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翅型分化
稻飞虱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稻飞虱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99cb3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e.png)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48(6):692~700,2022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Life Sci.)http :///agrE -mail :zdxbnsb @稻飞虱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蒯鹏,娄永根*(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昆虫科学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58)摘要稻飞虱是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一类最主要害虫,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本文重点就稻飞虱重要遗传特性(翅型分化、繁殖力、抗药性)分子基础、水稻-稻飞虱-天敌-其他生物种间互作关系、稻飞虱灾变机制及其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应进一步深入剖析稻飞虱灾变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分子基础,明确集约农业与稻田生态系统抗性在微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以在集约农业背景下维持或提高稻田生态系统抗性,实现稻飞虱的可持续治理。
关键词稻飞虱;生物学特性;种间互作关系;灾变机制;可持续治理中图分类号S 435.11文献标志码A引用格式蒯鹏,娄永根.稻飞虱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22,48(6):692-700.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2.08.221KUAI Peng,LOU Yonggen.Research advances in biology,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rice planthopper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e &Life Sciences),2022,48(6):692-700.Research advances in biology,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rice planthoppersKUAI Peng,LOU Yongge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of Crop Pathogens and Insects,Institute of Insect Sciences,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 Rice planthoppers,mainly including Nilaparvata lugens ,Sogatella furcifera ,and Laodelphaxstriatellu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sect pests of rice in China.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olecular basis of important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wing-morph differentiation,fecundity,insecticide resistance)of rice planthoppers,interactions among rice,rice planthoppers,natural enemies of rice planthoppers and other organisms,mechanisms underlying rice planthopper outbreak,and management of rice planthoppers.Finally,we suggest that future studies should further dissect the molecular basis of biology and ecology related to rice planthopper outbreak,and find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intensified agriculture and rice ecosystem resistance at the micro level,so as to maintain or improve the rice ecosystem resistance,and achiev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rice planthoppers in the context of intensified agriculture.Key words rice planthopper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outbreak mechanisms;sustainable management稻飞虱是危害我国和东南亚国家水稻生产的一类主要迁飞性害虫,主要包括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属于半翅目(Hemiptera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2.08.22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401100);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 -01-43)。
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基因定位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91a10e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f.png)
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黄得润;龚俊义
【期刊名称】《科技通报》
【年(卷),期】2009(25)4
【摘要】褐飞虱(BPH,Nilaparvata lugens)与白背飞虱(WBPH,Sogatella furcifera)是水稻的两种重要害虫,培育抗虫品种是防治这两种飞虱的有效途经。
近年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取得长足进展,迄今已经在水稻上鉴定或定位了许多抗稻飞虱基因,这些基因来源于水稻的栽培种和野生种。
本文就近年来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主基因定位和QTL分析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简要回顾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飞虱育种上的应用概况,对当前基因定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总页数】7页(P412-418)
【关键词】水稻;褐飞虱;白背飞虱;抗性;基因定位
【作者】黄得润;龚俊义
【作者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43.17
【相关文献】
1.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研究进展 [J], 徐安隆;陈曙;贺文爱;张木清;邱永福
2.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研究进展 [J], 徐安隆;陈曙;贺文爱;张木清;邱永福;
3.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水稻种质资源发掘 [J], 黄凤宽;黄所生;吴碧球;韦素美
4.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J], 张雪丽;张清泉;黄凤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及褐飞虱成虫全长cDNA文库构建的开题报告
![不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及褐飞虱成虫全长cDNA文库构建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ff43e8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0.png)
不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及褐飞虱成虫全长cDNA
文库构建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其生态适应性强,在不同地区和环境下分布广泛,对水稻产量造成的损失严重。
翅型分化是褐飞虱适应不同环境的一种生理现象,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不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褐飞虱的生态适应机制,为其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褐飞虱成虫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褐飞虱的基因组学提供基础和支持。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2.1 不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的研究
选取自然条件下、室内光控条件下以及不同温度下培养的褐飞虱离成虫,观察并记录其羽翅的发育情况,以及翅型比例的变化情况。
同时,利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研究参与褐飞虱羽翅分化的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变化趋势。
2.2 褐飞虱成虫全长cDNA文库构建
首先采集大量褐飞虱成虫,提取其中的总RNA,利用反转录-PCR技术生产cDNA,并将其构建成文库。
在构建文库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多重酶切和分子修饰技术,以及
大量的克隆、筛选和检测操作。
3. 预期结果
通过对不同环境下褐飞虱翅型分化的研究,预计可以揭示褐飞虱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理机制和关键基因,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同时,褐飞虱成虫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将为深入研究褐飞虱的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提供基础和支持。
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翅型分化研究
![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翅型分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b159a1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e.png)
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翅型分化研究
黄凤宽;韦素美;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翅型分化受亲代长、短翅型的影响.同一生物型,当亲代为长翅型时,F1代的短翅率在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不同生物型在同一水稻生育期的短翅率亦不同.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当亲代为短翅型时,F1代的短翅率在各水稻生育期均甚高,即不受生育期的影响;九龙江型在黄熟期的短翅率下降;供试的三个生物型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短翅率差异均不显著;在黄熟期,九龙江型同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则差异显著.
【总页数】2页(P243-244)
【作者】黄凤宽;韦素美;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作者单位】广西农科院植保所,南宁,530007;广西农科院植保所,南宁,530007;广西农科院植保所,南宁,530007;广西农科院植保所,南宁,530007;广西农科院植保所,南宁,53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2.3
【相关文献】
1.稻褐飞虱翅型分化研究进展 [J], 黄凤宽;韦素美;黄所生
2.若虫密度和水稻生育期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若虫历期、存活及翅型分化的影响
[J], 黄凤宽;韦素美;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3.水稻抗虫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若虫生长发育及翅型分化的影响 [J], 黄凤宽;韦素美;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4.稻褐飞虱生物型和翅型分化个体测定的聚类分析 [J], 黄凤宽;韦素美;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5.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翅型分化的遗传研究 [J], 黄凤宽;韦素美;罗善昱;黄所生;李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褐飞虱、白背飞虱的种内和种间效应
![褐飞虱、白背飞虱的种内和种间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25ce13a4f524ccbff12184dd.png)
<=>?@, <A@BCDEF@B=GHE@BIBJ=GF@CKEIF@L=EI@JI@B;
品种 MN6OPQRNOSNOT
类型 USRQNVT
提供单位 UOO4WRXPN4OR
抗性表现
MOTNTSQV6O
Y
Z
资料来源 MO[OROV6OT
浙 ’:%
\’:% 秀水 ..
fU.. 协优 /)3’
fk/)3’
EFGHIJIFKLFGMHNOMPLQLPHMRIGLSFNTLOSQUVWXYXZ[X\XW]^_‘a7NGIbR:IFK cd^X\_WWXe]ZfVe_ZX7gSHhiGT:SFhIHLSjNHLPMhIHLMGLMN
kl%) mno=&pqr3*)s t0ru=+nr3&l(.+ vow=%r3kls knru=x0ru 7yz{|}|~|!"#$%%&}!’(z=
..为 分 蘖 中 期+剪 去 叶 尖 及 较 差 的 一 株 稻 苗"每 盆 留 粗 壮 单 株 )株"外 罩 圆 形 透 明 的 两 通 塑 料 罩 *5’678
))67"中 间 具 粘 有 细 纱 的 通 风 口 "上 端 亦 扎 有 细 纱 +"备 用 !
表 , 供试水稻品种的来源及抗性表现;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资 助 项 目 789<8$!$$: 收 稿 日 期 ;"999=$!=$<>修 订 日 期 ;!$$$=$!=!8
作 者 简 介 ;赵 万伟 春方7数"9?据8@ :3女 3浙 江 缙 云 人 3博 士 A 主 要 从 事 昆 虫 分 子 生 物 学 和 害 虫 综 合 治 理 研 究 A
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发生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d3ea4dcb9f3f90f76c61b42.png)
关键 词
褐 飞 虱 ; 白背 飞 虱 ; 种群 动 态 文 献 标 识 码 : A D : 1 . 9 9ji n 0 2 OI 0 3 6 /.s . 5 9—14 . 0 20 . 2 s 5 22 1. 10 8
Hale Waihona Puke 中 图 分 类 号 : S4 5 1 2 3 3 . 1 .
枉 扬铱 靠
2 1, 8 ) 2 —12 02 3( : 8 3 11
Pat rt tn lnP o co ei
重庆 秀 山县褐 飞 虱和 白背飞 虱种 群发 生规律 研 究
闫香 慧 , 刘 怀 , 赵志模。 肖晓华。 程登发 , ,
(.西 华师 范大学生命科 学学 院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充 6 70 ; 1 3 0 2 2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重庆 401 ; 3 0 7 6 .重庆市秀山县植保植检 站 ,秀山 109) O 13 490 ; 0 9 0 4 .中国农业科学 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北京
在西南气流的影响下本地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可迁至华中华东苏皖等北方稻区在东南气流的影响下则向本地区的西北部迁入16秀山县植保工作人员对褐飞虱发生规律有过一些初步研究111215但对白背飞虱的发生情况研究较少本文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近20年在本地区的田间发生规律及迁出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对于本地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和异地预测预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Ni p raalgn Si)a dtew i —ak dpa to p r oael f ri r ( r6h n Xisa u t . l a vt es( t1 n h ht b c e l h p e ,S g t a uc ea Hov t)i uh nCo ny a u l e n l f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11f521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5.png)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王荣富;程遐年;邹运鼎
【期刊名称】《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1998(9)2
【摘要】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种群的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两种飞虱的成虫干重、水稻叶面积和其地上部干重因虫口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变化幅度与种间数量组合有关 ;水稻比叶重随为害程度的加重而加大 ;在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种间以1∶3、2∶2和3∶1比例的 3种组合处理中 ,虫体总干重 (X)与稻株地上部损失量 (Y)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线性方程分别是Y =69 1 7+ 30 43X、Y =1 72 48+ 36 51X和Y =87 59+ 37 67X ,b值相应为 30 43、36 51和 37 67.
【总页数】5页(P181-185)
【关键词】水稻;褐飞虱;白背飞虱;混合种群;致害性
【作者】王荣富;程遐年;邹运鼎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病虫监测与治理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2.3
【相关文献】
1.温度胁迫对褐飞虱不同抗性水平水稻营养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J], 王伟力;黄立飞;姜建军;胡雍;陈红松;杨朗;
2.经除草剂处理的水稻对褐飞虱体内几种酶及水稻受褐飞虱为害程度的影响 [J], 刘井兰;吴进才;袁树忠;徐建祥;姜永厚
3.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水稻品种上的为害特性 [J], 俞晓平;巫国瑞;陶林勇
4.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J], 王荣富;程遐年;邹运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稻飞虱翅型分化的研究进展
![稻飞虱翅型分化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4917a5bcf84b9d528ea7a9f.png)
稻飞虱翅型分化的研究进展作者:周崇高冯娅琳陆潮峰郝培应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17期摘要:翅二型现象存在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等稻飞虱种群中。
综述了遗传等内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温度、相对湿度、光周期、寄主等)对3种稻飞虱长、短翅型分化的影响,探讨了各因素对稻飞虱翅型分化的作用机制,讨论了稻飞虱翅型分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制定与稻飞虱翅型分化相关的害虫控制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稻飞虱;翅型分化;外部因素;遗传因子;调控机制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3985-06Advances in Wing Dimorphism of Rice PlanthoppersZHOU Chong-gao, FENG Ya-lin, LU Chao-feng, HAO Pei-yi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Abstract: Wing dimorphism is popular in rice planthoppers including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and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al aspects(e.g. heredity)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photoperiod, host plant) on wing dimorphism of rice planthoppers were reviewed. The mechanism of wing-form differentiation was discussed. Problems and advices were proposed to help develop new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these pest insects.Key words: rice planthopper; wing dimorphism; external factor; genetic factor;regulatory mechanism稻飞虱为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主要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植物,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等。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1f726b0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7.png)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
王荣富;程遐年;罗跃进;邹运鼎
【期刊名称】《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1997(8)4
【摘要】用笼罩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96h内,随时间的延长,2种飞虱对不同稻株的栖息率渐趋增加,最终达21.5~25.0%,不表现种间差异;脉冲试验使白背飞虱的雌性率和短翅率提高22.1%和398.1%;排除试验使白背飞虱的增殖、雌性率和雌虫短翅率各下降8.8%、20.8%和48.0%;种间作用对增殖。
性比和翅型产生正的或负的效应.文中还讨论了种间作用存在的意义和方式.
【总页数】5页(P391-395)
【关键词】水稻;害虫;褐飞虱;白背飞虱;共栖;互作效应
【作者】王荣富;程遐年;罗跃进;邹运鼎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系;安庆市农业科学研究;安徽农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2.3
【相关文献】
1.农药二元混用对二化螟、褐飞虱和灰飞虱的综合毒力与互作效应 [J], 顾中言;徐德进;徐广春;许小龙
2.基于rDNA ITSl和ITS2序列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分子鉴定 [J], 刘
玉娣;林克剑;韩兰芝;侯茂林
3.褐飞虱与白背飞虱若虫间的互作效应 [J], 王荣富;邹运鼎;程遐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褐飞虱和蚜虫翅型分化的外部因素
![影响褐飞虱和蚜虫翅型分化的外部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9b214b6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75.png)
影响褐飞虱和蚜虫翅型分化的外部因素万两;盛洪珍;蔡瑷安;肖铁光【摘要】翅多型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昆虫中,可划分为长翅型和短翅型.长翅型具有飞行能力而短翅型不行.导致褐飞虱和蚜虫发育出不同翅型的因素十分复杂,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周期、虫口密度、若虫龄期以及寄主植物营养状况均会对其产生影响.就环境及生物因素对昆虫翅型分化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作物研究》【年(卷),期】2012(026)005【总页数】3页(P620-622)【关键词】褐飞虱;蚜虫;翅型分化;外部因素【作者】万两;盛洪珍;蔡瑷安;肖铁光【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学院,长沙410128;长沙县农业局,湖南长沙410100;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学院,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3翅多型现象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昆虫界并且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的现象[1~4]。
翅多型现象有两种表型不同的个体,以长翅型(扩散型)和短翅型(留居型)这两种区别最为明显。
大多数翅多型昆虫中都存在此种扩散与繁殖的竞争。
与短翅型个体相比较,长翅个体的发育更快,繁殖能力也更强[5]。
长翅型和短翅型代表着昆虫在繁殖和飞行之间能量的平衡[6],长翅型个体和短翅型个体在形态、行为、生理和生活史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7]。
因此翅多型现象现已被作为一种模式广泛地用于研究昆虫的进化、生态、扩散和繁殖生理学等方面。
迄今为止,对昆虫翅型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环境因子和昆虫体内的激素调节这两个大的方面。
许多研究发现: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遗传基因、若虫密度、不同生物型等对昆虫的翅型分化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1.1 温度据张增全报道,在21℃和27℃的条件下,褐飞虱翅型分化的比率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当温度上升至32℃时,短翅型褐飞虱的比率减少到种群总数的29.03%,长翅型褐飞虱的比率则增加到了70.97%[8]。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落地后的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研究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落地后的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68849af80eb6294dc886c13.png)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落地后的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研究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亚洲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近30年来发生面积扩大,暴发频率增加,给中国的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
关于这两种水稻害虫的研究有大量报道,我国的研究主要集在中东部,而西南地区稻飞虱研究相对欠缺。
本研究通过2008-2009年在西南稻区秀山县两年的田间调查,结合江口县、秀山县的历史资料,基于昆虫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生态学、分类学、统计学、系统论等领域的知识,结合数据处理分析软件EXCEL、SPSS、SURFER、ArcGIS的熟练掌握,对本地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落地后的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
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秀山县自1990年以来水稻预测圃及灯下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较系统研究二者在本地区田间及灯下的发生规律。
结果表明,近20年来,褐飞虱在本地区的始见日有延后的趋势,白背飞虱的始见日有提前的趋势;白背飞虱的始见日比褐飞虱的始见日平均约早16.68士17.58天。
田间稻飞虱为害呈明显双峰型,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前后发生均重,发生面广。
1990年代,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上、中旬,近10年高峰期集中在8月下旬;1990年代,褐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中旬,近10年高峰期在8月下旬,故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和迁出期有延迟的趋势。
白背飞虱在1990年代田间发生高峰日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近10年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旬;1990年代,白背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近10年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故白背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和迁出期有提前的趋势。
在水稻生长期内,褐飞虱灯诱高峰期主要出现在8月下旬;白背飞虱的灯诱高峰期一般出现在7月上、中旬。
水稻收获前,70%的年份,灯下白背飞虱的虫量大于褐飞虱;水稻收获后,所有年份灯下褐飞虱的虫量大于白背飞虱。
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发生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461102431126edb6f1a107a.png)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也是我省水稻上的首要害虫。
六十年代以前较少大面积成灾,七十年代以来大发生频率上升,发生面积扩大,全国常年发生2亿亩左右,每年损失稻谷约10亿公斤。
一、分布与为害飞虱属于同翅目(Homoptera)、头喙亚目(Auchen orrhyncha)、蜡蝉总科(Fulgoroidea)中的飞虱科(Delphacidae)。
蜡蝉总科分为21种,中国记载的为16种,飞虱科同Asche1985年报道,全世界记载的飞虱种类为283种属1845种,迄今初步估计超过300属和近2000种。
我国的种类数可望超过250种,约占全世界种类八分之一,其中有经济意义的有约20~30种。
稻田发生的飞虱主要是褐飞虱和白飞虱。
每种昆虫都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稻飞虱的地理分布区,严格说来是在其周年发生与能过冬的热带地区,在其不能过冬的温带或亚热带地区,虽然由于虫源季节性迁入而成为发生为害区,但严格说来仅属于临时栖息地,而不完全是它们的分布区。
白背飞虱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埃及、大洋洲及太平洋诸岛。
我国除新疆南部外,其余稻区均有发生。
六、七十年代白背飞虱仅在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和福建北面及北方稻区发生较多,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白背飞虱在全国各稻区均有所上升,全国1983、1987、1991年最为严重。
我省七十年代以来,1972、1978、1979、1981、1985、1986、1990年、1995年大发生,造成很大损失。
褐飞虱分布也很广泛,南亚、东南亚、东亚、南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均有发生,我国除西北干燥区单季稻区未见分布发生报道外,其余稻区与华北单季稻区为我国主产稻区,该区占全国稻田面积与稻谷产量的90%,这些稻区也是我国褐飞虱主要发生为害区,其中尤以华中单季稻区常年发生为害损失惨重。
1967年以前褐飞虱仅在南方稻区如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发生严重,主要为害晚稻,个别年份早稻亦有发生,1968年以后发生地区扩大,为害加重,七十年代以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几乎连年受害。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种群数量动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e7260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9.png)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林泗海;黄添基;傅成业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对南安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安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5月中旬以前灯下种群数量较少,5月下旬种群数量开始急剧增多,5月下旬至9月下旬形成1个或若干个种群数量高峰期,10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年内灯下种群数量动态呈现单峰型、双峰型或多峰型。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林泗海;黄添基;傅成业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植保植检站,362300;福建省南安市植保植检站,362300;福建省南安市植保植检站,362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170.1
【相关文献】
1.晚稻田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结构时序动态研究 [J], 李小珍;李少山;王建国;刘伟;徐昭焕
2.诱虫灯下稻飞虱及其天敌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J], 陈洪凡;黄建华;王丽思
3.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J], 侯再芬;王克贵;刘治江
4.2007-2012年佛冈县稻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J], 周小武;齐国君
5.2017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抗性监测 [J], 任志杰;龚培盼;徐鹏飞;王越;李文浩;乐伟;万虎;李建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背飞虱翅型分化和抗病毒机制的网络分析及其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
![白背飞虱翅型分化和抗病毒机制的网络分析及其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be0c7ceea58da0116c17495d.png)
白背飞虱翅型分化和抗病毒机制的网络分析及其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白背飞虱是一种水稻害虫,它不仅直接吸食水稻,还是水稻病毒的传播介体,并且具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它是研究植物宿主-植物病毒-介体昆虫相互作用模式,以及昆虫翅膀表型可塑性的理想模型。
为了探究白背飞虱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的互作,及其翅型分化的调控机制,我们分别构建了翅型分化和免疫相关的白背飞虱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并结合了RNA-Seq 和ChIP-Seq数据,来从网络水平揭示基因和信号通路在翅型分化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并鉴定和验证了在其中起到调控作用的新基因。
首先,表型可塑性是昆虫中一种常见的高度适应环境的现象,相同的基因型可以响应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表型。
白背飞虱的翅二型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之前的研究表明Insullin-PI3K-Akt-FOXO信号通路在飞虱的翅型分化调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该通路的其他调控基因以及下游效应基因仍不完全清楚。
我们从转录组分析中发现,飞行肌肉基因和能量代谢基因在长翅型翅芽中高表达,而且飞行肌肉基因的转录本在两种翅型中有显著的剪接方式差异,这表明长翅型个体的翅膀有更强大的飞行能力和更活跃的能量代谢。
接下来,我们基于FOXO的ChIP-Seq数据,预测了1259个FOXO的靶基因,其中包括翅型分化、飞行肌肉和能量代谢基因。
随后我们整合了基于蛋白质同源关系、共表达和GO语义相似性的方法预测的基因相互作用,以及FOXO-靶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全基因组规模的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MCL聚类方法得到了多个与生理功能高度相关的网络模块。
在IIS-PI3K-Akt-FOXO通路相关模块中,我们发现了45个与该通路的基因有直接相互作用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被视为可能调控翅型分化的候选基因。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发生危害差异分析及监测治理对策研究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发生危害差异分析及监测治理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cd0ddc195f312b3169a5d9.png)
12 9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 n u A r S iB l 2 0 1 ( ) 12—13 A h i gi c ul 06,2 5 :9 . . 9
褐 飞 虱 与 白背 飞 虱发 生危 害差 异 分 析及 监 测 治 理 对 策 研 究
1 00 2 0
一
飞 虱总体 评 , 得 出 自 7 至 9 飞虱一 直 居高 不下 的 就会 月 月
结论 。 13 短 翅型成 虫 比例 差 异 . 短翅 成 虫量 是 判 断 环境 、 食
料 条件是 否 有利 飞 虱 繁殖 , 飞虱 是 否 会 大 发 生 的重 要 依 据 。 田间调查 表 明 , 件适 宜时两 种飞 虱均 发育 出短 翅 在条 成虫 , 出现的频 率存 在很大 差异 。褐飞 虱短 翅成 虫 比例 但
黄熟期 。
表 1 历 年 长 短 翅 成 虫 比例
1 5 两 种飞 虱生态 位 差 异 两 种 飞 虱虽 然 生 态位 相 近 , .
3.9 ; ~ 0 m 占 2 .7 ; 4 e 占 79 % ; e 06 % 2 3e O 27% 3 0 m 0~ .2 4 m 0
以上 占 19 % 。 白背 飞 虱 生态 位 明显 高 于 褐 飞 虱 , 与 .8 这 其 长翅成 虫 比例 大 、 飞容易相 一致 。 起 1 6 成 若虫 耐拥挤 性差 异 白背飞 虱在 田间虫 口密度 小 .
明显 高 于 白背 飞虱 ( 表 1 , 见 ) 这说 明短 翅成 虫 的 出现一 方
12 0 1 00 一 ∞ o0
■
菩
80 00
.1 02 0
0
面受食料及环境 的影响 , 同时还受 自身生物特性 的作用影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几点对比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几点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fac7945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d.png)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几点对比
刘杰
【期刊名称】《湖南农业》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均属同翅目飞虱科,为迁飞性害虫。
在稻田中常混合发生,我国对2种飞虱的监测调查方法相同,所选择的防治药剂种类、施药技术大致相当,习惯上统称为稻飞虱。
然而,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是2种不同种的昆虫,在危害特点、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以及抗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正确分清2种生物的差异性,对防治药剂的适当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1.危害特点上的区别白背飞虱,以成虫
和若虫群栖稻株叶鞘下部刺吸汁液。
【总页数】1页(P26)
【作者】刘杰
【作者单位】长沙千度国际植保模式传播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体内3种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3.聚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创制
杂交水稻恢复系4.2017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抗性监测5.白背飞虱的营养需求及褐飞虱对白背飞虱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与主要天敌时间生态位研究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与主要天敌时间生态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cee630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7a.png)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与主要天敌时间生态位研究周浩东;裴强;闫香慧;刘怀;王泽乐;刘祥贵;赵志模【期刊名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5)005【摘要】采用田间系统调查的方式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田(常规稻田、杂交稻田、预测圃)褐飞虱、白背飞虱与其主要天敌(主要包括蜘蛛、隐翅虫、黑肩绿盲蝽、稻红瓢虫、螯蜂)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分析了各类群在时间资源序列上分布的数量特征和资源利用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稻田中稻飞虱和其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是不同的,但都是以蜘蛛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且个体数量在时间序列上分布较为均匀.而螯蜂、稻红瓢虫、黑肩绿盲蝽与蜘蛛类相反,大部分集中在某些资源序列上,生态位宽度指数小.【总页数】7页(P80-86)【作者】周浩东;裴强;闫香慧;刘怀;王泽乐;刘祥贵;赵志模【作者单位】重庆市植保植检站,重庆,401121;重庆市万州区植保站,重庆,万州,404000;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400715;重庆市植保植检站,重庆,401121;重庆市植保植检站,重庆,401121;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2+3【相关文献】1.稻田生态系统中稻飞虱及其天敌类群的时间生态位研究 [J], 陈洪凡;陈琼;黄水金;黄建华2.不同类型稻田中稻飞虱及其主要天敌类群的时间生态位比较研究 [J], 陈洪凡;黄水金;陈琼3.双季早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及稻飞虱的生态位的研究 [J], 罗跃进;田学志4.褐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及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J], 冯兰萍;张夕林5.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研究 [J], 刘浩官;刘波;陈元洪;李平;林党恩;陈玉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一 中稻 田采 集雌 成虫 (0 8%为短翅 性 ) 集 的成 。采
虫 转入装 有幼穗 分 化期 的新鲜 茎秆 的 圆形玻璃 试 管 ( 2 长 0厘米 ,直径 3厘 米 )让其 产 卵。若 虫 孵 出后 转入 上述 玻璃试 管 ,置于 2 ℃ ,光 周 期 L 11 、 5 D 1: 3 L 21 、L 31 、L 41 、L 59和 自然光 D 1 :2 D 1 :l D 1 : 0 D l:
害 ,孵 化 的若 虫是 取食 分蘖 期 的水 稻 。7 月 中旬 田
间若 虫 开始陆 续羽化 ( 1代 ) 羽 化 的雌成 虫多 为 第 , 短翅 型 。这些 短翅型 成虫 在 田间继 续繁殖 为 害 ,其
雌 成 虫 (O 6 %为短翅 性 ) ,褐 飞虱 系 2 1 00年 8中旬
收稿 日期 :2 1.82 0 00 .5 基金项 目:江西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 目 ( 03B 2 0 o ) 2 0 I 0 o 5 o 作者简介 :朱春福 ( 9 8 ) 18 . ,男,在读植保专业本科生。
飞 虱羽化 出来 的成 虫均为 长翅 型 , 发现 有短 翅型 , 未 在 自然光 照下饲 养羽化 出来 的 8 头成 虫也全 是长 8
翅 型 。雌 雄 比 因 处 理 的 光 周 期 有 异 ,在 短 光 照 1~ 2 ,雄 性个 体 的比率 明显 高,在 光照 1~ 4 , 1h l 3 1 h
于 褐飞 虱 ?究其 原 因,可 能有二 :其 一 ,白背飞虱 若 虫在水 稻上 的栖 息部 位较 褐飞虱 高 ,并有 部分若 虫可 在幼 嫩心 叶 中取食 ,因 而在药 剂 防治时 ,接触 药剂 的机 会较褐 飞 虱多 ,死亡 率也 较高 ;其二 , 田
间群集 拥 挤 的习性较 褐 飞虱差 , 田间密度稍 高,即 迁 飞转 移 。本 试验 在 2 ℃ ,不 同光 周期条件 下研 究 5 了不 同时 期 白背 飞虱 和褐 飞虱翅 型分 化情况 ,初 步
繁殖 的若 虫主要 是取 食进 入生 殖期 的水稻 ,8 月上
通 讯 作 者 :何 海 敏 ,助 教 ,E m i eami1 8 @ 13 o - al h i n 9 4 6 . r :h cn
・l0・ l
江
西
植
保
21 0 0年第 3期
旬 若虫 开始 陆续 羽化 ( 2代 ) 但羽 化 出来 的成虫 第 , 基本 为长翅 型 ,很少见 到短翅 型 。没 打化学农 药 的 对照 区 , 8月 8日在 田间每 网可捕到 1 以上 的长 0头
雌 性个 体 的比率 明显 高,在 光照 1h 5 ,雌 性个 体 的 比率 明显下 降。
从表 2可 以看 出 ,在光 照 1~ 4 ,褐 飞虱羽 化 1 1h
出来的成 虫均 有长翅 型和 短翅 型 ,而在 1h的长光 5
照 ,只产 生长翅 型 ,且绝 大 多数 为雄 虫 。
3 小 结 与讨 论
第 3 第 3期 3卷 21 0 0年 9月
江
西
植
保
V 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b _ 3 NO 3
JANGXI PLANT PRoTECTI I ON
S p , 01 e .2 0
不 同光 周期条件下 白背飞虱和褐 飞虱翅型分化
朱春福 ,杨 慧中,陈超 ,何海敏
( 西 农 业 大 学 农 学 院 ,江 西 南 昌 3 0 4 ) 江 3 0 5
白背 飞虱 Sg tl uc ea( ra )l 飞 虱 o ael  ̄ir Hovt  ̄褐 af f h J
Ni p raa l e s(tI 我 国水 稻 上 的重 要迁 飞 l av t u n Sa 是 a g ) 性 害虫 , 年均 能对 水稻造 成较 严重 的危 害l列 这 常 。 ,
两 种 飞虱 的成 虫均有 长翅 型 、短翅 型两种 。长翅 型
称 为迁 飞 型 ( 外对 策 ) 具有扩 散和 远距 离迁 飞的 场 , 习性 ;短翅 型为居 留型 ( 内对 策 ) 场 ,活动 范 围小 ,
照饲养 至成 虫羽化 。 后记 载成 虫的雌 雄 比及翅 型 。 然 每玻璃 试管接 虫数 为 5 。 0头 .
但 繁殖 率高 ,对 环境变 化 的适应 力也 强 ,增殖 快 。
在 田间短翅 型成 虫的激 增 ,常是 下一代 大发 生 的预 兆 【引 j 。白背 飞虱 的迁入 时间一般 早 于褐 飞 虱 , , 在早 稻 期间对 水稻 的为 害常超 过褐 飞虱 。近几 年 ,对一
2 结果 与 分 析
摘要:本试验在 2 " 5C,不 同光周期条件下研究 了不 同时期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翅 型分化情况 ,初步探明 了白背飞虱
在 中 稻后 期 和 晚稻 中后 期 发 生 数 量 明 显 少 于褐 飞虱 ,与 其 翅 型 的分 化 密 切 相 关 。
关键词 :白背 飞虱 ;褐 飞虱 :长翅型 ;短翅型 中图分类号 :¥ 3 .】 4 51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4 4 2 1 )0 —0 O 一O 0 6 2 9(0 0 3 19 2
上 述调 查 的中稻 田是 6月 中旬初移 栽 的 ,6月
下旬 初 就 有 较 大 数 量 的 白背 飞 虱 成 虫 迁 入 产 卵 为
探 明 了 白背 飞虱 在晚稻 后 期发生 数激 减 ,与 其翅 型 的分化 密切相 关 。现将 结果 报道如 下 。
1 材 料 与 方 法
白背 飞虱 系 2 1 年 7 下旬 中从 中稻 田采集 的 00 月
从表 1 以看 出 ,不 论在 何种 光周 期下 ,白背 可
季 中稻和 连作 晚稻 的前 中期亦 造成 了严重 的为 害 。 然 而 ,到 了 中稻 后 期和 晚稻 中后期 , 白背 飞虱 的发
生数量 明 显减少 ,褐 飞虱 则激增 。那 么 ,为什 么中 稻 后期和 晚稻 中后 期 , 白背 飞虱 的发 生数量 明显 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