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发展综述【最新版】
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的范畴
3 . 危重病医学 : 系指在创伤 , 休克 , 严重 危重病医学:系指在创伤, 休克, 感染,大面积重度烧伤 心 感染,大面积重度烧伤,心、肺、脑、胸、腹等大手 术后,以及病理产科等危险情况下,出现单一或多 术后,以及病理产科等危险情况下, 发的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能量代谢、 发的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能量代谢、氧代谢 以及出血、凝血、免疫、 以及出血、凝血、免疫、内分泌等系统相互关联的 变化。它有着临床与技术上的特殊性,同时还强调 变化。它有着临床与技术上的特殊性, 危重病医学与基础学科开展科研的必要性。 危重病医学与基础学科开展科研的必要性。
三、急诊工作的特点 1. 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 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 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 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 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 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 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 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 .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 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 重
急诊医学
绪论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 急诊医学 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许多边缘 学科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综 合性学科。
一、急诊医学发展简史
70年代美国率先将急诊医学独立于其 年代美国率先将急诊医学独立于其 他专科。1979年,急诊医学获美国医学会 他专科。 年 正式承认,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正式承认,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50年代中期,我国大中城市开始建立急 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 救站,重点是进行院前急救。 救站,重点是进行院前急救。
二、急诊医学的范畴
1.急救医学:亦即现场急救 急救医学:亦即现场急救(first aid) 运送病人(包括途中监护 急救)及医院内 包括途中监护、 , 运送病人 包括途中监护 、 急救 及医院内 急诊三个部分。 急诊三个部分。 2.灾害医学:系专门研究自然灾害和人 灾害医学: 为灾害造成的后果及其防治的医学科学。 为灾害造成的后果及其防治的医学科学 。组 织抢险救灾,包括现场的初步急救、分诊、 织抢险救灾 ,包括现场的初步急救、 分诊、 安全转运的科学。 安全转运的科学。
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急诊医疗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李中元解放军第535医院门急诊摘要:综述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急诊医疗体系概念、急救模式、急救人员、急救网络特点、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救援系统、大急诊及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展望.关键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大急诊。
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
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现在不少大、中城市的综合医院和某些专科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并配备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国外发达国家有30 年左右的历史(始于1975 年) ,在国内仅有10 余年历史(始于1987 年) [1 ] .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该专业是目前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
而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
现就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与同道共同提高.1 急诊医学的概念1.1 急诊医学的定义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1.2 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急诊医学的构成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危重病加强医疗以及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
急诊医学的诊治手段几乎囊括了临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紧急处置的所有内容,但与临床各专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再满足于局部的处理,而是立足于病人全身情况的处理,以挽救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为目标,实施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2。
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2. 1 起源与发展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起源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运。
20 世纪50 年代,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成立了院前急救的专业机构,即“救护站”。
其功能只是简单的初级救护和单纯转运病人。
急诊科培训急诊医学的发展与趋势
急诊科应配备完善的医疗设备,如心 电图机、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等 ,以及相应的急救药品和耗材,确保 能够满足各种急救需求。
人员队伍组建及培训机制
人员队伍
急诊科应组建一支专业的医疗团 队,包括急诊医师、护士、医技 人员等,确保人员数量充足,结 构合理。
培训机制
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定期 考核等,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技 能和应急能力。
医学知识。
紧急性
急诊患者通常病情危急,需要迅速 诊断和治疗,医生需要具备快速应 对能力。
多样性
急诊患者病因多样,包括创伤、感 染、中毒、心脑血管疾病等,医生 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国内外急诊医学发展对比
发展历程
科研水平
国外急诊医学起步较早,经历了较长 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急诊 医疗体系;而国内急诊医学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1 2 3
初级评估与分类
ABCDE法则(气道、呼吸、循环、神经系统、 暴露/环境控制)。
损伤控制性手术(DCS)
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采取临时性控制措施,如 止血、固定等,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确 定性手术。
疼痛管理
重视创伤患者的疼痛评估与处理,合理使用镇痛 药物。
中毒患者解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常见中毒类型及处理
等挑战,需通过加强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
应对。
跨学科合作推动急诊医学创新
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
急诊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急诊 救治提供了更多创新手段和技术支持。
多学科团队协作
建立由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心血管病学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协作 ,有助于提高救治效率和患者预后。
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
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综合医学专科,专注于急诊中患者的紧急救治和医学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急诊医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以下是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一、技术创新和应用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医疗设备和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急诊医学。
例如,快速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超越了传统X光检查的限制,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另外,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确定病原体,为急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救治方案。
二、多学科合作急诊医学需要进行紧急救治,因此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合作,例如内科、外科、心脏科等。
多学科合作能够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尽早得到适当的治疗。
此外,还需要与其他医疗技术人员如急救人员、临床检验师、放射科技师等合作,实现协同工作。
三、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推广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是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规范化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
指南和路径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急诊医疗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错误发生率。
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急诊指南和临床路径会更加科学和具体化,并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四、预防和筛查的重视急诊医学注重急诊患者的紧急救治,但也应该注重疾病的预防和筛查。
通过建立健康教育系统、普及常见疾病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有助于减少急诊就诊人数。
此外,急诊科的筛查工作也应该加强,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能够预防患者突发病情的发生。
五、精细化管理和优化急诊流程急诊医学的发展也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优化流程。
优化急诊流程,例如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医患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加快急救和诊断的速度。
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立分级制度,实现急诊和非急诊的分流,提高急诊服务效率和人员利用率。
六、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急诊医学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的,患者和家属往往处于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中。
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情绪护理能力,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痛苦和焦虑。
急救医学的现状与发展
急救医疗服务智能化
01
急救医疗服务智能化是指利用人 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 急救医疗服务进行智能化升级, 提高救治效果和效率。
02
智能化技术可以应用于急救医疗 服务各个环节,如智能调度、智 能诊断、智能监测等,提高救治 准确性和及时性。
急救医疗服务社会化
急救医疗服务社会化是指将急救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企业、 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急救服务的发展。
急救人才短缺是当前急救医学面临的一 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 引进方面。
VS
详细描述
由于急救医学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目 前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 地区和医院的急救人才短缺。这不仅影响 了急救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也制约了急 救医学的发展速度。
05
急救医学的未来展望
急救医疗服务普及化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提供
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02
保护患者隐私
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尊重患者的尊严和权利,避免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03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及时告知病情和治疗方案,建立互信
关系。
谢谢观看
总结词
急救技术更新慢是当前急救医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 面。
详细描述
由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时间,而目前急救医学的研发和应用进展较 慢,导致一些先进的急救技术未能及时应用于临床。这不仅影响了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
率,也制约了急救医学的创新发展。
急救人才短缺
总结词
急救医疗服务普及
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 的增加,急救医疗服务将更加普 及,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 加及时和高效的服务。
急诊医学历史和发展
急诊医学是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的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是医学的第二十三个专门学科。
从1979年它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20余年的历史。
而在我国,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1995年7月才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急诊医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它的历史可以追述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中对伤员有组织的战场救护和转运是急诊医学发展的源头。
其真正雏形的形成则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战地医生们认识到战场救护的组织和技术也可以用于和平时期的医院,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他们认为疾病和创伤的及时分拣、以及在最初几分钟时间内的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六十年代早期,美国急诊救护的发展非常不协调。
很多紧急救护都是由设备不齐全的、仅有护理人员工作的“急诊室”来完成的,在需要的时候才电话通知其他科室的实习医生或值班医生将患者收入院治疗。
(目前在我国还有基层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
)六十年代中期,虽然一部分州开始要求州立医院提供急诊服务,但很多需要紧急救护的患者仍是被灵柩车送到“急诊室”,因为当时还没有救护车,灵柩车是唯一可以让患者平躺的运输工具。
虽然当时已开始用热气球转运伤员,但真正的院前急救还不存在,因为灵柩车上没有任何救护的设备,患者只有到达医院后才能获得治疗。
医学的发展、高级诊疗设备的出现、以及公众对急救服务的需求的增长是急诊医学进步的原动力。
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急救服务需要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技能技术。
医院开始调集其他各科的医生到“急诊室”工作,以加强救护服务的力度,并开始提供24小时服务。
这是急诊医学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从各科调来的医生缺乏专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没有对热爱急诊医学的年轻医生的培训计划。
因此,美国在1968年成立了急诊医生学会——一个旨在教育和培训急诊医生为公立医院提供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的机构。
1970年该学会制定了一套以实践为基础的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课程计划和继续教育计划。
临床医学中的急诊医学新进展
临床医学中的急诊医学新进展近年来,临床医学领域中的急诊医学正经历着新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积累,急诊医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就急诊医学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先进的医疗设备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随着医学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更新,先进的医疗设备在急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高级心脏监护设备能够即时监测患者的心脏情况,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便携式超声仪器的出现,使医生能够在急诊现场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为急救决策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基因检测在急诊医学中的运用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检测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诊断速度和准确性。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更早地发现患者存在的基因异常,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例如,在急性心梗的诊断中,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出风险更高的患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人工智能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急诊医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在急诊现场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预测。
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病例数据,提供特定疾病的概率预测,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治疗决策。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在急诊医学中辅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和指导,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四、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与运用随着细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成为急诊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能够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
此外,新型抗生素的运用可以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五、远程医疗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医疗在急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医生可以实现对患者的远程诊断和治疗指导。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在急诊情况下的及时就医率,还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患者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中的急诊医学正处于不断创新和发展之中。
急诊医学的发展及现状成都市十医院陈晓松
一、定 义
◆复苏
( Resuscitation ) 复活、苏醒 = 死而复生
◆ 心肺脑复苏 (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 CPCR ) 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急 救措施,以恢复其自主循环、呼吸和意识。
包括:三大基本要素 = 胸外按压 + 人工呼吸 + 电击除颤
Las Vegas: Top 74% AEDs
The Las Vegas’ Experience
AEDs USED By CASINO SECURITY GUARDS
TIME, MIN
<3
SURVIVAL, %
74
Valenzuela TD et al: N Engl J Med 2000; 343:1206
《CPR‘2000 国际新指南》
修订时间: 美国:1966,1974,1980,1986,1992 欧洲:1992,1996,1998 国际:2000(统一)
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要点
一、修改部分: ◇ 针对所有施救者的修改; ◇ 针对非医务人员的修改; ◇ 针对医务人员实施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的 修改。 二、重点关注: ◇ 如何改进、简化复苏培训程序和提高复苏成功率; ◇ 有效不间断的胸外按压的重要意义被提到前所未有 的高度。
一、概念: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
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医学边缘 学科,
主要针对急危重症、实施快捷有效的 救素促进。
简要区别: ◆急 救:
紧急救护(First aid), 多在院外场所
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的定义:急救是一种评估和干预措施,这 种措施能被目击者(或受害者)用最少或不用医疗器械所实施。
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急诊医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急诊医学就正式进入了专业的医学领域当中,占据了第23个专科位置。
80年代初,我国首个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成立,至今还在不断挖掘存在的作用与未来发展方向。
在急诊医学的服务体系当中,包括院前急救、灾害医学、院内急诊以及加强治疗等方面,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能够体现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特点,包括时效性、临床决策特殊性、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关联性等。
本文将针对发展当中的急诊医学提出建议,改进政府以及医院运用急诊医学的临床应用举措,通过政策的改良、制度的建立、专业医师的培养、风险的分摊以及保障制度等,将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进行积极的促进与推动。
标签:急诊医学;发展方向;临床决策引言: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将急诊医学列为了专业医学领域当中的二级学科,主要针对外伤以及突发性医学问题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主要研究的对象为发生外伤或各类医学难题的患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患者的分诊、转运、就诊时的评估、稳定病情、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如何预防等。
另外,研究课题还包括了:院前急救的流程、急诊科室对患者的处理措施、危重症监护室对患者的抢救、评估以及病情的稳定、灾害发生后的急预案、大规模中毒事件的急救以及预防等方面[1]。
由此可见,急诊医学覆盖面较广,由于具有其独特性,使得急诊医学可以准确反映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甚至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国家整体的医疗水平。
1 急诊医学发展史在急诊医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之前,各个临床当中的医学学科均具有独立处理紧急措施的方式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对部分有所需求的患者进行紧急处理。
但是在长期的临床经验当中进行总结,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强,这种各个科室进行分别处理紧急事件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效性、特殊性以及人们的需求,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各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建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医学急救网络。
急诊医学在实际的应用当中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并且通过政府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后的大力支持,同时逐渐整理出一套适宜急诊医学的运作模式与教学理论,使得急诊医学在二级学科当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新医学模式下的急诊工作的发展前景
新医学模式下的急诊工作的发展前景
一、急诊发展前景
1、系统化发展
在新医学模式下,急诊将在系统化发展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无论是急
诊病历管理、急诊护理、医疗信息系统,还是诊疗药物的研发和使用,将
大大提高急诊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其医疗安全性和质量。
急诊将与专科医
院有机结合,设置有效的病人分流,使每一个病人能够得到最合适的护理
和治疗。
2、科技支持
急诊将受益于科技发展,专家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跨地区会诊,提
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护士也可以使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实现有效
的治疗和质量监控。
此外,科技也可以帮助护士完成需要繁琐的记录工作,提高护理效率。
3、智能化运作
智能化运作将变得更加常见,例如在急诊服务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通过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和影像学图像,来诊断患者病情,
以便更快地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智能化运作也将对急诊安全性有着重要
的作用,可以让急诊实施更多完善的安全程序,以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
的处理和护理。
二、前景展望。
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急诊医学的 未来展望
急诊医学的未来 展望
5G助力急诊急救: 基于5G技术,中国 急诊将构建全天候 急救网络,实现“互 联网+”移动医疗和 智慧急救,整合医 疗资源,形成联动 服务体系。
急诊科成平台科室 :急诊科将成平台 科室,联结院前急 救、院内急诊和转 诊专科,各救援体 系紧密配合,确保“ 零通道、短时效、
急诊外科的起源
急诊外科的发展与进 急诊外科最步早作为普外与 急诊专业的交叉学科,由 沈克非教授等于1956年在 上海创立了全球首个急诊 外科医院,比美国领先10 年。
急诊科的分科现象
尽管整体而言急诊不应分 科,但目前我国多数医院 的急诊科实际上被分为急 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且急 诊外科的发展相对滞后。
急诊外科的特点
对于涉及多学科的损伤类 型,急诊外科的救治时效 性好,能够满足严重创伤 救治的快速通道和“黄金 1小时内给予确定性处理 ”等要求。
急诊创伤中心的发 展
部分医院已发展形成急诊 创伤中心,甚至急诊创伤 医院,有固定的专业化队 伍,掌握高水平的手术性 急救技术,实现独立完成 各科急救手术。
急诊外科示范基地 评选
2017年和2019年,中国 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联 合评选出郑州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等21家医院为全国 急诊外科示范基地。
急诊体系的建设:在亚专业学组高 速发展的同时,急诊体系的整体建 设也在稳步推进,形成了大型医疗 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东西部医疗 中心协作发展10 月,我国全面推进建设急诊急救大 平台,标志着从国家层面组织建设 急诊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进入一 个新的时代。
急诊专科医联体的出现:2018年中 国急诊专科医联体的出现,代表着 以急诊专科学术协作为基础、自愿 互利原则协同合作的急诊命运共同 体的建立。
总结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几大阶段
总结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几大阶段总结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几大阶段一、引言急诊医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为急病患者提供及时、专业的救治服务。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几大阶段进行总结,旨在全面展示我国急诊医学领域的成就和进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二、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初期阶段(1)急诊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背景早期的我国医疗机构在面对急病患者时,缺乏专业的急诊医学知识和技术,导致了治疗效果的不佳。
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医学界开始关注急病患者的救治需求,并逐渐发展出急诊医学这一专业领域。
(2)急诊医学的早期探索和实践在急诊医学的早期阶段,我国医学界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急诊医学体系。
医学院校开始设立急诊医学专业,并开始培养急诊医学的专业人才。
(3)急诊医学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为了提高我国急诊医学的水平,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开始制定急诊医学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为急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并为急诊科的建设和急诊医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中期阶段(1)急诊科的建设和发展随着社会对急病患者救治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医疗机构纷纷设立急诊科,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在急诊科的设立和发展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急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2)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在中期阶段,我国的急诊医学逐渐实现了专业化和学术化。
医学界开始建立急诊医学的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组织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和培训活动,推动了急诊医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3)急诊医学的技术进步和创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国急诊医学的救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患者在接受急诊医学救治时,可以享受到更加先进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大大提高了生存率和治愈率。
四、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现阶段和未来展望(1)急诊医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当前,我国急诊医学领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新阶段。
发展急诊医学提高区域院前急救水平
02
开展急诊医学教育和 培训
加强急诊医学专业教育和培训,提高 急诊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
03
建设急诊医学研究机 构
鼓励建立急诊医学相关的研究机构, 推动急诊医学的学术交流和发展。
推进急诊医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建立急诊医学信息化 平台
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实现急诊 医疗服务的实时监控、数据共享 和远程支持。
加强急救站点和中心建设
增加急救站点和中心的数量,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快速响应和服务覆盖。
优化急救流程
通过优化急诊患者的接诊、分诊、检查、治疗等流程,提高急诊服务效率。
提高急诊医学的诊疗水平
要点一
推广先进的急诊诊疗 技术
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急诊诊疗技术 ,提高急诊医学的诊疗水平。
要点二
加强急诊医护人员的 培训
位和职责。
加强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的建设,优化 急救站点布局,提高覆盖面积和辐射
能力。
建立健全急救网络内部运行机制和管 理制度,提高急救网络运行效率和服
务质量。
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的专业培 训,提高其基本技能、急救知
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院前 急救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
院前急救能力提升
继续加强院前急救设施建设和人才 培养,提高院前急救覆盖范围和服 务质量。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急诊医学将加强与其他医学学科的 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科学的 发展。
医疗务创新
急诊医学将继续推动医疗服务创新 ,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 质的医疗服务。
THANK YOU.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急诊医学发展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医学发展综述
世界上多数国家认可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对象即为发生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患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患者的转运、分诊、初始评估、稳定、诊断、治疗和预防决策,以及急诊医学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研究的领域包括:院前(现场急救)、医院急诊科(急诊患者的处置)、危重病监护室(危重症患者的复苏、初始评估和稳定)、灾害医学应急预案、中毒救治和预防等。
由上可知,急诊医学是一门非常有特色的医学专业学科,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我国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更有利于今后的长足进步。
1急诊医学发展历史
急诊医学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
在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临床各学科均有各自的急诊专业组,进行本专科患者的急救处理。
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急诊医学的需求迅猛增加),发现上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保健的需求,因此在政府的支
持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EMSS)和急救网络日趋完善,院内急诊科作为急诊医疗的主体也在政府和医院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教学和管理体系以及独特的运行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临床学科诞生了。
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第23门专科。
1980年,我国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
次年卫生部医政司召开了在综合医院组建急诊科的讨论会,主题是“综合性医院成立急诊科的措施和步骤”,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主管邵孝铁大夫参加了这次会议。
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教授批准在医院设立独立的急诊科,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急诊科,邵孝铁大夫为第一任主任。
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获准设立“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可能是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点。
邵孝镇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一届(1987~1990年)和第二届(1990~1994年)主任委员。
此外,邵孝铁教授和蒋朱明教授合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急诊医学大型专著《急诊临床》(1985年),此后又相继主编了《急诊医学》、《现代急诊医学》、《危重症鉴别诊断学》等多部大型专著,可以说他为我国现代急诊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我国1983年,建立第一批急诊科至今仅二十余年时间,急诊医学在我国发展很快,急诊队伍也不断壮大,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全国性的学术组
织)、有《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专业杂志。
但到目前为至,我国急诊医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发展很不均衡,还有很多医院急诊科仅仅是管理上的独立学科,急诊科的运作基本上是依赖其他专科,更不用说急诊医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了。
2我国急诊医学目前所处的地位
总的来说,我国急诊医学目前还处在发展中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o12年1月第9卷第1期段(见表1)。
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需要相应专科化的医生”这一观念得到国内多数医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并以急诊医学专业模式运行,有固定的急诊专科医生,建立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出版急诊医学专业杂志等。
但仍有些方面处在不发达阶段,如没有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没有专业证书考试和专业准人制度,没有完整的急诊医学理论体系,甚至连患者多半也是坐私家车、出租车或公共汽车来急诊就诊。
在一个成熟的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系统发展越趋完善,急诊医学领域得到明显的扩展。
急诊医生开始发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如全国性的急救网络和病例数据库(如创伤、中毒病例),急诊医学亚专业(如院前急救、小儿急诊、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的研究,完善的急诊医学专
科医师培养计划、资格考试和准入制度比较,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如质量控制、同行评议、危险管理、费用一效益分析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措施)。
我们离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尚有明显的差距。
3急诊医生专业范畴
与其他专科医师不同,急诊医生专业范畴尤其独特性,急诊医生须用运有限的医疗资源完成下述工作:危重病患者的紧急评估和问题;许多内科和外科紧急问题的评估和最初的治疗;许多创伤患者的非手术性处置;门诊患者常见问题的处理。
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医疗负担和社会效益。
急诊医生一般不负责下述几个方面问题:不应负责患者的手术工作(紧急手术除外);不应承担住院患者的医疗工作;不应肩负患者的长期随访工作(学术研究除外);也不与其他专科医生竞争病例资源。
具体地来说,急诊医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院前急救、患者的初始评估和稳定、扼要地询问病史和查体、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家庭关系、既往病史、过敏史等)。
、伦理学问题的思考、诊断性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干预、药物治疗、留观和反复评价、会诊和患者安置、文件记录、急诊科管理和教学决策、多任务时患者的处理等。
…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
医生的工作任务扩展到:急诊医学教学和预防、急诊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损伤预防、医学继续教育、灾害医学和(群体伤亡事件MCI)管理、中毒处理和中毒咨询、危险化学品和生物恐怖事件的处理、医院和EMS管理等。
了解急诊医生的角色,对急诊工作的年轻医师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摆正位置,了解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正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如急诊患者不断地增加;为急诊预留的病床一再缩减;患者的支付能力在下降;面临诉讼的压力有增无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4“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的理解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曾邀请邵孝敛教授撰写一篇介绍“急诊医学”的论文,因为邵孝镤教授曾先后两次被卫生部派出参加WHO主办的有关急诊医学国际会议。
当时邵孝铁教授将“EmergencyMedi.cine”译成“急救医学”。
论文题目就是“急救医学”。
由于这是一门新兴学科,邵教授不敢冒然将其送出发表,就请张孝骞教授审阅。
他改动一些内容,并把题目改为:“急诊医学”。
张孝骞说“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广,“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种重要临床救治手段,如同手术是外科的最重要诊治手段一样,但我们不能将“外科学”改名(或等同)为“手术学”。
尽管这件事过去了二十年,
但到现在国内仍有很多医生把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混为一谈,尤其是一些院前急救的专家,甚至认为应该把急诊医学改为急救医学,在媒体、专业杂志呼吁“不能把急救医学狭义地理解为急诊医学”。
殊不知,急诊医学发展到现在,急诊医学专业领域已经远远超越“(院前)急救”,涵盖医疗、教学、研究、管理等诸多方面,国际上甚至在多年前就已经承认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急诊医学亚专业。
纵然,“急诊医学”称不上是十分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象“急救医学”那样的先声夺人,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其他专科的名称无一例外都很朴实,但也没有因之而妨碍其学科的发展。
一个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专业领域,这样才能的到公众和医学界的认同,才能吸引年轻医生立志于从事急诊医学专业。
5小结
虽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却是一门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它与传统专业的关系是分工不同、各专业是互相补充和衔接,各有侧重,但不能互相替代,虽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急诊医学已初步显现了自己独特临床专业特点,但它仍然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婴儿阶段,要使其发展壮大,必须给以爱护、扶持。
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我们所在的医院,
充分认识急诊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制定相关的准入制度、专科医师培养制度、福利待遇制度、风险分摊制度等,促进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