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灌溉发展简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灌溉发展简况

2003年12月22日08:57 中国经济时报

政策背景

1949年,中国灌溉面积只有2.4亿亩,占耕地的16%,多为河道引水自流灌溉。到2002年底增加到8.38亿亩,是解放初的3倍多。同期粮食产量增加了4倍。

过去50多年,灌溉发展经历了三个高潮、一个停滞低谷时期:一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河道引水建水库发展引水蓄水灌溉为主,到1960年灌溉面积达到4.3亿亩。

二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时期,在继续发展蓄水引水灌溉同时,重点打井、建排灌泵站,发展提水灌溉,到1980年灌溉面积达到了7.3亿亩。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对原有工程续建配套技术改造、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重点。

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没有跟上,部分工程设施无人管护,加上国家建设重点、投资结构调整,水利投入大幅度减少。灌溉面积出现10年徘徊甚至萎缩。

特殊背景的灌溉工程

我国现有8.4亿亩灌溉设施中,28%建于解放前,经过长期运行,早已老化破损,57%建于20世纪的50至70年代,在政治运动、群众运动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兴建的灌溉工程。

其中,许多缺乏科学周密细致的规划设计,“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受当时资金、材料、技术条件限制,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许多灌区只有干支渠,缺乏配套的斗农渠,只有渠道,缺乏建筑物,只有灌渠,缺乏排水系统,有的兴建三四十年,渠系和建筑物始终没有配套齐全,原有的工程设施早已老化破损。

至今仍未办理正式的竣工验收移交手续,灌区设施先天不足,“半拉子”工程多,老化破损工程多,是我国灌溉工程的一大特点。

以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安徽省淠史杭灌区为例,从1958年开工建设,经过几十年断断续续的续建配套改造,到20世纪末仍有7%的渠道工程未建,20%的建筑物未配。

尽管许多灌溉工程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奠定了我国灌溉设施骨架网络的物质基础,为我国粮食等农产品自给存余提供了较好的保障条件。

用水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全国用水总量约1000亿立方米,其中95%为农业用水。1980年灌溉用水358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80.5%。1993年灌溉用水344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48亿亩,灌溉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6.5%。1980年以来,农田灌溉用水一直稳定在3500-3600亿立方米。

一方面,说明我国容易开发的水资源多已开发,新增供水能力愈来愈难,而且新增供水能力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

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逐步减少,节水成效显著。

1980、1993、2001年,按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用水量计算,分别为488立方米/方、460立方米/方、420立方米/方。从全国沿用着20多年来新增加的1亿亩灌溉面积所需用水基本上都来自节水挖潜改造。

以节水为重点的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将是今后灌溉工作的主要任务。预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灌溉用水总量将保持零增长。

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3-0.45,20世纪90年代初只有0.40左右,预计2010年将达到0.50。

在3500~3600亿立方米灌溉用水中,河道引水、库塘蓄水、机井抽地下水、泵站提取地表水的比例大约为4:3:2:1。

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节水高效的机械化、自动化灌溉技术——喷灌、滴灌在我国灌溉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5%,大大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比例。

对农业水价的调整可采取政府按原用量予以相对稳定的补贴,节水后补贴在一般时间内不变。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重建轻管”思想,宁可少上新建项目,也要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到位。

(作者为水利部农水司原司长、教授级高工冯广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