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课题1_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9d7798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3.png)
3.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微观机制是什么?”、“质量守恒定律如何解释实际化学反应?”等。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我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将质量守恒定律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质量守恒现象为切入点,如烹饪、制作饮料等,让学生感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存在。
3.问题导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总结归纳: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自我总结的方式,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4.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2022年(公开课)人教版精品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2022年(公开课)人教版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3291f4eff9aef8941e06f2.png)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两课时〕沉着说课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局部内容。
第一局部首先设问,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响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然后再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第二局部介绍化学方程式。
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简单明了地表达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响的信息。
能将反响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根本功。
本课题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是学好本课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时机。
2.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提高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能力,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时机。
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综合素质。
4.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实例,供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响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课题5.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
![课题5.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699b5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11.png)
课题5.1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概念。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会读化学方程式,并会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课前准备】1、写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水电解、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概念: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3、计算O2、H2O、(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1)O2的相对分子质量=16×2=32。
(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 + 16=18。
(3)(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2 + 32 + 16 ×4=132。
【新课学习】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导入在我们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来表示一个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这些式子确实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但书写不方便、国际上也不通用且不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任务一:化学方程式概念和意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组内讨论完成下列学案。
1、请同学们仔细观观察下图,弄清楚一个表达式所含有的信息。
2、化学方程式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3、总结:化学方程式意义(1)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明各个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目比;(3)表明各个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相对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系数);任务二:化学方程式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PPT,以C+O2CO2为例会读化学方程式,组内讨论完成下列学案。
1、总结:化学方程式读法:以C+O2CO2为例。
(1)宏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微观: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3)质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4)注意事项:“+”读作“和”;“=”读作“反应生成”。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625c47b569dc5022aaea00ae.png)
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怎样?
镁 + 氧气
Mg + O2
点燃
氧化镁
点燃 MgO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时2 (课时2)
一、化学方程式
1、定 义
用元素符号和分子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见课本94页)
1、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以及各物质之间 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个数比 3、表示 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
课堂练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生成铜和水 2、金属镁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 应生成氧化镁和铜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钢铁生 锈后,铁锈的质量比铁的重? 4、思考:2H2+O2==2H2O所提供的信息 、思考:2H
点燃
1、KClO3 2、P2+O5 3、CuO+C 4、C +O2
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4 P + 5 O2 124 160 2 P2O5
点燃
284
1、表示磷和氧气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五氧化二磷 2、表示反应物中磷原子、氧分子和生成物中 五氧化二磷分子的个数比为4∶5∶2。 五氧化二磷分子的个数比为4∶5∶2。 3、表示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 、表示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 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质量比为31∶40∶71 质量比为31∶40∶71 4、反应条件为加热
探究2 探究2 :
Fe + CuSO4
Cu + FeSO4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a0f4da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1.png)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宏观的质量守恒认知,实现从整个体系到具体反应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实现从客观物质质量到微观原子质量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分析,实现从质量总和到质量比例的思维转换;通过元素守恒的本质认知,实现从物质改变到元素不变的思维转换。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课题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题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时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开展实验探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奠定了操作基础。
元素、原子、分子、化学式、化合价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学习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定量实验研究,能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事实或生活现象。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并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和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dc1b4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8.png)
4.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涵盖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应用和化学计量法。
三、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结合教材,讨论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2.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
3.在学生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找到提高的方向。
(五)总结归纳,500字
1.在课堂尾声,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化学计量法。
2.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详细解释化学计量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化学计量法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计算。
4.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化学反应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如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关注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分析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
d.课堂讨论Leabharlann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d0484e04afe04a1b071de50.png)
学情 分析
在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反应物 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因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和增加,知道质量 守恒的本质原因。3.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4.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5.通过具 体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过程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 理能力。3.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所获得的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点。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3.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 受化学方程式的简约之美;
教
师
学 生 活 动
口答 口述知道的反应 一生:板演文字表 达式 另一生:拆开锦囊 将纸条上的内容抄 写在黑板上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为下面的学习 做好知识准备
探究新知 20min
第 二 课 时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 应前后质量守恒呢? 【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化学反应? 刚才我们用有声的语言表述了这些化学 反应, 那么如何用无声的语言及文字符号 把它们表述出来呢?请同学以碳与氧气 的反应为例,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与此同时,交给另一名同学一个锦囊, , 里面有一张纸条 (纸条上写有碳与氧气反 应的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提问】 黑板上的两种形式都能够表述碳 与氧气的反应, 如果不给你任何提示, 你 能通过观察得知它们描述的是哪一个反 应吗?它们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 【小结】 第二种形式也能同文字表达式一 样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用化学式代替了物质 名称, 象这样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 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得快捷方式 —— 化学方程式。 【提问】 若让你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 式中选择其一来表示一个化学反应, 你会 选择哪一种? 【追问】为什么?
质量守恒定律2
![质量守恒定律2](https://img.taocdn.com/s3/m/3565605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1.png)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 1、通过实验测定,记住质量守恒定律,并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该定律。
❖ 2、初步学会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 和分析问题。
❖ 3、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
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能否实现?
温故知新
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P+O2 点燃 P2O5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
通电
H2O
H2 + O2
探究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 P + O2点燃 P2O5
作出猜想:
参加反应的 各物质质量 总和
生成的各物 质质量总和
猜想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猜想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D、无法确定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简单表示为 H2O+CO2—→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
有 碳、氢 元素,可能含有 氧 元素。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
物的质量
【A 】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自我检测
4、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
2、质量守恒定律仅指的是“质量”守恒,不能任 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3、“参加”意味着只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才 能计算在内,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如反应物中剩余部分的质量不应算在内。
4、“总和”意味着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都 算在内。如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也应考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b6025b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a.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宏观)、、;《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作业设计知识清单一、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2.内涵和外延(1)“化学反应”是前提。
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只能适用于解释变化。
(2)“参加反应”是基础。
只计算“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质量总和”是核心。
质量总和包括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
如沉淀、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也应考虑。
(4)“质量守恒”是目的。
定律只适用于守恒,不包括体积守恒、分子数守恒等。
二、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的原因3.写出下图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反应前反应后物质H2O原子种类及数目4H、2O原子种类相对质量H:4 O:32 O: H:结论:反应前后原子、、不变。
故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基础应用4.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数目B.物质种类C.分子数目D.物质的总质量5.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逐渐变短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比红磷的质量大C.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D.纸燃烧变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g酒精溶解在55g水中形成60g溶液,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 L氢气和1 L氧气充分反应后可生成3L水蒸气D.完全电解10g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是10g7.在化学反应X + 2Y=Z中,3g X和足量Y充分反应后生成8gZ,则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 ) A.2.5g B.3g C.5g D.6g8.下图甲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示意图中缺少了图乙中的( )9.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
如下图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c4af9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62.png)
实验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天平指针向左倾斜(变重)。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天平为什么不平衡?
教师小结:
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变化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候,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课堂小练习:
1、在化学反应A +B = C中,10克A物质恰好与8克B物质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C.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2个水分子
D.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36份质量水
1、在化学反应2X2 +3Y2 = 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A、X3Y2 B、X2Y3 C、X3Y4 D、XY2
2、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烧时主要反应为5O2 + X 3CO2 + 4H2O由此可知X的化学式为()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C + O2=== CO2
讨论,通过方程式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
②表示反应条件
③表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④表示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各粒子个数比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宏观意义)
表示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各物质的质量比(宏观意义)表示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3725a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0.png)
2.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背后微观粒子层面的理解,如原子和分子的守恒。
3.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于质量的精确测量和数据处理。
教学设想: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问题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容:
5.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可以包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等。
教师提示:在撰写学习心得时,希望大家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学习状态,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2.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运用化学知识。
教师总结:“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原理,它对于我们理解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化学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教师分析:“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反应前后铁和硫酸铜的质量之和不变,说明质量守恒定律成立。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蜡烛燃烧的例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化学反应案例,讨论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应用。
第五章 1.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章 1.质量守恒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a13566f40975f46527d3e1bd.png)
: :
: :
碳+氧气二氧化碳
点燃 质的含义: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点燃
C + O2 = CO2
12
:
162
:
(12+16 2)
12
: 3212份质量的碳 : 44 量的含义:每 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 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
1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通过 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 3、表示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根据化学方程式4P+O2 回答下列问题:
点燃
2P2O5
1、这个化学方程式怎么读? 2、参加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多少;
当堂检测
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关于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其 运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 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守恒”指的是质量守恒,其 它方面如体积等不一定守恒。 3、注意定律中的几个关键之处:①“参加反应的 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包括在内;②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当包括生成的各 种物质,如沉淀、气体等。
当堂检测
1.一定条件下, 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 测 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A 1.7 B C 0 D 0.9 2.7
2.2 7.9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6.6
3.4 g ;该反应所属的基本 则反应后 A 的质量为________ 分解反应 ;该反应中 B 和 D 两种物质 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变化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2∶9 。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振中原创)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振中原创)](https://img.taocdn.com/s3/m/707af31552d380eb62946d1d.png)
2P2O5
• 思考: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现出哪些信息? • 物质(分子)的变化 • 反应的条件
5
5.1 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
4P+5O2
• • • •
磷元素 点燃 氧元素
2P2O5
思考: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现出哪些信息? 物质(分子)的变化 反应的条件 元素(原子)的种类: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10
5.1 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
11
5.1 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
• 练习:
1.加热10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 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克,则生成氧气的 质量为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中,5克A和足量的B反应生 成8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 ) A.8克 C.3克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 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 2
14
5.1 质量守恒定律
• 作业:课后习题2 • 谢谢!
15
=31:40:71
4P+5O2
点燃
2P2O5
• • • • • • • •
思考: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现出哪些信息? 物质(分子)的变化 反应的条件 元素(原子)的种类: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原子的个数: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同种元素的质量: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物质的总质量: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化学变化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固定
4P+5O2
点燃
2P2O5
• • • • • • •
思考: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现出哪些信息? 物质(分子)的变化 反应的条件 元素(原子)的种类: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原子的个数: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同种元素的质量: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物质的总质量: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刀小试
S + O2
点燃
SO2 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1、表明 硫 和 氧气 在 点燃 的条件下,
生成了
二氧化硫 ;
2、表明硫、氧气、二氧化硫三种物质的质
量比为: 1:1:2 。 3、表明硫原子,氧气分子,二氧化硫分子
的个数比为: 1:1:1
。
4、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烧时主
要反应为 5O2
点燃 +X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2)
A、氢气+氧气→水 点燃 B.H2+O2→H2O
点燃
C、
HH
O
点燃
O
H H H
O
H
H H
O
讨论2:
•
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表示 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能反 映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2)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
3CO2 + 4H2O
由此可知X的化学式为( ) C A、CH4 B、C2H4
C、C3H8
D、C3H8O
例:请解释水不能变成汽油(主要含C、 H元素)的原因:
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 种类不变,水中只有氢元素、氧元素,没有碳元素,
所以不能变成汽油。
谢谢!
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和” “反应条件” “生成”
C
+
反应物
O2
点燃
CO2生成物1 Fra bibliotek 1:
1
1 个碳原子: 1个氧分子: 1个二氧化碳分子
(3)表示各物质的粒子个数比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 件。(客观事实)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量的关 系) (3)表示各物质的粒子个数比。 (量的关系)
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和” “反应条件” “生成”
C
+
反应物
O2
点燃
CO2
生成物
12 : 32
:
44
每12份质量的碳跟 32 份质量的氧气 完全反应,生成 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 件。(客观事实)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