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在教育方面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外
大
学
在
教
育
方
面
的
差
异
光电工程系
郭楠楠
中外大学在教育方面的差异
在教育体制方面,外国政府通常是对大学不直接干预,大学享有较高的自治权,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学校的管理者和学校的内部事务均由大学自己决定,政府无权干涉。在大学内部,大学一般由校、院、系三级结构组成,每级结构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形成了一套有序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治、能够有效地发挥整体优势的制度。通过董事会、理事会等组织将大学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大学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促使教育市场化。我国大学主要有以下特点:集权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模式。政府集办学主体、投资主体与管理主体于一身,管理高等学校大多数行为。高等学校自主权仍有限。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是隶属关系,高校与社会联系不大,一切通过政府计划来实现。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保持大学正常运转的各种资源完全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控制。大学内部的管理采用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方式,学术权力的发挥十分有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的现象严重。高校基本上是采用行政管理的手段处理一切事务。我国目前大学仍按照行政组织和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计大学的内部组织,按行政组织的方式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服从关系。学校内部行政权力泛化,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术权力在大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目前我国高校民主管理还未充分实现。
中外大学理念的差异
(一)大学理念研究的主体差异
我国有关大学理想和理念的著作,更多的是作者研究的结果,更重视对学理的分析。在西方,大学理想和理念的提出者往往是一流大学出身的大学校长,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理想和理念去治理大学的。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除了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之外,与大学校长的先进理念直接相关。在我国以青年学者为主,仅从学理的角度研究大学理念,既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痕迹,又有“坐而论道”的嫌疑。
(二)大学理念的内涵差异
大学的理念它回答大学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些方面的差距不能用量化的方式来表现,大学理念是通过学校的校长、教授、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活动来表现出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东西。它既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又无定论,各个大学的表现形式又不一样。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理念、大学文化上的主要差距其一是中国大学理念总体是以政治为基础的,学术与政治密切联系,政治在学术之上,造成是一些大学迷失了基本方向――创造知识并通过这种创造过程来培养人才,不尊重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结果没有创造知识,西方则把追求知识、追求创新作为大学的目的,学术与政治是分离的,甚至严禁政治对学术的干预。其二是大学学术自由传统的缺失,大学有“学术有自由、课堂有纪律”之说,我们也都
一直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可惜的是落实得非常不理想,有时候缺乏了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特别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主导作用不明显,过分强调了文化多元,往往容易导致失去民族之自我。有时候又主流意识和主导文化压制了其他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左”的意识影响,压抑了学术文化的创新力,学术自由传统的缺失和学术文化创新力不足自然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其三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方面的差距,“兼容并包”喊了上百年,“五湖四海”也喊了几十年了,许多大学还是以人为亲,没有勇气在世界范围内广揽人才,不敢按照世界的标准来评价人才。大学也深受政治和官场文化的影响,学术气氛在不断淡化,经商文化、文体文化在不断上升。以致“大学日益变得不像大学”。
在教育方法方面,中国的大学似乎不着重强调学生的中文写作与交流能力(指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英文实际使用能力(指非英文专业),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学生的独立应对困难和复杂局面的能力,学生的从业心理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到底他(她)能干什么的能力,中国的大学强调的是学生读书越多越好,学生在教室里呆的时间越长越好,课后作业越多越好,书本编写得越厚越好,数理推导越多越好,老师讲课内容越深越好,考试分数越高越好,学生参加学校得集体活动越积极越好,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欧美的大学课程门数很多但每门课的学时数不多,一般没有固定的课本但教师给出的参考书目较多,教师每次授课都会发几页他自己的讲义这很重要,课后作业不多但课堂讨论很多,理论讲的不多但教学案例很多,考试难题不多但实例分析很多,下课之后得时间完全是学生自己的,自己说了算,考试分数无所谓只要及格就行,毕业后找工作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根本不管。
总的来说,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方面,中国大学都缺少管理与学术的自由,过于政治化和制度化,局限学术的发展。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味拘泥于课本知识,可以说是填鸭式教育。
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就是仔细检查我们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使我们的理解力得以提高,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我们的高等教育需注意以下几点:
1.思维训练重于知识灌输。教学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才不会固守现成的知识,去自觉钻研理论的精义;学生才不会呆滞,而具有灵性;学生才不会把理论与实践俨然分开,也不会仅仅在教材中寻求理论。这样才符合学习的本性,也符合学习的规律。
2.理由阐述重于结论认定。除了教材改革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每一个问题的结论在作出之前或作出之后,详细阐述得出结论的理由。在阐述理由时,必须注重:(1)理由的逻辑性;(2)理由的可靠性;(3)理由的说服力。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科学诸多问题
的结论不一定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肯定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
3.批判意识重于认同习惯。认同习惯倾向于对现成理论、知识的接受和对流行观点的附和,这非常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主要特点是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具有批判意识。
4.精神熏染优于技术掌握。对技术的掌握,当然是大学教学的一个目的,但我们必须明白,良好的技术既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健康、正确的生活之路,也可以诱惑人们用于邪恶之目的。克服现代技术的负面效应的必由之路是加强人文精神的熏染。
另外,大学在教师的管理体制环节上,也要注重大学生对大学事务的参与和创造大学生高度自治的文化氛围。