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doc

合集下载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地理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目标是:1、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概念。

2、认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同自然地貌的形成。

3、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掌握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分布和生活方式,认识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

4、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定的实证研究方法,培养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5、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地理人文素质,能够积极参与地球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课程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内部和地表形态:了解地球内部岩石圈和地球外部的水、气层等及其形成和变化;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类型和形成原因。

(2)气候变化: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自然灾害: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影响,了解预防和救援措施。

2、人类地理环境(1)人口与城市:了解全球人口的分布,掌握城市和农村人口的规模和分布,了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问题。

(2)资源与环境: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认识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3、经济地理环境(1)国际贸易: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趋势,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2)产业结构:了解全球各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手段。

(3)环境保护:掌握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和策略,了解环境保护的实施和效果。

三、课程要求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了解人类地理环境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了解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地图和计算机等工具进行科学研究。

2、思维能力和方法具备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具备较强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备保护地球生态和环境的意识,具备国际视野和责任感,具备全球公民的意识和素质。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本篇文章将围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展开,从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该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地球表层环境及其动态变化,具备利用地理方法和技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基于这一目标,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地理文化,认识人与地关系,掌握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该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地理基本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地理学科核心理念、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地理基本知识包括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表层、地球的人口与城市、地球的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图阅读与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理测量与实地实习等技能的学习。

地理学科核心理念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则关注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实地考察、情境模拟等。

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和实地调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学习和地理实践,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图制作和数据分析等。

总结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该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地理文化,认识人与地关系,具备利用地理方法和技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和实地调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共75页文档

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共75页文档
50
40
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
30.5
30
教师讲授为主
20
10
12
自学
5.4
大量的书面练习
0.8
0.6 其他
0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
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
式,12%的学生喜欢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45
44.8
40
38.8
35
30
25
20
15
30
25
20
15
10
7.7
5
0
严重脱节
46.5 35.5
47.8
40.1
教师 校长
较大脱节
有一定联系
9.3 5.4
联系较紧
9.3%的教师和5.4%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 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43.2%的教师和 54.2%的校长认为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60
50.8 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70
教师
60
47.2 50
37.1
40
30
20.5
20
14.3
10 1.3
0
不足
适当
偏多
70
66.2
60
52.9
50
36.7
40
31.2
30
校长 教师
20
10
0
过难
适当
8.3 1.3
1.3 2
偏易 不清楚
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 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 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 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首先,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地理课程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比如,在学习地质构造理论时,通过模拟地质构造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的构造特点,加深对地质构造理论的理解。

其次,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注重实践
的学科,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工具,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这些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细致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验课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地理实验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涉及地球环境变化,有的涉及自然资源利用,有的涉及地球科学技术等,这些实验内容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最后,实验课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往往
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交流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实验课,学生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地理实验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点击目录链接相应扫描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目录版权页第一章行星地球 (1)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2)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8)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3)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23)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26)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9)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30)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36)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44)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49)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55)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57)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58)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61)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66)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7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73)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74)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79)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83)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89)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91)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98)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103)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0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目录版权页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2)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8)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2)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5)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7)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8)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5)第三节城市化 (31)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39)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42)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47)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51)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55)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57)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58)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62)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65)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74)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77)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78)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82)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87)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89)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90)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99)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105)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0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3)版权页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7)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15)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7)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8)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31)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4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45)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46)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55)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6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65)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66)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76)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86)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87)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88)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94)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101)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03)图例 (10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版权页编写人员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01)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02)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07)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9)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24)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25)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31)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 (38)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 (46)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 (56)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62)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63)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 (72)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79)本书相关网站 (8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6)版权页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01)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02)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04)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1)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15)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16)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22)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27)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4)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35)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42)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54)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61)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 (62)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66)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69)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75)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79)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83)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 (84)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90)第三节公众参与 (93)本书相关网站 (97)。

200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00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00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概述
本文档是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完整版。

该标准是根据教育部门的指导和要求制定的,旨在规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

课程内容
本课程涵盖以下主要内容:
1. 地球与地图
2. 宇宙中的地球
3. 人口与城市
4. 区域可持续发展
5. 农业与农村地理
6. 工业与经济地理
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实地考察和
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应多角度、全面反映学生的研究情况。

采用考试、作业、实践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和
能力培养的评估。

教材及资源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辅资源。

除了常规教
材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结语
本文档为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完整版。

教师可以
根据该标准来设计和实施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并加强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doc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doc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点击目录链接相应扫描版)• • A • n X t R R «地理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目录版权页第一章行星地球 (1)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2)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8)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3)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23)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26)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9)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30)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36)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44)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49)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55)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57)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58)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61)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66)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7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73)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74)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79)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83)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89)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91)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98)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103)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0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目录版权页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2)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8)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2)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5)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7)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8)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5)第三节城市化 (31)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39)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42)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47)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51)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55)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57)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58)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62)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65)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74)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77)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78)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82)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87)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89)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90)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99)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105)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0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3)版权页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7)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15)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7)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8)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31)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4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45)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一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46)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55)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6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65)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一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66)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76)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86)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87)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88)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94)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101)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03)图例 (104)■・—■些虞n练实害与防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版权页编写人员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01)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02)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07)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9)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24)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25)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31)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 (38)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 (46)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 (56)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62)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63)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 (72)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79)本书相关8环境保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6)版权页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01)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02)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04)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1)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15)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16)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22)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27)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4)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35)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42)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54)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61)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 (62)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66)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69)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75)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79)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83)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 (84)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90)第三节公众参与 (93)本书相关网站 (9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本标准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地理教学改革,推进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

一、基本要求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

2. 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当代世界和国家命运与前途。

3. 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分析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4. 突出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和应用地理学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人地关系1.1 人口与城市1.2 农业与农村1.3 产业与能源1.4 交通与通讯1.5 旅游与社会生活2. 自然地理2.1 大气环境与气候2.2 水环境与水资源2.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2.4 地理智慧与地理信息技术3. 地理实践3.1 综合考察与实地考察3.2 组织研究与实证研究3.3 开展实践与服务活动三、教学要求1. 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倡导和谐学风和科学态度。

2. 采用多样化、个性化、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3. 坚持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 重视评价机制,鼓励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研究。

四、教材建设1. 建立适应新课标和地理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系。

2. 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提高教材互动性和适应性。

3. 加强教材评估,推进素质教育。

五、教师发展1. 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地理教学水平。

2.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倡导优秀地理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地理教学改革。

本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

五、编写体例
•仍然沿用现行高中地理传统的章、节、目的体例, 章下设节,节下设目 •不同的是,本套教科书每章后面设有“问题研究”栏目 目下除了正文之外,还设有案例、读图思考、活动、 阅读等栏目。
六、内容表述
•分为叙述性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 •叙述性课文由正文、案例和阅读三部分组成 正文展开阐述相关的知识点,给出基本的地理概念、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 注重人地相互作用分析、体现人地相互协调的观点 注重自然、人文地理的动态过程剖析 增加应用地理学的内容、体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增加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内容
2、教育观念更新
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 认为人原有的经验很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
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过程。教学应该引导学生 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以获得 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经过批判、修正、 理解、记忆,与理性知识和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稳定的知识 结构。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存在生命的行星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 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 和公转。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与时差 地球公转与季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 地球的内部圈层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
全球气候 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 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 布规律。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说明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
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完整word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完整word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

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11月14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倦I、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索、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11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

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X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纠.成。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

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索养。

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

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发展学习思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发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行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1)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2)“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地理I标准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床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汽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O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活动建议•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槊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C•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地理II标准1.人口与城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0•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筒述设计理由。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