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调节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数:2240字“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
关键词:双向调节作用临床实践重要意义
“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学调节规律中重要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在祖国医学文献《内经》中所强调的“节阴阳而调刚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等,都是阐明人体内部生克制化的规律,也就是抑制与促进的双向调节规律。
在我们机体内部存在着固有的调节对偶,两个相反作用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也就是我们中医学强调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动态平衡,即气血调合,水火相济,概括称之为阴平阳秘。若机体发生疾病,则会导致阴阳平衡的失调,此时中医治疗就是通过严密细致的调节过程使亢者承之,弱者彰之,辩证施治的实质就是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调节。而调节的要诀就是发现矛盾,然后解决矛盾。发现矛盾就是分析临床病证中疾病的部位、层次、性质和趋势,解决矛盾就是针对疾病发生机制中所表现的病理双向性差异去采用相反性能的药物进行矛盾对立面的双向调节。
“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笔者认为可分为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方面:中药本身具有的双向效应。
1. 同一种中药本身具有相反的双向调节作用。例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对淤血则化,对溢血则止。附子本身药性既能治疗心悸证中的心动过缓,又能治疗心动过速。石膏主升散,又能清下热邪。而当归也是既能收缩子宫又能抑制宫缩。
2. 同一种中药由于剂量的差异,作用恰恰相反。例如:黄芪小剂量能提升血压,大剂量则能降低血压。红花小剂量养血,大剂量则能活血。中等剂量的鹿茸能强心,大剂量则抑制心脏收缩。
同一种中药和其它药物配伍不同其作用相反。例如:桂枝配麻黄增强发汗功效,而桂枝配白芍则敛阴止汗。柴胡配白芍能柔肝养肝,配伍桂枝则疏肝通阳。黄芪配伍五味子、益智仁能治疗小便滴沥不禁,而黄芪配伍肉桂、通草则能治小便不通。
4.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种中药配伍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例如:葛根配伍半夏能够升脾降胃,升麻配伍牛膝亦能够升清降浊,桔梗配伍杏仁可以升降同用,平喘止咳。
5.同一药物,炮制方法不同,作用相反,如蒲黄生用活血,炒用则止血。荆芥生用走表发汗,荆芥炒用则入血止血。
6.同一种药物,采用其不同部分,则作用相反,如麻黄发汗,而麻黄根却能止汗。
7.同一方剂,本身就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例如补中益气汤,即可治泄泻(中阳不振,气虚下陷,运化无权之泄泻),又可治便秘(中气虚衰,健运无权,大肠传导无力的便秘)。该方一方对二病,与病机丝合,故均能使泄泻与便秘二病痊愈。金匮肾气丸,既可治尿少浮肿,又可治肾虚多尿。甘露消毒丹,既可治不寐,也可治多寐。不寐与多寐均系痰湿为患,不寐系湿热蕴滞,胃气不和;多寐系痰湿内困,脾阳不振。该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使得湿化热清,气机畅利,不寐得寐,多寐得寤。上述三个方剂所治的病症完全相反,而病机却一致。在临证中,要将病人的各种症状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加以综合分析,针对性的给予立法选方,这才是方剂双向治疗的真谛。
第二方面:中药方剂配伍中的双向调节。
中医治疗过程中所强调的诸如寒热并用、表里双解、功补兼施等重要法则无不是“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在中医临床实践的辩证论治体系中,立方遣药要求发而不过散,收而不过敛,升而不过亢,降而不过沉,温而不过热,补而不过滞,攻而不过脱。《内经》指出补阳当于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阴当于阳中求阴,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在中药方剂配伍的运用中其核心问题是药物的动静结合问题,我们先来谈谈中药中“动药”与“静药”的概念。所谓“动药”是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行气活血消导作用的中药。所谓“静药”是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功效的中药。“动静结合”是指在方剂治疗中动药佐以静药,静药佐以动药进行对病症的双向调节。动静相伍,一般来讲静药量宜大,动药量宜小。凡补养之静药必须重用方能濡之守之,而疏调之动药,虽轻用已可煦之走之。例如:中医著名方剂炙甘草汤,立方阴阳兼顾,用药动静结合,而静药份量最重,方中麦冬、阿胶、人参、麻仁、生地、甘草、大枣皆为静药,重量约占六分之五,佐以少量动药为生姜、桂枝,重量仅占六分之一,做到补而不过滞,在历代临床治疗中屡获良效,为各派中医临床家所推崇。笔者在急诊科十余年的临床治疗中受到“双向调节作用”这一重要启示针对外感发热自拟柴胡退热饮治疗发热患者,组方中重用柴胡、黄芩、丹皮、地骨皮、大青叶、板兰根、竹叶、茵陈、白茅根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以动药攻邪为主,佐以适量静药元参、生地顾护津液,扶助正气。全方动静药结合,使热毒清解外泄,阴津存护于内。“外感发热”在临床上以“发热恶寒,头身困重,咳或不咳”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在多年内科急诊临床实践中,采用柴胡、黄苓对药这一传统退热经典组合,以柴胡之苦降辛开,加之黄芩清泄里热、和解少阳;配之以丹皮、地骨皮,退阴分之热、板兰根、大青叶清热解毒,
可加强血分热毒自里向外透达;加之元参、生地滋阴凉血顾护津液,防止正气耗伤;茵陈、竹叶、白茅根等苦泄降下,利湿导热下行,纵观该方攻补兼施,标本兼顾,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极强的退热功效,病程缩短,复发率极低,,副作用小,这一方剂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比较和加减,已逐步走向完善,临床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治疗,易于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笔者题为《柴胡退热饮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文章已发表在《中国民间疗法》2008年8月08第16卷。
综上所述,“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中国古代哲学中深奥的矛盾对立统一理论深入而广泛地影响着祖国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其奥妙之处是在临证治疗中通过中药与方剂的双向调节作用来调整机体的寒与热、虚与实、表与里、阴与阳的矛盾对立面的“证”,使过强与过弱两个方面同时向正常方向转化,起到阴静制阳,阳动促阴的作用。在我国现今社会中医的存在与发展受到某些客观与主观因素的质疑与诽谤之时,重新思考中医治疗的精髓之处不仅能够使我们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对祖国医学增强信念,还能够更优化地指导我们广大中医同道不断提高中医疗效,造福人类,它的重要意义是广泛深远和值得思考的!在此笔者希望并呼吁我们广大中医同道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吕景山《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