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行共建平台 四方合作促进就业

合集下载

高职教育中“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案例剖析

高职教育中“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案例剖析

高职教育中“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案例剖析李鸣【摘要】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了“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并对全国几所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案例作了剖析。

%This paper was briefly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to innovate the “Government&Industry&Enterprise & Colleg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 and then analyzed the cases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from so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期刊名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45-47)【关键词】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作者】李鸣【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21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纵观我国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不断地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高职教育的整体上来讲,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还没有从制度上真正破除,合作还停留在相对较低的层面上。

目前的合作大多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尚未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即尚未建立起可行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体制仍需理顺,这依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难题。

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

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

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指的是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四方共同参与的一种合作模式。

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紧密合作,各方可以共同推动教育和培训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下文将从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探讨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其次,企业在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工作机会和职业培训,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

同时,企业也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制定,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政府在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中扮演着促进者和监管者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建立相关指导和支持体系。

政府还可以提供相关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帮助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同时,政府还可以监督和评估合作效果,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的提高。

最后,社会是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受益方和支持者。

社会可以从合作中受益,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和创新能力。

社会也可以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帮助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同时,社会还可以为合作提供舆论支持和宣传推广,提高合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沟通和协调,尤其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方面。

其次,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差异可能会导致合作的延迟或失败。

学校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而企业更关注实际能力和经验。

此外,政府的支持与资源也是合作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

综上所述,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在推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紧密合作,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然而,合作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实现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共赢。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S c i e n c e& Te c h n o l o g y Vi s i o n
科 技 视 界
科技・ 探索・ 争鸣
“ 政、 行、 企、 校” 四方联动提高顶 岗实 习质量
白 雪 张 兵 ( 江 苏财 经职 业技 术学 院 , 江苏 淮安 2 2 3 0 0 3 )
【 关键词 】 政行企校 ; 质量保障 ; 高职院校
由此 可见 , 对学生正确引导 、 严密组织 、 规 范管理 , 加强 与实习企 业 的联 系和沟通 , 培养学生 良好 的职业素养外 , 建 立完善 的质量 保障 按照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等 体系对顶 岗实习至关重要 。 需要深入推进校企联合 , “ 政、 行、 企、 校” 四 文件 的部署 .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 切实提高 方联动 , 继续创新 、 深度融合 , 增强办学活力 , 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 办学质量 . 国内的高职院校一般会安排学生顶岗实 习 顶岗实习能使学 生学到真正的技能 . 同时实习单位可能从 中发现可用之才 . 而且校企合 2 解决顶 岗实 习中遇到的问题 的有效方法 作也能找到契合点 , 并 长期推动下去。 学校与实 习单位 , 也不再是一个 2 . 1 学校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认识 . 切实做好实习思想教育工作 硬塞实习生的角色 . 而是能助推企业 发展的人才供 应站 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学人员应把顶岗实习环节真正落到实处 . 以 在实践过程 中. 许 多高职院校感 到 . 顶 岗实 习管理需要进一 步规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 让学生认识到顶 岗实习是毕业前学生进行全面综 范. 如何 提高顶 岗实习的质量 是当务之 急Ⅲ 。 合训练、 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 、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的重要环 节. 是学生了解 、 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及流程的最直接、 最有效途径 。工学 1 顶 岗 实 习质 量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结合、 顶岗实习毫无疑问是 当前职业院校办学的有效模式。企业根据考 企业更具有完全 的经 营 自主权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 . 以追求 盈利 核结果择优录取优秀毕业生 , 实现招生与招聘同步 , 实习与就业联体。 为 目标的企业 . 有理 由不再接受学生 实习的指令性 任务 . 而是 以 自身 顶岗实习, 不但要考虑专业对 口、 操作机会 、 企业接受意 向等问题 . 利益为前提 . 有 条件地 安排学 生顶 岗实 习。 在这种背景下 , 各种问题随 还要维护学生 的权益 , 为学生就业 问题着想 。如学校在确定毕业实习单 即 日益 凸 显 。 位前, 深入社会基层、 用人单位多做些调研工作, 了解相应专业用人单位 1 . 1 学生和家长对 顶岗实习意义 的认识存在偏差 的生产、 岗位设置、 人 才需求以及企业发展规划等状况 , 不但能为毕业生 今天的社会 . 企业用人制度 、 用人标 准都发生 了变化 , 不再片面追 找到专业对 口实习单位 , 而目 有利于用人单位 了解毕业生 、 选择毕业生 , 求高学历 . 转 而对能吃苦耐劳、 适应企业管理 、 认同企业文化 , 具有高素 避免盲 目 性、 偶然性 , 真正做到毕业实习与择业 的有机结合日 。 质、 高技能的人才求贤若渴。而部分高职学生及其家长仍沉醉于“ 大学 学校要妥善选择实习单位 , 安排学 生到生产技术先进 、 管理严格 、 生” 光环下 , 没有清楚地意识 到这种悄然发生的变化。一部分学生在顶 经营规范 、 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 的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 习。 岗实习期间心理准备不足 . 吃苦精神不够 , 不能正确 面对与校园环境差 2 . 2 地 方 政 府统 筹 安排 异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 . 不能很好 的适应岗位要求 和企业 的管理方式 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 成 立由教育 、 劳动 、 经信委 、 发改 委、 财政 、 方法 . 角色转换缓 慢. 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 影 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税务等部 门联合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工作 委员会 ( 或校企合作协会 ) . 1 . 2 顶岗实 习教学质量缺少有效监督 承担本地区顶岗实习的审定 和督导 。明确顶 岗实 习管理委员会 ( 或校 人才培养模式 的革新对学校管理而言是一个全新 的课题 。 在原有 企合作协会 ) 的职责 : 为企业和学校 实施顶岗实习提供 法律政策支持 制度 与现实之 间存在差异 . 出现不少管理 制度上 的缺失 . 尤其是 对校 和服务 、 提供顶岗实习需求信 息服务 ; 审批企业和学校 、 学生 和企业 签 外 的实践教学质量缺少制度监督 与管理 。另外 . 学校对教师 的业绩 考 订的顶岗实习协议 : 对 顶岗实习实施情况进 行督导和奖惩 : 对违反相 评. 由于偏重科研项 目 与校 内的教学效果 , 忽略 了对校 外顶 岗实 习教 应法律法规 的企业 和学校依法进行行政执法等 。 政府 通过建立顶 岗实 学工作 的激励与监管 . 导致教 师积极性不 高 . 学校普遍 对顶 岗实践 教 习领导协调机制 。 研究制定顶 岗实 习工作规划和政策 , 确定实 习基地 , 学投入不足目 。 解决 实施过程 中的质 量问题 。 1 _ 3 企业和学校之间没有特别核心的利益纽带能够起到约束作用 在 制度上、 机制上为地方 高职院提供保 障 , 让全社会各 阶层的人 产学 主体分属不 同的社会领域 。 各自 有着独立完整的运行规律 和 士都来关心和关注职业教 育的发展 . 特别 是一些地方支柱企 业 。 在企 过程 。 企业生产有淡季与旺季之分 , 它们希望学生在生产任务紧、 工作 业发展的 同时 . 一定不 能忘 记对教育 的扶 持 . 当然地方 高职院校也一 忙、 需要大量用工 的时候顶 岗实 习, 以缓解人力不足之 困, 不支持实 习 定不能脱离 区域经济 的发展 。因此 . 地方高职院校在学生顶 岗实 习这 生在生 产高峰期返校学 习: 而 在生产任务不 紧的情况下 . 企业则不 太 教学环节 中 . 一定要坚持构建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顶岗实习调控和 愿意接受学生 。其次 “ 以企业为 中心” 是校企合作 的重要原则 , 学 生的 保障机制。 顶 岗实 习一般也都根据企业 的生产需要来安排 . 而且顶岗实 习的 岗位 2 . 3 发挥行业 的指导作用 往往是企业急需要人员 的岗位 , 即“ 依 岗设人” . 而非“ 依人定 岗” 。 但这 比如成立全 国性 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机构 . 这个机构可 由教育行 常常形成学用不一致 . 影响 了顶 岗实习 的质量 。 政部 门牵头 , 其他相关部 门参加 。工信部 、 商务部 、 建设部等人事教育 1 . 4 企业参与意识不强 司可作 为部委成员 ; 机械 、 电子 、 信息、 轻工 、 纺织等行业 协会 人事部可 由于顶 岗实 习时间较短 . 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 。认为花时间培训 以作 为行业协会成员。 而相关部 门和协会分别牵头成立本部 门、 本行业 了学生 . 结果学生没工作多久就走 了, 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 实习效果 也 职业教育指导机构 的分支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 工作 任务 , 包括召开 参差不 齐 , 在顶 岗实 习过程 中学 校、 企业 、 学生三方缺一 不可 , 企业 在 年度 例会、 职业 教育 与行业战略对话会 、 供求信 息对接会 , 共同安排学 其 中扮演 了极其重要 的角色 . 但是 由于 目前对于企业承担院校学生实 生顶 岗实习, 共 同培训专业教师等 . 筹建“ 国家职业 技术教育 中心 ” 。 习没有建立制度性保障体系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 企业逐利属性决定企 2 . 4 建立校企协调机制 业对接收实习生 的动力并不强 , 由于考虑到生产安全 、 生产秩序 、 产 品 首 先在战略层面上 . 应制 定双方共 同的长远利益 目标 和长期规 质量 、 大量实习学生带来的人员不稳定 、 生产组织管理的复杂等 因素 , 划, 建立校企 合作 的长效机制 ; 其次 , 在 策略措施层 面 , 签 订《 办学 协 企业并未积极对学 生进行指导 和沟通 .导致不 少企业对学 生实习敷 议》 、 《 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计划》 、 《 企业教学环节基 本要求 》 、 《 企业 教学 衍、 不负责任 。 或者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日 。 学生 管理办法》 等常规合作协议 , 明确双方在工 学结 ( 下转 第 2 3 4页 )

共建行业专业技术标准 政行企校共育技能人才

共建行业专业技术标准 政行企校共育技能人才

共建行业专业技术标准政行企校共育技能人才作者:古毅石浩然张道霖来源:《职业》2021年第20期摘要:本文立足政、行、企、校四方参与的校企合作,阐述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合作契机,申报专业、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发布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申报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师与员工对标、技能人才与岗位匹配。

关键词:四方参与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重庆五一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鉴定、竞赛基地建设为一体的全日制公办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地面辐射供暖供冷委员会进行合作,在学校内设立西南首个培训中心。

在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学校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辐射供暖空调系统安装》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

学校还开设了技工院校全日制学生就读的三年制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并成功获批为第44届、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管道与制暖项目中国集训基地。

目前,在“暖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通过四方共同努力,培养辐射冷暖行业的高技能人才。

一、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低碳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的集中供暖或空调取暖制冷因能耗大、空气不畅、占用空间大等弊端日益凸显。

辐射冷暖行业优势明显,但由于是新兴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没有完整的技术考核标准,没有规范的行业施工设计和教材,培训难度大。

辐射冷暖行业处于快速低质、缓慢发展的阶段。

二、共建目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合作,共同制订辐射冷暖行业职业能力考核的新标准。

通过梳理暖通企业工作岗位,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将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进行转换,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实习实训条件构建模块课程,以此优化职业能力体系,从而培训从事地面采暖制冷装配、加工、调试、维修、现场管理等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校企联动促就业实施方案

校企联动促就业实施方案

校企联动促就业实施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校企联动已成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就业,制定校企联动促就业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本方案旨在通过校企合作,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双赢。

一、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资源共享。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代表来校进行就业宣讲,开展双向选择实习和就业洽谈,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创业就业。

学校可以开设创业课程,邀请成功创业者来校进行创业经验分享,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四、加强就业服务学校应加强就业服务,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题。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

五、加强政策支持学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校企联动促就业提供政策保障。

学校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取更多的就业政策支持,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加强评估与反馈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校企联动促就业评估体系,及时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

通过评估与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校企联动促就业的工作,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

在校企联动促就业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学校将更加注重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

希望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为毕业生的就业搭建更多的平台,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

“政、校、行、企”四位一体

“政、校、行、企”四位一体

“政、校、行、企”四位一体作者:卢新文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淮安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人才现状,提出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淮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淮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淮安文化创意产业四位一体1淮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目前,淮安文化创意产业已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印刷发行、报刊、影视、文娱演艺、文化旅游、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呈现出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格局。

根据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8.9亿元,占GDP比重2.09%,增幅达到44.4%。

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40亿元,增幅超过40%。

目前全市共3000多家文化产业单位,涵盖了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9大类、24中类的绝大部分内容。

从业人员将近2万人左右,厂房及经营面积约75万平方米,资产总额为20亿元。

2淮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概况2.1总量不足淮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起步,但就业人数与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2.2结构不合理从事动漫游戏人员比重大,策划、营销等专业人才缺乏,尤其匮乏复合型人才。

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2.3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意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高校还没有在文化创意方面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还处于摸索阶段。

2.4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当前,由于在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方面的原因,突出问题是文化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

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老化,熟悉市场经营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储备不足。

3淮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不足高校层面:第一,培养理念落后。

第二,培养定位模糊。

第三,培养模式陈旧。

第四,“双师型”教师缺乏。

“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共建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的研究

“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共建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的研究
示 , 国的海员还 缺乏国际竞争 力 , 程设 我 课
统工 程 , 仅凭学校一 家之力是难 以实现 的 , 还应充 分考虑包括本地 区可 以利 用的行业 教育 资源。航海类 高职院校培养 的是船舶 运输 生产 、 建设 、 管理 、 务第一 线 的技术 服
应 用 型 人 才 ,这 种 内 在 性 质 和 作 用 决 定 着 政 府 、行业 在 航 海 人 才 培 养 活 动 中起 着 不 可替 代 的 作 用 ,也 有 着 不 可 推 卸 的 责 任 和
共 同推进船员 队伍 又好又快发展 。”
“ 行 校 企 ” 四 方 有 着 不 同 的 组 织 架 政
பைடு நூலகம்
时他们的活动也 应该在共 同体工作 的情 境
中进行 。一个实 践共 同体包括 了一系列 个
体 共享的 、相互 明确的实践 和信 念 以及 对 长 时间追求共 同利 益的理解 。 航 海 技 术 训练 中心 就是 一 个 很 好 的 “ 践共同体 ” 在这个 “ 同体” 既有全 实 。 共 中,

。n v
栏辑 弛 目: 编张
四方联 动 能训 练 中心 的研 究
吕青
摘 要: 校企合作是培养航海类高技能人 才的必经之路。在培养人才过程 中, 高职院校、 行业协会、 企业和政府部 门掌握着不 同
的行业和教学资源 ,政行校企 ” “ 四方形成合力 , 共建共享航海技能训练中心 , 促进了船 员“ 实践共 同体 ” 的建立 , 营造职 业氛围 , 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 有效地开展学生和培训学员航海技能训练 , 实现校企深度 融合 , 多方共赢。
合体 ,是航海人 才培养和船 员技能提 升的
重要训 练场所 。 i 建 立 船 员 “ 践 共 同体 ” 、 实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陈小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高校办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但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重视招生源头,培养过程与就业工作之间的联动,即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全力打造“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

一、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闭环管理的意义理念引领发展。

闭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将其运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招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招生工作,每年的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为的是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生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又影响学生的就业,良好的就业可以提升学校的口碑和影响力,又对高校的招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招生、培养和就业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联动闭环式的有机体结构。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

《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质量的“晴雨表”,全面反映了招生培养环节的质量,有必要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

二、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联动闭环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招生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办学过程中,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却忽视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短视和急功近利,很多高校紧盯热门专业,导致不少新设专业不符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条件。

尤其是一些文科类专业,其开设成本较低,各大高校“一哄而上”,这就容易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而在职业教育中,“双元制”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

这种模式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等分为两个方面,让学生在校内学习到知识和理论,同时也在企业中实践操作技能。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是指利用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等四方力量,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政府需要为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企业需要提供实践机会和行业认证,高校需要提供专业课程和导师指导,学生则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经验来获得职业技能。

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每个方面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管,确保职业教育质量得到保证。

其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职业教育市场,维护职业教育的公平和安全。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共同发展职业教育。

企业是推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力量。

企业需要提供实践机会和行业认证,让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经验来获得职业技能,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提供实践基地和课程设置建议,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流程。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行业认证,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高校在职业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需要制定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校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高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中,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提供导师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习绕区域经济发展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办学之路——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习绕区域经济发展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办学之路——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围绕 区域 发展 , 四方联 动 , 建 设高职 专 业
1 . 对接 区域 产业 。 四方联 动创设 新 专业
我 院积 极 优 化 专 业 结 构 , 确 立 了 重 点 专 业 引 领、 短线 专业 补充 的 专业 格 局 , 目前 学 院拥 有 建 筑 、 汽车、 旅游、 影视、 社区康复等 1 5 个专业。 在 专业 设 置 和 调 整 、 制定教学计划 前, 我 院凭 借 区域 办学 优势 , 联 合 怀柔 区支 柱 性企 业 、 行业 、 政 府有关部门, 进行 大量 的市场调研工作。主要调查 市场对学院相关专业人才 的需求量 、 对高职技术技 能型人 才 知识 和能 力 的要 求 , 学 院在进 行 系 统 分 析 的基础上 , 写出调查报告交 由学 院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 ( 政校行 企四方构成 ) 研讨 、 决策 。所 以 , 我院 新设 专业 的教 学 内容 总 是 紧跟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脚
2 0 1 3第 4期 成源自人 教 育 A DUI J T E DUC A T1 0 N
No . 4 2 01 3 T o t a l No . 3 1 5
( 总第 3 1 5期 )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8 7 9 4 . 2 0 1 3 . 0 4 . 0 3 3
在 办学体 制上 , 北 京 京 北 职业 技 术 学 院隶 属 于 怀 柔 区政府 , 是 怀柔 区唯 一 的 一所 高 等 职业 技 术 院 校。多年的办学经验探索 , 形成基 于“ 政校行企” 四 方 联动 的 “ 学校 主 体 ” 办 学 模 式 。“ 政校行企” 四方 联 动 的办学 模 式 是 在 政 府 主 导 、 协调 下, 建 立 高 职 院校 与行业 、 企 业 一 一 对 应 的产 学 合 作 关 系 , 突 出 高职教育的行业 、 产业、 企业 与职业要素 , 为实施全 面、 持久、 有深度 的校企合作 与工学结合奠定 良好 基础 。其 特 点 是 政 府 宏 观 统 筹 , 政府 、 行业、 企业 、 学校 在推 进 校 企 合作 中形 成 和谐 的 “ 生态圈” 。其 运行 机制 是 : “ 政府主导、 行业指导、 学校主体、 企业 参 与” 。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创新高职专业建设机制——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创新高职专业建设机制——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年第5期院校发展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并正式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同时,也强调,“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1]基于此,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京北职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趋势,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切实实施“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办学模式,创新高职专业建设机制,形成“紧贴经济发展办学,按照市场需求育人”的鲜明办学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新型专业建设合作机制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我国近几十年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的探索都表明,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京北职院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市场需求,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办学模式下的高职专业建设新机制。

为使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保持高度一致,京北职院主要做法有两点:(1)创设了专门的专业建设研究机构。

由于该机构涵盖了政府、企业、行业、高职院校四方的专家、学者,因此,该机构既熟悉区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了解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又能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京北职院专业建设问题进行指导;(2)创新了原有的专业设置机制。

构建了新型的新旧专业转换机制,将管理者认知、教学过程反馈、学生就业反馈信息、政府指导意见、市场导向及实际调研信息等纳入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提升了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避免了专业设置的盲目性。

具体专业设置机制如图1所示。

二、遵从教育规律,创新高职专业建设协同机制内涵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京北职院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遵从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对“政府主“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创新高职专业建设机制——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徐梅摘要: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办学模式和创新高职专业建设机制的实践为例,探讨了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高职专业建设机制的成效,为新型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全国和吉林省相继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这些会议的核心任务是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为了贯彻会议精神,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将校企合作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决定2011年为“校企合作年”。

本文将结合该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支柱产业为依托,以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为先导,以长白山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为目标。

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学校将充分发挥在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研究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二)合作原则1、育人为本原则:这是根本性原则。

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在于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

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企业,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2、合作共赢原则:共同受益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要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互动,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获利。

3、实事求是原则:我校的校企合作尚处初级阶段,在同企业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开拓创新、敢于探索,要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求大求全。

4、服务性原则: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我校办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作者:张现林史瑞英刘玉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10期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其中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对高职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在现有的国情下如何克服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初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高职教育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再一次被列为发展的重点,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当前,针对当前的社会体制,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摸索出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对于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针对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实施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机制进行一下探讨。

一、成立政校企合作理事会,搭建四方联动的多元合作平台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对校企合作的分析与总结,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依托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被批准为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旨,互惠共赢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总体协调校企之间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兼职教师培训及聘任、学生实习与就业、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事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完善政府协调、学校主体、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机制,从咨询决策、组织协调、执行运作三个方面创新运行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改革校内人事管理制度,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理事会的成立为校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坚实保障。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政 行校企 合作 办学 体制机制 创新
“ 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是一种政府、行业 、学校和企业 四方 ①务 本 性 原 则 ・ 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 ,是实 现合作办学 、共 同培养人 才、合作研 发 、 “ 政行企校” 四方合作机制 的构建 不能脱离其 根本 目的 ,即为 了 共享资源 、人员交流 、信息互 通 和共 同发展 的一 种有 效 模式 。教 育 促 进 “ 政 行 企 校 ” 四 方 的共 同发 展 ,不 能 偏 重 于 某 一 方 ,如 学校 的发 部 、财政部提出 :“ 地方政府 与行业企业 共建高职 院校 ,探索建 立高 展或企业 的发展 。机制的建立使行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 的过程中 ,自 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形 成人才共育 、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 、责任 身也得 到发展,企业发展增加了人才的需求量 、促进 了区域 经济的繁 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娄底职业 技术学 院以 国家 骨干高 荣 ,政府 的税 收也得到 了提高 ,从而形成一个 良性 的 自我适 应和调节 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组建了 “ 娄底 职业 教育集 团” ,创新 了 “ 政 行校 的 过 程 。 企 ” 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 制机制 ,促进 了校企间的 “ 合作办学 、合 ②可持续发展原则 作 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研 发、合作发展 ” ,实现了多方共赢 。 机制 的建立要注重政行企校四方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不 能通过牺 1 .高等职业教育 “ 政行校企”合作 办学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牲某一方 的利益来换取另一方的利益 ,要掌握好一个 度的问题 ,如果 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政行校企 ”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的研 牺牲了某一方 的利益 ,机制的运行将 缺乏持续发展 的动力 ,即使建立 究和实践起步较晚 ,高职院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 门积极性 高 ,关注较 起 来 也很 难 坚 持 。 多 ,而企业主动参与的 比较少 ,职业 教育仍 以学校教育 为主 ,校企合 ③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 作仍处于浅层次水平 ,学校与生产企业之 间还存在较大鸿 沟。主要体 要求政行企校 四方机制建立的时候要有一个预期 ,即对 未来 的科 现在 : 学的预见性。如果预期工作没有做好 ,当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时 ,机制 ( 1 )地方政府 和主管部 门的认识和角色定 位不明 , 校企合作缺乏 的运行将会 陷入 困境 。机制的构建又是 一项长期 的工 作,也有不断创 政府引导和制度保 障 ,职业 教育 的法律 法规 中指令 性条 款较 少。 同 新 的 过程 ,社 会 环 境 不 断 发 展 ,人 的认 识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机 制 也 要 随 时,缺乏政策激励 ,政府在政策支持、经 费资助 、宏观协 调和质量认 时 作 出 相 应 的调 整 J 。 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 3 )牵头组建 “ 娄底职业教育集团” ( 2)企业 与学校 价值取 向不一致 ,利润最大化 、提高经济效益是 为使校企合作 深入开展 ,学院于 2 0 1 1 年l 1月牵 头组建 了包括 2 9 其 根 本 目的 ;而 学 校 的 主 要 目的 是 培 养社 会 需 要 的人 才 ,追 求 人 才 培 家行业企业 、科研 院所 、职业院校在 内的 “ 娄底 职业教 育集团 ” 。集 养质量和办学的社会效益 。双方在合作动机 和合作利益 的追求上存在 团成立后 ,依托 产业 ,联合企业 ,加强学校 与企业 、 学 校与学校 、学 较大差距 ,导致校企合作办学出现 “ 学校一方热 、企业一方冷” 的现 校与地方政府的联 系,整合 教育 资源 ,实 现资 源共 享。按 照平 等 自 象 ,校 企 合 作 难 以 深 入 。 愿 、互惠互 利、共 同发展 的原则 ,继 续 发展 和扩 大集 团理事 成 员单 ( 3 )学校缺乏主动服务 意识 ,服务企业的能力弱 ,企业缺少合作 位 。先后在我院召开了集 团第一届 、第二届 理事大 会 ,新增企业成员 育人 的责任感 ,校企 普遍 缺乏源 动力 ,导致校 企合 作难 以达 到高水 单位 6家 ,日前该集 团成员单位 3 2家 。 平 、深 层 次 。 按照高等职业 教育 的 实践性” 、“ 职业性 “ 和”开放性” 特点 , ( 4)没有有效 发挥行 业指 导作用 ,行业 及行业 协会 等在合 作办 职教集团和企业 在各方 面开展 了全方位的合作 。在省教育厅 和省煤炭 学 、育 人及专业建设 中的指导地位不突出。 行业协会的关心 、帮助 和支持下 ,在集团理事会 的领 导下 ,在全体理 由于这些 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校企之 间始终 难以真正形成 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 娄底职业教育集 团” 积极主动 与企业 、行业 良胜互动 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进 而制约 了高等 职业教育工学 沟通 ,实现职业 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训 室、实训基 地等短缺资 结合人才培养 目标 的实现 。 源 的共享 ,成员企业为成员校学生实习 、实训及双 师素质教师培训提 2 .“ 政行企校” 四方联 动机制 的创新 供支持 ,建立新 型的校企 合作实训基 地 ,在企业生 产允许 的情况下 , 然而 ,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 不容易 ,很多学校 成员企业尽可能为成员 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和专业 教师社会实践 岗 已经作 了不懈 的努力 ,但始终摆脱不 了 “ 学校热 、企业冷 ” 的局 面, 位 ,成员企业及时向成员 院校反馈毕业生的需求信 息 ,配合院校做好 多数校企合作仍停 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 供、员工培训 的层 毕业生就业工作 ,成员 院校为 成员 企业提 供企业 文化 宣传 、员 工培 面上 。从根本上来讲 ,学校和企业是相互平等的单 位 ,如果单靠学校 训 、人力资源及科研开发支持 。 努力是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是关系 国家技 3 .“ 政行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成效 能型人 才培养 的一个社会公共命题 ,并非仅仅是一个教育命题 ,应将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骨 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创新 ”政 行 其放在更高 的国家 战略、国家制度层面上去审视 和完善 。因此 ,必须 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新 途 建立起一个政府 、行业 、企业 、学校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 ,即 “ 政行 径 ,培养 了大批高技能技 术型人 才,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企校 ” 四方联动机制 ,才有可能使这一问题得 到根本 的解决 。 ( 1 )合作育人途径 明显增多 在 “ 娄底 职业 教育 集 团”推 动下 ,校 企共建 了 4个 “ 校 中厂 ” ( 1 )建立 “ 政 行企 校 ” 四方 联 动 机 制 的 必 要性 机制是事 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 以一 标 准化生产基地 、3个 “ 厂 中校”教学 基地 、5个 “ 教师工作站”,3 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 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 个 “ 企业技师工作站 ” 。在 “ 校中厂” 、“ 厂中校”基地完成学生 的专 用。按机制运 作的形式划分 , 可将机制分为三种 :一是行政计划式 的 业教学和顶 岗实 习等 ,在 “ 教师工作站 ” 、“ 企业技 师工作站 ” 实现 运行机制 ,即以计划 、 行政 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二是指导 式 学 院教师 的企业锻炼 、企业技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共享人力 资源 、共 的运 行机制 ,即以指导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是 监 同培养人才等 。 督式的运行机制 ,即以监督式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 的关 系。机 制 2 0 1 3年 ,企业技术 骨干 进驻技 师工 作站完 成专 业教 学 2 9 3 1 8学 建立的载体 ,一靠体 制,二靠制度 。也就是说 ,通过建立适 当的体 制 时 ,共接纳学生实习实训 1 9 1 0 0 8人时 。校企 共建 了校企合 作信息 管 和制度 ,可以形成 相应的机 制;同理 ,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 ,可 以达 理 平台 , 搭建 “ 双线 管理 、多元 评价” 的校 企合作 教学质 量保 障体 到 转 换 机 制 的 目的 。 系, 保 障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全面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 。 政行企校四方 联动机制 正是 为了协调政府 、��

依托行业协会“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地方高校人才供给战略研究

依托行业协会“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地方高校人才供给战略研究

依 托行 业协 会 “ 政校 行 企” 四方联 动 的地方 高校人 才供 给 战略研 究
及“ 如何培养人才” 就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一个新课题。 企” 四 方联动的 合作力度可以 通过实体型合作平台的有效运 “ 政校行企” 四方联动教育模式, 就是要求企业全过程参与人 行来检验 , 同时也能够及时修正四方联动教育模式的运行机 才的培养, 促使高校合理设计学生的专业课程, 教学内容更 制 。 加贴近企业和社会现实需要 ,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也 四、 构建“ 政 校企 行 ” 四方 联 动共 育 人 才 实践 的 更加适合未来的工作岗 位。 具体 措施 3 . 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过硬的职业技能 “ 政校行企” 四方联动的高校人才供给模式 , 其核心就是
“ 政校行企” 联动方式的内涵、 意义、 现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存在的问题进行 职责, 参与并协同高校各个育人环节工作, 积极发挥行业的 阐述和分析, 并就依托行业协会更好地推动“ 政校行企” 联动 需求参考、 指导作用。 培养人才, 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4 . 以企业需求为参与 企业是“ 政校行企” 联动的最大载体, 全面尝试并参与高 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企业将 自身的人才需求、 技术需求、
依托行业协会, 整合各方资源, 以“ 政校行企” 联动并推 动地方高校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方式, 既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
行业标准是职业标准、 技术标准 的总称, 它对“ 政校行
企” 联动育人模式的建设方向、 专业设置提供参考和修正意
的方向, 也符合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 见。行业协会是教育与产业连接的纽带, 同时履行职业教育
依 托 行业 协会 “ 政 校 行 企 ”四 方 联 动 的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四方联动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四方联动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

主管部 门 、 行 业协会 、 大 中型企业 、 职业 院校 “ 四方 联 动深 度合作 ” 的共建 、 共育 、 共赢 的合 作 机制 , 极 大地 推 动 了职业学 校教 育教 学 的改革 与发 展 。 实行 “ 三 个对 接” , 构 建 校企合 作 新载体 黑旅 院认 为 ,深化 校企合 作 是适 应经 济 发展 新 常态 、提 高技术 技能 人才 培养 质量 的重 大 战 略 决策 , 必 须周 密筹 划 , 务 求实 效 。 为此 , 他 们 经过反
复论 证 , 采取 了一 系列 具有创 造性 的举 措 。 ( 一) 与产业 对接 , 建 立“ 四 方联 动 、 深 度 融合 ” 的校企 合作 运 行机制
善了“ 双元融合 、 学训一体 、 三段提升” 的人才培养 模式 ,提 高 了人才 培养 质量 ,实 现 了多方 互 利共 赢。 构建 “ 嵌 入行 业 标 准 、 岗课 证 赛 贯 通 ” 的 课程 体 系 。通 过调研 论 证 ,整合 了原 有 的课 程 内 容, 构 建 了具 有 地 方特 色 、 突 出职 业 能力 、 满 足旅 游行 业 和 区域 经济 发展 需求 的课 程体 系 。实 现 了 专业 课程 与职 业标 准 的对接 ,与企业 共 同开 发专
坚 持 以培养优 秀旅 游人 才 、服务 区域 行业 发 展 为

中的地位 和作 用 ;进一 步充 分发 挥 了黑龙 江 商 贸 旅游 业龙 头骨 干企 业及 各级 行业 协会 的咨询 指 导 功能 和教 学质 量评 价功 能 ;进一 步充 分利 用 商务 厅行 业 主管部 门的优势 ,沟通毕 业 生进 入省 内商 贸旅 游企 业 的渠道 ;进 一 步提升 了学 院 服务 地方 经济 产业 的能 力 ,为黑 龙 江省 贸易旅 游综 合 开发 工程 提供 人力 资源 支持 和智 力支 撑 。 ( 二) 与 行业 对 接 , 创 新 人 才培 养模 式 与 课程 体系, 创 建新 型教 师 团队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什么是“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是指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共同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责任。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调配者,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和技术支持,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学校则承担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培养。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努力,高职教育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符合产业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的发展。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推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升级。

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背景介绍“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府、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主体,各自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优势,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和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高职教育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共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和路径,有助于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校企行共建平台四方合作促进就业
[摘要]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的心愿。

如何打破尴尬的现实格局,使得学生更好地面对就业、面向市场?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四方立体合作平台,是一个堪称多赢的完美发展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政府扶持行业参与促进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摆在学校和学生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打破尴尬的现实格局,使得学生能更好地面对就业、面向市场?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四方立体合作平台,是一个堪称多赢的完美渠道。

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多赢的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深得不少企业的青睐,很多企业都希望以更快更好的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资源。

而作为校方,则更多地希望让优秀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融入社会,保障学生就业。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再加上政府大力扶持,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可以创造出政、校、企、学多赢的良好局面,即:政府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学生良好的就业趋势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学校通过持续不断地培养出合格顾问为企业打造了人才输送线;企业赢得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准就业”提前适应了社会,开启了良好的职业生涯。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突出的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的心愿,但目前“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

社会上出现了“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
供给旺盛;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旺两难”尴尬局面。

一方面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政府忧虑、学校担心、家长揪心。

另一方面,企业又存在“用工荒”,饥不择食,不得不降低用人标准。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匹配;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还非常注重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素质,而这些素质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同时具备的。

目前国内大学的课程与社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很多院校希望能够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提供一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方式却比较单一。

在模式方面,还停留在“产学研相结合”,目的是为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而在资助困难学生方面,企业大多停留在现金资助、设立奖学金资助等“输血”方式,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效果却很有限。

二、构建政校企行立体合作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
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建立政府引导、院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发展平台,通过这个立体合作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

1.强化政府扶持
政府牵头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指导学校合理设置相关专业。

同时为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例如为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行业组织的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高技能人才,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浙江省宁波市成为全国第一个为校企合作地方立法的城市,2008年10月宁波出台了《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长久以来校企之间人才培养脱节的难题在宁波得以破解。

2.学校要不断丰富办学形式,形成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
高等院校要培养面向社会的优秀人才,需要与企业合作,学校向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与人力资源,企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工程实践支持并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

首先,高等院校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企业需求,合理设置相关专业,有重点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面向市场找出路,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实习安排等方面引入企业需求,将行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融合到课堂中来,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课件、实训案例、资源建设等方面建立与企业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置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开发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课程体系、教材和课件,共同建设培训基地,接触实际案例,并通过一系列的实战,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这样的产学合作,提高学
生的签约率,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并且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始终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从而保证专业设置的方向精确、课程设置的新颖实用、教学资源的随时更新,以及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其次,通过实行订单式培养促就业。

订单式培养的协议单位根据需要辅助合作院校进行专业教育并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到企业实践,这样学校既可以节省购买设备的费用,也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设备,使学生不仅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具备了相应的动手实践的能力,缩短了在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

再次,通过顶岗实习促就业,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它让学生完全履行在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通过外派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校便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

要改革高校大学生实习制度,大学生入学第一年起就应该开始参与实习,实习时间应随年级变化每年递增,通过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基本适应企业环境和岗位需求,从而顺利签约。

并且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接触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在其他如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所以在入职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并迅速进入企业员工角色,为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学校要出台一系列服务举措促就业。

学校要有效保障大学生就业后方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协助并配合专业人才服务迅速而高效地直接作用于毕业生,大大增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力度。

学校要建立就业意向、就业情况等就业信息,开展就业观念转变和就业指导。

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从最基层做起,不能有架子,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立足当地实际、家庭实际和个人实际以务实态度确定就业方向,培养敬业精神,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鼓励学生先就业再创业,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成立了由资深企业人力资源高管组成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辅导团”,作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讲师,深入各大高校,向大学生面对面地传授求职面试技巧等,帮助学生和企业进行求职愿望与用人需求的“双匹配”,搭建起高校毕业生与用人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更多的高学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走好踏上社会的第一步。

3.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要发展,关键是人才,因此企业也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合作。

在人员成本加大、物价上涨较快、原材料成本增加等市场变化的前提下,企业能否适应变化,跟上变化,随变化而变化,人才是关键。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长远人才战略,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与不同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就业。

企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实践平台、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学校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渠道,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产学合作对于企业来说,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通过产学合作,企
业获得来自学院的智力支持和人力帮助;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避免了人力资源方面的资本浪费;最重要的是企业在达到人力资源储备的同时,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4.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把行业组织“拉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阵营。

在加强政府统筹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强化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把行业协会拉入校企合作的阵营,以改变以往学校和企业“唱双簧”的局面,以前与企业打交道要学校一家家企业跑,加入行业协会以后,协会领着企业一批批到学校来。

有了行业协会做中介,校企合作就转变“点对点”为“点对面”,促进了学生就业。

总之,只有建立政府引导、院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立体合作平台,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