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合集下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预防与控制技术指 南
目录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切 口或手术部位,包括切口部位深 部组织的感染。
案例一: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
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关键
详细描述
心脏外科手术通常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因为手术部位血管密集且血液循环丰富 。预防措施包括对手术室、手术器械和医护人员严格消毒,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 前评估和抗菌治疗,以及术后定期检查和及时处理感染症状。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 要措施,能够减少患者的 痛苦和经济负担。
维护医疗质量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02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 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是否存在 感染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手术计
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
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环境无菌。
术后护理
定期换药
手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 行换药,以保持伤口清洁 。
观察感染征象
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 红肿、疼痛、渗出等感染 征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抗生素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或已经出现 感染的患者,给予适当的 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
03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管理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管理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管理技术指南(试行)背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健康状况恶化和延长住院时间。

为了减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制定本技术指南旨在提供预防和管理该类感染的有效措施。

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技术指南1. 术前准备:- 确保手术环境整洁,排除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

- 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2. 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手术人员应佩戴洁净的手术衣、手套和口罩。

- 使用无菌巾覆盖手术部位,避免环境污染。

- 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3. 患者术后管理:-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

- 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决定使用方式和剂量。

4. 医疗团队培训和管理:- 对医疗团队进行规范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手术部位感染的能力。

- 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和监测系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技术指南1. 感染监测和诊断:- 设立感染监测机制,及早识别手术部位感染。

- 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细菌培养和荧光显微镜检查,以明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 给予患者适当的支持治疗,如伤口引流和局部伤口护理。

3. 术后康复:- 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伤口护理和自我管理。

- 指导患者注意营养和充足的休息,以促进伤口愈合。

4. 感染控制:- 全面消毒手术室和相关设备,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定期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异常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请注意,本技术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执行。

(2020年整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doc

(2020年整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doc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操纵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定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到达肯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含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含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法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延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强化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操纵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依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地域;放开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病症或者体征,包含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放开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手卫生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应进行手卫生,要求用流水洗手法或含酒精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

卫生人员应进行定期培训,确保正确掌握手卫生操作步骤。

二、术前皮肤准备患者术前皮肤准备应在手术前进行,以确保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

具体操作包括:1.在手术室里,采用无菌技术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使用适当的无菌清洁剂。

2.术前适当修剪被剃毛部位,并使用酒精消毒剂进行清洁,干燥后可以涂抹酒精或碘酒。

3.如果患者有皮肤损伤或感染,应在手术前进行处理。

4.对于特殊手术,如剖腹产,应严格按照相关手术操作规范执行。

三、手术室环境的净化保持手术室环境的清洁和无菌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1.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手术台、椅子、墙壁、地面等易受污染的区域。

2.对于手术室内的空气消毒,可以使用紫外线灯进行辐照,或者使用适当的空气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

3.手术室内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器械和材料应在手术前经过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四、手术器械和材料管理1.选择符合标准的手术器械和材料,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手术器械和材料应在手术前经过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处理,或者使用一次性器械和材料。

3.使用一次性手术衣,手术帽和口罩等,保持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

4.定期检查手术器械和材料的有效期,避免过期使用,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术后病人护理术后病人护理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环节。

1.及时更换术后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

2.术后定期观察伤口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进行术后病人护理时,医务人员应正确佩戴手术衣、手套和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六、加强质量控制为了确保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医疗机构应加强质量控制。

1.建立和完善感染控制评价指标,定期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进行监测和评估。

2.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了解并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技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1)

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术前的预防措施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首要环节。

首先,患者的术前准备要求严格,包括体检、准确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适应症,确保手术适应症符合相关标准。

其次,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术前护理,包括清洁和消毒术前皮肤,尽量清除手术部位上的毛发,防止细菌滋生。

术中的感染预防措施主要涉及手术操作的环境准备和手术操作技术。

手术室应该是一个干净、无菌和有良好通风的环境,手术室的使用人员应该穿戴合适的手术服,手术器械和材料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手术操作技术要规范,包括消毒手术部位、术中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和保护术区免受细菌感染的措施。

术中使用的手术器械和材料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术后的预防措施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最后环节。

术后患者要接受密切观察和细致的护理,包括手术伤口的清洁和消毒,及时更换伤口敷料。

术后应及时给予患者适当的抗菌药物,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同时,患者要遵守医护人员的指导,避免伤口的撕拉和过度活动,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另外,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还涉及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和教育培训。

医护人员要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手术操作中的污染和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还需要定期参加相关培训,了解最新的预防和控制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总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项需要全方位、多层次预防和控制的工作。

只有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一、术前准备1.术前评估患者的体质、营养状况、患病情况等,确保患者适合手术,并将有关信息与手术团队共享。

2.术前检查手术部位,清除污染物,防止感染源进入手术部位。

3.术前患者洗澡或清洁手术部位,使用抗菌皂或洗剂,减少细菌的数量。

二、术中控制1.术中手术者和手术助手应穿戴清洁无菌服,佩戴口罩、帽子、护目镜和手套。

手术麻醉团队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2.术中使用无菌手术器械和材料,防止感染源的引入。

3.术中尽可能减少手术时间,以减少术中感染的发生率。

三、术后处理1.术后及时更换手术创口敷料,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预防细菌滋生。

2.术后给予患者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根据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3.术后加强创口护理,定期观察创口情况,及时处理感染迹象。

4.术后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创口护理方法,减少感染的发生。

四、其他措施1.建立健全的手卫生理政策,普及手卫生知识和技能。

2.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手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3.加强手术室和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4.建立感染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掌握感染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

这些指南的制定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和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南并非静止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更新和调整。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预防控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保障手术安全。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_百度文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_百度文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0-12-15 8:01:03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学习体会我院是一所以妇幼保健为主的二级综合性医院,开展产科、妇科、外科等手术,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上周院感科组织手术科室培训了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文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明确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分类和预防要点。

要求大家对照指南,结合平时工作展开积极讨论。

我认为必须针对患者和手术两方面危险因素,尤其是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高危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院感科应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提交院感管理委员会讨论并完善,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术前一、患者的准备1、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

2、围手术期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

加强营养,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

3、采用正确的术前皮肤准备方法:①用消毒皂沐浴。

②术前备皮当日进行,尽可能不除毛发,如果需除毛发尽可能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③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与顺序,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消毒剂。

④铺无菌巾之前应对手术部位做标记,铺巾后不得移动无菌巾。

无菌巾力求干燥。

二、手术组人员准备1、进入手术室之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2、更换鞋、衣、裤,正确戴口罩、帽子、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穿手术衣。

3、有感染的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三、术前正确预防用抗菌药物1、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切口或术后切口周围组织中出现的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

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对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并执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手术切口分类标准,根据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和感染危险性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标准包括无细菌预期接触切口、无感染预期接触切口、感染预期接触切口等。

根据不同切口分类标准,选用合适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其次,应加强术前患者教育,对于手术前需要做好的准备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向患者进行全面解释和指导,提高患者的合作度和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术前进行合理的皮肤准备,清洗手术部位,做好消毒工作,减少手术过程中细菌的进入。

手术过程中,要确保手术器械的无菌操作,必要时采取单次使用或经过高温高压灭菌的器械,以减少手术器械引起的感染风险。

手术器械使用前要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手术过程中要保持手术场的清洁,及时清除手术场中的污物,避免引起感染。

此外,手术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室内应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系统,确保手术室内空气的流动,减少细菌的沉积和传播。

同时,手术室内要做好日常清洁工作,保持手术室的整洁,并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确保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术后,要做好手术切口的观察和处理。

术后要对手术切口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感染症状,采取相应措施。

术后要给予患者正确的切口护理指导,避免切口二次感染,加快切口愈合。

同时,也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医护人员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遵循规定的消毒和洗手要求,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应包括明确的切口分类标准、术前患者教育、手术过程中的消毒和清洁措施、手术室环境要求、术后切口观察和处理等内容。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练考试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练考试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外科手术切口描述错误的是()A.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B.清洁-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C.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且已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D.感染切口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B.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C.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D.积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E.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A.清洁切口 B.清洁-污染切口 C.污染切口 D.感染切口2、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A.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伤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B.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D.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3、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B.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或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发及疼痛D.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4、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器官/腔隙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位置(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B.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C.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D.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5、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手术前需注意事项正确的是()A.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B.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C.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完整word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完整word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完整word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手术部位的皮肤和组织造成损伤。

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包括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时间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根据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最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最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导

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导

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赣卫办医政字〔2010〕84号各设区市卫生局、省直省管医院: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二0一0年十二月十日江西省卫生厅办公室附件: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
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