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保护_不止是语言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华日报/2012年/12月/6日/第B07版

人文

方言保护,不止是语言问题

本报记者颜云霞

关于方言,一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说方言代表的是中国多元的地域文化,如果方言消失,其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会遭受重大损失,不利于文化多样性;一说保护方言与长期以来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相违背,统一语言更有利于交流,而方言对交流制造了障碍。

方言,需不需要保护

苏州话是吴方言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保护苏州话的呼声极高,各种保护措施紧锣密鼓地展开:苏州话成为全国首个进入国家有声数据库的方言;苏州话进入试点幼儿园、中小学课堂;苏州一些高校把苏州话纳入必修课;苏州公交车采用苏州话报站……

但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导汪平看来,苏州在保护方言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方言,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一个地域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方言若消失了,其承载的很多文化也就消失了,像物种灭绝一样。”汪平说,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苏州著名的艺术形式如昆曲、评弹都依赖苏州话而得以传承,“如果年轻人不会苏州话,就听不懂苏州评弹,更不会去学。”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流动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旧城区的改造,方言式微是显而易见的。汪平举例说,近年来苏州中小学每年暑假都举行三语比赛,即普通话、苏州话、英语,结果发现孩子们说得最不好的竟然是苏州话。“其实,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让孩子们学习方言还可以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语码转换机制,这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是有帮助的。”汪平说。

在支持方言保护的一方看来,方言还是一种情感与身份的维系。“方言与我们的生活方式、过去的记忆有关,它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去认识父辈的生活足迹,了解自己的家族与家乡的记忆,让人有根的感觉。”南航社会学副教授张杰说,在全球化和强调个体的今天,原先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感、亲密感在慢慢消失,而方言能加强人们对地域共同体的认知。“比方说,两个老乡也许从来不认识,但只要互相说起家乡话,亲切感就油然而生,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反对保护方言的一方,也提出诸多理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健就是其中代表。他直言,一则,“从现在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推广方言不合时宜。”二则,世界上语言的消亡与存在,应该顺其自然。三则,从整个文化经济的发展来说,语言总数不断减少是一种社会进步。有的语言短期内不会消亡的,应该给予尊重,而不是一味地去发展它,“方言丧失虽然是一种损失,但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折损中前进,只要‘得大于失’,就无可厚非。”

也有专家认为,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行不悖。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逄增玉就认为,语言功用重在公私之分,公众场合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对增强文化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有着重要意义,而方言是乡邦、社区的“粘合剂”,对于凝聚社区的精气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每个统一的民族都会在全国推广统一的语言,从春秋时期、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民国时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推广普通话始终是国策。”

方言,应该如何保护

如果说对于方言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争议双方尚能在尊重推广普通话这一前提下达成妥协,那么针对现行的保护措施,就更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关于方言报站。目前苏州的公交站都采用普通话、苏州话双语报站,同时苏州地铁加入苏州话报站也纳入讨论范围。对此,在“西祠”苏州论坛上的一篇题为《难怪苏州文化要没落!》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60多条回复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增加苏州话报站。网友还自发发起网络投票,

在161名投票的网友中,有146人支持增加苏州话报站。然而,曾经编撰《苏州闲话八百句》等苏州话教材,同时是苏州方言培训中心客座教授的汪平却并不认同,“语言本质上是交际工具,在官方场合、正式场合、公共场所应使用交流更方便的普通话,但在个人生活中、非正式场所、家里可以多讲苏州话。”

关于方言节目。在一片保护方言的呼声中,一批方言节目应运而生,著名的有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听我韶韶》等。省报纸副刊编辑协会副会长何敏翔对南京方言素有研究,他说,“方言承载了中国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信息。传统文化都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保留下来的,比如南京话保留一些,无锡话保留一些,苏州话保留一些。对于方言保护,广播、电视、纸媒等媒体的介入是必要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多地接触方言。”然而,对于开设方言台与方言节目,主张保护方言的张杰则持保留意见。“语言是交流工具,一旦上升到传媒层面,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单向性和强制性,这对外来人口是一种伤害。”

关于方言进入校园,这可以说是矛盾的焦点。对此,汪平持坚定的支持态度,在他看来,保护方言就应该从娃娃抓起。“苏州话说得越来越少,关键是学校缺少说苏州话的氛围,学生回到家也习惯说普通话。所以,让苏州话走进中小学、幼儿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说苏州话的机会,是保护苏州话最有力的措施。”不过他不赞成方言进高校。“中小学生大多是本地孩子,高校不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且,大学时期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已有所退化,不适合再进行方言教育。”

对保护方言持折中态度的逄增玉认为,保护方言没有必要出台政策,硬性规定培训和学习,因为语言有着内生规律,依其规律存在或消亡。但是,“可以在大学开设选修课,学习语言可以是一种选择。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如今的中小学生接触外国影视增多,‘私语言’的应用不断减少属正常现象,不能强求。”

反对保护方言的董健认为,大力提倡方言教育是“一种文化逆流”。方言割裂人们横向的文化联系,不利于社会的文化、政治、思想发展。并且,方言消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必要为一种语言的消亡而惋惜——现代人不会说‘雅言’,看不懂甲骨文,没什么可遗憾的,它们仍存在学术研究之中,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可以由其他形式传承下去。”

尊重,是基本原则

提倡方言保护与其所产生的种种争议,其实一直存在,只是随着不同时期使用方言的目的变化而有所加强或减弱。近年来保护方言的呼声日渐强烈,有着现实的社会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而然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汪平说。

一个有趣现象的是,率先提出保护方言和地区文化的,往往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或新移民较多的地区。“从侧面来看,方言与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是否强势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那么该地区人们的自豪感也会在对待自己语言的态度上体现出来。”何敏翔说。

但是,这样的自豪感与优越感也可能让人走入误区,给这个地区的新移民带来困扰。日前,网友“阿顾”发布了一个长微博,引起网友讨论。“阿顾”是苏州一位外来务工人员,他在苏州一家面馆要两个馒头,老板却给他两个包子,包子偏甜不符合“阿顾”的口味,但他咬了一口不能退了。“阿顾”本以为是店家有意欺诈,交流过后才知道苏州话的“馒头”就是“包子”。“阿顾”调侃道:“苏州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语言、饮食都没有照顾到新移民,这对我们辛辛苦苦为苏州奉献的人公平吗?”“阿顾”的这段小插曲发人深省:方言的保护不止是一个语言问题,在城市化背景下,它还涉及不同文化碰撞的问题。

对此,汪平表示,苏州是一座新兴移民城市,新苏州人、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外地方言、外来文化与苏州话、吴文化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因此,“方言保护一定要避免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苏州话应该保护,其他方言就不必保护。其实倡导保护方言,应该对所有的方言一视同仁,各种语言、方言及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这才是现代价值。苏州人在保护自己方言的同时,也要抱着开放、平等的心态对待其他语言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