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基本不等式》精品教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基本不等式》精品教案课题: 基本不等式:2ba ab +≤(第一课时)教材: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 1 教材分析本节书介绍了两个不等式定理:(1)、如果R b R a ∈∈,,那么ab b a 222≥+①;(2)、如果0,0>>b a ,那么2ba ab +≤②。
这两个定理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的重要的数学方法。
本节书教学共需3课时,这是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熟悉基本不等式的结构,为下节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做准备(以下用①②代替两个定理)。
2 学生分析有了前面“不等式性质”的学习,学生要理解这两个定理难度并不大。
针对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在教学中,以思考、探索、讨论为主要方法,适当加以讲解,使学生自己收获结论、总结方法,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增强学习数学的的信心。
3 教学策略(1)、以“孔融选蛋糕”为例引入,课件辅助,引导学生探究①的证明,并总结证明方法;利用正方形和弦图让学生了解①的几何意义,同时介绍“国际数学家大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利用①式,通过“换元法”练习引入定理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②的证明过程,利用“半径和半弦的关系”让学生了解②的几何意义,并强调①②的联系与区别。
(3)、巩固练习。
设置三道习题由浅到深让学生对基本不等式逐渐熟悉,应用它们去比较大小、解决生活常见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替换定理中的字母发现更多②式有趣的变形式,为下一节课铺垫。
4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①②的证明过程和方法;了解不等式①②的几何意义;初步应用基本不等式比较大小,熟悉其变形式。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结果的汇报以及讨论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对不等式①②的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比较、论证、转化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掌握不等式①②的结构特点和运用不等式①②的适当变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基本不等式一、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①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②要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基本不等式;④用基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第二层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适当运用公式的变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第三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②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运用性,体会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天平测量的问题,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试验,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基本不等式,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我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数据去比较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并通过小组折纸试验,通过这样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三个环节:启发引导、形成结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基本不等式进行严格的证明,包括了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而学生对作差比较法是比较熟悉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要加强引导,并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规范证明过程,为今后学习证明方法打下基础.第四个环节:训练小结,巩固深化.学习基本不等式最终的目的体现在它的运用上,首先在例题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和间的关系,给出一般的结论,在练习中我选择了题组形式,目的是与让学生强化对基本不等式成立条件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第五个环节:研究拓展,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一道关于例题的变式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适当的变形将其化为例题中出现的形式,体现化归的思想,最后设计三道思考题,两道进一步巩固化归思想及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一道需要分类讨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好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我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自行归纳我们这节课当中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问中,让学生去总结在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条件.虽然我没有点出“一正二定三相等”这样的结论,但已潜移默化为我们下一节课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本节课重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例子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灵活使用化归思想把问题转化为运用基本不等式,以及基本不等式成立条件中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在这一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包括它的成立条件,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总体想法是通过互动,发现规律,直接猜想,指定验证,得出结论,最后灵活运用这个结论来解决问题.四、本节课亮点: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灵活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3.实现课堂三大转变:①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②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③变模仿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4.课堂小结采取问题式小结给学生留下满口香.导入新课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师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2.进一步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3.审清题意,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能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基本不等式》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基本不等式》教案课题:基本不等式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3.4一、教学目标: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或“≤”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2、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3、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4、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能力,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2a b+ 的证明过程;难点:注意基本不等式2a b+≤等号成立条件以及应用于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三、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相结合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如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这样,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a b +。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222a b ab+≥《几何画板》课件动画显示,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222a b ab +=。
问题: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证明:(作差法) 因为 222)(2b a ab b a -=-+ 当b a ≠时,0)(2>-b a 当b a =时,0)(2=-b a所以,0)(2≥-b a ,即.2)(22ab b a≥+总结结论1:一般的,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文字叙述为:两数的平方和不小于积的2倍。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优秀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 版〕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课《不等式的性质》。
这节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与实数运算的关系和不等式的性质.这局部内容是不等式变形、化简、证明的理论依据及根底.教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在不等式与实数运算的关系根底上,系统归纳和论证了不等式的一系列性质.教学重点是比拟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和不等式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设置;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联系,会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2.理解并掌握比拟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3.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不等式的性质,并利用比拟实数大小的方法论证这些性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逻辑论证能力.三.学生学情分析;在的学习中,学生已将掌握了不等式关于加减和乘除的性质,本节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利用公理化的体系构建学生对于所学不等式性质的认识,让学生更好的从本质上体会不等式的性质,〔2〕学习关于不等式原来不完善的地方,比方对称性和传递性,还要学习两个不等式间的加减乘除次方开方运算。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公理化体系下不等式性质的证明及其应用.四.教学策略分析;这节内容从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关系,进而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自然引出不等式的根本性质.通过求解方程和求解不等式相对照,梳理已学习的等式性质、不等式性质,探索等式、不等式的共性,归纳出等式性质、不等式性质的研究思路和思想方法,猜测不等式的根本性质,并给出证明。
让学生体会“运算〞在研究不等式性质中的关键作用。
为了研究不等式的性质,首先学习比拟两实数大小的方法,这是论证不等式性质的根本出发点,故必须让学生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本上可以归纳总结出不等式的一系列性质,但对于这些性质的证明有些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或对论证过程感到困惑,为此,必须明确论证性质的方法和要点,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中的定理、法则等,要通过公理化的论证才予以认可,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精神.五.教学过程设计;引入:1.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引出不等关系。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通用8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通用8篇)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
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通过本节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程目标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剖析归纳证明→几何解释→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呈现。
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及应用。
难点:1、基本不等式成立时的三个限制条件(简称一正、二定、三相等);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优秀3篇)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概念;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教具准备投影片1张教学过程(I)复习回顾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
(放投影片)(Ⅱ)讲授新课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2,3,4,5,6;①10,8,6,4,2,…;②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对于数列②—2n(n≥1)(n≥2)对于数列③(n≥1)(n≥2)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
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即:即:即:……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数列②:(n≥1)数列③:(n≥1)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2a b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 版)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
基本不等式是关于不等式的证明、求解最值问题的重要工具,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本章最后一节内容,基本不等式承前启后,即为解决最值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也为后续内容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均值不等式(推广)”等知识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索几何背景赵爽弦图(勾股圆方图)中所蕴含的不等关系,通过对重要不等式(222a b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2a b +且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及几何意义,并在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过程中体会基本不等式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基本不等式的探究过程及多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突出重点的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积极的评价,促使他们知难而进。
另外,以数形结合为主导思想选择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入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设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及学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结合赵爽弦图探究概括基本不等式,直观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在多角度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逻辑推理能力;3.通过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感受基本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学生学情分析学生比较熟悉勾股定理、圆的简单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及其性质、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性质,学生对不等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对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了一定的体会,这为本节课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精品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 版)第三章3.4节 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式子中取等号的条件,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②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创设代数与几何背景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2a b+≤。
教学难点:理解“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的数学内涵,基本不等式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讲练结合,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探究思索。
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设置情景,导入新课1.图中的面积有哪些相等和不等的关系?2.正方形ABCD的面积肯定大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吗?有没有相等的情况呢?1.让学生观察常见的图形,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借助《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和数据验算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当且仅当a b时取“=”号”的数学内涵,突破一个难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情景:1.(投影出)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风车。
2.让学生直观观察(多媒体动画演示,“当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时,它们的面积相等”。
)自主探究,从而归纳出:“正方形ABCD的面积不小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方面主要板书两个不等式和应用不等式求最值的问题,例题及练习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这样有利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认知目标又分类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每个层次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基础、思维特点,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用学生的眼光看数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设计问题,才能真正引导和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高中数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德育内容.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节课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典型具体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地观察、探索活动,亲身经历、体验发现规律的过程,学会如何去研究问题的方法,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通过适当的方式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A 版《数学(必修5)》第三章 3.4基本不等式:2a b +≤的第1课时. “基本不等式”在教学中安排3课时,第1课时的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形成、证明及其几何解释,正确把握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和等号成立的条件;第2课时的内容是能用基本不等式求简单的最值问题,并理解其应用条件“正、定、等”;第3课时的内容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具体的基本不等式问题,并应用基本不等式处理最值问题,也就是将基本不等式作为处理优化问题的一种模型.基本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大小变化.这一简单朴实、平易近人的本质,恰是这一不等式变化多端、妙用无穷的源头,体现了运算带给数的巨大力量.这一本质不仅可以从不等式的代数结构上得到表现,而且也有几何意义,由此而生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基本不等式》 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内容和证明过程。
(2)掌握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和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推导和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本不等式的内容和证明。
(2)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和条件。
2、教学难点(1)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等号成立的条件的判断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矩形面积与周长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本不等式。
例如:有一个矩形,长为 x,宽为 y,周长为 L,面积为 S。
已知 L = 2(x + y),S = xy,如何找到 x 和 y 的关系,使得面积最大?2、探索新知(1)给出基本不等式:对于任意的正实数 a、b,有\(\frac{a +b}{2} \geq \sqrt{ab}\),当且仅当 a = b 时,等号成立。
(2)证明基本不等式方法一:作差法\\begin{align}\frac{a + b}{2} \sqrt{ab} &=\frac{a + b 2\sqrt{ab}}{2}\\&=\frac{(\sqrt{a} \sqrt{b})^2}{2}\end{align}\因为\((\sqrt{a} \sqrt{b})^2 \geq 0\),所以\(\frac{(\sqrt{a} \sqrt{b})^2}{2} \geq 0\),即\(\frac{a + b}{2} \geq \sqrt{ab}\),当且仅当\(\sqrt{a} =\sqrt{b}\),即 a = b 时,等号成立。
【数学】3.4《基本不等式》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3课时)
课题: §3.4基本不等式2a b ab +≤第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2a b ab +≤的证明过程;【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2a b ab +≤等号成立条件【教学过程】1.课题导入基本不等式2a b ab +≤的几何背景: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2.讲授新课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2a b +。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222a b ab +≥。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222a b ab +=。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222)(2b a ab b a -=-+当22,()0,,()0,a b a b a b a b ≠->=-=时当时所以,0)(2≥-b a ,即.2)(22ab b a ≥+4.1)从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认识基本不等式2a b ab +≤特别的,如果a>0,b>0,我们用分别代替a 、b ,可得2a b ab +≥, 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a>0,b>0)2a b ab +≤2)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2a b ab +≤用分析法证明:要证2a b ab +≥ (1)只要证 a+b ≥ (2) 要证(2),只要证 a+b- ≥0 (3) 要证(3),只要证 ( - )2 (4) 显然,(4)是成立的。
林州一中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基本不等式教案
纳等能力的目的。 在充分理解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后, 能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是本节课的教
学重点,而基本不等式成立时的三个限制条件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利用弦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抽象出不等式,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2、新课讲解 探索研究
A 版)数学必修 5 第三章不等式中的 3.4 基
本不等式。新课标对该内容的相关要求为: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
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基本不等式是不等式证明和应用的重要依据和工具,
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 研究
最值问题,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
本节内容预计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于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及证明; 第二课时侧重于基本不等
、 例 1:已知 x 0 ,求函数 y
x
1
的最小值,并求相应
讲
x
解
例 题
的 x 值.
加 [问 ]函数的最值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运用基本不等式?
深 理
解 例 2( 1)用篱笆围一块面积为 100m2 的矩形菜园,问这个
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
. 最短的篱笆是
多少?
(2)一段长为 36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
以、分别代替 a、b,得到什么?
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如果 a、b 都是正数, 那么 ab a b ,当且仅当 a=b 基本不等式,并给
2
出规范的文字语言
时,等号成立 .
叙述。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 基本不等式 。 其中 a b 称为 a,b 的 算 2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基本不等式,认识其运算结构;(2)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及代数意义;(3)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简单的最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由几何图形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2)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悟数学的发展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2)体会多角度探索、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能力,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条件。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教学工具】课件辅助教学、实物演示实验【教学流程】SHAPE MERGEFORMAT【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这是根据赵爽弦图而设计的。
用课前折好的赵爽弦图示范,比较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与大正方形的面积,你会得到怎样的相等和不等关系?赵爽弦图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证明:因为当所以,,即4.基本不等式1)特别的,如果a>0,b>0,我们用分别代替a、b ,可得,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2)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用分析法证明:要证 (1)只要证 (2)要证(2),只要证 a+b- 0 (3)要证(3),只要证 ( - ) (4)显然,(4)是成立的。
《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中学数学必修5第三章一、教学目标1.通过两个探究实例,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步提炼、完善其本不等式,并从代数角度给出不等式的证明,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加深对基木不等式的相识,提高逻辑推理论证实力:3.结合课本的探究图形,引导学生进•步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说明,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4.借助例1尝试用其本不等式解决简洁的增值问题,通过例2与其变式引导学生领悟运用基本不等式向“空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中的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实力,体会方法与策略.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了教学实际,将学问与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内<a+b K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究不等式"T的证明过程;难点: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基本不等式.三、教学过程:1.动手操作,几何引入如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是依据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该图给出了迄今为止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体现/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是紧密结合、互不行分的.探究一:在这张“弦图”中能找出•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吗?在正方形48CD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处形.设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为40,则正方形的边长为"于是,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S L.,正方形的面积S?=/+从.由图可知乡>$,即3产>加探究二;先将两张正方形纸片沿它们的对角线折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接构造出一个矩形(两边分别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多余部分折春).假设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
和b(αNb),考察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矩形的面积,你能发觉一个不等式吗?加4a+b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发觉:22.代数证明,得出结论依据上述两个几何背景,初步形成不等式结论:若aMJΓ,则/+从>2曲.若如尤,则匹吟学生探讨等号取到状况,老师演示几何画板,通过展示图形动画,使学生直•观感受不等关系中的相等条件,从而进一步完善不等式结论:KVa+b(1)若aMR.,则/.乂工9;(2)若aMR.,则“~请同学们用代数方法给出这两个不等式的证明.证法一(作差法>:炉♦户之2而,“初”时取等号.(在该过程中,可发觉久》的取值可以是全体实数)证法二(分析法):由FaMR.,「是要证明毕而只要证明a+b≥.汨,即证Ja+√⅛-2√afc>0f。
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学习了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重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运用,讲解时要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加以对比,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有助于加深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对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采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观察、归纳猜想结论、验证等环节来突破的。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期达到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大家的辨别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大家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大家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重点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能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学方法类推探究法即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地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1.2 A)第二张:(记作§1.2 B)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学习了等式,并掌握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大家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生]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师]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本节课我们将加以验证.Ⅱ.新课讲授1.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推导[师]等式的性质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不等式的性质是否和等式的性质一样呢?请大家探索后发表自己的看法.[生]∵3<5∴3+2<5+23-2<5-23+a<5+a3-a<5-a所以,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师]很好.不等式的这一条性质和等式的性质相似.下面继续进行探究.[生]∵3<5∴3×2<5×23×a<5×b.所以,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生]不对.如3<53×(-2)>5×(-2)所以上面的总结是错的.[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请互相讨论后举例说明.[生]如3<43×3<4×33×5<4×53×(-3)>4×(-3)3×(-4)>4×(-4)3×(-5)>4×(-5)由此看来,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非常棒,那么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某一个数时(除数不为0),情况会怎样呢?请大家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推导.[生]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因此,大家可以总结得出性质2和性质3,并且要学会灵活运用.2.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l/4)2>π?(l/2π)2的正确性.[师]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周长为l的圆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l/4)2和π?(l/2π)2,且有(l/4)2>π?(l/2π)2存在,你能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释吗?[生]∵4π<16∴1/4π>1/16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l 2得(l/4)2>π?(l/2π)23.例题讲解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1)x-5>-1;(2)-2x>3;(3)3x<-9.[生](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x>-1+5即x>4;(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x<-2/3;(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3,得x<-3.说明: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要注意数的正、负,从而决定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否.4.议一议投影片(§ 1.2 A)讨论下列式子的正确与错误.(1)如果a<b,那么a+c<b+c;(2)如果a<b,那么a-c<b-c;(3)如果a<b,那么ac<bc;(4)如果a<b,且c≠0,那么ac>bc.[师]在上面的例题中,我们讨论的是具体的数字,这种题型比较简单,因为要乘以或除以某一个数时就能确定是正数还是负数,从而能决定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否.在本题中讨论的是字母,因此首先要决定的是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的某一个数的正、负.本题难度较大,请大家全面地加以考虑,并能互相合作交流..[生](1)正确∵a<b,在不等式两边都加上c,得a+c<b+c;∴结论正确.同理可知(2)正确.(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c,得ac<bc;所以正确.(4)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c,得ac<bc.所以结论错误.[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做法吗?[生]不同意.[师]能说出理由吗?[生]在(1)、(2)中我同意他的做法,在(3)、(4)中我不同意,因为在(3)中有a<b,两边同时乘以c时,没有指明c的符号是正还是负,若为正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若为负则不等号方向改变,若c=0,则有ac=bc,正是因为c的不明确性,所以导致不等号的方向可能是变、不变,或应改为等号.而结论ac<bc.只指出了其中一种情况,故结论错误.在(4)中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c≠0,但不知c是正数还是负数,所以不能决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若c>0,则有a<b ,若 c<0,则有a>b ,而他只说出了一种情况,所以结果错误.[师]通过做这个题,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生]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时,关键是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的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数,从而确定不等号的改变与否.[师]非常棒.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做过一些练习,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请大家对比地进行.[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三条,而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两条.区别: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若为正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若为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联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都讨论的是在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时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时的情况.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等式的基本性质1相类似.Ⅲ.课堂练习1.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1)x-1>2(2)-x<3[生]解:(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1,得x>3(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乘以-1,得x>-3.2.已知x>y,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吗?(1)x-6<y-6;(2)3x<3y;(3)-2x<-2y.解:(1)∵x>y,∴x-6>y-6.∴不等式不成立;(2)∵x>y,∴3x>3y∴不等式不成立;(3)∵x>y,∴-2x<-2y∴不等式一定成立.投影片(§ 1.2 B)3.设a>b,用“<”或“>”号填空.(1)a+1 b+1;(2)a-3 b-3;(3)3a 3b;(4)a/4 b/4;(5)-1/2a-1/2b;(6)-a-b.分析:∵a>b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同时加上1或减去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故(1)、(2)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3)、(4)中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同时乘以3或除以4,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5)、(6)中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同时乘以-1/2或-1,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解:(1)a+1>b+1;(2)a-3>b-3;(3)3a>3b;(4) a/4>;(5)-1/2<-1/2;(6)-a<-b.Ⅳ.课时小结1.本节课主要用类推的方法探索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化简或填空.Ⅴ.课后作业习题1.2Ⅵ.活动与探究1.比较a与-a的大小.解:当a>0时,a>-a;当a=0时,a=-a;当a<0时,a<-a.说明: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对字母的所有取值进行讨论.2.有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是b,如果把这个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对调,得到的两位数大于原来的两位数,那么a与b哪个大哪个小?解:原来的两位数为10b+a.调换后的两位数为10a+b.根据题意得10a+b>10b+a.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同时减去a,得9a+b>10b两边同时减去b,得9a>9b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同时除以9,得a>b.板书设计§1.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推导.2.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3.例题讲解.4.议一议练习小结作业备课资料参考练习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1)x-2<3;2)6x<5x-1;(3) x>5;(4)-4x>3.2.设a>b.用“<”或“>”号填空.(1)a-3 b-3;(2);(3)-4a-4b;(4)5a 5b;(5)当a>0,b 0时,ab>0;(6)当a>0,b 0时,ab<0;(7)当a<0,b 0时,ab>0;(8)当a<0,b 0时,ab<0.参考答案:1.(1)x<5;(2)x<-1;(3)x>10;(4)x<-.2.(1)>(2)>(3)<(4)>(5)>(6)<(7)<(8)>.。
高中数学教案《基本不等式》
教学计划:《基本不等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基本不等式(如均值不等式、平方和不等式等)的概念、性质及证明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基本不等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证明方法;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本质,掌握其证明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约5分钟)●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分配问题(如分苹果、分蛋糕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分配,从而引出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为学习基本不等式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设问“算术平均数总是大于或等于几何平均数吗?”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证明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讲授新知(约15分钟)●概念讲解:详细讲解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不等式呈现:给出基本不等式的数学表达式,结合实例解释其含义,让学生初步感受不等式的性质。
●证明过程:通过代数方法或几何直观证明基本不等式,注重证明过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来源和依据。
3. 深入探究(约10分钟)●性质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如对称性、传递性等,加深对不等式的理解。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题,分析如何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强调解题思路和步骤。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心得,促进思维的碰撞和融合。
必修五高中数学不等式教案
必修五高中数学不等式教案
主题:不等式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3. 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
1. 解决复杂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不等式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如:假设今天外面的温度高于25摄氏度,用一个不等式表示这个条件。
二、概念解释
1. 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展示解决不等式的步骤和技巧。
三、练习
1. 让学生做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练习。
2. 带领学生一起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四、实践
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不等式解决。
2. 学生可以自行制定一些实际问题,并用不等式来解决。
五、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过的知识点,并强调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六、作业
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复习不等式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
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
3. 学生是否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 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社A 版)
数学必修5 第三章3.4节
一、教学分析:
2
a b
+≤
赵爽:弦图
创设情景,体会感知
总结提炼,归纳新知
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类比推导,建构新知 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深入探究,开阔视野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平台,运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 课件、实物投影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将抽象的数学知识
直观化,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二、教学基本流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体会感知】 情景引入:
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它是初等几何中最精彩的,也是最著名和最有用的定理。
据不完全统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经多达500多种了。
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引导
学生发现赵爽弦图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从几何角度直观地引出不等式
()2220,0a b ab a b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1.
重要不等式:()222,a b ab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分析:
(1)代数证明:()()2
2
2
2
2
2200
,a b ab a b ab a b a b R +≥⇔+-≥⇔-≥∈,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2)代换变形: 当0,0a b >>,a b 得到基本不等式。
2.()0,02
a b
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分析:
(1)类比证明:引导学生类比重要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完成课本基本不等式的推导过程; (2)特征剖析:几何平均数不大于算术平均数;
(3)几何解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不大于斜边的中线长;
(4)思维拓展:课后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其他几何解释(课本P98探究)。
【环节三:深入探究,开阔视野】 学生探究活动:
暑假是电脑销售的旺季,商家会开展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吸引顾客,现有两种不同的打折方式:
方式一:甲商家采取的促销方式是在原价打a 折的基础上再打b 折; 方式二:乙商家的促销方式是在原价打
2a b +折的基础上再打2
a b
+折;
其中甲、乙商家的商品原价相同,(),0,10a b ∈。
请问: (Ⅰ)如果你是顾客,你认为在哪个商家购买更合算?为什么? (Ⅱ)如果你是商家,你会使用哪种打折方式?为什么? 分析:(1)组织学生分组分角色讨论;
(2)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利用具体数据猜想结果; (3)设商品原价为1,则
方式一的商品价格:
1
100
ab 方式二的商品价格: 2
11002a b +⎛⎫
⎪⎝⎭
()0,02a b a b +≤>>可得:2
2a b ab +⎛⎫
≤ ⎪⎝⎭
【环节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例题讲解:
例1:(Ⅰ)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
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Ⅱ)用一段长为36米的篱笆围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面积最大。
最大面积是多少? 分析:
(1)设矩形的长为x 米,宽为y 米,则题(Ⅰ)的本质是已知0x >、0y >,且100xy =,求当,x y 为何值时,2()x y +最小。
由
2
x y
+≥易得。
结论1:若两正数的积为定值P ,则它们和的最小值是
(2)设矩形的长为x 米,宽为y 米,则题(Ⅱ)的本质是已知0x >、0y >,且18x y +=,
求当,x y 为何值时,xy
2
x y
+易得。
结论2:(引导学生类比结论)若两正数的和为定值S ,则它们积的最大值是 。
(3)归纳运用基本不等式解最值问题的要点:一正、二定、三相等。
2.模仿练习:
练习1:(课本P100练习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50,两条直角边各为多少时,两条直角边的和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解: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x y ,则0x >、0y >,且
1
502
xy =即100xy =
所以两直角边的和x y +≥20x y +≥, 当且仅当10x y ==时,等号成立
所以两条直角边都为10时,两条直角边的和最小,最小值是20.
练习2:(变式)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之和等于20,两条直角边各为多少时,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解: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x y ,则0x >、0y >,且20x y +=
所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2
11222x y xy +⎛⎫
≤ ⎪⎝⎭
,即1502xy ≤, 当且仅当10x y ==时,等号成立
所以两条直角边都为10时,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50. 3.引申思考: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50,两条直角边各为多少时,周长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环节五:总结提炼,归纳新知】
1.基本不等式的内容,证明方法,几何解释; 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简单的最值问题;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环节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基础训练:
(1)做一个体积为3
32cm ,高为2cm 的长方体纸盒,底面的长与宽各取什么值时,用纸最少?
(2)已知矩形的周长为36,矩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形成一个圆柱,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
时,旋转形成的圆柱的侧面积最大? 2.巩固提高:
(1)在面积为定值S 的扇形中,半径是多少时扇形的周长最小? (2)在周长为定值P 的扇形中,半径是多少时扇形的面积最大? 3. 课外探究:
把一个物体放在天平的一个盘子上,在另一个盘子上放砝码使天平平衡,称得物体的质量为A 。
如果天平制造得不精确,天平的两臂长略有不同(其他因素不计),那么A 并非实际质量。
不过,我们可作第二次测量:把物体调换到天平的另一个盘上,此时称得物体的质量为B 。
有人把两次称得的物体质量“平均一下”,用2
A B
表示物体的质量。
这样的做法,你认为合理吗?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