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重点

合集下载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

名词解释1疟疾的复发:间日疟原虫的了抱了在进人肝细胞后,在发育繁殖的速度上可能是多态性的,既有发育快的称速发型了抱了,也有发育匣的称迟发型了抱了。

迟发型了抱了在肝细胞内进人休眠期,经过定时间,在定条件下再进行增殖,引起疟疾的临床发作称为疟疾的复发。

2保虫宿主:寄生虫成虫障寄生于人以外,还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宿主,并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的传染源,该脊椎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3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 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4共栖:两种生物在起生活,其中方受五,另方既不受五,也不受害。

5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起,在营弄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

6寄生关系:两种生物在起生活,其中方受五,另方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弄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称寄生关系。

7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起,其中方受五,另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弄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称寄生。

8寄生虫: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寄生虫。

9宿主:两种生物生活在起,其中方受五,另方受害,受五的方称为寄生物,另方称为宿主。

10宿主特异性: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

11寄生虫生态学:是研究寄生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不同生态组织层次又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几个分支。

对寄生虫生态的研究是为了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找出其生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针对薄弱坏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

12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13寄生虫感染:寄生虫进人宿主体内后如果能够定居、生存与繁殖而建互感染,怛宿主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此时称为寄生虫感染。

14感染阶段:寄生虫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阶段。

15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提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怛可传播病原体,称为带虫者。

寄生虫重点知识

寄生虫重点知识

寄生虫一、名解1、寄生生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收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二者的生活关系称为寄生。

2、寄生虫parasite:过寄生生活的生物中,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称为寄生虫。

3、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阶段,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此类寄生虫称为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4、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5、中间宿主:指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所寄生的宿主。

6、保虫宿主(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

7、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正常发育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成虫。

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8、土源性蠕虫:有些寄生虫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它的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土壤中发育至感染阶段而感染人,这种寄生虫被称为土源性寄生虫,为直接型生活史。

9、生物源性蠕虫:有些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必须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才能感染人,称为生物源性寄生虫,为间接型生活史。

10、带虫免疫(premunition):某些寄生虫感染后,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药物驱虫后,宿主免疫力随之消失。

11、伴随免疫:活的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虽对体内原有的成虫不发生影响,可以存活,这种活动性感染与免疫力并存的免疫状态称伴随免疫。

12、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中,能感染人体的阶段称感染阶段。

13、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称为异位寄生。

执业兽医寄生虫知识重点

执业兽医寄生虫知识重点

执业兽医寄生虫知识重点
作为执业兽医,寄生虫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以下是一些重点:
1. 寄生虫分类:常见的寄生虫有线虫、原虫、吸虫、绦虫和蜱类等。

2. 寄生虫感染方式:可以通过食物、饮水、感染的动物、土壤和昆虫等途径感染。

3. 寄生虫症状:不同的寄生虫感染会引起不同的症状,例如消瘦、贫血、腹泻、呼吸困难等。

4. 寄生虫防治:预防寄生虫感染的方法包括定期驱虫、饮用干净水、避免食用未加工的肉类、清洁饲养环境等。

5. 驱虫药物:常用的驱虫药物包括环磷酰胺、吗啉胍、阿维菌素等,但不同寄生虫需要不同的驱虫药物。

6. 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一些寄生虫也可以通过人畜共患的途径传播疾病,如犬细小病毒、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等。

7. 宠物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些宠物寄生虫还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细小型心丝虫病、猫钩虫病等。

作为执业兽医,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寄生虫防治知识和技术,为宠物健康保驾护航。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重点总结一、寄生虫的分类:1.细胞分类法:原生动物和绦虫属于原核生物,线虫属于真核生物。

2.绦虫:包括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猎人绦虫等。

3.线虫:包括丝虫、蛔虫、钩虫、蝇蛆等。

二、寄生虫的形态学:1.细胞:原足动物类寄生虫的细胞具有真核细胞器。

2.器官:绦虫具有顸肢、颈部、节片等外部结构;线虫具有口部、消化道、生殖器官等器官。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1.直接生活史:生活史中寄生虫只经历一种寄主。

2.间接生活史:寄生虫在生活史中经历多个寄主。

四、寄生虫的传播和传染:1.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通过疾病的源头与病原体传入人体。

2.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通过食物、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3.人与环境之间的传播:通过污染的饮用水、土壤等途径传播。

五、寄生虫的临床表现:1.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等。

2.绦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如猪肉绦虫病、包虫病等。

3.线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等。

六、寄生虫的诊断: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寄生虫病进行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组织检查等。

七、寄生虫的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寄生虫感染较重或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八、寄生虫的预防:1.个人防护:如勤洗手、避免生食等。

2.环境改善:如改善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传教育等。

以上是医学寄生虫学复习的重点总结,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形态学、生活史、传播和传染、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寄生虫重点

寄生虫重点

寄生: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生物长期地或暂时地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得营养,并因此使对方受到损害。

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低等生物。

宿主:能够为寄生物提供居留场所,满足寄生物营养需求使之发育繁殖的一类生物。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部过程及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

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蛔虫和钩虫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蠕虫)—疟原虫和血吸虫、丝虫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多寄生现象,幼虫异性症,异位寄生。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因素。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形态滋养体:组织型滋养体(大)和肠腔型滋养体(小),基本生活型可活动、摄食及增殖,内质中常可见被吞噬的红细胞。

包囊:成熟的包囊只有4个核包囊,二分裂增殖,传播阶段,不活动,不摄食,球形,外有透明囊壁。

生活史感染方式:经口感染阶段:4核成熟包囊寄生位置:回盲部、结肠粘膜皱褶处致病阶段:组织型大滋养体4核虫体经3次胞质分裂和一次核分裂发展成8个滋养体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致病机制与虫株毒力有关,细菌的协同作用,宿主的机体抵抗力,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临床表现无症状带虫者(90%)肠阿米巴病:重症暴发性结肠炎,急性阿米巴痢疾,慢性阿米巴性结肠炎,结肠阿米巴肿,阿米巴性阑尾炎。

急性—脓血稀便,粪便呈褐果酱样,奇臭。

慢性—间歇性腹泻,腹胀,消瘦,贫血等。

特征—形成口小底大,烧瓶样溃疡。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知识总结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知识总结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基本概念1.寄生虫:依靠寄主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为生活环境的异种生物。

2.寄生虫分为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内寄生虫在寄主体内寄生,如蠕虫、原虫等;外寄生虫寄生在寄主体表或寄生在寄主体表附近,如虱子、跳蚤等。

3.直接寄生虫和间接寄生虫:直接寄生虫是寄生在一种寄主身上,不需要在多个物种寄主之间转换;间接寄生虫则需要在多个寄主之间进行转换。

例如钩虫是直接寄生虫,而疟原虫则是间接寄生虫。

二、寄生虫的分类和形态学特征1.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可分为蠕虫、原虫、线虫、节肢动物等。

2.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体形、大小、颜色、鳞片、复眼、口器等。

三、寄生虫感染途径1.接触感染:直接接触寄生虫、寄生虫卵或幼虫的感染途径。

2.水源性传播:通过饮用受寄生虫卵或幼虫污染的水源感染。

3.食物性传播:通过吃寄生虫卵、幼虫或包含病原体的寄生物感染。

4.蚊媒传播:由蚊子传播寄生虫病原体,如疟原虫和丝虫等。

5.传染媒介动物传播:通过叮咬行为将寄生虫病原体传播给人类,如跳蚤和虱子等。

四、人体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人体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寄生虫后,人体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皮肤症状等。

2.人体寄生虫感染的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寄生虫病原体的检测、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五、人体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措施1.个人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定期接种疫苗,穿戴防护装备等。

3.政府和社会的干预措施:制定和执行疫情监测预警制度,提供疫苗接种服务,介入传染病疫情,提供相关医疗资源等。

总结: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与人体关系的学科,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掌握寄生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对于保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控制人体寄生虫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

寄生虫总结要点 重点 考点

寄生虫总结绪论:1.寄生的定义:一种生物暂时性地或永久地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现象。

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或寄生虫(parasite);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2.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某些寄生虫侵入宿主后,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其繁殖力和致病力增强,这类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如: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等。

3.寄生虫的命名采用二名制学名,即属名(genus name)+ 种名(speciesname) + 亚种名(subspecies name) + 命名者姓氏+ 命名年份4.宿主的类别: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如人、猫与华支睾吸虫)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如钉螺与血吸虫)根据中间宿主的先后顺序不同,分别称为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并在一定条件下随时可传播给人,这些脊椎动物称为保虫宿主,也称储存宿主或储蓄宿主。

(如血吸虫与牛)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而长期处于幼虫阶段,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后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如肺吸虫与野猪)5.寄生虫的生活史( life cycle of parasite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

6.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掠夺营养、机械性损害、毒性作用、免疫病理。

7.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这种免疫状态在寄生虫感染中常见。

大多寄生虫感染都可诱导宿主产生一定程度的抗再感染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不能完全清除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

体内虫荷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

2024版医学生期末复习资料人体寄生虫学重点总结

2024版医学生期末复习资料人体寄生虫学重点总结

保虫宿主
某些寄生虫可在人体内寄生,也 可在动物体内寄生,这些动物被 称为保虫宿主,如猪带绦虫的猪。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
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和繁殖等过程中,可对宿主组 织造成机械性损伤,如蛔虫在肠道内扭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
掠夺营养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时,通过吸取宿主的营养物质来维持 自身生存和繁殖,导致宿主营养不良、消瘦和贫血等症状。
之处。
饮食卫生安全要求
食物煮熟煮透
肉类、鱼类等食品要煮熟煮透,避免食入未 煮熟的肉类感染寄生虫。
生熟分开
生食和熟食要分开存放和加工,避免交叉污 染。
不喝生水
生水中可能含有寄生虫卵或幼虫,要喝开水 或经过消毒处理的水。
疫苗接种及免疫预防
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自身情况,及 时接种相关疫苗,如麻疹、腮 腺炎等疫苗,预防由这些疾病
• 免疫学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应用免疫学技术,如抗体检测、免疫细胞分析等,研究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 答和免疫逃避机制,为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 代谢组学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寄生虫和宿主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揭示寄生虫对 宿主代谢的影响和调控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寄生虫生活史
包括感染、寄生、繁殖和传播等阶段, 不同寄生虫的生活史有所差异。
寄生虫分类
根据寄生部位可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 外寄生虫;根据寄生时间可分为永久 性寄生虫和暂时性寄生虫。
宿主类型及其特点
中间宿主
寄生虫在其体内发育至感染期, 但无法完成整个生活史,如华支 睾吸虫的淡水螺。
终宿主
寄生虫在其体内完成整个生活史, 并产生下一代寄生虫,如人类是 血吸虫的终宿主。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

寄生虫部分:选择——常识性:症状,形态,病理,中间宿主,终末宿主重复性:药物,传播环节,防治原则重要性:疟原虫,血吸虫,丝虫,弓形虫,包虫生活史名词解释——寄生虫共有的: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受害者称为宿主。

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这种现象称为共栖。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终末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

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

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非适宜宿主成为转续宿主。

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的现象。

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者荒漠地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在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

当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可以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这类无需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

人兽共患parasitic zoonosis,有些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

专性寄生:寄生虫生活史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

兼性寄生: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生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医学寄生虫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1.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依据其生活史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虫、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分别代表的寄生虫包括原虫、吸虫、线虫、衣藻等。

2.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食物传播和媒介传播等。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指寄生虫通过皮肤接触或性接触传播,如头虱、阴虱等;食物传播主要指人类或动物摄入含寄生虫卵或幼虫的食物,如蛔虫、钩虫等;媒介传播是指寄生虫依赖另外一种生物作为中间宿主进行传播,如疟原虫、血吸虫等。

3.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分为直接生活史和间接生活史。

直接生活史指寄生虫的发育和繁殖与一个宿主相关,如头虱;间接生活史指寄生虫在其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的参与,如疟原虫。

4.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寄生虫感染会影响宿主的健康状态,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肌肉疼痛、消化不良等。

严重的感染还会引起贫血、营养不良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等问题。

5.绿色医学寄生虫防治措施:寄生虫感染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环境卫生改善。

药物治疗是指使用对寄生虫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疟药物、抗血红线虫药物等;环境卫生改善是指清理卫生环境,减少寄生虫传播的机会。

6.医学寄生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医学寄生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寄生虫病的防治和预防措施的制定上。

通过研究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和影响机制,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总之,医学寄生虫学是对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其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传播途径、生活史,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防治措施以及其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

对医学寄生虫学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改善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状况,促进公共卫生的发展。

寄生虫重点复习资料

寄生虫重点复习资料

1.寄生虫生活史的类型?直接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直接发遇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

2.寄生虫对人体可造成那些危害?: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3.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要素、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传染源,传播途径:水、食物、土、空气、节肢动物、人体直接接触,易感者。

|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员。

4.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5.医学蠕虫:线虫、吸虫、绦虫6.医学蠕虫生活是分类:生物原型蠕虫、土源性蠕虫7.线虫形态:成虫线形活圆柱形;体不分节;有原体腔;雌雄异体;生殖:雄虫多为单管型,雌虫多为双管型;消化道完整8.线虫生活史:虫卵--孵化--幼虫--蜕皮--成虫9.简述蛔虫病流行广泛的原因?生活史简单;蛔虫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人群不良卫生行为;粪便未处理污染土地10.钩虫引起贫血的机制?虫体吸血和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吸血时分泌抗凝素;换咬附部位,原伤口渗血11.钩虫病和蛲虫病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钩虫:粪便虫卵检查;便潜血检查。

蛲虫:透明胶纸法;棉签肛拭法12.吸虫病的慢性阻塞性病变有那些?13.人是如何感染旋毛虫病、丝虫病的?如何防御?旋毛虫:人或动物食入生的或半生的含有幼虫囊包的肉类;不吃,生熟菜板分开使用。

丝虫:感染的蚊叮咬人的时候,丝状蚴经吸血伤口进入人体;普查普治,防蚊灭蚊。

14.举例说明何是土缘性线虫?何为生物源性线虫?土源性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

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

15.吸虫形态:成虫背腹扁平、体不分节、有口腹吸盘、无体腔;雌雄同体;消化道不完整,无肛门;虫卵有卵盖16.吸虫生活史:虫卵入水;中间宿主:螺蛳和蚌;世代交替:无性时代;感染期和方式:囊蚴—口;尾蚴—皮肤;保虫宿主17.四种吸虫病是如何感染的?如何诊断?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吃生的含有囊蚴的鱼虾。

医学寄生虫_复习重点资料

医学寄生虫_复习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1.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再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地传播者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2.感染期:寄生虫具有感染力的发育时期称为感染期。

3.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为直接型,在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

4.幼虫移行症: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5.多分裂(裂体增殖):胞核先多次分裂,然后胞质也分裂分别包绕每个核形成多个子体,如疟原虫的裂体增殖和孢子增殖。

6.配子增殖:原虫在发育过程中,雌雄配子体无分别形成为雌雄配子,然后两者结合形成合子,即完成配子生殖过程,本身无个体增加,生成孢子。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 :又称医学寄生虫学, 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课程。

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

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种类(包括传播媒介)和内外环境条件等。

(1)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蛔虫和钩虫(2)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蠕虫)——疟原虫和血吸虫、丝虫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1、掠夺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1、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

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

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

导致寄生虫病传染源: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寄生虫的传播途径:经水、食物、土壤、空气、接触、医学节肢动物以及直接传播等。

寄生虫进入人体的途径:经口、经皮肤、经胎盘、经呼吸、经输血等寄生虫感染人体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⑴经口感染,如通过食物吃入蛔虫卵;⑵经皮肤感染,如血吸虫尾蚴钻进皮肤而侵入人体;⑶经媒介昆虫感染,如丝虫的感染性幼虫和疟原虫的子孢子等,通过昆虫媒介叮咬侵入人体;⑷经接触感染,如阴道滴虫是通过与受染者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寄生虫重点

寄生虫重点

1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人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则大量增殖并引起疾病,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2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3系指具有感染能力的期间而言。

通常指宿主能排放病原体的时期和微生物或寄生虫能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时期而言。

宿主,包括病人(畜、兽)和健康带菌(毒)者,凡是能排放病原体而使易感者发生疾病的时期均可4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 指在常见寄生部位外的器官或组织内的寄生,引起异位病变(ectopic lesion)5带虫免疫(premuni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原虫,如疟疾)后,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1.可杀伤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使其数量明显下降,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临床症状消失,呈带虫状态,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寄生虫;2.可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3.体内无寄生虫时此免疫力即消失,这种免疫状态叫带虫免疫。

如疟原虫感染。

4.若产生带虫免疫保护力者较长时间脱离疫区,再回到疫区仍会因再次感染而发病6伴随免疫人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门静脉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无损于体内的成虫,这种免疫称为伴随免疫。

伴随免疫须与带虫免疫相区别:所谓"带虫免疫",是指人感染疟原虫后产生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而同时其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此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主要鉴别点:前者完全对原感染无杀伤作用,后者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无法完全清除感染)7疟疾再燃(recrudescence):指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经数周到数月又引起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

再燃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有关。

8疟疾复发(relapse):指疟疾初发患者的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虫媒传染,经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

溶组织内阿米巴1、溶组织内阿米巴,又叫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于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虫痢)和阿米巴病。

2、该病全球分布,多见于热带与亚热带。

我国据统计人群感染率大约在1-2%之间。

每年全球有数万人死于阿米巴病,其重要性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

3、形态(分滋养体和包囊)特征:有叶状伪足的运动器官(1)大滋养体(组织型滋养体):大小,比白细胞略大(10-40µm);形状,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内外质分明,外质透明,内质颗粒状,可见吞噬的RBC;细胞核,泡状核,核仁小,居中;染色质粒,网状核纤丝(2)小滋养体(肠腔中):滋养体小(10-20µm),内外质不明显,内质没有红细胞。

(大小滋养体的区别在于大滋养体内有红细胞,小滋养体无)运动:位相差显微镜,4s/幅(3)包囊:10-20µm,可见1核、2核和4核包囊。

圆形,核结构与滋养体一致,特征结构为拟染色体,苏木素染色为黑色棒状,另可见糖原泡(空泡状)4、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滋养体不论大小都具有侵袭性,随时吞噬RBC;迪斯帕内阿米巴滋养体与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相同,但迪斯帕内阿米巴滋养体为肠腔共栖生物,不侵入肠壁5、生活史: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食物,水与手;寄生部位:结肠,可移行于肝、肺与脑等;致病阶段:滋养体;诊断阶段:滋养体与包囊6、致病机理(1)毒力:凝集素介导吸附于宿主细胞;穿孔素破坏靶细胞;蛋白酶溶解靶细胞。

(2)共生菌群的协同作用:提供食物、厌氧等理化环境与合适的pH值;削弱宿主抵抗力,直接损伤肠粘膜,以利于阿米巴的侵入。

(3)宿主细胞协同作用:中性粒细胞被趋附→触杀→放出有毒氧化物→破坏组织7、病理特点(1)原发灶(阿米巴肠炎或痢疾):肠粘膜隆起、充血,中央为小溃破口。

①急性期:增殖的滋养体可突破粘膜肌层,侵入粘膜下层,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重症时可深达肌层,可致大片粘膜脱落,可发生肠穿孔。

②慢性期:粘膜增生导致阿米巴肿。

医学寄生虫重点

医学寄生虫重点

寄生虫知识点总结1.经口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经皮肤感染:钩虫,血吸虫;经胎盘:弓形虫,疟原虫。

2.寄生虫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区3.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阶段为四核包囊,致病阶段为滋养体,临床表现为肠阿米巴和肠外阿米巴病(以阿米巴性肝脓肿常见),肠阿米巴检查滋养体,肠外阿米巴查包囊。

4.阴道毛滴虫滋养体既是繁殖阶段又是感染和致病阶段;传播途径包括直接和间接传播两种。

5.疟原虫红内期分为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在人体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感染途径为蚊虫叮咬(雌性按蚊)。

6.刚地弓形虫终宿主为猫,中间宿主为人;感染阶段为假包囊(卵囊),包囊,滋养体;对孕妇感染使用螺旋霉素。

7.华支睾吸虫(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豆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最有效。

8.布氏姜片(肠吸虫)吸虫中间宿主为扁卷螺,传播媒介为水生植物。

9.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为溪蟹和蝲蛄,治病分期: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瘢痕期,可引起皮下包块。

10.裂体吸虫(血吸虫)雌雄异体,中间宿主为钉螺,治病最严重为虫卵,人体常见异位寄生损害部位为肺和脑。

11.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孕节每侧7-13支,牛肉绦虫为15-30支,虫卵中含有六钩蚴,人体囊尾蚴病临床表现为皮下及肌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癫痫症,颅内高压,神经精神症状),眼囊尾蚴病。

感染方式为自体内,自体外和异体感染。

12.细粒棘球绦虫中间宿主为人,治疗常选外科手术。

13.似蚓蛔线虫(蛔虫),胆道蛔虫病是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14.鞭虫寄生于盲肠。

15.蠕形住肠线虫(蛲虫)多发于集聚地区,寄生于盲肠,透明胶纸法检查,其虫卵中含有一蝌蚪期胚胎。

16.钩虫感染期为丝状蚴,少数患者患异食症,可致贫血。

17.旋毛形线虫幼虫寄生于小肠,成虫寄生于横纹肌。

18.丝虫感染期为丝状蚴,微丝蚴可出现夜现周期性,马来丝虫多侵犯上下肢浅淋巴系统,班氏丝虫出浅淋巴也侵犯深部淋巴(淋巴管炎),常见病为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

寄生虫重点

寄生虫重点

1、共生凡是两种不同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称为共生。

根据共生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又可将共生现象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

●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关系称为寄生。

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若寄生物为动物则称为寄生虫。

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2、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称为生活史。

根据寄生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土源性蠕虫)和间接型(生物源性蠕虫)。

3、宿主被寄生虫所寄生并遭到损害的人或动物。

●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成虫。

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4、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5、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6、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7、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8、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9、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分包囊和滋养体两个不同生活史期,4核包囊为感染期。

形态:滋养体: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滋养体大小在12-60um,借助单一定向的伪足而运动,有透明的外质和富含颗粒的内质,具有一个球形的泡状核,直径4-7um。

纤薄的核膜边缘有单层均匀分布、大小一致的核周染色质粒。

核仁小,大小为0.5um,常居中,周围围以纤维无色的丝状结构。

寄生虫期末复习重点,加考试重点

寄生虫期末复习重点,加考试重点

寄生虫复习寄生现象:1.互利互生:共同受益;2.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3.寄生关系:一方获利,一方受害。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及所需环境条件,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钩虫只需一个宿主;华枝睾吸虫需多个宿主;蛔虫仅有有性生殖;溶组织内阿米巴仅有无性生殖;疟原虫兼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才能完成一代发育,称为世代交替。

寄生虫的实验诊断:包括病原检查和免疫诊断,其中病原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措施。

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其中经口感染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

医学蠕虫某些寄生于动物的蠕虫幼虫,偶然也可侵入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幼虫可在人体内长期移行,造成损害,称为幼虫移行症。

即幼虫移行症是指: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在组织内移行造成伤害。

第一章:线虫纲——治疗药物-阿苯达唑一、蛔虫:1.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

虫卵卵壳厚而透明外附有一层蛋白质膜。

误食感染性虫卵引起感染。

感染阶段为感染期虫卵的有:蛔虫、鞭虫。

2.致病性:受损最重的是肺、大量虫体由肺毛细血管移入肺泡,引起蛔蚴性肺炎。

还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肠梗阻。

3.实验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找虫卵。

二、鞭虫:成虫寄生于人回盲部,虫卵呈腰鼓形。

误食感染性虫卵引起感染。

三、钩虫:1.成虫寄生人小肠上段引起钩虫病,虫卵呈椭圆形,卵壳薄,无色透明,卵内含4-8个卵细胞。

2.丝状蚴经皮肤钻入人体,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寄生虫的幼虫移行经过肺部的有:十二指肠钩虫、蛔虫、日本血吸虫。

感染阶段是幼虫的有:钩虫、丝虫。

3.致病性:幼虫可引起钩蚴性皮炎、丘疹,钩蚴性肺炎;成虫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4.实验诊断:虫卵检查饱和盐水漂浮法检出率高;钩蚴培养可鉴定虫种。

四、蛲虫(蠕形住肠线虫):1.寄生于回盲部(同鞭虫),引起蛲虫病。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1.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被分为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几大类。

其中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鞭毛虫,蠕虫包括线虫和吸虫,节肢动物包括虱子和跳蚤等。

2.多种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会对宿主体内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如原虫可引起阿米巴痢疾、疟疾等疾病,蠕虫可引起钩虫病、血吸虫病等疾病,节肢动物可引起虱疥病等。

3.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寄生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食物、水源、昆虫媒介等。

其中一些寄生虫还有可能通过性传播传播给宿主。

4.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寄生虫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两个宿主,即中间宿主和终宿主。

中间宿主是寄生虫在其内进行发育的宿主,终宿主则是寄生虫的成熟阶段寄生的宿主。

5.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一般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

临床症状观察可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感染特点来进行判断,实验室检测则是通过检测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或其卵等来判断感染情况。

6.寄生虫感染的治疗:寄生虫感染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为主。

常用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氯喹、甲硝唑、吡咯霉素等。

治疗期间还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再次感染。

7.预防寄生虫感染:预防寄生虫感染主要包括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两个方面。

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食物煮熟、不随地大小便等;环境卫生包括清洁卫生、饮水安全等。

8.寄生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寄生虫与人类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人类疾病都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如疟疾、地方病等。

寄生虫还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9.全球寄生虫问题:寄生虫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寄生虫感染导致的疾病和死亡率仍然较高。

10.寄生虫与社会的关系:寄生虫感染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寄生虫感染可降低劳动生产力,增加医疗支出等。

因此,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感染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医学寄生虫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了解医学寄生虫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感染,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总论:1、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病原寄生虫和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也称医学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吸虫、绦虫、线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三部分。

2、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要求重点防治的主要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锥虫病、麻风、结核和登革热。

3、失能调整生命年/伤残调整生命年(DAL Ys):指在伤残状态下生存的时间和因疾病早逝而丧失的时间。

表示一种疾病的负担。

值越大,对健康的损害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越大。

4、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①自由生活②共生生活(▲包括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

共栖是指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彼此受益。

寄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被害者称为宿主。

)★★5、寄生关系的演化:⑴寄生虫的形态改变:眼消失了、消化道退化了、形体改变、固着器官产生、生殖器官发达。

⑵寄生虫的生理改变:环境适应能力增强、能量代谢适应性改变、繁殖能力加强、繁殖个体数量多、繁殖方式多样性。

⑶侵袭力变化⑷免疫逃避⑸基因变异★★6、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及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

★★7、宿主及其类型:宿主——能够为寄生物提供居留场所,满足寄生物营养需求使之发育繁殖的一类生物。

⑴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⑵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⑶保虫宿主:①一定是动物;②跟人有相同生物学地位的宿主(这些动物保证了传染源的存在和寄生虫的物种延续)。

⑷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

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8、寄生虫分类:⑴按寄生性质分类:①专性寄生虫: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不就能生存;②兼性寄生虫:自由、寄生生活均可;③偶然寄生虫:主要自营生活,有寄生能力但不完善,对人体伤害很大。

④长期寄生虫:主要指体内寄生虫;⑤暂时寄生虫:主要指体外寄生虫;▲⑥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此类寄生虫称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显性感染时非死即伤。

⑵按寄生部位分类:①体外寄生虫;②体内寄生虫▲9、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⑴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或寄生虫的致病作用):①掠夺营养:主要指消化系统寄生的寄生虫,它们不仅直接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还妨碍宿主吸收营养,致使宿主较易出现营养不良。

不在消化道寄生的寄生虫无明显的宿主营养丢失。

②机械性损伤(入侵—移行—定居—繁殖)③化学性损伤(毒性作用)④致敏原作用(免疫病理参与致病)⑵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一、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并具有抵御再感染的能力(消除性免疫,罕见);二、宿主能清除部分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部分抵御能力(非消除性免疫,平衡的致病状态,最多见);三、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引起寄生虫病,严重者可致死(多见机会致病性寄生虫)▲10、寄生虫病的临床特点:⑴无临床症状的带虫者较多: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成为带虫者。

⑵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既无明显临床表现又不易检获病原体)⑶多寄生现象(混合感染):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寄生虫的现象。

相互促进或制约△⑷幼虫移行与异位寄生:幼虫移行广义——所有寄生虫在适宜宿主体内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

幼虫移行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异位寄生——正常宿主不适宜环境△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尤为蠕虫)与IgE水平升高△⑹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感染▲(干条)11、寄生虫免疫逃避;⑴解剖位置的隔离;⑵表面抗原的改变;⑶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12、寄生虫病传播及感染途径:传播途径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于某些传播因素,进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

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气)和生物源性(中间宿主、昆虫媒介)感染方式:经口、皮肤、节肢动物叮刺、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或其他途径:经输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染等★★13、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些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自然疫源地: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这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地区称为…1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Ⅱ、医学原虫:▲生活史类型:①人际传播型:完成生活史只需一个宿主(滋养体—滋养体、包囊—滋养体—包囊)②循环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作为终末宿主或中间宿主(脊椎动物之间传播)③虫媒传播型:由节肢动物传播▲医学原虫的致病:与寄生部位和原虫的侵袭力有关。

致病特点:▲在宿主体内的个体增殖;原虫的侵袭力——组织向性、虫株毒力;宿主机体的抵抗力;▲宿主的免疫反应性损害——免疫病理;▲机会致病性原虫。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包囊→滋养体→包囊四核包囊→经口感染,在小肠下段脱囊→肠腔型小滋养体→包囊(结肠下段)→随粪便排出体外(发育)‖(二分裂增值)肠腔型小滋养体→随稀水样便排出体外(死亡)‖(侵入组织)组织型大滋养体=组织型大滋养体→随脓血便排出体外(死亡)▲生活史特点: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回盲部、结肠,在一定条件下可侵入肠壁或其他组织,引起病变;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四核包囊是感染阶段;经口感染。

★★肠阿米巴病: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侵袭肠壁引起肠阿米巴病。

常见部位为盲肠和升结肠,其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和阑尾,有时可累及大肠全部和一部分回肠。

临床过程分急性和慢性。

急性期的临床症状从轻度、间歇性腹泻到暴发性、致死性的痢疾不等。

典型的阿米巴痢疾常有腹泻、一日数次或数十次,粪便果酱色伴奇臭并带血和粘液,80%病人有局限性腹痛、不适、胃肠胀气、里急后重、厌食、恶心呕吐等。

急性暴发性痢疾则是严重和致命性的肠阿米巴病。

从急性型可突然发展成急性暴发型,病人有大量的粘液血便、发烧、低血压、广泛性腹痛、强烈而持续的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和出血腹水。

60%病人可发展成肠穿孔,亦可发展为肠外阿米巴病。

有些轻症病人仅有间歇性腹泻。

慢性阿米巴病则长期表现为间歇性腹泻、腹痛、胃肠胀气和体重下降。

有些病人出现阿米巴肿,肉芽肿呈团块状损害而无症状。

肠阿米巴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和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

▲大滋养体致病机制:260kDa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介导的对宿主细胞的吸附;阿米巴穿孔素(amoeba pores)对宿主细胞形成的孔状破坏;半胱氨酸蛋白酶对宿主组织的溶解。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又称:黑热病原虫):★★致病:⒈发病机制:⑴由于无鞭毛体的大量繁殖,使大量巨噬细胞遭到破坏,反应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⑵免疫抑制:超抗原负荷,导致免疫无反应性;寄生虫释放免疫抑制因子;封闭抗体学说。

⒉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①长期不规则发热(免疫抑制、反应性发热)②肝、脾、淋巴结肿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③贫血(脾亢、免疫病理所致红细胞减少)④出血(脾亢所致血小板减少)⑤全血细胞减少(脾亢、免疫病理所致)⑥球/白倒置(幼稚浆细胞增生、肝生成白蛋白减少)⑦蛋白尿、血尿(肾淀粉样变性)⒊在我国,黑热病有以下特临床表现:⑴皮肤型黑热病:多发生于黑热病治疗后期或黑热病治愈后,故又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临床表现类型有:①结节型(瘤麻风型):肉芽瘤性结节,不痛不痒不溃烂,局部不麻木,结节内可找到无鞭毛体。

②丘疹、褪色斑型:皮肤上出现暗红色含虫丘疹,或大小不等的褪色斑疹⑵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其大小不一,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可查到无鞭毛体。

▲分型:平原型(人源型,病犬少见)、山区丘陵型(动物源型,多儿童感染,病犬多)和荒漠型(传染源不清楚)三、疟原虫:▲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疟原虫生活史:⒈生活史:⑴人体内发育阶段:分为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发育)和红细胞内发育①红外期:子孢子(蚊)→红外期裂殖体(肝细胞)→裂殖子子孢子随血流侵入肝细胞,发育并裂体增值(数量储备),形成红外期裂殖体。

子孢子分为速发型子孢子(TS)和迟发型子孢子(BS)。

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TS继续发育完成红外期的裂体增值,BS需经过休眠期(休眠子)才完成红外期的裂体增值。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休眠子。

②红内期: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循环和有性体形成: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红内期裂殖子→配子体(雌、雄)⑵蚊体内发育阶段:①配子生殖(胃腔内):雌配子体→此配子雄配子体→雄配子雌配子+雄配子→合子②孢子生殖(胃壁上):合子→动合子→囊合子(卵囊)→子孢子→子孢子(唾腺)⒉生活史特点:①生活史需二个宿主:人及按蚊。

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的裂体增值及开始有性的配子生殖。

雌性按蚊为终末宿主,在蚊体内完成有性的配子生殖及进行无性的孢子增殖;②人体内的发育:经红外期(肝内期)和红内期;③感染时期:子孢子④感染方式:经蚊虫叮咬;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⑤间日疟、卵形疟有迟发型子孢子,故有临床复发现象,三日疟、恶性疟无;⑥致病阶段:红内期滋养体、裂殖体。

★★致病——原虫增值作用:致病:①潜伏期:从疟原虫感染到疟疾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

②疟疾发作:发热阈值——引起疟疾发作的最低原虫数/mm3血液。

经典发作过程:冷(寒战)→热(发热)→汗(发汗退热)→间歇发作机制: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有关③疟疾的再燃与复发:再燃——血液内残余的少量疟原虫抗原变异后再次繁殖起来引起的疟疾再次发作。

复发——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发育繁殖后引起的疟疾再次发作。

④贫血:疾可引起贫血的原因: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红细胞;免疫病理的损害(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时,使其隐蔽的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的破坏。

此外宿主产生特异抗体后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附着于红细胞上的免疫复合物与补体结合而具有自身免疫性);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⑤脾肿大⑥凶险性疟疾Ⅲ、医学蠕虫:一、吸虫:复殖目吸虫的形态特点:大多数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呈叶状或长舌状;有吸盘;无体腔;雌雄同体(裂体科除外);内脏各系统(消化、排泄、神经、生殖)▲复殖目吸虫生活史发育的必备条件:①虫卵和幼虫必须在水中发育②幼虫需要水生生物作为中间宿主㈠华支睾吸虫1、生活史:成虫(肝胆管)→虫卵(随胆汁入消化道随粪排出)→入水→毛蚴(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胞蚴→雷蚴→尾蚴(逸出入水)→囊蚴(第二中间宿主鱼虾)→成虫2、生活史特点:①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②虫卵随胆汁----粪便排出体外;③虫卵下水后在中间宿主体内孵出幼虫并发育为囊蚴;④囊蚴是感染阶段;⑤因生食或半生食含肝吸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3、致病虫期:成虫①胆管壁反复发生过敏性炎症;②虫卵、虫体碎片、脱落细胞形成结石核心;③胆管阻塞引起胆汁淤滞;④继发细菌感染加重胆管炎症;⑤胆汁淤滞性肝硬化4、临床表现类型:轻度感染时无症状或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时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食欲不振、肝区痛、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等);慢性期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厌油腻、肝肿大肝硬化等)5、病原学检查:粪检虫卵(倒置沉淀法)、十二指肠引流液查卵(疼)6、防治原则防止虫卵下水(粪便管理);忌生食或半生食鱼、虾;减少传染源;消灭保虫宿主;治疗病人和带虫者㈡肺吸虫▲1、生活史:成虫(肺)→虫卵(经气管或随痰吞咽后随粪排出)→入水→毛蚴(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入水)→囊蚴(第二中间宿主蟹)→成虫(囊蚴进入终宿主消化道后后尾蚴脱囊而出,钻过肠壁,即为童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