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一、读,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宝库的大门。

我仿佛看到古人在政治舞台上忙碌的身影。

你能想象吗?在周朝,那可是以分封制为主,天子就像一个大家长,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往下分。

这就好比一个大公司,董事长(天子)给各个部门经理(诸侯)划分了各自的业务范围,大家按照规则各司其职。

当时的社会秩序就靠着这种制度维持着,多神奇啊!二、秦朝可不得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就像建房子,以前是各个小房子(诸侯国)各自为政,现在秦始皇把它们推倒,盖起了一座巨大的宫殿(统一的帝国),所有权力都集中到中央,皇帝就是那宫殿里最大的主人。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在想,秦始皇得多有魄力啊!这种制度让国家的管理更加统一高效,就像一条整齐的生产线,从中央到地方,一环扣一环。

三、汉朝的时候,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

汉武帝时的内外朝制度特别有趣。

内朝就像皇帝的私人智囊团,那些心腹大臣整天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而外朝就像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普通员工。

这就好像是一个足球队,内朝是教练和核心队员在商量战术,外朝就是按照战术在场上奔跑拼抢的队员。

汉朝通过这种方式,既加强了皇权,又能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四、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可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各类具体事务。

这就像是一个分工明确的乐团,中书省是作曲家,写出美妙的乐章(决策),门下省是评委,审核乐章的好坏(审议),尚书省就是演奏家,把乐章完美地演奏出来(执行),六部则是乐团里不同乐器的演奏者。

在这种制度下,唐朝能走向繁荣昌盛也就不奇怪了,大家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多和谐的画面啊!五、宋朝的政治制度也有它的独特之处。

宋朝重文轻武,文臣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文臣这边力量强大,武将那边相对较弱。

我有时候会想,这样虽然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但会不会在军事上有些吃亏呢?不过宋朝通过各种制度来平衡权力,比如设置多个机构分割相权,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分成很多小块,大家都能分到一点,避免了某个官员权力过大的问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教案: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4.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2.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资料、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了解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0分钟)1. 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皇帝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等。

三、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5分钟)1.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2. 探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以及政治决策和实施等;四、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5分钟)1. 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政治稳定、社会团结、经济发展等方面;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概括与总结(5分钟)对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强化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参观博物馆等途径进一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知。

教学方式:1. 讲授与互动结合:通过讲解与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思考;2. 视频与图片展示: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2.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思考和观点的表达能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杰峰。

本书分别叙述了自古以来至1949年中国诸种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时期国体和政治体制统率和制约的各种单行制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简介本书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来龙”的基础上,把握“去脉”,使新的论述有所依凭,扎实跟进。

本书在阐述一般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其特殊性;在叙述制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利弊和特点,进行动态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政治制度史的内容。

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适用面宽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教材。

二.图书目录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第四节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二、王权的体现形式三、对王权的制约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二、皇帝的名位制度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三、责任内阁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三节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一、古代法规的概况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二、拘捕和证据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第七章监察制度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第二节监察的职能一、对上的谏诤二、对下的监督弹劾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一、检核簿册法二、举劾案章法三、连坐告密法四、遣吏巡行法五、牵制监督法六、密查侦缉法七、密奏传呈法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兵役制度一、郡县兵役制二、谪罪兵役制三、招募兵役制四、世袭兵役制五、发奴为兵制六、民壮兵役制第二节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一、军事编制(附表)二、兵种配置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第三节军事管理制度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三、军事刑罚制度第九章财政经济制度第一节财政收支制度一、赋税制度二、徭役制度三、土贡制度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第二节财政行政体制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第三节经济制度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第十章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第一节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第二节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教育制度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第一节文书制度一、诏敕和奏章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三、文书工作制度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一、玺印制度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第十二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第一节胥吏制度第二节幕僚制度第三节长随家人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第十三章职官管理制度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一、荐举制度二、科举制度三、征辟制度四、荫袭制度五、其他入仕途径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第二节任用制度一、任用种类二、任用方法三、任用限制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三、奖惩制度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一、等级制度二、章服乘舆制度三、俸禄制度(附表)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一、休假制度二、退休制度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第一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第二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第二章政党制度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第二节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第三节国共两党合作制第三章议会制度第一节参议院(临时参议院)第二节变化无常的国会第三节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一、国民参政会二、政治协商会议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第四节议会制度的评析第四章元首制度第一节元首的产生和任期第二节元首的名称和职权一、临时大总统二、大总统三、临时总执政四、大元帅五、总裁会议六、国民政府委员会七、国民政府主席八、总统第三节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第五章政府体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一、立法院二、行政院三、司法院四、考试院五、监察院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第三节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节地方行政制度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华民国的法规第二节司法审判机构第三节诉讼审判制度一、审级制度二、检察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第四节辩护和公证制度一、律师制度二、公证制度第七章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第一节监察制度一、监察机构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第二节考试制度第三节任用制度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后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转型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纲的主要内容。

古代封建制度(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导,国家的统治者被封印为王或皇帝。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天命”和“天子至圣”,意味着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于天命而不是人民。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经典工具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下被广泛应用,强调家庭伦理、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

这也使得地方政权、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制度成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废除了封建制度,并建立了近代国家政权。

像孙中山和蒋介石这样的领导人致力于建立民主制度,提出了“三民主义”和国民党(Kuomintang)的政治理念。

民主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推广,中国建立了民国政府并实行了普选制度。

然而,由于战乱和内部冲突,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动荡。

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时期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强调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征,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党的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决策会议则是党内决策的最高体现。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与经济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并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和外国投资。

这也促使政治制度改革的推进,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总结而言,中国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无论是封建制度还是近代民主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都在不断适应着中国的特殊国情并与其经济和社会进步相一致。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题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政治方法与原则的总和。

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作及其产生的各种制度。

2、中国古代出现的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形式、机关官员责、权、利的划分及其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

3、中国古代出现的制度对历史及现代的影响(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的政治思想学说。

5、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监察制度等具体制度。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治、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政权和神权是制定制度的标准。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为儒家学派。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制度上,行政权利包含一切,体现“人治”而非“法治”。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公开承认等级差别,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制度不同。

7、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无论汉族或是少数名族都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制度,“因俗而治”。

三、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历史上道路的选择,决定制约今天道路选择的理解?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制度时为了规定人与人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形成的不易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俗称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官政治文化官僚体系(选拔平衡)重文轻武3制度史研究范围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政治上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经济上:随着生产发展,使得这部分人拥有更多剩余财产,贫富分化军事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度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利的家族将权利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利金字塔的雏形,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谈谈自己看法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设疱子,御龙氏,臣外庭设六卿六事牧正;服外: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7夏制历史地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保障生产力发展的继续发展;创立王位世袭制保证最高统治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后世提供参照标准;逐步确立分封制影响巨大8结合商周实际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夏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相辅相成,由于实行分封制需要而实行了宗法制,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分封以宗法为基础,是其内核和纽带。

商代王配偶分正庶,嫡长继承,嫡庶之争导致大族小族分野形成王族树根状宗法结构,把同姓诸侯分在京周围,其余为异姓诸侯设方伯。

周代更严格,采取一嫡数庶,庶妻数量等级根据贵族等级而定,继承以长为贵原则,从天子到士大夫形成树根状结构宗庙祭祀与宗法相对应嫡长所在,就是宗庙所在按宗法网络形成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9从夏到周君权与神权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是什么?夏王神权高于王权,形成宗教贵族掌握占卜,商代王君权与王权平行,设置巫参与决策但是史分割了巫的职能比前代巫地位下降但仍世袭,周代王权进一步加强,神权的巫地位下降,原因是教育的在贵族中的普及生产力进步10简述西周的分封制所有土地名义上归属王室,并根据亲缘政治关系分封给诸侯,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说明1、部落:由氏族依据血缘关系而不依靠强制力量部落联合而成,它的规模比群对大,其政治组织是非正规的、临时性的,部落中间的领导人也是不正规的。

2、酋邦:是前国家时期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最普遍的形式。

塞尔维斯将酋邦社会归结为介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性社会和以地域经济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性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状。

3、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关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阻碍。

4、巡狩制度: 巡狩制度是早期国家时期邦国联盟之王用以操纵盟邦的要紧政治形式。

王在巡狩中既主祭,也主事,或借巫术的法力,或诉诸神的权威,使自己成为诸邦利益的爱护人,同时也成为凌驾于诸邦之上的统治者。

是强化中央对地点操纵的有力手段之一。

5、尚书台: 官署名。

汉武帝始置。

东汉中枢机关,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东汉时尚书台地位在九卿之下,实际上却已成为皇帝之下最高行政机构。

魏晋时期,尚书之职甚为重要,尚书郎能够出任太守。

南北朝时,尚书台正式称尚书省,成为三省六部制中的执行机构。

全盛于唐朝,衰落于两宋。

元代以后,尚书省遂废止。

:6、嫡长子继位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差不多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

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

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7、九品中正制: 始于曹魏,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这种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止。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1)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5)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6)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7)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以下是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及其出处的赏析:
1. 中国政治制度史》:这本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历史,认为政治制度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发展史。

作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史的开端,而我国的政治制度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

2.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政治史推荐书目:这个推荐书目是由北大历史系列出的,包括了多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参考。

3.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这本书是由阎布克老师编写的,是北大最受欢迎的通选课之一。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4.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卷)》:这本书更加注重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给予规律性的认识。

在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5.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卷)》:这本书延续了上一卷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世界政治制度史

世界政治制度史

世界政治制度史1、城邦制度是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先决条件。

正确2、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黄金时代。

正确3、盎格鲁-撒克逊人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专制君主制。

错误4、法国封建三级会议与英国封建议会在内容和性质上相同。

错误5、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发展到顶峰。

正确6、雅典城邦民主制是古希腊政治制度的一个典型代表。

正确7、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形成经历了三次社会政治改革运动。

错误8、罗马法是奴隶社会最发达和最完善的法律体系正确(7)美国总统选举实行的是直接选举制。

错误(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是议会内阁制。

正确(10)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帝国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正确(11)德国法西斯极权体制的理论基础是"领袖原则”。

正确(2)英国国会由上院、下院构成。

错误(1)现代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正确(3)英国文官制度的显著特点是按品位分类。

正确(4)美国总统内阁制与英国责任内阁制完全一样。

错误(5)美国国会与英国议会一样有倒阁权。

错误(6)英国和美国都有稳定的资产阶级两党制。

正确(8)法国近代政体的特点是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交替更换。

正确(1)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1924年苏联宪法。

错误(2)苏联的行政区划分为5级。

正确(3)苏联的行政机构是苏维埃最高主席团。

错误(4)1990年苏联修改宪法后,苏联共产党放弃一党制,允许实行多党制。

正确(5)按《邦联条例》建立的美国是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

错误(6)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是美国的一种政治现象,它只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所以没有合理性。

错误(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是《基本法》。

正确(9)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前身是原东德的德国统一社会党。

正确(10)德国"总理民主”制是指建立一套以总理为权力核心的议会内阁制政府体制。

正确(11)战后《日本国宪法》宣布"放弃战争”,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正确(7)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政治制度史

政治制度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代表工农革命人民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组成了领导全国苏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朱德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种尝试;为后来人民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2、领主封建制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周人灭商以后;建立了领主封建制..领主制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农奴在社会生产以及阶级关系中的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地主制下的农民..3、政事堂唐初三省议事的地方..唐初;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三省长官或宰相在门下省议政;议政之所谓之政事堂;后迁至中书省..政事堂事实上成为唐代的中枢;即决策中心..开元间;改为中书门下;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标志三省制解体..宋代亦有政事堂;为宰相执政议政之所..4、宗法制度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它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内容包含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续、经济与政治地位的承继规则以及祭祀制度等..宗法制度维护了贵族的权力与利益..5、军机处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是维护绝对君主制的工具..6、行省制元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是仿照金朝的模式而建的;到元仁宗时;共设立了11个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清时期;继续实行省制..行省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世官制度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基本含义是"官爵世及”..国家的官爵由贵族充任;并在这些家族内部世代相袭..这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利的国家制度的体现..8、总理衙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的专门办理洋务、涉外事务的机构..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任务是办理外交;同时经管海防、军务、关税及其他与"洋”有关的事务..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9、皇族内阁清末成立的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1911年;清政府为应付"立宪”运动;正式成立了责任内阁;作为国家最高政府机关..但是; 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占9名;汉族4人;其中皇族7人;因此被讥讽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显示了清政府借"立宪”集权于皇室的目的..10、城市军事管制军管会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简述题1、古代国体经历了哪些演化阶段夏商:奴隶制国家阶段;西周东周:封建领主制阶段;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阶段:其中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阶段;隋唐宋元是成熟阶段;明清是最后阶段..2、先秦贵族君主制的特点有哪些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君主制度诞生以来;自夏代就形成了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且在不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及越来越神秘的外衣..这与古代西欧有些国家君主由诸侯选举产生确实大不相同..第二个特征;君权受到贵族;主要是宗法贵族的限制..这种限制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第二个层面;是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3、隋唐时期国家组织模式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影响1国家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的原则、观念;对以后各代产生很大影响;分权的目的主要是加强皇权..2国家组织机构多被后代继承..三省制在宋代有一段时间仍然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枢密使被五代宋代继承;自隋开始的政事堂宰相议政制度延及宋代;六部是以后各朝国家主要行政职能部门..4、中国古代郡县制与采邑制有何区别1郡守县令或大夫、长由诸侯国君直接任免..2郡县长官不享有世袭的封邑;按职务领取俸禄;为中央尽守土之责..3郡县长官虽有独立处理军、政、财事务的大权;但要接受中央统一指挥;接受中央的监督、考核..5、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唐朝历史可以安史之乱为界;此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重外轻;之后演变为内轻外重..唐前期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州县政府长官及其僚属;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军事方面通过府兵制的实行;有效地控制了四方..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以使中央的各项政策能顺利地贯彻到地方..这使得唐朝前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表现为内重外轻的情况..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又兼观察使;使藩镇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这些节度使;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相互勾结;各自割据一方..他们既有兵权;又掌握其割据地区内的政权;在割据地区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兵将拥立;唐中央政府不得不予以承认..这些说明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轻外重..6、明清时期绝对君主制的特点是什么明清时期;中国专制君主制度发展到第三个时期;即绝对君主制时期..绝对君主制的基本特点是1君主最大限度的总揽了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绝对君主制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不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为国家行政首脑;直接处理行政事务..2丞相制废除后出现的内阁、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但从制度上看;其本身没有决策权;与汉唐宰相对一定范围内的政务拥有决策权不一样..3绝对君主制虽然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但也极大地暴露了君主制的弊端:自我调节的功能严重削弱..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是什么隋朝创立、唐朝确立的科举制;在清末以前;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1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考试机会;以及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可能性..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科举制的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清时期考试答卷的形式规定必须用八股文;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形式与禁锢思想的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淹没了人的个性;销蚀了人的创造力..它也浪费了大量人才;消磨了众多人的时光;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8、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机关有何调整1建立集中党、政、军权的国防最高委员会..2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及各部、院的调整..3设立国民参政会..9、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为什么不能遏止腐败1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监察院;在监察制度上做了一些些改革;形式上完善了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但实际上形同虚设;监察组织却未能承担起监察的责任;惩治贪污和腐败..2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不能遏止腐败;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的腐败;因为制度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一个腐败的群体与政府难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监察制度并不能解决国民政府的腐败问题;问题的解决;与国体和政体的解决一样;最终只能由中国人民的革命胜利来实现..10、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变化;逐步完成了由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民主政府的转变..1 专政对象和政府任务的变化..2 参加政府的成分发生变化..3 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转化..4针对管辖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1、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2、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一..省下有道;为监察区..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3、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在军队里设有军监..二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1汉代建立了多元化的中央监察机构..分两个系统;三大组织机构:御史府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2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 ..西汉后期;御史中丞为台长;御史台实际上从行政系统分离出来..司隶校尉名义属司空;行使监察权却是独立的;与司空没有关系3建立完整的地方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基本形成..郡以下的监察由郡守负责;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是督邮 ..4制订了监察法规..汉初有"察辞诏凡九条”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 ..是汉代监察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5形成监察组织之间的相互监察制度..4、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从1928年10月到1948年5月;是国民政府所谓"训政”时期;在"训政”时期军机处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在清朝政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绝对君主制的工具..;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五院的构成……起初;五院之上设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五院制渊源于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学说..从政治体制上讲;五院制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实际上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转入战时体制..蒋介石任国民党总裁;兼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形成了军事独裁体制.."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名存实亡..从1948年5月到1949年;是国民政府所谓的"宪政”时期..五院之上设立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权力广大;可提名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各院院长人选;对行政院重要政策进行"核可”;实际上不受宪法的约束..故政体的实质依旧是个人独裁与专制..5、试述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除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三三制”原则.."三三制”主要是指: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1/3;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1/3;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创造;这样配备政权机关人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抗日战争;促进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二;抗日民主政权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性;是指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处于平行地位;而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之上没有再高一级的革命政权机关..这时;国民党所掌握的中华民国政权;还是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府;而抗日民主政权;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华民国领土内的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地方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联合政府;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选举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由于各革命阶级、阶层、党派;参加到抗日战争的行列;因而在政权中亦有相应的地位;共产党必须与他们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为前提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抗日民主政权方针路线的正确实施;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这个联合政府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形式..。

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
读完《中国政治制度史》,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波澜壮阔与纷繁复杂。

那些曾经在历史课本上干巴巴的名字和事件,在这里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见它们在耳边低语。

开篇的时候,我就被那一个个古老的官职名称给吸引了。

什么“丞相”“御史大夫”,听起来就很有范儿嘛!而且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就像是现在的公司部门一样,各有各的职能,也各有各的权力斗争。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句网络流行语:“职场如宫斗”。

想想也是,权力这东西,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个好东西呢!再往后看,我发现古代的政治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就像是一条河流,时而平静流淌,时而波涛汹涌。

每当王朝更替或者社会动荡的时候,政治制度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有时候是主动的改革,有时候是被动的应对。

但不管怎样,它们都在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清朝的科举制度。

那可是咱们古代的公务员考试啊!想象一下,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为了一个官位挤破头的样子,真是让人既感慨又无奈。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制度也确实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呢!虽然其中有不少腐败和黑幕吧……
哎,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中国政治制度史》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感觉我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呐!总之呢,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敬佩我们祖先的智慧了!。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的著作:
1.《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著):这是一本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著作,
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张晋藩著):这本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
了深入研究,重点关注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制度。

3.《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著):对于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具有指导
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构建。

4.《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新中国史学成就的代表作,政治史研究的典范,首
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5.《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制度史研究的范本,对于中国历史
上的重要问题,得出了系统、贯通、精炼的不刊之论。

本书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复杂的变化,逐一做出了细致的考证与论述。

6.《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本书主要从权力运作的角度入手,讨论了士
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

以上著作仅供参考,如需更多相关书籍,建议查阅图书馆或者书店的书籍分类目录,也可以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了解更多相关学术论文。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从原始社会到秦统一,再由汉代的官僚制度到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1.原始社会与部落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在部落社会中,部落长老担任着部落的首领,负责协调内部事务和处理外部关系。

这种部落制度是最早的政治组织形式,基于血缘和族群的关系。

2.封建制度的兴起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制度逐渐取代了部落制度。

封建制度以封建君主拥有天命来统治全国,君主授予诸侯土地和封号,而诸侯则向君主效忠。

这种等级制度中,封建王朝与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关系。

3.官僚制度的推行汉代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官僚制度在这个时期被推行起来。

官僚制度以中央政府为中心,设置一系列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并按照明确的等级制度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在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史上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4.科举制度的兴起唐代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兴起。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员,提倡文治,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加入政府。

这种制度为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平等参与政治的机会,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封建王朝的衰落与变革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王朝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并最终被推翻。

新兴的市民阶级崛起,开始追求民主与自由,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影响。

这些政治制度的兴衰变革,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中国已经不再沿用古代的制度,但是这段历史仍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猛安相当于防御州,谋克相当于县,主管休整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地方行政三位一体的组织。

5、三司推事隋唐以后,形成以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为主的三大司法机关,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分工。

遇有大案,由三个部门的长官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6、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开府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

宰相府根据需要,设置各种职能机构,他们各有分工,按照不同的职责来贯彻执行皇帝和宰相的指示。

宰相开府辅政制主要出现在隋代以前。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a君主专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b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c政治受宗法观念影响很深d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e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f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治。

二、推动国家形成的动力。

a生产力发展论b人口增长和人口压力论:人口增长引发战争,战争是导致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c地域因素论:过于便利的自然条件下不利于国家出现,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组织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d战争动力论:战争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政治组织的复杂化起催化作用;战争组织对人类政治组织的复杂化有示范作用;战争的后果在促使国家形式转变上也有重要作用e政治发明论:国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发明创造的。

三、两种国家起源模式。

a氏族模式:是指早期国家直接从氏族社会中演化而来的那些国家(雅典)b 酋邦模式:早期国家是从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酋邦社会中演化而来的(中国)四、国家形成前的政治组织。

a群队b部落:相对于群队来讲规模要大甚至可以达到二十万人,部落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部落是由氏族构成c酋邦:与部落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已经产生集中的政治制度,酋邦的权力在各个方面表现的都像一位君主,他对臣民有生杀之权,他可以抢走他们的财物,酋长为行使权力已经建立起一个服从他们人口官员的系统,他们都享有特权。

(群队—部落—酋邦—国家—帝国)五、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a三皇五帝的传说:进入部落阶段的传说人物,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联合体。

b尧舜禹时期:进入部落联盟和酋邦时期c战争与中国国家的起源: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的确曾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争开辟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起源之路,也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和后来权威的基本类型。

六、国家形态:一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联盟,夏代的统治区域分为服内和服外两个部分,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域,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而服外则是其他方国。

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夏族内贵族担任。

服外就是方国,由同族或异族贵族治理,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缴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

七、商朝的政治制度。

a王权制度:商代的王朝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二是有比较系统的宗法制度确保其王位继承的规范化。

b 商朝的职官:王畿内有了比较完备的官制,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行政管理管职,有尹、宰;二为宗教事务官职,有巫和史;三为军事官职,有师、射、戍等。

八、(c)内、外服:内服指王畿;外服”是王畿外由各类地方势力所管辖的区域。

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了中央(王畿)和地方(方国)两个部分,王畿内属于商王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区域,而王畿之外,则是由商王授权的诸侯自治区域,商王对此拥有主权和部分管辖权。

对外服的控制,商王室是通过分封来实现的。

商代的分封可归结为两类,一是对商王室成员和功臣的分封;二是对方国的分封。

前者分封可能大多在王畿之内,后者分封肯定是在王畿外,是外服中的主要成分。

九、西周的政治制度:a宗法制:即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的分封制。

b分封制:就是周天子分别授予自己的子弟、亲属、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后裔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口,去建立自己的统治据点,当时叫“授民授疆土”。

c职官:西周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辅弼重臣,号称“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

另一类官职属于政务和事务管理体系,主要是太史寮和卿事寮系统。

c诸侯在其封国内仿照宗主国的体制也设置官员,不过规模要小得多,其主要官员为卿。

十、(d)礼乐制度:在西周的政治制度中,礼乐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了使礼的规范在各种等级的贵族中都能自觉遵守,还运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感染和熏陶,使繁琐硬性的礼融化在愉快和谐优美的音乐中,使礼和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礼乐制度”。

周礼的核心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名分制度。

十一、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

a西周政治制度的瓦解:宗法等级分封制开始动摇;世卿制度的瓦解和官僚制度的萌芽;郡县制的出现b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十三)。

十二、郡县制的出现。

所谓郡县制,就是诸侯国在新的兼并区或原来大夫的封地,采用新的区划,设郡或县,国君派遣长官进行管理。

县是正规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起初是边远地区和新区设置的区划。

县的长官为县令,郡的长官为郡守,都是国君任命的,并由国君直接控制,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

郡县长官不能世袭,也不享有采邑,向国君领取俸禄,为国君守土尽责,县与郡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都各自直接对国君负责,郡、县地方政府都是诸侯国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

郡县制的出现,打破了分封制下以血缘关系封官授爵的制度,代之以按德才选任官吏,这是历史的进步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a新型国家结构的建立。

首先,在国王之下设置宰相。

其次,在中央政府设最高军政长官将军。

再次,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相、将以下的各种官职,以加强政府的统治效能和为君主的生活服务。

b郡县制的进一步确立。

战国时期确立的郡县制使封建国家组成了较为严密的、系统的统治网络,同中央政府一起组成了完整的统治体系,这对封建国君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统治是非常有利的。

c官僚制度的完善。

官吏任免制:对政府官员进行任免,是官僚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对世袭制的彻底否定。

还采取了玺符制、上计制(诸侯朝觐则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成为固定的考核制度,被称为“上计”也就是地方主要长官率先对所属进行考核,把情况汇编起来写在木简上,称为“计书”,派遣专门人员送到中央,接受君主和中央政府的检查考核);俸禄制(战国时期,封建国家对任命的各级官吏给予俸禄而不封地,被称为俸禄制,俸禄制是对奴隶制国家世亲世禄制度的否定,它是封建国家按品位、职务级别对官吏的酬劳)。

d法律制度。

公布成文法;主张刑无等级;主张“重刑轻罪”。

e战国时期的司法机关也有所变化,各诸侯国国王享有最高司法审判权,国王之下设专职司法官,帮助国王行使司法审判权。

十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性:a君主专制政体在外在形态上的稳定性与持续性;b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性(在立法上,中国不存在独立于君主之外的立法机构。

在司法上,司法权自古就直接掌握在君主手中,没有任何制度上或法律程序上的限制,君主在理论上可以操纵任何人的生杀大权。

在行政权方面,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员在任免方面完全取决于皇帝。

在思想文化上,中国的皇帝在观念上被认为是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集神权、政权、师权、父权于一身,是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当然领袖和最高主宰;c制度化水平的空前提高。

首先,发育成熟而复杂的官僚制度;其次,分工细密、职能稳定、体系庞大的行政组织体系;再次,各级国家机关的活动具有一套比较严格固定的程序,并形成了一套类似今天行政法规、组织活动原则的“成例”“故事”等行政规范,最后在皇帝权力的继承更替方面也形成了比较确定的规则;d系统严密的理论基础:这一专制主义思想体系奉儒家为正统,其核心概念是“君权神授”观、君尊臣卑与片面的“忠孝”观、等级名分观以及封建大一统观,另外也有孔孟的仁政、爱民等观念。

B中央集权君主制度的内在调节机制: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与它自身的内在调节机制有关。

第一,关于君主的培养教育制;第二,关于言谏制度;第三、官僚制度对君权的制约与调节;第四,神权对君权的制约。

总之,这些内在的调节机制既可以对滥用权力的君主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君主无能而造成的权力真空,从而延缓了君主专制制度内在诸矛盾的恶性发展,使之具有某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功能。

十四、皇帝制度:主要包括了皇权、皇位和皇族这三方而的内容,同时还包括后宫制度和内侍省制度,以及宫殿、宗庙、陵寝制度。

皇帝的名位制度。

名位:与皇帝名号相适应的制度,以突出皇帝崇高的低位,保证皇帝权力的行使。

意义:作为加强和维护皇权专制制度的一种特定手段,不仅具有礼节仪式的作用,还集中反映着特有的身份地位、无所不及的权威和最高道德的化身。

十五、皇位继承制度。

a皇位继承制度是关于皇帝权力的继承的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b最初的皇位继承制沿袭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帝嫡长子预立为太子作为法定继承人。

c雍正废除嫡长制后,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

十六、密建制比嫡长制有许多明显的优点:a在位皇帝对继位皇帝有选择的机会b嫡长子被取消了注定当皇帝的资格,这在诸皇子中多少能起激励上进的作用c诸皇子在未宣布确定继位人选之前都必须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以免失去可能当选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弑君杀父、兄弟相残的弊端。

十七、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

a皇权及其独占性、权威性。

b皇位及其终身性、世袭性。

c皇族及其特权待遇。

d皇权的异化——外戚、宦官的干政和乱政十八、皇帝制度的基本精神。

a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皇权专制精神。

b化家为国、以国为家的家天下精神十九、宰相开府辅政制。

1、秦及汉初的三公:所谓三公,秦及汉初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三个负责全局之责的行政首脑,各有衙署,但三公的地位不平等。

丞相为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事务。

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文书、档案,并监察百官。

2、西汉前期的宰相:汉朝时期宰相机构称为丞相府,又称相国府。

丞相的办公室称为黄阁。

西汉时期丞相府的属官。

两汉时期宰相的职权。

秦朝建立的宰相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西汉武帝后三公的变化:西汉末年,丞相更名为大司徒。

东汉更名司徒,与太尉、司空并称三公。

汉武帝时设大司马取代太尉。

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掌工程营建。

御史中丞出任总监察长官,并设御史台隶属少府,成为专门监察机构。

4、中朝官: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权力,让其宠信的近臣充当尚书、侍中、给事中、散骑、常侍、中常侍等高级侍从宫职,出入禁中,参与国政,这些人在皇帝左右逐渐形成了宫内决策机构,称为“中朝”或“内朝”,以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为首领;以区别于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外朝”)。

5尚书台:尚书台:尚书隶属少府,主管文书、负责传达的小吏。

汉武帝以后,尚书职权才逐渐扩大。

汉成帝时,尚书职权进一步扩大。

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是在东汉时代。

尚书不仅参与国家机密,出纳王命而且也渐渐侵夺中央政府的职权。

尚书台的组织规模也日益扩大。

6、魏晋南北朝尽管有相国、丞相二相,有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为八公,都可以开府,但均是优崇清闲、论道之位,并不参与国政。

这一时期,掌宰相职权的已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了(三省制的萌芽)。

二十、三省制定义:就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是由三省首长制、三省并重制和三省分权制三个内涵因素构成的一种施政机构宰相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