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a君主专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b严密的中央
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c政治受宗法观念影响很深d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e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f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治。
二、推动国家形成的动力。a生产力发展论b人口增长和人口压力论:人口增长引发战
争,战争是导致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c地域因素论:过于便利的自然条件下不利于国家出现,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组织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d战争动力论:战争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政治组织的复杂化起催化作用;战争组织对人类政治组织的复杂化有示范作用;战争的后果在促使国家形式转变上也有重要作用e政治发明论:国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发明创造的。
三、两种国家起源模式。a氏族模式:是指早期国家直接从氏族社会中演化而来的那些
国家(雅典)b 酋邦模式:早期国家是从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酋邦社会中演化而来的(中国)
四、国家形成前的政治组织。a群队b部落:相对于群队来讲规模要大甚至可以达到二
十万人,部落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部落是由氏族构成c酋邦:与部落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已经产生集中的政治制度,酋邦的权力在各个方面表现的都像一位君主,他对臣民有生杀之权,他可以抢走他们的财物,酋长为行使权力已经建立起一个服从他们人口官员的系统,他们都享有特权。(群队—部落—酋邦—国家—帝国)五、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a三皇五帝的传说:进入部落阶段的传说人物,华夏集
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联合体。b尧舜禹时期:进入部落联盟和酋邦时期c战争与中国国家的起源: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的确曾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争开辟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起源之路,也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和后来权威的基本类型。
六、国家形态:一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联盟,夏代的统治区域分为服内和服外两个部分,
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域,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而服外则是其他方国。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夏族内贵族担任。服外就是方国,由同族或异族贵族治理,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缴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
七、商朝的政治制度。a王权制度:商代的王朝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巫术化的
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二是有比较系统的宗法制度确保其王位继承的规范化。b 商朝的职官:王畿内有了比较完备的官制,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行政管理管职,有尹、宰;二为宗教事务官职,有巫和史;三为军事官职,有师、射、戍等。
八、(c)内、外服:内服指王畿;外服”是王畿外由各类地方势力所管辖的区域。商代
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了中央(王畿)和地方(方国)两个部分,王畿内属于商王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区域,而王畿之外,则是由商王授权的诸侯自治区域,商王对此拥有主权和部分管辖权。对外服的控制,商王室是通过分封来实现的。商代的分封可归结为两类,一是对商王室成员和功臣的分封;二是对方国的分封。前者分封可能大多在王畿之内,后者分封肯定是在王畿外,是外服中的主要成分。
九、西周的政治制度:a宗法制:即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
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的分封制。b分封制:就是周天子分别授予自己的子弟、亲属、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后裔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口,去建立自己的统治据点,当时叫“授民授疆土”。c职官:西周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辅弼重臣,号称“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另一类官职属于政务和事务管理体系,主要是太史寮和卿事寮系统。c诸侯在其封国内仿照宗主国的体制也设置官员,不
过规模要小得多,其主要官员为卿。
十、(d)礼乐制度:在西周的政治制度中,礼乐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使礼的规
范在各种等级的贵族中都能自觉遵守,还运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感染和熏陶,使繁琐硬性的礼融化在愉快和谐优美的音乐中,使礼和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礼乐制度”。周礼的核心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名分制度。
十一、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a西周政治制度的瓦解:宗法等级分封制开始动摇;世卿制度的瓦解和官僚制度的萌芽;郡县制的出现b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十三)。十二、郡县制的出现。所谓郡县制,就是诸侯国在新的兼并区或原来大夫的封地,采用新的区划,设郡或县,国君派遣长官进行管理。县是正规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起初是边远地区和新区设置的区划。县的长官为县令,郡的长官为郡守,都是国君任命的,并由国君直接控制,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长官不能世袭,也不享有采邑,向国君领取俸禄,为国君守土尽责,县与郡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都各自直接对国君负责,郡、县地方政府都是诸侯国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郡县制的出现,打破了分封制下以血缘关系封官授爵的制度,代之以按德才选任官吏,这是历史的进步
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a新型国家结构的建立。首先,在国王之下设置宰相。
其次,在中央政府设最高军政长官将军。再次,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相、将以
下的各种官职,以加强政府的统治效能和为君主的生活服务。b郡县制的进一
步确立。战国时期确立的郡县制使封建国家组成了较为严密的、系统的统治网
络,同中央政府一起组成了完整的统治体系,这对封建国君在政治思想文化方
面加强统治是非常有利的。c官僚制度的完善。官吏任免制:对政府官员进行
任免,是官僚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对世袭制的彻底否定。还采取了玺符制、
上计制(诸侯朝觐则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成为固定的考核制度,被称为“上计”
也就是地方主要长官率先对所属进行考核,把情况汇编起来写在木简上,称为
“计书”,派遣专门人员送到中央,接受君主和中央政府的检查考核);俸禄制
(战国时期,封建国家对任命的各级官吏给予俸禄而不封地,被称为俸禄制,
俸禄制是对奴隶制国家世亲世禄制度的否定,它是封建国家按品位、职务级别
对官吏的酬劳)。d法律制度。公布成文法;主张刑无等级;主张“重刑轻罪”。
e战国时期的司法机关也有所变化,各诸侯国国王享有最高司法审判权,国王
之下设专职司法官,帮助国王行使司法审判权。
十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性:a君主专制政体在外在形态上的稳定性与持续性;b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性(在立法上,中国不存在独立于君主之外的立法机构。在司法上,司法权自古就直接掌握在君主手中,没有任何制度上或法律程序上的限制,君主在理论上可以操纵任何人的生杀大权。在行政权方面,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员在任免方面完全取决于皇帝。在思想文化上,中国的皇帝在观念上被认为是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集神权、政权、师权、父权于一身,是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当然领袖和最高主宰;c制度化水平的空前提高。首先,发育成熟而复杂的官僚制度;其次,分工细密、职能稳定、体系庞大的行政组织体系;再次,各级国家机关的活动具有一套比较严格固定的程序,并形成了一套类似今天行政法规、组织活动原则的“成例”“故事”等行政规范,最后在皇帝权力的继承更替方面也形成了比较确定的规则;d系统严密的理论基础:这一专制主义思想体系奉儒家为正统,其核心概念是“君权神授”观、君尊臣卑与片面的“忠孝”观、等级名分观以及封建大一统观,另外也有孔孟的仁政、爱民等观念。B中央集权君主制度的内在调节机制: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与它自身的内在调节机制有关。第一,关于君主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