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
湿地保护区违法行为(湿地资源)处罚

3
挖沟、筑坝、开垦湿地的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以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
开垦湿地
罚款5元/平方米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十六条
在湿地内挖沟
罚款8元/平方米
在湿地上筑坝
罚款10元/平方米
4
擅自移动、破坏湿地或者湿地自然保护区界标、设施的
责令限期恢复或者赔偿损失,并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二倍至五倍的罚款
处以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
割芦苇、割草面积小于100平方米的
罚款5元/平方米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十六条
割芦苇、割草面积100-500平方米的
罚款7元/平方米
割芦苇、割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
罚款10元/平方米
湿地保护区违法行为(湿地资源)处罚
工作流程图
湿地自然保护区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具体裁量标准
序号
违法行为
法定处罚标准
具体情形
具体裁量标准
处罚依据
1
擅自进行开发建设活动的
责令限期拆除湿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原状,并处以所破坏湿地面积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
破坏湿地面积100㎡以下
罚款5元/平方米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十六条
擅自移动湿地界标、设施的
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二倍的罚款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十六条
擅自移动湿地自然保护区界标、设施的
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三倍的罚款
擅自破坏湿地界标、设施的
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四倍的罚款
擅自破坏湿地自然保护区界标、设施的
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五倍的罚款
黑龙江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黑龙江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林业厅•【公布日期】2018.04.28•【字号】黑林规〔2018〕9号•【施行日期】2018.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黑龙江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黑林规〔2018〕9号各市(地)、县(市)林业(营林、湿地)局(中心),各有关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厅直属有关单位:黑龙江是湿地大省,湿地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位,湿地类型丰富、资源独特。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做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重新制定《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发布《黑龙江省湿地名录》,印发政府规范性文件《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全省湿地保护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由于长期以来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湿地生态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着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的情况。
相关制度规范出台后,虽然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的状况得到了基本遏制,但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扩大湿地面积、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我省湿地保护管理,全面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已经明确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的主要目标,落实到我省,依据《黑龙江省湿地名录》,全省湿地面积应不低于556万公顷。
湿地率、湿地保护率已经纳入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2017年11月最新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中,增加了“湿地”大类归类表,通过细化二级地类,实现了土地分类与《湿地分类》国家标准的有效衔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将全面应用新版土地分类标准。
各单位要进一步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相关新理念、新政策、新规范,切实有效完成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的目标任务。
2023保护湿地建议书

2023保护湿地建议书2023保护湿地建议书1广大市民朋友们: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气候调节器”和“物种基因库”,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诸如淡水、矿产、粮食等多种资源,而且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大庆以及实现大庆转型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庆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总面积59.7万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三分之一;湿地类型多样,有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盐沼湿地和人工湿地。
湿地每年生产20多亿斤粮食、10多万吨水产品,还有30多亿元的旅游收入等,是大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市湿地还拥有天然植物509种,拥有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黑鹳、东方白鹳、金雕和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蓑羽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4种。
今年2月2日是第20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关乎我们的未来:可持续的生计”。
同时今年6月10日是首个黑龙江省湿地日,保护湿地,实现和谐发展既是一项惠及子孙的宏伟大业,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
为此,我们郑重向广大市民提出倡议:(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和《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举报、制止、打击一切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二)通过组织各种活动,鼓励更多人们积极投身到湿地保护行列,自觉爱护湿地里的每一种生物、珍惜每一寸水土。
(三)走进自然,了解湿地,关注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湿地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造福子孙后代。
(四)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普及湿地知识,促使人们更多了解湿地生态价值和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
(五)无论您从事什么工作,希望您都能成为一名湿地保护的义务宣传员。
广大市民朋友们,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保护湿地,不仅是保护珍禽异鸟,也是保护人类自身;不仅是保护我们的今天,也是保护我们的明天。
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省级(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省级(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1.04.12•【字号】黑林草发〔2021〕21号•【施行日期】2021.04.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省级(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黑林草发〔2021〕21号各市(地)林业和草原部门、各省级(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省级(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管理,参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印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我局组织制定了《省级(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2021年4月12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上报第三章规划审批第四章规划实施第五章附则省级(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省级(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省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总体规划的批复工作,省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具体承办。
第四条省级(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须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20399)和《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5-2018)。
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2.12.14•【字号】•【施行日期】2013.02.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12年12月14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加强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保持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黑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保护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保护区属于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位于东经124°52′48″-125°32′03″,北纬52°54′25″-53°12′08″。
保护区的范围、界线和功能区划以国务院批准的文件为准。
第三条从事与保护区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应当坚持全面规划、严格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大兴安岭地区林业主管部门为保护区的行政主管部门。
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负责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二)组织保护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三)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组织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建立自然资源档案;(四)负责保护区的防火巡护检查、火险监控和日常预防管理工作;(五)负责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六)开展与保护区相关的科学研究、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七)管理保护区的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八)审核办理入区手续,负责对入区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九)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资源和环境的各类违法行为。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6月修正)

【法规标题】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6月修正)【发布部门】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文字号】【适用区域】黑龙江省【发布时间】2018-06-28【生效时间】2018-06-28【关键词】环境,生态保护,生态保护区【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取代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5年发布)【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6月修正)备注:国家尚未公布2018年6月修订后的正式版本,此版本是一点通团队依据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8年6月28日发布的《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黑龙江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等63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2018年发布)》编辑而成,仅供参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辖区内从事与湿地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适宜动植物生存、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纳入湿地名录的地带或者水域,包括沼泽、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和库塘等人工湿地。
第四条湿地保护遵循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严格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负总责。
第六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湿地行政主管部门;市(地,下同)、县(市、区,下同)人民政府(行署)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重点国有林资源管理机构负责重点国有林区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工作(以上部门统称湿地主管部门)。
湿地主管部门对湿地保护、利用、监督和管理负有主管责任,对其他部门和单位管理的湿地负有监督指导责任。
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公安、畜牧、水行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渔业、旅游、交通运输、气象等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有保护湿地的责任。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湿地的环境保护负有监督责任。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哈政办规〔2018〕2号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哈政办规〔2018〕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1月29日哈尔滨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发〔2015〕25号)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办规〔2017〕61号)精神,加快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全面保护湿地,强化湿地利用监管,推进退化湿地修复,为建设美丽哈尔滨提供重要保障。
(二)总体布局实施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湿地生态廊道,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
沿哈尔滨松花江带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湿地生态长廊”,建设城市自然湿地示范区。
(三)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原则,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作用的可持续性;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原则,将全市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实行湿地名录管理,重点加强自然湿地、国家和地方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区县(市)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负总责;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与修复;坚持部门联动原则,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发改、财政、国土资源、公安、环保、农业、水务、旅游等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协同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坚持严格考核、保障有力原则,将湿地保护修复成效纳入对区县(市)政府领导干部考评体系,严明奖惩制度,湿地保护和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作者:来源:《浙江林业》2022年第06期(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湿地保护、利用、修复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国家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及名录制度。
江河、湖泊、海域等的湿地保护、利用及相关管理活动还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湿地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发挥湿地涵養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所需经费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列入预算。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负责,采取措施保持湿地面积稳定,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做好湿地保护相关工作,村民委员会予以协助。
第五条国务院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负责湿地资源的监督管理,负责湿地保护规划和相关国家标准拟定、湿地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国务院自然资源、水行政、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承担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有关工作。
国务院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自然资源、水行政、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建立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3.06.20•【字号】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施行日期】2003.08.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已由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3年6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3年6月20日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03年6月20日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湿地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具有调节周边环境功能的所有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段,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及泛洪平原等,并经过认定的地域。
第四条湿地保护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湿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行署,下同)、县(市、区,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省森林工业总局、省农垦总局分别负责森工施业区和垦区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工作,接受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环境的统一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水利、国土资源、农业、畜牧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作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湿地认定委员会,负责对全省湿地进行确认并划定范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
具体工作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年月日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号《黑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已由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于年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年月日起施行。
年月日黑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同时废止。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年月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土保持及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谁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沟通协调机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安排水土保持资金,并组织实施。
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依法对水土保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水土保持相关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落实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发现违法行为有权制止,并应当及时报告。
第五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
县级以上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财政、林业、农业、畜牧兽医、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相关工作。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6.02.08•【字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号]•【施行日期】1996.02.08•【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号)《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经省人民政府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田凤山一九九六年二月八日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全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农垦、森工、医药、畜牧、水产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第五条凡具备《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六条申请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自然保护区申报书,并按下列分级管理程序申报:(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或省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向省人民政府申报,经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预审通过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预审建议,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向国务院提出申请;(二)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省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预审通过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三)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县人民政府或市、县级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分级向上级或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上级或本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上级或本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件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5年10月22日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第十一条每年的六月为湿地保护宣传月,六月十日为黑龙江湿地日。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普及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传播湿地文化,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第二十条经公布的湿地应当由湿地主管部门或者湿地管理机构设立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涂改、擅自移动湿地保护标志。
第三十三条湿地内原则上不得进行景观建设。
对湿地内确需建设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应当按照《黑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进行规划设计,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后方可进行建设。
垦区、国有重点林区内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依法批准在湿地内从事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制定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方案,保护湿地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
建设项目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应当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设施,并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场地,恢复原貌。
第三十五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湿地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一)开垦、挖沟、筑坝、堆山;(二)填埋、倾倒垃圾和有毒有害物体,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三)排放或者抽采湿地水资源;(四)砍伐林木、采挖泥炭、勘探(国家公益性勘探除外)、采矿、挖砂、取土;(八)破坏湿地保护设施或者监测设备;(九)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
对于违反前款第一项、第三项规定以及填埋、倾倒垃圾和有毒有害物体、采挖泥炭、擅自改变湿地用途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对实施违法行为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工具进行查封、扣押。
第四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征用、占用湿地或者改变湿地用途。
确需征用、占用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或者改变其湿地用途的,应当报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征用、占用或者改变其他湿地用途的,应当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通知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通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9.29•【字号】黑政办发[2004]58号•【施行日期】2004.09.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通知的通知(黑政办发[2004]58号)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以下简称《通知》)(原文详见《黑龙江政报》第13期第6页)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级政府要把湿地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通知》的贯彻落实工作与宣传《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工作,普遍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在研究和部署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在切实抓好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各地要组织力量,在年底前对所辖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进行一次全面调查。
要摸清湿地的地理位置、面积,是否保持原始状态、生态功能如何、是否有人为破坏或侵占行为以及湿地的类型和动植物种类等情况,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调查基础上,按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要求,突出全面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组织编制本地湿地保护规划。
要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退化湿地恢复、重点区域退耕还湿、湿地资源科学利用示范区建设等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
要统筹协调本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重要湿地及水资源短缺的地方要建立补水机制,保障湿地生态功能不削弱。
黑龙江地方法规

黑龙江地方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1号)《黑龙江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号)《黑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0号)《黑龙江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号)《关于印发<2013年全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领域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具体推进措施>的通知》(黑安监三函〔2013〕7号)《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调整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中部分典型工艺通知的通知》(黑安监三函〔2013〕2号)《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0年修正本)(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条例》(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石油天然气田治安保卫条例》(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条例》(2010年修订版)(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消防条例》(2005年修订)(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公路条例》(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通过)《黑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燃气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标准化条例》(2005年修订)(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黑安监发〔2013〕37号)《关于切实加强尾矿库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黑安监发〔2013〕3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黑安监发〔2013〕31号)。
浅谈《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湿地保护工作 ,重点在 松花江 、嫩江 、乌 苏 里江 、挠 力河
和七 星河 等流域抢救性建立 了 2 处 湿地 自然保 护区 ,面积 2 125 0 .4万 h 2 m ;在湿地 自然保 护 区核心 区积 极开 展退耕 还
湿 试 点 工 作 , 累计 还 湿 4 O O 0多 。加 大 了 破 坏 湿 地 案 件
维普资讯
・
2 8・
林
业
科
技
情
报
2 o o.0N . 0 8V 1 o2 4
浅 谈《 黑龙 江 省湿 地 保 护条 例》 执行 中
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
曲 占一 董福 元
( 黑龙 江省 五大连 池 市林 业局 )
[ 摘 要 ] 论述 了湿地在我省 生态环境 建设 中的作用和意 义及 我省 制定 湿地保护条例 取得 的成果及《 黑龙 江省 湿地保 护条
sme r ao a e s g e to si h v rld rtcin. o e s n bl u g sin n te e ega e p oe t o
Ke r s e e ga e rtc o y wo d : v rld ;p oe t n;o dn n e ;e oo y c n t c o ;c u tr a u e i r ia c s c lg o s u d n o n eme s r r
t nd Pr tci n O r i n e l o e to dna c s a
Q h n i D n u u n uZ a y o gF y a
( oet ueuO dl nhCt, e og ag r i e F r r B ra f sy Wu a ac i H i njn o n ) i y l i P vc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黑政函〔2016〕98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黑政函〔2016〕98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现将《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办法的通知》(黑政办发〔2012〕65号)同时废止。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16年9月18日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第一条为规范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指按照《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经省政府批准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
范围调整,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外部界限的扩大、缩小或内外部区域间的调换。
功能区调整,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范围的调整。
更改名称,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名称中的地名更改或保护对象的改变。
第四条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监督管理工作。
省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省级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
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应当避免与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区域在范围上产生新的重叠。
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要占补平衡,严格控制减少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原则上不得缩小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面积,应当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不损害生物多样性,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
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与保护管理

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与保护管理
朴玉善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08(000)024
【摘要】黑龙江省地处温带和寒温带,北部和西部为大、小兴安岭,东北部为三江平原,中部为松辽平原,南有大小兴凯湖,湿地类型多样。
根据《湿地公约》分类系统与黑龙江省湿地实际特征,综合考虑湿地的水文、土壤和优势植物特征,黑龙江湿地划分为5大类。
14个湿地型。
湖泊湿地有: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微咸水湖、咸水湖、季节性淡水湖、
【总页数】1页(P71)
【作者】朴玉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林业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福建沿海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谈起[J], 陈宏铭
2.科学谋划,开拓创新,全面加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在全国城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场会上的讲话 [J], 仇保兴
3.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J], 白雅溶
4.对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J], 李志海
5.坚持依法保护好黑龙江省湿地资源--省林业厅韩连生厅长就《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出台答记者问 [J], 邢晓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省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保护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1 一 7l
5%。 7
1 分布广。 . 2 几乎黑龙江省所有县市均有湿地 分布 , 相对集中分布在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 大兴安 岭、 小兴安岭以及东部山区, 其中三江平原湿地面 积 15 万 hn, 5. 8 r 占全省 的 3 . ; 嫩平 原湿 地 面 2 5% 松 9 积 7. h , 7 6万 m2 占全省 的 1. % ; 兴安岭 湿 地 面 79 大 积 8 .万 h 2 占全省的 1. %; 51 m , 9 6 小兴安岭和东部 山区湿地面积 15 万 hn, 1_ 5 r 占全省 的2 6 。分 2 6 % ̄ 布牦 : 随着纬度的增加, 湿地率明显增加 ; 随 着经度的增加, 湿地率先减小后± 力。 曾 Ⅱ 1 3种类广, 生物多样性丰富。由于黑龙江省 湿地分布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其气候 、 温湿度、 地形等都有很大差异, 因此, 湿地类型全面 , 除近海 及海岸湿地外, 其它湿地类型 几乎都有分布 。从湿 地生物物种来看,全省湿地有乔灌木 10余种 , 0 草 本植物 10 00余种 , 有脊椎动物 5 8种 , 中国家 5 其 级保护兽类 5 , 种 一级保护鸟类 1 2种, 二级保护 动物 6 。 6种 2黑龙江湿地保护状况与存在问题分析 2 保护状况。 . 1 随着湿地资源的重要作用日 益 为人们所认识 ,我国对湿地资源的保护逐渐开展 , 黑龙江省也不例外。19 年 , 9 8 黑龙江省全面停止湿 地开垦, 重点在松花江、 嫩江 、 乌苏里江、 挠力河和 七星河等流域抢救性地建立了一批湿地类型 自然 保护区, 主要江河沿岸的湿地基本被 自然保护区所 覆盖,遍布全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初步形成 , 使全省湿地资源下降的趋势得到扭转。2 0 年 6 03 月2 0日,黑龙江省人大通过了我国首部湿地保护 地方法规《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将湿地保护工 , 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目前 , 全省国家级和省级湿 地自 然保护区已达 5 余处,其中国家级 自 0 然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湿地管理第三章湿地利用第四章湿地自然保护区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3年6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3年6月2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湿地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具有调节周边环境功能的所有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段,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及泛洪平原等,并经过认定的地域。
第四条湿地保护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湿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行署,下同)、县(市、区,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省森林工业总局、省农垦总局分别负责森工施业区和垦区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工作,接受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环境的统一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水利、国土资源、农业、畜牧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作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湿地认定委员会,负责对全省湿地进行确认并划定范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
具体工作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对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湿地,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湿地保护工作。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有关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湿地保护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义务,对破坏侵占湿地资源的行为有检举或者控告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退耕还湿等湿地恢复,并对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湿地管理第九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组织对湿地资源的普查、区域调查和专项调查,并将结果上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林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湿地资源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监测工作。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湿地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发布湿地资源状况公报。
第十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湿地资源档案管理制度,负责保管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中获得的各项成果、数据和资料。
第十一条在湿地范围内勘查、开采矿藏或者从事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开发建设活动需占用或者征用湿地的,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未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其他部门不得受理占用、征用湿地申请。
第十二条经批准临时使用湿地不得超过二年,不得改变湿地功能或者修筑永久性建筑物。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湿地水资源。
对水资源失去保障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应当建立补水机制。
第十四条禁止在湿地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一)排放湿地水资源;(二)挖沟、筑坝,开垦湿地;(三)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栖息地;(四)擅自采砂、取土、放牧、烧荒、砍伐林木、采集国家或者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五)非法猎捕保护的野生动物、捡拾鸟卵或者采用灭绝性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六)向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排放污水或者有毒有害气体;(七)向湿地及周边水域投放可能危害水体、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八)向湿地及其周边一公里范围内倾倒固体废弃物;(九)其他破坏湿地的行为。
第三章湿地利用第十五条利用湿地资源必须符合湿地保护规划,维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不得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得超出资源的再生能力或者给野生植物物种造成永久性损害,不得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第十六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湿地资源利用类型、潜力、强度及方法的评估和划分标准,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
第十七条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科研单位积极开展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及其利用技术推广体系,推动湿地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第十八条利用湿地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或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须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的,必须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严禁开设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
第二十条在湿地内从事割芦苇、割草、采药、放牧等活动,应当按照批准的范围、数量和有关规定进行。
第四章湿地自然保护区第二十一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湿地,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一)有代表性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或者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湿地生态系统的;(二)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高度聚集的以及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的;(三)属于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鸟类的繁殖栖息地或者重要的迁徙停歇地的;(四)具有生态功能,有特殊保护价值的;(五)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
第二十二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受行政区划和资源隶属关系限制。
按照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分布和走向,可以划定跨县、市行政区划和跨生态系统的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第二十三条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办理。
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分别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跨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协商后提出申请,或者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程序报批。
在森工施业区范围内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界线由其批准建立的人民政府确定,树立界标,予以公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破坏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界标或者设施。
第二十六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撤销或者改变其性质以及界线的调整,应当经原批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七条湿地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规定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第二十八条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因教学、科学研究等活动确需进入的,应当事先向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严禁定居人口。
现有居民由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限期迁出,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停止。
第二十九条禁止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现有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停止。
因教学、科学研究等活动需要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应当事先向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缓冲区内现有居民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有计划地迁出。
第三十条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等活动的,应当将其科学研究成果的副本提交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三十一条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农民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现有耕地上发展无公害农业。
在实验区现有耕地上确需施用农药等化学物品的,应当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指定的地点调配和存放,其残留物和包装物不得随意丢弃。
第三十二条湿地自然保护区应当由所在地的市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管理机构。
湿地自然保护区跨两个以上市的,由省人民政府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森工施业区和垦区范围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分别由省森林工业总局和省农垦总局设立。
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也可以依法采取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第三十三条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二)制定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保护工作;(三)调查湿地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四)组织或者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五)进行湿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六)监督管理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的参观、旅游等活动;(七)行使本条例授予的行政处罚权;(八)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四条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湿地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一)采矿、取土、烧荒的;(二)放牧、砍伐林木、捕捞、猎捕保护的野生动物、捡拾鸟卵、采集国家或者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的;(三)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其栖息地的。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湿地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一)擅自进行开发建设活动的,责令限期拆除湿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原状,并处以所破坏湿地面积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二)排放湿地水资源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湿地水资源,并处以每立方米水三元至五元的罚款;(三)挖沟、筑坝、开垦湿地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以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四)擅自移动、破坏湿地或者湿地自然保护区界标、设施的,责令限期恢复或者赔偿损失,并处以恢复所需实际费用或者损失金额二倍至五倍的罚款;(五)未经批准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或者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一百元至五百元的罚款;(六)向湿地自然保护区或者周边水域内排放污水、投放可能危害水体、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及其包装物和向湿地及其周边一公里范围内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并处以一千元至一万元的罚款;(七)违反规定在湿地内割芦苇、割草、采药等造成野生植物物种再生能力的损害,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的,处以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在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八条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一)未经批准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二)开设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的;(三)未履行对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的参观、旅游等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给湿地自然保护区造成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