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喻世明言》读书笔记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一章《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中说:“惟至明末,则宋市人小说之流复起,或存旧文,或出新制,顿又广行世间,但旧名湮昧,不复称市人小说也。”从之可知,鲁迅把宋代与明末市人小说分开来看,后者虽只加一“拟”字,却与宋代的市人小说相差很大,有其独特之魅力!

而横观明末的拟市人小说里,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就是其中最为典型之代表。我最近读的就是冯先生的《喻世明言》。

全书共有四十卷,每卷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又由中国古代修身理念“仁义礼智信”贯穿其中,取材不限于作者当时时代,而是辑录了从古自今广泛流传下来的名人故事亦或流传已久的让人听之有益的故事,从中我感受到古人生活的真实状态,体会到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蕴含的情感十分真切。

受最近看的《范巨卿鸡黍生死交》触动,我觉得先就这本书中体现的“义”字来谈谈。古人十分讲究这个“义”字,我这里说的义是仁义,是朋友之间的义,像是前面提及范巨卿与张元伯两人,二人相识于洛阳,同游过一段时间,惺惺相惜以为知己,分别时两人相约在来年重阳与元伯家相会,元伯设鸡黍以待,幸勿失信。等第二年重阳,巨卿为商贾用心,失忘了日期。及蚤方醒,恐负所约,遂自刎而死。阴魂千里,特来一见。说范巨卿为了这鸡黍之约,自杀以魂日行千里,到张元伯家赴会,先撇去鬼怪之谈不讲,这其中的真意实在是沉甸甸的,古人真是实诚啊,为了守信可以不顾性命。

看书难免会与现实做对比,古今对于义字的理解和体现有很大不同,我觉得古人对义更为看重,为了全义可以舍生,俞伯牙钟子期,摔琴为知音,羊角哀左伯桃,舍命全相交。时至今日,一些做法未免不太可取,但态度还是要的。现代人也是受时代氛围影响,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繁杂的事宜和物质的诱惑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底线,大家都在为着功利而活,或者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时代如此,生活不易,但当我们静下心来,看看前人所为所求,总会有那么些感触,是我们太浮躁了,还是古人太潇洒?

我买的这版《喻世明言》封面上写,穿越四百年感悟人性善恶,的确,我能从书中感受到作者所感受的善与恶,古人的情感表露很真实,很实在,放在当时就像街头巷尾正在发生的事,可在现在,我总感觉现代人的情感更为复杂,或许是因为我身在其中,或许是真的像我揣测的那样。古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毕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义礼智信标榜自己,这样造就出的秀才更在意礼法,行事讲究君子之道,况且受到当时所知的限制,敬畏鬼神,相信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代人在被枪炮打开国门以来见识到外来文化的好处,开始兼收并蓄,极大的改变了处事的三观,以适应潮流的发展,不信轮回,不屑鬼神,冥冥中丢掉了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伦理秩序的敬畏。那么,问题来了,发展至今,我们有没有必要把古人那套重新拿起来,如果我们那样做了又能否拾起丢失的敬畏,更深的是这种敬畏又是否能适应社发展为发展出力?

我在高中以前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勉励自己,到了大学,各类能力包括眼界的增长,这种念头渐渐淡了,我更多的为生活考虑,或者说为功利考虑,读喻世明言的时候让我有种高中读文言谈论语的感觉,那种自信满满胸怀天下的

感觉,看的多了自然会有点想法,书里的人们太真,真的有点傻,为了一个期会抛弃妻儿自杀,惊叹之余有些骇人,如果是我,又会怎样做,当然不能说打个电话“喂,老张,我今天有事,要晚点到!”那算作弊。同等处境,要有怎样的拗劲儿才能全义。也是在警醒我等学生,勿忘初心。

所以对于上面那个问题我只能做出一个不算解答的解答:要在现实情况中有选择地践行古礼,对现代价值观加以改进。但愿我们都能在解答问题中树立自己的三观礼度,让我中华文明之邦的独特风貌得以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