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
材料作文“社会心态蓝皮书”导写及示例(整理精校版)
材料作文“社会心态蓝皮书”导写及示例作文辅导0318 17:04::材料作文“社会心态蓝皮书”导写及示例【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中国发布了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社会心态蓝皮书》。
蓝皮书认为,当代中国人主要有九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一是子女发展期望;二是个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际优势;五是追求一生平安;六是尽力做好本分;七是实现自我价值;八是为社会作贡献;九是追求生活情趣。
蓝皮书真实反映了社会心态,“为了子女”、“为了利益”、“为了家庭幸福”分别居前三,说明这个社会的开明程度,体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
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来讨论作为一个“人”的真正需求,承认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为了什么“伟大意义”,而是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利益追求。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根据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读完这个材料,很多学生傻眼了:这叫我们往哪儿写?写什么呀?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立意:①人要有追求;②向伟大的母亲致敬;③别让利益充斥社会;④利益不应是首选追求;⑤人,理应自私;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显然,第①②种立意是就材料的表象立意,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含意;③④忽视了命题人对材料分析的价值取向;⑤⑥思想偏激,没有弄清楚“个人利益与社会进步”之间的促进关系……分析语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的核心是“社会的开明程度”、“自主的意识”。
第二句话的核心是“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利益追求”,两者彼此是有关联的。
如此就转化成了话题作文,即“个人利益(价值、追求)与社会文明(开明、进步)”,围绕这个话题,立意就豁然开朗了,角度就多了起来:“有一种生活叫自我”、“小安方可大同”、“剥下虚假的外衣,展现真实的自我”、“开明的社会,自我的人生”、“利益追求下的自主与开明”、“先‘小家’,后‘大家’”等等。
【例文】从小写的人做起一考生没有人是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出生的,我们来到这世上的第一声啼哭正式宣告着自己的存在。
【名师精讲】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新一轮精题训练 --作文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新课标】高三精题训练语文单元验收试题(12)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作文(29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块冰在撒哈拉沙漠被太阳融化得只剩小小一块。
冰感叹道:“沙漠是冰的北极,北极才是冰的天堂。
”沙对冰块说:“冰在沙漠里才最珍贵,冰在北极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要求: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写作指导:这道材料作文,立意构思,要从冰与沙的对话中去寻找触发点。
同一种事物,在不同境遇中,其价值往往有天壤之别。
换一个角度看,地狱或许才是天堂,这样的道理,在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例证。
构思时应采用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由材料中的自然物的对话引申到人类社会的人与事,从而阐发具体感悟与思考。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事物、人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是决定性意义;但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对于事物的价值发挥、环境的改变亦有反作用力。
天堂还是地狱,珍贵还是无用,判定的尺度绝非不可改变。
是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眼光看待,还是以发展变化的思维衡量,才是决定人、事、物价值高低与环境影响大小的关键。
根据以上的思考,本则材料作文可立意如下:①笑对苦难,乐观人生;②换种眼光看世界,天高地广路无限;③改变自我与改造环境;④学会欣赏自我;⑤彰显自我的最大价值6、防控心灵的荒漠,养护关爱绿洲7、物尽其材,人尽其用.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盾牌鱼头上有一块蚌壳般的硬壳。
这块硬壳坚硬得很,用又尖又锋利的刀子都扎不动。
盾牌鱼头顶硬壳,像古代手持盾牌的士兵一样令人生畏,力气比它大的鱼游来游去,根本伤害不了它。
如果碰上嘴很大的鱼把它吞到肚子里去,它头上的盾牌能划破大嘴鱼的肚子,让大嘴鱼与它同归于尽,所以,没有哪种鱼敢碰盾牌鱼。
名题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政治)
汕头市2012~2013学年度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高二级政治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1.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来,“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
这表明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B.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gkstkD.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答案】D解析:A不符合题意;B把“决定”改为“影响”;C与材料无关;D符合题意,从“激励”看出来。
故答案是D。
2.“正能量”一词原为物理学术语,但一些微博将其赋予新的含义并借助互联网使其得到广泛传播,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流行语。
这一现象表明①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②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途径③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C解析:①与材料无关,材料是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不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②错在了“最”;③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是C。
3.近30年来,我国的文艺工作者没能创作出与《二泉映月》、《黄河大合唱》、《梁祝》相当的、能代表中华民族当代文化品格的标志性作品。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文艺创作①没有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②没有深深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没有主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④没有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①符合题意;②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我国要主动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④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是B。
4.2012年是农历闰年,包含了两个立春日,即正月十三立春和腊月二十四立春,民间一向以来有“两头春,宜嫁娶”的习俗,所以选择在2012年结婚的新人特别多。
这一现象表明A.传统习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B.传统习俗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C.对待传统习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传统习俗对人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答案】D解析:A本身说法错误;B与材料无关;C与材料无关;D符合题意,从“一向”看出来。
2013 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3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给定材料1.“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发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在此次调查中,社科院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个城市的1900多名居民进行了详细访问。
结果显示,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从行业和部门来看,人们对两业、企业信任度最低。
同时,不同阶层、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
尽管蓝皮书的结论只基于7个城市不到2000份样本的调查数据,是否能客观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状况,还有一些质疑,而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这个调查结论却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很多人的切身感受。
2.针对《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的调查结果,网友纷纷在微博上发表评论。
微言大义@剑逸:何止七成!@黄涟漪:不识庐山真面目,谁敢相信哦?可能是骗子太多的缘故,有些亲人的话都信不过,陌生人就别提了,生怕上当受骗!@孟波:出门在外,把陌生人都当骗子看待,不会主动与陌生人搭讪,更不会理主动搭讪的陌生人。
你可以骂我冷漠甚至冷血,身为草根小人物出门讨生活我只会这样对待陌生人。
@亚宾:一老人摔倒,不敢去扶,那是为什么?老人被救反冤枉好人是为什么?其实就是钱,看个病能把一个家拖垮,见义勇为的成本太高,不关我事思想,把人变成自私,拜金,不择手段…怎么去相信人?@刘永明:这种数据不知道怎么出来的?对他人表示警惕和不信任是两回事。
中国全民天性都是对陌生人比较警惕。
随着国民智识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财富的进一步积累,人与人之间产生不信任的条件也在萎缩。
诚信事件总量其实是在减少,只不过大家觉得多了,是因为现代传媒和资讯的发展给了大家一个相对感。
社会情绪特征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方式和途径
社会情绪特征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方式和途径作者:朱竹青来源:《今传媒》2020年第04期摘要:社会舆论是目前中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关注的重点领域,而社会情绪是社会舆论的内在驱动力。
想要掌控社会舆论的主导性,就必须先疏解和引导社会情绪的正向表达和传播。
社会情绪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表现在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本文从舆论的生成过程切入,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舆论实践为例,重点分析在舆论的不同阶段社会情绪的不同特性对舆论的影响作用,进而从中得出一些关于社会情绪合理引导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情绪;社会舆论;网络新媒体;情绪特性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28-06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当下基于先进的互联网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始终是社会民众情绪表达的重要反映,是跟踪社会民众心理动向的晴雨表,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人们接受信息、表达观点和立场的重要场域,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网络媒体借用网络舆论的形式逐渐成为社会情绪表达和舆论监督的有效平台。
同时,受社会环境、网络传播特性等影响,公众的社会情绪愈发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尤其是处在“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时期,公众情绪脆弱敏感,社会舆论紧绷,这对舆情的形成、扩散和疏导均产生了新的影响。
一、社会情绪和社会舆论的相关概念(一)社会情绪的相关概念情绪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
人类拥有快乐、悲伤、恐惧、愤怒等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情绪,同时也拥有许多社会情绪,这些社会情绪是人类通过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受文化、教育、社会背景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
社会情绪是“一定社会环境下某一群体或某些群体或社会多数人所共享的情绪体验”[1],是公众对于公共事物的潜在意见,也是某种社会问题的征兆。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我国社会情绪总体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反向情绪基调。
京社会心态蓝皮书:80后最悲观、不满、浮躁
京社会心态蓝皮书:80后最悲观、不满、浮躁
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3~2014)》在京发布。
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居民情绪最为平和。
“80后”居民表现出悲观、不满、浮躁的最高。
蓝皮书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北京居民社会情绪总体理性平和,社会情绪直接影响居民社会行为倾向。
积极的社会认知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有助于正性社会情绪的培育。
情绪理性平和的居民所占比例较大
蓝皮书显示,2013年大部分时间,情绪处于愉悦、乐观状态的人占20.1%;情绪表现为理性平和的人占到56.4%;情绪悲观、不满与浮躁的人占23.1%。
从数量和比例上看,拥有理性平和情绪体验的居民分别是正向、负向情绪体验居民的2倍以上。
居民社会情绪得分介于理性、平和之间
蓝皮书指出,本次居民的社会情绪平均分为0.51分,在从悲观(-3分)到乐观(3分)的情绪七点量尺上,处于“理性”与“平和”之间,说明居民的社会情绪总体处于平和状态。
从正性、中性与负性社会情绪的居民分布上来看,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20世纪60年代之前(包括60年代、50年代及40年代)出生的正性情绪的居民比例高、负性情绪的居民比例低,而20世纪60年代之后(包括70年代、80年代及90年代)出生的刚好相反,处于负性情绪的居民比例高、正性情绪的居民比例低。
从悲观到乐观不同情绪种类的分布上来看,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居民情绪最为平和。
“80后”居民表现出悲观、不满、浮躁的比例高于其他年代居民,且平和、乐观的比例最低。
湖南生猪产业农户信任状况调查
湖南生猪产业农户信任状况调查摘要:文章在对湖南184户生猪产业农户调查的基础上,从农户之间、农户与政府之间和农户与专业合作组织之间三个层面对农户的信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生猪产业农户的整体信任度较高。
关键词:信任;生猪产业;农户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09-2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yj03)。
三聚氰胺奶粉、温州毒馒头、辽宁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危机十分凸显,同时我国社会整体诚信缺失,也对农户生产和销售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
2013年初,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在《社会心态蓝皮书》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1]。
温家宝总理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本文选择了湖南生猪产业农户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湖南省是全国生猪出栏大省,并且生猪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优势明显。
1 数据来源笔者选择了邵阳市、郴州市、湘潭市和宁乡县作为调查地点,以实地问卷调查为主,并对个别养殖户采取了电话调研的方式。
在三个月的调研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在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84份。
在调查的184农户中,已经参加生猪专业合作社的农户86户,占全部样本的46.7%,未参加专业合作社98户,占全部样本的53.3%。
2 生猪产业农户的信任调查2.1 农户之间信任农户之间的信任采用农户对其他农户的农户的信任指标来反映。
为了更好地反映农户之间的信任指数,通过以下五个问题来调查农户之间的信任[2]。
每个问题的得分标准化到1(答案是为1)和2(答案否为2),该组总分除以整个问题的最大分值,然后在用相同的权重将5个得分加总,从而获得农户之间的最终信任指数。
社会心态蓝皮书
社会心态蓝皮书摘要:社会心态是指社会各界人士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它反映了社会的整体心理状态和风气。
社会心态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调研和分析,探讨了当今社会心态的状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社会心态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部分:社会心态的现状1.1 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和不安,导致社会心态的负面化。
1.2 消极的情绪和焦虑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常常面临着职场竞争、经济压力、家庭矛盾等问题,这些因素使得人们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焦虑。
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对社会心态产生负面影响。
1.3 狭隘的利益观念和个人主义的盛行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利益至上和个人主义的盛行现象。
人们往往只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利益观念的狭隘化使得社会心态偏向自私和冷漠。
第二部分:社会心态的影响2.1 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心态的负面化,使得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
人们容易产生互相攀比、嫉妒心理等负面情绪,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紧张和不稳定。
2.2 抑制社会发展和创新消极的社会心态往往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抑制创新和发展。
当人们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时,很难产生创新思维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3 削弱社会凝聚力和互信度社会心态的负面化会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互信度。
人们对彼此的不信任和敌意增加,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缺乏互信度会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和疏离,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第三部分:改善社会心态的对策和建议3.1 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态的改善需要从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加强对公众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养人们的积极心态,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心态的积极性。
3.2 倡导正面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倡导正面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引导人们从自我利益转向公共利益,重视社会责任和情感互助。
我们必须信任才不至坠入深渊哲理文章
我们必须信任,才不至坠入深渊哲理文章医患关系的紧张,凸显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一个充满信任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安全感、有幸福感、有温度、有希望的社会。
当公信力下降、私信力上升,重拾这种安全感的时候到了。
我们信什么?这是个时代问题。
骗子太多,不敢相信。
标准太多,相信哪个?专家太多,没法相信。
破坏规则的太多,相信会吃亏。
我们变成“老不信”,几乎所有过去的权威皆被怀疑。
信什么,该怎么信,成了大问题江苏卫视主持人孟非告诉记者他的一次旅游景区检票经历,景区工作人员对已经买了票的游客还反复验票,生怕漏掉一个逃票的人,“连我腆着老脸都没用,愣是不信我买过票”。
孟非无奈地说:“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是那么地不信任?”马克思・韦伯认为中国是低度信任社会,中国人的信任机制是“特殊信任”,西方社会是“普遍信任”。
当熟人社会结构逐渐松弛和瓦解,原来以关系规范为约束力量的人际信任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国人开始体验到社会信任方面的不确定性。
扶老人险的推出,恰恰说明了社会的信任危机已经扩大化。
中国社科院在2013年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降,低于60分的及格线,出现了人际间不信任扩大化、群体间不信任加深等新的特点,并导致社会的内耗和冲突加大。
不信任的情绪已然渗透到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
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
涉及医疗的信任危机,就是一把悬在脖子上的刀子。
生命垂危的大学生魏则西选择了相信百度,到搜索结果推荐的武警二院就医,结果却加快了死亡的来临。
竞价排名的受害者不少,孟非也算一个。
他在南京经营了一家叫“孟非小面”的餐饮店,然而,在百度词条输入“孟非的小面”,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的都是山寨货,右下方淡蓝色标注着不显眼的'“商业推广”。
对于这种恶劣的商业行为,孟非告诉记者:“当时气得我就直接发了条微博说‘百度不可信’,还把截图放上去了。
当前值得关注的社会心态问题及其治理
当前值得关注的社会心态问题及其治理作者:马福云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22期【摘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这激发了民众自豪感和自信心,人民群众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预期乐观,社会情绪更加积极,社会心态也愈发理性、自信和从容,呈现整体向好趋势。
与此同时,受各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当前我国需要关注的负面社会心态包括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消极心理、经济压力引发的焦虑情绪、社会不确定性导致的迷茫心态,以及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诚信危机等。
对此,要加强民生保障、建构社会心态治理体系、推进社会规范体系建设、强化网络社会心态治理,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关键词】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治理焦虑诚信危机【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3.22.0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着利益格局重构、经济关系调整与社会结构演进,使得社会心态随之发生变动。
社会心态作用于人们生产生活,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变革的环境氛围,本文拟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以把握社会变革中社会心态的变动,有效应对并及时消除不良社会心态,助推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
我国社会心态的发展历程社会心态的形成、发展,是社会现实全要素的综合反映。
伴随改革开放、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我国民众的社会心态产生较大变化,并且愈发呈现更为复杂的演化趋势。
社会心态及其特征。
社会心态是超越个体的社会存在,反映整个社会或绝大多数社会群体总体性心理倾向和情绪态度,构成公众心理情绪的基调。
社会心态一经产生,会传导给更多的社会成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动机、情绪倾向,对公众社会行为、人际交流交往等构成潜在的心理或情绪影响,进而再次产生影响社会心态的变动。
社会心态是人们基于日常生产生活感知而产生的普遍社会心理状态。
政府信用法制化初探
政府信用法制化初探摘要:近年来,政府信用危机日趋严重,靠以往的道德自律显然已不足以规范日益崩溃的政府信用市场。
政府信用危机亟待刚柔并济的制度安排以及法律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法治是治国之本,执政之基,政府信用法制化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手段。
建议通过完善立法、严格现有法律法规等途径保障我国政府信用的建设,为政府信用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从而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开辟道路。
关键词:政府信用;法制化;路径探析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41-03一、问题的提出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群际冲突进一步加剧。
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又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不信任,从而使整个社会信用体系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当中。
可见,社会信用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和谐,维护社会信用体系的提升与重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政府信用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与支柱,它既是法律的具体执行机关又是社会的管理机构,其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的信用状况往往成为社会大众以及经济组织效仿的对象,政府的失信行为极易在社会大众之间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形成“不守信”的不良风气,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土崩瓦解。
近年来,政府信用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
政府及其官员公共权力的不当行使、政府失信行为缺乏法律规制,导致越权滥权、贪污腐败现象任意横行;政府失信成本过低,政府及其官员的失信行为处罚过低,甚至不处罚等现象导致政府失信行为愈演愈烈。
此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我国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理论与事实昭然,从政治道德自律作用的相对有限性,现实中政府信用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国外法制实践的可参考借鉴几个方面,凸显出我国政府信用法制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
关于信任危机问题的几点思考
现为对承载社会公信力机构的职业信誉、职业道
德丧失怀疑和怨恨。 二、信任危机的根源探析
1、传统信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认为,信任不只是个体的心理和 行为,更是一种与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社会现 象,因此,对信任的理解和研究,应该结合特定 的社会关系来开展。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国 家的治理模式是人治的宗族治理,道德上“重私 德轻公德”,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信任模式,是一种
作者简介:杨晓霞,女,云南个旧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研究生。陶云,男,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信任问题成为多门学科
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 研究所在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个
城市的1900多名居民进行详细访问的基础上,于 2013年1月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 态研究报告2012—2013》。蓝皮书显示,虽然社会 情绪总体基调是积极的,但社会总体信任程度得 分仅为59.7分,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 降,低于60分的“及格线”,并呈现出人际不信任 的扩大化,以及群体间不信任的加深和固化的特点。 蓝皮书发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结合近 年来关于中国信任问题的研究情况来看,“信任危 机”的存在在当今中国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特点 信任危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成员在
是社会信任的基础,民众对国家的信任状况决定 着整个社会基本的信任状况。 根据以上基本的分析,可以把信任危机的基 本的特点描述如下: 1、发生领域宽。信任危机问题并不仅仅存在 于个别的或少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 济领域,不论是教育行业还是医疗行业,都存在
信任危机的问题,可以说,信任危机已经蔓延到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义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于工业化。
2011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过5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低30%左右。
各大中城市约有2.5亿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没有稳定的就业和固定居所。
即使一些已经长期生活在城镇的农村户籍居民,也难以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成为被边缘化的“市民”。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有利于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就业、子女上学、公共服务、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让这部分农民在城市能够定居下来、发展得好。
这对于促进投资和消费、进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
大量的流动人口对我国社会管理提出很大挑战。
如何调动流动人口建设流入地的积极性,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各项社会福利,让流动人口不至于因心态失衡引发行为失控,已经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可回避的紧迫问题。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证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居民依法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但其作为生产资料的经济发展功能尚未充分体现。
人多地少的农村土地供求状况造成过多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农民难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增产增收。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减少农村人口。
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万元,为1:3.43,而国际上通常城乡差距是1:1.5。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8日讯 (记者陈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成长为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民生和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显著进步。
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3年,中国将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迈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步。
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未出现紧张局面;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水平继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民生建设投入力度继续加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但同时,由于国际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突出,我国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对此,蓝皮书建议:2013年,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以来的三年经验表明,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已成定局。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总的来说,至少在未来几年要维持GDP年均增长7%~8%的速度,从就业的角度来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和新增就业人口总量的减少,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的压力也会减轻。
这就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当然这种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阵痛期。
二是要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转变以往依靠人口红利、低土地成本、高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
中国社会信任度迷失在“十字路口”——《社会心态蓝皮书》出版公众情绪折射时代弊病
中国社会信任度迷失在“十字路口”——《社会心态蓝皮书》
出版公众情绪折射时代弊病
封城山
【期刊名称】《中国林业产业》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己故德国社会学大师卢曼说过:“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
上甚至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
”没有信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但是,我们的社会信任度已经亮起了“红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我国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存在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
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民众和政府之间不信任的种子已经发芽。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封城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首部丝绸之路经济带蓝皮书出版--欧亚时代的到来 [J], 史诗
2.《社会心态蓝皮书》出版 [J], 欣欣
3.《社会心态蓝皮书》出版 [J], 无
4.《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发布 [J],
5.《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发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
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对一年来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
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2到3成信任陌生人。
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增加。
越来越多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人们采取群体形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群体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
二、民众需求层次进一步扩展,标准大幅提高
民众对洁净空气、无污染的水、改善的住房条件、保障健康的医疗条件、宜居的自然环境等基本生活需求标准进一步提高;安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产环境、有效的灾害防范等成为基本需求;民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尊重与认同需求、个人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必须满足的需求。
阶层分化和底层认同使得民意极端化,常常表现出一边倒的声音和行为。
三、社会不信任扩大、固化,群际冲突、社会矛盾增加
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
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2到3成信任陌生人。
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
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不信任,陷入
恶性循环的困境中。
四、阶层意识强烈影响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
蓝皮书指出,底层认同、弱势群体认同依然比较普遍,底层认同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心态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影响到社会成员对社会安全、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感受,也成为采取社会行动的依据。
五、社会群体更加分化,群体行动、群体冲突增加
阶层分化和底层认同使得民意极端化,常常表现出一边倒的声音和行为。
极端化格局下,群体进一步分化。
常常出现由事件引发的,短暂、松散、无组织、无目标的利益群体。
越来越多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人们采取群体形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群体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
六、社会情绪总体基调是积极的,但负向情绪的引爆点低
蓝皮书认为,我国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存在的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不容乐观。
不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导致社会情绪的耐受性和控制点降低,社会事件的引爆点降低。
仇恨、愤怒、怨恨、敌意等负向情绪与需求不满足、不信任、社会阶层分化有密切关系。
弱势群体中一些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七、社会共享价值缺乏,难以形成社会共识
社会分化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缺乏。
缺乏基本的、大家共同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互信无法实现,社会共识难以达成。
八、制度层面建立社会信任机制关注社会阶层意识
针对目前社会心态中反映出的问题,《社会心态蓝皮书》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是未来的民生工作要关注社会心态,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群体接纳、认同、尊重等社会性需求,通过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民众各方面的基本权益。
二是发挥公共权力在建立社会信任机制的核心作用,要从制度层面建立社会信任机制,摆脱社会信任困境。
三是要关注社会阶层意识,关注社会中低层认同群体的心态和处境,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
关注不同群体、身份、民族、阶层等的认同问题,研究化解群体矛盾、民族矛盾、阶层矛盾和身份地位矛盾的有效策略,避免群体和社会冲突的发生,避免社会的割裂。
四是要关注社会情绪,特别是关注社会负向情绪,尽量消解那些不利于社会良性运行的负向情绪。
而消解负向的社会情绪要依靠对正向情绪的激励,要靠切实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秩序。
五是应该倡导和正向激励那些对社会有利的基本价值观念,引导他们逐渐固化为全体成员的核心价值,成为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
九、数据分析
中国社科院7日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2012年网络维权事件中,社会民生类事件占三成,在全部网络维权事件中位居第一。
蓝皮书对2 012年前三季度天涯社区维权舆情事件的量化分析表明,2012年网络维权事件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领域,大致分为社会民生、涉法涉警、企业纠纷、反腐倡廉、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灾害事故七大类。
其中,社会民生类网络维权事件占样本总量的36.76%,位居第一。
蓝皮书分析,在民生类舆情事件中,舆论往往很快呈现出强势发展,并展现出一致性网络意见。
如舆论对强征、强拆事件表现出愤怒情绪,是民生类舆情事件的共同特点。
报告显示,强征强拆事件引发的维权占社会民生类网络维权事件的81.85%,其中36.73%引发了大范围群体抗议。
报告同时指出,网络维权事件中,涉法涉警类事件比例为13.35%,
大部分是由粗暴执法引起;企业纠纷类事件比例为12.80%,多数是劳资纠纷和福利待遇引起,广东省事件爆发比例最高;反腐倡廉类事件比例为12.58%,以贪污腐败为主要诱因;公共卫生类事件比例为10.50%,以环境污染占大多数;社会安全类事件比例为7.55%,多数是因黑势力打砸、火拼而引发;灾害事故类事件比例为6.46%,主要关乎违规采伐和安全事故。
总体上,因维权引发的群体事件数量为374起,占样本总量的40.92%。
蓝皮书针对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应对网络维权舆情事件的政策建议,包括关注征地拆迁事件的新动向,保证信息公开、坦诚沟通,依法合理解决问题;慎用警力,多用对话、协调的形式处置维权事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发挥好网络反腐的辅助功能;尊重理性的民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应及时透明公开真相,有效化解灾害事故舆情危机等。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不能确保其完整性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