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价值。

1.3学习并运用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深入解读小说。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宝贵,珍惜当下。

3.2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1.1掌握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欧·亨利及其作品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生命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

2.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增强阅读积极性。

感受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

2. 教学重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 教学难点:作品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道德观念的感悟。

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创造情境,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简介作者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评和总结。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道德观念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强调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阅读鉴赏能力。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运用象征分析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的人文关怀,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分析故事背景及人物关系介绍详细解析故事情节,揭示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常春藤叶、老画家等2.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搜集有关作者欧·亨利的资料,了解其作品特点准备相关象征手法的案例,以便课堂上进行分析3.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进入学习状态3.3 文本分析逐段解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运用象征分析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3.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邀请学生发言,谈谈对作品主题和象征手法的看法3.5 写作练习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4.2 课后作业评价审阅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给出改进建议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的常春藤叶》原文作者欧·亨利的简介5.2 网络资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络文章、视频等资源5.3 教学用品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设备教案、课件、读后感写作纸张等教学资料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6.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6.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象征分析法等文学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比较《的常春藤叶》与其他相关作品的主题和手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拓宽视野7.2 主题讨论针对作品中的现实意义,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人文素养7.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互相评价、借鉴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估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8.2 教师自我提升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第九章:教学计划9.1 课时安排9.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特点,解析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进行主题讨论10.1 学生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10.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篇一一阵风吹过,常春藤上的叶子沙啦沙啦地向着,几片叶子不情愿地飞离了藤蔓,投入了风儿的怀抱……我初读这篇文章,怎么看也不像欧。

亨利的作品。

比起其它文章具有的浓浓的讽刺意味风格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要显得温和得多。

一位姑娘得了肺炎,高烧不退,她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那一株不断落叶的常春藤上,说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就要去和死神见面了。

一位贫穷的老画家得知后,不顾风雨,在墙上画了一片树叶,可却因受寒而去世了。

真不知这是个该让人欢喜还是悲伤的故事。

这位姑娘,在绝望中获得了一丝曙光,在苍凉人生中有崇高的艺术品格的老画家却去世了!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吗?这一点的余香难道就不能挽救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吗?还是说这位老人命中注定了会是一位天使,要再那天折翼,离开这个他艰难度过一生的人世?墙上,那用丙烯颜料绘出的树叶艳得让人不忍直视,它永不会褪色,褪去那爱,那品格!《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心得体会篇二生命的美丽是我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体会最深的。

这个故事讲了生病的琼珊认为当常春藤叶掉落时,自己的生命就会结束,住在她楼下的贝尔曼先生知道后,在一个下着暴雨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从而使琼珊战胜死神,获得生命,但是,贝尔曼先生却因淋雨得了肺炎去世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让我流泪。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琼珊认为常春藤叶子掉落时,自己就要病死了,失去对生的希望。

然而,当时她还很年轻,她想去画不勒斯海湾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呢。

琼珊让我想到了社会上的那些人,自杀、吸毒……难道生命就如此不值得珍惜吗?生命是唯一的,是美丽的,有了生命就可以造福于他人,为社会、为祖国尽力。

琼珊对生命的轻视让我为她惋惜,为她难过。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我被贝尔曼先生无私高尚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感动。

文中的贝尔曼先生用生命画出一片绿黄色的叶子,鼓舞着琼珊,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点燃别人对生命的希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常春藤叶》的作者、背景、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

1.1.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情节的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艺术和人生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介绍:对《的常春藤叶》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者奥尔科特、故事背景和情节概括。

1.2.2 故事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主人公琼珊和贝尔曼的角色变化。

1.2.3 主题思想探讨:通过讨论故事中的艺术、生命和人性等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背景、情节和主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本信息。

2.1.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故事情节分析和主题思想探讨,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2.1.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故事情节分析和主题思想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2 教学策略2.2.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细节和主题思想的深层含义。

2.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价。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通过展示常春藤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故事背景进行猜测,激发学习兴趣。

3.1.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1.3 故事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主人公琼珊和贝尔曼的角色变化。

3.1.4 主题思想探讨:学生分组进行主题思想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2 教学活动设计3.2.1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奥尔科特和故事背景的信息。

3.2.2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进行故事情节分析和主题思想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2. 故事梗概:介绍故事背景,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对主题思想的抽象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深入理解人物行为和心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3. 故事梗概: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4.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情节,简要描述人物形象。

2. 深入分析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 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3.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欧·亨利,简要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常春藤叶》,思考:为什么是“的常春藤叶”?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人物(1)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琼珊的性格特点。

(2)讨论琼珊在面对生命困境时,为什么选择坚持?(3)分析贝尔曼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4.理解主题(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2)讨论文章中体现的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学习表现手法(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学习文章的悬念设置,探讨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坚持,珍惜生命。

四、作业布置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琼珊或贝尔曼的感悟文章。

2.深入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一篇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较好,但对人物性格分析有待提高。

2.在学习表现手法方面,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对悬念设置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还需加强。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分析人物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2.在学习表现手法时,可以结合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的常春藤叶》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美和道德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常春藤叶》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

(2)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道德观念。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常春藤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的有趣之处。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作品主题。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堂交流分享。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学生谈谈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以及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听取学生的课程总结,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常春藤叶》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的常春藤叶》。

2. 作者欧·亨利的简介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4. 网络资源:有关课文背景资料、相关作品等。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4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4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4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探讨情节特点,设计以下问题:(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主题,感受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

3.学习并运用象征、对比等写作手法。

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体会小说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常春藤吗?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琼珊的形象: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她在故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的画有何寓意?四、讨论小说主题1.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吗?二、分析欧·亨利式的结尾1.教师讲解欧·亨利式的结尾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小说中的欧·亨利式结尾。

三、学习写作手法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常春藤、贝尔曼的画等。

2.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手法:琼珊与贝尔曼的对比、贝尔曼前后的对比。

四、课堂小结2.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这篇小说中学到了什么?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吗?二、文学作品鉴赏1.教师讲解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个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小说的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

2.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写作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

《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悟其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的常春藤叶》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

一、教案简介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结构的分析;(2)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把握;(3)重要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2)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3)意境美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奥亨利及作品背景;(2)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思想;(2)比较分析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小说情节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解读重要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的常春藤叶》,谈谈你对艺术特色的理解;2. 请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对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 请运用联想想象法,创作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语文《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3. 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的把握。

2.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小说情节概述、主要人物介绍、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等内容。

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你们知道什么是常春藤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2. 学生分享对常春藤的了解和看法。

二、小说情节概述(10分钟)1. 教师简述小说《的常春藤叶》的情节,包括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回顾小说的情节。

三、主要人物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听讲并记录下主要人物的信息。

四、象征意义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常春藤的象征意义。

2. 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

五、社会意义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社会意义,如对人性的探讨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对情节的影响。

教学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深入分析主人公性格(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主人公贝尔曼的性格特点,包括他的善良、无私和勇敢等品质。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尔曼性格的具体细节,并进行讨论。

七、解读次要人物作用(10分钟)1. 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包括他们的作用和对主人公的影响。

2. 学生分析次要人物在故事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对主人公的衬托作用。

八、探讨小说艺术特色(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等。

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语文《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运用文学鉴赏法,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2)领悟小说所表达的人性美和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重要文学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的常春藤叶》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评论、解读、作者介绍等。

3.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他的创作特点。

(2)概述小说的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填写人物关系表,梳理小说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学鉴赏(1)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2)举例说明,进行文学鉴赏。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2)讨论:小说所表达的人性美和道德观念。

6.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反思(1)教师自我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困惑。

(3)教学改进:针对学生的困惑,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的理解程度。

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生命价值。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作品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奥尔科特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2)教师总结分析结果,强调作品的价值观念。

5.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总结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价其阅读理解、合作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深度。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综合评价其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提高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引导他们关注真善美。

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高二语文《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价值。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领悟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价值。

2.分析贝曼、苏艾、琼珊三个人物形象。

3.领悟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分析贝曼的形象,理解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分享对题目《的常春藤叶》的初步理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贝曼的形象:a.学生找出贝曼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贝曼的无私奉献精神。

2.分析苏艾的形象:a.学生找出苏艾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苏艾的善良、坚韧品质。

3.分析琼珊的形象:a.学生找出琼珊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琼珊的乐观、勇敢精神。

四、讨论主题思想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分析象征手法1.学生找出常春藤叶的象征性描写。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三、写作手法分析1.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如对话、心理描写等。

四、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深入分析贝曼的形象,写一篇短文。

2.以“生命的意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课后拓展1.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2.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进行交流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价值: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琼珊为什么在生命的时刻,会对那片常春藤叶产生如此深的情感呢?”2.分析贝曼、苏艾、琼珊三个人物形象:对话示例:教师:“我们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贝曼的善良和慷慨?”3.领悟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常春藤叶在小说中代表了什么?它对琼珊的意义又是什么?”二、教学难点1.分析贝曼的形象,理解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对话示例:教师:“贝曼在小说中的行为,有哪些是体现他无私奉献精神的?”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对话示例:教师:“作者为什么选择常春藤叶作为象征物?它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帮助?”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贝曼的形象:a.学生找出贝曼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改进措施
提高参与度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课 堂活动和提问。
巩固知识掌握
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 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
THANKS
人物分析
学生是否能够全面、细致地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 格特点。
反思内容
课堂讨论
是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 望。
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 果。
反思内容
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主 动思考和提问。
知识掌握
学生是否掌握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人 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 系,如友情、爱情、亲情 等。
人物塑造手法
探讨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手 法,如心理描写、行为描 写等。
主题探讨
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关于 生命意义的主题,理解生 命的珍贵和意义。
人性的光辉
分析小说中人物在困境中 的表现,探讨人性的光辉 和美好。
爱的力量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爱的 力量,探讨爱在人生中的 意义和价值。
程度。
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 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 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
用能力。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 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 的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鼓励与激励
对学生的表现和作业给予及 时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
优点和不足之处。
01
02
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肯 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number {01} 汇报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最终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篇1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制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凶恶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经常来源于肤浅的博爱。

课时:两课时一介绍二请同学速读课文,思索以下问题:1、画出文中描写“最终一片叶子”的句子,思索其多重涵义。

2、争论文中消失了几个人物,仆人公应当是谁。

三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进展挨次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一)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简单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深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争论:哪个是仆人公?(提示:仆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进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得知病情,故做轻松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劝慰无微不至的照看初见贝尔曼: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急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和善,有怜悯心,关怀他人。

重见贝尔曼:形象三:(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盼望了”苏艾:课文最终一自然段。

“最终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呈现。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端详“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厌烦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关心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人教版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
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导语: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课时:两课时
一介绍作者
二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画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2、讨论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应该是谁。

三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发展顺序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
(一)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
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
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
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
讨论:哪个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