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主义分析 第八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
段的标志。1952年在法国马赛市 郊建成了一座举世瞩目的超级公 寓住宅——马赛公寓大楼,它像 一座方便的“小城”。 • 设计者称之为“居住单元盒 子”,大楼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通 过支柱层支撑在3.5x2.47英亩面 积的花园,这种做法是受一种古 代瑞士住宅—小棚屋通过支柱落 在水上的启发,主要立面朝东和 西向,架空层用来停车和通风。 • 马赛公寓长165米,宽24米, 高56米。地面层是敞开的柱墩, 上面有17层,其中1-6层和9-17层 是居住层,可住337户1600人。这 里有23种适合各种类型住户的单 元,从单身汉到有八个孩子的家 庭都可找到合适的住房。大部分 住户采用“跃层式”的布局,有 独用小楼梯上下联接;每三层只 需设一条公共走道,节省了交通 面积。
• 雕塑家园创造了一个开放住宅模式,以街
•
•
区平台代替围墙是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屋 顶的公共运动场是雕塑家园住户之间的开 放,没有一个个隔离起来的“小笼子”, 大家共享一片蓝天,一池碧水,这多少与 马赛公寓有着几分相似。 马赛公寓代表勒· 柯布希埃对于住宅和 公共住居问题研究的高潮点,结合了他对 于现代建筑的各种思想,尤其是关于个人 与集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那里的居民都 已经形成一个集体性社会,就像一个小村 庄,共同过着祸福与共的生活。没有任何 个人的牺牲,因为每一公寓单元都是隔音 的,与周围的山光水色的环境保持直接的 接触,拥有雕刻般的雄浑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把公寓的底层架空与 地面上的城市绿化及公共活动场所相融, 让居民尽可能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增进 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他还把住宅小区中 的公共设施引进公寓内部,如:商业街、 游休憩绿地、娱乐设施等,使公寓成为满 足居民心理需求的小社会,这些都值得当 代的建筑师学习和借鉴。
•
•
•
在设计马赛公寓的过程中, 勒· 柯布西耶运用文艺复兴时期 达· 芬奇的人文主义思想,演变出 一套“模数”系列,这套“模数” 以男子身体的各部分尺寸为基础 形成一系列接近黄金分割的定比 数列,他套用“模数”来确定建 筑物的所有尺寸。 室内重复着立面的风格,略 为凸起的卵石饰面,拉毛材料的 顶棚,粗面混凝土饰面的立柱、 色彩大胆强烈的家具,在一层门 厅处墙上挂着柯布西耶的几幅设 计作品,包括著名的萨伏伊别墅 等,现在的马赛公寓不仅是一个 密集型住宅,还是一个缅怀、纪 念大师的场所。 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仅是 视觉上的冲击,更是观念上的更 新,它把人们从战后乏味的生活 中唤醒,远离枯燥乏味的工作, 闲暇时的孤独,体会到社区的亲 和力,创造出一种与战后生活相 适应的生活状态。
• 马赛公寓的外观是大量重叠的阳台,阳台
•
的侧面墙上涂了红,绿,黄等鲜艳的色彩。 地面层的架空支柱上粗下细,并把每组双 柱叉开成梯形,混凝土表面不做粉刷,留 有木模板的木纹和接缝,显得粗犷有力。 同时,马赛公寓的出现进一步体现了 柯布西耶的“新建筑的五个特征”,建筑 被巨大的支柱支撑着,看上去像大象的四 条腿,它们都是未经加工的混凝土做的, 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粗面混凝土,它是柯 布西耶在那个时代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技术 手段,立面材料形成的粗野外观与战后流 行的全白色的外观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引 起当时评论界的争论,一些瑞士、荷兰和 瑞典的造访者甚至认为表面的痕迹是材料 本身缺点和施工技术差所致,但这是柯布 西耶刻意要产生的效果,他试图将这些 “粗鲁的”、“自发的”、“看似随意的” 的处理与室内精细的细部及现代建造技术 并置起来,在美学上产生强烈对比的感受。 事实上,这些被称为“皱折”、“胎记” 的特定词汇,是一段历史阶段的沉积,是 历史的痕迹,也是人类发展过程的缩影, 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光的短暂。
• •
Hale Waihona Puke 粗野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
粗野主义主要建筑和人物有:柯布西耶的
马赛公寓大楼和昌迪迦尔行政中心、英国 的斯特林和戈文的伦敦南岸艺术中心、美 国的鲁道夫的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楼、 日本的丹下健三的仓敷市厅舍、英国的史 密森夫妇的亨斯特顿学校、斯特林的莱斯 特大学工程馆等。
柯布西耶和马赛公寓
粗野主义倾向建筑
•
粗野主义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它正式得名 是在1954年史密森夫妇(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义”概念之 后。史密森夫妇追随柯布西耶粗犷的建筑风格,热衷于对建筑材料特 性的表现,并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 倾向。他们自称是“新粗野主义”,即柯布西耶以前的探索则为“粗 野主义”。两者一脉相承,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史密森说:“假如不 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 目的,其近切性、技术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 害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并想从目前存在着 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这说明“粗野主 义”不单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尖的。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不惜重金地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 轻盈、光滑、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而 “粗野主义”则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 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粗野主义”假如单从形式上看,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 说,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它到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 逐渐销声匿迹。
粗野主义分析
1.什么是粗野主义 2.粗野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
什么是粗野主义
• 粗野主义(Brutalism),亦译为“野性主义”或“朴野 •
主义”。是以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比较粗犷的建筑 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粗野主义具有以下特征: 1.粗野主义同纯粹主义一样,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 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 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 而获得; 2.把表现与混凝土的性能及质感有关的沉重、毛糙、粗鲁 作为建筑美的标准。粗野主义在建筑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 色; 3.以大刀阔斧的手法使建筑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 表现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征。
• 马赛公寓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建筑,在欧洲它立刻就被年轻的建筑师所
仿效,对我国的建筑师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 北部的“雕塑家园”,它由深圳雕塑院和一栋31层的高层公寓组成, 总建筑面积40315平方米,住户共有380户,户型全部是全复式,分 上复和下复两种,5.4米通高的落地窗,两种对称排列(南北向)70 平米小户型户型单位互为上下,即一个单位是卧房在上,厨房在下, 而对面一套单位则是厨房在上,卧室在下,这种厨房放在复式单位的 上层在深圳市住宅中是个创举。发展商将这种开放式厨房理解为改变 厨房在整个家庭功能布局中一直处于后台的传统定位,实现对家务劳 动价值的重新确认,由此创造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当然,新的设计思 想某些方面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必然发生着一些冲突,如进门就是像鞋 柜一样排列在一侧的厨房,开放式厨房的适用性等等,这种家居生活 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定人群。
段的标志。1952年在法国马赛市 郊建成了一座举世瞩目的超级公 寓住宅——马赛公寓大楼,它像 一座方便的“小城”。 • 设计者称之为“居住单元盒 子”,大楼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通 过支柱层支撑在3.5x2.47英亩面 积的花园,这种做法是受一种古 代瑞士住宅—小棚屋通过支柱落 在水上的启发,主要立面朝东和 西向,架空层用来停车和通风。 • 马赛公寓长165米,宽24米, 高56米。地面层是敞开的柱墩, 上面有17层,其中1-6层和9-17层 是居住层,可住337户1600人。这 里有23种适合各种类型住户的单 元,从单身汉到有八个孩子的家 庭都可找到合适的住房。大部分 住户采用“跃层式”的布局,有 独用小楼梯上下联接;每三层只 需设一条公共走道,节省了交通 面积。
• 雕塑家园创造了一个开放住宅模式,以街
•
•
区平台代替围墙是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屋 顶的公共运动场是雕塑家园住户之间的开 放,没有一个个隔离起来的“小笼子”, 大家共享一片蓝天,一池碧水,这多少与 马赛公寓有着几分相似。 马赛公寓代表勒· 柯布希埃对于住宅和 公共住居问题研究的高潮点,结合了他对 于现代建筑的各种思想,尤其是关于个人 与集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那里的居民都 已经形成一个集体性社会,就像一个小村 庄,共同过着祸福与共的生活。没有任何 个人的牺牲,因为每一公寓单元都是隔音 的,与周围的山光水色的环境保持直接的 接触,拥有雕刻般的雄浑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把公寓的底层架空与 地面上的城市绿化及公共活动场所相融, 让居民尽可能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增进 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他还把住宅小区中 的公共设施引进公寓内部,如:商业街、 游休憩绿地、娱乐设施等,使公寓成为满 足居民心理需求的小社会,这些都值得当 代的建筑师学习和借鉴。
•
•
•
在设计马赛公寓的过程中, 勒· 柯布西耶运用文艺复兴时期 达· 芬奇的人文主义思想,演变出 一套“模数”系列,这套“模数” 以男子身体的各部分尺寸为基础 形成一系列接近黄金分割的定比 数列,他套用“模数”来确定建 筑物的所有尺寸。 室内重复着立面的风格,略 为凸起的卵石饰面,拉毛材料的 顶棚,粗面混凝土饰面的立柱、 色彩大胆强烈的家具,在一层门 厅处墙上挂着柯布西耶的几幅设 计作品,包括著名的萨伏伊别墅 等,现在的马赛公寓不仅是一个 密集型住宅,还是一个缅怀、纪 念大师的场所。 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仅是 视觉上的冲击,更是观念上的更 新,它把人们从战后乏味的生活 中唤醒,远离枯燥乏味的工作, 闲暇时的孤独,体会到社区的亲 和力,创造出一种与战后生活相 适应的生活状态。
• 马赛公寓的外观是大量重叠的阳台,阳台
•
的侧面墙上涂了红,绿,黄等鲜艳的色彩。 地面层的架空支柱上粗下细,并把每组双 柱叉开成梯形,混凝土表面不做粉刷,留 有木模板的木纹和接缝,显得粗犷有力。 同时,马赛公寓的出现进一步体现了 柯布西耶的“新建筑的五个特征”,建筑 被巨大的支柱支撑着,看上去像大象的四 条腿,它们都是未经加工的混凝土做的, 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粗面混凝土,它是柯 布西耶在那个时代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技术 手段,立面材料形成的粗野外观与战后流 行的全白色的外观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引 起当时评论界的争论,一些瑞士、荷兰和 瑞典的造访者甚至认为表面的痕迹是材料 本身缺点和施工技术差所致,但这是柯布 西耶刻意要产生的效果,他试图将这些 “粗鲁的”、“自发的”、“看似随意的” 的处理与室内精细的细部及现代建造技术 并置起来,在美学上产生强烈对比的感受。 事实上,这些被称为“皱折”、“胎记” 的特定词汇,是一段历史阶段的沉积,是 历史的痕迹,也是人类发展过程的缩影, 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光的短暂。
• •
Hale Waihona Puke 粗野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
粗野主义主要建筑和人物有:柯布西耶的
马赛公寓大楼和昌迪迦尔行政中心、英国 的斯特林和戈文的伦敦南岸艺术中心、美 国的鲁道夫的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楼、 日本的丹下健三的仓敷市厅舍、英国的史 密森夫妇的亨斯特顿学校、斯特林的莱斯 特大学工程馆等。
柯布西耶和马赛公寓
粗野主义倾向建筑
•
粗野主义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它正式得名 是在1954年史密森夫妇(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义”概念之 后。史密森夫妇追随柯布西耶粗犷的建筑风格,热衷于对建筑材料特 性的表现,并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 倾向。他们自称是“新粗野主义”,即柯布西耶以前的探索则为“粗 野主义”。两者一脉相承,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史密森说:“假如不 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 目的,其近切性、技术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 害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并想从目前存在着 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这说明“粗野主 义”不单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尖的。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不惜重金地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 轻盈、光滑、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而 “粗野主义”则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 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粗野主义”假如单从形式上看,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 说,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它到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 逐渐销声匿迹。
粗野主义分析
1.什么是粗野主义 2.粗野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
什么是粗野主义
• 粗野主义(Brutalism),亦译为“野性主义”或“朴野 •
主义”。是以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比较粗犷的建筑 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粗野主义具有以下特征: 1.粗野主义同纯粹主义一样,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 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 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 而获得; 2.把表现与混凝土的性能及质感有关的沉重、毛糙、粗鲁 作为建筑美的标准。粗野主义在建筑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 色; 3.以大刀阔斧的手法使建筑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 表现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征。
• 马赛公寓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建筑,在欧洲它立刻就被年轻的建筑师所
仿效,对我国的建筑师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 北部的“雕塑家园”,它由深圳雕塑院和一栋31层的高层公寓组成, 总建筑面积40315平方米,住户共有380户,户型全部是全复式,分 上复和下复两种,5.4米通高的落地窗,两种对称排列(南北向)70 平米小户型户型单位互为上下,即一个单位是卧房在上,厨房在下, 而对面一套单位则是厨房在上,卧室在下,这种厨房放在复式单位的 上层在深圳市住宅中是个创举。发展商将这种开放式厨房理解为改变 厨房在整个家庭功能布局中一直处于后台的传统定位,实现对家务劳 动价值的重新确认,由此创造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当然,新的设计思 想某些方面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必然发生着一些冲突,如进门就是像鞋 柜一样排列在一侧的厨房,开放式厨房的适用性等等,这种家居生活 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