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的温度到底有多高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和其各自的特征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和其各自的特征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神秘的大“球体”,内部结构复杂且充满奥秘。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根据一定的依据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每个圈层都有着独特的特征。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地震波。
地震波就像是地球内部的“使者”,当某地发生地震时,它会向地球内部传播,并带来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科学家们发现了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平均约 33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
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以下约 2900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这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
大陆地壳的厚度较大,平均约为 39 41 千米,高山、高原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 70 80 千米;而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为 5 10 千米。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是岩石,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地壳是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的重要场所。
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厚度约 2800 多千米。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幔的物质组成主要是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由橄榄石、辉石、石榴子石等矿物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可能是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的熔融态物质;内核则为固态,其物质组成可能与外核相似,但由于压力极高,呈现出固态。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压力也极大。
地壳、地幔和地核不仅在深度上有所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壳的温度相对较低,压力较小。
由于接近地表,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密切,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地球的内部》教案3(2021新版)
11.地球的内部【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中的第3课。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
先让学生根据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做出的猜测。
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与交错,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
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类生物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
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重点与难点】[重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准备】酒精灯烧杯泡沫块烧杯【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2. 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
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 揭题板书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一)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1. 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的样子吗?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1. 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球表面温度通常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但到一定深度,其温度不再变化
1、地球表面温度通常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但到一定深度,其温度不再变化,这一深度处叫做常温层。
地热增温率: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地壳15千米以下,增温率下降。
再向下,由于地球内部物质密实,相互间传热快,热量容量向四周发展开去,所以温度升高变得缓慢了,估计25千米以下每加深100米,温度大约升高0.8℃。
按这样的变化推算,在地下60千米处,温度约800~1000℃,地球中心的温度高达3000~5000℃。
)地球内能积累到一定程度,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的一种现象。
(火山喷发)科学家们估计地核外部边界的温度为3500℃,内核外部边界的温度为6300℃,而地球正中心的温度高达6600℃。
地球中心要比太阳表面温度高1000℃2、太阳系在围绕银河系的中心公转,周期大约为2.5亿年。
银河系和其它数十个星系组成一个叫本星系群的系统。
银河系就围绕这个系统的中心公转。
什么叫做光年呢?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
光的速度是每秒钟三十万公里,一天能走二百五十九亿二千万公里,这长度的三百六十五倍,就是一光年。
这种用时间来表示距离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日常用到。
譬如从成都到重庆有四百五十公里,每天能步行六十公里,因此我们说从成都到重庆大有七天半的路程。
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八分十八秒钟。
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二十七年。
这样一比较,我们就会惊异得叫起来:“真了不得!有这么远!”可是天文学家一定要笑我们少见多怪。
他们会告诉我们,距离太阳几万光年的星不计其数,而十光年以内的星却只有十五颗。
几年前,天文学家看到一颗星爆裂了,计算下来,知道这颗星爆烈的时候在一千三百年前,这就是说,这颗星距离地球一千三百光年。
光是从地球到月球,就大约有 380000(三十八万)公里;如果是地球到太阳,那就更多达 149600000(一亿四千九百六十万)公里。
上地幔下地幔划分依据
上地幔下地幔划分依据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可能让你觉得有点“高深”的话题:上地幔和下地幔。
这两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从科学小说里走出来的,其实它们就是地球内部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大橙子,而上地幔和下地幔就是它的果肉。
我们先从基础开始说起,了解一下这两个部分到底是怎么划分的。
1. 地幔的基本概念首先,地幔可不是地球的“幕后黑手”,而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可是相当惊人,差不多有2900公里!哇,听起来就像一部巨型科幻电影的背景啊!地幔主要是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热汤”,里面不停地流动,时不时还会冒出点热气。
1.1 上地幔的特点上地幔是地幔的“好兄弟”,它的位置就在地壳下面,深度大约从30公里到670公里。
这一层的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熔融度也没那么高,所以它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地方。
上地幔里的岩石像是刚出锅的热面条,流动性相对较好,能帮助地壳的运动。
嘿,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能想象出那些“板块运动”呀?就像玩拼图一样,拼来拼去,咱们的地球表面就变了样。
1.2 下地幔的特点然后是下地幔,深度从670公里到2900公里,这可是个极端的地方。
这里的温度高得惊人,达到2500℃以上,压力也超级大,简直就像是在一个巨型压力锅里!下地幔的岩石被压得紧紧的,流动性几乎为零,想象一下,那儿的环境就像是在打“极限挑战”,谁敢去试试?不过,正因为这里的极端条件,下地幔的物质组成和上地幔也有所不同。
这里的矿物更密集、结构更复杂,像极了地球的“深藏不露”的部分,永远充满神秘感。
2. 划分依据说到划分依据,那可真是有趣。
科学家们可不是凭空想象的,他们主要通过几种方法来判断这两部分。
2.1 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首先是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在上地幔,温度和压力比较温和,岩石还能轻松流动。
而在下地幔,温度和压力都剧增,岩石变得坚硬无比,几乎没法流动。
这就好比你在厨房煮水,水在100℃的时候会开始沸腾,但如果加压,那水就能超过这个温度继续保持液态。
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
地球基本的物理性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性及弹塑性等。
①密度:目前,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密度大小与分布的计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平均密度、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球的转动惯量及万有引力等方面的数据与公式综合求解而得出的。
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 2.7~2.8g/c m3向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2.51g/c m3,并且在一些不连续面处有明显的跳跃,其中以古登堡面(核-幔界面)处的跳跃幅度最大,从 5.56g/c m3剧增到9.98g/c m3;在莫霍面(壳-幔界面)处密度从2.9g/c m3左右突然增至 3.32g/c m3。
各圈层物质密度的大小及变化见表 3.1。
②压力:地球内部的压力是指不同深度上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实质上是压强。
在地内深处某点,来自其周围各个方向的压力大致相等,其值与该点上方覆盖的物质的重量成正比。
地内的这种压力又称为静压力或围压。
因此,地内压力总是随深度连续而逐渐地增加的。
如果知道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大小与分布,便可求出不同深度的压力值。
③重力: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着地球的吸引力和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
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就是重力。
地球的离心力相对吸引力来说是非常微弱的,方向大致指向地心。
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重力场。
重力场的强度用重力加速度来衡量,并简称为重力。
地球表面各点的重力值因引力与离心力的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地球两极的重力值最大,并向赤道减小。
离心力以赤道最大,向两极离心力逐渐减小为零,所以,在引力与离心力的共同引响下,重力值具有随纬度增高而增加的规律。
在地球内部,重力因深度而不同。
④温度: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
在地壳表层,由于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其温度常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周期变化,这一层称为外热层。
外热层受地表温差变化的影响由表部向下逐渐减弱,外热层的平均深度约15m,最多不过几十米。
-关于地球的20个问题
-----------------------------------Docin Choose -----------------------------------豆 丁 推 荐↓精 品 文 档The Best Literature----------------------------------The Best Literature聪明泉·EQ版对于我们天天生活在上面的地球,你也许认为自己已经很了解了。
可是未必,有一些神奇的事实你也许不知道,或者一时想不起来。
下面就是一些地球的事实问题,你试着回答一下,看看对地球知道多少。
一天永远会是24小时吗?10多亿年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8小时。
地球自转越来越慢,今天的一天是24小时。
据科学家估算,在遥远的未来,地球上的一天将会是960小时!而10亿年前,月球离地球更近,那时一个月才20天。
目前,月球仍以每年4厘米的距离远离地球。
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地球的表面积是51010万平方公里。
地球上的沙漠面积多大?地球上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沙漠,如果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地球沙漠化会更加严重。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美国加利福尼亚莫哈韦沙漠的23倍。
地球内部温度有多高?每向地球里面走1公里,温度就会增加摄氏20度。
据科学家推算,在地球的中心地区,温度高达摄氏3870度。
河流是活的吗?当然,我们所说的“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命生长,但河流却像所有的有生命的生物一样有寿命。
它们出生后会慢慢长大,这是指在流域面积方面在扩大,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死亡。
每秒钟发生多少次闪电?也许你现在所在的地方晴空万里,但别的地方却在雷雨交加。
据科学家测算,平均每秒钟会发生100次闪电,不过这只是击中地面的闪电。
任何一分钟里,围绕着我们的地球都有1000多次雷暴,引起6000多次闪电,它们中的许多只发生在云层里。
岩石会在水中漂浮吗?人们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古怪的问题,岩石怎么会漂浮起来呢?其实这是一个事实。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3 地球的内部 |湘教版 (1)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感想?
四、课外延伸
课
外
作
业
怎样探索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你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想一想;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学生讨论、汇报;小结
1.、火山、地震、地热传递的信息
师:(课件呈现火山、地震、地热)通过这些地球表面的这些信息;你能猜猜地球的内部有些什么吗?
结合火山喷发影像资料介绍:岩浆的温度是很高的(1200-1600℃);喷发时依靠地底下巨大的压力……
师:岩浆可以存在说明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那么地下20千米处的温度到底是多少呢?
教
学
程
序
学生讨论(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汇报、小结
2.阅读P49地球的结构
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球的内部的呢?请同学们阅读P49,思考:地球的内部分为哪几个部分?科学家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
学生阅读、回答,小结
(二)、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
学生操作: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工具,获取关于盒内物体的信息
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盒子
摇
听声音
手感
其它方法
星球大小温度
星球大小温度
太阳系中各星球的温度差异较大,主要受到其与太阳的距离、大气层的存在与否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如下:
水星:作为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的地表温度极端变化很大,平均地表温度约为179°C,白天最高可达427°C,而夜间最低温度可降至-173°C。
金星:金星是表面平均温度最高的行星,达到了482°C,这主要是因为它有着非常厚重的二氧化碳大气层,导致强烈的温室效应。
地球: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大约为15°C,具有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是已知唯一能支持生命存在的星球。
火星:火星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平均约为-63°C,但夏季白天的温度可升高至20°C,而冬季夜间温度可下降到-153°C。
木星和土星:这两个气态巨行星由于距离太阳较远,它们的表面温度较低,分别为-145°C和-178°C左右。
天王星和海王星:作为冰巨星,它们的平均温度更低,分别约为-216°C和-218°C。
星球的大小也会影响其表面温度梯度,理论上较大的星球会有更大的温度梯度,即温差会更明显。
然而实际的温度分布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大气循环、地表反射率(反照率)等的影响。
在探讨星球温度时,除了考虑它们与太阳的距离,还需考虑各自的物理特性和环境条件。
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每个星球独特的温度特征。
地球的内部结构图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生活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的结构却是千丝万缕,复杂多变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粗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心核 - 炽热的核心
地球的地心核是地球内部的最内层,也是最炽热的部分。
地心核主要由铁镍合
金组成,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
铁镍合金在地心核的高温下处于液态状态,创造出影响地球磁场形成及运动的重要条件。
地幔 - 火山活动的源泉
地幔是介于地心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物质,约占地球半径的84%。
地幔的主要成分是硅、氧、铝、铁、镁等元素的氧化物和硅酸盐。
地幔是岩石圈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火山活动将地幔中的熔岩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及岩浆岩。
地壳 - 我们生活的平台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分为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地壳主要由脆硬的硅
酸盐岩石构成,其厚度在陆地上约为5-70千米,海洋地壳则相对较薄。
地壳是我
们生活的平台,上面生长着植被,是我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
结语
地球内部的结构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见,但却是影响整个地球演变与生命存在
的重要因素。
地球的内部结构图如同一幅广袤浩瀚的画卷,展现出地球奇妙多彩的内在面貌。
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与演变,珍爱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
地球内部构造及相关的物理现象
地球内部构造及相关的物理现象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它的内部构造和相关的物理现象一直是人类不断探索的领域。
在地球的内部,存在着岩石圈、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结构,这四层结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地球磁场、板块运动等一系列地貌和地球物理现象。
一、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结构,它由岩石皮和地壳两部分组成。
岩石圈的厚度不均匀,其中最薄的地区为海底山脊,其厚度只有5公里左右;而最厚的地区则位于山脉地带,其厚度可达到70公里左右。
地壳的厚度主要受板块运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地幔地幔是位于地壳下面的一层结构,它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是地球最厚的一层结构。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均较高,因而,地幔的物理性质会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如地幔内部存在岩浆,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岩浆可以喷发形成火山。
三、外核外核是位于地幔之下的一层结构,约厚2250公里。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铁的熔点较低,因此外核温度较高,同时受地球自转影响,形成了地球磁场。
四、内核内核是地球最内部的结构,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的温度比外核高,但由于内核的压力较大,因此内核仍是一个固态结构。
内核对地球物理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热量传递,因此长期以来,地球内部的温度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们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以上是地球内部构造的大概介绍,而地球物理学中还有许多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的物理现象,下面我将选取其中几个进行深入探究。
1. 地震地震是一种大自然的地球物理现象,它是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导致的现象。
地震的产生与地球内部构造密切相关,当地球板块发生位移或断层移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不仅具有强烈的震感,而且还会引发地面上的波动和震动,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重大的威胁。
2. 地球磁场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构造所产生的重要物理现象之一。
磁场受地球自转和内部热流的影响,因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地球磁场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深刻影响,如电子设备中的磁盘和磁头、航海的指南针等,都与地球磁场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心温度为什么如此之高
地心温度为什么如此之高?
地球的地心温度之所以如此之高,是由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 原始热量: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当时,地球由于引力吸积了大量的物质,包括尘埃、气体和岩石等。
这些物质的聚集和碰撞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地球的原始热量。
这些原始热量一直保留在地球内部,导致地球的地心温度很高。
2. 行星内部的放射性衰变:地球内部存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如铀、钍和钾等,它们具有放射性衰变的特性。
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发生变化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这些放射性衰变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导致地球内部温度上升。
3. 行星内部的压力:地球内部受到重力的作用,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导致地球内部物质的压缩和密度的增加,从而产生热量。
压力越大,热量产生的速率越高,地心温度也越高。
4. 行星内部的热传导: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传导,即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这种热传导会导致地球内部的热量向地心传递,进一步提高地心温度。
总结起来,地球的地心温度之所以如此之高,是由于地球形成时的原始热量、放射性衰变、内部压力以及热传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导致地球内部温度逐渐上升,形成了地心温度的高温环境。
青岛版(六三制2023秋)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 4.13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2023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4.13 地球内部有什么教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科学思维目标: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探究实践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态度责任目标: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实践操作类比,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教学准备】熟鸡蛋、搜集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出示地球表面的自然风光图。
师:地球表面有不同的地貌,高低起伏、形态万千,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呢?出示视频,电影《地心历险记》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的是电影《地心历险记》的一个精彩片段,地球内部真的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秘!板书课题探究新知活动一:地球内部有什么?课件出示火山喷发、泉水喷涌、煤矿开采、石油钻探等图片。
小组讨论、交流地球内部有什么。
学生交流:(1)根据火山喷发现象,我推测地球内部有岩浆。
(2)从地下能开采出煤、石油,说明地球内部有丰富的矿产。
(3)从喷出的泉水推测地球内部有丰富的水资源。
师生总结:泉水、地震、海啸和火山等现象都说明地球并不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平静,而是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的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海底的火山或地震又会引发海啸。
由此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
活动二: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师:刚才的说法只是我们的猜测,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没法看到。
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秘密的呢?学生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资料。
全班汇报交流。
师:地球表面的物体,人们能够看得见,可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我们没法看到。
地球内部的温压
地球内部的温压
地球内部地幔的半径约为2900公里,温度大约在1500~3000℃之间,压力为50万~150万个大气压,地核的半径约为3500公里,温度在5540℃左右,压力大约为350万个大气压。
地球内部的温度是非常高的,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地球内部温度的测定较为困难,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对地球内部温度分布有了一定的认识。
据测算,地幔的平均温度为约2850℃,地核的温度约在5500℃左右。
此外,地球中心处的温度约为6000℃至7000℃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十分复杂,不同区域的温度也会存在差异。
此外,对于一些极深处的区域以及地球核心的具体情况,我们目前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因此地球内部温度数值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三、地球内部的压力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测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来推断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理特性,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地球内部的压力。
另外,科学家们也会利用地质勘探和钻探等技术来获取地球深处的岩石样本,并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来推断地球内部的压力情况。
此外,在一些极其深处的地下实验室和金刚石压砧中,也可以通过极高的压力来模拟地球深处的压力环境,并进一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特性和压力情况。
地球内部高温的原因
地球内部高温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地球形成时的高温和高压状态是导致地球内部高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如铀、钍、钾等,会不断释放出热量,这些热量进一步提高了地球内部的温度。
此外,地球内部的热源,如地热能、火山热等,也是地球内部高温的原因之一。
这些热源不断向地球表面传递热量,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
另外,地球内部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的摩擦和碰撞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加剧了地球内部的高温状态。
虽然地球内部的温度非常高,但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大气和水体的保护作用以及太阳辐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相对较低。
总的来说,地球内部的温度高主要是由于地球形成时的高温高压状态、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地球内部的热源以及物质运动产生的热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看看我们的地球每一章读书笔记
看看我们的地球每一章读书笔记看看我们的地球读后感篇1最近看了一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书,那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笔下的《看看我们的地球》。
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地球为什么会发热?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很多的工作,和实验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对其他天体的探索有关利用地球内部热量的研究。
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大约每往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1摄氏度,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是靠太阳送来的热。
还有地球的起源问题,书中的科学家们也都做了各种不同的猜测和说法,争论两种:一种说,地球是从太阳分裂出来的,原先它是一团灼热的熔体,后来经过长期的冷缩,固结成了现今具有坚硬外壳的地球。
直到现在,它里边还保存着原有的大量热量。
这种热量也还在继续不断地慢慢变冷。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感到了地球奥秘震撼我心,我们的一切都是地球赋予我们的,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爱护它,不要肆意向它索取。
看看我们的地球读后感篇2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看看我们的地球》。
这本书有三大章,分别是看看我们的地球、地壳、地热。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地热这一章,这一个章节主要讲到地热与燃料的问题,然而我更喜欢地热。
地热讲的是我们地球母亲自身也有热量。
可能你也会说:“怎么可能,如果地球也有热量的话,那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而且地球自身会放热的话,那地球不就变成另一个太阳了嘛……”你先安静一下,我来解释给你听吧!是这样的,因为地球发出的热量不是很强烈,但也足以让离地心比较近的石头变成岩浆了,但这热量也会继续向上扩散,只不过还不能把石头融化罢了。
可是不能把石头化为岩浆不表示热量就消失了,所以我们离地心越近温度也就越高,而且每一个地方提升的温度也不同,就比如我国大庆没深入20米就会增加1摄氏度,我国的房山是每深入50米增加1摄氏度。
怎么样这本书是不是很神奇,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呢!除了地热,这本书还讲到沧桑变化的解释,读书与读自然书,侏罗纪与中国地势……这本书我觉得真的不错,给我解释了不少有趣高深的科学知识,你也来看看吧!看看我们的地球读后感篇3假期的时候,我阅读了《看看我们的地球》这本书,作者是李四光,讲述了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怎么去探索地球,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基本的地质地理学知识,涉及地球年龄、地震原理、地势与大地结构、三大冰湖、人类起源等等诸多方面的故事。
部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部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11课《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2. 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
3. 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重点与难点】重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泡沫块(有编号)、抹布、隔热手套、淀粉糊、红色素、搅拌棒、镊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地球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2. 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
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 揭题板书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一)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1. 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的样子吗?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2. 出示地热,谈话:地热能不能帮助我们推测出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地热》。
地热:地球内部很热,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1. 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学生提出钻洞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
人类现在已经钻到多深了呢?2. 谈话:钻了12千米,用了24年。
前苏联在克拉半岛钻井,从1970年到1994年,整整24年。
为什么钻到12千米,就不再钻了?学生交流想法。
原因:(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钻头难以承受高温。
(2)12千米,岩层已经非常像流体,钻孔孔壁无法稳定,会塌孔,钻好的孔会自行闭合。
(3)资金超出预算,又没有实际效益。
3. 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钻探机“地壳一号”能钻10千米(1万米),在松辽盆地,主要用于研究地球演变,以及能源探测。
看看我们的地球读后感
看看我们的地球读后感看看我们的地球读后感1我一直对地球很好奇,于是寒假,就买了一本杨九俊的科普书《看看我们的地球》,它能解决你一个个关于地球的问题,比如:地球的年龄、形状、地质构造、三大冰期等。
读完了它,可能会成为一个小小地质专家哦!书中《从地球看宇宙》这篇__给我的感触最深刻,它告诉我们:宇宙浩瀚无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只是其中一点点。
在这无比巨大的宇宙空间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而地球只是其中无比渺小的一员。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有的离我们比较近,有的则离我们很远。
例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星星,或者用望远镜看到的天体,并不是它们此刻真正的面貌,有的已经成为过去,有的新生的东西,还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能在地球上看见。
在我没有看这类科普书的时候,我还一直以为月亮是自己发光的,但看完我才知道,月亮是不能自己发光的,它是通过把太阳发出来的光折射出来,我们才能看到月亮会发光的一面。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而且也知道地球的年龄和地质构造,这本书建议大家也可以看看。
看看我们的地球读后感2寒假我读了一本好看的书,书名叫做《看看我们的地球》。
里面讲了许多关于地球和地球内部的知识,我最喜欢的就是地球的年龄的这一部分。
里面有很多方法说地球的年龄,有: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等等……先说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汤姆逊想用种种方法证明地球的内部比钢还要硬,他从热学上着想,他说地球的年龄顶多不过10亿年,但是他又说如若比1亿年还多,地球在赤道的凸度比现在的凸度应该还要大,而两极应较现在的两极还要平。
我们从天体力学上着想,又与他的意见大致不差,我们无法确定。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的说法,说地球大约1。
5万—2。
0万年。
地球热的历史说地球年龄,说地球大约……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这本书。
可以学到非常多的地球知识。
看看我们的地球读后感3一本好书可以滋养我们的灵魂,帮助我们构建美好的心灵家园,引导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看看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让人一看入迷,孜孜不倦。
1.地球内部有什么
。
1、同学猜想。
夏威夷启劳亚火山熔岩喷发
夏威夷启劳亚火山熔岩喷发
•
这些现象说明地球内部并不像 表面看到的一样平静,每时每刻都 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种缓慢地运 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还可以知道 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 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另外地球 内部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2、科学家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 获得资料的?
• 地球是实心球 体,从地面到 地球中心约 6300千米。 • 大家想一想再 先进的钻探机 能不能把地球 钻透?
• 科学家们发现地震波好像是地球的脉 搏,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变 化等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内部 的许多情况。
活动二: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
1、大家想一下,地球的构造像 什么呢?
自由活动:动手制作地球模型。
1、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2、动手制作。 3、汇报展示。
课堂练习
• 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约( 6300 )千米。 地震波 • 2、科学家就是利用( )、( 磁力 ) 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 探索的。 • 3、地球从表面到中心可化分为三层, 分别是( 地壳 )、( 地幔 )、 ( 地核 )。 • 4、 ( 地核 )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 约为4700摄氏度。
地球中心压强温度
地球中心压强温度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由多个不同层次构成的巨大系统。
在地球的内部,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核心,它被称为地球的中心。
地球中心的压强温度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它涉及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演化过程以及地球的能量来源等方面的知识。
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相对较薄,但却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最大的部分,它由固态和部分熔融的岩石组成。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也是地球内部压强温度最高的地方。
地球中心的压强温度是由地球内部的高压和高温所决定的。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核的温度大约在5700摄氏度到6000摄氏度之间,同时地核的压强也非常大,可以达到约360到380千巴。
这样极高的温度和压强使得地核成为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
地球中心的高温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所产生的热量。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元素,这些元素会不断地发生衰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在地幔中传递并最终到达地核,使得地核的温度逐渐升高。
此外,地球的自转也为地核提供了一部分能量,地核的自转使得其温度进一步升高。
地球中心的高压则是由于地球的重力所造成的。
地球是一个质量巨大的天体,它的重力非常强大。
地核位于地球内部,受到上方地幔和地壳的巨大压力。
这种压力使得地核受到的压强非常大,进而导致地核的温度升高。
地球中心的压强温度对地球的演化和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中心的高温和高压使得地核内部的物质呈现出液态状态,这使得地核成为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区域。
地核的热对流导致地幔的运动,从而驱动了板块运动和地壳的变动。
同时,地核的高温和高压也使得地球内部的岩浆产生,形成了火山和地震等地质灾害。
地球中心的压强温度不仅影响到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也对地球的表面环境和生物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内部的温度到底有多高
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的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所构成。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有多高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地球内部的温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地球内部的温度
地球内部,按其温度变化从上到下可分为“可变温度带”“常温层”和“内热带”。
“可变温度带”一般厚约15米一30米。
其热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因此温度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
在这个带之下,温度不发生变化,称为“常温层”,这一层的温度各地不一,一般相当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
“常温层”以下几十千米的地壳,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称为“内热带”。
在“内热带”,一般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升高2℃一5℃。
可是,在古老的结晶岩地区,地热增温率就很小,深度增加100米增温不到1℃;而在近代火岩浆活动的地区,地热增温率却很高,深度每增加100米可增温6℃一8℃。
“内热带”至一定深度后,增温率便逐渐减小,例如,从地下25千米处开始,每深100米仅增温0.8℃。
因此,至地壳的底部(一般数十千米),温度约为1000℃;至100千米深处的地幔部分,温度可达1 300℃左右;在地核(2900千米以下)和地心,温度在2000℃~5000℃之间。
地球的内部结构
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请问,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动力来自何方?)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这一类比单位
让人更加摸不着头绪)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seismatic activity)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大部分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今天探测器可以遨游太阳系外层空间,但对人类脚下的地球内部却鞭长莫及。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公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
科学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发来提示(此处用“猜测和分析”更妥当些)地球内部的秘密。
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有机生命)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
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
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
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的。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
播速度比较均匀。
地球厚度变化有规律,其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由90多种元素组成,它们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
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
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了外核的物质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
(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