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2d1346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9.png)
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北宋官窑自1107年在京师开封设置,直“靖康之难”后开封沦陷,该窑存世的烧造时间不过十余年,而存世至今的器物,就少之更少。
因此鉴定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业的一道难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北宋官窑瓷的器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类、二是文房用具类。
礼器类,主要是严格按照宋徽宗推崇“新成礼器”的主导思想和观点,严格按照《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以仿古代青铜器为主,使其件件有典,达到“尚其象”“格神明”的艺术境界。
礼器类为朝廷所用,有瓶、尊、鼎、炉、觚、簋等非民间用品及款式;文房用具类主要为笔筒、笔洗、笔架、水盂、水注等,笔洗的造型很多,有直口、撇口、葵口、侈口、花口、鼓钉寿桃、炫纹、兽头、等。
多种样式。
真正符合文人的艺术力。
北宋官窑瓷将文房用具提升到令人惊叹的艺术高度。
北宋官窑瓷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极其讲究和奢华,优质的原材料,要经过四季的风吹日晒,水、冰雪的浸润,到了春季自然软化,碾磨粉碎、过筛成粉、水积池澄,从中提炼瓷泥,反复揉搓,使之化为“绕指柔棉”。
另外,还选用了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石磨粉入釉,使其釉质淳厚均润,肥若堆脂,纯净如水,莹润如玉,真正达到了“润、蓄、雅、净”的效果。
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古朴浑厚,而不失精巧俊秀,比例协调,曲线优美,形态恰到好处,多一分显肥;少一分则瘦,高一分显莽;矮一分则墩。
北宋官窑瓷无不表现出宋徽宗的审美境界和文人气质,这是历朝历代所不能仿的。
北宋官窑瓷无精美的雕饰和艳丽的涂绘,唯以简单精炼的造型及梦幻般的釉色,浸俏着自然开裂的纹片,让所有的人感到迷人的魅力来自艺术,而创造艺术的人一定秉承着至高无上的追求。
北宋官窑瓷的釉色是宋徽宗所喜的青瓷,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窑变出深浅不同的青绿釉色,把青瓷所能表达的颜色完美的表现出来。
不但彰显着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韵含中庸、温和的中国传统文化儒教思想。
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9273f9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6.png)
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特征北宋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瑰宝之一,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底部特征而闻名于世。
北宋官窑瓷器是由北宋时期的官窑窑工所制作,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底部特征,下面将介绍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特征。
一、底部釉色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釉色通常呈现出灰白色或乳白色。
这是因为瓷器在制作过程中,底部会先涂一层白色的釉料,然后再进行烧制。
这种底部釉色的设计不仅能够保护瓷器底部,还能够增加整体的美感。
二、底部纹饰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常常会有纹饰装饰,这些纹饰通常是突起的,呈现出浮雕的效果。
常见的底部纹饰有花卉纹、鸟兽纹、龙纹等。
这些纹饰的细腻程度体现了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水平。
三、底部款识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款识,用以标示制作瓷器的窑口和年代。
款识通常以篆书或楷书的形式出现,且较为规整清晰。
这些款识不仅能够提供官窑瓷器的制作信息,还能够增加收藏品的历史价值。
四、底部胎质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胎质通常坚硬而细腻。
这是由于官窑瓷器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高温烧制的工艺,使得瓷器的底部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底部胎质的细腻也是官窑瓷器工艺水平的体现。
五、底部足底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一个足底,用以支撑整个瓷器的重量。
足底的形状有圆形、方形、六方形等,多为中空或者凹陷状,以增加瓷器的稳定性。
足底的大小和形状也是官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六、底部器座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一个器座,用以放置瓷器。
器座的形状有圆形、方形、六方形等,多为中空或者凹陷状,以增加瓷器的稳定性。
器座的大小和形状也是官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特征包括底部釉色、底部纹饰、底部款识、底部胎质、底部足底和底部器座等。
这些特征不仅是官窑瓷器制作工艺的体现,还是收藏品鉴定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北宋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专家学者关于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论述
![专家学者关于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e4f5a84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4.png)
【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论述】1. 前言宋代官窑哥窑作为我国古代瓷器的珍稀品种,其釉色和纹饰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其中,对于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研究更是历久弥新。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全面的探讨和论述,旨在深入探究它的特点、历史渊源以及专家学者们对于这一特殊釉色的研究成果。
2. 官窑哥窑的特点官窑哥窑是指宋代建窑西京(今河南省郑州市)窑址出土的一类瓷器。
其釉色多以青绿为主,加上斑驳纹理,因此又被称为“哥窑”。
而在哥窑瓷器的制作中,往往会在底足上施加一层特殊的釉料,以起到护胎的作用。
这种釉料在宋代被称为“护胎釉”。
3. 历史渊源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使用,可以追溯至宋徽宗时期的钧窑瓷器。
专家学者们通过考证发现,在这一时期,钧窑瓷器的底足上便开始使用护胎釉,以提高瓷器的抗渗性和保护性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技术逐渐传入官窑哥窑的生产中,成为其特有的制作工艺之一。
4. 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对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们通过对大量文献和实物的分析,对其化学成分、釉色特点以及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认为,护胎釉的使用不仅是为了提高瓷器的质量,更是对古代陶瓷工艺的一种创新和完善。
他们也对护胎釉的配方、施釉方法以及烧成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特殊釉色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使用,不仅是古代陶瓷工艺的一种技术创新,更是对瓷器质量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通过对其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官窑哥窑瓷器的特色和历史价值。
这也为今后的陶瓷保护和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6.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其历史渊源、特点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特殊釉色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代工匠对于瓷器品质追求和创新的精神。
宋代瓷器名窑
![宋代瓷器名窑](https://img.taocdn.com/s3/m/76e29cecb8f67c1cfad6b80b.png)
宋代瓷器最著名者有哥窑、汝窑、官窑、定窑和钧窑五大名窑。
哥窑哥窑出产的瓷器胎质细腻且性能坚实,一般较重。
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主要以釉色取胜,釉色以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 豆绿,米色为主。
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尤其开创了以纹片为装饰的先河,特点是釉面龟裂有网状开片,或重迭有冰裂纹,或呈细密小开片(俗称“鱼子纹”)。
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沈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铁足紫口”,是指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
没有釉色的地方色彩红如瓦屑,釉色极其厚润纯粹,历经千年仍然莹润如新。
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然而哥窑是否存在仍待更多证据.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
清朝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弟叫章生二,弟窑则又称龙泉窑。
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
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
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为解此疑问,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https://img.taocdn.com/s3/m/8aa76c8e84868762caaed5e0.png)
官窑产地:江西景德镇官窑特点: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产地:哥窑特点: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汝窑产地: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
汝窑特点: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
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定窑产地: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定窑特点:为民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宋代瓷器的特点
![宋代瓷器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ae1d9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0.png)
宋代瓷器的特点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特点。
宋代瓷器在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风格,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下面将从造型、釉色和装饰三个方面来介绍宋代瓷器的特点。
一、造型方面宋代瓷器的造型注重简洁、端庄、雅致的特点。
与唐代的瓷器相比,宋代瓷器更加纤巧细致,形态更加典雅。
宋代的青瓷,如汝窑、哥窑等,器形多为圆形或方形,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
而白瓷和黑瓷则更注重器形的曲线美和造型的变化。
宋代官窑的瓷器造型多呈现出自然、柔美的形态,如官窑的刻花瓶、梅瓶等,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给人以舒适、宜人的感觉。
二、釉色方面宋代瓷器的釉色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官窑的釉色以青釉、汝釉和哥釉为主,青釉呈现出淡雅的翡翠绿色,汝釉则呈现出青中透白的质感,哥釉则是一种灰绿色。
官窑的瓷器釉色清新淡雅,给人以宁静、恬淡之感。
而汝窑的五彩釉色丰富多样,如红、蓝、黄、绿等,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活泼的感觉。
此外,宋代的白瓷和黑瓷也是釉色的重要表现形式。
宋代白瓷的釉色洁白纯净,给人以清新、高雅的感觉;黑瓷则呈现出深黑色,富有神秘感。
三、装饰方面宋代瓷器的装饰风格注重朴素、内敛,追求简约雅致的艺术效果。
官窑的瓷器装饰主要采用刻花、刻线、刻字等方式,刻花瓷器尤为著名。
刻花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效果成为宋代瓷器的代表作品。
汝窑瓷器的装饰以施釉为主,通过施釉的不同厚薄和温度的控制,形成了独特的斑斓釉色和自然的流淌效果。
此外,宋代的瓷器还采用了绘画、刻花、刻线等装饰手法,如青花、白地彩绘等。
这些装饰方式都体现了宋代瓷器追求简约、朴素的审美观念。
宋代瓷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造型、釉色和装饰方面。
宋代瓷器的造型注重简洁、端庄、雅致;釉色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装饰风格朴素、内敛,追求简约雅致的艺术效果。
这些特点使得宋代瓷器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瓷器知识点总结
![宋代瓷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81ce5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4.png)
宋代瓷器知识点总结一、宋代瓷器的历史背景宋代瓷器的兴盛时期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北宋和南宋时期,北宋时期为960年-1127年,南宋时期为1127年-127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瓷器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瓷器生产和出口国。
宋代瓷器的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繁荣,相对和平的政治局势以及科技的进步,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瓷器工艺的发展,使得宋代瓷器成为世界瓷器史上的巅峰之作。
二、宋代瓷器的特点1. 瓷胎精细宋代瓷器的胎质以薄胎、白胎和青白胎为主,通过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瓷器的胎质细腻光滑,质地坚韧,胜似"织锦"。
在瓷胎的制作上,宋代工匠运用了精湛的技艺,使得瓷器在整体上更显高贵典雅。
2. 釉色清雅宋代瓷器的釉色以青绿釉、天青釉、白釉、钧釉、刘斛釉为代表,这些釉色在宋代工匠的巧妙处理下,呈现出清雅的质感,给人一种纯净、高雅的美感。
宋代釉色的烧制,经历了时间的淬炼,使得其釉色更显珍贵。
3. 瓷器造型简约宋代瓷器的造型注重与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符合,因此宋代瓷器造型相对简约朴素,但又不乏华丽的装饰,表现出一种大气、典雅的美感。
宋代瓷器的造型设计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既体现了功能美学,又富有装饰性。
4. 雕刻纹饰细腻宋代瓷器的雕刻纹饰大多以植物纹、花卉纹、人物纹等为题材,表现出工匠们对自然、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创造力。
宋代工匠在瓷器上的雕刻纹饰更加细腻、准确,展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的成熟和精湛。
5. 琢磨细密宋代瓷器的磨光工艺十分细密,经历琢磨之后的瓷器光滑平整,细节处理处更显精细,耐人寻味。
琢磨细密的处理方式不仅使得瓷器表面光洁亮丽,还富有质感和温度。
三、宋代瓷器的主要品种1. 青瓷青瓷又称北方青瓷,主要产于河北、山东等地。
其釉色以青灰色为主,釉面细腻温润,胎质细密坚韧。
青瓷的造型简约,雕刻纹饰多以植物纹、花鸟纹为主,给人一种高雅清新的美感。
宋代青瓷制作工艺十分成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有代表性的瓷器品种。
宋官窑瓷器辨别之胎质
![宋官窑瓷器辨别之胎质](https://img.taocdn.com/s3/m/af87631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b.png)
宋官窑瓷器辨别之胎质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
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代南北官窑瓷器的窑址已明确,两窑口瓷器的特征是大同小异。
后仿的官窑瓷器虽然釉色、造型等都和宋代官窑瓷器类似,但它们之间的本质却相差甚远。
本文将主要介绍宋代官窑瓷器辨伪之瓷器胎质。
宋代官窑瓷器的胎质是采用当时抗州乌龟山紫金土与瓷石配成,胎中氧化硅、氧化铁含量较高。
胎色呈黑褐色。
烧制与施釉的工艺特殊,采用先素烧胎坯而增加机械强度,然后多次施釉,釉厚达2毫米以上。
釉色晶莹如玉,釉中有“聚沫攒珠”。
由于胎质含铁量高,在器物的口缘和底足岀现了“紫口铁足”。
鉴定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要正确认识“聚沫攒珠”和“紫口铁足”特征。
南宋官窑岀戟觚口沿薄釉处的“紫口”一圈1毫米的胎色“铁足”聚沫攒珠:宋官窑瓷器由于多次施釉,釉中的聚沫、攒珠气泡必然会产生,釉中气泡的形态是大小重叠的,气泡周围的釉有似藕粉状,这些现象均是多次施的氧化、挤压情况下发生“聚沫攒珠”的特殊现象。
聚沫攒珠”是辨别真假官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釉对光线选择性的吸收形成散射,有一种软玉般朦胧的乳浊感使人欲看不透。
聚沫攒珠是粉壮气泡上象有一层膜壮晶莹体,当用10倍放大镜观看汽泡,象唾液一样凝聚在一起。
1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看,气泡反然模糊不清,正是与仿品有不同的现象相反。
紫口铁足:紫口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
而铁足是指足边留有1至3毫米不等的黑褐色胎。
宋官窑瓷器的釉是石灰碱釉,釉中含氧化铝高不会产生流动,但底部有缩釉现象。
后仿官窑瓷器由于胎质不同,以较浓色的黑褐色釉刷在器口与底足上充当“紫口铁足”,看不见宋官窑圈足内墙或外墙处一圈1至3毫米黑褐色胎。
宋代各大窑口瓷器特征汇总
![宋代各大窑口瓷器特征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bebb286680203d8ce2f241e.png)
宋代各大窑口瓷器特征汇总宋代陶瓷是世界陶瓷发展史的一个巅峰,如果说元青花是一统江山的君临天下,明青花是各领风骚火光乍天,那么宋瓷就是高山仰止卓越千古。
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到了举世公认的顶峰。
宋代不仅出现了哥、官、汝、钧、定五大窑系,还有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青白瓷,吉州窑,建窑等各大窑口并存的盛世。
汝窑:汝窑是北宋后期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因窑址在河南汝州,因此而得名。
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
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厚实,有玉石般的感觉,釉面有细小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的是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型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为主。
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
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钧窑鼓式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径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
器身上下饰鼓钉2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
洗内饰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
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
宋代官窑的陶瓷美学探讨
![宋代官窑的陶瓷美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f8827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7.png)
宋代官窑的陶瓷美学探讨宋代官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个重要代表,它的陶瓷美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形式美、装饰美和审美理念三个方面对宋代官窑的陶瓷美学进行探讨。
首先,宋代官窑的陶瓷形式美独具一格。
官窑的瓷器形制多样,有碗、盘、罐、瓶、壶等,各种器形间相互映衬,构成了丰富多变的形态美。
值得一提的是,官窑的陶瓷形式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例如,官窑的碗和盘的底部多采用圆底、平底或扁底的设计,使得器物能够稳固地放置在桌面上,增加了使用的便利性。
此外,官窑的陶瓷形式往往简洁、端庄,不过多的修饰与装饰。
这种朴素典雅的形式美符合宋代社会文化的倡导,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儒雅的气质。
其次,官窑的陶瓷装饰美独具一格。
官窑的陶瓷装饰主要以“素雅”为特点,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在装饰元素上,官窑多采用浅浮雕、线刻和划花等技法,使得装饰图案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官窑的装饰虽然简洁,但并不简单。
它的装饰往往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富有匠心的艺术创作。
例如,官窑的装饰常以自然界的花卉、鸟兽、山水等为题材,通过精细的描绘将这些元素呈现出来,使人们在欣赏陶瓷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宇宙的伟大。
同时,官窑还注重装饰与器物的和谐统一,将装饰与器物的功能相结合,使得整个瓷器更加完美。
最后,宋代官窑的陶瓷审美理念主要体现在追求自然与朴实。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自然观念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官窑的陶瓷以模仿自然为目的,追求自然的形态和色彩,力图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陶瓷之中。
这种追求自然的哲学思想也体现在官窑的陶瓷审美理念中。
同时,官窑注重朴实的美感,追求瓷器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尽管官窑的瓷器经过精心的装饰和文化的陶冶,但在整体风貌上依然保持着朴素典雅的特点,没有过分张扬和炫耀。
这一审美理念不仅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的特点。
总之,宋代官窑的陶瓷美学在形式美、装饰美和审美理念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宋代五大名窑介绍
![宋代五大名窑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5c031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c.png)
宋代五大名窑介绍
在宋代,中国陶瓷产业达到了一个高峰。
下面是宋代五大名窑的介绍:
1. 青瓷窑:青瓷窑以河北定州为中心,制造出了许多著名的青瓷作品。
青瓷窑的特点是采用高温烧制技术,制作出颜色深浅相间、釉面光洁的青瓷器物。
它们以简约、素雅而闻名。
2. 官窑:官窑位于河南开封,在宋代时享有皇家供奉之地的特权。
官窑主要生产白瓷和官窑瓷器,在制作过程中注重精确的形状和纹饰,釉面晶莹剔透,被誉为“皇家瓷”。
3. 镇窑:镇窑位于江西景德镇,是宋代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窑场之一。
镇窑以制作瓷器而闻名,其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青瓷、黑瓷、青花瓷等。
镇窑的瓷器注重线条流畅和华丽的装饰,被誉为“瓷器之乡”。
4. 汝窑:汝窑位于河南平顶山市,是宋代最重要的窑场之一。
汝窑以其独特的青灰釉和朴实的造型而著名。
它们的瓷器在形制上注重自然流畅,釉面质朴而典雅。
5. 高台窑:高台窑位于江西临川,以制作青绿釉陶瓷而闻名。
高台窑的瓷器具有独特的釉色和纹饰,通常采用浅底、高圈、薄胚的设计。
这些瓷器造型精美,釉色艳丽,技术水平相当高。
这些宋代五大名窑给中国陶瓷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对后来的历代瓷器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https://img.taocdn.com/s3/m/8605deb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4.png)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官窑(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
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
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像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分类南宋官窑严格地来讲狭义的“官窑瓷”又分为两种:1、御窑瓷2、官窑瓷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
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御窑瓷所谓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
御窑瓷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作为皇家专用的瓷器,其下细分为:1、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彩,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纹样方面,皇帝所用为五爪金龙,亲王则只能用四爪行龙,且称为蟒(清代仅有“一诏二封”的恭亲王奕?一人享受过赐用正黄和五爪金龙的待遇),凡此种种,得以成系统流传到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2、王府瓷:型制设彩依例专烧,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
文物中著名的“乐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范之作。
3、一品宫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多作帝王赏赐之用。
早期的宫瓷题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补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窑瓷用龙多将爪藏于云水之中而不现,可以说是一种皇家礼制与民俗的相互妥协。
《清史稿》记载:皇家御窑烧造,归养心殿造办处负责,即由养心殿造办处提供型、制、纹样、工艺要求,很多样品均在京城试烧,这一点在康熙一朝尤多。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ef946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4.png)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指的是宋代官窑出产的瓷器,一般分南宋官窑瓷器和金陵官窑瓷器两种,以山东济南宋代官窑出产的南宋官窑瓷器为典型。
南宋官窑瓷器特征鲜明,器形多样~凡为宋代官窑出产的瓷器,外表都有着蓝灰色、黑色或绿色的烧褐色,釉质重,熟釉表面有厚重的波纹斑驳,有蜡釉磨砂的细腻的玻璃质釉,此外,南宋官窑瓷器在烧成过程中,会用柳子、枯叶、土或砂里添加一些不同的药剂来调整釉色,使烧出的瓷器呈现出浓艳的紫色、绿色等色泽,更惹人喜爱。
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方法包括:
1.质量首先要拿到瓷器再行评估,质地细腻有挂釉,可见釉薄,釉质清晰明亮,没有粘裂痕,这就是高端南宋官窑瓷器。
2.贴纹鉴别:看贴纹的胚体一定要细腻,布满的釉面色彩要均匀,要有上乘的烧制工艺。
3.色泽鉴别:南宋官窑瓷器肌理明显,釉底色蓝灰色,釉面多有暗咖、黑咖,有时表面布满绿、紫、朱等色泽。
4.工艺特征鉴别:南宋官窑瓷器往往在烧成过程中会添加柳子,枯叶,土或砂等,以调整釉色,使烧出的瓷器呈现出浓艳的绿色、紫色而更加鲜艳。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特点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fca7b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11.png)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摘要:一、概述宋代五大名窑二、钧窑特点:釉色独特,五彩斑斓三、汝窑特点:釉色青翠,质地细腻四、官窑特点:端庄大气,皇家风范五、哥窑特点:釉色厚实,纹理清晰六、定窑特点:釉色洁白,工艺精湛七、总结:宋代五大名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正文: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宋代五大名窑堪称巅峰之作。
它们分别是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和定窑。
这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共同引领了我国瓷器工艺和审美潮流。
钧窑以其独特的釉色闻名于世。
其釉色丰富多样,五彩斑斓,色彩交融,变化万千。
钧窑瓷器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重又不失灵动的感觉。
汝窑的瓷器以青翠的釉色和细腻的质地著称。
汝窑瓷器选料讲究,制作工艺精湛,堪称巧夺天工。
其器型多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端庄典雅,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官窑作为皇家专用窑,以端庄大气、皇家风范为特点。
官窑瓷器工艺精湛,器型规整,图案精美。
其釉色以青、白为主,展现出高贵、庄重的气质。
哥窑瓷器釉色厚实,纹理清晰。
哥窑的釉色多为青色,釉面伴有细腻的开片纹理,给人一种古朴、庄重之感。
哥窑瓷器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盘、碗等,皆为实用器。
定窑瓷器以洁白釉色和精湛工艺著称。
定窑瓷器多为白瓷,釉色洁白如玉,质地细腻。
其器型丰富多样,有瓶、罐、盘、碗等,尤以定窑白瓷盘最为著名。
定窑瓷器的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我国瓷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总之,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各具特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它们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见证了我国瓷器工艺的繁荣与发展。
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特点
![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14c01c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d.png)
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特点
1. 宋代官窑瓷器真品那釉色,简直绝了呀!就说汝窑的天青釉,那温润的感觉,就好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宁静的湖面上,柔和又美妙。
你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几件汝窑瓷器,那釉色是不是让人陶醉呀!
2. 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的纹片也是一大特点呢!像哥窑的金丝铁线,那独特的纹路,不就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一幅神秘画卷嘛。
哎呀,想想那些有着精美纹片的瓷器摆在面前,得多让人惊叹啊!
3. 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那可真是太讲究了!你瞅瞅宋代官窑的那些瓶瓶罐罐,哪个不是线条优美流畅呀,就如同翩翩起舞的仙子般婀娜多姿。
这不比现在那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好看多了?
4. 真品宋代官窑瓷器的胎质细密得很呢!就跟精心打磨过的玉石一样,细腻光滑。
你说这得花费多少心思和功夫呀,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对不?
5. 它们的质感也是超棒的哟!拿在手上,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哎呀,就好像能和古人对话一样神奇呢!
6. 还有那制作工艺,精湛得让人难以置信!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汗水呀。
这宋代官窑瓷器的真品,怎么能不让人喜欢,让人着迷呢!
我觉得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真的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宝物,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和研究!。
宋代官窑瓷器胎土特点
![宋代官窑瓷器胎土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abfdc6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6.png)
宋代官窑瓷器胎土特点
宋代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之一,其胎土特点独特且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1. 选料精细,用料考究:宋代官窑瓷器的胎土是采用当时抗州乌龟山紫金土与瓷石配成,胎中氧化硅、氧化铁含量较高。
这种胎土的选择和配制过程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次筛选和调配,以确保胎土的质量和均匀性。
2. 胎色呈黑褐色:由于胎质含铁量高,在器物的口缘和底足会出现“紫口铁足”的现象。
这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胎土中的铁质在还原气氛下被还原成亚铁,从而使胎体呈现出黑褐色。
这种胎色的变化不仅增加了瓷器的美观性,也反映了宋代官窑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
3. 烧制与施釉的工艺特殊:为了增加胎体的机械强度,宋代官窑瓷器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先素烧胎坯的工艺。
这样可以使胎体在烧制前具有一定的强度,避免在烧制过程中出现变形或破裂的情况。
同时,多次施釉也是宋代官窑瓷器制作的一大特点。
釉厚达 2 毫米以上,釉色晶莹如玉,釉中有“聚沫攒珠”的效果。
这种施釉工艺不仅可以使瓷器表面更加光滑细腻,还能够增强瓷器的装饰效果。
总的来说,宋代官窑瓷器胎土的特点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和审美追求。
其精细的选料、独特的胎色以及特殊的烧制和施釉工艺,共同造就了宋代官窑瓷器独特的品质和风格。
这些特点不仅使宋代官窑瓷器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也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窑瓷器底足特征
![官窑瓷器底足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2bacb6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f.png)
官窑瓷器底足特征嘿,您要是对瓷器感兴趣啊,那官窑瓷器可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官窑瓷器底足的那些特征,这可就像探寻宝藏的秘密入口一样有趣呢。
我有个朋友啊,叫小李,他刚开始接触官窑瓷器的时候,就完全没把底足当回事儿。
觉得那不过就是瓷器的底部,能有啥特别的?哎呀,他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这官窑瓷器的底足啊,就像是一个人的脚,虽然在最底下,可那里面的门道儿多着呢。
官窑瓷器底足的胎质,那可是相当有讲究的。
您想啊,这就好比是房子的地基,基础要是不牢,这瓷器能好到哪儿去?官窑瓷器的胎质往往非常细腻,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光滑。
拿在手里仔细摸一摸,感觉不到那种粗糙的颗粒感。
我曾经在一个古玩市场里,见过一个号称官窑瓷器的盘子,我一摸那底足的胎质,哎呀,感觉糙糙的,就像砂纸一样。
我心里就想,这肯定不是真家伙,真的官窑瓷器底足哪能是这个样子呢?这就好比你去摸一块上等的丝绸和一块粗布,那差别一下就出来了。
再说说这官窑瓷器底足的形状。
它的形状可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每种形状都有它独特的韵味。
有的底足是规整的圆形,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润饱满。
那线条流畅得很,没有一丝一毫的突兀。
还有的底足是方形的,不过这方形也不是那种呆板的方形,四角微微有些圆润,就像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人,偶尔也有那么点俏皮劲儿。
我和另一个瓷器爱好者老张聊起这个的时候,他就特激动地说:“你看那方形底足啊,就像一个穿着正装但系着个卡通领带的绅士,既有庄重感又不失活泼。
”这形容得可真是太贴切了。
底足的高度也很关键。
您看那些官窑瓷器,底足的高度像是经过精心计算一样。
如果底足太高了,就会显得头重脚轻,像个踩着高跷的小丑,失去了瓷器整体的平衡美;要是底足太矮了呢,又感觉这瓷器趴在地上似的,没有那种挺拔的气质。
就像人走路啊,步伐的大小得合适,才能走得稳当、好看。
官窑瓷器底足的高度,就是找到了那个最完美的平衡点,让瓷器稳稳地站在那儿,仿佛一个自信的舞者在舞台上亭亭玉立。
古代白釉瓷种类
![古代白釉瓷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5f0b442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d.png)
古代白釉瓷种类
古代白釉瓷种类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种类:
1. 官窑白瓷:宋代官窑和明代宣德、成化两个时期的官窑白瓷是最有名的白釉瓷之一。
官窑白瓷釉色纯白,胎体细腻,制作精良。
2. 青白瓷:青白瓷亦称青花白瓷,多见于明代。
它的特点是胎体白净,以青花(青色的彩绘)装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3. 青白斑白瓷:多见于元代,其瓷瓶、瓷罐等容器表面有不规则的青色斑点,犹如水面上的浮萍。
这种瓷器风格独特,观赏价值很高。
4. 象牙白瓷:象牙白瓷是明代景德镇的特产,其釉色洁白如象牙,触感温润,光泽温暖。
这种瓷器质地致密,造型优美,十分珍贵。
5. 白地彩瓷:白地彩瓷以白色为背景,绘有彩色的装饰花纹,常见于元代和明代。
这种瓷器色彩鲜艳,富有变化,极富装饰性。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白釉瓷的种类,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白釉瓷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大学美育期末试题列举宋代的五大名窑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分析泰山
![大学美育期末试题列举宋代的五大名窑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分析泰山](https://img.taocdn.com/s3/m/9b81d72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c.png)
列举宋代的五大名窑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宋代的五大名窑是汝窑、定窑、哥窑、钧窑以及官窑。
宋朝不仅经济繁盛,同时崇尚礼仪,其最为著名的还有制造传统瓷器。
宋朝之前,我国已经有了制造瓷器的传统。
但宋朝不仅在技艺上得到提升,也使瓷器的鉴赏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技艺甚至可以用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和看待。
宋朝时期的五大名窑产出的瓷器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海外。
一、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当中,汝窑无疑是排名第一的存在。
自宋朝建立,人们潜心研究瓷器烧制以来,汝窑便已经走在了其他竞争者的前方。
北宋末年,民间颇为动荡,但汝窑并没有放弃烧制瓷器,反而将其技艺水平推到了巅峰。
汝窑产出的瓷器极为庄重大方,同时纹理细致。
二、官窑顾名思义,官府创造了官窑,并且派出专业技师烧制瓷器,水平完全可以保证。
按照时代不同,官窑可分为北宋时期的官窑,以及南宋时期的官窑。
两大官窑虽一脉相承,但烧制的瓷器风格略有不同。
北宋官窑烧出的瓷器较为厚重,南宋官窑烧出的瓷器更注重轻薄。
三、哥窑在风格上,哥窑与官窑很大的相似度,但是在烧制方法上却与官窑不同。
哥窑烧制的瓷器实用性较高,除烧瓷瓶之外,大部分瓷器都是盘子或碗。
哥窑产出的瓷器风格明显,或黑色或金色的纹路使哥窑的瓷器有很高的辨识度。
四、钧窑钧窑产出的瓷器颜色鲜艳,虽以青色为主,但其他颜色也做得有模有样。
钧窑注重染色,通过颜色展现一个瓷器的美丽,常用的颜色除青色外还包括紫色以及蓝色。
钧窑产出的瓷器也有十分细致的纹理,其独创的蚯蚓走泥纹辨识度很高。
五、定窑定窑烧制的瓷器是宫廷专用的,其不仅烧制各种日用品和价格高昂的瓷瓶,同时还烧制白瓷。
除定窑之外,五大窑之外的其他窑从不烧制白瓷。
与瓷瓶的颜色相比,定窑更注重瓷器表面的印花。
宋代瓷器釉面特征
![宋代瓷器釉面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e824ea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5.png)
宋代瓷器釉面特征:
1、釉色。
宋代瓷器的釉色多样,包括天青、粉青、翠青、灰青、米黄、油灰、灰色、绿色、黄绿色等,其中汝窑的釉色以天青色为主,而官窑则以粉青色和天青色为特色。
2、釉层质量。
宋代瓷器的釉层呈现出肥润、厚实且透明感降低的特点,具有浓厚的玉质感和浑厚滋润的视觉效果。
3、光泽。
宋代瓷器的釉面具有丝绸光泽和“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介于两者之间的釉层滋润,给人一种璞玉的效果。
4、气泡和棕眼。
宋代官窑瓷器釉面上有变色的气泡和棕眼,这是当时烧制技术的一个特征。
5、斑点。
宋代官窑瓷器的釉面常见有直径几百微米到二千微米大小的斑点,这些斑点可能是由釉料中的铁富集析出或烧成时某些物质落在釉表面而形成。
综合来看,宋代瓷器的釉面特征展现了当时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其多样的釉色、肥润的釉层质量、独特的光泽效果以及气泡和棕眼等细节特征,共同构成了宋代瓷器独特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的赞美诗。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对艺术十分爱好的帝王,他在位几十年曾写下了无数的对各种艺术品的赞美诗词,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
从这首诗中,人们亦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器的推崇之情。
传世甚少
官窑,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汝窑后为满足宋朝皇室特别是宋徽宗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窑烧瓷的窑口,史称“汴京官窑”,学术界又称为“旧官”。
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甚少,这是因为黄河古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道,窑址均被淹没无存,实物也难以寻找之故,所以考古界无法考证,这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研究是一件憾事。
而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朝皇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也就是南宋初年,当时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设官窑于修内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即杭州郊坛下官窑),这个时期烧造的瓷器则称为“南宋官”,学术界又称之“新官”。
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中说道:“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
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
古朴精致
官窑既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而且又是继汝窑后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其器物形制和烧造工艺等与汝窑有不少共同之处。
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洗,其釉色很相近,就连风格也颇为类似。
特别是釉色,北宋大观年间的瓷器,多釉色莹润,其中又以月白、粉青最为盛行,部分翠绿其次。
但有不少器型多仿古,常见的仿古礼器有鬲式炉、簋式炉、鼎式炉、贯耳瓶、弦纹瓶、琮式瓶和各式尊等。
其特点是,胎体较轻,以支钉烧制,色呈紫褐,釉面较厚,见冰裂纹大开片,底足露胎,呈铁黑色,沿口因釉层薄而呈浅紫色,俗称“紫口”。
南宋官窑瓷器则造型古朴而精致,胎体同北宋官窑一样较薄,呈紫褐铁色,但釉层肥润,具有玉质感,其釉色多见淡雅的粉青色和米黄色,釉下见气泡,釉面见大开片,底足亦露胎,紫口铁足。
但无论是北宋官窑也好,还是南宋官窑也好,学术界均统称其为“官窑”,而且价值不菲。
器型多样
宋代官窑的器型丰富多样,除了上述所说的仿古礼器外,主要还有各式洗、瓶、壶、炉、盘、碗以及盏托、花盘、单柄杯和供器等,且多以釉色见长,特别是南宋官窑中修内司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所烧造的瓷器,系采用澄泥,制作极其规整,并以釉质晶莹透澈而备受人们珍视。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遵生八笺》也说:“官窑品格大抵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可见釉色、片纹、金线纹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是官窑瓷器千百年来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根本,后人绝难仿造。
难怪诸多文史资料中历代文人多有赞叹之词,就是清代乾隆皇帝对之也赞不绝口,赋诗以抒胸臆。
正因为官窑瓷器具有如此的精妙之处,因而其文物价值与经济价值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佳士得在一次春拍中推出的一件南宋“粉青色琮式瓶”,最后以25.3万港元成交;而北京翰海秋拍会上推出的一件宋代官窑琮式瓶,更以902万元人民币成交,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