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翻译:
烟雾都散净了,天空和远山是一样的颜色。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茂密碧绿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冷冷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不住地啼。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见到阳光。
作家简介:吴均(469—520),字叔痒,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文章主旨:作者向朱元思介绍他在从富阳到桐庐的航程中所见的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怡情山水、向往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抒发了对政治的失意、厌倦之情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
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1、绝:①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上的)
②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2 、无:① 直视无.碍(没有)
② 猿则百叫无.绝(不)
3 、直:① 直.视无碍(一直)
② 争高直.指(笔直)
4 、上:① 横柯上.蔽(在上面)
② 负势竞上.(向上伸)
词类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2 、形容词用作动词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散净)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指
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3 、名词用作状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在上面)
4 、使动用法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使⋯⋯停止、平息)
5 、名词用作动词负势竞上.(向上伸)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翻译: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
住宅旁边有五棵
柳树,就把它当作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
今义:文字
5 、或.置酒而招之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
6 、造.饮辄醉 古义:往、到 今义:做,制作
一词多义:
1、许: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附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
2 、以:①因以.为号焉(介词,用)
②以.此自终(介词,凭,靠)
3 、其:①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
4 、之:①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②无怀氏之.民欤(助词,的)
5 、志:①颇示己志.(名词,志趣)
②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喝酒)
2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亦不详.其姓字(知道)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以乐.其志(使⋯⋯快乐) 特殊句式
1 、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五柳先生”) 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
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 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 就高兴 得忘了吃饭。
他本性嗜酒 ,家里穷不能常喝。
亲戚旧友知道他这种情况 , 有时摆酒叫 他来喝。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 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 , 竟不舍不得离开。
简 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 不能遮蔽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饭篮子和瓢里经常 是空的 , 他安然自若。
经常写文章自我娱乐 , 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忘记心中的 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论说: 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 : “不为贫贱而忧愁 ,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 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 把自己的志趣当作快乐。
(他是) 无怀氏的百姓吗?或者是葛天氏的百姓吧 ?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427 ),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东晋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又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
文章主旨: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文章从思想性格、 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赞美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义: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义:指明白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义:旧交,旧友 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3、因以.为.号焉 古义:以之为,即“用它做⋯⋯”
今义:认为
4、亦不详其姓字. 古义: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后根据本名的含义另取一个别 名
语“之”)2 、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后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宾语前置)
23《马说》韩愈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 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 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
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 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 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文章主旨: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写千里马的遭遇及其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讽喻封建统治者不是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昏庸,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通假字:
1、不知岂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才.(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相当。
今义:等候;表列举
一词多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②执策.而临之(鞭子)
食: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②食.不饱(吃)
能: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②虽有千里之能.(才能,本领)
之:①衹辱于奴隶之.手(助词,的)
②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
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
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①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它,代千里
马)
②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3 、数量词用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日行千里)
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 竭尽)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马”)
衹辱于奴隶之手(介词结构后置,“衹于奴隶之手辱”)
2 、省略句: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
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翻译: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每每向藏书的人家借,(借来)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归还。
天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不放松抄书。
抄录完了,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为这人家大多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与(我)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脸色愈加恭顺,礼节愈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所以我虽然笨拙,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隆冬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几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了却不知道。
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盖着,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店,店主每天提供(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受。
同住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饰红帽带和宝石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
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
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我的勤恳与艰辛是这样。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文章主旨:本文是作者作为长者赠给前来拜访的同乡晚辈马生的一篇序。
作者在文中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与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古今异义: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古义:跑。
今义:行走
一词多义:从: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②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若:①烨然若.神人(好像)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至:①礼愈至.(周到)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
以:①以.衾拥覆(用)
②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③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表承接)
④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手.自录之(动手)腰白玉之环(腰佩)
2、名词作状语手自笔.录
(用笔)主人日.再食(每天)特殊句式:1、倒装句:弗之怠(宾语前置,“弗怠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翻译: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高兴。
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潭把一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来条,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与游人一起娱乐。
向潭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水的岸势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坐在潭边,四周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
文章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出境中悲凉孤寂的心绪。
一词多义:
可:①潭中雨可.百许头(大约)
②明灭可.见(可以)
以:①全石以.为底(把)
②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①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冷清,凄清)
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②隶而从.之(跟随)
而:①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
②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环:①如鸣佩环.(玉环)
②四面竹树环.合(像环一样)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向下,往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日光下.澈(向下)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那样)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翻译: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废弛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上面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
人的诗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汤汤,宽阔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然而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象那阴雨连绵,连续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号,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萧条冷落,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得)茂盛青葱。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即在朝廷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即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
这样做官也担忧,辞官也担忧。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文章主旨:文章描写了洞庭湖的两种不同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古仁人在不同景色面前的览物之情,深刻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通假字:
1、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具”通“俱”,全)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古今异义:
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横无际涯古义:广远。
今义:与“竖”相对。
3、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
今义:准备
4、微.斯人,吾谁与归古义:没有。
今义:细小
一词多义:
极:①南极.潇湘(尽,到)
②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③此乐何极.(穷尽)
或:①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②而或.长烟一空(有时)观:①予观.巴陵胜状(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空:①浊浪排空.(天空)
②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和:①政通人和.(和乐)
②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状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2、名词用作动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做⋯⋯太守)
特殊句式:吾谁与归?(倒装句,“吾与谁归?”)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那些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美丽,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风高霜洁,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
到溪里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野味野菜,杂乱地在前面摆开,(这)是太守宴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站或坐大声喧哗的,(这)是宾客们(尽情)欢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
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
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文章主旨: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花草的香味,也比喻美
古义:情趣。
今义:心愿,心思。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古义:背东西的人今义:失败的一方。
古义:投壶,一种游
戏。
今义:放箭。
归:①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古今异义:
1、野芳.发而幽香
好的德行和名声。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山间之四时.也
4、负.者.歌于途
5、射.者中,弈者胜
一词多义: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乐:①山水之乐.(乐趣)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乐趣)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为)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的翅膀)
2、名词用作动词名.之者谁(命名)自号.曰醉翁也(取名)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翻译: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仍然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
我拘束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
每次冒着寒风快步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层的,清澈得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新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又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在风中散开,麦苗高约一寸左右。
游人虽然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经常有。
风力虽然还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之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它啊。
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
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
袁宏道兄弟文风相近,被称为“公安派”,他与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人。
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记述初春景色的抒情散文,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调叙写了他与友人们一起游览满井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之景图,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性。
通假字: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纪,通“记”,记录,记载)
古今异义:
1、局.促.一室之内古义:拘束,限制。
今义:紧迫,拘谨,不自然。
2、柔梢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
今义: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外衣。
一词多义:
乍: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②波色乍.明(初、始)
得:①欲出不得.(能够)
②悠然自得.(得意)鳞:①鳞.浪层层(像鱼鳞似的)
②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指鱼类和爬行动物)然: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连词,表转折)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泉.而茗.者(汲泉煮茶)
罍.而歌者(端着酒杯)红装而蹇.者(骑驴)
2、名词作状语鳞.浪层层(像鱼鳞似的)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沙走.砾(使⋯⋯飞,使⋯⋯走)
2、《行路难(其一)》:诗人借“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但这也反映了诗人为追求理想而顽强奋斗的精神,及为国立功的坚定意愿。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斥。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写了一派大雪纷飞、雄奇壮丽的景观,表现了诗人在友人离别时流露出的依恋之情及在艰苦环境中乐观豪迈的情怀。
5、《已亥杂诗》:诗中表现了作者离京时的不舍离愁及其心系天下的洒脱胸怀,表达出作者仍然要为国为民尽一份心力的意志,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
翻译:
《行路难(其一)》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30《诗五首》
文章主旨:
1、《饮酒(其五)》:作者以“饮酒”为题,借酒抒情言志,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出陶醉其中、悠然自得的心情。
此诗是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情趣的自然流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