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考研真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一、单项选择题
1.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选举的主席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毛泽东
B.朱德
C.刘少奇
D.周恩来
【答案】D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54年12月21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共有委员559人,出席会议的委员有541人。
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已于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已经列入宪法,这个共同纲领已经为宪法所代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结束。
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
会议推举了毛泽东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等16人为副主席。
2.20世纪60年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是()。
[2013年统考真题]
A.英国
B.联邦德国
C.瑞典
D.法国
【答案】D
【解析】1972年,中国分别与英国、联邦德国建交,中国与瑞典建交时间为1950年,与法国建交时间为1964年。
戴高乐将军于1959年1月再主爱丽舍宫后,推行戴高乐主义,与美国相抗衡。
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
这正是促成中法建交的基本因素。
可以说独立自主是中法之间基本共同点,也是中法建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二、名词解释
“四清”运动[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四清”运动,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至1966年先后在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及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
该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过分重视阶级斗争,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打击。
1965年1月,党中央对“四清”运动中的某些“左”的偏向作了纠正,却又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顿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些观点和口号,成为文革把矛头指向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理论根据。
三、论述题
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1)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只在本质意义上、最终意义上体现,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可能其他因素更具决定意义。
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点上。
当时社会主义生机勃勃,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从它的种种危机、诸多社会矛盾以及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
历史上惨遭各个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不会赞成在中国搞资本主义,而对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突出成就,又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既然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认定搞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加上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援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外在的压力,也有内在的动力,是大势所趋。
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在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
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思考。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环境与苏俄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
国名解放初期,由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环境相对封闭,物资严重匮乏,形成短缺经济时代,国家必须大量投资搞建设。
同时,国民经济生活比较简单,推行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时代是相适应的。
事实上,计划经济在国也产生了奇效。
50年代国仿效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基础,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而推行
计划经济必然要求把私营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整体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3)赶超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观动因。
1840年以后处于全面衰退的中国,又惨遭西方列强的侵略,连年战争,赔款割地,人民生活已穷困不堪。
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对改变贫穷的面貌、建设强大国家的渴望更加强烈。
为了迅速地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然要求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其制度保障就是计划经济,其可行途径就是对私营企业的改造,使其能迅速地为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从巩固政权的客观需要,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中国人民赶超西方国家、建设强大祖国的主观意志,必然要做出对私营经济进行改造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