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行共建平台 四方合作促进就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校企行共建平台四方合作促进就业

[摘要]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的心愿。如何打破尴尬的现实格局,使得学生更好地面对就业、面向市场?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四方立体合作平台,是一个堪称多赢的完美发展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政府扶持行业参与促进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摆在学校和学生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打破尴尬的现实格局,使得学生能更好地面对就业、面向市场?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四方立体合作平台,是一个堪称多赢的完美渠道。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多赢的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深得不少企业的青睐,很多企业都希望以更快更好的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资源。而作为校方,则更多地希望让优秀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融入社会,保障学生就业。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再加上政府大力扶持,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可以创造出政、校、企、学多赢的良好局面,即:政府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学生良好的就业趋势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学校通过持续不断地培养出合格顾问为企业打造了人才输送线;企业赢得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准就业”提前适应了社会,开启了良好的职业生涯。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突出的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的心愿,但目前“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社会上出现了“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

供给旺盛;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旺两难”尴尬局面。一方面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政府忧虑、学校担心、家长揪心。另一方面,企业又存在“用工荒”,饥不择食,不得不降低用人标准。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匹配;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还非常注重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素质,而这些素质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同时具备的。

目前国内大学的课程与社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很多院校希望能够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提供一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方式却比较单一。在模式方面,还停留在“产学研相结合”,目的是为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而在资助困难学生方面,企业大多停留在现金资助、设立奖学金资助等“输血”方式,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效果却很有限。

二、构建政校企行立体合作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

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建立政府引导、院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发展平台,通过这个立体合作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

1.强化政府扶持

政府牵头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指导学校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同时为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例如为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行业组织的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高技能人才,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浙江省宁波市成为全国第一个为校企合作地方立法的城市,2008年10月宁波出台了《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长久以来校企之间人才培养脱节的难题在宁波得以破解。

2.学校要不断丰富办学形式,形成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

高等院校要培养面向社会的优秀人才,需要与企业合作,学校向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与人力资源,企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工程实践支持并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

首先,高等院校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企业需求,合理设置相关专业,有重点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面向市场找出路,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实习安排等方面引入企业需求,将行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融合到课堂中来,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课件、实训案例、资源建设等方面建立与企业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置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开发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课程体系、教材和课件,共同建设培训基地,接触实际案例,并通过一系列的实战,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样的产学合作,提高学

生的签约率,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并且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始终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从而保证专业设置的方向精确、课程设置的新颖实用、教学资源的随时更新,以及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其次,通过实行订单式培养促就业。订单式培养的协议单位根据需要辅助合作院校进行专业教育并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到企业实践,这样学校既可以节省购买设备的费用,也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设备,使学生不仅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具备了相应的动手实践的能力,缩短了在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

再次,通过顶岗实习促就业,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它让学生完全履行在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通过外派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校便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要改革高校大学生实习制度,大学生入学第一年起就应该开始参与实习,实习时间应随年级变化每年递增,通过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基本适应企业环境和岗位需求,从而顺利签约。并且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接触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在其他如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所以在入职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并迅速进入企业员工角色,为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学校要出台一系列服务举措促就业。学校要有效保障大学生就业后方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协助并配合专业人才服务迅速而高效地直接作用于毕业生,大大增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力度。学校要建立就业意向、就业情况等就业信息,开展就业观念转变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从最基层做起,不能有架子,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立足当地实际、家庭实际和个人实际以务实态度确定就业方向,培养敬业精神,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鼓励学生先就业再创业,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成立了由资深企业人力资源高管组成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辅导团”,作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讲师,深入各大高校,向大学生面对面地传授求职面试技巧等,帮助学生和企业进行求职愿望与用人需求的“双匹配”,搭建起高校毕业生与用人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更多的高学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走好踏上社会的第一步。

3.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要发展,关键是人才,因此企业也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合作。在人员成本加大、物价上涨较快、原材料成本增加等市场变化的前提下,企业能否适应变化,跟上变化,随变化而变化,人才是关键。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长远人才战略,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与不同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就业。企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实践平台、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学校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渠道,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产学合作对于企业来说,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通过产学合作,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