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影像解剖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头颅CT解剖及诊断ppt课件
与X线平片比较优缺点分析
辐射剂量
头颅CT的辐射剂量较X线平片高,可能增加患者的辐射风险。
价格较高
头颅CT检查价格通常高于X线平片。
与MRI检查互补性分析
无辐射
MRI检查无辐射,对患者无损伤。
多参数成像
MRI可提供多参数成像,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颅内病变。
与MRI检查互补性分析
• 功能成像:MRI可进行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有助于评估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 情况。
颅脑损伤评估与治疗决策支持
急性颅脑损伤
CT可快速准确地显示颅骨骨折、 硬膜外/下血肿、脑挫裂伤等急 性损伤表现,为临床急救提供重
要依据。
慢性颅脑损伤
对于脑积水、脑萎缩等慢性损伤 ,CT可明确病变程度及范围,为
治疗决策提供支持。
颅内压监测
通过CT测量脑室大小、中线结构 移位等参数,可间接评估颅内压
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颅缝
各颅骨之间的连接缝隙, 如冠状缝、矢状缝等。
颅底
颅骨底部结构复杂,包括 前颅窝、中颅窝和后颅窝 。
颅内主要血管与神经
大脑动脉环
位于脑底,由前交通动脉 、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 、两侧颈内动脉末段等组 成。
主要脑动脉
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 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 球及脑干等部位的血液。
主要脑神经
密度异常
如高密度影可见于出血、钙化 等;低密度影可见于水肿、梗
死等。
形态异常
如脑回增宽、脑沟变窄等提示 脑萎缩;局部脑组织肿胀提示 脑炎或肿瘤等。
脑室系统异常
如脑室扩大提示脑积水;脑室 变小提示颅内压增高。
蛛网膜下腔异常
《头颈部影像诊断》PPT课件
疾病诊断的复杂性
疾病表现多样
头颈部疾病表现多样,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个 体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给诊断带来挑战。
病变与正常组织的鉴别困 难
有些病变与正常组织相似,难以区分,需要 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
判断。
CHAPTER 05
影像诊断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
利用AI技术进行影像分析,提高 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
CHAPTER 02
头颈部影像诊断流程
影像获取
01
02
03
影像设备选择
根据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 影像设备,如X线、CT、 MRI等。
影像采集参数设置
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设 置合适的影像采集参数, 如曝光条件、扫描层厚等 。
影像采集操作
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影 像采集,确保获取高质量 的影像。
影像解读
详细描述
血管性疾病在头颈部影像诊断中也比较常见。常见的头颈部血管性疾病包括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 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血管的形态、血流情况以及血管病变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治 疗依据。
其他疾病
总结词
除了肿瘤、炎症和血管性疾病外,头颈部还可能发生其他疾病,其影像诊断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
炎症
总结词
炎症是头颈部常见的病变之一,其影像诊断有助于判断炎症 的类型和程度。
详细描述
炎症在头颈部影像诊断中也比较常见。常见的头颈部炎症包 括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炎症 的部位、范围以及炎症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为临床医生 提供治疗依据。
血管性疾病
总结词
血管性疾病也是头颈部常见的病变之一,其影像诊断有助于判断血管的病变程度和范围。
头颈部影像解剖第三章颅脑PPT课件
头颈部影像解剖第三 章颅脑ppt课件
目录
• 颅骨的解剖结构 • 脑的解剖结构 • 脑膜与脑池 • 脑血管与脑血流 • 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 • 颅脑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01
颅骨的解剖结构
颅盖骨
01 脑颅骨
主要构成脑部的保护结构,包括额骨、顶骨、枕 骨等。
02 面颅骨
构成面部的基本框架,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 骨等。
儿童期
颅骨继续生长,但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新生儿期
颅骨逐渐骨化,囟门逐渐关闭。
成人期
颅骨基本停止生长,形态和结构稳定。
02
脑的解剖结构
大脑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控制着人类的 01 各种思维、感觉和运动功能。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面是大脑皮质, 02 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具有认知、情感、
行为等各种功能。
大脑半球表面有许多凹槽,称为沟,凹下去的部 03 位称为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回。
大脑
大脑皮质分为四个区域:额叶、顶叶、 枕叶和颞叶,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
能。
大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主要来自 两侧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大脑的内部结构还包括大脑白质和大 脑灰质,大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 成,大脑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 树突构成。
脑池
脑池是大脑表面凹陷的区域,容 纳脑脊液,对大脑起到缓冲和保
护作用。
脑池内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 如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
脑池的形态和大小因个体差异而 异,在影像学检查中具有重要的
诊断意义。
04
脑血管与脑血流
脑血管
脑血管是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和 椎动脉两大系统。
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 个部分,其中动脉是血液流入脑部的通道,毛细 血管是血液与脑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而静 脉则是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通道。
目录
• 颅骨的解剖结构 • 脑的解剖结构 • 脑膜与脑池 • 脑血管与脑血流 • 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 • 颅脑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01
颅骨的解剖结构
颅盖骨
01 脑颅骨
主要构成脑部的保护结构,包括额骨、顶骨、枕 骨等。
02 面颅骨
构成面部的基本框架,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 骨等。
儿童期
颅骨继续生长,但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新生儿期
颅骨逐渐骨化,囟门逐渐关闭。
成人期
颅骨基本停止生长,形态和结构稳定。
02
脑的解剖结构
大脑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控制着人类的 01 各种思维、感觉和运动功能。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面是大脑皮质, 02 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具有认知、情感、
行为等各种功能。
大脑半球表面有许多凹槽,称为沟,凹下去的部 03 位称为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回。
大脑
大脑皮质分为四个区域:额叶、顶叶、 枕叶和颞叶,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
能。
大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主要来自 两侧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大脑的内部结构还包括大脑白质和大 脑灰质,大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 成,大脑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 树突构成。
脑池
脑池是大脑表面凹陷的区域,容 纳脑脊液,对大脑起到缓冲和保
护作用。
脑池内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 如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
脑池的形态和大小因个体差异而 异,在影像学检查中具有重要的
诊断意义。
04
脑血管与脑血流
脑血管
脑血管是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和 椎动脉两大系统。
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 个部分,其中动脉是血液流入脑部的通道,毛细 血管是血液与脑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而静 脉则是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通道。
头部解剖图谱PPT课件
颅顶的神经来源虽然不同,但其分部区互相重叠, 局部阻滞麻醉的范围应扩大,才能获得满意的效 果。浅筋膜内的纤维束较粗大,注射麻醉药时会 感到阻力较大。
.
4
脑颅
组成:顶骨 2 额骨 1 颞骨 2 筛骨 1 蝶骨 1 枕骨 1
.
5
面颅
组成: 上颌骨 2 鼻骨 2 泪骨 2 颧骨 2 下鼻甲 2 腭骨 2 下颌骨 1 犁骨 1 舌骨 1
邻接:前:眶、翼腭窝;下:蝶窦、 颞下窝、鼓室等。
交通: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 →眶;
颈动脉沟、颈动脉管内口(颈 内动脉)→颈动脉管→颈动 \脉管外口;
眶上裂(眼神经、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展神经→眶;
圆孔(上颌神经)→翼腭窝; 卵圆孔(下颌神经)、棘孔
(脑膜中动脉)→颞下窝。
.
15
垂体窝
位于颅中窝中央, 其顶为硬脑膜形成的 鞍膈,鞍膈的前上方 有经视神经管入颅的 视神经和与其相续的 视交叉。窝底隔薄层 骨壁邻蝶窦,两侧为 海绵窦。窝的前方为 鞍结节,后方为鞍背。 垂体窝和鞍背合称蝶 鞍。
.
13
颅中窝
组成: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 前面 中间狭窄,两侧宽广。
分部:蝶鞍、外侧部。
重要标记:视神经管、前床突、 蝶鞍(垂体窝+鞍背)、颈动 脉沟、眶上裂、 后床突、破 裂孔、颈动脉管内口、圆孔、 卵圆孔、棘孔、脑膜中动脉 沟、三叉神经压迹、鼓室盖。
主要内容:大脑半球颞叶,垂体 等
.
14
颅中窝
浅血管
前—面A.V 后—颞浅A.V
深A终支:眶上A.眶下A.颏A
面V特点:口角以上无瓣膜
与深V广泛交通
面深V→翼丛
面V
海绵窦
内眦V→眼V
.
4
脑颅
组成:顶骨 2 额骨 1 颞骨 2 筛骨 1 蝶骨 1 枕骨 1
.
5
面颅
组成: 上颌骨 2 鼻骨 2 泪骨 2 颧骨 2 下鼻甲 2 腭骨 2 下颌骨 1 犁骨 1 舌骨 1
邻接:前:眶、翼腭窝;下:蝶窦、 颞下窝、鼓室等。
交通: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 →眶;
颈动脉沟、颈动脉管内口(颈 内动脉)→颈动脉管→颈动 \脉管外口;
眶上裂(眼神经、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展神经→眶;
圆孔(上颌神经)→翼腭窝; 卵圆孔(下颌神经)、棘孔
(脑膜中动脉)→颞下窝。
.
15
垂体窝
位于颅中窝中央, 其顶为硬脑膜形成的 鞍膈,鞍膈的前上方 有经视神经管入颅的 视神经和与其相续的 视交叉。窝底隔薄层 骨壁邻蝶窦,两侧为 海绵窦。窝的前方为 鞍结节,后方为鞍背。 垂体窝和鞍背合称蝶 鞍。
.
13
颅中窝
组成: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 前面 中间狭窄,两侧宽广。
分部:蝶鞍、外侧部。
重要标记:视神经管、前床突、 蝶鞍(垂体窝+鞍背)、颈动 脉沟、眶上裂、 后床突、破 裂孔、颈动脉管内口、圆孔、 卵圆孔、棘孔、脑膜中动脉 沟、三叉神经压迹、鼓室盖。
主要内容:大脑半球颞叶,垂体 等
.
14
颅中窝
浅血管
前—面A.V 后—颞浅A.V
深A终支:眶上A.眶下A.颏A
面V特点:口角以上无瓣膜
与深V广泛交通
面深V→翼丛
面V
海绵窦
内眦V→眼V
《头颅影像学解剖》课件
3 精神分裂症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 结构改变的影像学特征。
头颅成像的未来发展
1
功能性成像
了解功能性成像技术对脑部活动和协调运动的研究。
2
量子成像
探索量子成像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前景和应用。
3
人工智能
研究人工智能在头颅成像中的角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脑肿瘤
研究脑肿瘤的成像特点,包括良 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成像评估
1 阿尔茨海默病
2 帕金森病
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 学表现和早期诊断的挑战。
了解帕金森病的脑部成像 特征及其在治疗策略中的 应用。
3 亨廷顿病
研究亨廷顿病的影响和脑 部成像的重要性。
头颅成像在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
了解使用头颅成像进行三维重 建来规划复杂手术的优势。
导航系统
探索使用脑部成像导航系统进 行精确手术定位的方法。
术前评估
研究如何利用头颅成像诊断术 前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精神障碍的影像学评估
1 抑郁障碍
了解抑郁障碍的脑成像特 点以及研究中的突破。
2 焦虑障碍
探索焦虑障碍的影像学评 估方法以及大脑的物理表 现。
头颅的解剖构造
颅骨和面骨
深入了解头骨和脸骨的解剖结构。
脑膜和脑脊液
了解脑膜和脑脊液在保护和支持大脑中的重要 作用。
脑组织和脑区
探索大脑的功能区域和不同脑结构的作用。
脑血管系统
研究大脑供血的重要性以及动脉和静脉的分布。
脑损伤的成像诊断
创伤性脑损伤
了解创伤性脑损伤的成像表现和 影像诊断。
脑卒中
探索脑卒中的影像学特征以及脑 血管梗死和脑出血的区别。
颅脑影像断面解剖PPT课件
新的分叶:额,顶,颞,枕四叶加上 岛叶和边缘叶,岛叶深藏在大脑外侧 裂里面,为额,顶,颞叶覆盖,并以 环岛沟相隔;边缘叶和其有关的皮质 下结构组成边缘系统.这些皮质下结 构包括杏仁核,缰,乳头体,隔区, 以及部分丘脑,下丘脑和中脑结构.
2019/7/5
。
19
识别脑沟与脑回的步骤
1.先确定额上沟a,额上回1 和额中回2;
2019/7/5
。
36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束) 扩散张量白质束成像DTI
2019/7/5
。
37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病变)
2019/7/5
。
38
颅脑横断面解剖 --扣带回层面
此层面中央部分主要为扣带回4和楔前回6,周边一带则为额, 顶和枕叶凸面的脑沟,回.
如中央后沟不与半球间裂相交,其内侧端呈分叉鱼 尾状时,鱼尾的前,后臂呈叉状对着缘支,称中央 后沟的鱼尾征
2019/7/5
。
25
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和中央旁沟
中央后沟(绿色)位于中央 沟和中央前回后方,其内侧 端可为单支或鱼尾状分叉
中央后沟的前方为中央后回
(黄色)(躯体感觉)
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在中线 处相连构成中央旁小叶(灰
2019/7/5
。
27
顶内沟,顶上沟,顶上小叶和木契前回
顶内沟(黄色)为带多少不等分支, 行于钟面9点-7点(左)或3点- 5点(右)的连续或断续的脑沟,它 与中央后沟及其分支相交或不相交
顶内沟的内前区域为顶上小叶(灰 黄色)
顶内沟的外后区域为顶下小叶(紫 色)
顶上小叶(灰黄色)位于缘支后方, 近半球间裂区域为楔前回(黄色)
2019/7/5
。
19
识别脑沟与脑回的步骤
1.先确定额上沟a,额上回1 和额中回2;
2019/7/5
。
36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束) 扩散张量白质束成像DTI
2019/7/5
。
37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病变)
2019/7/5
。
38
颅脑横断面解剖 --扣带回层面
此层面中央部分主要为扣带回4和楔前回6,周边一带则为额, 顶和枕叶凸面的脑沟,回.
如中央后沟不与半球间裂相交,其内侧端呈分叉鱼 尾状时,鱼尾的前,后臂呈叉状对着缘支,称中央 后沟的鱼尾征
2019/7/5
。
25
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和中央旁沟
中央后沟(绿色)位于中央 沟和中央前回后方,其内侧 端可为单支或鱼尾状分叉
中央后沟的前方为中央后回
(黄色)(躯体感觉)
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在中线 处相连构成中央旁小叶(灰
2019/7/5
。
27
顶内沟,顶上沟,顶上小叶和木契前回
顶内沟(黄色)为带多少不等分支, 行于钟面9点-7点(左)或3点- 5点(右)的连续或断续的脑沟,它 与中央后沟及其分支相交或不相交
顶内沟的内前区域为顶上小叶(灰 黄色)
顶内沟的外后区域为顶下小叶(紫 色)
顶上小叶(灰黄色)位于缘支后方, 近半球间裂区域为楔前回(黄色)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课件
和校准
影像数据的获 取:按照操作 规程进行扫描, 确保数据质量
影像数据的处 理:使用专业 软件进行图像 处理,如降噪、 增强、分割等
影像获取的方法与技巧
影像获取设备: CT、MRI、X
光等
影像获取步骤: 扫描、成像、
存储等
影像处理技巧: 降噪、对比度 调整、边缘增
强等
影像分析方法: 三维重建、测
量、对比等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发展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提高诊 断准确性。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提高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 拓展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 范化,提高医学影像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中的普及与提高
普及: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中的普及程度 提高: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水平 技术进步:颅骨断面影像解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培训教育: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术后护理:注意观 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神经功能等,及 时处理并发症
06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的未 来发展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3D打印技术:用于颅骨模型的制作和修复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模拟手术和培训 机器人辅助手术:提高手术精度和效率 生物材料研发:用于颅骨修复和再生 基因编辑技术:用于颅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影像分析和诊断
影像处理与分析的流程
采集颅骨断面影像:通过CT、MRI等设备 获取颅骨断面影像
影像数据的获 取:按照操作 规程进行扫描, 确保数据质量
影像数据的处 理:使用专业 软件进行图像 处理,如降噪、 增强、分割等
影像获取的方法与技巧
影像获取设备: CT、MRI、X
光等
影像获取步骤: 扫描、成像、
存储等
影像处理技巧: 降噪、对比度 调整、边缘增
强等
影像分析方法: 三维重建、测
量、对比等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发展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提高诊 断准确性。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提高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 拓展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可以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 范化,提高医学影像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中的普及与提高
普及: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中的普及程度 提高: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水平 技术进步:颅骨断面影像解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培训教育:颅骨断面影像解剖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术后护理:注意观 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神经功能等,及 时处理并发症
06
颅骨断面影像解剖的未 来发展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3D打印技术:用于颅骨模型的制作和修复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模拟手术和培训 机器人辅助手术:提高手术精度和效率 生物材料研发:用于颅骨修复和再生 基因编辑技术:用于颅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影像分析和诊断
影像处理与分析的流程
采集颅骨断面影像:通过CT、MRI等设备 获取颅骨断面影像
头颅CT影像基本知识精美PPT课件
化脓性脑膜炎
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脑室变小,脑膜增厚并强化。
结核性脑膜炎
表现为基底池、鞍上池等密度增高,脑膜增厚并强化,可伴有结 核瘤。
病毒性脑炎
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出血。
04
头颅CT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定位诊断
确定病变部位
根据CT影像上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密度等特征,确定病变位于颅内还是颅外, 以及具体的部位如大脑、小脑、脑干等。
感谢观看
脑室系统
侧脑室
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 右大脑半球内。
第三脑室
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 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
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 间。
脑血管及颅内静脉窦
脑血管
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 系统。
颅内静脉窦
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 、横窦和乙状窦等。
03
常见头颅病变CT表现
颅脑损伤
结合其他检查
如MRI、DSA、PE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理检 查等结果,对病变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评估。
05
头颅CT影像阅片技巧与注意事项
阅片顺序与技巧
1 2
观察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由上至下,由前至后,逐层观察 。
定位技巧
利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如颅骨、脑室系统等。
3
对比观察
左右对比,前后对比,观察异常密度影及占位效 应。
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功能性CT成像在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治疗技术
穿刺活检技术
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 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 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 病理学诊断。
微创治疗技术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ppt课件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 CT、MRI课件
目录
•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联合
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教学
与培训
01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颅脑横断层解剖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指将颅脑沿垂直于其前后轴的方向进 行连续切片,观察不同切面上的组织结构和形态。
02 螺旋CT
采用旋转扫描方式,能够快速获取多个层面的图 像,提高成像质量和分辨率。
03 多排探测器技术
使用多排探测器同时接收X射线信号,缩短扫描时 间,提高成像速度。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图像特点
01 高分辨率
能够清晰显示颅骨、脑实质、脑室等结构。
02 横断面图像
提供与人体轴面一致的图像,便于观察和分析。
03 不同窗宽和窗位调整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突出显示不同组织结构, 便于诊断。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临床应用
颅脑外伤
快速评估颅骨骨折、颅内 出血等损伤情况。
颅内肿瘤
定位肿瘤位置、大小及侵 犯范围,协助制定治疗方 案。
脑血管疾病
观察脑动脉粥样硬化、脑 梗塞等病变。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
03
应用
评估脑功能
MRI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脑功能,如 脑代谢、脑血流灌注等,为脑功能研 究提供重要手段。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
04
的联合应用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关联性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基础
提供大脑各层面的详细结构信息,为CT、MRI影像提供解剖对照。
CT、MRI补充解剖细节
目录
•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联合
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教学
与培训
01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颅脑横断层解剖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指将颅脑沿垂直于其前后轴的方向进 行连续切片,观察不同切面上的组织结构和形态。
02 螺旋CT
采用旋转扫描方式,能够快速获取多个层面的图 像,提高成像质量和分辨率。
03 多排探测器技术
使用多排探测器同时接收X射线信号,缩短扫描时 间,提高成像速度。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图像特点
01 高分辨率
能够清晰显示颅骨、脑实质、脑室等结构。
02 横断面图像
提供与人体轴面一致的图像,便于观察和分析。
03 不同窗宽和窗位调整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突出显示不同组织结构, 便于诊断。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临床应用
颅脑外伤
快速评估颅骨骨折、颅内 出血等损伤情况。
颅内肿瘤
定位肿瘤位置、大小及侵 犯范围,协助制定治疗方 案。
脑血管疾病
观察脑动脉粥样硬化、脑 梗塞等病变。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
03
应用
评估脑功能
MRI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脑功能,如 脑代谢、脑血流灌注等,为脑功能研 究提供重要手段。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
04
的联合应用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关联性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基础
提供大脑各层面的详细结构信息,为CT、MRI影像提供解剖对照。
CT、MRI补充解剖细节
脑部血管解剖图解--影像学PPT演示课件
2.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3. Pontine branches of the basilar artery
4.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5. Internal auditory artery
6. Vertebral artery
•2
距状裂动脉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
V1段(骨外段) V2段(椎间孔段) V3段(脊椎外段) V4段(硬膜内段)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①V1(骨外)段: 起自锁骨下动脉上方, 向上进入C6横突孔。
②V2(椎间孔段): 通过C6至C3横突孔, 经C2,出枢椎,通 过C1横突孔。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 脉或眶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楔前动脉 胼氏体动脉 亦称后胼周
动脉
•11
前后位
1. ACA A2段 3. 额极动脉 5. 胼缘动脉
2. 眶额支 4. 胼周动脉
侧位
1. ACA A2段 2. 胼周动脉 3. 胼缘动脉 4. 皮层支
•12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ACA)
P1:交通前段 P2:环池段 P3:四叠体段 P4:距裂段
•1
分支篇
颈内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眶额动脉 前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 顶前动脉 顶后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颞前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支
头颅影像解剖(共94张PPT)
2、颈内动脉在颅内的分支主要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眼动脉
(1)大脑前动脉
1)走行: 进入大脑纵裂,走行于大脑半
球内侧面,贴胼胝体上方向后行。 入大脑纵裂前,与对侧的
同名A间借前交通动脉相连。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侧脑室脉络膜丛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MRA,3D TOF模式图
(3)后交通动脉
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是颈内动脉系与椎-
基底动脉系的吻合 支。
后 交 通 动 脉
(二)椎动脉
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 颅腔,入颅后,左、右椎动脉逐渐靠拢,在延髓脑桥沟处合成 一条基底动脉。其主要分支为小脑下后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的分段
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和分支
颅底各孔、裂、管内穿行的重要神经、血管
这些特定的中枢在整个大脑皮层上只占1/5的面积,其余面积属于联合机能区。
V1 横突孔段; V2 横段;
筛孔---嗅神经 • 视神经孔---视神经、眼动脉
• 眶上裂---动眼、滑车、外展、眼诸神经及眼上静脉 • 圆孔---上颌神经 • 卵圆孔---下颌神经,连接翼丛和海绵窦的导血管
顶枕沟动脉
距状沟动脉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动脉 颞下后动脉
中央旁动脉 楔前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沟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间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和分支
二、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分为浅、深两组。 (一)脑的浅静脉 浅静脉收集脑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直接注入静脉窦。
浅静脉以外侧沟为界 分三组:
头颅CT影像解剖ppt
头部断层扫描及CT
四脑室
2cm
鞍上池 环池
3cm
三脑室 四叠体池
4cm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池 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侧脑室三 角区及后 角
5cm
基底节区:尾状核、 豆状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cm
豆状核:苍白球(内)、 壳核(外)
基底节区结构
基底节(Basal ganglia) (又称基底神经节)是指 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大 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 杏仁核、纹状体和屏状核。 纹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 豆状核,豆状核又可分为: 壳核和苍白球。壳核和尾 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 白球为旧纹状体。壳核是 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
基底节区
杏仁核
纹状体
屏状核
尾状核 豆状核
壳核
苍白球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侧脑室体部
6cm
四脑室
2cm
鞍上池 环池
3cm
三脑室 四叠体池
4cm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池 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侧脑室三 角区及后 角
5cm
基底节区:尾状核、 豆状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cm
豆状核:苍白球(内)、 壳核(外)
基底节区结构
基底节(Basal ganglia) (又称基底神经节)是指 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大 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 杏仁核、纹状体和屏状核。 纹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 豆状核,豆状核又可分为: 壳核和苍白球。壳核和尾 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 白球为旧纹状体。壳核是 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
基底节区
杏仁核
纹状体
屏状核
尾状核 豆状核
壳核
苍白球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侧脑室体部
6cm
颅脑影像解剖学PPT课件
• 骨膜层:贴附于颅骨表面,在颅缝处贴附紧密,其余部位 贴附疏松,故骨膜下血肿可被局限,不跨越颅缝。
头皮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颅骨
O 脑颅骨
X 脑颅骨: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 ,筛骨,蝶骨,枕骨。
X 记忆口诀:蝴蝶展翅底中坐,后枕前筛前上额, 一对顶骨顶中央,两块颞骨嵌两侧。
。 • 其他潜在腔隙:第五脑室(透明隔腔)、
第六脑室(中间帆腔)。在部分正常人第 五、六脑室可出现。
脑室系统铸型
脑池
• 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 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 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裂池、 大脑脚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 背侧不成对:胼胝体周缘池、帆间池、大 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不成对脑 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
X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 是颅骨内面的骨膜,称为骨膜层;内 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 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
X 蛛网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 膜深部,其与硬脑膜间有潜在性腔隙 为硬脑膜下隙。
X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 膜,并伸入沟裂。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 脑膜之间的血肿
1.背侧丘脑
背侧 丘脑
丘脑出血
(一)间脑的外形
2.上丘脑
上 丘脑髓纹
放
丘
大
脑 缰三角
松果体
(一)间脑的外形
3.后丘脑
放 大
后 内侧膝状体 丘 脑 内侧膝状体
(一)间脑的外形
4.下丘脑
视交叉
视束 灰结节 垂体 乳头体 漏斗
(一)间脑的外形
5.底丘脑
头皮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颅骨
O 脑颅骨
X 脑颅骨: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 ,筛骨,蝶骨,枕骨。
X 记忆口诀:蝴蝶展翅底中坐,后枕前筛前上额, 一对顶骨顶中央,两块颞骨嵌两侧。
。 • 其他潜在腔隙:第五脑室(透明隔腔)、
第六脑室(中间帆腔)。在部分正常人第 五、六脑室可出现。
脑室系统铸型
脑池
• 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 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 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裂池、 大脑脚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 背侧不成对:胼胝体周缘池、帆间池、大 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不成对脑 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
X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 是颅骨内面的骨膜,称为骨膜层;内 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 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
X 蛛网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 膜深部,其与硬脑膜间有潜在性腔隙 为硬脑膜下隙。
X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 膜,并伸入沟裂。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 脑膜之间的血肿
1.背侧丘脑
背侧 丘脑
丘脑出血
(一)间脑的外形
2.上丘脑
上 丘脑髓纹
放
丘
大
脑 缰三角
松果体
(一)间脑的外形
3.后丘脑
放 大
后 内侧膝状体 丘 脑 内侧膝状体
(一)间脑的外形
4.下丘脑
视交叉
视束 灰结节 垂体 乳头体 漏斗
(一)间脑的外形
5.底丘脑
颅脑影像解剖PPT课件
授课:XXX
1
颅脑影像解剖
授课:XXX
2
正常解剖 脑的组成
• 端脑(大脑) • 间脑 • 中脑 • 桥脑 • 延脑 • 小脑
授课:XXX
3
授课:XXX
4
端脑(大脑)
授课:XXX
5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眶回 •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 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 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 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 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 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 中脑导水管: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构, 长约15mm
•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 (位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
回和颞下回 •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
等
授课:XXX
8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中线的鞍上 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授课:XXX
19
授课:XXX
20
胼胝体膝部
授课:XXX
21
胼胝体压部
授课:XXX
22
授课:XXX
23
1
颅脑影像解剖
授课:XXX
2
正常解剖 脑的组成
• 端脑(大脑) • 间脑 • 中脑 • 桥脑 • 延脑 • 小脑
授课:XXX
3
授课:XXX
4
端脑(大脑)
授课:XXX
5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眶回 •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 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 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 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 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 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 中脑导水管: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构, 长约15mm
•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 (位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
回和颞下回 •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
等
授课:XXX
8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中线的鞍上 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授课:XXX
19
授课:XXX
20
胼胝体膝部
授课:XXX
21
胼胝体压部
授课:XXX
22
授课:XXX
23
《头颅MRI断层解剖》课件
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 展,MRI技术将朝着更高分 辨率、更快速成像和更精确 诊断的方向发展。
新技术介绍
介绍先进的MRI技术,如功 能MRI、扩散张量成像等, 探讨其在头颅解剖中的应用 前景。
技术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MRI技术面临的挑 战,如伪影干扰、磁场不均 匀性等,提出相应的解决策 略。
课程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头颅MRI断层解剖知识 ,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课程目标
熟悉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要点。
了解不同断层下的MRI表 现。
掌握头颅各部位的MRI解 剖特点。
01
03 02
PART 02
MRI基础知识
MRI原理
核磁共振原理
利用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在强磁场中的 磁化现象,通过射频脉冲激发和检测 ,产生信号并重建图像。
磁场强度与成像质量
磁场强度越高,成像质量越好,但设 备成本和维护成本也相应增加。
MRI技术
快速成像技术
如梯度回波(GRE)和自旋回波(SE)序列,用于快速获取图像,适用于动态 观察和血流成像。
功能成像技术
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用于评估组织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
基底节
基底节是运动信号的重要中继站,负责产生和传递运动信号。在MRI图像中,基底节呈现为位于大脑深部的结构 ,包括纹状体、黑质和苍白球等。
大脑皮质与白质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是大脑表面的一层灰质,负责认知、情感、运动和感觉等功能。在MRI图像中,大脑皮质呈 现为灰质带状结构,表面有许多沟回。
白质
白质是大脑内部的神经纤维束,负责连接大脑的不同区域。在MRI图像中,白质呈现为灰质之间的低 信号区域。
头颅影像学解剖PPT课件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位于左右侧脑室 之间,其正常形态有助于 维持脑脊液的正常循环。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位于脊髓和大脑 之间,其正常形态有助于 维持脑脊骨折
X线平片或CT检查可见骨 折线,多见于颅盖骨。
颅骨肿瘤
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X线平片或CT检查可见颅 骨局部增厚或破坏。
内容概述
本课件将介绍头颅影像学解剖的 基本概念、头部主要结构的影像 学特征以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
现。
通过展示各种影像学图片,帮助 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头部的结构和 功能,以及病变对头部结构的影
响。
本课件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和 丰富的图片,以便学习者快速掌 握头颅影像学解剖的相关知识。
02 头颅解剖基础
THANKS
头颅影像学解剖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头颅解剖基础 • 头颅影像学检查技术 • 头颅影像学正常表现 • 头颅影像学异常表现 • 病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头颅影像学解剖的基本知识,帮助医学生和医生更好地理解头部的结构和 功能。
背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颅影像学已经成为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 段。了解头颅影像学解剖对于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制作这个ppt课件,以便 更好地传授相关知识。
颅骨发育畸形
如先天性颅骨畸形、颅骨 缺损等,X线平片或CT检 查可见异常形态或结构。
脑异常表现
脑积水
CT检查可见脑室扩大,脑实质受压变薄。
脑肿瘤
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CT检查可见颅内占位 性病变,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脑血管病变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CT检查可见低密度或高密 度灶,增强扫描可见异常强化。
《颅脑影像解剖》ppt课件
83
脑MRI常见的异常信号
• T1WI高信号----脑血管病 –脑出血:亚急性期(3-14天),由于正铁血红蛋 白的强顺磁性表现为 T1WI 高信号 –脑梗塞:多在亚急性期,为不规则脑回状。由 于缺血使小动脉壁破坏,梗塞后血管再通或侧枝 循环建立,产生出血性变化,导致T1WI高信号 –窦栓塞:上矢状窦局部血管流空影消失呈等或 高信号
15
16
经 胼 胝 体 膝 部 断 面
31穹窿 51胼胝体膝部 53松果体 34背侧丘脑(间脑)
17
脑的正常解剖
• 额叶 –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 • 顶叶 –外侧裂上方、中央沟后方与顶枕沟之间 • 颞叶 –外侧裂下方 • 枕叶 –半球后部、顶枕沟以后
18
主要解剖标志
• 中央沟:脑凸面中部 最深的脑沟,分隔额 、顶叶。 中央前回:宽而厚,躯体 运动中枢
• 钙化 –T1WI的信号强度与钙化颗粒的大小有关。当微 小的钙结晶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且钙的重 量百分比浓度不超过30%时,即可表现高信号( 部分胆结石T1呈高信号) –钙化颗粒表面积对T1弛豫的影响类似于大分子 蛋白,呈高信号 • 慢性肝病:基底节高信号,推测为顺磁性物质脑 内沉积 • 碘油:椎管造影,肿瘤碘油沉积。T1WI高T2WI低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二、颅脑MRI断层解剖
58
MRI常用的序列
59
1
2
3
1.额叶
2.中央沟 3.顶叶
60
1 2 3
4
1.额叶 2.半卵圆中心 3.中央沟 4.顶叶
61
1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脑动脉无搏动的原因
1.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均有一段极度弯曲的行程; 2.颈内动脉的岩段,其壁与骨膜紧密相连,降低了动
脉入颅后的搏动; 3.密闭的颅腔造成的特殊条件; 4.动脉在软膜下的广泛吻合分散和减弱了搏动; 5.脑血管管壁薄,外膜、中膜均较薄,平滑肌少,缺
乏外弹力膜。
二、脑的动脉
(一)颈内动脉
4.后交通动脉
(二)椎动脉 (三)基底动脉
大脑前动脉 MRA,3D TOF模式图
大脑中动脉MRA,3D TOF模式图
大脑后动脉MRA,3D TOF模式图
三、脑的静脉
(一)脑的浅静脉 (二)脑的深静脉 (三)基底静脉环
第五节 蝶鞍区的应用解剖
一、蝶鞍
二、鞍膈
三、鞍底 四、蝶窦 五、垂体
六、海绵窦
(1)
(2)
(3)
(4)
第二节 脑的应用解剖
脑分为端脑、 间脑、中脑、脑桥、 延髓和小脑等六部 分,通常将中脑、 脑桥和延髓合称为 脑干。
一、端脑
1.外形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盖部 三角部
眶部
中央后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颞上沟 颞下沟
扣带沟缘支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海马旁回
第六脑室又称Verga室或穹窿室,亦为脑发育上的变异, 位于第五脑 室后方的穹窿连合与胼胝体之间,呈水平裂隙 状,借穹窿柱
与第五脑室相分隔。此
脑室可扩大致使脑脊液
循环阻塞,从而引起颅
内压增高。第五、六脑
室并非真正的脑室,常
共同存在,且相互交通。
第三节 脑膜和脑池的应用解剖
一、脑膜及硬脑膜窦
二、蛛网膜下隙及脑池
一、眶区
二、鼻腔和鼻旁窦 三、口腔 四、面侧区 五、面部的间隙
第八节 头部结构的断面解剖学特点
(一)颅部断面的变化规律
横断层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胼胝体干和尾状核 体出现以上的层面,大脑半球被大脑镰分隔为左、右两部分, 以中央沟和顶枕沟将端脑断面分为额叶、顶叶和枕叶;中部为 基底核区和脑室等所在的层面,由胼胝体等连合纤维将左、右 侧大脑半球连成一整体,不同层面的中央区之间的差异主要为 基底核区、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等的位置、形态的变化,层面周 边以中央沟和外侧沟将端脑分为额叶、顶叶和颞叶;下部是自 鞍上池以下的层面,脑组织被大脑外侧窝池和小脑幕等分为数 块,随层面下移则脑组织逐渐缩少,不同层面的中央区之间的 差异主要为脑池、脑干和第四脑室等的位置、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概述
一、境界及分部
头部以下颌体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 线与颈部分界,可分为颅部和面部两部分,二者以眶上缘、颧 弓、外耳门和乳突的连线相区分。
颅部位于后上方,由颅顶、颅腔和颅底三部分组成,颅腔内 容纳脑、脑膜和脑血管等。
面部位于前下方,主要包括眶区、鼻区、咽区(鼻咽和口咽)、 腮腺咬肌区和耳区,在下颌支深面尚有颞下窝和翼腭窝等。
颅部的冠状层面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胼胝体 膝出现以前的层面,以纵行的大脑镰将大脑半球分为左、 右侧两部分,主要为端脑的额叶;中部主要为胼胝体、基 底核区和脑室等所在的层面,胼胝体将左、右侧大脑半球 连成一整体,不同层面的中央区之间的差异主要为基底核 区和脑室系统等的位置、形态的变化,层面周边以中央沟 和外侧沟将端脑分为额叶、顶叶和颞叶;后部为胼胝体压 部以后的层面,大脑镰和小脑幕将脑组织分隔为三部分, 以顶枕沟将幕上结构分为顶叶和枕叶。
中央旁小叶
扣带沟
额内 侧回 钩
直回
眶回
脑岛
穹窿体 穹窿柱 乳头体 海马
海马伞
2.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表面 被灰质覆盖, 深面有大量的 白质(髓质),在 端脑底部的白 质中蕴藏有基 底核
二、间脑、小脑和脑干
三、脑室
第五脑室是脑发育上的变异,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又称 透明隔腔。其前界为胼胝体膝,后界是穹窿柱,上界为胼 胝体干,下界是胼胝体嘴和前连合。一般情况下,此脑室 不与其他脑室相通,该脑室有时形成囊肿可阻塞室间孔致 使脑脊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第一章 头部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脑的应用解剖 第三节 脑膜和脑池的应用解剖 第四节 脑血管的应用解剖 第五节 蝶鞍区的应用解剖 第六节 耳的应用解剖 第七节 面部的应用解剖 第八节 头部结构断面的解剖学特点 第九节 头部结构的断层影像学表现 第十节 头部的断面解剖及影像 第十一节 蝶鞍区的断面解剖及影像
第四节 脑血管的应用解剖
一、脑血液供给的特点
(一) 脑血供的特点 1.脑的血液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两者连成动脉环 2.脑动脉壁薄 3.脑浅层动脉有丰富的吻合 4.脑与颅骨和硬膜的血供来源不同 5.分皮质支和中央支,互不吻合 6.皮质血供较髓质丰富 7.颅内动脉行程均极度弯曲 8.脑动脉与静脉多不伴行 9.脑的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无静脉瓣 10.存在血脑屏障
面部以面颅骨作为支架,围成眶、鼻腔和口腔等。面部的 浅层有表情肌和丰富的神经、血管,深层结构复杂,有较多 的结缔组织间隙和通道,感染时炎症等易于相互蔓延。
三、头部断面与影像解剖的常用基线
(1)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 OML) 或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 CML) (2)Reid基线(Reid base line, RBL) (3)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 line, SML) (4)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
1.大脑前动脉 2.大脑中动脉 3.脉络丛前动脉 沿视束下面后行,经大脑脚和钩之 间,向后
进入脉络膜裂下部,终于侧脑室脉络丛。其分布范围广泛,如 内囊后肢、内囊膝、苍白球、尾状核、杏仁体、背侧丘脑、下 丘脑、外侧膝状体、大脑脚、视束、海马、海马旁回和钩等。 此动脉细小、行程长,易发生栓塞而导致苍白球和海马病变 .
海绵窦位于蝶鞍及蝶窦两旁,两侧形状和大小对称,外 缘平直或稍外凸,下列三个CT和MRI征象,应考虑为异常 海绵窦:①大小不对称;②形状不对称,尤其外侧壁;③窦 内局限性异常密度或信号区。
七、鞍周血管 八、鞍周神经 九、Meckel腔
第六节 耳的应用解剖
一、外耳 二、中耳 三、内耳 四、内耳道
第七节 面部的应用解剖
二、头部结构的配布特点
颅腔内有脑及脑神经,脑的被膜和脑的血管。脑由灰质、 白质、基底核和脑室等组成。脑的被膜包括硬脑膜、蛛网膜 和软脑膜,分别形成硬膜外隙、硬膜下和蛛网膜下隙,蛛网 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大形成脑池。颅骨、脑脊液、被膜等有 缓冲和防震等保护作用,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和出血等可 导致颅内压升高,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