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应该被保护 正方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方:1、方言交流不便。
2、造成地方歧视
3、推广普通话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要求
4、体现了素质教育
反方:1、掌握方言和普通话不冲突
2、被完全同化体现不出文化特色
3、很多戏曲用的就是方言
4、语言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例如各国语言的不同。
只要多学习。
简单说来,可以提倡普通话,但是不能废弃方言。
如果要便于交流,为什不让全世界人都说一种语言?
除了交流之外还有就是地区文化的传承载体,这应该是反方的底线吧。
而全国使用普通话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不尊重和扼杀。
纵然在地区间交流使用普通话无可非议,就向国际上使用英语法语等国际语言一样,但是不代表要废除各国语言。
除了交流信息之外,语言还有很多功能。
比如东北话演小品,粤语电视剧等等。
而且,废弃方言不可能,不现实。
其实,正方的观点太过偏颇。
全国都是用普通话没有问题,并且事实上也是这么执行的。
全国的铁路、民航、官方新闻等等,用的都是普通话,而且大家也都能懂、并不影响交流。
但这种情况下,方言依然存在,并没有废弃。
所以说,如果要“废弃方言”,则显得多此一举,而这也是正方很难以论证的。
在反方的角度,方言是很多地方文化的支柱。
例如陕北信天游里不开陕北方言,东北二人转离不开东北方言,各个地方剧中很多都是如此。
但伴随着方言使用的减少,使得这些地方文化受到了冲击。
此外,这个辩题中有两个概念要区分开:
一是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后者属于一种语种,是独立在汉语之外存在的,也是法律规定可以作为官方语言使用的。
例如,西藏自治区的官方网页上是双语的,既有汉语也有藏文;但广东省的官方网页上就不是这样,不能既用普通话也用粤语。
二是方言和口音。
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北方方言具有优势,例如赵本山在春晚上用东北方言表演小品,不仅大家不觉得有问题,而且还觉得效果不错;但如果严顺开用上海方言表演小品,那估计节目连初审都通过不了。
而实际上,这个理解有偏颇。
虽然北方方言占有优势,但如果赵本山完全使用东北方言,大家一样是听不懂的。
实际上,赵本山使用的是东北口音而已,很多用词仍然是按照普通话的用词习惯。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一方面可以从地方习俗入手,很多方言都有普通话无法翻译的独特的地方风味与意境。
另一方面可以从保护文化多样性入手。
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普及普通话,但是并不能因此即消灭各种方言。
差异化是自然界最大的财富,对于语言和文化来说也是如此。
在认同同一种标准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那些标准之外的存在。
方言的保护,其实从通用语言文字法来讲,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构建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
就像一个人既会说普通话,又会说方言,他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按照不同的需要来说话
一个现代化国家总要有统一的语言,这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比如中国,普通话就是国家通用语言。
推广普通话也是扩大汉语国际传播的需要。
普及了普通话就会有更多外国人学汉语,本国语言的境外
传播可以扩大综合国力。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家乡话,这无可非议。
可是中国是个多语言、多方言的大国。
语言有上百种,汉语有十大方言,不同的语言有时已经成为了陌生的隔阂。
无论是情感或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都离不开共同语。
因此,我们不应该保护方言
正方:有必要对方言进行保护
反方:没有必要对方言进行保护
立论正方一辩:
首先让我们就辩题来明晰这样几个概念,何谓方言,方言是隶属于某一语系但区别于该语系标准语的语言变体。
例如,武汉话就是汉语系的一种方言。
“保护”即指使相对处于弱势的事物不受伤害。
语言涵盖了语音,文字,语法结构三部分。
为何有必要对方言进行保护呢?下面大家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方言处于弱势当中。
随着世界高速发展,各国合作增多,各地区交流加强,从前的天涯海角如今有若比邻。
而伴随而来的就是方言的相互影响和冲击。
有些语言成了通用语言,而有些语言却越来越鲜有人说。
中国语委不完全统计自55年开始推广普通话以来,已有1200余种方言消失更有中科院专家预言,方言消失有可能就是几年的时间。
面对这些数据,对方辩友还能说方言不是处于弱势当中吗?可能对方辩友会告诉我们,方言存在了几千年都没有消失,没有必要保护。
但是以前的几千年能代表以后吗?熊猫最早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而如今野生数量只有1000余只,圈养数量也只有100余只,难道因为大熊猫还没有灭绝我们就不应该保护吗?
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方言作为语言变体也是文化的载体。
各地区的各种文化现象大多凝聚在方言之中,地方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就是最好的例证,湖北大鼓,凤阳花鼓,河南豫剧到广东粤剧,无一不是以方言为其文化土壤,只有保护好方言,才能更好的保护好我们多样性的地域文化。
并且,某一地区历史的演变伴随着方言的发展兴衰。
因此,可能通过方言材料研究历史上各种文化现象,探究其起源,发展与演变的痕迹。
哪怕有些文化历史沉淀被埋没了,我们仍可以通过方言的重建,修复,来揭示古代历史的文化的本来面貌。
历史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格里母曾说过:“我们的语言也是我们的历史”。
方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各种文化研究无疑都是一条极重要的线索。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有必要对方言进行保护。
驳辨正方二辩:
一,1,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民族语言的“不知道”怎么说?
2,请问对方辩友,你知道宋楚瑜是民进党的主席吗?
二,1,请问对方辩友,你今天说的是普通话吗?
2,你还会说你们得方言吗?
首先我想说的是对方辩友的普通话说的可是相当之好,但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也能用你们的民族语言来谈你们的立论,不过我很庆幸你们使用普通话来进行立论的,因为民族语言我听不懂而普通话我明白,这也就便于我找出对方的错误了。
一,对方说方言阻碍了地区间人们的交流,没错,但正因为此,国家才推广普通话,我方在立论中说得很明白,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矛盾,只是现在在推广的过程中走了极端,过于重视普通话而忽略了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从而导致了方言的相对弱是地位而我们才有必要保护方言啊。
二,对方谈语言的兴衰史客观规律,人们无法参与,我想告诉你语言的存在在于有人来说,而没有了人来说他,你的语言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从何而来?
三,对方辩友谈方言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我想告诉你和谐社会构建的最基本理念是“君
子和而不同”对此你们有作何解释呢?民大是一个由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组成的,但我们相处得很好啊。
四,地方保护,民主法制,那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去抢银行呢?二者之间可没有必然联系呀。
五,对方辩友又说方言造成地域歧视,那我告诉你这是人的思想的问题而非方言的问题,一个外地人到武汉问路,有人会因为他说异乡话而不告诉他,也可能帮助他,这是人的原因,方言无罪呀。
结辨正方四辩:
方言是隶属于某一语系但区别于该语系标准语的语言变体,包括语音文字和语法机构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说保护是使相对处于弱势的事物不受伤害,方言,在今天就处于一个弱势,当下全世界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更有中科院专家认为方言消失也就是几年的时间,对方可能认为方言存在了几千年而没有消失。
但是过去的几千年并不代表现在。
爱尔兰曾经也有许多方言,但是因为没有好的保护,导致许多方言消失,这是人们才意识到要对方言进行保护,要保留那仅有的为数不多的方言,难道我们要等到全国的方言消失一大半,只剩下少数几种的时候才捶胸顿足,呼天抢地,追悔莫及,才意识到有保护方言的必要吗?前世不望后世之师,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方言是语言的一部分。
第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与容器,能够用于描述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这样说,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面镜子。
吴侬软语,携带了如水江南的温晚柔情,陕西秦腔,承载了秦地的雄厚深沉,方言以其实用性和简易性在某一区域大面积使用,用最直观,明了的方式在我们面前一一呈现他所承载的文化,方言背后孕育了文化多样性的精髓,而文化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竞争,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所以保护方言是在某一层面上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方言因为承载了地域文化,而成为我们探索历史的一条线索,方言的改变是随着地域文化的改变而发生的,而这种改变就是历史发展。
再时间的长河中,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很多历史被掩盖在了尘埃之下,有些也即将消亡。
而方言作为一种语言作为文化的表现者,他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弥足珍贵的线索,其探寻那些层层迷雾掩盖了的历史变迁。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有必要对方言进行保护。
立论反方一辩: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的定义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方言的定义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言有区别的,旨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方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保护也给出了标准定义,即尽力照顾使其不受损害。
必要一词的定义则为“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
由此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一个或一些只能在特定区域内,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一定需要我们尽力照顾不可吗?我方观点如下。
方言作为我国语言文化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强大的群体。
他经历了华夏文化从分散到不断整合不断统一的过程,并存刘至今,在地域内仍然被广泛和优先使用。
这就说明了方言本身强大的生命力。
也就是说,并非要在我们的保护下,他才能够的一继续留存。
国家当下的政策是大力推广普通话,既非方言的官方正式使用语。
制定这样的政策,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要求高速发展,力求统一的社会,只有在统一中,才能更有效的大道发展的目的。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语言变体,他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本地区的语言行为习惯。
语言可以反映思想
并影响思维,所以说语言本身带有的地域局限性的特点,必然会形成区域内的小的思想群体。
思维是社会集团的观念模式,如果各个地方都坚决保护自己的观念模式,那么最终造成的将是思维模式上的分裂与脱节。
这显然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是方言对思想意识的影响,下面再谈沟通。
跨区域是当今一个重要的思想模式。
保护地方方言必将对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想一下,如果各地都固守自己的语言体系,你来我往之间全然不顾他人理解,说者在头头是道,听者依然不明就里。
很显然这就阻碍了正常的交流与发展。
方言不是天生的,是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长期慢慢形成的,在所谓正统的方言,只有起到沟通和交流的作用,他才会被人们所选择和接受,否则,这个文化符号的存在价值就会让人产生质疑。
所以说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存在很强的不实用性。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不断走向统一的。
而在进化和统一的过程中,一些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要素会以另一种方式进入新的语言,语言由其自身的变迁和演变轨迹。
由此可见,方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地域局限性以及交流不变性。
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可以保护的原因。
在我方看来,我们应该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来看待语言文化。
即方言不必要被保护。
驳辨反方二辩:
三峡水利发电站建成以后,虽然现在三峡的方言已经消失了,但是三峡的文化消失了吗?他不是还存在于诗人的诗篇中,作家的作品中吗?存在在每一个山峡人中,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中吗?方言的消退是必然的结果,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正如资本主义必将灭亡,但是谁也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就我国目前来看,53%会说普通话,这其中还有很多会说方言,方言并未进入消退阶段,甚至有些方言还在扩大自身影响力,方言现在存在在于各种表现形式中,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些公共场合接待中,仍存在相当的活力,所以并不存在即将消亡的问题。
语言由其自身的前边和发展轨迹,我们应以一种孙其自然的角度看待方言的消退与融合。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他不是固定不变的,必然会产生进化向人类更有力的方面发展。
如今的方言正在舍弃其粗疏,难懂,过时的成分,难道我们还需要把这些成分保护起来吗?
同时,很多方言符号中包含着很多地域文化的因素,也记录着这个地区文化变迁的痕迹。
比如西安坊上回民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些词汇,就是伊斯兰和西安方言的一种糅合,记录了一个民族迁徙的历史。
还有陕西人常说的“咯哩嘛嚓”,据说是古代蒙古语。
1.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
3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4.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
而尊重个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
5.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6.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你可以围绕:这样一来就会抹杀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化,不利于文化的传呈果全都普及普通话的话,等到以后也就是下代下下代的话那么那些所谓的地方方言也就逐渐的消失了,被取代了,中国的又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面临着濒临的局面,所以并不是普及普通话就一定是非常完美的事情。
像现在很多少数民族被汉化掉,他们的语言也逐渐被普通话所替代,扎样久而久之,少数民族也就不是纯正的少数民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