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校本校有区别吗 考研不可不知的六大内幕(转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路上,有睛空万里,也有风云变幻。
让我们避开雷区,清醒应战。
一考研之近亲繁殖
面对日渐升温的考研热,很多人发现,报考本校的录取情况普遍比报考外校的情况好,不少考生埋怨考研“内幕”不少,考研存在歧视问题。对于外校,特别是一些不出名的地方院校的考生,名校或多或少会有些偏见。导师都倾向于要本校或本地的学生,考研中的这种近亲繁殖的现象,是考研界公开的秘密。请看以下数据:
天津某名校物理学院光学专业:12个人报考本校,考上9个,考取比例为75%;3个报考外校,考上一个,考取比例为33%。天津某理工学院外语专业:5个报考本校,考上1个,考取比例为20%;4个报考外校,没有人考上。武汉某名校新闻专业:23个报考本校,3个没考上,考取比例为87%;16个报考外校,考上3个,考取比例不到20%。
几乎所有考研学子都知道,考研尽可能地先找导师。许多跨校考生在报考前,都会想方设法到报考学校找熟人,找导师,找资料,找信息,找关系。“你为什么不报考本校?考名校你有熟人吗?没有熟人不找导师很难考上!”上一届的师兄师姐向学弟学妹们介绍经验时,都会少不了这样一句话。
无可否认,跨校报考的确存在很多困难,例如,要重新买专业书、找专业笔记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此外,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报考的专业完全不同,即使考的是同一个专业,也必须比他们本校的考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上,而公共课复习就会随之受到影响。而且,考生所选择的地点、学校和专业一般都是比较热门的,它直接加大了考生考研的难度。一般院校的录取比例一般是1:4,而那些热门的学校和专业的录取比例一般都比较低,有的甚至高于10%。
但是,从导师的角度上说,导师个人好恶和本人所从事专业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他们对研究生的选拔,由于他们对本校的学生情况比较熟悉,有
些名校的导师不喜欢招收外校学生,因为他们觉得外校学生虽然分数高,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还是信任一手调教的本校****,所以导师们更倾向于录取本校的考生,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它会影响外校外地考生的录取情况。而本校学生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对这些老师的观点、习惯都比较了解,而且,本校学生与导师们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考前就有可能得到了某些专业课考试信息,本校学生专业课就占有很大优势。
在获取信息方面,外校考生也处于劣势。各校对外公开的招生专业目录仅有专业名称与考试科目寥寥几项。相关的招生录取比例、自费和公费名额、保送名额等则少有提及。有些学校甚至连考试试题都不对外公布,并美其名曰体现公平。这一政策只会让外校考生望洋兴叹,而使本校本专业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
有的学校的“土政策”更是直接歧视外校生。最近听说了有关武汉某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录取中的额外的加分制度,该校规定,考生是从它划定的“12所名校”本科毕业的,可以加15分,这15分是在笔试和复试成绩加权和加总后额外加15分,是不经过任何加权的15分。12所名校当然就是公众耳熟能详的北大、清华、中科大等等,当然还有它自己。仔细想想,清华、北大等“12所名校”的本科生,除了该校的学生,有多少人会报考这所学校的研究生呢?“名校”毕业的本科生考该校的绝大多数,还是该校学生。暂且不论设计这一土政策的出发点如何,而事实上的效果,就是该校的考生大大占了便宜。而且,该校在研究生考试报名之前甚至全国统一笔试之前根本没有公布此项规定。也就是说所有毕业于非“12所名校”的考生都被蒙了一回,否则,一定有相当的考生都不会报考该校了,谁会愿意在这样不公平的考场上赌上自己的未来。
导师爱招本校学生、排斥外校学生的“近亲繁殖”现象从来就没有逸出过人们的视野;一些考生与导师私下交易以获取特殊照顾的招生内幕也不乏其事;而利用权力、金钱等特殊途径钻营考试、利益寻租的行为亦不在少数。
对于考研中的近亲繁殖,我们考生实在改变不了什么。如下建议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第一,知己知彼,考生应该对自己的实力和兴趣特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对自己所选择的院校和导师的学术地位、历年的报考录取情况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切莫盲目行事。有的学校有的
专业近年录取的学生大多是本校****,对于这样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不是实力强大,最好别报考。第二,跨校跨专业报考的考生应注意专业课的复习,要注意所报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动态或动向,立足于书本知识,但不能局限于这些知识。不能死读书,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让导师赏识你。
二保研内幕
尽管保送上研究生的比例在整个研究生招生中的份额并不大,但由于可以免试,许多人将其作为一条捷径,千方百计争取保送上研的机会。下面介绍保研中的一些内幕。
两份保送名单前后不一。某高校法学院2000年保研之时,第一次公布的保研名单和之后公布的第二次名单不一样。在第二次的名单中,党史系的一名学生被刷去了,换成了一名成绩并不好,原来根本无缘保研的学生。同学们都认为,两次名单更换部分候选人这种事在以往的保研过程中也时有发生;但绝不至于用较差的学生来换下优秀的学生。最后,经了解,被保送的这名学生原来是一名据说曾经给法学院做过很大贡献的干部的孩子。有了这个人情在,也就难怪了。
打个招呼成绩也能通融。该校党史系96级一女生,其男友是她的班主任,同时在某校招办也认识人。大三时候,她在其男友陪同下向所有任课老师“打了招呼”,借口是“因为她想保研,而保研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很严,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在给考试分的时候能通融一下。”这样,本来一门考得不好的课,找了老师之后,最终分数从“中”变成了“优”。到了大四确定保研名单时,她如愿以偿。
排名倒数也能保送读研。 1999年,某高校经管学院的一名毕业生,其成绩班级排名在倒数之列,事实上根本不可能被保送上研究生。可是那一年该校的保研形势很特殊,学校对于保研的名额没有限制。所以按照标准,尽管当年他们班有十几个人有保研的资格,但是很多人都出国深造了,最终这名没有资格保研的同学在同学的指点下直接找到经管学院的一名硕士生导师,根本不需要送礼、托关系之类的事,他顺顺当当连考试都没有参加就成了炙手可热的经管学院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