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合集下载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方言是属于民族共同语言的低级形式,是普通话的地域分支,普通话与方言同属一脉,是相互依存,互补分用的关系,把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是不科学也是不合实际的。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在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是有必要的,首先,推广普通话可以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交际困难,有利于社会交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其次在蓬勃发展的21世纪,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声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语言输入和语言识别问题的研究,都对推广普通话提出新的要求。

最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国际往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可以减少语言焦急的困难,促进国际交往。

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但是,保护方言也不容忽视。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还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土壤,是文化的活化石。

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

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

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扞卫文明。

方言本身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被千古传诵。

在艺术领域,不同的地方语言是中国丰富口头文学的载体,中国的各种戏曲和曲艺形式大多依赖各自地方语言而生存。

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苏州评弹,那就不成其为地方艺术了。

所以方言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但是,现在在推广普通话的大流之下,方言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导致一些大城市的孩子的方言能力渐渐消失。

既要推广普通话也要保护方言

既要推广普通话也要保护方言

既要推广普通话也要保护方言2012年02月14日 19:04来源:凤凰文化作者:万宇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万宇笔者的家乡是湖北宜昌,长江边的一座城市,位于武汉和重庆之间,当地方言兼具武汉和重庆方言的特色。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普通话交流,几乎不说方言,尤其是学生,有的已经不会说方言了。

这一方面让人看到多年来推广普通话的可喜成绩,另一方面不得不让人担心方言的未来。

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更方便地交流,政府、学校等社会各界不遗余力地推广普通话无可厚非,会说普通话应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的沟通技能,推广普通话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但会说普通话不能与说方言对立起来,不能因为要说普通话就抛弃了方言,长此以往,一些方言或将不得不面对消亡的命运。

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不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越来越趋同,杭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各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也越来越像,就连许多中小城市也争先恐后地要建国际化大都市。

什么是国际化大都市,在很多人眼里,国际和大的内涵就是可观的GDP、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各个城市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就连各地的风俗习惯也越来越趋同。

如果连方言都没有了,以后大江南北所不同的,也许就只剩下气候了。

回想起前段时间网络上火热的方言微博体,可以看出方言在很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一个地域的特色。

武汉话里透出武汉人热辣火爆的性格,山东话里带着几分山东人的豪爽与率性,而听见苏州话仿佛就看见了江南的小桥流水,看见了抱着琵琶演奏评弹的女子……近年来,许多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方言似乎很少被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来对待。

福建的土楼是文化遗产,安徽西递、宏村的古村落古民居是文化遗产,广东的开平碉楼是文化遗产,这些建筑或诉说着一段历史,或体现了当地特色,它们得到了保护。

相信能就一定能方言不也正如这些古建筑一样吗?她是一个地方文化和历史的集中体现,也是居民最好勤劳的蜜蜂有糖吃的“身份证”,更是人们寄托思乡之情的所在。

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精选五篇)

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精选五篇)

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精选五篇)第一篇: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朋友们:语言是人类由蒙昧走向开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沟通的主要媒介。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受到多么严重的限制。

如果说文字是语言的衍生物,那么相对于文字而言,语言则是一种缺乏固定性的沟通媒介。

由于受自然环境、地域、种族等客观因素的交替影响,生活在不同国度的现代人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体系,同一国度的现代人也由于上述原因,逐渐形成了细化的语言派别。

其主要特点,即依附于同一种文字(指汉字,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但口头发音略有区别。

在习惯上,我们把这种依附于同一种文字,但口头发音略有区别的汉语称为“方言”。

虽然语言的形成、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但随着地域交流的频繁和深入,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方言在一点程度上呈现出萎缩的现象。

普通话的作用是便于人们的口头交流,事实证明它也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由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的现象已经基本成了历史。

在普通话推广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今天,只要一个人的口语能力没有太大问题,他(她)在沟通方面就不会有什么困难,普通话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通行证”。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普通话为人们消除了种种沟通障碍的同时,也无形中侵占了方言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方言的萎缩。

特别是在7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转变,人们逐渐由乡村涌向了城市。

而相对来说,城市的普通话氛围要比乡村浓烈得多。

另外,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升,70后从小学开始就满嘴的普通话,紧随其后的80后、90后就更不在话下了。

虽然由于上一辈的缘故,方言不会在上述三代人手上消失,但在这样一个普通话占据主导地位的语境下,特别是人口大流动的今天,他们的下一代会有多大的几率继承家乡的方言呢?当然,由于人口大幅度流动,方言有可能被用交叉感染的方式被外地人继承,但这种互补就像美国人背《论语》背得比中国人熟练一样,是一种莫大的反讽。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刍议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刍议
言, 以典 范 的 现 代 白话 文 著 作 为语 法 规 范 。
种 方 言 都 以 自身 的 演 变 规 律 向 前 发 展 , 例 如 方 言 新 老
普通 话的基础 是北方话 。这是 因为 中国历代都是 以北 方为 政治经 济 中心 的 , 辽、 金、 元、 明、 清都 定都在 北京 , 而且 北方方 言的使用人数 约 占汉族总 人 口的7 5 %, 分布 的地域最
跟 方 言 同 样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历 史 上 的 共 同语 称 为 雅 言 、 通
的基础方 言 , 使用 者 占汉族人 口总数的7 0 %以上 。 关于方 言与普通 话 , 曾经引起 过许多 争论 , 特别是 最近
有 关 部 门 的一 纸 禁 令 : “ 电 视 播 出 单 位 要 禁 止 使 用 方 言 编 译 广 播 电 视 节 目 .为 广 大 未 成 年 人 的 健 康 成 长 营造 良好 的 语
存在 的必要性 和它 自身 的使用价 值。
我 国推 广 普 通 话 并 不 是 禁 止 说 方 言 。 更 不 是 要 消 灭 方 言, 而 是 要 在 会 说 方 言 的 基 础 上 学 会 普 通话 。1 9 5 8 年 周 恩 来
广普通话 的指示 》 . 正式规定 现代汉 民族 的共 同语 就是普 通 话 。现在普 通话 已在全 国广 泛使用 , 不会 说普通话将会 给我 们工 作 、 生活 带来 不便 , 尤 其对 外 出务工 的 朋友来 说 , 学 习
语、 蒙语 、 维吾尔语 、 壮语 、 苗语 、 土 家 语 等 几 十 种 语 言 。 巾华 人 民共和 国成 立 以后 , 党 和政府 于1 9 5 6 年2 月发布 《 关 于 推 正 式 场 合 和 公 众 场 合 使 用 具 有 全 民性 和 较 强 规 范 性 的 普 通 话 然 而 , 方 言 的地 域 性 和 亲 情 特 点 决 定 了 言 如果 在 其分 布 的 不 同地 域 内存 在方 言 的分

2021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传统的关系范文1

2021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传统的关系范文1

2021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传统的关系范文 在众多文献中,学者们对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三派观点:第一派观点认为推普工作与方言保护是矛盾的,普通话的盛行会导致方言的逐渐灭绝,于是在政协、人大会议上提交了“保卫方言”的提案;第二派观点认为普通话推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消除隔阂。

他们大多从政治、国家层面上考虑,认为推普工作必须继续进行;第三派观点认为既应该推广普通话又应该保护方言传统,综合了前两派的观点。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差异:普通话简单的四声,在福州话里则变成了八声;简单的“再见”一字,在客家话中,读作“zai ji”. 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决定了在推广普通话中所带来的阵痛。

方言的独特语音正在被年轻人所遗忘,有些方言的文字体系也正在消亡,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减缓推普的工作进度。

中国逐步开放的步伐必然会带来地方文化传统的破坏,这是不可能避免的,不能因为要保护方言传统而取消普通话这一标准。

所以现在的关键是怎样尽早保护这些传统,怎样将即将消失的方言进行记录。

某些方言正处于衰微的态势,相反某些方言却发展地很好,诸如北京话、粤语、东北话、四川话等等。

这些方言已经被认为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标志。

方言在这些地区的较好保留,反映了这些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方言的认可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

为什么反映了发展水平呢?我认为强势的方言必然代表着这个地区文化形态的统一,文化的统一折射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的“自傲”心理,即对本地区的某方面优势的自豪感,促使当地的人群主动学习当地方言。

而那些衰微的方言大多使用人群较少,社会交流的动力不足以促使人们主动学习这门语言。

那么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方言正在消失的地区的人民意识到方言的重要性,同时认清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方言与普通话没有高低之分,普通话只是国家规定的标准语言,并没有强制性地推广;而对于方言强势地区,让他们意识到普通话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他们往往会排斥普通话,甚至会出现极端的保护方言的想法。

浅析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的关系

浅析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的关系

浅析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的关系【摘要】文章论述了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的关系,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保护两者并不矛盾,要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以此来构建“双语”社会,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分析了方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方言保护的对策建议:现阶段保护方言应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整理;保护弘扬独具特色的剧种和戏曲;在对待方言类节目方面,要有相对宽松政策以利于方言节目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方言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第二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所以说,推广普通话是写进了我国的法律当中。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及复杂地形地貌,民族的众多和人口迁移等因素,不同地域间表现出不同的发音,经过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方言。

在现代社会,即便有法律规定了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但是法律的制定是后于语言的出现,法律的制定不过几十年,而语言的流通自人类诞生起,一直发展就没有停止过,所以说,方言的重要性在某些程度上是要高于普通话的。

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方言作为地区语言,两者在不同的舞台上散发光芒,两者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而作为方言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方言类节目的出现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方言的保护做出了贡献,在满足受众的娱乐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使得方言被人们关注和重视。

一、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保护两者并不矛盾推广普通话,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就像很多人所指出的那样,它不仅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人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域之间的隔阂,并且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还有利于以普通话作为“国语”的地位的强化和巩固,便捷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语言承载了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历史文化,有着内涵深刻的人文气息,对于联络乡谊,增进亲情,有着无法替代作用。

所以说,方言更彰显了珍视历史记忆、传承精神遗产的意义。

如何做到兼顾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如何做到兼顾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资源09级采矿03班王新志摘要:解放以来推广普通话是作为国策来实行的。

这不仅是为了沟通的便利,也是增加民族和国家凝聚力。

但是从对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来看,并不太理想,推广普通话还是任重道远的。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保护推广一、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生活着,讲着亲切的家乡话。

是啊,正如杜甫的<<回乡偶书>>中所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回到久别的故乡,人面不识,乡音未改,这是回乡的凭证。

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比浓浓的乡音更能打动人的心灵?但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是否坚持讲自己的家乡话呢?试想今天的我们,比如北方人到南方去,说什么话,才能和别人沟通?唯有普通话。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有人担心一些强势方言如粤语、东北话、以上海为中心的吴方言等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也有人担心推广普通话会消灭方言,使方言的实用价值消失、方言承载的地域文化萎缩。

那么,如何认识和处理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呢?(一)、相依共存、相互吸收、互相丰富、共同发展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在地方曲艺、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方言的可以使用。

这是有道理的,地方曲艺如果用普通话说唱,就没“味”了。

但是,我不赞成“保卫方言”的口号和一些地方准备为方言立法的设想,因为方言并没有受到侵犯。

理想的境界应该是,该说普通话时能讲普通话,想说方言的时候就说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相吸收、互相丰富、共同发展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按照语言发展规律,方言短期内是不会消失的。

1、为何要保护方言最早提出“保护方言”的是吕叔湘先生。

据了解,现代汉语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方言,而每一个方言下面又有不同的分支,可谓种类繁多。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有的时候还承载着一份独有的地域文化,但是方言显然因为媒体的发达、人口的频繁流动以及飞速的现代化进程而在日益遭受威胁。

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方言作文

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方言作文

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方言作文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要聊聊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事儿。

你说,普通话挺重要的,但方言可是我们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呢!哟,咱
们每个人的口头禅、习惯用语,都是那种独特的印记。

普通话这玩意儿,基本上是沟通的桥梁嘛。

你看,不管身处何地,普通话就是方便大家交流的工具。

哎呀,无论是打电话还是上课,听
到熟悉的普通话,心里总是暖暖的,嘿,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
想法呀!
但是,咱们不能忘了方言哦。

唉,方言可不是简单的地方语言,
它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历史呢。

比如说,我家乡的方言里有好多
形象的表达,听了就特别有趣,嘿,像“吃饭啦”就变成了“吃东西
了呀”,是不是很亲切?而且,许多情感都通过方言表达出来,更加
浓烈。

哎呦,要是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把方言给“打压”了,那真是太可惜了。

你想想,很多古老的故事、民间的传说,都是通过方言流传下来的。

咦,如果没有那些方言,这些美丽的传说不就消失了吗?
所以呀,我觉得在学校里学普通话是关键,但老师还能带着我们唱唱方言歌,讲讲方言笑话,让我们在学普通话的也不忘我们的根。

这种文化的传承,更能让我们心中充满自信和自豪。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其实是可以共存的嘛。

哇,普通话让我们沟通无碍,方言让我们的文化更丰富,这不就是最好的组合吗?唉,愿我们的语言世界更加多彩,大家一起努力吧!。

试析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关系

试析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关系

试析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关系作者:冯传书江婕来源:《湖南教育·B版》2018年第11期现阶段的语言工作有两大任务:推广普通话(以下简称“推普”)和保护方言(以下简称“保方”)。

目前社会上流行一种观念,即“推普”与“保方”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其表现形式有两种:要么站在“推普”的立场,将方言的存在视为一种障碍,认为必须尽力清除,真正实现语言的大一统;要么站在“保方”的立场,将方言的式微归因于普通话的推广,要求“推普”向后收缩,为方言留空间。

从根本上看,这两种观念源自对普通话与方言性质及二者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及对“推普”和“保方”目的的不当把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地区差异明显,语音、词汇、语法各有不同,交流多有不便,影响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地区间的往来不断增强,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客观上需要一种能够在全国通用的共同语来消除跨地区交流中的语言障碍,解决由方言局限所导致的沟通不畅问题。

就此而言,普通话的出现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显著进步的标志之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对内,“推普”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对外,“推普”有助于维护统一的国家形象。

基于普通话的重要性,我国将“推普”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

但方言有相对于普通话之外的文化价值,因而“保方”也有其必要性。

首先,方言是地域文化在语言上的投影和积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乃至活化石,二者血肉相连,不可分离。

“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可以说,一部方言史就是一部地域文化史。

其次,从语言生态的角度来看,“保方”不仅关系到方言的生存,也是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同时,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一种鲜活的文化符号。

由集体智慧和实践形成、口耳相传的方言本身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

最后,方言根植于生活,最自如地表达、最真实地记录了方言人的思想感情。

作文素材:推广普通话不是禁止方言

作文素材:推广普通话不是禁止方言

作文素材:推广普通话不是禁止方言【素材回放】6月23日,XXX公布了关于XXX语文教科书“外婆”改“姥姥”一事的处理意见。

意见指出,XXX责成市教委教研室会同XXX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并与作者沟通,将该文中“姥姥”一词恢复为原文的“外婆”一词。

【素材解读】“外婆”和“姥姥”,如今在交流与沟通中已无任何障碍,即便小学生当时弄不清楚,也会在日后的成长中逐渐明白其称谓的统一。

我国地域辽阔,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众多。

因此,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关于“外婆”和“姥姥”之争,根据有关专家考据,两者最初可能都来自方言,但它们早就进入汉语普通话词汇系统,变成了通用语言,并且不以地域为界,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

在语言发展演变中,普通话不断吸收方言的有用成分,反过来,方言对普通话也有影响。

而方言一旦进入普通话系统,就变成了普通话的一员,不宜再视其为方言。

知晓语言的规矩,明了语言的丰富多彩,情感上不产生隔阂,不但为课文本身的内涵加了分,也让大众从语言规范上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希望让“姥姥”与“外婆”握手拥抱,使普通话的推广运用更科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适用话题】语文这样的灵活性学科为什么要找唯一的标准呢破坏原著的语言风格不尊重作者,不利于教学课本里的这个称呼,换不换其实无所谓,时代变迁,很多词语的含义都在不断变化既然“外婆”和“姥姥”都有存在价值,何不让他们和平共处呢?我们不应厚此薄彼,刻意抬高“姥姥”而贬抑“外婆”外婆”改“姥姥”变乱值得深思,给人们的启示大概还会更多,但总的一点,教育、消息、出版等等,在使用任何作品时,都不能凭自我感觉和好恶用事,随便修改他人作品。

只要原创的才是最美的在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重视的今天,教育部门不该存在这样的“盲点”。

文章入选教科书或许对作者来说喜闻乐见,但这绝不是某些部门和出版社忽视他们合法权益的理由【素材锐评】外婆还是原来XXX外婆既然网友来自分歧的地方,意见当然大不不异。

非连续性文本《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方言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具有长远意义,如同物种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性。

我们今天仅用短视的眼光看待方言,可能看不到它实在的价值,但如果因此忽略它,任其消失,则是不可还原的。

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第二,我们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需要借助方言;第三,语言的多样性是丰富人类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

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

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

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

在现有的交通通讯、信息化的背景下,方言差异性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现实。

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希望方言在更长的时间里能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

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

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并习以为常——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实际也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

中国南方地区多言环境情况较多,尤其像广西这样的地方,一个人往往会说几种方言,比如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有的还会说壮语。

这是百姓自然而然掌握的,并不存在学得多就学不好的情况。

因此,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普通话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时接触。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的一种冲击 。除此之外 , 普通话 的推广 , 给方言区人 民增 会 加额外 的学 习负担 。 正是 由于推普的环境和受众都具有 特殊性 ,在推普 的
过程 中, 我们应该充分 考虑普通话 的应用场合 , 同时也要结 合 当地 的社会条件 。推广普通话 ,对各 行各业有不 同的要 求。 比如对教师行 业来说 , 普通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 另外 , 随
前这种合格 的教师相 当缺乏 ,我们应 当大力培养普通话 的
教师” 。日目前普通话 的发展 已经相对成 熟和丰富 , 有社 会 、
科技 、 文化 、 教育 等各类词语 , 普通话 的适用 领域也 在不断 扩大。相对于方言来说 , 普通话更 加适用于一些正式场 合 ,
例如 电视 节 目、 闻广播 、 堂教学 、 新 课 学术演讲 、 议报告 、 会 书面语 , 以及跨方言区交 流。
和 保 护 方 言 之 间 的 关 系 . 是 我们 必须 面对 的 问题 本 文 通 这 过 阐述 普 通 话 和 方 言之 间 的 关 系 .来 为 推 普 提 出 一 些 建 设 性 意 见
题。方言区的人 民可能会对普通话的推广有抵触心理 , 认为
这是对当地方言 的一种损害 ,也是对 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
着我 国社会经济 的蓬勃发展 , 内外交流 日趋频繁 , 国 越来越 多 的外 国人选择到 中国来学 习汉语 。所 以在对外汉语教学 中,我们当然用普通话教他们 , “ 不能用南腔北调教他们 。目
关键 词 普 通 话 方 言 关 系
M a d  ̄n r mo o a d n a P o i t n n Pr t c i n f o e t o Di lc s / o ae t /W u Z u rn h oa Ab t a t T i a e e c b st e r l t n h p b t e u o sr c h sp p rd s r e h e ai s i ewe n P t — i o n h aa d d ae t t ep s u i o o s u t ec mme t. g u n il cs ot u hP t s mec n t ci o h r v ns Ke r s ma d rn d ae t r lt n y wo d n a i ; ilc ; ea i s o Au h rS d r s An u i e s y 3 0 ,Hee ,An u , to ’ a d e s h i Un v ri ,2 2 01 t fi hi Ch n ia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探究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探究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86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探究郑晓旭(安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安阳 455000)摘 要:我国地理面积广,人口众多,受到历史发展、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方言。

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方言与普通话发展的现状,从方言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两个角度阐述了各自的意义,并就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措施做出论述。

关键词:普通话推广;保护方言;关系自1955年10月以来,我国一直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普通话,如今,经过70多年的努力,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

但随之而来的是,汉语方言的发展岌岌可危,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言的发展逐渐减弱。

因此,在保护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加强对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变得紧迫而必要。

一、方言与普通话发展的现状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中。

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

其中,差异较为明显的是语音部分。

目前我国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尚未就现代汉语方言的分类达成共识。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但是,许多民族语言和地域方言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科学技术日趋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人们工作、学习、旅行……都有可能去其他的城市。

但是,由于各个地域方言的差异性,人们将无法进行流畅的交流与明了的沟通,这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因此,有必要打破区域障碍并定义一种以汉语为基础的交流方法,这就是当今我国的通用语言——普通话。

普通话的基础是北方方言,但它通过吸收方言词汇、语法甚至语音的各个组成部分来丰富自身。

植根于方言且高于方言的普通话决定了其服务于整个国家的特征,因此,普通话必将对方言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方言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普通话。

随着社会的统一和对外交往的发展,人民文明水平的提高以及语言使用的逐步法制化,使得推广民族共同语言这一工作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一)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

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

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

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

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

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

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

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

保护方言具体有效的措施

保护方言具体有效的措施

保护方言的具体有效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建立语言生态保护机制:政府应加强对语言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方言的生存空间,限制方言的同化现象。

2. 推广多元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尊重和保护方言的多样性,推广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各种方言的特色和价值。

3. 鼓励地方文艺创作:通过鼓励地方文艺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方言的文化内涵,增强方言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建立方言数据库:通过建立方言数据库,对各种方言进行系统性的记录、整理和研究,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支持。

5. 推广方言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方言文化活动,如方言诗歌朗诵、戏曲演出、民间音乐舞蹈演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方言文化的传承。

6. 建立方言保护机构:政府和社会应该建立方言保护机构,加强对方言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方言文化的健康发展。

7.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矛盾:推广普通话是为了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发展,而保护方言则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保护方言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保护方言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通过
建立语言生态保护机制、推广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地方文艺创作、建立方言数据库、推广方言文化活动、建立方言保护机构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各种方言的特色和价值。

浅议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浅议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浅议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

建立和谐社会,要有宽容的心态,宽松的语言环境。

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普通话跟方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但是,保护方言并不是要“忽悠”普通话,我国是一个多语种、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汉语方言种类繁多,倘若人们在教育、宣传、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都说方言而不使用普通话,恐怕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所以说,文明素养首先是靠用普通话表达和交流被人认识的。

方言将长期存在,至少一二百年之内不可能消亡,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普通话和方言将长期共存。

因此,积极贯彻双言制,让普通话和方言在不同层面实现其功能。

首先,推广普通话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普通话和方言是互相依存的:有方言就有普通话;没有方言,各地人们彼此的交际没有障碍,就无需也不会产生共同语了。

一种语言如果在其分布的不同地域内存在方言的分歧,必然使各地人们之间的交际受阻,影响到政府施政、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这样就需要普通话的存在。

普通话跟方言同样有悠久的历史。

普通话在方言之上,远比任何一种方言有用,就是说,普通话比方言有更大的社会作用和经济效益。

因此,依照国家政策,在服务等重大领域,行业,坚持普通话作为通用的交际工具。

当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我们更需要多样的娱乐方式。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与日常生活是两个不同的层面,我们可以利用普通话与全球接轨,交流科学技术,吸收不同文明成果,并同时加强全国人民的统一意识,增强民族主体文化的凝聚力;今天,每个人都可以热爱自己的方言,会说多种方言也很好,多掌握一种或几种方言交际工具,对工作,生活等都很有利,如湖南著名主持人汪涵,以其超凡的语言能力和幽默的主持风格而出名。

其次,普通话与方言之关系是互补共荣、相互并存、共同发展的。

方言的保护,其实从通用语言文字法来讲,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构建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

提出3条推广汉字的三条建议

提出3条推广汉字的三条建议

提出3条推广汉字的三条建议
国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最新发布,意见提出,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

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一样重要,两者不可偏废。

太多的文化信息蕴含在方言当中,比如,非常多的大作家用方言写作名垂青史。

此时重提保护方言实有必要,有纠偏意义。

第二、时下,汉字“转基因”现象比较严重,呈现粗鄙化倾向。

很多文字在现有文本中不能体现本来含义,望文生义,以讹传讹,乃至于中国人读不懂中国字。

建议国家重视古文字研究工作者,完善相关典籍。

青少年多读文化原典,链接源头岷源之水。

第三、尊重汉字传承流变,尊重汉字音韵之美。

比如在诗歌朗诵中,叶音合辙押韵,应在教材读音当中予以保留。

语委在教材中强行抹除叶音等传统读音,是对文字的肢解,有草率之嫌。

《国家语委专家建议》

《国家语委专家建议》

《国家语委专家建议》
国家语委专家建议包括以下方面:
1. 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基础。

因此,应加强普通话的推广,提高人们的普通话使用能力。

2. 加强方言保护。

方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方言文化。

3. 加强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是正确使用语言的基础,应积极加强语言规范教育,提高人们的语言规范意识。

4. 发展多种语言。

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应尊重和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同时,加强多种语言的教育和培养。

5. 加强语言技能培养。

语言技能是人们在实际交流中的重要能力,应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提高人们的实际交流能力。

6. 倡导文明用语。

文明用语是人们文明交流的基本形式,应加强文明用语的倡导,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综上所述,国家语委专家建议是提高语言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应积极加以推广
和实践。

论当代大学生对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的态度

论当代大学生对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的态度

论当代大学生对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对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的态度是多样的。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认为方言是他们的文化遗产和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他们对方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有着强烈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和使用方言来弘扬地方文化。

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普通话作为国家的共同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许多大学生认为学好普通话有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社交能力,因此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使用普通话。

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持有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他们希望保留方言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同时也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并愿意在不同场合和需求下灵活运用。

这种态度有助于促进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推动普通话的普及和标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

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

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

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

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

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

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
运而生。

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
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进经济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

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

再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推行了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谈到普通话,就不得不谈到方言,两者并非无关,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疆到南国,从西陲到东海,不仅自然环境迥然相异,而且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不同的民俗风情,使汉语产生分化,这是与地域特点、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

方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指某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例如我国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

方言,能生动地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以及文化习俗,方言词语生动活泼,是来自生活的口语。

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

可以说,方言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使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形式,也是含义最深刻最丰富的语态。

”(《谈普通话与方言的辩证关系》)方言的内涵很丰富,它孕育了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使北方方言,这是因为中国历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历来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广。

因此,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

但不等于说排斥普通话与其他方言的关系,它也同时从其它方言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

很多方言中的词汇因为出现频率高、使用人数多而被吸纳进普通话中。

所以普通话比其他方言更丰富,从而具有了被推广的价值。

很明显,普通话很重要,推广普通话也是一件国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础上使用普通话。

在这个信息化的摩登时代,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新,瞬息万变,我们总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润中,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却面临干枯,因为我们越来越偏离我们的文化内核,譬如一些鄙弃方言的观点,认为方言过时、用处不大。

这种观点不仅不正确,而且很危险,因为它忘记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

方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独特的一部分。

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方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功能,没有了山东话,也没就有了山东快板,没有了北京话,也就没有了京戏,没有了粤语,就没有了粤剧,没有了陕西话,就没有了秦腔,没有了东北话,也就没有了二人转,还有越剧、黄梅戏、沪语、评弹等等民族艺术,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脉相连,打碎骨头连着筋。

”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说出了保护方言的原因,也说出了其中的重要意义。

语言的习得主要靠教育,素质教育中的语言教育,会尊重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识字,而是使用母语的能力,不是为了交际,而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

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长期共存,互惠互利”。

总的来说,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工作中,应该把握好二者的继承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把握好原则。

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加大普通话的使用力度,如国家机关、学校、媒体。

另一方面,保护方言文化,维护多元空间。

方言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文化传承、
丰富普通话等,它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价值决定方言是不会消亡的。

但普通话无疑问是主流交际工具,必须大力推行,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将推广普通话进行到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