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教程文件
高一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数字化时代,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电子书籍、光盘阅读、PDA/手机阅读等,它将传统的书籍、报刊数字化,通过计算机、手机、阅读器等设备来阅读。
数字化阅读方式具有获取信息快速、阅读方便、成本低廉、易于保存、便于检索、实时更新等特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电子书籍、光盘阅读、PDA/手机阅读等。
B. 数字化阅读方式将传统的书籍、报刊数字化,通过计算机、手机、阅读器等设备来阅读。
C. 数字化阅读方式具有获取信息快速、阅读方便、成本低廉、易于保存、便于检索、实时更新等特点。
D. 数字化阅读方式是唯一的阅读方式。
答案:C2. 数字化阅读方式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有哪些优势?(6分)答案: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优势包括:获取信息快速、阅读方便、成本低廉、易于保存、便于检索、实时更新等。
3. 数字化阅读方式可能面临哪些挑战?(6分)答案:数字化阅读方式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信息过载、隐私保护、版权保护、阅读质量下降、视觉疲劳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教育我,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4.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的哪些情感?(6分)答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5. 文中母亲的形象有哪些特点?(6分)答案:文中母亲的形象具有坚韧、勤劳、善良、无私等特点。
6. 作者通过回忆母亲的故事,想要传达什么信息?(3分)答案:作者通过回忆母亲的故事,想要传达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浙江省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正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构成了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
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版。
工匠精神在中国历经超越五千年的发展,所累积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国工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最具国家文化意义的特征与代表。
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了每个朝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
遗憾的是,他们鲜有留下姓名的。
即使留下了姓名也只是一个标记,流传不广,不像文人的诗篇那样千古传唱。
今天,当这些工匠的各类作品陈列在博物馆中,构成“古代中国”的时候,人们在赞叹其工艺成就之余又少有人去追问工匠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存在。
这是历史造成的误区,也是审美造成的困惑,而中外大致都是如此。
可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
②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
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又表现传承的绝活,他们是技与艺的综合。
即使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那样粗简的制作,在技术的很多方面,包括其中的绘画和烧制,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而获得的成就。
在不同的类别和材质上,不同的技艺表现出不同的工艺水平,显现了类别的特点;而在相同的技艺表现上,其工艺水平则区别了大匠与凡工。
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追求,是大匠巧夺天工的毕生努力,而突破与创造则是彰显其魅力的核心。
手艺的磨练是时间的消费,也是精神的倾注。
它们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一以贯之。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博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博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博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1.(3分)*D (“它的原始地域文化痕迹完全消失"过于绝对,材料二中的表述是“突破自己的地域局限”“‘木叶’不断扩张自己‘使用’的空间范围,即朝着具有普遍性的诗语境界行进”,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原始地域文化痕迹会完全消失。
故选D)2.(3分)*C (材料二没有否定林庚先生谈及的“木”字的两个艺术特征。
原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谈了“木”字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现里的两个特征,精彩至极。
")3.(3分)*C(此处的“木”是秋天的树,“落木"是指茫无边际的树上叶子,纷纷落下,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观点。
A、D两项的“木"是春天欣欣向荣的树木。
B项的“木”是指树木的繁茂。
故选C)4.(6分)①首先阐明研究角度:从时间角度追溯“木叶"诗语生成的历程;②其次指出林庚先生对木叶解读存在的局限;③最后追溯“木叶”诗语的生成历程。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5.(3分)* C(A.“没必要四处奔走,苦读诗书"错误。
文中的“不一定”指不能确定,而不是“没必要"的意思。
B.“表达对现在因园林美化而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愤慨”错误。
根据原文“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可知,作者表达的是担忧之情,而非愤慨之情。
D.“但最主要的是可以给摊主增收"错误。
根据原文“如此,游人买去……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可知“定能增价十倍"只是作者的猜测;且“最主要”一说于文无据。
故选C)6.(3分)* A (“表现作者对园林工人工作疏忽的批评。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丰台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练习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22年暑期,电视剧《梦华录》在全国热播。
此剧生动展现了宋代的市井生活与民俗文化,其中,宋代的茶文化被精致地呈现出来。
女主角赵盼儿与胡掌柜斗茶的一幕格外精彩:镜头中,摆满茶碾、茶盏等茶具的桌前,赵盼儿先是以舞蹈功夫来配合制茶,接着在点茶时,她用茶盏奏出了《阳关三叠》的乐曲,而后表演了在茶汤上绘画的技艺“茶百戏”。
这段剧情引发了不少观众对宋代美学、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关注与讨论。
古代烹茶有“唐煎宋点”之说,说的是唐人品茶以煎茶为主,而宋时茶的品饮技艺,已由煎茶发展为点茶。
点茶是一项技艺性很强的沏茶方式。
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盏,然后冲入沸水,这时水要喷泻而入,不能断断续续。
就在一只手往茶盏注入沸水之际,另一只手则持特制茶筅击拂,回旋搅打,最终使茶粉与沸水交融,茶汤表面泛起一层覆满盏面的汤花。
如此不断地运筅、击拂、泛花,使点茶进入美妙境地。
在点茶过程中,茶汤浮面出现的变幻,又使点茶派生出一种游戏,古人称之为茶百戏,又称分茶或汤戏。
北宋陶谷《清异录》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此载表明“茶百戏”就是由宋人点茶时派生出来的一种茶艺游戏。
“茶百戏”虽出自点茶,但着重点与之不同。
“茶百戏”讲究“技”,更注重“艺”,这个“艺”,就是使茶汤表面显现出变幻的纹饰图案。
现存很多宋人诗词中,我们能看到“分茶”之称,不见“茶百戏”或“汤戏”,这也许是因为其起初俗称“茶百戏”,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戏”的雅名,并简称“分茶”。
宋代茶百戏,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实用和审美兼得,增强了茶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当时非常盛行,连边境内外的少数民族包括辽、金的茶饮方式都深受影响。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思想“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孝”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孝”强调对父母的敬爱与顺从。
子女应尊重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的生活,尽自己所能满足父母的需求。
其次,“孝”注重赡养父母。
子女要在物质上给予父母保障,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最后,“孝”倡导传承家族文化。
子女通过继承家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将家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孝”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在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孝”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孝”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孝”的思想,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价值观,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孝”只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不注重其他方面。
C.“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重要意义。
D.在当今社会,“孝”思想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孝”的内涵、价值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述“孝”的内涵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C.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价值时,从家庭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D.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现实意义时,结合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无锡市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南菁高中2023-2024学年创新班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唐诗何以成为经典?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 000首,作者约3 000人。
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
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
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
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
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
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
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
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共35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
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
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
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
“虽怒时而若笑,即瞑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
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
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不合时宜的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
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
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
“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
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
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
同时,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
2024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秋日私语》秋天来了,它带着一种特别的气息,轻轻地走到了我们的身边。
这气息里有丰收的喜悦,也有淡淡的离愁。
在这样的季节里,每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故事。
对于我来说,秋天不仅意味着自然界的收获,更是一段关于成长与变化的记忆。
总之,秋天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季节。
它教会了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提醒着我们不断向前迈进。
正如诗人所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问题】1.文章开头提到“秋天来了,它带着一种特别的气息”,请问这里的“特别的气息”具体指什么?(4分)A. 丰收的喜悦B. 淡淡的离愁C. 丰收的喜悦和淡淡的离愁D. 自然界的美丽景色2.根据文中描述,作者小时候与爷爷一起在田野里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述。
(4分)3.“做人要像这稻子一样,即使经历了风雨,也要坚强地站立着。
”这句话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4分)4.为什么说秋天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季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分)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人间草木》汪曾祺①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素心兰。
兰花素雅清逸,有隐士之风,而素心兰尤甚。
它开在深山石隙间,与世无争,自有一股仙风道骨。
我小时在家乡见过一种兰花,花瓣淡紫,中心白色,状如蝴蝶,香气浓郁,人们称之为“蝴蝶兰”。
这种兰花,我后来在北京见过,不是蝴蝶兰,而是素心兰。
素心兰的香气很淡,近乎没有,但有一种特别的气息,让人感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
我曾经在一本关于兰花的书里看到过这样的描述:“素心兰,清雅绝尘,幽香远播,有‘空谷佳人’之称。
”我觉得这是对素心兰最好的评价。
②秋天是属于菊花的季节。
菊花种类繁多,颜色各异,姿态万千。
有黄菊、白菊、红菊、墨菊……有的像球一样圆润,有的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联考高一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别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材料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2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
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现。
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
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
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
其次,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
最后,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
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
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解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这样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化商业化浪潮直接造成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B.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解决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C. 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都对文化泛娱乐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D. 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缺乏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将会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分析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的倾向,为文化泛娱乐化的一系列表现提供了内在依据。
B. 文章第二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的一系列表现形式,重点剖析了其大行其道的原因和具体危害。
C. 文章第三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D.文章在深入分析文化泛娱乐化危害之后,指出了我们面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它往往使厚重的文化更有亲和力,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B. 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受到侵蚀带来了文化泛娱乐化问题的出现。
C. 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维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来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不良趋势。
D. 只要文化消费者共同努力,自觉抵制那些恶俗的文化,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的空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造心毕淑敏蜜蜂会造蜂巢。
蚂蚁会造蚁穴。
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
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造心先得有材料。
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
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
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
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
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
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
造心要有手艺。
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
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
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
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
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
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
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
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
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心灵的宏伟建筑。
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的温泉。
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
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
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
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
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
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种金属。
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
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
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灵,在暗夜狭路相逢。
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
没有自我康复本领的心灵,是不设防的大门。
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
一星火药,烧毁绵延的城堡。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
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
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
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
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
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
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
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
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
会有台风,会有巨涛。
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选自《百年中国性灵散文》,有删节)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开头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B.“心可以很硬”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C.“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这里的“心”指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品格、智慧、情操等,在文中的意思是说人的精神决定人的成就。
D.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E.本文意象新奇、联想丰富、文笔灵动,是一篇优美的富有哲理的散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5.请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上赏析画线句“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
材料一: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
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材料二: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
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
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材料三: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
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材料四: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他们建设养老服务网络,搭建养老服务平台,有需要的老人只需要拨打一个服务热线电话,或者是通过网上下单,就能享受到各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