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学中的急诊医学概述
临床医学中的急诊医学概述在临床医学领域,急诊医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支,它处理急性疾病和创伤的紧急情况。
急诊医学的目标是迅速评估和干预患者的急性问题,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本文将概述急诊医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主要任务、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一、急诊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急诊医学是一门专注于处理急性病症和临床急诊护理的医学学科。
它涵盖了从评估到治疗的整个过程,以便尽快诊断和处理患者的情况。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在于及时干预可避免疾病或创伤导致的严重后果。
二、急诊医学的主要任务1. 急诊病人的迅速评估:当患者进入急诊室时,急诊医生首先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包括询问病史、测量生命体征、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以便快速确定患者的状况。
2. 急性疾病的诊断:急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迅速确定病因并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涉及到对各种急性疾病的熟悉和掌握。
3. 创伤的处理:急诊医生需要处理各类创伤,包括外伤、骨折、烧伤等。
他们需要进行初步处理,并决定是否需要紧急手术或进一步治疗。
4. 急诊医疗团队的协作:在急诊科,常常需要多个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共同合作,以便更好地处理急诊状况。
他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治疗方案。
5. 重症监护: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急诊医生需要提供紧急的重症监护,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生命支持措施。
三、急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 急性疾病的诊断:急诊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初步判断。
根据病情的不同,他们可能会进行X光、CT、血液检查、心电图等进一步的检查,以协助诊断。
2. 创伤的处理:对于不同类型的创伤,急诊医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例如,在骨折的情况下,他们可能需要进行患处固定、石膏包扎或手术治疗;在创伤性出血的情况下,他们可能需要进行止血措施等。
3. 疼痛管理:急诊疼痛的管理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或使用其他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
急诊医学调研报告
急诊医学调研报告急诊医学调研报告一、引言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急性和危重病患者的诊治过程。
急诊科是医院中的重要科室,承担着及时、科学地救治急需医疗服务的重要职责。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以及与急诊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收集了大量关于急诊医学的资料和观点。
同时,我们还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他们对急诊服务的评价。
三、急诊医学发展现状目前,急诊医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急诊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急诊科医生需要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救治。
急诊医学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目前流行的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这些新技术为急诊科医生提供了更多的辅助工具,帮助他们做出更加准确和及时的诊断。
四、存在的问题尽管急诊医学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急诊科的医疗资源有限。
急诊科接诊的患者数目众多,但医疗资源相对较少,这使得急诊科医生面临工作压力较大。
其次,急诊科医生的培训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急诊科医生的工作特点,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重要决策,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医学素质和临床经验。
然而,目前我国急诊医学的培训体系还不完善,医生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这对急诊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五、改进建议为了改进急诊医学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急诊科的医疗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增加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2.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急诊科医生需要系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医学水平和临床经验。
3.加强科研工作。
急诊科医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推动急诊医学的发展。
4.推广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
急诊科可以利用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度和工作效率。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摘要:我国儿科急诊医学起步较晚,发展落后于国际水平。
目前,我国尚未发布儿科急诊科建设指南。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我国儿科急诊医学的发展面临着人员、设备、技能、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巨大困难,尤其是综合医院。
应重视儿科急诊的发展,积极调整政策,增加急诊儿科的吸引力,加强儿科急诊医师队伍建设,使急诊儿科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儿科;急诊治疗;困境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1972年,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的一门新学科。
1976年,美国建立了全国性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急救医学被列为临床医学。
1983年,中国原卫生部和教育部承认急诊医学为独立学科。
近30年来,急诊医学发展迅速。
急诊医学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1]。
儿童占急诊患者总数的20% ~ 30%[2]。
儿童作为人群中的特殊部分,在疾病类型、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与成人有很大不同。
儿科疾病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
如果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可以把垂危的孩子从死亡的边缘抢救过来。
相反,如果错过了抢救时机,可能会有后遗症,甚至不可挽回的后果。
单一的急诊医学无法满足儿童急诊的需求,于是儿科急诊医学应运而生。
作为一门介于儿科和急诊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儿科急诊医学是一门以现代医学的科学发展为主要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治疗措施为手段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需要从儿童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便及时、快速、有效地治疗急性病[3]。
1儿科急诊医学的困境我国儿科急诊医学起步较晚。
儿科急诊医学分别成立于1989年和1993年。
此后,儿科急诊医学发展迅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形成了由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
然而,差距依然巨大。
目前,我国尚未发布儿科急诊科建设指南。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我国儿科急诊医学的发展面临很大困难。
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
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综合医学专科,专注于急诊中患者的紧急救治和医学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急诊医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以下是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一、技术创新和应用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医疗设备和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急诊医学。
例如,快速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超越了传统X光检查的限制,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另外,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确定病原体,为急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救治方案。
二、多学科合作急诊医学需要进行紧急救治,因此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合作,例如内科、外科、心脏科等。
多学科合作能够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尽早得到适当的治疗。
此外,还需要与其他医疗技术人员如急救人员、临床检验师、放射科技师等合作,实现协同工作。
三、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推广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是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规范化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
指南和路径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急诊医疗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错误发生率。
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会更加科学和具体化,并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四、预防和筛查的重视急诊医学注重急诊患者的紧急救治,但也应该注重疾病的预防和筛查。
通过建立健康教育系统、普及常见疾病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有助于减少急诊就诊人数。
此外,急诊科的筛查工作也应该加强,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能够预防患者突发病情的发生。
五、精细化管理和优化急诊流程急诊医学的发展也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优化流程。
优化急诊流程,例如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医患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加快急救和诊断的速度。
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立分级制度,实现急诊和非急诊的分流,提高急诊服务效率和人员利用率。
六、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急诊医学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的,患者和家属往往处于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中。
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情绪护理能力,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痛苦和焦虑。
最新急诊工作监督评价及持续改进措施
3.参与国内外研究项目:积极参与急诊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推动急诊医学的发展。
十一、急诊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
1.教育培训:加强急诊医学教育,设立专科培训课程,培养高素质的急诊医护人员。
2.人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和支持医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
2.优化就诊环境:改善急诊科的环境布局,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就诊空间。
3.加强沟通与回访:建立患者回访制度,及时了解患者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医疗服务。
八、患者满意度提升(续)
4.强化患者教育:通过宣传栏、手册等形式,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急诊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5.建立投诉处理机制:设立患者投诉渠道,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不满及时回应并处理,以提升患者满意度。
3.优化救治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救治流程的标准化和最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1.人员结构调整:根据急诊工作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医护人员结构,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2.强化培训与考核: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对新入职及在岗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提升整体业务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急诊专项奖励基金,对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
七、信息化建设推进
1.搭建急诊信息平台:整合患者信息、医疗资源、救治流程等数据,实现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
2.信息化设备配备:为急诊科配备必要的移动医疗设备,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3.数据分析与利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急诊患者就诊数据进行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八、患者满意度提升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急诊医学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医学学科,在医疗体系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急诊医学的概念是通过接收急性突发疾病或创伤的患者,为他们提供及时、规范和高效的医疗服务,以挽救生命,治疗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本文将对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进行分析。
一、国内急诊医学的概况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10年发布的中国急诊医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急诊科以及全球急诊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国家。
立足于我国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医疗需求,中国把急诊医学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立起完备的急诊医学体系和服务网络。
由此,国内急诊医学已经发展至全科医学范畴内,并所涉及的学科日益扩展。
在急诊医学体系中,急诊科不但承担了最广泛的急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也是急性中毒、急性肝功能衰竭等的救治中心,关键时刻为决策提供保障。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急诊医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如何提高急诊救治质量,提高急救速度,同时更好地和国际接轨等。
二、国外急诊医学的概况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急诊医学服务的发展,比中国发展要早得多。
作为急诊医学研究新兴领域的美国,它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和先进的急诊医学体系和庞大的急诊医学队伍。
在美国,医生在获得医学学位后,必须进行4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其中包括一年的急诊医学专业培训,同时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也相当完善。
急诊医学在欧洲的发展也相当迅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需要有更为完备,更为高效的急诊医学服务,于是欧洲各国开始大力投入于急诊医学的发展。
欧洲的急诊医学系统是相当成熟的,同时,欧洲也是急诊医学领域前沿的科研机构的聚集地。
三、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较1. 医疗资源的分配:急诊诊疗设备如心肺复苏、电除颤器、急诊内窥镜等,以及急诊药物等应急救治物资的配置标准和能力是两个地区最为耀眼的不同。
国内一些综合医院建设大力度较大,急诊内镜、药物使用、床位配置在逐年改善,但是缺少专科急诊与战略意义上的急救中心,导致效率低下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总结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几大阶段
总结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几大阶段总结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几大阶段一、引言急诊医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为急病患者提供及时、专业的救治服务。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几大阶段进行总结,旨在全面展示我国急诊医学领域的成就和进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二、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初期阶段(1)急诊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背景早期的我国医疗机构在面对急病患者时,缺乏专业的急诊医学知识和技术,导致了治疗效果的不佳。
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医学界开始关注急病患者的救治需求,并逐渐发展出急诊医学这一专业领域。
(2)急诊医学的早期探索和实践在急诊医学的早期阶段,我国医学界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急诊医学体系。
医学院校开始设立急诊医学专业,并开始培养急诊医学的专业人才。
(3)急诊医学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为了提高我国急诊医学的水平,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开始制定急诊医学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为急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并为急诊科的建设和急诊医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中期阶段(1)急诊科的建设和发展随着社会对急病患者救治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医疗机构纷纷设立急诊科,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在急诊科的设立和发展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急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2)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在中期阶段,我国的急诊医学逐渐实现了专业化和学术化。
医学界开始建立急诊医学的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组织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和培训活动,推动了急诊医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3)急诊医学的技术进步和创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国急诊医学的救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患者在接受急诊医学救治时,可以享受到更加先进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大大提高了生存率和治愈率。
四、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现阶段和未来展望(1)急诊医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当前,我国急诊医学领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新阶段。
急诊科整改措施
急诊科整改措施一、背景介绍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门诊科室,承担着接诊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紧急处理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急诊科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特制定本整改措施。
二、问题分析1. 人员不足: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就诊需求。
2. 设备陈旧:急诊科的医疗设备老化严重,无法满足现代医疗技术的要求。
3. 流程不畅:急诊科的就诊流程不够顺畅,导致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就诊效率低下。
4. 缺乏培训: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缺乏相关培训,无法及时掌握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术。
三、整改措施1. 人员增加:增加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数量,确保足够的人力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 增加医生编制:根据急诊科的工作量和患者数量,增加医生编制,确保医生的科学分配和合理安排。
- 培训护理人员: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 招聘实习医生:与相关医学院校合作,招聘实习医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也为急诊科补充医疗人材。
2. 设备更新:对急诊科的医疗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提高诊疗水平和效率。
- 购置新设备:根据急诊科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 维护管理: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3. 流程优化:对急诊科的就诊流程进行优化,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 分诊制度:建立科学的分诊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就诊效率。
- 信息化建设: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减少纸质文档的使用,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 多点就诊:在急诊科附近设立分诊点,分流一部份非急危重症患者,减轻急诊科的压力,提高就诊效率。
4. 培训提升: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 组织培训课程:定期组织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培训课程,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医疗发展。
医院急诊科现状与发展趋势
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满意度
01
02
03
提供健康教育资料
制作和发放针对患者的健 康教育资料,帮助患者了 解急诊科诊疗流程和注意 事项。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定期开展面向患者的健康 教育活动,如讲座、义诊 等,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 和自我管理能力。
建立患者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患者反馈机制 ,及时了解患者对急诊科 工作的满意度和建议,持 续改进服务质量。
推广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提升诊疗效果
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
组建由急诊科、专科医生、护士、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人员 组成的协作团队。
制定诊疗规范
制定多学科协作诊疗规范和流程,确保患者在急诊科能够得到全面 、专业的诊疗服务。
加强培训与交流
定期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团队成员的协作能 力和诊疗水平。
通过优化挂号、分诊、检查、治疗等 急诊流程,提高诊疗效率,缩短患者 等待时间。
完善医护人员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
提高医护人员待遇
合理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薪酬 待遇,使其与工作强度和风险相
匹配。
设立奖励机制
设立急诊工作优秀奖励机制,表彰 在急诊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 。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为急诊科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 发展机会,如进修、培训、学术交 流等。
服务质量监控
医院对急诊科的服务质量进行持续监控和改进,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救治服务 。
02
医院急诊科现状
急诊科规模扩大
• 随着医疗需求的增加和急救意识的提高,未来医 院的急诊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以满足更多患者 的救治需求。
设施升级与技术引进
• 为了提高救治效果和诊疗水平,医院将不断升级急诊科设施并 引进先进的急救技术,如智能化诊疗设备、远程诊疗技术等。
急救中心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
急救中心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XXX急救中心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XXX急救中心于XX年XX月底建成并运行,承担XXX30万人民的急救工作,运行近4年来,共开展院前急救4000多人次,得到了全县人民的信任及好评,但是在建设发展中也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何使急诊科与医院的规模相适应,需要我们在急诊科管理、功能拓展、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
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浅谈医院急诊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急诊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科定位模糊国内调查表明,77%的医院急诊科为独立科室,并配有观察室、抢救室、重症监护室(ICU)以及必要的设备,说明急诊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或专业逐渐为医院所接受。
目前本院急诊科由于受编制、人员,体制限制,急诊科仅开展院前急救,病人在现场给于有效救治后,转入相关临床科室,部分较轻症病人强烈要求暂在急诊观察室治疗,但限于本科室人员较少,无法同时开展院前急救及院内救治工作。
2.医师队伍不稳定从业务开展角度看,目前国内急诊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内科为主型:急诊科固定医师为内科医师,主要处理属于内科系统的急症。
②外科为主型:急诊固定医师为外科医师,主要完成外科系统常见的急症救治。
③内外科均衡型:急诊医生能完成内、外科常见急症救治,但其他专业患者仍需专科医生来完成。
但我院急诊科固定医师多数为内科医师,而且人员少,很难应对大批医疗抢救工作。
3.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急诊科的管理与其发展相比,相对滞后。
在人员管理上,涉及科室多、专业多,难以做到全面管理;在流程管理上,不够方便、快捷;在业务管理上,做不到科学设置;在质量管理上,没有形成统一标准,检查考核科室没有明确指标。
由于以上弊端,医生各扫门前雪,不愿多承担一点风险和责任,救治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急救设备老化,抢救技术操作不熟练,急诊科实际成为“转运站”。
2023修正版急诊医学科发展与质量控制
急诊医学科发展与质量控制急诊医学科发展与质量控制引言急诊医学科作为一门急救诊疗学科,主要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种急性、危重病例。
在急诊医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质量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急诊医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急诊医学科的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
急诊医学科的发展历程急诊医学科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
下面将简要介绍急诊医学科的发展历程。
1. 初期急诊服务发展最早的急诊服务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
当时,急诊室仅仅是作为一种灾难和意外事件发生后的临时组织形式存在。
急诊室的主要任务是尽快诊断和治疗患者的急性病情,但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流程。
2. 急诊医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随着医学进步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急诊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
20世纪60年代,急诊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纳入医学体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3. 急诊医学科的专业化建设随着急诊医学科的逐渐发展,医学界对急诊医学科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各大医疗机构开始建立独立的急诊医学科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和人员。
同时,急诊医学科的临床教学、科研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急诊医学科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急诊医学科作为一个紧急救治的学科,其质量控制必不可少。
质量控制能够确保急诊医学科的诊疗工作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有效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以下是急诊医学科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提升患者满意度:质量控制可以提高急诊医学科的服务质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减少误诊率,并增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 保障医疗安全:质量控制包括病例管理、手术操作规范等方面的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 提高医疗质量: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制定规范的手术流程和医疗诊疗方案,确保医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医疗质量。
- 有效利用资源:质量控制可以合理利用急诊医学科的医疗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现象。
急诊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急诊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急诊科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门多专业临床独立学科,它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
各医院在急诊科建设发展中,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何使急诊科与医院的规模相适应,需要我们在急诊科管理、功能拓展、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
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浅谈医院急诊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急诊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科定位模糊国内调查表明,77%的医院急诊科为独立科室,并配有观察室、抢救室、重症监护室(ICU)以及必要的设备,说明急诊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或专业逐渐为医院所接受。
目前医院急诊科模式可分为三种:①依赖型:急诊科设专职主任,个别固定的医师和护士,其主要工作依赖各专科医师完成。
②支援型:有固定的医师和护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任务,但还需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
③自主型: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有会诊和协作关系。
我院由于受编制、体制限制,没有设置独立的急诊科,急诊专业归入门诊部,即“一支队伍、两块招牌”,门诊部既负责门诊工作又承担急诊工作,这样急诊医学的任务和专业划分不明确,学科定位不确定,势必导致学科建设目标上的不确定,直接影响急诊医学的发展。
2.医师队伍不稳定从业务开展角度看,目前国内急诊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内科为主型:急诊科固定医师为内科医师,主要处理属于内科系统的急症。
②外科为主型:急诊固定医师为外科医师,主要完成外科系统常见的急症救治。
③内外科均衡型:急诊医生能完成内、外科常见急症救治,但其他专业患者仍需专科医生来完成。
但我院急诊科固定医师多数为年轻医师,而且人员少,很难应对大批医疗抢救工作。
为了弥补人员不足,部分人员从各临床科室抽调,定期轮换,势必影响医院急救技术的整体提高。
3.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急诊科的管理与其发展相比,相对滞后。
在人员管理上,涉及科室多、专业多,难以做到全面管理;在流程管理上,不够方便、快捷;在业务管理上,做不到科学设置;在质量管理上,没有形成统一标准,检查考核科室没有明确指标。
急诊护理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急诊护理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急诊科是医院对外窗口,急诊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护理质量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水平,医疗制度的改革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本科急诊护理工作存在着:(1)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2)急诊工作日益繁重,护士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3)急诊理论和专科技能较为缺乏;(4)开放式的就医环境,造成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鉴于这些问题工作中对此提出相应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更新观念,提高急诊、急救的服务意识;(2)培养护士良好的综合能力,以提高服务质量;(3)成立科室护理质量监控小组,有效提高护理质量;(4)强化法律意识和加强法律教育;(5)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理顺就诊环节,提高整体护理队伍素质,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诊科作为医疗急救场所,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及遭受意外的人群,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1],急救护理工作质量是衡量一所医院应急能力、服务质量、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准。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和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改变[2]。
如何做好急诊护理工作已成急诊科工作的重点,针对本科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并做出相关的对策。
1存在问题1.1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近年来,随着急诊劳动强度增大,个别老护士调离岗位和部队医院精减,本科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的护士占55%,由于新护士工作年限短,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致使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造成护患冲突而影响就诊次序。
1.2急诊工作日益繁重,护士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就医没有时间性和规律性,疾病的突发性,危重性也日益增多,在医疗保险制度出台后,医疗费用一改过去的公费劳保几乎全包做法,而是由个人从医疗账户中出[3],大部分患者希望花最少的钱就治好病,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反复入院治疗后经济承受能力差了,但对医院需求反而更多了。
急诊医学科发展与质量控制
急诊医学科发展与质量控制急诊医学科是医院中的一门重要且特殊的学科,负责处理急诊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工作。
它与其他医学科相比具有速度快、时间紧迫、风险高等特点,因此急诊医学科的发展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急诊医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状况、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急诊医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医疗队伍需要面对大量的战伤患者,需要迅速、准确地处理各种急诊情况。
从那时起,急诊医学科逐渐形成,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急诊医学科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医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急诊医学科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抢救、中毒处理、急性传染病的诊断与处理等。
急诊医学科的发展不仅是医院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社会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
首先,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
急诊医学科依赖于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比如心电监护仪、血气分析仪、CT机等,这些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升级,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手段。
其次,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现代急诊医学科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救治能力。
因此,各级医院对急诊医学科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通过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不断提高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再次,急诊医学科的研究与学术交流。
急诊医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持,各级医院和学术机构积极开展急诊医学科的研究工作,推动学科发展。
同时,学术交流活动的举办也为医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科的进步。
首先,规范化的急诊工作流程。
急诊科应制定科学、规范化的急诊工作流程,包括患者接诊、初步诊断、治疗方案确定、药物使用和抢救措施等,以确保每个流程环节的准确和规范。
其次,完善的质量评估机制。
急诊医学科应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机制,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评价医疗质量,并及时进行改进和纠正。
再次,强化医疗安全意识。
急诊科医生和护士要深入贯彻医疗安全理念,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范,做到科学、准确地判断和操作,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措施
研究展望
01
展望一
未来急诊医学需要进一步融入国家卫生健康战略,加强与其他医疗领
域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02
展望二
未来急诊医学在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的结合,提高急诊医学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03
展望三
未来急诊医学需要更加注重患者体验和满意度,加强医疗质量和服务
社会可行性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人们对急诊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对急诊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 为急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急诊医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救治的成功率,还可以通过建立快速、有效的 医患沟通机制,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有助于缓解 当前社会中的医患矛盾,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结论一
急诊医学在医疗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论二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改革创新 。
结论三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促进急诊医学发展的措施,包括加强人才培养、 完善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等。
态度的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技术可行性
先进的医疗技术
急诊医学领域已经拥有了众多先进的医疗技术,如紧急心肺 复苏术、创伤生命支持技术、急性重症监护技术等,这些技 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急诊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快速诊断和治疗
急诊医学强调对患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这需要医生具备快 速、准确的临床诊断和急救处理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医 疗机构开始重视急诊医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医学发展与存在的问题急诊医学经过20年的历验,正逐步走向成熟。
急诊医学是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的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是医学的第二十三个专门学科。
从1979年它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20余年的历史。
而在我国,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1995年7月才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急诊医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它的历史可以追述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中对伤员有组织的战场救护和转运是急诊医学发展的源头。
其真正雏形的形成则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战地医生们认识到战场救护的组织和技术也可以用于和平时期的医院,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他们认为疾病和创伤的及时分拣、以及在最初几分钟时间内的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六十年代早期,美国急诊救护的发展非常不协调。
很多紧急救护都是由设备不齐全的、仅有护理人员工作的“急诊室”来完成的,在需要的时候才电话通知其他科室的实习医生或值班医生将患者收入院治疗。
(目前在我国还有基层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
)六十年代中期,虽然一部分州开始要求州立医院提供急诊服务,但很多需要紧急救护的患者仍是被灵柩车送到“急诊室”,因为当时还没有救护车,灵柩车是唯一可以让患者平躺的运输工具。
虽然当时已开始用热气球转运伤员,但真正的院前急救还不存在,因为灵柩车上没有任何救护的设备,患者只有到达医院后才能获得治疗。
医学的发展、高级诊疗设备的出现、以及公众对急救服务的需求的增长是急诊医学进步的原动力。
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急救服务需要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技能技术。
医院开始调集其他各科的医生到“急诊室”工作,以加强救护服务的力度,并开始提供24小时服务。
这是急诊医学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从各科调来的医生缺乏专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没有对热爱急诊医学的年轻医生的培训计划。
因此,美国在1968年成立了急诊医生学会――一个旨在教育和培训急诊医生为公立医院提供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的机构。
1970年该学会制定了一套以实践为基础的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课程计划和继续教育计划。
为了让大家认识到急诊医学的独立性,该学会在1975年推行了急诊医生资格认证考试。
经过不懈的努力,急诊医学终于在1979年被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医疗专科协会正式认定为第23门独立的学科。
在我国,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1995年7月才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并被确认为二级学科,与内、外、妇、儿等科并驾齐驱,急诊医学这才真正走上的发展的道路。
急诊医学从无到有体现了现代化医院的发展方向,体现了现代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现代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程度。
这一门学科的兴起既丰富了医学科学,又造福于病人,特别是急、危、重症病人。
它的成长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急诊医学是一门崭新的科学,它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和考验,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在美国,为了确保所有需要急救的人都可以获得急诊医疗服务,美国国会在1985年通过了《急诊医疗处理和劳工法案》。
该法案要求急诊科确保每一个到达急诊科的患者都可以获得检查和处理,不管他们有没有能力支付费用,有没有医疗保险的支持。
目前,美国在急诊医疗上的支出占全部医疗保健支出的1.9%。
全美有急诊科的医院共4740所,有急诊医生32000多人,他们是美国健康安全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988年到1996年期间每年所接待的就诊人次从8130万增加到9310万,而现在已突破1亿大关。
前来就诊的患者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是儿童还是成人,是有保险还是没有保险,都可以享受同等水准的急诊医疗服务,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急诊科是他们获得医疗服务的唯一途径,他们当中有90%的住院患者都是通过急诊科入院的。
由此可见急诊科与其他医学专科相比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福利性。
同时,这种公益性和福利性还体现在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方面。
比如,酒精中毒正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急诊病人就诊通常是对酒精滥用预防的最佳“教育时刻”,只需投入很少的时间进行简短的干预和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减少中毒和将来的其他医疗费用。
这种教育的持续进行也是急诊医生和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的最佳体现。
急诊科医生在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与时间赛跑。
“时间就是生命”在急诊科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在美国,从患者到达急诊科开始,每一个时间都有明确的记录,包括到达时间、等待时间、开始看医生时间、诊断和治疗时间、处理结束时间、决定病人住院时间、等待住院床位时间、离开时间、接待病人时间、总急诊科时间。
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住院医生的教育,急诊专科医生在获得执业资格之前,必须经过医学院毕业之后3~4年的住院医生培训。
住院医生培训计划提供了正式的培训和直接而广泛的经验传授,它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
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生通过这项培训。
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生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
同时,由于急诊危重病人的逐年增加,所以对各项危重病抢救技术的掌握必将成为急诊住院医生的特长,这就要求他们加强学习,掌握最新的医学进展,因此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还要求其会员每3年必须接受150学时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的题目包括:环境急诊医学、心肺复苏、气道管理、高级生命支持、中毒控制和管理、急诊管理等。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任何临床决策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上,急诊同样不例外。
急诊的住院医师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继续教育,培养循证的意识。
除了医疗和教育,科研也将成为急诊科新的特色。
传统的建立在研究者自身兴趣上的科研可能将慢慢改变。
现在通常是由一些医药公司来赞助实验,但是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竞争的激烈,这些公司必将采取成本抑制,一旦他们的利益减低,那么他们在科研上的投入必将减少。
这样基础研究可能会大大减少,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和处理的基础上,而急诊科就很容易开展这些研究,因为急诊的病源丰富,使得其在短时间内相对容易地纳入大量的病人。
但由于患者病情的发展和治疗上的延续性,使得急诊医生必须和其它临床科室共同合作来完成各项研究。
同时,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群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一些新的可供选择方法的出现,将大大影响公共健康和急诊医学的相互作用。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必将引起急诊疾病谱的改变,无赡养老龄人口增加必将影响社会服务需求。
所以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CEP)认为将来急诊医学和公共健康的合作既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又是改善人群生活质量的良机,同时还可以降低患病和死亡率。
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和远程医疗已逐步进入急诊科的工作中。
与在其他科室的功能相似,信息技术和远程医疗可以帮助制定医疗决策、传输患者相关信息、及时协助管理患者等等。
在郊区、农村和边远地区,急诊科尤其是大型附属医院的急诊科可能会处于24小时远程会诊的第一线位置,因此远程医疗的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这些地方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收入相对较低,急诊医生的数量往往难于满足急诊医疗市场的需求。
预计到2020年时,远程医疗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还认为,急诊医生的健康是他们能够长期成功担任急诊工作的前提。
他们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轮班制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累加效应,而且这也是急诊医生放弃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该学会建议轮班制度的安排应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物节律,推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职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连续数天内上班时间过长,每一班的工作时间应小于12小时,并且在轮班的过程中应规律的安排24小时休息;将夜班医生的日间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急诊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人数情况。
为了确保给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还规定了急诊医生的权利和义务。
急诊医生的义务包括:必须在任何时候都以及时和安全的方式接待就诊患者;对于来自其他科室的患者,急诊医生也必须给予充足的急诊医疗服务;为了保证24小时及时有效的服务,医院的急诊救护反应计划和反应小组不能依赖于某一位医生或某个个人;急诊医生在处理患者时必须遵循当时的医疗原则;必须通过自我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获得心得知识和技能;急诊医生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必须熟知急诊医疗相关的法令和规定等。
急诊医生的权利包括:在处理院内其他专科的患者时应该得到充足的法律保护;在行使急诊医疗决策权时,不应受到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之外的其他限制;急诊医生有权享有足够的人力支持和充足的设备支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急诊医生有权根据其职称、承当风险大小、工龄、工作量获得补偿和报酬等。
我国的急诊医学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平衡,技术力量和设备还较落后,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差距更为明显。
随着急危重病人的逐年增加,各级部门和医院都重视和加大了急诊医学的研究力度,出台了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和发展目标。
1995年7月,卫生部正式将急诊医学定为二级学科,与内、外、妇、儿、神经、精神、麻醉等学科同级,将急诊科设立为一级科室,直属院长领导,并且要求急诊科至少要建立一个综合抢救室和一个至少有四张床以上的设备配套齐全的EICU,以及一个急诊手术室。
2000年,医政司拨款7000万元以加强部属、部管的大型医院的急诊科建设。
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国外在急诊医学领域发展较快,研究的成果突出,急诊急救技术较为规范和系统,已实现信息化网络管理、高技术系统指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医疗救护体系,大幅度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保持了较高的救治成功率。
我们必须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急诊医学与国际接轨。
我们已经在此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随着医院领导在管理上对急诊科日渐重视,科室的建设也将日趋完善。
1)医院投入加大在医院对各科室的投入中,急诊科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各大中医院的急诊科除诊断室以外,还逐步设立了抢救室、观察室、监护室和急诊手术室等配套部门,并开始配置手术室全套装置、监护仪、呼吸机、床旁B超、X光机甚至CT等先进医疗仪器设备。
例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科就拥有急诊超声室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开放,急诊中毒实验室可定性定量检测常见毒药物中毒,中毒咨询室能够随时提供诊治信息服务,并免费面向社会公众咨询,急诊科还可自行进行血气分析。
浙江大学附二院还将开展直升飞机救护服务,2年后还将建成5800平方米的新急诊大楼,设立20张床位的现代化的大型急诊监护中心,100张床位的急诊病房,全部床位均配置基本的监测仪器,还将成立急诊微创介入中心及内镜中心,配置DSA、脑室镜、腹腔镜、胸腔镜、纤支镜、纤维胃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