,文物出版社,2008年;前揭 河南新出宋金名窑瓷器特展 页127。此承蒙小林仁学兄教示,谨志谢意。

?9?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 页34及彩版43 页64及彩版96,文物出版社,2008年。

?10? 冯先铭: 中国出土朝鲜 伊朗古代陶瓷 ,收入同氏 中国古陶瓷论文集 页330,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11? 张柏: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7 图95,科学出版社,2008年

〔图二十三〕 洛阳安乐窖藏出土张公巷窑碗〔图二十四〕 河南叶县文集遗址瓷器窖藏出土的青瓷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