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窑瓷器鉴定
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a9d702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3.png)
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瓷器是最有收藏价值的古董之一,然而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如何鉴别瓷器。
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器收藏鉴别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要“古”。
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
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
韩国历史上盛产李朝白瓷的时期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明朝,韩国人对它们极为珍视,品相上乘的李朝白瓷常常会被韩国人视作传家宝贝。
目前,李朝白瓷佳品的拍卖成交价多在数百万元人民币,一般白瓷也有数十万元人民币的落锤价。
虽说其在拍场上的价格远低于同时代的明朝青瓷,但相比现代的爱马仕瓷器而言,多年前的古瓷显然更具收藏价值,使用起来也更显“高大上”。
第二,必须“叶唇柱”。
物以稀为贵。
器太少、人并无我存有,这样的古瓷就是人之所欲。
例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珍贵而不辱使命稀有。
据有关资料统计数据,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少于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存有“纵存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观点。
在当前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多以宋代“汝、钧、官、哥、的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
而剧中的李朝白瓷因在16 世纪被韩国部分民窑恶搞烧造,因此在总体稀缺性上尚算不上极为罕见,都教授采用它们搞餐具也算不上太过暴殄天物。
第三,古瓷的价值还在于瓷器是不是“美”。
器物精美、制造工艺复杂或别有艺术情趣的作品自然受人追捧,其收藏价值也就愈高。
具体而言,古瓷器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看古瓷的器型是否完整、端正,是否能给人以堂堂大气或秀丽典雅的美感;二是装饰,判断古瓷还在于它的刻划、模印、贴塑、施釉、绘画、题词等装饰手法是否得当,装饰效果是否能产生相应的艺术美感。
越是造型完整端庄、装饰得当的古瓷器,其市场价格也越高。
在剧中,女主千颂伊在打扫客厅时不慎打破的瓷罐正是因有朝鲜16 世纪著名才子许筠先生的亲笔题词,所以其装饰之“美”、身价之高便不比寻常,所以也难怪“八风不动”的教授亦心疼得不能自已。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b21c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0.png)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一、特征1.雍正官窑和乾隆官窑两个时期的瓷器多为白釉瓷器,釉面细腻,光泽明亮,釉色白中微黄。
2.官窑瓷器的胎体质地坚实细腻,坯体通常为赤色或灰色,采用高温焙烧,具有一定的透光性。
3.官窑瓷器的造型线条简洁流畅,越发性稳定,比例匀称。
4.官窑瓷器的器型种类繁多,包含碗、盘、罐、壶等各种器型,形制设计独特。
5.官窑瓷器的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无瑕疵,气泡少,釉层鲜艳光亮,具有一定的透明感。
6.官窑瓷器装饰多采用刻划、雕刻、绘画等技法,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颜色浓艳,层次分明。
二、鉴别方法1.通过铭文鉴定:宋代官窑瓷器上多有篆书款识,篆法扎实利落,书法端庄规整。
通过对铭文的比对鉴定,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宋代官窑瓷器。
2.通过釉色鉴定:官窑瓷器的釉色为白中微黄,釉面细腻均匀。
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官窑瓷器。
3.通过胎质观察:官窑瓷器的胎体坚实细腻,胎色多为赤色或灰色。
可以用手轻轻掂量,感受其质地的沉重与细腻,也可以通过透光观察胎体的质地。
4.通过技法判断:宋代官窑瓷器多采用刻划、雕刻、绘画等技法进行装饰,纹饰精美,线条流畅。
通过对装饰技法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官窑瓷器。
5.通过形制鉴别:官窑瓷器的造型线条简洁流畅,比例匀称,形制设计独特。
通过对器型的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官窑瓷器。
总之,鉴别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和方法需要综合考证,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比对,结合瓷器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进行分析。
同时,鉴别也需要借助专业的鉴定机构和专家的意见,确保准确性。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e92dc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1.png)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1.器型精致: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较为精致,线条流畅、比例
匀称,并且有一定的规模感。
2.釉面细腻: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呈现出细腻、润泽的质感,釉面平
滑均匀,没有明显的麻点或气泡。
3.色彩丰富: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有青绿釉、葱青釉、天
青釉、窑变釉等,每种釉色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4.烧制工艺高超: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烧得均匀稳定,很少出现烧裂、变形等问题。
5.古朴典雅: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体
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1.观察瓷器的烧制工艺: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
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可通过仔细观察胎质来判断。
2.检查釉色和釉面: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而且釉面呈现出
细腻、润泽的质感,如果有斑点、气泡等瑕疵,可能是仿制品。
3.辨别器型和造型: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精致,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如果造型粗糙、线条粗细不匀,可能是仿制品。
4.考察纹饰和题材:南宋官窑瓷器的纹饰多为简洁大方的装饰纹样,
常见的有莲瓣纹、花卉纹等,如果纹饰过于繁琐、复杂,或者题材不符合
南宋官窑的风格,可能是仿制品。
5.借助科学检测方法:现代科技手段可以通过放射性碳定年、X射线
荧光、红外线热成像等方法来辅助鉴定南宋官窑瓷器的真假和年代。
总的来说,鉴别南宋官窑瓷器需要综合考察釉色、器型、纹饰、烧制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借助科学检测方法,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多观察、多比较,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如何判断北宋官窑真伪,北宋官窑的紫口铁足成因是“夹碳胎”吗?
![如何判断北宋官窑真伪,北宋官窑的紫口铁足成因是“夹碳胎”吗?](https://img.taocdn.com/s3/m/c777f65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f.png)
如何判断北宋官窑真伪,北宋官窑的紫口铁足成因是“夹碳胎”吗?判断宋代官窑瓷器真伪,要从器型、胎质、釉面、工艺、修足、老化痕迹、微观釉面及气泡老化现象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判定,如有一项不符合,就要给打假。
现代仿制工艺大大提高,所以不能从一点来判断真假,这也就是多方面鉴定的原因。
器型: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产,碗、盘、洗、瓶、杯等。
很多有瓜棱型或花瓣型,按瓣数可以判断年代,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五瓣或六瓣。
立件多底足较大、足圈壁竖直,整体器型,稳重秀美内敛。
胎质:一直一来,瓷器界说官哥不分,我个人认为,宋代官窑胎质大部分应该是紫金土烧制,其胎质紧密发色黑而亮。
而哥窑胎质有松有紧,色分香灰色、土黄色、深灰色及紫金土的黑色。
大多胎厚3―4毫米,个别薄胎1毫米左右。
釉面:釉色一般有,天青、粉青、米黄、虾青等。
大多上釉三到四层釉面较厚,个别上釉较薄能看见胎内杂质。
总体胎厚釉厚,胎薄釉薄。
官窑瓷器开片均比较大,而哥窑开片比较小。
工艺:宋代官窑制作工艺主要两种,手工拉胚和合模制作。
不管哪种方法都能观察都接痕和合模痕迹。
修足:宋代官窑瓷器修足都很规整,大多采用支钉烧。
但在兄弟司窑址发现过垫烧足底,因发现量小,不能做为肯定的定论。
老化痕迹:瓷器不管是出土还是传世,必须有使用或者出土、出水、窖藏、等老化痕迹,但根据不同的环境酸碱度不同,呈现的老化痕迹不同,这需要与实物对比观察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这是鉴定瓷器的一项关键点。
釉面及气泡老化痕迹:釉面不管任何情况下历经千百年,必定有自然的玻化现象,釉内气泡有死亡和雾化现象。
这种现象有些可以人为仿制,但自然老化和人为有很大的差别,这些特点是鉴定瓷器的重中之重。
现在我们谈最后一个问题,宋代官窑紫口铁足现象不是因为夹碳胎的原因,是因为胎为紫金土,烧制出来后显黑色,因底足和口沿釉薄而显示出这样的紫口铁足现象。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e104e7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2.png)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一、看器型和造型
宋朝官窑瓷器的器型和造型多样,常见的有碗、盘、瓶、壶等。
官窑
瓷器的器型既注重实用性,又具有艺术美感。
官窑瓷器造型多为简洁大气、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整体感觉和谐。
另外,宋代官窑瓷器的
纹饰也非常重要,通常有刻划、划线、绘图等形式,纹饰清晰、精细。
二、看胎质和胎骨
宋代官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色泽白净。
官窑瓷器的胎骨通常是白
色或灰白色的,胎骨晶莹剔透。
通过观察器身和器底的胎骨,可以初步判
断瓷器的真伪。
三、看釉质和釉面
四、看烧制工艺和胎足
五、看纹饰和题款
官窑瓷器通常具有独特的纹饰和题款,这是区分官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观察瓷器的纹饰,包括图案、花纹和文字,可以了解官窑瓷器的时代背景
和制作工艺。
同时,还需要辨认瓷器上是否有官窑的题款或烧制窑口、年
号等字样,这对于确定官窑瓷器的真伪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鉴定宋朝官窑瓷器的真伪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器型、胎质、
胎骨、釉质、釉面、烧制工艺、胎足、纹饰和题款等方面的特征。
其中,
经验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官窑瓷器的特征和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同时
注意借鉴专业人士的意见和鉴定结果。
宋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官窑瓷器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b9b92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2.png)
宋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官窑瓷器是指北宋时期官方窑口所产的瓷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鉴定宋官窑瓷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瓷器造型:宋官窑瓷器的造型以简约、规整为主,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常见的有瓶、罐、盘、碗等形状,其中以杯、盛器多见。
2.胎体:宋官窑瓷器的胎体通常细腻均匀,口沿和底部有沉积物痕迹,通常为麻沙杂饰,质地坚韧。
3.釉面:宋官窑瓷器釉面通常细腻光滑,釉色以青绿色和灰蓝色为主,釉面常见裂纹和蜂窝等特殊纹理。
4.纹饰:宋官窑瓷器的纹饰多样,常见的有鸡血红、宝相花、黑釉、三彩等。
饰纹通常精细细腻,线条简洁,构图严谨。
5.胎质:宋官窑瓷器的胎质整体坚实且细腻,釉面与胎体结合紧密,无明显的结构问题和瑕疵。
以上是鉴定宋官窑瓷器的一些方法,然而,由于时代久远以及仿制品的存在,鉴定宋官窑瓷器仍然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
如果您对瓷器的鉴定不确定,最好向专
业的古董鉴定机构或者专家寻求帮助。
官窑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官窑的鉴定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4bd86b8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e.png)
官窑的鉴定⽅法有哪些 官窑⼴义是指朝廷开设的窑场,狭义是北宋⼤观、政和年间,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开设的瓷窑场。
官窑是中国古时五⼤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
你知道怎么鉴定官窑嘛?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官窑的鉴定,希望能帮到你。
官窑鉴别⽅法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
⼤多⽤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品。
⼀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左右)适中型等。
釉⾊纷繁。
釉质莹润如⽟。
釉⾯开⽚,⼤⽚纹者多。
⾥外披釉并有纹。
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
在烧制⽅法上为垫烧(使⽤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釉将底⾜全部包住不露胎)⽀钉烧。
⽀钉烧制底部留有⽀钉痕,⽀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2、胎⾊和胎⾻:宋官窑瓷胎⾊从传世和窑址出⼟两种情况看,为⿊、⿊紫、灰⿊、⾹灰、浅赭、灰(含深灰)、灰⽩(有的趋⽩)、⼟黄(含褐黄红)。
⿊胎数量有限,⽽相当⼀部分为⾹灰、灰、灰⽩等⾊。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于1毫⽶,厚者⼤于1毫⽶,但都⽐哥窑瓷和汝窑瓷厚。
釉质分三类。
第⼀类为失透润泽型。
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分温润⽟泽。
第⼆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类基础上⼀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层极薄莹亮的釉⽔,在⽟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话说,就是釉好。
第三类为莹润型。
这类釉层清明⽟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
在第⼀、⼆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些,有的光泽稍弱⼀些。
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还带有类似芝⿇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或带黄闪蓝的⼟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
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成,其难度极⼤,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法做到的。
北宋官窑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北宋官窑的特点及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dfd976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c.png)
1.手感沉重。
这是由于原料加工精细,控练成熟,颗粒细,陈腐时
间长,胎料颗粒致密,比重大。
2.北宋官窑青瓷,釉面玻化程度号,有漂亮悦目的光亮感。
3.片纹是大片和小片相错,大片色深,褐黑色,即铁线,小片黄褐
色,颜色很浅,有金丝铁线的效果。
4.有裹足支烧,支钉、垫饼支烧,工艺比较复杂,做工很精细,这
是仿品达不到的。
5.器皿结构匀称,规整,注重修坯,上端和下端一样整齐,平滑,
看不到粗糙的地方。
6.北宋官窑的施釉情况体现出五大名窑的本质特点,釉面整齐均匀,
没有釉面不平和流釉现象,很平整,施釉技术的高超。
古董陶瓷鉴定
![古董陶瓷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8e78b92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e.png)
古董陶瓷鉴定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例如,距今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
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
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
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二、从历代陶瓷的款识去辨别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
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
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
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
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回去推论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
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通常人对它也许特别注意不多。
其实,它的造型也就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唐代的饭碗,通常就是浅腹,,直口,实平足,胎薄,体重。
明代的碗,口外竖钩,腹深而纤细,方座较低,散发出沉雄沉稳之美感。
吴垂昆以后,特别就是康熙时期,碗口外竖钩,但弧度没明代小,腹深但变得瘦小,方座已经开始变矮。
明清官窑民窑瓷器款识大全
![明清官窑民窑瓷器款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1be281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9.png)
明清官窑民窑瓷器款识大全
通常,官窑瓷器的款识题写者相对固定,反映在瓷器款识上就是款识笔法、字体具有个人习惯和特点。
图为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因此研究各代款识,首先要注意其款识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八笔的特征,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并从中加以总结和归纳,由款识的真伪来判断瓷器的真伪,并以此作为鉴别瓷器真伪的参考。
图为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除了瓷器的款识笔法,款识的字体也需要注意。
大致来说,在字体方面明代多用楷书款,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时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由乾隆开始,篆书款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至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视为主体的趋势。
图为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明清两代瓷器上的款识字体,晚清及民国能够仿得十分逼真,极难辨识,必须同时仔细比较其字体及位置,以及与其他鉴定手法相结合,才不至于判断失识。
图为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图为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
留存至今的传世品中,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
近世所仿的古瓷,也多是仿明清官瓷器。
因此通过瓷器上的款识来识别瓷器的真伪是顺理成章的事。
分辨官窑真伪从这九个特征入手肯定错不了(鉴定要诀)
![分辨官窑真伪从这九个特征入手肯定错不了(鉴定要诀)](https://img.taocdn.com/s3/m/59627c9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9.png)
分辨官窑真伪从这九个特征入手肯定错不了(鉴定要诀)
1.色彩:官窑的色彩柔和而丰富,常见的色彩包括青花、白釉、釉下
彩等。
真品的色彩应该鲜艳而不刺眼,确保不出现任何渗透、剥落或褪色
现象。
2.瓷胎:官窑的瓷胎质地细腻,透光性佳。
用放大镜观察瓷胎表面,
真品应该没有明显的疏松、凹凸或露色现象。
3.釉面:真正的官窑釉面应该具有细腻的质地和丰富的光泽。
观察釉
面的质感,真品应该具备玉质的光洁感,而不是粗糙或暗淡。
4.断面:真品的断面应该均匀且光滑,无气孔和厚薄不均的情况。
用
放大镜观察断面,真品的断面应该均匀致密,色泽一致。
5.文字和纹饰:官窑通常会有刻有文字或绘有纹饰的装饰。
要仔细观
察文字和纹饰的线条是否流畅、层次分明,并与真品相符。
6.晕边效应:官窑釉面的晕边效应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真品的晕边
效应应该均匀、细致,不存在模糊、不连续或过于明显的情况。
7.手感:官窑的器物通常手感温润细腻,触摸釉面应该没有明显的凹
凸或粗糙感。
8.胎骨:官窑的胎骨通常呈象牙白色,观察胎骨的颜色和质地是否与
真品相符。
9.窑底:每个官窑作品都有独特的窑底特征,观察窑底的胎质和釉质
是否与真品相符。
要正确鉴定官窑的真伪,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观察和判断。
对于没有专
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来说,最好寻求专家或有经验的鉴定师的协助。
同时,
购买官窑作品时,应选择有信誉、有保障的渠道,以降低购买赝品的风险。
宋官窑瓷器辨别之胎质
![宋官窑瓷器辨别之胎质](https://img.taocdn.com/s3/m/af87631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b.png)
宋官窑瓷器辨别之胎质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
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代南北官窑瓷器的窑址已明确,两窑口瓷器的特征是大同小异。
后仿的官窑瓷器虽然釉色、造型等都和宋代官窑瓷器类似,但它们之间的本质却相差甚远。
本文将主要介绍宋代官窑瓷器辨伪之瓷器胎质。
宋代官窑瓷器的胎质是采用当时抗州乌龟山紫金土与瓷石配成,胎中氧化硅、氧化铁含量较高。
胎色呈黑褐色。
烧制与施釉的工艺特殊,采用先素烧胎坯而增加机械强度,然后多次施釉,釉厚达2毫米以上。
釉色晶莹如玉,釉中有“聚沫攒珠”。
由于胎质含铁量高,在器物的口缘和底足岀现了“紫口铁足”。
鉴定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要正确认识“聚沫攒珠”和“紫口铁足”特征。
南宋官窑岀戟觚口沿薄釉处的“紫口”一圈1毫米的胎色“铁足”聚沫攒珠:宋官窑瓷器由于多次施釉,釉中的聚沫、攒珠气泡必然会产生,釉中气泡的形态是大小重叠的,气泡周围的釉有似藕粉状,这些现象均是多次施的氧化、挤压情况下发生“聚沫攒珠”的特殊现象。
聚沫攒珠”是辨别真假官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釉对光线选择性的吸收形成散射,有一种软玉般朦胧的乳浊感使人欲看不透。
聚沫攒珠是粉壮气泡上象有一层膜壮晶莹体,当用10倍放大镜观看汽泡,象唾液一样凝聚在一起。
1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看,气泡反然模糊不清,正是与仿品有不同的现象相反。
紫口铁足:紫口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
而铁足是指足边留有1至3毫米不等的黑褐色胎。
宋官窑瓷器的釉是石灰碱釉,釉中含氧化铝高不会产生流动,但底部有缩釉现象。
后仿官窑瓷器由于胎质不同,以较浓色的黑褐色釉刷在器口与底足上充当“紫口铁足”,看不见宋官窑圈足内墙或外墙处一圈1至3毫米黑褐色胎。
宋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官窑瓷器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480f85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6.png)
宋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独特的青瓷质地、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想要正确鉴定宋官窑瓷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观察器物的造型和质地
宋官窑瓷器的造型多为简洁而大方的线条,端庄而优美,形体浑厚,纹饰淡雅,没有过多的繁琐和复杂的装饰,整体显得非常清新朴素。
在质地方面,宋官窑瓷器以青灰色釉为主,釉面细腻光润,较为均匀,质地坚硬致密,质感比较厚重,手感沉稳。
二、观察器物的纹饰和题材
宋官窑瓷器的纹饰和题材多以自然界为主,如花鸟、山水、云雾、玲珑水波等,其线条流畅而自然,色彩清淡雅致。
此外,宋官窑瓷器中还有一些神话、寓意的图案和文字,需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方式。
三、观察器物的胎骨和垫足
宋官窑瓷器的胎骨一般为灰白色,质地致密,手感沉稳。
而且,其胎身与釉层之间的结合牢固而均匀。
关于垫足,宋官窑瓷器多数缺乏凸出的足部,而是采用嵌入式底座,较为平整,整体造型显得更加稳固。
四、注意考古和文献的支持
鉴定宋官窑瓷器需要注意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的支持。
可以参考相关文献来了解制作工艺、图案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应通过实物比较来判断器物的真假和年代。
总体而言,鉴定宋官窑瓷器需要综合考虑造型、质地、纹饰、题材、胎骨和垫足等方面的要素,以及考虑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准确、全面地鉴定出宋官窑瓷器的真伪和价值,避免相信假货,盲目买卖。
历代官窑瓷器鉴定
![历代官窑瓷器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517c15fc700abb68a982fb7b.png)
宋代官窑瓷器北宋官窑至今没有找到窑址,文献记载也很少,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开稀疏的大纹片。
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隐约露出胎色。
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窑一大特点;裹足支烧、器底有芝麻钉痕迹是另一大特点。
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
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
宋室南迁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
从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窑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黄等色。
胎有薄厚两种,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
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
釉子温润似玉,也有比较光亮的。
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比较细碎的纹片。
南宋官窑既有裹足支烧的,也有垫烧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
汝窑瓷器鉴赏小知识汝窑瓷器是官窑系统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
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共藏有30余件,约占全世界总收藏量的一半。
一、造型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
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二、胎釉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
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
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
三、仿品与鉴定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
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
唐英时的仿品十分精细,但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
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窟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略谈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特点与鉴定要诀
![略谈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特点与鉴定要诀](https://img.taocdn.com/s3/m/4167834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f.png)
略谈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特点与鉴定要诀明代官窑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具有独特的款识特点和鉴定要诀。
以下将从款识特点和鉴定要诀两个方面进行略谈。
一、款识特点1.竖款多见: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一般多为直立的竖款,字体工整,书法规范。
明代时期,官窑瓷器的制作主要由宫廷和官窑出产,因此款识常见官方的印鉴和官名,如“宣德年制”、“成化大明官窑”等等。
2.横款为辅:除了竖款,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还有一部分为横款,一般出现在器物的底部或底沿。
横款多为刻划的形式,字迹一般比竖款要小而细。
3.简洁明了: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比较简洁明了,对称性强,字体规整,线条流畅。
其中,成化、宣德时期的款识更具代表性,字迹较大,笔画圆润丰满。
4. 状态清晰: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在外文字符上多见,如“silu”、“ouliu”等。
这些外文字符表明官窑瓷器广泛流通于海外市场,并借此提升了明代官窑瓷器的价值。
二、鉴定要诀1.视觉观察:通过观察官窑瓷器的整体造型、器物胎体、器物釉色的特征,并辅以款识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其时代和风格。
2.比较鉴别: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官窑瓷器,观察其款识特点的异同,能够进一步鉴别其时代和品质。
3.文献考证:借助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查阅官窑瓷器的相关资料,了解官窑瓷器的发展史和特点,从而对其款识进行辨认和鉴定。
4.专家论证:在鉴定官窑瓷器的款识时,可以请教专家,得到专业的鉴定意见和建议。
专家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可以对款识特点进行准确判定。
总结起来,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竖款多见、横款为辅、简洁明了、状态清晰等方面。
在鉴定时,可通过视觉观察、比较鉴别、文献考证、专家论证等方法进行验证。
这些鉴定要诀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准确地判断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特点和真伪。
南京博物院_文物鉴赏_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
![南京博物院_文物鉴赏_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https://img.taocdn.com/s3/m/73f62e4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1.png)
南京博物院_文物鉴赏_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宋代的单色釉瓷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窑遍布全国,其中最著名的为:“汝、钧、官、哥、定”。
五大名窑。
1、汝窑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宋时为汝州地,故名。
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
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
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
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
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
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
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
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
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
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2、钧窑钧窑产地在今河南禹县,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
钧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
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
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
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
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
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3、官窑官窑专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因专烧宫廷用器,产量很小,传世品也极少。
邱小君说南宋官窑鉴定方法
![邱小君说南宋官窑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aef842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f.png)
邱小君说南宋官窑鉴定方法
邱小君是著名的古陶瓷鉴定家,其南宋官窑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观察器型:南宋官窑的器型以圆形、方形和多棱形为主。
要观察器型的线条流畅,曲线圆润,立体感强,表面细腻,没有瑕疵。
2. 观察胎质:南宋官窑的胎质一般比较细腻,釉面光滑。
要注意胎质的均匀性,有无裂纹、气泡等情况。
3. 观察釉色:南宋官窑釉色以青白色和汝绿色为主。
要注意釉面的亮度和均匀性,有无流淌情况,以及有无变色、溢釉、针孔等情况。
4. 观察纹饰:南宋官窑的纹饰以刻花和点刻为主。
要注意纹饰的清晰度、规整度、平滑度和巧夺天工的程度。
5. 进行鉴定测试:可以通过化学测试或射线荧光分析对南宋官窑进行鉴定,检验器物的真伪和年代。
清代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清代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d6e1a5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d.png)
清代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清代官窑瓷器是清代宫廷使用的瓷器,其特点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造型规整:清代官窑瓷器的造型多以传统儒家思想为设计理念,整体上显得规整、端庄,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2. 胎质细腻:清代官窑瓷器的胎质非常细腻,质地坚硬,制作工艺精湛。
3. 釉色丰富:清代官窑瓷器的釉色十分丰富,包括青花、五彩、斗彩、釉里红等多种釉色,这些釉色在阳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
4. 纹样精美:清代官窑瓷器的纹样非常精美,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图案和寓意图案,如龙、凤、牡丹、莲花等,这些纹样寓意着吉祥、富贵和幸福。
5. 工艺独特:清代官窑瓷器的工艺非常独特,采用了多种工艺手法,如刻花、印花、堆塑、镂空等,使得瓷器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鉴别清代官窑瓷器的方法如下:
1. 观察造型:清代官窑瓷器的造型规整、端庄,如果发现造型不规整或者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可能是伪品。
2. 检查胎质:清代官窑瓷器的胎质非常细腻,质地坚硬,如果发现胎质粗糙或者有气泡等瑕疵,可能是伪品。
3. 辨识釉色:清代官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如果发现釉色不正或者有杂色等瑕疵,可能是伪品。
4. 查看纹样:清代官窑瓷器的纹样精美细致,线条流畅,如果发现纹样粗糙或者不够精细,可能是伪品。
5. 鉴定工艺:清代官窑瓷器的工艺独特,可以采用多种工艺手法,如果发现工艺手法不正确或者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可能是伪品。
6. 查看款识:清代官窑瓷器通常会署有朝代款识,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如果发现款识不清晰或者有明显的涂改痕迹,可能是伪品。
7. 了解历史背景:了解清代官窑瓷器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鉴别真伪。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ef946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4.png)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指的是宋代官窑出产的瓷器,一般分南宋官窑瓷器和金陵官窑瓷器两种,以山东济南宋代官窑出产的南宋官窑瓷器为典型。
南宋官窑瓷器特征鲜明,器形多样~凡为宋代官窑出产的瓷器,外表都有着蓝灰色、黑色或绿色的烧褐色,釉质重,熟釉表面有厚重的波纹斑驳,有蜡釉磨砂的细腻的玻璃质釉,此外,南宋官窑瓷器在烧成过程中,会用柳子、枯叶、土或砂里添加一些不同的药剂来调整釉色,使烧出的瓷器呈现出浓艳的紫色、绿色等色泽,更惹人喜爱。
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方法包括:
1.质量首先要拿到瓷器再行评估,质地细腻有挂釉,可见釉薄,釉质清晰明亮,没有粘裂痕,这就是高端南宋官窑瓷器。
2.贴纹鉴别:看贴纹的胚体一定要细腻,布满的釉面色彩要均匀,要有上乘的烧制工艺。
3.色泽鉴别:南宋官窑瓷器肌理明显,釉底色蓝灰色,釉面多有暗咖、黑咖,有时表面布满绿、紫、朱等色泽。
4.工艺特征鉴别:南宋官窑瓷器往往在烧成过程中会添加柳子,枯叶,土或砂等,以调整釉色,使烧出的瓷器呈现出浓艳的绿色、紫色而更加鲜艳。
官窑瓷器价格高但是仿品多教大家正确辨别宋代官窑瓷器(附图解
![官窑瓷器价格高但是仿品多教大家正确辨别宋代官窑瓷器(附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4f48eece76eeaeaad1f330d7.png)
官窑瓷器价格高但是仿品多!教大家正确辨别宋代官窑瓷器(附图解最近全国各地引来了降温,雨雪等天气,在这里笔者也希望朋友们一定要留意天气变化,多穿点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昨天和博物馆老师聊天聊到了官窑,今天查阅了一些资料,希望给各位带来帮助,刚好北京保利国际会展中心第十二届文博会上也出现了一些精品,所以笔者今天为大家带来这篇资料供大家交流参考,大家有自己的见解可以交流。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A、主要是粉青色(极浅的蓝绿色)、天青,也有以月白、米黄、油灰、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
色取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色之下。
色青带粉红.B、釉色色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肥腴莹润、浑厚滋润、厚而匀净。
C、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
D、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玉质感很强。
E、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A、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
B、胎体较薄,施釉较厚。
C、胎质细腻坚致。
D、坯体的厚度仅为釉层的三分之一左右,坯薄釉厚。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A、有大小开片(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亦称文武片。
B、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
C、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
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
D、纹片形状有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官窑瓷器北宋官窑至今没有找到窑址,文献记载也很少,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开稀疏的大纹片。
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隐约露出胎色。
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窑一大特点;裹足支烧、器底有芝麻钉痕迹是另一大特点。
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
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
宋室南迁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
从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窑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黄等色。
胎有薄厚两种,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
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
釉子温润似玉,也有比较光亮的。
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比较细碎的纹片。
南宋官窑既有裹足支烧的,也有垫烧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
汝窑瓷器鉴赏小知识汝窑瓷器是官窑系统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
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共藏有30余件,约占全世界总收藏量的一半。
一、造型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
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二、胎釉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
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
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
三、仿品与鉴定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
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
唐英时的仿品十分精细,但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
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窟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当代仿汝窑较为成功者为河南地区的窑厂,他们的仿品是迄今为止仿的最成功的。
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仿出了汝窑特有的那种“鸭蛋壳青”釉色。
他们的许多产品被文物贩子买去,作旧后,流散到市面上,常冒充真品,如果不仔细辨认,还真会上当。
其仿品与真品的差距主要在造型和支烧工艺上,仿品造型多系现代工艺制成,与传统手工工艺有很大差别,尤其罐的内底角处,曲线变化二者决然不同,支烧痕迹,真品均为细小的芝麻酱色支钉痕,新仿者支钉痕过大。
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均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三件刻“奉华”和二件刻“蔡”字铭文的汝窑瓷器,分别藏于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
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笔者1989年亦在遗址处采集到壶的残片一件,其釉色为标准的天青色,但在壶嘴处有浅浅的刻花,也应是未烧官窑以前的产品。
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鉴别真伪不是很难,尤其是记住汝窑的主要特征,更不会轻易上当。
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过30厘米,圆器口径超过20厘米的完整传世品。
汝窑因稀而贵,故历来传得神乎其神,如文献中记载其曾以玛瑙为釉,其实,玛瑙在一个科技工作者眼中不过仅是石英一类的砂石而已。
汝窑未烧造官窑瓷以前也曾生产青瓷,同时也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仅见于传世的70余件。
历代墓葬中时至今日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故鉴定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汝窑青釉器也有类似汝官窑的,但那是民窑所产,与汝官窑是两码事。
汝窑因稀而贵,仿者甚多,更因科技的进步,仿者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
汝窑的鉴定如能用科技检测方法,对其胎釉进行无损检测,通过结构分析,先断其年代后,再通过上述文中的传统鉴定方法,确定其是否为精品,鉴定结论会更加完美。
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
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
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
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
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
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
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
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
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
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
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
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
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
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
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